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沟通读书笔记
读《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有感——陈巧英
由于我平时不太会说话,往往直肠直吐,很多时候会得罪别人。所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我看了一本《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使我获益多多。
特别是《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这篇文章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有一位叫霍懋征的老师,令我非常敬佩。她从教几十年,从来没有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气了,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对待“屡教屡犯”的学生时,她取用的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地等待,同时给予热情的关怀,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反思自身的缺点,达到以总代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目的;在面对突发的事件,要理智地对待,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想方设法让自己,也让学生冷静下来,待到事后再作处理,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当然,这“空白”只是一种谈话时机的选择艺术,并不是无限期地拖下去。
总的说来,面对问题,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的好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形下有一个喘息的时机,有一个思考问题的余地,也给师生对话留下了恰当的空间,它有益于克服操之过急带来的负面效应,使我们的教育更符合学生心理状况。所以,我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也能慢慢学会“冷处理”,尽量不跟学生发火,也不大声呵斥学生,这既伤害学生,又伤害自己。
第二篇:读书笔记关于沟通
沟通三大要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共同的协议;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听、说、问三种行为都要出现,并且这三者之间的比例一定要协调。
沟通失败的原因:缺乏信息和知识;没有说明重要性;只注重了表达,没有注重倾听;没有完全理解对方的话,以至询问不当;时间不够;不良情绪;没有注重反馈;没有理解他人的需求;职位的差距、文化的差距也会造成很多沟通失败;做价值判断;采取不可变更的立场;目的不明确。
积极的聆听:用耳朵一心一意很专心的去听,要看着对方,要把说话的人当成王者对待。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了解客户的需求,找出引发客户购买的关键因素;与客户建立相互信的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重复发问,提高拜访效率。
有效的提问:搜集客户信息;树立顾问的销售形象;建立客户的信任度;锁定客户的需求。
赞美的技巧:赞扬态度要真诚;赞扬的内容要具体;注意赞美的场合;适当运用间接赞美的技巧。
有效的反馈:一种是正面反馈;另一种叫做建设性的反馈。
第一指出对方做的正确或者错误的地方,这仅仅是一种主观认识,反馈是你的表扬或者建议,为了使他做的更好。
第二对于他的言行的解释,也不是反馈,这是对聆听的内容的复述。
第三对于将来的建议,反馈是着眼于目前或者近期的,而不是将来。
人际风格沟通技巧: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见不同类型的人,只有了解不同人在沟通过程中不同的特点,才有可能用相应的方法与其沟通,最终达成一个完美的结果。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两个风格相似的人沟通时效果会非常好。只有掌握了不同的人在沟通中的特点后,才能选择与他相接近的方式与其沟通。
驾驭型人:特征是以事业为本。这种人比较注重实效,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与个人愿望,并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机立断,独立坦率,以事业为中心,精力旺盛,节奏迅速,说话直截了当,动作有力,表情严肃,但是有时过于直率而显得咄咄逼人。
与这种类型的人进行沟通,首先要刺探其想法,提供各种被选方案,若决定不合适,可提供其他方案,投其所好,趁其不备,提出新点子。若直接反驳或使用结论性语言,啰啰嗦嗦,这样的沟通注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表现型人:以人际为重。特征是外向、热情、生气勃勃,魅力四射,喜欢在销售过程中扮演主角;干劲十足,喜欢与人打交道、合作;富有想象力,也会将自己的热情感染给他人。表情丰富、动作多、节奏快,善于表达,但往往情绪波动大,容易主观用事。
与这种人沟通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好观众或者好听众,少说多听,热情反馈,支持与肯定,要适度的引导。切忌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或者打断、插话,或冷漠、无动于衷,这样都会影响与这种类型的人的有效沟通。
平易型人:特征是以稳定为主。具有协作精神,喜欢与他人合作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擅长外交,对公司或客户忠诚,为了搞好人际关系,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珍惜已拥有的东西。这种类型的人做事有耐心,肢体语言比较克制,面部表情单纯,但是往往扮演和事老的角色。
与这种类型人沟通应该了解其内心的真实观点,多谈主题内容,多提封闭式问题并以自己的观点适度影响他。与其沟通尽可能少提开放式问题,不要过多增加自己主观意识,压力过大,回避或退却同时要避免跟着此人的思想走,因为这种人不愿意对一些棘手的事作出决策。
分析型人:特征是以完美为好。善于推理,一丝不苟,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严于律己,对人挑剔,做事按部就班,严谨且循序渐进,对数据与情报要求很高他们不愿抛头露面,不
善合作,不大表露自我情感。有时为了息事宁人,他们往往采取绕道迂回的对策。
与这种类型人沟通必须以专业水准与其交流,因而必须表达准确且内容突出。资料齐全,逻辑性强,最好以数字或数据说明问题,以自己的专业性去帮助其作出决定。切忌轻浮与浅薄,避免空谈或任其偏离沟通的方向与目的。
电话沟通技巧:接听、拨打电话的基本技巧:电话机旁应备记事本和铅笔;先整理电话内容,后拨电话;态度友好;注意自己的语速和语调;不要使用简略语、专用语;养成复述习惯。
拨打电话程序:
1、按重要程序整理谈话内容并记录。
2、确认对方工作单位、姓名及电话。
3、自报公司名称及本人姓名。
4、寒暄问候。
5、商谈有关事项、确认注意事项。
6、礼貌地道别,轻轻放号话筒。
向领导请示汇报程序:
1、仔细聆听领导的命令。
2、与领导探讨目标的可行性。
3、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4、在工作进行之中随时向领导汇报。
5、在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汇报。
请示汇报基本态度:
1、尊重而不吹捧。
2、请示而不依赖。
3、主动而不越权。
第三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
——结束对自己的恐怖主义
之前有一段时间,任性使气、桀骜不驯、任意妄为、精神恍惚,生活一团糟。不停地寻求答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以及如何解决。但是一直无解。然后我就放弃了。行吧,看你要带我走到哪儿呢!走到哪是哪吧,没有问题呀,如果这就是我的命运轨迹,我接受、跟从、臣服。借着罗秋兰老师的那句话告慰自己:“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用来体验的,而不是用来寻求答案的。可是偏偏很多人把这两句倒过来活”。我想我就趁着这个机会正过来活吧,哈哈。就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看到了《非暴力沟通》,也看到了“结束对自己的恐怖主义”。其实这是一本书和另外一篇文章,不过被我联系起来了。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太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愤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助人。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还只看到一小半,便发现答案突然就自己出来了。自己前段时间的混乱,是从第一阶段走到了第二阶段。无论如何,有了一份答案之后,能够用一个理念或什么来解释自己,内心更多了一份平静,那份从未知到已知的掌握感,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才能从容平和。恩,知道了是这样就好。不着急,慢慢来,按自己自然的节奏一步步来,总会走到第三阶段的。
那份心中对于未知、对于不断流动的恐惧、焦虑、不安、担忧,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恐怖主义!
“有多少时候,你的决定和行动是基于爱、平安和喜悦?又有多少时候,你的选择是出于担心、焦虑还有恐惧?”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出于真心的喜爱、创造的灵感、喜悦的分享,还是因为如果自己不做这么多的事情,就无法逃避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貌合神离的家庭关系、莫名的情绪困扰,或是害怕没有人需要自己、再也得不到机会、没有足够的钱因而也就没有安全感?”
我决定——(其实上个星期就开始在做了)让自己地行动出于真心的喜爱、平和安宁、还有喜悦。上个星期当总教练时在课程中做到了。只是在生活中要时时记得去做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不留神一秒钟的时间,我就很容易回到原来的状态和模式了,尤其是在有事情发生时。可是也正是在有事情,其实才更要明白自己,更要让自己地行动出于真心的喜爱、平和安宁、喜悦。
我会一直这样成长。
感谢在我行为和平时的我很不一样的时期,在我混乱疑惑的时期,陪伴在身边的所有人。感谢我自己的愿意学习和提升。感谢我的人生轨迹给我的这样成长的机会。
2011-9郭海波
第四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爱罗妈
我们大部分人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习惯于直接进行评论,或者习惯于通过指责别人来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是当我们对别人进行指责时,请问对方还能心甘情愿地来满足你的需求或请求吗?对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进行自我辩解、拒绝或者反击你。
我们的情绪会因为外在的行为而发生剧烈波动,真的是因为别人的行为导致你的情绪,别人应该为你的情绪负责吗?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外在行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者同样的外在行为在你不同的心情状态下会引起你不同的情绪反应呢?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情绪和外在行为之间还有一个我们忽视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我们的需求。某个外在行为因为不符合我们的需求,从而导致我们的某个情绪。可是这个需求有时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或者清楚了而没有告诉对方,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对方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于是开始指责对方,开始抱怨对方。这样自己的需求没有满足,同时也伤害了对方,关系开始恶性循环。
读这本书之前,我经常处于痛苦中,一是觉得别人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为什么总让我痛苦;二是我为什么会经常被别人认为我在伤害他们。这本书读到一半,我突然领悟到,我们原来一直活在混沌状态。当我们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没有去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我们将自己的幸福快乐权力交给别人,任别人摆布。当别人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对方的态度和怎么说的方式,而不是去关注对方的真正需要。可是要做到抛开自己长期以来的情绪反应方式,去放下自己所受的伤,去真正关注别人的需要需要自己强大的内心力量和不断的心理暗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做一个像“长颈鹿”那样的人,没有天敌,大家都活在爱中,因为爱而愿意去改变自己。
有一对父子,父亲总是在不断地指责儿子让他不满意,总是在儿子面前生气。长久以来,儿子开始害怕接近父亲,实在出于亲情和义务只能硬着头皮隔几个月回家看望父亲一次。可是在读了这本书后,他开始试着不去体会父亲的情绪和指责,而直接关注父亲的感受和需要。慢慢地,父亲对他的指责越来越少了,父子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修复,现在父亲在他面前更多的是笑容,代替了之前几十年如一日的抱怨和指责。
感谢作者编写这本书,让我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让我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作为自己的主人,开始为自己的幸福、成长、快乐负责,同时也开始重视别人的需要。
第五篇:《沟通的艺术》读书笔记
1.一个人不论做错了什么事,100次中有99次不会自责,而且不论他的错误有多么严重。
2.约翰·华纳梅克曾经承认:“我在30年前就已经明白,批评别人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3.心理学家席勒说道:“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们也非常害怕别人的指责。”
4.批评是危险的,批评对于事情并没有任何改善的地方。
5.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一个脚步,每次发现错误之后,就会引导我们走向真理。而每次尝试,都会遏止某种诱人的错误。没有哪一种教育能比得上逆境。——本杰明·狄斯累利
6.不要议论别人,别人才不会议论你——林肯
7.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切记:与我们交往的不是纯粹按道理或逻辑生活的人,而是充满了感情的、带有偏见、傲慢和虚荣的人。
8.了解了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Principle: Don’t criticize, condemn, or compl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