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创新性成果 可能性(共5篇)

时间:2019-05-12 06: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培创新性成果 可能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培创新性成果 可能性》。

第一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可能性

国培创新性成果:《可能性的大小》

答题内容:

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学习流程中扩充了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等策略,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创新体现:教学流程中,增加了小组合作有效活动体验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观察、分析、交流、发现、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创新价值: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法上,学生主要是在观察、操作活动、小组交流中进行学习。

实施落实方案:

拟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强化体验过程 教学设计创新成果:《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可能性的大小》 设计者:侯忠之

作者单位:永城市侯岭乡侯岭小学

六年级数学《可能性的大小》

一、教材分析:

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7-88页总复习“可能性”,用时第一课时。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领域,对概率的复习有一定的帮助。本单元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标准》要求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根据这个理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四、教具、学具

课件、纸牌、骰子

五、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以上目标,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了“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游戏导入

2、创设情境

3、直观演示

4、游戏激趣

学法: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3、实践应用

六、复习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个环节:游戏引入;探究交流;迁移提升;小结评价;课后作业。

(一)游戏导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第一个环节是从师生共同玩游戏“石头、剪子、布”开始,然后小组讨论:你们一定能赢老师吗?

由此导入新课,并揭示课题:板书:可能性

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出发,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生活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掌握可能性的基础知识。

(2)能正确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齐读一遍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87页情景图1-4,小组讨论并分别思考图中的四个问题。

(5分钟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回答的棒,并做检测题)

5分钟 后分别找四个小组中的一个学生代表本组回答图1—图4中的一个问题,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回顾关于确定性事件和不确定现象,(包括一定、可能、不可能),“一定”可以用“1”或100%表示;“不可能”可以用“0”表示;“可能”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

接着做下面的检测题

(四)检测题

1、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写上“一定”、“可能”、“不可能”。

(a)两位数 ———— 比三位数大。

(b)王明身高 ——14.5米。

(c)太阳 —— 从东方升起。

(e)线段 —— 有两个端点,射线 —— 有两个端点。(f)长方形的四个角 —— 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角 —— 不相等。

(五)迁移提升

1、成语里的数学(用分数表示成语里某个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十拿九稳 ” “百发百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名落孙山()

一个正方体麻将骰子的六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6,试着回答:

(1)上面数字是奇数或偶数的可能性是()。

(2)上面数字是合数的可能性是()。

(3)上面数字是质数的可能性是()。

(六)交流收获

教师提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以及“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反思,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思考,就会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本领。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至此完成两个学习目标。

(七)布置作业

课本87-88页1-4题

七说板书设计

一定(1或100%)可能性 可能(分数)

不可能(0)

由于是复习阶段,学生掌握的可能性知识相对较多,因此,板书简单明了,便于记忆。

课后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探究、归纳概括等能力,努力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所以,能够充分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可能性的大小》计算方法,还在合作体验的过程中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能够注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感知转变过程,在探究、观察、归纳、总结概括中生成数学新知。从中获得数学经验积累,学生的类推、迁移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所以,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里,教师应该侧重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经历与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在学生的生活中教数学

教学已经三年了,并且一直带数学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小学数学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教师。因为我们的学生所处的环境都比较闭塞,学生的认知能力真的很有限,给他们讲那些抽象的东西,他们真的很难理解。所以,我经常会拿生活中的实例去给他们上数学课,这样,他们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点。比如我很少用书上的例题,感觉那些例题都是根据城市学生生活来编的,根本不贴近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所以还没学习他们理解起来就困难。比如少年宫啊,旅游,环保啊,这些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太远。我感觉我最大的创新性成果就是将农村生活运用到农村教学中去。我简单的举些例子:

案例一:在五年级,讲“双归一”应用题时,书上给的例子是奶牛产奶的问题。可是我们的学生连奶牛都没见过。于是我让学生们去捡板栗,板栗是我们这的特产,家家都有。我安排几个学生用几天的时间去捡板栗,然后把捡到的板栗总重量称出来。这就变成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再让学生去求每个学生每天捡多少板栗。因为贴近生活,学生都很感兴趣,都愿意动脑筋。而且捡来的板栗还可以当奖品奖给学生,这样更好的活跃课堂。

案例二:在给二年级学生讲统计,这本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我把这节课内容拿到班会上去讲,通过让学生选班干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统计出每个班干部候选人所得的支持数,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案例中理解并掌握统计。

案例三:在给五年级讲长方体、正方体时,我会让学生在家里带很多长方体正方体的盒子到教室,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我觉得这是每个教室都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虽然这不算个非常创新的教学方法,但真正用心将它用在教学中的教师肯定不多。我希望我们教师用好生活这个大教学工具,让学生更清楚明白的掌握新知识。

第三篇:国培创新性成果

《分数的初步认识》创新性成果

一、生成过程

数学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是学习效果体现。还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教学时,尽可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学习,我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法,由老师的教变学生的学,由教师的讲变学生的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宗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知识一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变化,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二、创新体现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小数点的初步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会感到困难,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其理解一些简单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其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并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小数的结构和读法及写法。教学难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中秋节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方式度过的?

生1:中秋节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好多食品,其中就有月饼。师:我相信秋节大家都过的愉快。

师:如果现在只有一个月饼,爸爸说让你和弟弟吃,怎样分呢? 生2:一人吃一半。

师:用什么数表示呢?(小组讨论)

生3:老师,你提出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们解决不了。请老师告诉我们吧!

师:好,老师告诉大家—个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分数

师:相刚才说的一半用分数“1/2”表示。“1”是分子,“—”教分数线,“2”是分母。这个分数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1/2”表示其中的一份。

2、认识1/2.师:(.拿起一张圆形纸卡)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月饼,你能表示出这个月饼的1/2吗?

生1:(用剪刀把圆形纸片剪成大小差不多的两半)把一个月饼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圆的1/2,。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做法和说法吗?

生2:老师,我认为他剪成的两半有大有小。所以,他手里举的一半不一定是这个月饼的1/2.师: 你能检出这个月饼的1/2吗?(生2先把圆形纸对折,再用剪刀眼折痕剪开)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1/2。

师:小朋友,你们同意谁的分发?(全体学生折纸操作,师板书:平均分)

生3: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半就是1/2.生4:不一个月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半,其中的一半就是1/2.师;你们同意吗?

师:板书1/2,然后叫学生读再教写法。师:除了1/2,谁能再举几个分数?(3)认识1/4.师;要得到这块饼的1/4应该怎样分? 生1: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生2:把刚才的半块平均分成两半。师演示课件并板书1/4.归纳1/4的具体含义: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四分之一,写作1/4.3、教学例2

师: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拿出来折1/4.师:谁能说说1/4的折法

学生各自说明了自己1/4的折法。

师:那么,五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等怎样折? 学生说明这些分数的折法。

4、教学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师拿出一个 1/2和一个1/4

(1)想一想、比一比,哪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

(3)师出示课件演示,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4)师总结 板书 1/2 大于1/4。(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

2、说分数

要求按“把……平均……其中的一份是什么的几分之一”这种规定句式来讲。

如:把一下西瓜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同桌那种相互出题,由对方解答。)(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对 “ 1/2”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在认识1/2后,教师以一句“除了1/2,谁能再举几个分数”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然引入认识分数“1/3”。学生提出来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怎样才能在圆形纸上表示出?”学生通过尝试操作、探索研究这一环节,顺利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新分数,认识分数,他们感到分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一次一次成功的体验。三、创新价值

这个教案和初设教案的相同点是教学环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教法有所改变。初稿教案上课是直接导入新课,终稿开课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分数”时,学生感到新奇,能使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初设教案课堂上老师拿一个早已分好的圆,先讲什么叫分数及分数的构成,再讲平均分等以及1/

2、1/

3、1/

4、1/5等知识,结果学生听后一塌糊涂。终稿设计做了修改,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折1/2,然后师由“1/2”引出“分数”、分数的结构、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再由“1/2”引出“平均数”等知识内容,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从中学习知识,这比老师满堂灌要强百倍,省时省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还有,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言热烈。

我觉得一个好的教案设计,不仅要看教案设计内容,更要看它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就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就能按时、正确地完成作业。

第四篇:2012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标 题: 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要求

发布者: 小学数学专家(发布时间: 2012-9-27 18:07:10)创新性成果要求:

请学员在“教学设计预案”基础上,经过网上班级的主题研讨和成果交流,经再认识、再修改、再提升形成的创新性培训成果,作为终结性考核依据,在培训活动结束时提交。

2012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宝鸡市小学六班:郑铁柱

在五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代数的思想,同时也解决中小学衔接的问题,但是如果只介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技能下降;与课标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矛盾;影响了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后续学习以及对方程优越性的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一条最佳得教学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抛弃原来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的方法,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那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与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那种方法学生更易掌握?

既然如此,课标中为何要把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方法改为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呢?在新课程改革时,一些专家认为小学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到了中学却是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用意在于与初中的教学接轨。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该怎样开展解方程的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以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为主,等式性质解方程为辅向学生介绍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既让学生扎实掌握解方程的技能,又使他们的算术思想和代数思想都有所发展。这样或许能够避免单纯教学算术思路或代数思路解方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经过这些天的认真学习,反复推敲自己的原稿,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现将其重新进行归纳整理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终稿更能激发探索动机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从图片中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自然而然的驱使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 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终稿在上课的时候,尽量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乘法意义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解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化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编写上为了实现中小学的衔接,改变了以往利用“加减法逆运算和乘除法逆运算”而是利用天平原理即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今天运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极大的干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出示实物)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2、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3、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4、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1)、(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2)、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3)、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4)、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5)、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6)、“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1)、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2)、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4)、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验算)验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的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当堂检测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操练练习与游戏练习形式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四)、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3).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c)求出X的值。d)验算。

(五)、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3=9 X-2=15

解:X+3-3=9-3 解:X-2+2=15+2

x =17

x=6

验算: 方程左边=6+3=9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第五篇:数学国培最终创新性成果

最终创新性成果

成果生成过程阐述:

结合本次国培学习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认真对前期教学预案(作业)再次进行了反思、论证和推敲之后,我对拟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层的想法与认识,同时结合校本研修的集思与践行,对前期作业预案(初稿)做以具体化改进设计。

对于创新成果,在继承和发展之前作业(预案)的数学思想之上,在教学策略论述过程中增加了教材内容分析、板块教学建议、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分析、课后反思以及创新成果评析等内容。改进之后使得成果(终稿)过程更具完整性,提升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教学目标也适当进行了调整,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学习流程中扩充了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合作探究的体验过程等策略,最终生成为创新成果(终稿)。

针对于拟研究的问题,终稿更具完善性,在教学流程中,增加了小组合作有效活动体验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观察、分析、交流、发现、归纳总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拟解决的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强化体验过程 教学设计创新成果: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用字母表示数

下载国培创新性成果 可能性(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培创新性成果 可能性(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国培小学音乐创新性成果 ——试论小学生“喊唱”的危害 小学生喊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喊唱会损伤声带,导致声带长期充血,严重时化脓,长小结子;......

    2012国培小学数学创新性成果1

    2012“国培”创新性成果 成果生成过程阐述: 本人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本次国培学习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认真对前期教学预案(作业)再次进行了反思、论证和推敲之后......

    2012年国培小学美术创新性成果

    《色彩的对比》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学习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认识对比色,并能初步运用色彩的......

    国培语文创新成果

    初中语文国培作业创新性成果——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 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阅读与文本对话,也是在与人对话。”从前也在作者简介上做过很......

    2012学习新课标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 初中语文

    生成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

    2012学习新课标国培计划创新性成果_初中语文(含5篇)

    生成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

    国培成果分享

    “国培计划(2017)”—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乡村教师访名校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方案 根据河南省实验幼儿园“乡村教师进名校”活动的总体要求,为使此次培训圆满完成,并使我园教师实施新......

    国培成果(共五则范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掌握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字义 2. 了解鲁迅及其生平简介 能力目标 3.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4. 理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