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创新性成果[最终版]
小学语文创新性成果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出了读与写之间的证关系。“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孩子的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几点做法。
一、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二、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应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2、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讲解是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此外,还有形式多样化的原则、迁移性原则等等。
三、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经过理论联系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实施读写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具体说来,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这一对父子了不起”这一鲜明的形象。
第二环节,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写作知识。再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例,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法。抓住父亲对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了多次,达到了强调和前后呼应用,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许地山从落花生与苹果、石榴的特点进行对比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习完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事物写写。这样练习,以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去。
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这一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课程向生活拓展,向实践拓,长期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这对我们语文教师来可谓任重而道远。
四、实施“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法:
1、仿写练习。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渐进地进行。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桂林山水》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拓展练习。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四年级上册《中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拓展练习文本中安排得较多,:《走遍天下书为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都可以安排学生尝试练习。
3、变式练习。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变式练习主要是指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如学习完《秋思》一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秋思》中描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故事。
总之,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综所述,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中的载体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第二篇:创新性培训成果
创新性培训成果
集安市腰营学校宫国丽
一、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被培养起来。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学中,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一步步地朗读品味教材,自主合作,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电教、插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角色,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
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探讨一下: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识记和朗读的方式,了解掌握文中的重点词义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按照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姓名年龄职业学历
①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②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③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觉得了不起
B.认为出风头
C.无所谓
④您会捐献角膜吗?
⑤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教学程序:
(一)、配乐谈话激趣引读
1.师: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湛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问,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我接受了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术,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赠,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曾经的恶梦已经离去,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呼声。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呈现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己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戛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你预习过课文吗?你预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交流)下面考一考你们,你们有信心吗?
2、考一考: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小纸条)(课件)谁捐献什么?“我”的态度
(三)、合作交流多元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感动了自己,就读出你的感情,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6.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你能读出“骄傲”的情感吗?你能表现出“骄傲”的神情吗?
7.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8.学生谈过后,师小结: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像这样,抓住重要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想象评议,深化感受
1、学到这儿,同学们,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出示琳达的背景资料)师生交流,引导出:
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母亲--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爱父母、爱孩子、也爱他人。
温迪--懂事,多才多艺,为他人着想。
2、同学们,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结尾内容--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两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的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透过那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亲曾经说过(带学生读)“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琳达的母亲、父亲做到了,就连琳达的女儿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永放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齐读)
4、你们说这仅仅是永生的眼睛吗?(学生答--不!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呀!)孩子们,再来读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齐读(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有多少需要得到这样的眼角膜呀!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多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
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5、因为他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死后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捐献自己的器官,你们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你们看,他就是这样的人。
(课件--英国赫尔市女孩凯蒂·斯蒂芬森从12岁时起,就报名加入了志愿死后捐献器官者的行列。所以当她19岁突患肺炎去世后,悲痛的母亲艾琳根据女儿的遗愿,含泪将她的肝脏、肾脏等器官捐献了出去。凯蒂去世后,她的捐赠器官救4名患者的性命。
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四川达县籍民工刘代相曾在深圳打工八年。由于在深圳工作期间表现出色,受同事嫉妒于2月14日遭同事伤害致死。考虑到哥哥对深圳有着深厚感情,刘代相弟弟刘代鹏最终说服家人同意将哥哥有用器官如心脏、肾脏、肝脏及眼角膜等捐献出来,帮助他人。
6、多少年后,老师相信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自己的器官,我们再来用心地朗读一次父亲的话。(播放爱的奉献)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命的感悟一定会更深、更透彻,世界上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五)、延伸情感实践拓展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左右的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和她虽然永远离开了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他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对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写《捐献者之歌》报。给小伙伴写一封倡议书。
三、教学设计价值:
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课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旨在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提高合作精神。“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也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篇: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试论小学生“喊唱”的危害
小学生喊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喊唱会损伤声带,导致声带长期充血,严重时化脓,长小结子;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影响儿童声带正常发育。
二、破坏声音的美感,声音听起来苍白、无力、不圆润。
三、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这样喊唱的结果就是常常跑调,缺乏音准的有意识培养。
四、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为喊唱就是一种随意的情感发泄,没有注意音乐应有的韵律,节奏。
小学生“喊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好表现自己。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大声喊唱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你唱得响,我比你还要响,好像谁唱得最响,谁就是“英雄”。
原因之二,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误认为只要唱得响,唱的大,声音就是好听的,有气势。
原因之三,与教师的指导思想有关,有些教师总嫌学生唱得太轻,要他们“响点、响点、再响点”。于是乎,学生们只好“照此办理了”。
原因之四,发声方法不正确。这是造成学生喊歌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歌唱,是克服学生喊歌的关键所在。
如何克服课堂喊唱现象 针对上述种种喊唱现象,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克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歌唱时,声音要整齐,音量要一致。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美感意识。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优秀的童声齐唱录音带和录像带,边听边解说,使学生懂得,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得那么响。该强则强,该弱就弱,强弱结合,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声音的美感观念。
三、老师错误的引导,一味地强调气势和声音大。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要知道,弦绷紧了要断,鼓敲重了要破,声音响了要谨防儿童娇嫩的声带受损伤。
四、正确的发声技巧培养,实践证明,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乃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防止学生的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需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轻声唱,不是日常那种随随便使的哼唱,而是在正确的歌唱姿势(无论坐、立,身体均要平直,双肩放松,保持积极而兴奋的状态,着力点在腰部)及正确的呼吸支持下进行的发声训练。最好的训练方法有两种:
1.用哼唱(M)练习。此时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根平放,口腔内好像含着半口水。哼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声音像是从鼻上端(眉心间)发出似的。练习时气息要做到“匀、慢、稳”。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与声结合的比例准确、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协调自如。
2.以弱声来练习。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哼呜位置上慢慢张开唇部来唱各种母音,让学生体会歌唱时好像头顶上顶着一本书的感觉,并且一直要保持这种歌唱状态。
弱声唱法的好处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声带的张力适度,使不该用力的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建立学生先有歌唱状态,后有歌唱发声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采用上述方法后,课堂中学生喊唱现象变得少了,学生在歌唱时越发自信和快乐!
《种玉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应音乐节奏的感受。2)能力目标
①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②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③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3)情感目标
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弹律动旋律,学生拍手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他们愉快的劳动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用甜美的歌声召唤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三、聆听歌曲
1.听范唱带《种玉米》(教师播放磁带)师:都让我做些什么劳动啊?(除草、施肥、撒种、浇水、)2.复听歌曲
要求:(1)试着给歌曲起个名字。(出示课题)
⑵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四、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2、重听录音范唱,思考: 想让玉米有个好收成都要经过哪一些的劳动
3、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x x x 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2)x x x x|x x 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 割 茅 草(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5、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7、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8、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五、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请孩子对以上三句歌词进行创作伴奏
3、师评价
4、教师示范教材里的伴奏
(1)沙锤的敲击方法:左手一下,右手两下(2)自制响板用单手或双手伴奏
5、全班孩子练习
6、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唱边分别用沙锤伴奏
7、师评价
四、总结下课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性成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创新性成果
生成过程:
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难看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富有好奇心,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尤其喜爱神秘的事物或故事。“从太空看地球”这部分内容正可满足孩子们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真正奏响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旋律。
创新体现: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及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并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价值:
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德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一个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达成有效的教育效果。
“从太空看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太空看地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个话题“蔚蓝色的星球”中的第一个子话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共有四个,本课的目标就要是让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感受地球的美丽、神奇和巨大,并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以及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更广阔的科学空间。
学情分析:
随着学生生活圈子的不断扩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他们知识面广,遇事有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更加自信,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渴望参与,自己动手获取知识。能自己搜集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本课的内容,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另外,还要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更主要的是唤起他们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与好奇心。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并引发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产生对人类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喜爱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体会地球的体积的巨大以及理解如何给地球照相。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地球大小的相关知识。
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讲讲自己喜欢的景物或知道的奇妙的现象)
一、课件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能认出它们吗?出示:金星,土星,北斗七星,暗淡蓝点。那这颗星星又叫什么名字呢?(出示:地球图片)她就是宇宙中最普通的一颗星球,可是对于人类来说它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唯一一个存在生命的球体。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她,了解她,走进她。板书:地球。
二、揭秘地球的大小、神奇
1、课前老师让你们查阅了地球的相关知识,现在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进行“地球知识问答”,开始吧。(①地球的形状?球体②地球的表面是什么颜色?③地球的面积?5.1亿④地球上有多少人口?⑤地球的表面由什么和什么组成?⑥地球赤道的周长?⑦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各占多少?⑧第一个测量出地球赤道周长的人?⑨第一位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⑩半径6378千米 ⑾多少种动植物(190多万)⑿ 有吸引力年龄46亿年 等 教师相机板书形状、大小等。
师小结:你们知道的真不少,你们真了不起,都是好样的,老师真为你们骄傲。来,我为你们照张相,3 2 1 用手模拟照。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照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吗?(有)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思考:怎么给地球照相呢?(生交流)(师:可用鸡蛋的结构来比喻,“蛋黄”是地球,“蛋清” 是大气层,蛋壳外面是“太空”,这样,你们认为可以拍照了吗?)(可以)板书:从太空看地球。播放视频:宇航员看地球。请说一说:地球上的蓝色是什么?(海洋)陆地是什么颜色?(黄色 褐色 棕色)白色的涡流是什么?(云彩)怎样描述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蔚蓝色的表面,白云缭绕,海洋和陆地,轮廓分明 美轮美奂。
师小结:这蔚蓝色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和善待她。
3、同学们,现在老师要考考聪明的你们。请听: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呢?(尤里·加加林,出示图尤里·加加林是一位前苏联宇航员,他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联合国后来把这一天定位“载人空间飞行国际日”。
这次飞行后,加加林便名扬四海,并成为一位世界英雄。他得到许多荣誉,包括将他靠近莫斯科的家乡格扎茨克重新命名为加加林市。)
师:读了加加林的事迹,你想说点什么?
4、师:1961年4月12日,人类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还有一个让中国乃至世界不能忘记的日子,那就是2003年10月15日,为什么?(因为我国的载人飞船“神州5号”升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现在我们一起跟随航天员杨利伟到太空去看看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出发吧。播放视频“第一次从太空看地球”。
师:看后你想说点什么?(谈感受。太神奇,神秘,自豪,激动,探索更多的地球奥秘等,如果我真的能到太空遨游该多好啊)
5、刚才,我们有幸到太空旅游了一翻,高兴吗?老师还有问题考考你。请听: 你知道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是谁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出示图(埃拉托色尼,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生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昔勒尼(今利比亚)。他博学多才,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埃拉托色尼不仅推算出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46240千米,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与实际距离
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埃拉托色尼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
师:读了他的事迹,你想说点什么?(他太了不起了,太厉害了,太伟大了,他是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才能有这样的成就,相信你以后在某方面比他还优秀)
6、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打个比方吗?(如果我们手拉手环绕地球站成一圈,大约要4000万名同学。假如你想步行绕地球一圈,每天走50千米,要两年多的时间才能走完。)师:如果我现在开始绕地球赤道走一圈的话,等我回来的时候,你们都已经上初二啦!确实,地球真是太巨大了!
三、欣赏感受地球之美
1、请欣赏几幅图,这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出示图: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图,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河外星系中的银河系,宇宙中的河外星系 等)
师:刚才还很巨大的地球,这会儿已经都找不到了,看来它在宇宙中简直是太渺小了,太普通不过了。与开头的“暗淡蓝点”比较(板书:渺小)师:地球巨大,也很渺小。
2、视频欣赏“从太空看地球----遥望地球之美”
师:我们多角度欣赏了我们美丽的家园,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美丽、神奇、神秘
师:地球真是让我们感到震憾。
3、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地球仪”,这是缩小了几亿倍的地球模型。什么颜色的面积大?(海洋占 71%陆地占29%)我们说她是“水球”也不为过吧。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四、情感升华
1、在茫茫浩瀚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谈谈(保护,关爱,珍惜)。齐读小诗“感谢地球”。此时此刻,就让我们用这首诗来表达我们对地球的感恩之情。
感谢地球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
感谢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生命,感谢苍穹宝藏理想梦幻。
感谢你,我们衷心地谢谢你,这旋转不息,蔚蓝色的星球!
2、总结: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后延伸:
1、查找科学家探索地球故事的相关资料。(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
2、写写你想探索地球的哪些奥秘呢?
六、板书设计:
从太空看地球
形状:球体“ 水球”(海洋 71%陆地 29%)
大小:赤道周长40000千米巨大也很渺小
颜色:蔚蓝色
唯一的生命家园保护地球
第五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在学生的生活中教数学
教学已经三年了,并且一直带数学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小学数学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教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比较闭塞,学生的认知能力真的很有限,给他们讲那些抽象的东西,他们真的很难理解。所以,我经常会拿生活中的实例去给他们上数学课,这样,他们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点。比如我很少用书上的例题,感觉那些例题都是根据城市学生生活来编的,根本不贴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所以还没学习他们理解起来就困难。比如少年宫啊,旅游,环保啊,这些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太远。我感觉我最大的创新性成果就是将农村生活运用到农村教学中去。我简单的举些例子:
案例一:在五年级,讲“双归一”应用题时,书上给的例子是奶牛产奶的问题。可是我们的学生连奶牛都没见过。于是我让学生们去捡板栗,板栗是我们这的特产,家家都有。我安排几个学生用几天的时间去捡板栗,然后把捡到的板栗总重量称出来。这就变成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再让学生去求每个学生每天捡多少板栗。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都愿意动脑筋。而且捡来的板栗还可以当奖品奖给学生,这样更好的活跃课堂。
案例二:在给二年级学生讲统计,这本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我把这节课内容拿到班会上去讲,通过让学生选班干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统计出每个班干部候选人所得的支持数,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案例中理解并掌握统计。
案例三:在给五年级讲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会让学生在家里带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到教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我觉得这是每个教室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虽然这不算个非常创新的教学方法,但真正用心将它用在教学中的教师肯定不多。我希望我们教师用好生活这个大教学工具,让学生更清楚明白的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