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学习新课标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初中语文
生成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整个初一阶段,基本以记叙文为主,围绕自传文展开,写人记事的文章类型较多。学生练习到的多是自传类和他人传记类文章。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能找出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来写,但是通常一篇文章好几个事例,每一个事例都略写,根本不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或者一件事情翻来覆去的强调,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性格,使文章空洞没有中心,显得不够饱满。这些都是问题的所在。
所以结合“新课标”远程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过改进形成了最终的《学会让你的文章有详有略》教学设计。
与原预案相同点:保留了原稿中对教法学法的部分。
不同点:对教学目标做了细微改动,增加的教学理念部分。
创新体现:作文材料的详写与略写,都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意思的需要。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意思有关而又不能不写的材料(要略写。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要训练学生具体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创新价值: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准确的围绕中心,选取正确的材料,写出精彩的文章。
学会让你的文章有详有略
初一语文作文指导课教学活动设计终稿
教学设计综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详写与略写的含义,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
己的意思;能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
切体验。
2、过程和方法: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做到有详有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会在作文中怎样确定详写与略写。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作文里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佳作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先来看看咱班一名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第一次》:“我先是拿菜,又是找火柴,火也烧不着,顾了这头顾不到那头,出了不少洋相,但最后还是把饭菜煮熟了。”
这是她文章中的一小段,同学猜猜看,她到底是要写拿菜呢还是要写找火柴,或者是要写做饭呢?
这名同学在作文中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没有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如何在作文中做到详略得当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1、详写和略写
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换句话说就是把主要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
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换句话说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一下。
通俗点说,详写就是扩充材料,略写就是缩减材料。
我们现在明确的详写和略写的含义,那详写略写与作文中心有什么关系呢?
总的来说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 增强表达效果。
2、哪些地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写事的文章中的事情的主要片段,写人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写景的文章中的景物特点,这些都是要详写的,要写的细致,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上感情来描述,细节部分更要细致的描写。而略写的部分一般都是次要材料,次要人物,次要情节等。
3、小练笔。请同学们修改作文《我的第一次》
经过同学们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篇作文的重点是做饭,也就是说要详细的写整个做饭的过程,那拿菜算不算做饭的过程?找火柴呢?嗯,很好,这些都是,所以这些都要详细去写,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对,还是做饭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动动口,用语言表述《我的第一次》
教师指导: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尽量使过程具体化、细致化;运用修辞格,增强生动性。修改过的《我的第一次》:
我先从冰箱里拿来一棵大白菜,掰去跟和黄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准备点火,可下了好几天的雨,仅有的一盒火柴潮了,怎么办?去买?不行,没时间啊。我灵机一动,找出妈妈的吹风机,“呼呼”,哈哈,火柴变干了,我连忙拿出一根一划,一下就着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锅里的水渐渐蒸发了,我找出油壶,模仿着妈妈的样子,舀了两匙油倒进锅里,再回头抓起菜刀准备切菜。可还没开始切,锅里的油就溅开了,油烟滚滚。我连忙三刀并作两刀把菜切好,一古脑儿全倒进了锅里。“刺啦——”热油与白菜接触爆发的声音几乎把我吓呆了。不管了,我扔锅里一把盐,然后就翻炒起来。咦,怎么越炒越别扭?我定睛一瞧,原来手中拿的是个汤勺,唉,都吓糊涂了。我赶紧换了一把菜铲,翻炒了几下,呀,糊锅了糊锅了,赶紧把火关掉,盛出菜来。唉,我的大白菜变成了大黑菜了!
4、练习:由略变详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文章《夜路》中的一段:
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
怎样把这段文字变成详细的文字
分解为三点:
1).到底怎样的黑?黑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情况是什么?
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受不见五指。我便像瞎子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2).到底是怎样的害怕?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叽叽喳喳”的鸟叫,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可是一不留神,被砖块绊了一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3).当时自己又是怎样想的?
我想退缩了,可转念一想,难道我能说话不算数吗?能让同学说我是胆小鬼吗?我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想到这里,我不那么害怕了,勇敢地向同学家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唱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插曲呢!
小提示:详写的两个原则:
(1)过程详,结果略
(2)面上略,点上详
5、练习写《春游》,有如下材料,看怎样剪裁:
①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春游②到超市买食物③集合④上车
⑤扫墓⑥参观一个展览会⑦分散活动⑧烧烤⑨参观动物园⑩返校
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么多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依据是什么?
然后在根据以下这些题目在试试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依据是什么?
《一次有意义的野餐》、《动物的悲哀》、《快乐春游》、《春游》)
通过以上练笔我们来总结一下作文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1)文章的题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野餐”,重点就是写野餐的过程,春游的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2)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
(3)文章的内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如果只有详写没有略写,就缺少
了群体的普遍性;如果只有略写没有详写,又缺少了群体的典型性。
三、课外练笔
1、马路见闻
要求:
1、也可以写“小区见闻”、“农村见闻”、“校园见闻”等等;
2、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记叙所见所闻,内容具体;
3、不少于600字。
2、以“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故事要吸引人;②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要有少而精当的议论或抒情;{4}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安排详略
①补充题目:_________________
②确定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详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略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该详却略该略却详目的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第二篇:2012学习新课标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_初中语文
生成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整个初一阶段,基本以记叙文为主,围绕自传文展开,写人记事的文章类型较多。学生练习到的多是自传类和他人传记类文章。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能找出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来写,但是通常一篇文章好几个事例,每一个事例都略写,根本不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或者一件事情翻来覆去的强调,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性格,使文章空洞没有中心,显得不够饱满。这些都是问题的所在。
所以结合“新课标”远程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过改进形成了最终的《学会让你的文章有详有略》教学设计。
与原预案相同点:保留了原稿中对教法学法的部分。
不同点:对教学目标做了细微改动,增加的教学理念部分。
创新体现:作文材料的详写与略写,都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意思的需要。能够充分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意思有关而又不能不写的材料(要略写。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要训练学生具体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创新价值: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准确的围绕中心,选取正确的材料,写出精彩的文章。
学会让你的文章有详有略
初一语文作文指导课教学活动设计终稿
教学设计综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详写与略写的含义,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过程和方法: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做到有详有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会在作文中怎样确定详写与略写。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作文里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佳作欣赏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先来看看咱班一名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第一次》:“我先是拿菜,又是找火柴,火也烧不着,顾了这头顾不到那头,出了不少洋相,但最后还是把饭菜煮熟了。” 这是她文章中的一小段,同学猜猜看,她到底是要写拿菜呢还是要写找火柴,或者是要写做饭呢? 这名同学在作文中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没有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如何在作文中做到详略得当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1、详写和略写
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换句话说就是把主要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
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换句话说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一下。
通俗点说,详写就是扩充材料,略写就是缩减材料。
我们现在明确的详写和略写的含义,那详写略写与作文中心有什么关系呢?
总的来说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 增强表达效果。
2、哪些地方要详写, 哪些地方要略写?
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写事的文章中的事情的主要片段,写人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写景的文章中的景物特点,这些都是要详写的,要写的细致,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上感情来描述,细节部分更要细致的描写。而略写的部分一般都是次要材料,次要人物,次要情节等。
3、小练笔。请同学们修改作文《我的第一次》
经过同学们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篇作文的重点是做饭,也就是说要详细的写整个做饭的过程,那拿菜算不算做饭的过程?找火柴呢?嗯,很好,这些都是,所以这些都要详细去写,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对,还是做饭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动动口,用语言表述《我的第一次》
教师指导: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尽量使过程具体化、细致化;运用修辞格,增强生动性。修改过的《我的第一次》:
我先从冰箱里拿来一棵大白菜,掰去跟和黄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准备点火,可下了好几天的雨,仅有的一盒火柴潮了,怎么办?去买?不行,没时间啊。我灵机一动,找出妈妈的吹风机,“呼呼”,哈哈,火柴变干了,我连忙拿出一根一划,一下就着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锅里的水渐渐蒸发了,我找出油壶,模仿着妈妈的样子,舀了两匙油倒进锅里,再回头抓起菜刀准备切菜。可还没开始切,锅里的油就溅开了,油烟滚滚。我连忙三刀并作两刀把菜切好,一古脑儿全倒进了锅里。“刺啦——”热油与白菜接触爆发的声音几乎把我吓呆了。不管了,我扔锅里一把盐,然后就翻炒起来。咦,怎么越炒越别扭?我定睛一瞧,原来手中拿的是个汤勺,唉,都吓糊涂了。我赶紧换了一把菜铲,翻炒了几下,呀,糊锅了糊锅了,赶紧把火关掉,盛出菜来。唉,我的大白菜变成了大黑菜了!
4、练习:由略变详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文章《夜路》中的一段:
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对同学作的保证,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
怎样把这段文字变成详细的文字 分解为三点:
1).到底怎样的黑?黑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情况是什么? 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受不见五指。我便像瞎子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2).到底是怎样的害怕?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叽叽喳喳”的鸟叫,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可是一不留神,被砖块绊了一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3).当时自己又是怎样想的?
我想退缩了,可转念一想,难道我能说话不算数吗?能让同学说我是胆小鬼吗?我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想到这里,我不那么害怕了,勇敢地向同学家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唱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插曲呢!
小提示:详写的两个原则:(1)过程详,结果略(2)面上略,点上详
5、练习写《春游》,有如下材料,看怎样剪裁:
①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春游②到超市买食物③集合④上车 ⑤扫墓⑥参观一个展览会⑦分散活动⑧烧烤⑨参观动物园⑩返校 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么多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依据是什么? 然后在根据以下这些题目在试试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依据是什么? 《一次有意义的野餐》、《动物的悲哀》、《快乐春游》、《春游》)
通过以上练笔我们来总结一下作文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
(1)文章的题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野餐”,重点就是写野餐的过程,春游的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就偏离了题目的要求。
(2)文章的中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同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一般关系的材料,就是次要的材料,要略写。
(3)文章的内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如:“在我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使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如果只有详写没有略写,就缺少了群体的普遍性;如果只有略写没有详写,又缺少了群体的典型性。
三、课外练笔
1、马路见闻
要求:
1、也可以写“小区见闻”、“农村见闻”、“校园见闻”等等;
2、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记叙所见所闻,内容具体;
3、不少于600字。
2、以“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故事要吸引人;②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③要有少而精当的议论或抒情;{4}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安排详略
①补充题目:_________________ ②确定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详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略写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板书设计
该详却略
该略却详
目的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第三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在学生的生活中教数学
教学已经三年了,并且一直带数学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小学数学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教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比较闭塞,学生的认知能力真的很有限,给他们讲那些抽象的东西,他们真的很难理解。所以,我经常会拿生活中的实例去给他们上数学课,这样,他们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点。比如我很少用书上的例题,感觉那些例题都是根据城市学生生活来编的,根本不贴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所以还没学习他们理解起来就困难。比如少年宫啊,旅游,环保啊,这些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太远。我感觉我最大的创新性成果就是将农村生活运用到农村教学中去。我简单的举些例子:
案例一:在五年级,讲“双归一”应用题时,书上给的例子是奶牛产奶的问题。可是我们的学生连奶牛都没见过。于是我让学生们去捡板栗,板栗是我们这的特产,家家都有。我安排几个学生用几天的时间去捡板栗,然后把捡到的板栗总重量称出来。这就变成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再让学生去求每个学生每天捡多少板栗。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都愿意动脑筋。而且捡来的板栗还可以当奖品奖给学生,这样更好的活跃课堂。
案例二:在给二年级学生讲统计,这本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我把这节课内容拿到班会上去讲,通过让学生选班干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统计出每个班干部候选人所得的支持数,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案例中理解并掌握统计。
案例三:在给五年级讲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会让学生在家里带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到教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我觉得这是每个教室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虽然这不算个非常创新的教学方法,但真正用心将它用在教学中的教师肯定不多。我希望我们教师用好生活这个大教学工具,让学生更清楚明白的掌握新知识。
第四篇:2012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标 题: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要求
发布者: 小学数学专家(发布时间: 2012-9-27 18:07:10)创新性成果要求:
请学员在“教学设计预案”基础上,经过网上班级的主题研讨和成果交流,经再认识、再修改、再提升形成的创新性培训成果,作为终结性考核依据,在培训活动结束时提交。
2012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宝鸡市小学六班:郑铁柱
在五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代数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中小学衔接的问题,但是如果只介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技能下降;与课标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矛盾;影响了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后续学习以及对方程优越性的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一条最佳得教学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抛弃原来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那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与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那种方法学生更易掌握?
既然如此,课标中为何要把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方法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呢?在新课程改革时,一些专家认为小学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到了中学却是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用意在于与初中的教学接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该怎样开展解方程的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以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为主,等式性质解方程为辅向学生介绍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既让学生扎实掌握解方程的技能,又使他们的算术思想和代数思想都有所发展。这样或许能够避免单纯教学算术思路或代数思路解方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经过这些天的认真学习,反复推敲自己的原稿,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将其重新进行归纳整理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终稿更能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从图片中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自然而然的驱使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 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终稿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解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出示实物)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2、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3、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4、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1)、(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2)、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3)、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4)、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5)、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6)、“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1)、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2)、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4)、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验算)验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当堂检测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操练练习与游戏练习形式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四)、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3).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c)求出X的值。d)验算。
(五)、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3=9 X-2=15
解:X+3-3=9-3 解:X-2+2=15+2
x =17
x=6
验算: 方程左边=6+3=9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第五篇: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试论小学生“喊唱”的危害
小学生喊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喊唱会损伤声带,导致声带长期充血,严重时化脓,长小结子;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影响儿童声带正常发育。
二、破坏声音的美感,声音听起来苍白、无力、不圆润。
三、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这样喊唱的结果就是常常跑调,缺乏音准的有意识培养。
四、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为喊唱就是一种随意的情感发泄,没有注意音乐应有的韵律,节奏。
小学生“喊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好表现自己。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大声喊唱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你唱得响,我比你还要响,好像谁唱得最响,谁就是“英雄”。
原因之二,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误认为只要唱得响,唱的大,声音就是好听的,有气势。
原因之三,与教师的指导思想有关,有些教师总嫌学生唱得太轻,要他们“响点、响点、再响点”。于是乎,学生们只好“照此办理了”。
原因之四,发声方法不正确。这是造成学生喊歌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歌唱,是克服学生喊歌的关键所在。
如何克服课堂喊唱现象 针对上述种种喊唱现象,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克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歌唱时,声音要整齐,音量要一致。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美感意识。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优秀的童声齐唱录音带和录像带,边听边解说,使学生懂得,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得那么响。该强则强,该弱就弱,强弱结合,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声音的美感观念。
三、老师错误的引导,一味地强调气势和声音大。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要知道,弦绷紧了要断,鼓敲重了要破,声音响了要谨防儿童娇嫩的声带受损伤。
四、正确的发声技巧培养,实践证明,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乃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防止学生的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轻声唱,不是日常那种随随便使的哼唱,而是在正确的歌唱姿势(无论坐、立,身体均要平直,双肩放松,保持积极而兴奋的状态,着力点在腰部)及正确的呼吸支持下进行的发声训练。最好的训练方法有两种:
1.用哼唱(M)练习。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是从鼻上端(眉心间)发出似的。练习时气息要做到“匀、慢、稳”。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准确、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2.以弱声来练习。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哼呜位置上慢慢张开唇部来唱各种母音,让学生体会歌唱时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本书的感觉,并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歌唱状态。
弱声唱法的好处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声带的张力适度,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建立学生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发声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采用上述方法后,课堂中学生喊唱现象变得少了,学生在歌唱时越发自信和快乐!
《种玉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应音乐节奏的感受。2)能力目标
①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②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③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3)情感目标
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弹律动旋律,学生拍手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他们愉快的劳动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用甜美的歌声召唤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三、聆听歌曲
1.听范唱带《种玉米》(教师播放磁带)师:都让我做些什么劳动啊?(除草、施肥、撒种、浇水、)2.复听歌曲
要求:(1)试着给歌曲起个名字。(出示课题)
⑵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四、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2、重听录音范唱,思考: 想让玉米有个好收成都要经过哪一些的劳动
3、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x x x 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2)x x x x|x x 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 割 茅 草(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7、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8、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五、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请孩子对以上三句歌词进行创作伴奏
3、师评价
4、教师示范教材里的伴奏
(1)沙锤的敲击方法:左手一下,右手两下(2)自制响板用单手或双手伴奏
5、全班孩子练习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唱边分别用沙锤伴奏
7、师评价
四、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