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修)
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姓名: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学段:学科: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冯佩兰恩平市华侨中学***高中语文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恩平市华侨中学冯佩兰
摘要: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鉴于表达技巧、语言品味等诗词鉴赏教学切入点的局限性,从诗题剖析、诗词人文背景、诗眼及意象等方面出发,联系高考语文广东卷的相关试题,就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尽管所谓教无常法、教无成法,但诗词鉴赏教学的立足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其鉴赏也应更注重于对词、句内涵的推敲,在作者语言简洁、准确及传神等方面的讲授要格外用心。长期以来,中学的诗词鉴赏教学似乎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强调由表达技巧入手,从中揣摩诗词内容及其中流露的情感,或注重从语言的品味中走进诗词的深远意境。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考鉴赏题或日常的诗词鉴赏学习中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作了一些探索,发现联系相应的高考试题进行鉴赏评析,能更为有效地增强效果。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结合历年高考相关试题展开的教学尝试及思考。
一、剖析诗题,指导学生初步猜想与把握诗词内容
诗词尤其是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相对直白地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对于鉴赏者或学生判断诗词的类型和内容存在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出塞》、《从军行》等很明显属于“边塞”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之“送”字则可判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的“览古”则可判断为“怀古”诗或借景咏志;等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这一点,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就能稳稳地迈出第一步了。譬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一题,在简析“晚”、“望”二字时,学生就应紧扣观景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从中找寻到归艘、钟声、江、青山、远帆等词。相反,片面地忽视题目的指向性,则可能会增加判题时间,或因思
考失去立足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如何不结合诗题理解诗意,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诗的主旨——“谈读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由诗题着手,力求初步判明诗词大致内容,为剖析诗词内涵提供便利。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强调了解诗词人文背景的重要性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人论世,对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风格能做到大致了解。诗词鉴赏的核心就是辨词析句、领会作者的感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词中的人、事、物或景,无一不是作者喜怒哀乐和思想主张的曲折描述。学生对诗词作者人物背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可成为学生评析诗词、领会思想的“金钥匙”。
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应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及生平经历,从点滴积累;二是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将相关测试和阅读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和创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归纳总结;三是引导学生掌握构建与搜索记忆仓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行鉴赏。2004~2010年高考广东卷的诗词鉴赏题中有两次涉及到杜甫,分别是《江汉》和《月》,但只需学生对“诗圣”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不难回答如下问题:“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杜甫的咏景诗中我们大多可得出这样的规律,即国事艰难的忧虑、思乡的孤独寂寞使诗人很多时候都在诗中流露出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在解读杜甫的其他作品时,自然也就能举一反三。
三、抓诗眼抓意象入手,指导学生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 “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譬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的答题方向。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一诗中的“老马”“心犹壮”等也很明显地展示了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教师可就其中的11个意象向同学们展示意象在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2010年广东卷诗词鉴赏题黄庭坚的《望江东》来说,第2小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要判定词中蕴含的虚实相生手法,就要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一句的虚写意象中感悟到现实中情感阻隔给诗人带来的感伤之情。很明显的,词中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如“思量只有梦来去”“灯前写了书无数”等等,如学生能注意体会其中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于词的情感剖析无疑是有所补益的。
四、品味语言,体悟诗词的深远意境
诗词鉴赏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意境中品味词、句的能力。诗中的词、句只有在统一的诗境中加以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这也是诗词教学与传统审美观教育的重要结合点,如《月夜忆舍弟》一诗的总体意境就须从“月是故乡明”一句总体把握和理解。具体来说,要从诗词中体悟深远意境,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一,把握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为合乎诗词规则而产生的变式句、词类活用现象等,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此如此。其二,明辨修辞手法,如08年考查的吕本中《木芙蓉》、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就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分别在不同的意境中描述了闲适之士豪迈大度的形象与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其三,了解典型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有形象、生动与质朴;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这与此前所述的作者生平就存在较多联系,杜甫的《江汉》《月》就是表现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诗风的典型例子。
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除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外,学生也应主动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同时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与诗词鉴赏教学的诸多教学手段相呼应,实现鉴赏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04).[2]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3]沈茂生.古典诗词言语教学的文化观照[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05).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摘要】近些年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学习后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浅薄的见解。如课堂教学进度的快慢,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教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好不好,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
今年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我们学习后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浅薄的见解。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现状及应对措施..青年文学家,2011
[2]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新课程(中),2010
[3]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中国教育论文,2011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试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改变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构建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优化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书的有益经验,代代相传,成了语文教和学的法宝。从古至今,有多少莘莘学子,乐此不疲,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有的功成名就,但花费了毕生的时间和心血,和效益相比不成比例。传统的阅读方法,显然滞后于高速而快节奏、信息量繁多的现代社会,显然与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相不符。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而又快速高效地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预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改变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目标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要对中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教育。一个人能说、写得准确而有条理,形象而有层次,波澜曲折而又通俗易懂,精炼而又富有哲理,进而使人听得如风行水上、轻松明白,读得快速而准确,进而促进听、说、写的层次和水平。这就是语文的能力,这也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如果能把这样的能力转化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举一反三的具体规则或方法,这样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宗旨是: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主,这个能力应是可持续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课程标准所规定课时的阅读训练,达到既定目标。所有课内外的教学和训练,都应全力以赴为阅读教学的既定目标服务。这种教学和训练应是有序的,而决不是随意的;应是有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而决不是盲目的。例如,要用一篇课外的文章补充课内的教学,选择的标准应不尽是“美文”也不能凭教师的个人情感,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应为能力训练“点”所服务的。
二、从整体入手反复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课时,教师就应该先充分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采取各种朗读方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和自由读等,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地体会到乡愁的含义,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最后采用集体朗读,让学生再一次透彻地体会出情感,把课文读得淋漓尽致,领会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
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四、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2.采用多种方法,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懂内容,在课堂训练中,应层层深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设计各种练习。其中写是最重要的一环,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怎样的。所以教学生写好作文这一工作,是需要长抓不懈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语言,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文章的许多写作技巧大家在学课文都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如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教师帮助他们做一些铺垫,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展开写作。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心中有数了,然后再说明一下自己所要说的道理或要赞扬的精神,选取有代表性事物,拟好提纲,搭好文章的框架,再写完整,再润色,文章就写好了。
总之,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握好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地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必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该如何设计和操作,这是让很多教师都感觉迷茫的问题,复述大意、归结主题、探索表达技巧,已经成为诗词教学的基本套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其实,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契机,深度挖掘题目含义,找准诗眼,理清诗词内涵维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诗词核心,感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拓宽学生的诗词认知视野。
一、深度解题,理清诗词内涵维度
设计高中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有多重观照意识,对古诗词成文背景、作者情感走向、诗词表达意象等内容展开深入解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妨从诗词题目入手展开解读,诗词题目往往包含众多信息,为诗词鉴赏提供了更多参数。教师在对诗词题目展开解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解读的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用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题目展开深度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和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一个“归”字,写出了作者的思想走向,不做官,去做民,这个举动本身就具有震撼力。作者回到田园之中,用一个“居”字,写出了“安居乐业”的情怀,这个“居”字是“闲适安然”的意思。在学习《涉江采芙蓉》?r,教师让学生自行解读题目。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对古诗题目有了个性认知:“涉江”是渡过大江的意思,“采”是采摘的意思,从这个题目中可以清晰看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人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往往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花草瓜果,显得朴素而高雅。正如王维《相思》中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诗歌题目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作者浓浓的相思情。
题目具有概括性,汇集了写作线索、主旨、情感等因素,从题目展开鉴赏分析,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为学生解读诗词题目,并发动学生自行讨论、研究题目,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信息,而且透过题目,学生很容易抓住诗词鉴赏要领,理顺学习思路,鉴赏的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二、找准诗眼,感知诗词情感主旨
古诗词创作时讲究“推敲”“炼字”,这些关键字词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眼”,找准“诗眼”展开诗词鉴赏,可以顺利提取诗词的主旨要义,为诗词鉴赏提供更多信息。诗词成文受多种因素制约,而“诗眼”往往是诗词解读的掣肘点,筛选“诗眼”,解读“诗眼”,需要有关联意识,从不同视角展开探究思考,可以为诗词鉴赏提供更丰富的思维起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鉴赏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先让学生找出“诗眼”,学生经过再三比较梳理,最终筛选出“望”字为全诗的“诗眼”。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是叙事部分,“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这里的“望”和“视”都属于看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望”字遥相呼应,写出“回望京邑”;写景部分仍然紧扣一个“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京邑景色历历在目。“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抒情部分为最后三句:“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在这里依然有“望乡”一说,紧贴一个“望”字展开。作者登上三山,其目的就是要“遥望”京邑,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绘,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诗眼,并通过诗眼展开鉴赏。当筛选出“诗眼”之后,学生便有了明晰的鉴赏操作思路,这个“诗眼”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自然引出主旨和作者情感,鉴赏操作也水到渠成。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因素很重要,而“诗眼”往往能够清晰展示出诗歌的丰富背景信息,为鉴赏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三、把握名句,体会诗词丰富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这是诗词鉴赏的关键内容。鉴赏名句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以名句鉴赏为突破口,其操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名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名句内聚了太多的精辟内涵,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这便成为古诗鉴赏的重要切入点。设计名句鉴赏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名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展开全面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名句的方法,这对提升诗词教学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每当诵读这首诗时,我们都会对其中的名句记忆犹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全诗的名句,还是主旨句。先后三次出现在此诗中,而且每次出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此句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体会名句的丰富内涵。学生展开热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蜀道行走的艰难程度。在这里,作者并非要刻意展示蜀道之难,而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将当时社会比喻成蜀道,让人寸步难行,这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也有学生说:李白用笔变化莫测,对蜀道之难进行艺术刻画,展现了古老蜀道峥嵘、高峻、崎岖的特点,而且引入典故,展现蜀地战乱的惨烈,这无疑是一种映射的写法,从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教师对学生分析给出个性点评:李白笔下的蜀道的确够难,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事实也证明了李白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爆发的“安史之乱”,验证了李白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教师从名句入手,发动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对全诗进行深入解析。从学生个性解读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抓住主旨句,关注作者思想脉络,自然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思想,对全诗展开到位探究。高中学生思想比较独立,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实际,给出提示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展开研读,这样才能成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形成综合阅读素质。
四、归结意象,拓宽诗词认知视野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包括作者的情思。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词意象时,需要对相关意象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探索诗词意象的意识。诗词意象丰富多彩,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这是诗词的基本属性。学生诗词学习的基础薄弱,对意象的把握还比较稚嫩,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意象探索过程中完成诗词鉴赏。
陆游的《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这首诗。学生借助手中教辅材料,很快就掌握了诗歌主要内容,对作者情感也有了一定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全诗意象时,学生展开了热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涉及的意象便是作者的经历,如“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提及的“瓜州、雪夜、渡口、楼船、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回顾当年往事的心情。诗歌后半部分以抒怀为主,因为有前文的回忆做基础,抒怀展开自然和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陆游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爱国志士,终身不舍报国之志,但壮志未酬,自然郁郁寡欢,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激愤和辛酸。师生以此作为鉴赏切入点,一起探究全诗的意象,顺利打开了学习思维,课堂进入良性互动之中。
鉴赏古诗词,要关注语言表达技巧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从诗词意象角度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思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确保鉴赏维系在较高品位之上。陆游的诗词大多带有怀才不遇的惆怅,其意象分析应紧扣作者情感,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这样的鉴赏引导无疑是高效的。
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赏析时,要紧紧抓住诗词的题目、诗眼、名句、意象等关键点,并以此为学习突破口展开教学,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古诗词鉴赏方式,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探索,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鉴赏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高中语文专题: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分析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
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4答题示例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比较评价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附: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
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四块玉·闲适
(元)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适”?这两种“闲适”又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睛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王诜,北宋著名画家。娶英宗赵曙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驸马都尉。曾贬官均州、颍州7年,写此词前刚刚被放还。
⑴上阙着力描绘初晴晚照的富丽园林,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⑵面对盎然春色,词人为何“心情少”?、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1)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共同喻指什么?(2)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类即可)
5、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③维:栓、系。(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其一)
李 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蕈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2)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孤”字的艺术效果。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咏物诗一般要有所寄托,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历来没有定论。你认为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寄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寒食 孟云卿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
语文冲刺查漏补缺
1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扰未变初黄,侍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消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些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点绛唇--屏却相思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
(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①
张孝祥
②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③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2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②
1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在爱情的追求上要勇敢大胆,不要半藏半掩。
13答案:(1)七言绝句(2)“满”字描绘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面诗人所要表达的“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3)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了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
3高考语文冲刺提要
23.【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宋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在梦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24.【答案】(1)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①“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借“夕阳红”表现自己了的自信、憧憬,有一种大器晚成的欣慰在里边。②沧海桑田,历史演变。《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的“夕阳红”,它象征的就是历史不断的更替变化。25.26.27.【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附,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28.【答案】(1)三个阶段:“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对比,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衬托,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