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国培小学美术创新性成果
《色彩的对比》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学习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认识对比色,并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利用对比色进行涂色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认识对比色 难点:合理运用对比色进行涂色练习
课前准备:各种颜色的色卡、对比色色卡、课件、范画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认识到对比色的搭配使色彩更加丰富,富于装饰性。并且运用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对比在创作中的形式美。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学新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谁愿意来(找一名与教师差距较大的男生和一名差距不太大的女生)考考你们的眼力,看我和这位女生比较除头发服装外个头和胖瘦并不太明显,那和男生比较呢(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来差距比较大)。师:(总结说)和女生比较时差别不大那是弱对比,和男生的比就是强对比,除了两个人可以比较外,生活中的这种对比还有很多比如:找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对比关系(花、树、桌子、楼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探究色彩的对比: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看书了解概念:(师说)打开书8页读一读色彩对比的概念,谁能为我们读一下。(找学生读概念,并在读完后问)明白什么意思吗?老师这有一些色卡让我们直观的感受一下。(利用色卡解释说明概念)随便拿出两个颜色的色卡说:“这两个颜色放到一起比较,能看出有差别,它们俩的关系就是对比关系”。利用色卡学生明白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充满对比同时直观的感受强对比和弱对比。
感受生活中的对比关系,明确自然中处处有对比。
先从字面上了解对比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找学生读,再一次利用色卡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直观理解色彩对比的意思。
2、找强对比、弱对比:(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色卡像扑克牌一样在两手中呈扇形拿出)问:“谁能到前面来在这些色卡中找出色彩对比弱的和对比强的”。同时鼓励到前面找的学生多找几个出来。哪些是强对比,哪些是弱对比。学生找完后教师结合学生找的解释说明对比强弱是相对而言的,但有几种颜色的对比是最强的,想知道是哪些颜色吗?出示色相环。
3、认识对比色:结合色相环讲解:在色相环里互为150-180度的颜色为最强对比。使学生明白在色相环里对着的颜色是对比色,红对绿、黄对紫、橙对蓝。边说边把对比色的色卡贴到黑板上去。
4、在生活中找对比色:谁能说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看过对比色。(学生说)教师接着说:除了你们说的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对比色图片(课件打出几幅生活中对比色的图片)。
5、欣赏画家作品,了解画家是怎样利用对色色进行作画的。(师说)由于对比色给人强烈、鲜艳的感觉生活中不仅经常能看到,一些画家也经常在艺术作品中使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是怎样运用对比色进行绘画表现的。(利用课件打出书中两幅画家作品)观察这两幅画都用了哪些对比色,而且这些对比色的量是一样多的吗?逐一分析两幅作品,(是学生明确)第一幅三组对比色都用了,但量的多少有变化,第二幅不仅用了对比色还用了一些其他的颜色。
总结:通过欣赏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明白用对比色画画的时候,颜色一定要有多有少,有主有次这样才能体现变化统一的艺术效果。
6、了解本节涂色内容同时教师示范涂色时注意的事项:书中9页有一个陕西挂虎图(用投影打出来)先分析一下结构,有哪几部分组成,领学生找出五官的各部位置,(示范涂色时要按结构涂)同时明确这是一个对称的图形。(示范涂色时也可左右对称的涂,为了省时间可以设计好,如:红色涂哪些地方,用红色一次性都涂完,再换颜色)。
三、学生实践
给每位学生发两张课前准备好的图,学生结合个人的喜好选一个进行涂色。教师结合学生涂色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作画要求:
1、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主次分明有变化;
2、结构明显,特点突出、生动,注意左右对称;
3、画面整体效果美观,注意细节。预测问题:涂色乱,对比色使用不恰当;解决办法:示范、讲解、指导。
四、总结评价拓展
学生涂完颜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欣赏评价讲评作品用色是否合理恰当。哪些作品涂色更合理艺术美观;
师总结: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内容,我们知道了色彩的对比,认识了对比色,同时知道了用对比色画画时一定要有主有次之分;除了我们课上说的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对比色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希望课下多观察生活中的色彩,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多用这些色彩知识描绘出更多更好的画面。终稿创造性体现
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感受。
认识对比色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掌握对比色的使用方法。
明确用对比色涂对称图形的几种方法。巩固所学知识,解决作业中易出现的问题。掌握涂色技巧。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色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比色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审美能力。使课堂所学得以延伸运用。《色彩的对比》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技能目标: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情意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教具准备:具有各种色彩对比的作品以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是本册教材中的色彩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认识到对比色的搭配使色彩更加丰富,富于装饰性。并且运用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对比在创作中的形式美。教学过程:
一启发引导
1.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
2.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
二、实践发展
3.结合书上照片分析:片中有哪几对对比色?(出示色相环)4.引导学生从色相环中找出这些对比色在色相环中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一180°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5.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谁和谁也是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鲜艳、强烈)
6.寻找生活中的对比色。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衣服的色彩、文具图案等等)7.出示两组使用相同对比色进行组合的画面。(其中一对色彩面积相等,另一对色彩面积大小不等)发现问题:面积大小不等的比面积相等对比效果更加突出。总结:课本上民间工艺品的对比色使用救遵循这一规律,因此产生鲜艳、强烈的色彩对比作用。
8.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的对比为民间工艺品《挂虎》设计色彩。
三、拓展探索
9.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教学预设:由于学生对什么是色彩的对比缺乏感性的问题性认识,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直观欣赏,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色彩对比所产生的画面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其基本规律。
第二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在学生的生活中教数学
教学已经三年了,并且一直带数学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小学数学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教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比较闭塞,学生的认知能力真的很有限,给他们讲那些抽象的东西,他们真的很难理解。所以,我经常会拿生活中的实例去给他们上数学课,这样,他们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点。比如我很少用书上的例题,感觉那些例题都是根据城市学生生活来编的,根本不贴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所以还没学习他们理解起来就困难。比如少年宫啊,旅游,环保啊,这些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太远。我感觉我最大的创新性成果就是将农村生活运用到农村教学中去。我简单的举些例子:
案例一:在五年级,讲“双归一”应用题时,书上给的例子是奶牛产奶的问题。可是我们的学生连奶牛都没见过。于是我让学生们去捡板栗,板栗是我们这的特产,家家都有。我安排几个学生用几天的时间去捡板栗,然后把捡到的板栗总重量称出来。这就变成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再让学生去求每个学生每天捡多少板栗。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都愿意动脑筋。而且捡来的板栗还可以当奖品奖给学生,这样更好的活跃课堂。
案例二:在给二年级学生讲统计,这本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我把这节课内容拿到班会上去讲,通过让学生选班干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统计出每个班干部候选人所得的支持数,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案例中理解并掌握统计。
案例三:在给五年级讲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会让学生在家里带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到教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我觉得这是每个教室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虽然这不算个非常创新的教学方法,但真正用心将它用在教学中的教师肯定不多。我希望我们教师用好生活这个大教学工具,让学生更清楚明白的掌握新知识。
第三篇: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试论小学生“喊唱”的危害
小学生喊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喊唱会损伤声带,导致声带长期充血,严重时化脓,长小结子;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影响儿童声带正常发育。
二、破坏声音的美感,声音听起来苍白、无力、不圆润。
三、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这样喊唱的结果就是常常跑调,缺乏音准的有意识培养。
四、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为喊唱就是一种随意的情感发泄,没有注意音乐应有的韵律,节奏。
小学生“喊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好表现自己。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大声喊唱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你唱得响,我比你还要响,好像谁唱得最响,谁就是“英雄”。
原因之二,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误认为只要唱得响,唱的大,声音就是好听的,有气势。
原因之三,与教师的指导思想有关,有些教师总嫌学生唱得太轻,要他们“响点、响点、再响点”。于是乎,学生们只好“照此办理了”。
原因之四,发声方法不正确。这是造成学生喊歌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歌唱,是克服学生喊歌的关键所在。
如何克服课堂喊唱现象 针对上述种种喊唱现象,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克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歌唱时,声音要整齐,音量要一致。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美感意识。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优秀的童声齐唱录音带和录像带,边听边解说,使学生懂得,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得那么响。该强则强,该弱就弱,强弱结合,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声音的美感观念。
三、老师错误的引导,一味地强调气势和声音大。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要知道,弦绷紧了要断,鼓敲重了要破,声音响了要谨防儿童娇嫩的声带受损伤。
四、正确的发声技巧培养,实践证明,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乃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防止学生的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轻声唱,不是日常那种随随便使的哼唱,而是在正确的歌唱姿势(无论坐、立,身体均要平直,双肩放松,保持积极而兴奋的状态,着力点在腰部)及正确的呼吸支持下进行的发声训练。最好的训练方法有两种:
1.用哼唱(M)练习。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是从鼻上端(眉心间)发出似的。练习时气息要做到“匀、慢、稳”。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准确、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2.以弱声来练习。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哼呜位置上慢慢张开唇部来唱各种母音,让学生体会歌唱时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本书的感觉,并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歌唱状态。
弱声唱法的好处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声带的张力适度,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建立学生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发声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采用上述方法后,课堂中学生喊唱现象变得少了,学生在歌唱时越发自信和快乐!
《种玉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应音乐节奏的感受。2)能力目标
①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②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③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3)情感目标
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弹律动旋律,学生拍手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他们愉快的劳动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用甜美的歌声召唤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三、聆听歌曲
1.听范唱带《种玉米》(教师播放磁带)师:都让我做些什么劳动啊?(除草、施肥、撒种、浇水、)2.复听歌曲
要求:(1)试着给歌曲起个名字。(出示课题)
⑵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四、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2、重听录音范唱,思考: 想让玉米有个好收成都要经过哪一些的劳动
3、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x x x 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2)x x x x|x x 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 割 茅 草(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7、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8、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五、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请孩子对以上三句歌词进行创作伴奏
3、师评价
4、教师示范教材里的伴奏
(1)沙锤的敲击方法:左手一下,右手两下(2)自制响板用单手或双手伴奏
5、全班孩子练习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唱边分别用沙锤伴奏
7、师评价
四、总结下课
第四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分数的初步认识》创新性成果
一、生成过程
数学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是学习效果体现。还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教学时,尽可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学习,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法,由老师的教变学生的学,由教师的讲变学生的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宗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知识一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变化,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二、创新体现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小数点的初步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会感到困难,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其理解一些简单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其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结构和读法及写法。教学难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中秋节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方式度过的?
生1:中秋节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好多食品,其中就有月饼。师:我相信秋节大家都过的愉快。
师:如果现在只有一个月饼,爸爸说让你和弟弟吃,怎样分呢? 生2:一人吃一半。
师:用什么数表示呢?(小组讨论)
生3:老师,你提出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解决不了。请老师告诉我们吧!
师:好,老师告诉大家—个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分数
师:相刚才说的一半用分数“1/2”表示。“1”是分子,“—”教分数线,“2”是分母。这个分数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1/2”表示其中的一份。
2、认识1/2.师:(.拿起一张圆形纸卡)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月饼,你能表示出这个月饼的1/2吗?
生1:(用剪刀把圆形纸片剪成大小差不多的两半)把一个月饼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圆的1/2,。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做法和说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他剪成的两半有大有小。所以,他手里举的一半不一定是这个月饼的1/2.师: 你能检出这个月饼的1/2吗?(生2先把圆形纸对折,再用剪刀眼折痕剪开)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师:小朋友,你们同意谁的分发?(全体学生折纸操作,师板书:平均分)
生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半就是1/2.生4:不一个月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半,其中的一半就是1/2.师;你们同意吗?
师:板书1/2,然后叫学生读再教写法。师:除了1/2,谁能再举几个分数?(3)认识1/4.师;要得到这块饼的1/4应该怎样分? 生1: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生2:把刚才的半块平均分成两半。师演示课件并板书1/4.归纳1/4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写作1/4.3、教学例2
师: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拿出来折1/4.师:谁能说说1/4的折法
学生各自说明了自己1/4的折法。
师:那么,五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怎样折? 学生说明这些分数的折法。
4、教学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师拿出一个 1/2和一个1/4
(1)想一想、比一比,哪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
(3)师出示课件演示,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4)师总结 板书 1/2 大于1/4。(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
2、说分数
要求按“把……平均……其中的一份是什么的几分之一”这种规定句式来讲。
如:把一下西瓜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同桌那种相互出题,由对方解答。)(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对 “ 1/2”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在认识1/2后,教师以一句“除了1/2,谁能再举几个分数”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然引入认识分数“1/3”。学生提出来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怎样才能在圆形纸上表示出?”学生通过尝试操作、探索研究这一环节,顺利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新分数,认识分数,他们感到分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一次一次成功的体验。三、创新价值
这个教案和初设教案的相同点是教学环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教法有所改变。初稿教案上课是直接导入新课,终稿开课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分数”时,学生感到新奇,能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初设教案课堂上老师拿一个早已分好的圆,先讲什么叫分数及分数的构成,再讲平均分等以及1/
2、1/
3、1/
4、1/5等知识,结果学生听后一塌糊涂。终稿设计做了修改,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折1/2,然后师由“1/2”引出“分数”、分数的结构、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再由“1/2”引出“平均数”等知识内容,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从中学习知识,这比老师满堂灌要强百倍,省时省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还有,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言热烈。
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案设计,不仅要看教案设计内容,更要看它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就能按时、正确地完成作业。
第五篇:2012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标 题: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要求
发布者: 小学数学专家(发布时间: 2012-9-27 18:07:10)创新性成果要求:
请学员在“教学设计预案”基础上,经过网上班级的主题研讨和成果交流,经再认识、再修改、再提升形成的创新性培训成果,作为终结性考核依据,在培训活动结束时提交。
2012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宝鸡市小学六班:郑铁柱
在五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代数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中小学衔接的问题,但是如果只介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技能下降;与课标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矛盾;影响了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后续学习以及对方程优越性的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一条最佳得教学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抛弃原来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那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与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那种方法学生更易掌握?
既然如此,课标中为何要把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方法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呢?在新课程改革时,一些专家认为小学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到了中学却是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用意在于与初中的教学接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该怎样开展解方程的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以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为主,等式性质解方程为辅向学生介绍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既让学生扎实掌握解方程的技能,又使他们的算术思想和代数思想都有所发展。这样或许能够避免单纯教学算术思路或代数思路解方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经过这些天的认真学习,反复推敲自己的原稿,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将其重新进行归纳整理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终稿更能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从图片中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自然而然的驱使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 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终稿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解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出示实物)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2、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3、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4、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1)、(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2)、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3)、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4)、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5)、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6)、“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1)、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2)、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4)、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验算)验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当堂检测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操练练习与游戏练习形式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四)、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3).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c)求出X的值。d)验算。
(五)、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3=9 X-2=15
解:X+3-3=9-3 解:X-2+2=15+2
x =17
x=6
验算: 方程左边=6+3=9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