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时间:2019-05-12 01:3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第一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键词:人文科学·课堂与生活·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

正文:

回顾近百年的教育史,持续性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没有停息,它经历了三次高潮——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改革促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70年代至今的改革既是上一次教育改革的发展又是对上一次教育改革的批判。创新教育是第三次高潮的重要课题,这就意味着21世纪将是创新的新世纪。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①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

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

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囗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教师的囗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无论你怎么用屈子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或爱斯梅拉达和卡西摩多的美与善、铁的人物血的斗争的牛虻、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来熏陶,但这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环。其实,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因为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只是‘静听’的另一种形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②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③。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纵观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三代领导人的语文能力都很高,这实际上是革命的斗争实践增长了他们的才智。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促织》第三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促织·比较阅读》,总共18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61.3MB。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④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0页

③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29页

④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版

(好范文整理)

第二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就至关重要了。恰当的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精当的切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适时的提问与点拨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7-02

一、中职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

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一些中职学生认为既然选择了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只是读书、识字、写作文,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学好学坏不要紧。

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中职学生成绩普遍较低;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差;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课文和练习题,基本没读过什么课外书,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上课时思想难以集中,自觉收获不大,因此很多学生渐渐滋生出厌学情绪,他们对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

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大多数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不够敏捷。因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只是普高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样也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职教语文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并不断追求的。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就应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下面我就针对中职语文课堂现状从课文导入的方法、教材的切入以及课堂的提问与点拨等方面谈谈自己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一)利用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导若得法,则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的门户,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在讲课伊始,教师设计精彩的导入,就能一下子牢牢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情趣,使之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恰当的导入要做到趣味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1.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某种角度来讲,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学习者积极的探求认识和了解事物。如果课堂导入能够充满趣味性,就会促使学生对整堂课充满期待,他们会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明湖居听书》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熟悉‘高山流水’的典故,伯牙鼓琴,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谓知音。《明湖居听书》中的王小玉也有幸遇上了一位知音,那就是刘鹗老先生,那么他听了王小玉说书,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摹得生动形象、出神入化的呢?”

由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引出所讲课文《明湖居听书》,不仅增添了学生的乐趣,还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

2.针对性

课堂导入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牵强附会,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曾借用一位老师的导入:“有一件这样的趣事,音乐家想把《念奴娇》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但他们嫌这词长了,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和几位诗人提出要求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最后只好作罢。这一节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一字难易的千古绝唱吧!”

通过这样的一个导入既肯定此诗的成就之高,又点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赏析诗人精妙的炼字和炼词。

(二)利用精心的切入,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执教的思路铺设一道桥梁,巧妙而又顺利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这是一项非常精巧的教学艺术。恰当地切入文本,设疑质疑,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找兴趣点

“兴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这句话说得没错。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一样,不管我们讲课讲得多么辛苦,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设问中要细心捕捉学生的“感点”,巧妙切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孔乙已》时,我便这样设问:⑴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已》。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已呢?孔乙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⑵文章把孔乙已的悲剧置于众多的笑声中来表现,写了哪些人的笑?都是些什么类型的笑?⑶从不同类型的笑声中,你悟出了什么?

这些问题串联了整个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是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继续研读课文的兴趣点。

2.找关键词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深入钻研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弄清文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关键词切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项链》一文时,我抓住了文章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中的“也”。这是一个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相同,前边的可以省略不说出来。接着我又问,那省略的一句话应该是哪一句呢?请补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订正,这里省略的一句话应为“别人是个美丽的姑娘,生在一个富有的家里。”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玛蒂尔德和其他的美丽的姑娘进行对比分析,其他的美丽的姑娘,由于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都能嫁到门当户对的有钱有势的人家,跻身上流社会,而玛蒂尔德虽然美丽,却由于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因此只能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过着下层人民的生活。至此,我紧接问学生,“玛蒂尔德是不是甘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学业回答说“不是”,“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感到痛苦。”所以常常在无聊的时候,总是梦想能过上流社会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正是她的虚荣心,才使得她在她看来是能够借以爬上上流社会的最佳时机――舞会上,丢失了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一串项链,换来自己十年的艰辛。如此,通过一个“也”字的分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以简驭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找关键句

这种切入是指不依循逐段、逐层设问的自然顺序,单刀直入,直接抓住能集中反映主旨,突出人物性格的关键句进行设问,这种设问内容涵盖面较宽,学生思维跨度较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就抓住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从“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切入。先让同学们找到本句的关联词语“所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句子。接着提问,“既然这是一个表结果的句子,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分析此段之前的内容。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我们之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原因之二: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原因之三: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这样,学生就懂得了作者在前半部分采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这时,我又接着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对下文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的。作者首先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然后,用“孱头”、“昏蛋”、和“废物”这三种人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来比喻说明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用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的不同方法,具体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这样处理教材,眉目清楚,重点突出,既能让学生体会本文论证的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特点,又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三)利用适时的提问与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用语言文字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的思考的时间是无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来弄清文章的内容旨意,欣赏其表达的技巧,最后又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来收口的原因所在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重视提问,而忽略点拨。要么让学生答却不给思考时间,不给点拨提示;要么答对答错不预置评,变成了一种形式的做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很难得到真正的训练。为了使课堂的答问互相促动,把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高度重视提问与点拨的指导。

1.提问有讲究

答与问是从问开始,问题能不能答,答成什么样子,提问的方式和语言很有讲究。问得太直白,学生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会让学生无从回答,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何处理好上述的矛盾,这就要求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例如:这篇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祥林嫂为什么会成为悲剧人物?这样的问题就不容易答好,假如调整一下问法,变为:这篇文章分几层论述中心论点的?各层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属于什么论述方法?祥林嫂的死与哪些人有关系?谁的影响大一些?人们对祥林嫂的伤害主要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这样,既体现了思维的渐进,又能顺利把问题最终吃透,学生自然有更高的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的兴致。

其次,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各个问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应该具有连贯性的。学习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提问也应如此。如学习《捕蛇者说》的时候,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还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就是具有一定层次的,能使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结论。如果打个比方的话,这种提问就像一个链条,而这些问题就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些问题承前启后、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理解课文。

2.点拨有技巧

不管教师的问题再怎么提得适当,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总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应想办法指点迷津,启发学生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介绍相关背景

主要指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写作背景。例如:要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就得先讲清什么是“细节”;要学生理解象征意义,就得明了什么是“象征”;这是知识背景。再如,理解《孔乙已》就得了解科举,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就得懂什么是宗法制度礼教制度,这是文化背景,而学习《拿来主义》就应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时面对的社会矛盾,要品出《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哀愁,就得明白作者当时生活的处境,这就是写作背景。通常背景了解超深透,越容易找到正确的角度,解答问题的把握性也越大。

⑵确定解答范围

有时问题提出后,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有必要提示回答问题提炼答案的相关表述材料范围。有时是一个或几个段落,有时是一个或几个句子,有时是一个短语,例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涉及到理解忘却与记念的矛盾关系,这时可提示学生认真研习第一段和结尾,这样便会使学生很快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⑶联系相关知识经验

学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些问题的回答可通过联想比较的方式从过去的经验中来获取答题思路,这样适时引导,学生便慢慢学会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相关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了。

总之,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09.[2]柳友荣.新编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07.[3]郑知怡.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天津教育,1981,10.[4]刘飞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2012,08.[5]贺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作者简介:

刘志刚(1980-),男,吉林长岭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第三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内 容 摘 要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关 键 词

人文科学

创新精神

教育信息化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新探创

陕西师范大学网院052汉语 梁岁丹

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开垦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 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地带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体处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长历史又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影视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思维被紧紧的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和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性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 “朋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特别是对于学生质疑问 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听了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很感激你们。”“你真聪明,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渗透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十一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大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童话故事,实地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朗读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除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在课堂上,教室应考虑构建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实践,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障碍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勇于尝试,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抓住“小草偷偷的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设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进入斟酌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这种多角度的思考,利于学生探索思维的养成。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萌发热切的探究欲望,从而使他们为探究而学习,变被动学 为主动学,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而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人格的过程,如学习《看月食》一文,上课伊始,放一段有关“月食”的录像,学生在初步感受了月食后,好奇心便油然而生:“这是什么现象?究竟怎么回事?”教师趁机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以好奇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不仅懂得了有关月食的科学知识,还激发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思维是从泥文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他们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前提。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应接不暇”这一重点词语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叫“应接不暇”?(2)作者为什么要用“应接不暇”?(3)作者是怎样写“应接不暇”的?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在教学“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重点句时,我不是单纯的发问,让学生回答,而是巧妙点拨,请同学们循着教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了“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为什么把大榕树叫鸟的天堂?”“为什么要用‘的确’一词?”等问题,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独创意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应开发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一位老师在总结课文时说:“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当中,你会怎样做?”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会请她到我们家做客,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会和她结为姐妹,一起上学,教她学习我们中国的语言。”„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促使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应鼓励质疑,拓展思维。

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惟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一般来说,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课题发问。如学习《加了一句话》时,学生就问:“加了一句什么话?”“是谁加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学习《登山》时,学生根据题目会问:“登山途中有什么意外或困难?”“结果怎样?”等;可以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和“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可以回顾教学过程,进行发问。

(三)、培养创新教学,应博览群书。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学生创新精神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创新教学又源于广博的学识知识。因而创新教学的基础应是教师的博学多才。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另设小灶,给自己“加餐”,只有这样,是自己掌握创新教学的武器,获得创新教学的能力,才能在创新教学中一展雄风。所以我在教学中,坚持记写业务笔记,从报章到杂志,从奇谈怪论到中外趣闻都耐心认真记录。因而在创新教学中就能运用自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

(四)、培养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我的母亲》时,我放映了电影片段《妈妈再爱我一次》,同学们看后潸然泪下,带着激动的情感,我们顺利地学完了文章,同学们热情极高,兴趣很浓,而后,结合实际,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母亲,开始,无人发言,于是,我带头说了自己母亲令人感动的平凡事例,同学们听后纷纷举手,有几位同学在讲述的过程中竟哭了,我当时感受颇深。最后,我进一步提问,古今中外有哪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背了唐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用低沉、激动的声音解释到:“儿子要远游他乡了,年迈的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呢?担心的是儿子可能很迟才能归来,独自漂泊在外,风餐露宿,衣衫破了由谁给它补呢?谁说一棵小小的春草,不能报答阳光无私的沐浴之恩呢?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永恒母爱。”在师生情感达到最高峰时我播放了著名歌唱家“魏三”的音乐了这堂《母亲》,与同学们在激动与感动中结束课。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与信心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延伸,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还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换。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 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 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在课堂在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就情绪高涨。比如在讲《促织》一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总共15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室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体系生机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成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是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29页.3.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年10月版.4.何明申.《创新思维修炼》.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5月.6

第四篇: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新课标 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五篇: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

彭瑜

本文探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以往课堂教学的大量经验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作指导,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有别于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反思,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涌现出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全民教育,即面向全体国民,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终身教育,即学习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素质教育即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我国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正是顺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当代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的认知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冯忠良的结构一定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个别化学习理论等。鲁纳提出在教学中要采用“探索—发现”式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苏贝尔的“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理论,在于探索掌握学习的有效策略;班斯基探讨的是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友好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些教学理论都对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改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探索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近几年推出了诸如“诱思探究”、“双主”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建立,为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教育中“媒体”的重要 “未来教育人脑十电脑网络”,这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对未来教育做的论述。新的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由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来复制和移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面授教学,甚至是复制和移植“填鸭”、“灌输”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互动教学网络的发展,无疑为多媒体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也为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探究和扩展提供了机会。由于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全面、量大、实时,填补了教科书的不足,开发了教学资源,尤其是开发了与学科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方面的教学素材,同时,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在网络氛围下师生、学生、人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可以是以“教”为主,也可以是以“学”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真正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建立起理想、全面的互动关系。

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核心内容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也由单调的学校教学、广播电视教学向着依托互联网资源、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受时间的制约课容量较小,不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得有能力的学生常有“吃不饱”的感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因素,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各种智能因素,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单纯讲授知识的角色解脱出来,变讲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网络补充”、“网络增强”、“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地选择。

课堂教学方法的小结

彭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 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有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当然,这样的角色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变成了场外的“导演”,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现代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过程,二者构成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与“学”在随时变化,以适应课堂情境。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手段日趋多样化,这样就极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发生“教”与“学”的换位,即学生教,教师学。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在信息化的今天似乎更有价值。

一个好的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肯定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对网络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表象思维的建立是有帮助的,但是怎样把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知识体系,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与之适应的教学策略。

(2)“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怎样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策略,仍需进一 步研究。

(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延伸,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有可能要对学生进行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管理。

(4)“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还需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优化教学。(5)“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问题。首先,在学校专题网站的建设中,怎样体现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怎样滤除互联网上的冗余信息、干扰信息,尤其是黄色信息。其次,教学课件中的网页设计问题,既要丰富多彩,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以及界面交互的灵活性。

(6)“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解决学校、家庭和社区 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总之,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用网络技术教学 只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但充分发挥了教学的互 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让计算机成为一种象纸和 笔一样的常规学习工具。让学生掌握适应数字化社会的生存技能,是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素质教育观,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正是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所追求的 目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包括以上所提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包括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载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校二年级二班开展了自主合作型学习小......

    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1、现实依据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而开发创新......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受教研室卜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在这个大会上发言。奔五的人了,此时此刻,我还是和30多岁一样激动、紧张,不过我依然有......

    算理探微课堂教学设计

    《24╳12的算理探究》“微课堂”教学设计 主讲人:常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一步培养数感,发展运算及推理能力。......

    创新性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建设的决定》之后,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要根......

    小学语文教学探微

    小学语文教学探微 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

    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影响,片面追求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