《三分钟完成沟通》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19-05-15 10: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分钟完成沟通》读书笔记[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分钟完成沟通》读书笔记[范文]》。

第一篇:《三分钟完成沟通》读书笔记[范文]

声明:以下为本人关于《三分钟完成沟通》的摘录,自认为是本书精华所在,不过以下原则仅仅适用于社交,我还是认为真正的朋友间不需要这些条条框框

《三分钟完成沟通》听别人说话消耗的能量,比自己说话消耗的能量要多三倍以上一般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持续注意力在24秒内说话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而应该像迷你裙,越短越好在对方很忙,说话时间有限的时候,可避开冗杂,而是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力图让对方心情愉悦,到最后把自己意图蜻蜓点水道明有目的的说话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在三分钟内把话说完的好处:是说话有条理,有创意,锻炼随即应变能力 7 3的深意,三表示不太少也不太多,很多比赛取前三名也许正是如此原因,所以说话也要在三分钟内说完名家演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能干者说话的三要素 非常短 兵分多路 直捣核心短话比长话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从容不迫的说话速度三分钟能说一千字左右说服的方法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以理性悟性的判断来说服,或以利弊得失来说服,也可能以恐怖威胁来慑服,但最好还是以感动来说服说话具备真善美才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感动

真 说话出自真心

善 可理解为鼓励人,让人变得积极乐观的语言不要自夸,即不要总谈自己的过去,但当别人自夸时要认真听,或许有有用信息,同时以示尊敬,夸耀的话如果是在谈值得尊敬的人品或能让谈话气氛更加融洽,是允许的15对于别人的话,不能不懂装懂,应该谦恭求教无论是多么困难的问题只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所谓建设性

意见就是那些积极开朗的,因为这样会让大家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自然会认可—

—这被认为是短时间内言之有物的秘籍

17越是在意自己说得好不好的人说话效果越差,把语速放慢是克服胆怯的好

方法图像情景记忆比文字记忆更好

19当别人说话时要想陈述自己的意见即插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发问讨论的前提是平等,因此无论自己地位高还是低,都要把自己看做跟其他与

会者一样,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先说结论再从容不迫的说理由让别人信任自己的方式是时刻准备好有证据的话题,或引用名言

23口才好的人善于在生活中搜索积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说话中使用数字更有说服力会说话的人善于做摘要

26善用比喻,可通过名言书籍增加此方面技巧和素材适当使用一些流行语就算是幼稚的建议,请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因为你不说永远的不到好评说话有气无力或是声音太大都是被人讨厌的与人交谈要学会洞察对方的个性,以此确定说话的方式

短时间说服对方的方法

观点明确,直指事情核心

要注意细节部分的重要性,以让对方产生信任

要以让对方做出抉择的说话方式

当然如果对方不可说服,那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说话好必然要有充足的词汇积累

学会运用呼吁法,例如“战争会死很多人”与“我不希望你成为因战争而死的人

之中的一个”34 在某些场合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发言,可以继续前一个人的话说,同时注意发言最后一句话的重要性,要在最后引出妙语

与人交谈要送对方“礼物”,即要让对方得到自己想知道的东西或能学到东西

学会倾听,要让对方吧话说完,尤其是上级对下级

说话在开始时可以开门见山说我说三个重点,这样可使对方散漫的态度有所

集中,即使自己要说的比三个多或者少也可以通过分解或合并实现

上级对待下属

夸奖他 关系越远的人的夸奖越有效,因此可设法让别人传达自己的夸奖

依赖他 要让属下觉得你在依赖他,这样会让他有满足感

期待他 一个人一旦受到期待便会倍加努力

39在任何场合都要为对方保留说话的余地,听听对方的想法,这是和别人说话

最重要的事

40说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抓住对方的喜好并深入研

究需要

提前准备

给人好感的说话方式

41在最关键的时候获胜的人往往是相信自己的人,因此不必过分讨别人欢心,而要说出自己的心声,不要力图给每个人都留下好印象

42享有共同的秘密在促进双方关系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学会跟对方分享秘

密,43在谈话时可借用对方反复陈述的话,但要用得恰当,不要误解对方

恰当引用名言能让自己的话丰富多彩,但要恰当引用,并要积累

45非语言类的沟通手段:表情 视线 与人的距离 姿势 动作 服装抑扬顿挫

优秀的演讲家自己不下结论二是让观众自己思考,自己下结论,观众觉得挺

了一场不错的演讲其实只不过满足于自己的思考,因此要运用好说话时的停顿

47当人们面临几个可能的选择,拿不定主意时,你若能针对每一种选择,一一

提出他们的优缺点,相互比较,最后明确的之处方向,引导他选择其中之一,这

样可以让他心情愉悦地接受意见,关键是要让他觉得你的建议是针对他的48说话岁短,也要有结构清楚:

事先决定说话的内容,准备资料

一开始说话时用很慢的速度

把最近发生的新闻放到内容中

以起承转合或序破急作为说话结构

49以关键词说话时要尽量简短,不使用太多词汇,不用与之意思接近的词汇,关键词可重申几次

50每个人都有三颗心 父母心 成年心 儿童心 只要抓住对方说话时时处于那种

心,与之平等对话,便会很轻松

说话时以同意和拜托的形式结尾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别人有求于己也不能

妄自尊大

说话不要太过主观,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是很重要的53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即使如此也不要表现出来

在你觉得非要批评对方不可时也要给对方留余地,在批评前先要肯定对方,批评中注意用语,批评后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达成共识,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令人生厌的说话方式:声音小 说话无精打采 声音过大 只顾自己说话 说话

快 不听对方说话

说话不要含糊不清,因为说话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沟通,免内容空泛的用语

说话的基本原则是正确 迅速 诚实

和行外人交流时尽量避免使用自己的行话或专业用语,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话

要让谈话迅速有效就必须在一开始摆明自己的姿态,并有效传达给对方,而

且要看清对方的姿态,有时还需要双重姿态,即表面姿态和隐藏姿态

说话保持幽默感很重要

让说话更有生命力的方式

61养成写备忘录的习惯,也可使一瞬间的感悟想法,它可成为话题和创意的种

62真的个性或创意只不是说出自己的真实的反复思考的想法而已

63能干的人如何说话

听了之后,会让人禁不住想照他说的去做重在诚意 热情

说话很温柔,但谈着谈着最后仍能把对方引导向自己方向冷静 逻辑性

会依听者的情况适时调整说话的内容具备信息和知识具有丰富的说话技巧方

面的词汇

听完对方一席话,觉得心情舒畅 观点清楚用语简洁

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复杂的想法有丰富词汇和归纳能力,提出新观点

64最理想的说话方式是情理兼顾,采用与对方心中所想相反的来辩驳令其不易

反驳,对方以理你便以情

65对于说话态度强硬或过于肯定的人应锻炼自己使用谦逊怀柔的说话方式

66学会说话首先要学会倾听,可在听的时候不时发问

67如果身边有会说话的人,可以模仿以速成68 说话时应注意的几点

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

是否少说了什么

语言是否太过修饰

是否有助于对方

是否有助于自己

说话时的随机应变必不可少,这样才会让人觉得是活生生的话

第二篇:学会沟通演讲稿(三分钟)(最终版)

学会沟通

13级机电一体化三班

张小明、施亮、莫小德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各位一同分享我们的演讲。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沟通》。沟通是一门很广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跟大家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一些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说的不全,请大家指教!

从前有一个国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牙齿一颗颗掉光了。他很不安,于是他传了一个圆梦者来圆梦。

这个圆梦者说:“陛下,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就像你一颗颗掉落的牙齿一样,你的家人也将一个个先于你死去。”国王听了大怒,命令将此人投入监狱,并吩咐再传一个圆梦者来。

第二个圆梦者说:“陛下,这是个好兆头。这个梦的意思是,你将比你家里所有的人都长寿。”国王听了非常高兴,赏了这个圆梦者一大笔钱。听完这个小故事,很显然两个圆梦者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但为什么他们的结局却截然相反?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沟通方法不同。那什么是沟通呢?我们该如何更好的与人沟通?

首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我们每天都有二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与人沟通中度过,所以沟通就会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与人沟通呢?

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学会表达

首先我想说的是学会表达很重要。

没有表达就没有沟通,可以说表达就是沟通的第一步。向其他人表达你的想法,主张,以到达我们想要的目的。所以在表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我们的准备是否充分;(2)我们的表达是否恰当;

(3)我们是否注意所表达对象的反应;(4)我们沟通的时间,地点是否恰当;(5)我们的肢体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等

所以,为了更好的与人交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平时去注意和学习的。

有效沟通的第二步---学会聆听

其次我认为学会聆听很重要(就像现在,你们在听我演讲一样)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沟通中,活动比例最大的不是对话,而是聆听。有人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通路”“会聆听的人到处都受欢迎”等等。聆听有很多的好处

1、它会使你准确了解你的沟通对象

2、它能使你弥补自身的不足

3、它能够激发沟通对象的表达欲望;

4、从别人身上你可以发现你在沟通方向的不足

5、是你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友谊

所以,学会表达,懂得聆听,使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沟通是情感的桥梁,能缩短心灵的距离;沟通是情感的火焰,能够融化心灵的冰块;沟通是情感的纽带,能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沟通体现了人的一种气度,一种宽容,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工作方法。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要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因此,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

谢谢大家,我们的演讲结束

第三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

——结束对自己的恐怖主义

之前有一段时间,任性使气、桀骜不驯、任意妄为、精神恍惚,生活一团糟。不停地寻求答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以及如何解决。但是一直无解。然后我就放弃了。行吧,看你要带我走到哪儿呢!走到哪是哪吧,没有问题呀,如果这就是我的命运轨迹,我接受、跟从、臣服。借着罗秋兰老师的那句话告慰自己:“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用来体验的,而不是用来寻求答案的。可是偏偏很多人把这两句倒过来活”。我想我就趁着这个机会正过来活吧,哈哈。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看到了《非暴力沟通》,也看到了“结束对自己的恐怖主义”。其实这是一本书和另外一篇文章,不过被我联系起来了。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太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愤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还只看到一小半,便发现答案突然就自己出来了。自己前段时间的混乱,是从第一阶段走到了第二阶段。无论如何,有了一份答案之后,能够用一个理念或什么来解释自己,内心更多了一份平静,那份从未知到已知的掌握感,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才能从容平和。恩,知道了是这样就好。不着急,慢慢来,按自己自然的节奏一步步来,总会走到第三阶段的。

那份心中对于未知、对于不断流动的恐惧、焦虑、不安、担忧,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恐怖主义!

“有多少时候,你的决定和行动是基于爱、平安和喜悦?又有多少时候,你的选择是出于担心、焦虑还有恐惧?”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出于真心的喜爱、创造的灵感、喜悦的分享,还是因为如果自己不做这么多的事情,就无法逃避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貌合神离的家庭关系、莫名的情绪困扰,或是害怕没有人需要自己、再也得不到机会、没有足够的钱因而也就没有安全感?”

我决定——(其实上个星期就开始在做了)让自己地行动出于真心的喜爱、平和安宁、还有喜悦。上个星期当总教练时在课程中做到了。只是在生活中要时时记得去做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不留神一秒钟的时间,我就很容易回到原来的状态和模式了,尤其是在有事情发生时。可是也正是在有事情,其实才更要明白自己,更要让自己地行动出于真心的喜爱、平和安宁、喜悦。

我会一直这样成长。

感谢在我行为和平时的我很不一样的时期,在我混乱疑惑的时期,陪伴在身边的所有人。感谢我自己的愿意学习和提升。感谢我的人生轨迹给我的这样成长的机会。

2011-9郭海波

第四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也即“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能够

1、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2、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4、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5、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举例说明:母亲对孩子说“孩子,看到桌子下的两只脏袜子(此刻的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也可被用来协调各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说到暴力这个词,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也同样觉得这个词和自己无关,由于缺乏认知,我们通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们眼中打人、杀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为,但如果我说“冷暴力”这个词,你还觉得陌生么,你有没有跟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冷战过?有没有在生气时口不择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这句话:情绪和语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伤人于无形。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非暴力沟通。

我们通过话语表达情绪,大多时候说话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主张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以达到沟通的最佳结果。

它是有迹可循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①留意发生的事情。

②表达感受。

③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④提出具体的请求。

假如我有个作息不规律的室友,我睡觉了她还在玩游戏,她打扰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就是:你玩游戏的声音很大声,我有些烦躁,因为现在已经×点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继续?

这种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沟通过程是:

①我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观察是什么。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④为了改善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经大脑的说“你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结果一定更令人满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非暴力沟通”的存在,而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作者将这种沟通方式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我们常做的行为有:

道德评判。

简而言之,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

“你太懒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这些都属于道德评判,它擅长将人分类,好人或坏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聪明或愚蠢等。

这样很难让沟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还会召来仇恨。就算被批评的人做出让步,接受批评,也不会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长久来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进行比较。

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的生活》中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人无完人,身处比较之中,总有被比下去的时候。而一旦陷入比较的坑里,我们的关注点就变成了“我没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经拥有了什么”。其实已经拥有的东西,反而最珍贵。

回避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准时上班?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实上,这绝对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现在仔细想一想,我们准时上班、满足老板的要求是为了什么?

难道不是为了保住工作?为了升职加薪?所以归根结底,这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履行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自己想要,从自身出发,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扰。

强人所难。

这是强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师、老板,许多人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让他们循规蹈矩。他们的常用台词是: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就怎么样。

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变成了逃避惩罚,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学做暑假作业时,是不是极尽敷衍之事?

非暴力沟通归根结底是关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虑为了达到这种需要,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很多心理医生都会推荐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确实很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用于和爱人、孩子进行亲密沟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务谈判中使用。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一词的翻译。也被很多人称为是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可以浓缩成八个字,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描述你的观察,说出你的感受,表达你的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沟通的时候,都不会描述自己的请求,比如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我希望你能过来陪我”

这个是一个很抽象的请求,对方肯定很难去猜,究竟是怎么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会犯这个错误,提出抽象的请求,然后抱怨先生不懂得关心自己。

比如说你家宝宝把厨房的各类厨具都从橱柜里拿出来玩,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和宝宝沟通?

宝宝,妈妈看见你把这些厨房用具都拿出来,(观察)妈妈差点儿踩到了,妈妈觉得厨房好乱,心里不舒服(感受),妈妈喜欢干净的厨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吗(请求)

所以当你看见孩子捣蛋,或者说有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记得用这四个步骤来沟通,可以让自己和对方,沟通更加顺畅。

还有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切记不要将请求变成命令,比如孩子不听你的话,不去收拾的时候,你就强硬要他去做,并且动武之类的。

这时候就是变成暴力沟通了,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关系再次僵化。

非暴力沟通力最重要的应用也是培养对自己的爱,所以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不是个好妈妈,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书里还提到学会表达你的感激和谢意也有技巧,说出对方对我们有益的具体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

倾听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学会让对方尽量多表达,你不要急于给她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体会。让对方先倾诉,这样比建议更能安慰她。

知秋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说你要实际去使用,当然你看完就忘,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沟通重在练习和耐心,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对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1、体会和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一直在试着练习,因为我之前在感到悲伤、生气等情绪的时候,总是会强调我本来是怎么样的,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导致我怎么样,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会得到理解或者怜悯,当然事实证明并没有,然后我接着在意的点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我根本就没有表达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达我的看法,人对自己都是格外宽容的,所以错误总是别人比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实也是一种指责,但是当你指责的时候,并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驳、。

我看前三章的时候感觉还挺难写读后感的',因为我看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所有人都充满爱,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我是一点就着的性格。

但现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达感受了,有个语句公式:你(事件表达),让我很(感受),因为我、、、。比如:你这一分钟内叫了我三次,我很烦,因为我想要专心煮饭。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饭!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总是想着“人们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刚生完我儿子的时候,身体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发烧,奶水也不够他吃,出现了很多问题。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饱,不能立即喂饱他他就会一直哭,我很纠结,想放弃母乳,但是觉得如果我不坚持母乳,我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了。那时候婆婆建议我喂奶粉,我很自责,后来宝宝长湿疹,我就越发的愧疚,觉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我总是怕负了别人对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一下,别人看到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请求帮助

需要请求的是具体的活动,并且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是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批评或者指责他,那就是命令。这就让我想起我们拆的第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里说,向对方提出请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气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脑回路是直的,你是请求的语句问他,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有弹性的,但当你把请求也当做了命令的话,就违背了这项规定,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

沟通是一门艺术,说得对了能加分,说错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要有一颗七窍玲珑心——拒绝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对方的角度,听一听他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以和平和高效为主旨的沟通方,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好好沟通以解决有暴力情绪的事件,以获得和平,互相尊重等共赢的结果。

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工具,其核心是讲“爱”,有技巧地讲个人感受,解决怒气带来的冲突。改变和行动都是出于爱。所以其实需要分辨场合,有些场合其实并不适合讲“感情”,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冲突这类我们特别重视情感的冲突关系中就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个疑惑,我会在最后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全书以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而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建立在愿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厘清思路:

1、观察:观察还是评论。不加评论的'观察;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2、感受:表达感受,想法还是感受,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然后表达出来。

3、需要:所以需要分清是他人无法达成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们确实行为不对,我们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

4、请求:需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需要适当做出请求。

原则提炼:

爱自己:仅仅改变习惯用词,就可以把自己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很简单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生活是出于爱和乐趣,而不是恐惧和压迫。

爱别人:不要把人的行为和人的品德混为一谈。

表达愤怒:因为是译本,书中“充分表达愤怒”这一章很可能会被误解。我觉得更准确的是:准确表达愤怒。准确表达愤怒的意思就是要分清愤怒的根源到底在哪,大多数时候,愤怒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其他人身上。

惩罚:如果惩罚不可避免,那么只惩罚犯错的部分,但其需要被惩罚根本原因应该被倾听。

表达感激:就是告诉别人,你的存在让我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这本书的宗旨是通过沟通准确解决有发怒倾向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所以这本书才放到了今天,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原因之一可能是它是译本,表达的方式很奇怪。更可能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办法太反人性了。因为这种沟通的前提是愿意爱和理解对方,而对方通常是不被理解但是希望被理解的那种;然后告诉对方我可以理解你,挖掘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暴力倾向才有可能被改变。就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敏锐的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如果不是亲密关系,或者有博爱的精神,我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这种沟通方式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也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股情绪无处释放,非常不爽,久而久之,情绪就有可能厚积薄发,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发怒不是件好事,但我觉得如果有发怒情绪,场合允许的话可以让它表达出来,再进行沟通。因为爱里面不仅有倾听理解,也有被包容和被接纳,即便是卢森堡博士,他很可能也会发个小脾气来感受被接纳的美好。

所以,我想说,这种沟通方法正确且实用,但它不会那么精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近”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习,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习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昨天赵老师说,“今天的文章还是如此的优质啊。我希望读书的时候不仅在意识层面能让自己有所收获,也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希望也能看见你真实的应用故事哈。”

这段话的勉励让我感到,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这句话也是今天读到的《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

我感受到,在我说出,“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我的内心又感受了一次我刚刚看到这段话时由内而外的喜悦,就如本书的作者说到的,表达感受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从这个角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今天的题目里感受我不太好的状态(昨天没有把握好搬东西的重量触发了腰上的旧伤),身体上的不舒服造成读书、码字都不太能集中精神,既然思路可能不是特别清晰,那我就多写一写最直接的感受好了——其实,这个题目算是我跟乃们撒娇扮可爱,这个技能我是跟家里3岁的小外甥学的,难受了就哭,高兴了就笑,喜欢就拥抱(好像还挺押韵)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感觉不要太爽。

如本文作者所说,成熟的人本该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都可以体察细微,但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家族文化遗传、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类。

但这些在我看来,直观的说,是这个世界声音那么多,我们到底要听谁的?父母的?权威的?伴侣的?不如请他们都“shutup”,先听听自己的。当我们摒弃其他人的声音,认真听自己的时候,如同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就不那么“无情”了。

如果我们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其实,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同理,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从这个思路扩展开来,在沟通的时候,按照本书前面给出的提示,说事实,谈感受,不仅仅忠实于客观,同时也客观的表达主观——当感受有了前因后果,对方不会感受到这种感受的攻击,双方也就不会陷入到情绪的陷阱里了。

从这个思路看开去,那么多情侣吵架真的都是误会,挨上司那么多骂只能怪自己蠢,就算面对最会“两头堵”的父母大人,也只怪自己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身体暴力都源于语言,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竟然不自知,这些伤害不露声色,仅用只言片语便使我们遍体鳞伤,进而激怒受害者时,马上将小问题发展成“身体的暴力”,使他们情绪失控、难以自已,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妄加评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凭主观意识下定义;

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连同自然而来的情绪,不要试图影响他人判断,而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沟通方式,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习惯。非暴力沟通源于爱,让我们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难题,让爱、关怀与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在最近自己身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恼怒、恐惧,责备自己怎么这么愚蠢,怎么这么单纯。在责备自己愚蠢和单纯,我是想要满足什么需要呢?现在回想我是希望在信任别人的前提下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为了满足什么需要而会轻易相信别人呢?我想在我的潜意识里信任和诚信非常重要,所以经常为了满足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进行我们日常的谈话与聆听,能够使人们沟通变得顺畅,并且和谐相处。这就是被他称之为的“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的前言是印度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所写,他在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说到暴力二字,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刀枪剑戟,打架斗殴,甚至于战争。可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常常充满了暴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自知。然而,就是这样的语言对我们身边的人却造成了很多伤害。

比如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甚至于我们自己也会说出这样的话。

父母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考得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

恋人之间会说:你一点儿都不爱我,你从来都不关心我,你能不能对我好点儿。

类似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听上去也并不觉得奇怪,可实际上这些话语里充满了语言暴力。

有句古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那么,怎么巧说呢?卢森堡博士总结出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个要素。

卢森堡博士首先深层次地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并针对根源发现了这种沟通方式。《非》这本书中把非暴力沟通总结了一套标准化的方式,它分为了四要素。

那么,什么是暴力产生的来源呢?换言之,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什么呢?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就是当一个人受伤的时候,都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个时候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而是寻找需求的时候。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过的话。比如,“你这次考试这么糟,太让我伤心了。”这就是一句典型的暴力语言。

孩子没有考好,和你伤心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早已把“因为你没有考好,所以我伤心”看作是理所应当的逻辑关系,这是极其错误的。

实际上,你伤心的原因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你的需求是什么呢,是你希望孩子考试成绩好。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你就会发泄你的情绪。

然而,情绪是个双刃剑,它既伤人又不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在指责孩子没有考好,或训斥或生气时,孩子通常会有相反的两种反应。

一种情况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很内疚,他为了不让你生气,他愿意去好好学,但是最终他都不是在为自己学,是为了取悦你而学。另一种情况是,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正我怎么样你都不高兴,那就无所谓了,破罐子破摔,彻底不用心学习。

所以说,发泄情绪是双刃剑,它伤的是双方,而且一点儿也不解决问题。那么,非暴力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一、讲事实

首先,我们要讲事实,而不是去评判。那么如何讲事实呢?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夫妻之间因为丈夫晚归时妻子的牢骚。天天这么晚回来,你别回来算了,家就是你的旅馆,等等等等……然而这样的话貌似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妻子的情绪和评判。

那么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是只讲事实。你可以罗列出最近一周丈夫晚归的次数和时间。比如,这一周丈夫已经三天都是晚上十点以后回家,有一天甚至12点才回家。这些是事实。

我们常常用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判断和评价。讲事实就是讲出发生的事情而已。

二、讲感受

第二步,讲感受。妻子总是只顾连珠炮似地发泄情绪,会越说越生气。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日子有什么过的,我觉得真没意思。”这些话看似她的感受,其实依然是她的情绪。而感受指的是高兴、开心、幸福、生气、伤心、紧张、焦虑、失望、郁闷、孤独等等,这样的词汇表述的是感受。

那么针对上面的例子,妻子正确表述感受的话应该是“老公,你一周已经三天都十点以后才回来,我很难过,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孤独。”我们应该明确地告诉对方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泄情绪。

三、讲原因

第三步,讲你会有这种感受的原因。“我不希望咱们家像旅馆,我希望晚上能够和你一起吃晚饭,我也担心你总是这么晚归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

这是你因为他晚归这个事实造成的你难过并孤独的这个感受的原因,要明确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去猜你的心思。这是女性常常会犯的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不说,男人就能猜中自己的所思所想,其实这是令许多男人都很头疼的一道难题,也是造成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种种误会的根源。

我们应该真实地感受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客观地说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的原因,再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这是满足内心需求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讲要求

第四步,讲你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一定要清晰,明确,而不是抽象的。

比如说“老公,我知道你很忙,但是你一周可不可以保证至少三天在家吃晚饭。”或者说“老公,你晚上不能按时回家时提前给我打个电话,给我说句好听的”。甚至你要求老公每次晚归时给你带件礼物,这都是可以明确提出的要求。切记不要说“你随便”,“你自己看着办”,这种既不明确又暗藏威胁的话。

以上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随时用这四点来提醒自己与对方沟通,我相信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顺畅。

那么,我们以往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暴力沟通又是怎样的一些表现呢?暴力沟通,通常也有四种表现。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就是我们习惯性地下定义、贴标签,却不讲事实。

正如上面丈夫晚归的例子,说丈夫不关心这个家,把家当旅馆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道德评判。

又如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一些不文明现象上升到道德层面,对一个乱扔垃圾或闯红灯的人会很容易地说成没素质,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想象一下,你对一个随手扔垃圾的人说“你把垃圾扔在地上了,旁边就是垃圾桶,你方便扔到垃圾桶里吗?”“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上学老师没教你吗?不能乱扔垃圾!”哪一种沟通会更有效呢?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二、进行比较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比较估计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他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这句话发人深省。

三、回避责任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到“不得不”这个词,似乎许多事都不是出于我们本心,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深层挖掘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回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

例如,许多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父母,口口声声说“我不得不为他做饭,他什么都不会,我不给他做饭,他就得挨饿”。其实父母并不知道,孩子的理解和父母的理解往往天差地别。

我们常常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常常以为孩子离不开他们的照顾,其实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的照顾是一种羁绊。

因此,卢森堡博士建议将“我不得不…”改为“我选择…”变被动为主动,“我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选择为孩子做饭”,因为不得不做的事一定会让人不开心,而我主动选择做的事是我愿意承担责任的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场景,拉长着脸的母亲气呼呼地给全家人做好饭,然后把碗筷重重地放在桌上,再加上一句厉声的“吃吧”,这时你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强人所难

例如,在上述丈夫晚归的例子中,当妻子提要求时,如果不能清晰明确地提出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是说“你随便”、“你看着办”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些话都是一种变相的强人所难。它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对方就会付出代价或者受到某种惩罚。比如,妻子会给丈夫冷脸,会几天不理丈夫,甚至不许丈夫亲近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一种惩罚。

我们许多人使用的语言都是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去耐心认真地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正是导致暴力沟通的根源。

在我们的日常沟通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现这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牢牢记住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我相信我们最终一定能达到书的封面上讲的那句话。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第五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近”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习,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习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这本书是我带着目的来看的,但是又不抱太大希望,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整个体系,但是没想要,这本书好像帮我打开了这所大门,自我感觉这本书把倾听作为这本书的主要部分,当然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看完这本书后,感觉只能作为我交流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知识点或者底层的构架,因为这里面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拿出来都值得再做细分研究!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中的前三个要素我都感觉挺难的,为什么叫?因为这是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或者自己认知真的不够全面造成的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想要改变需要大量的书籍和经历才可能对其有所大致的了解,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还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都给我一种,有事就直说,如果总是模糊不清别人可能不会察觉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优秀感慨4

是听了同事的推荐买来这本书看。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都已经熟记: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至于讲到非暴力沟通的各种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的,理智的来思考问题,那么各种问题自然能够被更加容易的解决。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

1、是不能期待谈话的对方会听你在讲什么,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万别,别指望他们会配合你剧本。

2、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诸如“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这类句子。听起来只会让我更生气,因为说话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俯视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况下,这种感受更会被放大。

3、是虽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异,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法也有差异。如何能用中文来表达出相同的意思是我们在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文中直译的表达方式,只会让人以为在看译制片。

我对书中所表达的关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还是非常赞同的。

看完出到能运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适用于本国文化的案例,从中体会。

这本书不是教人们从应用层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应去实现自己目的,这样的心理学书籍是我认为的好的心理书籍。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

当我读到本书的相关章节时,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10月,一名女教师在家访途中被陪同男生掐死的惨痛事件。在对学生丁某逃课去网吧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后,这位敬业负责、新学期刚调来的优秀班主任还努力争取家庭的配合。因电话联系家长未果,她便骑自行车载着丁某一同家访。途中,17岁的丁某谎称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在果园干活将毫无防备的老师骗至山上……(详见浙江频道10月28日《丽水缙云县一名中学班主任家访竟被学生杀害》等报道)用“隐蔽的暴力”分析不难看出,被充当“向导”的丁某对班主任会怎样向家人“告状”、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家法”有着难以预料的恐惧。同行中,源自身边这名女教师的恐惧和焦虑不断在发酵、不断折磨着丁某的神经。终于,在即将到家、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一幕出现之前,心理崩溃的丁某转而对“恐惧源”实施了暴力反抗。假如这位女教师懂得“隐蔽的暴力”的危害,惨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所谓大道至简。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模式并不复杂深奥,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依次运用好以下四个步骤:

观察——明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方在干什么并客观加以陈述(比如,本周三次数学作业你两次没交也没有说明理由);

感受——表达“难过”“开心”“气愤”“害怕”等基于观察的感受( 比如,我不满意);

需要——告知那样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比如,因为我需要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请求——明确告知希望对方怎么做(比如,请补交前两次的作业以后要按时完成)。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

比如:学生做错了2道题目。有的老师会说“这种题目还做错,真笨”。这样的表述并非是在指出学生的错误(观察),实际表达的是老师主观的感受(连不该错的都做错了,我很不满意)和评价(你是个笨家伙)。对观察结果的正确陈述是“这次布置的N道题,你做对了N-2道,做错了2道”。非暴力沟通模式并非要求我们不作任何评论,而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即使要评价也要基于特定的事件和环境而不要绝对化甚至拔高到人品、道德的层面上去。如果不能将评价从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剥离出来、哪怕评价中包含着我们的需要和请求,那么对方将倾向于关注批评等评价性信息而可能对我们的需要和请求弃之不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非常强调通过观察和倾听体会双方的感受和需要。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论述独到。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也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别人。不妄图改变他人,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另一个生命建立联系。”——《非暴力沟通》

最近实习事情多,阅读的进度有点缓慢呀。舔着老脸又来更新了,哈哈哈哈。不过我还是要试图辩驳一下的,主要这书讲在了我的心坎上,让想起了很多以前或成功或失败的沟通,引起了很多共鸣,花好几个小时可能才看了一两章。

感觉透过本书,让我试图想通了一些以前没有想明白的事情,比如为什么突然聊着聊着对方就生气了;为什么你明明说了很多次,对方却仍然无动于衷;你竭尽全力去做了,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我思考到的几个点。

首先,透过这边书让我想到的是:原来我以为的,和你以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很多时候,与人发生矛盾的根源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评价准则、观念、期待以及想法,甚至由此经过大脑主观加工后看到的客观事实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矛盾的发生以及发生的程度取决于产生的差异的大小。

明白了这一分析路径就可以知道:同一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看到一样,但是主观的观念不一致之后导致产生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漩涡之中,都如盲人摸象、秉烛夜行,上下求索而不得其全貌。明白这个,更让我觉得对人更不能乱下定论,尽可能全面客观,长期的进行观察,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

观察

这便引出了书中讲的第一个要点“观察”。观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观”,观察体会自身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产生这种感觉的思想、心理过程,通过了解自身让自己变得“通透”,以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需要和期待,为沟通做好准备,感觉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是“观他”,虽然我们不是他人,更没有读心术,但是我们可以往常的沟通经验和对对方大致的了解作出推论和猜测,去猜测对方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了充分的观察,使得沟通变得有目的、更高效、平和。通过不断的提问,友好、友善的猜想,渐渐磨平两方存在的理解鸿沟,达到非暴力沟通上的第一步即双方对于沟通的对象没有太大的理解差异,或者说,我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和你看到的、理解的`客观实在是一样的。

感受

其次,透过作者讲述的第二个要点“感受”,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事情。很多时候能用直接说明真实想法来解决问题与误解,我们却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感受,向对方和盘托出来表达自己的当时的感受与体会,反而是选择隐忍,继而考验自己的耐心,最终可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导致不可逆的暴力冲突?

通过读书产生的疑问,我不经意在一次篮球场上体会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午后时分,我一人独自在篮球场上进行投篮练习,周围的人渐渐多的可以进行一场篮球赛。我对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只能从他们的嬉笑声中明白,知道他们是一伙的,互相都是熟悉了解的。比赛开打,我明显感觉我被孤立了(注意这是我的感觉,并不能就说他们故意针对我,仅仅是从他们的观念来看要提高得分率,那肯定是把球传给熟悉的人会更好些),但人就是这样,知道很多道理,可感性是不讲道理的,一种孤立,落寞,不开心的感觉就涌上心头。我该怎么做呢?是开口向他们说,“我感觉不太开心,因为你们上场比赛中没有传一个球给我,我感觉到你们并不是很信赖我,我也很强,希望请你们相信我,我们一起打配合,如果你们有好的传球机会时也能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加油。”可现实呢,我并没有这样说,反倒是更加郁郁寡欢,除了被动的防守,我毫无进攻欲望,使得他们加深了更不能把球传给我的观念,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二场打完之后,我就气呼呼的,提出说我不打了。内心更是在暗暗揣测,如果没了我看你们怎么打的报复心理(现在的我,觉得当时还是很幼稚的嘛)。其实,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我,可能仅仅是以为我有急事要离开罢了,我所谓的“报复”仅仅是我自己给我自己加戏,伤害的仅仅是我自己一人。可我当时,为什么就没有说出口?为什么就这么懦弱?对方仅仅是一个我毫无利益冲突并不认识的陌生人罢了,如果面对熟人、朋友那我可能就更不会说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难开“尊口”,陷入自我情绪的内耗?

我想这个可能一方面和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我所了解到的传统中国家庭式教育是带有封建色彩有着一定的等级压迫的(防杠啊,笑哭)。父母对于孩子的说教是带着命令色彩的,刻板地按照父母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进行“改造”,并不会很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似乎孩子只是他们的附庸。当然我并没有说我的父母不好,只不过我感觉有些时候,比如回想起他们曾经处理我青春叛逆期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当然,他们也很民主,也很支持我,不过不经意间还是能看到这样的影子。这让我想到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双方的沟通地位并不是平等的。自然,命令式的沟通话语,会压迫人不敢轻易吐露自己的感受想法,如此内敛。传统中国讲究要“忍”、“内隐”、要“以退为进”、要“和气生财”、要“宽以待人”。如果贸然吐露自己的感觉、感受似乎,这样就显得自己在“挑事”、太“矫情”、过于“冒犯”别人,只要没有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唉算了算了”,怕是总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可能是倾向于“内化”的人,好多想法,或好或坏的想法都会被自己仔细揣摩,理清自己情绪的由来,理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自己将负面情绪消磨殆尽,不过这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每当我感觉自己心情不舒服,忍不住要说的时候,总会有一只手掐住我的喉咙,仿佛在说也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想就好了。或者,也担心怕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后,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客观条件上了,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可能是与自己地位不平等的人,公司上级、老师、你有所求的人,会担心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吐露之后,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有很多顾虑,那就更不会说出口了。可能,我的想法还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慢慢体悟。

需求

然后,第三个要点是发现自己的“需求”。我想只有懂得自己内心活动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情绪波动之后的内心需求。无缘无故的生气、失落,自己却道不明说不透,没有诉求那就自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产生的矛盾问题。需要别人不断的猜测你的需求,那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那样反过来,你面对一个并不明白他自己需求的人,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沟通的技巧,引导他们。但是我感觉其实大多数人可能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往往发泄一会,产生争执最后表面平息,循环往复。我想如果再当一段亲密的关系中,某方生气却从不告知原因,仅仅表达感受却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诉求,一个劲的让另一方去猜测,去哄;我想是难以长久的。有个异性朋友曾告诉我女生是用来哄的,我当时懵懵懂懂,差不多信了,现在回头来看,怕是只能解决一时的情绪问题,更深层次的发掘出对方的需求和对另一方的期待和诉求怕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感情难得也珍贵,却空耗在从长远看,没有太多必要的猜字谜中,不禁还是感到可惜。

请求

最后,第四个要点是采取平和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请求”、“期待”。这是我觉得很考验沟通技巧的一部分。请求和类似命令的口吻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使人有选择,后者使人感到强制,不舒服。这是形成双方沟通闭环的重要一步,只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要求,才能解决争端与问题。我想人应该活在以理性为主导的感性里。理性对应着生存,感性对应着生活(生命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沟通是什么?

当看完全书之后,我试图给沟通按照我的理解下一个定义:在双方共同确立的客观实在的框架下,探求双方由观念的差异所引起感受与需求的不同,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以达成最大可能的共识,取得双赢的局面。冥冥之中,我似乎明白了到作者所讲的“对生命的爱”。

那是种怎样的爱?我想这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态度,是一种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核心。这也呼应着我国古代哲人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以己度人”、“仁”、“道”、“非攻”等等。当你意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一个完完全全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生命个体,你们一样会呼吸,会思考,会哭、会笑,有梦想、有价值、有自己的需求……你们其实没什么不同。我现在深刻的感觉到,当你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之后,其实在你的眼里他人或许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在生命的光谱下,你的投影。

合上书,仿佛多了层理解,窗外阳光妩媚,如此,甚好。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比的平静和顺从。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比如心理咨询师,谈判专家,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纳,互助和友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希望我们达成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我觉得导致沟通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沟通方式,语言的表达没有以尊重对方为前提。‘非暴力沟通’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进行对话。接纳并理解别人的质疑,理解他人,但这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非暴力沟通》强调,首先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我们有时会责备他人,这其实反映了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被责备的那个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便是“我们已经做出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总会比较激进。至少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会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沟通。尤其是有人说我不好的时候。后来发现当你真的听进去思考了你会发现很多人家给你的批评其实是你内心想要提升的道路。当你了解了自己的需要然后去聆听(不管好坏)这样你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身体暴力都源于语言,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竟然不自知,这些伤害不露声色,仅用只言片语便使我们遍体鳞伤,进而激怒受害者时,马上将小问题发展成“身体的暴力”,使他们情绪失控、难以自已,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不要妄加评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凭主观意识下定义;

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连同自然而来的情绪,不要试图影响他人判断,而将感受与想法混为一谈;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沟通方式,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习惯。非暴力沟通源于爱,让我们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难题,让爱、关怀与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听到批评,你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人都会条件反射式地申辩、退缩或反击。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我”和“我的行为”混为一谈,认为批评的声音=否定的声音。故被批评时,就觉得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容易恼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开心的`原因,也许和他人的言行有关,却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当被批评时,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如果打破习惯性防卫,开启绿灯思维,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识地进行反驳,我们便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新的体会。

同样的,当我们试图批评他人时,也要意识到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过批评来表达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鲁思贝本梅尔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2

第一次写心得思绪万千、真不知道该如何阐述我所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在教育女儿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去查资料,去找书看,去倾听别人好的教育方法。女儿很小的时候体质不好,我总觉得我应该给她更多的爱,应该什么都惯着她,依着她,可是渐进的我发现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越发强烈,我当即决定重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三年我似乎又变成了文中所描述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的家长,我深感很累,女儿应该也是一样。读了本书几页下来,感觉轻松了,理解只有尊重才能赢的合作,当然首先必须自我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朋友交往之间的尊重,要让女儿看到妈妈是怎样去做的,就算偶尔的跌倒和不完美,但是妈妈也在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父母与子女虽然在年龄上有长幼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孩子。合作不是要求父母一味的迁就孩子,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我而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必须处处讲究合作的技巧。

文章中所提到的奖励和惩罚实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自从女儿上了一年级以后,在我的思维里我认为她已经长大了,所以“奖惩”几乎占据了我教育方式的50%,不管是女儿的生活能力还是学习能力只要有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加以奖励;反之,也会加以惩戒,有时的惩罚会让女儿无比激动的骂我是个坏妈妈,那一刻我知道不合实际的惩罚会让女儿对我失去信任,会让她在妈妈这里找不到安全感。再者,我真的需要把长时间贴在女儿身上的标签彻底撕掉,在读本书之前,其实我会给女儿贴各种标签,类似于:你好懒,你真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尊重,那么此时我把对女儿的尊重又放在了哪里呢?

在本章节中出现最多的词“目标”首先育儿的目标,对我而言我对女儿的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她的人生安全,帮助他规避风险,这是作为监护人最基本的责任。二是丰富她的人生,尽可能地给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能够去了解和感受生活的多种多样,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女儿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奶奶在帮她整理,因为奶奶认为没关系,孩子小,家长可以代劳。其实不然,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第59页中的一段话“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仿佛是我经常跟女儿的对话,例如:你需要睡觉了,你需要写作业了,女儿的回复也总是:我想再玩会儿,等一会儿之类的话语。而我总是去批评她干什么事情喜欢磨蹭,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去了解我和女儿之间的需要和彼此尊重,我应该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女儿的需要,而不是评判和指责,让我们相互理解彼此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去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在不停的需要,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如何去更好的经营家庭。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使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也会因为你的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快乐和愉悦。

父母要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就要听听她的心里话。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弃大人的成见,客观地认识她的世界,并试着用她的视角来感受她的生活。以前女儿经常会跟我分享一些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一件事她需要阐述很久,放学的路上讲,回家继续讲,我总讲她你可以简短一点讲完结束,回家就写作业吧,别浪费时间了,絮絮叨叨讲个没完没了,她会很不高兴!嘴里还在说:“妈妈天天就只知道让我写作业,都不跟我玩。”我也会很生气,甚至很大声的说:“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就知道玩,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别跟我讲那么多没用的赶紧去写作业。”显然我和女儿的情绪都糟糕透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我这里学到了什么呢?我的行为影响了她的情感和安全感,我为什么不能给她时间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倾诉自己想法呢?应该让她知道妈妈愿意倾听她的点点滴滴,参与她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让我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结。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希望她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保障她们的快乐成长。

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在我们共处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相互间的给予,以及给予后的那份快乐。在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后让我很惭愧,因为女儿幼儿园大班时开始在外面学画画,起初每次学完之后回来都会画一张送给我,那时的我总是很感动,去拥抱她夸奖她,女儿也很满足,久而久之我也不那么在乎了。当有一次她问我:妈妈、我送给你那么多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呢?我敷衍她说:你画的都一样,而且你没以前认真了,谈不上喜欢哪一副。从那以后我几乎很少会收到她送给我的画了。我把她给予我的礼物制定的标准过高,没有用心去分辨并接受她给予我的礼物,同时也失去了我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其实小孩子的给予是奉献的天性,不求任何回报的、很纯粹的给予,应该值得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去学习。我经常会想把对女儿讲出去的话收回来,语言中也会充满批评和命令,缺少对她的尊重,也缺乏和她的沟通。前段时间听过师傅发的一段夜读“别让脾气阻挡了福气”,如果我能多一些长颈鹿式的表达、多一些长颈鹿式的倾听,少一些豺狗语言,应该也会少一些脾气多一些福气吧!

有段时间我的情绪比较糟糕,遇事总容易急躁,压不住火气,总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办法解决,唯有用争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弄的家庭关系异常僵化。在成长中学习教会了我面对问题时我们总会有很多解决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然说起来很简单,这一切的方法还需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同时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合作也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鼓励孩子跟你合作,当我们的策略得到孩子满足的时候,孩子的那份笑容也是建立自信的强有力的方式,即使失败了,总结经验,调整策略,继续学习继续前进。创建“无错区”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尊重”这两个字,我做的很不够,缺少自我审视的习惯,缺少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缺少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慢慢的在和女儿之间和家庭之间创建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无错区”。为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变。

今天我大声读完这一篇的,感觉好像比默念更有效果。标题:“每日提醒”我觉得太棒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书中介绍的这些概念不断的在我的脑海里更新。今天女儿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她在写作业,我下班回家后做在她旁边正好用手机在上网查一些资料,她抬头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看书吗?我说:晚上再看。她又说:你不是说要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看书一起进步吗?我随即脱口而出:用心写你的作业,少讲话。紧接着女儿的一句:就知道你做不到。我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这本书已经快读完了,我试问我收获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什么面对孩子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我应该自我反省。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和需要,回应的方式也是有问题的。我需要“每日提醒纸条”不断的去提醒自己重温:七把钥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建立我和女儿之间的信任、尊重与合作。

来自“无错区”的故事分享,似乎觉得每一故事都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昨晚师傅跟我说:学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会用多少是最关键。我思考了许久,辗转难眠,刚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差劲的妈妈,样样不合格,样样不达标,缺乏耐心倾听,缺乏对女儿的尊重、未知女儿的需求,各种标签往女儿身上贴,豺狗式的语言也是屡见不鲜。今天中午我尝试性的问女儿:妈妈以后不再对你乱发脾气,不再对你大喊大叫了,好不好?她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说: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你相信妈妈吗?女儿说:我相信你,如果连我都不相信妈妈,还有谁会去相信妈妈呢?那一瞬间,我流泪了,感觉被女儿的爱和信任包裹着,女儿带给了我生命的真相。或许你会认为孩子不断地向我们索取,而事实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取的反而更多,让我们的生命趋于“完整”。当我们凶了孩子,误解了孩子,但孩子还是会原谅你,不是吗?最后孩子还是会紧紧抱着你,不是吗?

这是孩子对我们的爱。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发脾气的“勇气”来源。

请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孩子最爱的人。要留一份平和、尊重、温暖的爱给孩子。因为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色彩!希望自己继续加油,期待自己和女儿的每一次改变,每一次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3

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习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4

很实用的一本书。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错方式表达导致问题,甚至让矛盾升级,最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使关系僵化。

看着书里的讲解和方法,我会想有时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无顾忌的放纵一次,如果每次都让自己理性去处理问题,可能会觉得很累,如果每次发生矛盾时都是单方面像心理医生一样去压着自己的脾气,试图引导对方说出感受和需要,也许有一天还是会想爆发。

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双方都学会怎么处理冲突,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倾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那社会会更和谐。

亲密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为越亲密越容易因为爱而引发更多问题,也因为爱,我们往往觉得对方应该懂我们的所有情绪和需求,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样,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样,而这个时候就会期待爱的'人知道我们想怎么样,这样的期待往往引发矛盾。所以我们学习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学会让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对错,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让自己内心更平和。其实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爱来对别人,摒弃“应不应该”,接纳不同,没有评价和指责,关系就会更和谐有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

《非暴力沟通》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一种以和平和高效为主旨的沟通方,用一句话概括本书内容:通过合理的方法好好沟通以解决有暴力情绪的事件,以获得和平,互相尊重等共赢的结果。

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工具,其核心是讲“爱”,有技巧地讲个人感受,解决怒气带来的冲突。改变和行动都是出于爱。所以其实需要分辨场合,有些场合其实并不适合讲“感情”,但是对于家庭矛盾冲突这类我们特别重视情感的冲突关系中就有用武之地。其次,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个疑惑,我会在最后的时候讲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全书以这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而这种沟通方法需要建立在愿意理解的基础之上。

厘清思路:

1、观察:观察还是评论。不加评论的观察;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2、感受:表达感受,想法还是感受,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然后表达出来。

3、需要:所以需要分清是他人无法达成自己的需要还是他们确实行为不对,我们需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随意给别人贴标签。

4、请求:需要改变别人的行为,需要适当做出请求。

原则提炼:

爱自己:仅仅改变习惯用词,就可以把自己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用我选择代替我不得不,很简单就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生活是出于爱和乐趣,而不是恐惧和压迫。

爱别人:不要把人的.行为和人的品德混为一谈。

表达愤怒:因为是译本,书中“充分表达愤怒”这一章很可能会被误解。我觉得更准确的是:准确表达愤怒。准确表达愤怒的意思就是要分清愤怒的根源到底在哪,大多数时候,愤怒的原因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其他人身上。

惩罚:如果惩罚不可避免,那么只惩罚犯错的部分,但其需要被惩罚根本原因应该被倾听。

表达感激:就是告诉别人,你的存在让我更有价值。

个人思考:

这本书的宗旨是通过沟通准确解决有发怒倾向的问题。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会有一股怒火,所以这本书才放到了今天,我耐着性子把它看完。

原因之一可能是它是译本,表达的方式很奇怪。更可能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沟通办法太反人性了。因为这种沟通的前提是愿意爱和理解对方,而对方通常是不被理解但是希望被理解的那种;然后告诉对方我可以理解你,挖掘到了他们的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暴力倾向才有可能被改变。就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敏锐的去观察和理解别人,如果不是亲密关系,或者有博爱的精神,我觉得很难做到这一点。并且:这种沟通方式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也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书中的对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会有一股情绪无处释放,非常不爽,久而久之,情绪就有可能厚积薄发,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发怒不是件好事,但我觉得如果有发怒情绪,场合允许的话可以让它表达出来,再进行沟通。因为爱里面不仅有倾听理解,也有被包容和被接纳,即便是卢森堡博士,他很可能也会发个小脾气来感受被接纳的美好。

所以,我想说,这种沟通方法正确且实用,但它不会那么精彩。

下载《三分钟完成沟通》读书笔记[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分钟完成沟通》读书笔记[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关于沟通

    沟通三大要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共同的协议;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听、说、问三种行为都要出现,并且这三者之间的比例一定要协调。 沟通失败的原因:缺乏信息和知识;没有说......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爱罗妈我们大部分人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习惯于直接进行评论,或者习惯于通过指责别人来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是当我们对别人进行指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

    《非暴力沟通》500字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

    《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1. 一个人不论做错了什么事,100次中有99次不会自责,而且不论他的错误有多么严重。 2. 约翰·华纳梅克曾经承认:“我在30年前就已经明白,批评别人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3. 心理学家......

    沟通读书笔记(大全五篇)

    读《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有感——陈巧英 由于我平时不太会说话,往往直肠直吐,很多时候会得罪别人。所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我看了一本《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使我......

    中层沟通技巧读书笔记

    中层沟通技巧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中层沟通技巧》(ISBN: 9787301135501) 作者: 易书波 价格: 36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数: 203 开本: 16页,平装 出版时间: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