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语言的突破”有感
心 得 体 会
--读“语言的突破”有感
在平时工作会议中,我们部门的同事都很少发言,我也不例外,不是没话说,而是不敢说;觉得当我一开始说话,立刻引起了各位的注意,让本在脑袋的词句打了结,不知怎么表达;所以我们逼不得已的时候,必须讲话时,我们习惯了要把讲的话写在笔记本上,以解除内心的恐惧;可平时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侃侃而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说不定还能说出一些经典话语。但是一到开会,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就算想在人前说些什么,却一直发抖而无法开口时,或是不知所云。
“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看到这里,有点想笑,但又觉得这句话透漏着什么—“自信”,只有自信了,你才会大声的说话;而这位美国成功学的鼻祖没有卖他的文学,更没有很高深的道理,只用简单朴实的文字就一语道破了语言突破的第一关---心理关。
一直很苦恼自己的怯场,也想尽办法让自己改变,很不喜欢我述职时表现,现在想想真想找个洞钻进去;也许有人会说,你不是参加公司的舞蹈队吗?站在台上表演时,你不是也没害怕吗?其实,表演的时候很害怕,但因为人多,有那么多人陪,心里有点底;所以才敢站在台上;但如果独自让我站在台上,我想我那时会不知脚是谁的。今年公司出了关于读书的活动后,有幸看到这篇关于语言的书籍,说这些都可以改善的,只要你有克服恐惧心理的决定,你就可以战胜你的恐惧,而成为有自信的人。
也许我们平时对自己看得太重了,觉得说错一句话,会不会怎么样啊,哎,会很丢脸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只有那几个人的发言,习惯了听领导讲话,而不愿张口提出问题,更不愿站起来去“说”。书中提到我们必须一开口就引起大伙兴趣,且必须是第一句话,而不是第二句话,也不是第三句话!因为只要我们能在大众面前开口出声,就已经引起了大伙对你的关注,之后的5秒钟我们还可以继续这种关注;但是想在之后的还需大伙关注你的话,那可是相当不易的。假如大伙对说话人失去信心,那么想要再次引起注意可就难上加难了。
很希望自己能人面前大声的说话,看着台前人侃侃而谈,再看着自己,才发现差距;卡耐基教授的这本书用他成功的经历向我们讲述很多诸如此类的演讲与交谈问题,他的哲理让我们获得自尊、自傲和勇气,帮助我们战胜人性的弱点,施展人性的优点,开发我们自身潜在智能,开启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就像一座灯塔,指引航海的船舶早日泊岸。但只有我们沿着日常交谈的路径向上攀升,而达到当众讲演的境界时——譬如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会议上。
《语言的突破》是一本好书,是一本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向上的书,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故事都充满了朴实的语言,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可以说,我们的每天的生活都在交谈中度过,公司里你是否会用精炼语言回答顾客的问题,同事们开会讨论问题是否说的有建设性,发表意见时是否会有技巧性说话,如何运用自己学习的讲话技巧,这些生活常见的问题,这本书谈的面面俱到,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实用。
第二篇:读《突破》有感
做自觉学习的智慧教师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卡梅尔·克瑞沃拉主编的《突破》,薄薄的一本小书,给我不少的触动。它突破了传统的范式,提供了一种教育改革新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教学,转变课堂经历,提高和保持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的水平。我反复读了几遍,结合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深刻学习。
一、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需要能够清晰地陈述他们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
每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人才。这在于学校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搭建平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提高素质。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有不断学习的内驱力。闭门造车,往往不会走的更远。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接初四毕业班班主任的时候,感觉肩上的压力好大。迫切需要更好的支撑。暑假期间,一本本的看魏书生老师的书,学习他如何管理班级。他的值日班长制应该说让我受益匪浅。我看着一篇篇的班级日志,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和教育的魅力。关注李镇西老师的博客,阅读他的书籍,觉得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网络媒体的运用,让我接触到更多的和我一样的教师,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处理教育突发事件的方法,每天浏览博客,阅读书籍成为生活中必做的事。要想做智慧教师,就要有自觉学习的动力。学习让我的生活更充实,也让我的教学更得心应手。
二、高期望值和早期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对学生有高的期望值,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比较缺乏的一点。我们往往觉得“这孩子就这水平”,所以,他达到了平常的水平,我们就不再更高要求他,所以学生的潜能没能充分发挥。其实,只要我们对孩子充满期望,孩子往往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奇。记得一个小男孩,语文成绩一直不是很优秀,特别是作文,常常让老师罚写。但是,高考的时候,语文成绩却是全市第二名,和第一名仅仅半分之差。我很是惊讶的问他:“你语文水平什么时候这么高了?”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初三的时候吧。那时候,我们刚换一新语文老师。她说她教过我姐,说我姐的语文成绩很优秀,相信我一定更优秀。就为了这句话,我那年很认真的学语文,真的就这样优秀了啊。”想必,这就是高期望值的魅力吧。没有老师的高期望值,说不定他还是语文成绩平平的学生吧。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达到高标准,只要给予他高期待并且给予早期干预,给予他足够的时间,静等花开;教师在初期要对他的每一次成功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断的强化他的优秀,他就有可能给你想不到的惊喜……我记得有人说过:你每天都说孩子优秀,孩子就有可能真的优秀了。你每天说孩子懒惰,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就会真的懒惰了。可见教师的高期望值和鼓励有多重要
三、个人化教学。
个人化教学是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将每一个和所有的孩子放在中心,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提供量体载衣的教学。这就让我们面临一个新挑战,那就是“怎样使每个学生的个人化学习成为可能”。在“3P模式”中,个人化教学是可操作的,它要减少而不是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只有当学生的学习经历符合或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学生才会专心学习;同时,令人兴奋的学习经历会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学习动力。实施个人化教学,我认为不是课下频繁的单独补课,那只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逆反。要做到个人化,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内驱力,给每一个学生成才的机会。我记得去年毕业班有一男孩顺利考上高中后,家长曾感慨的对我说:老师,真是感谢你这一年给孩子的爱啊,如果不是你的不同,孩子没有这样的成绩。其实,我只是知道这是一叛逆孩子,你越批评他,他越是不学习。针对他的特点,我常表扬他每一点的进步,宽容他的小失误,他是懂事的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用心,自然就努力学习了。
四、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学习形态下,教师才有可能具体指导学生,并且保证每周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能被指导到。教师只有通过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指导,才能把握他的学习状况,并作出准确的档案记录。小组的划分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每一个小组学生的搭配要合理,并且要有必要的考评措施,在小组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指导有的放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总之,所有的改革都为了学生,都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更加高效,更有个性。《突破》一书建立了临界点,让我们朝着个人化、高质量课堂教学迈进,确保实现持续的改进和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的学习,充实教师的人生,教师生涯更丰富多彩,才能成为适应新形势的时代性智慧型教师。
第三篇:读《卡耐基励志全集》之“语言的突破”篇有感
书籍名称
《卡耐基励志全集》之“语言的突破” 书籍作者 郭海东、李异鸣 □健康知识 □专业知识 √个人修养
书籍类别(打√)□通用知识 主要观点
演讲不是天生的,需要一次次地历练,更需要在现 实生活中不断地去运用与实践学到地演讲理论!
《货币战争 1》
下月读书计划
感悟正文: 读《卡耐基励志全集》之“语言的突破”篇有感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读到了《卡耐基励志全集》的最后一篇“语 言的突破”,看到这篇的题目,我就兴奋不已。因为我自我感觉我的 语言交际能力一直都处于弱势,有待提高,看到有了这本书,我如获 至宝,细细品读起来。看完全篇,对内容有了个大概的认识。全篇共分 5 章,每章的主 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成功演讲所需的各种条件(机会、自信 心、演讲方法);第二章,从讲演者和听众两个角度考虑如何成功发 表演讲;第三章,阐述了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成功地即席演讲;第四 章,阐述了演讲时应注意的一些沟通艺术;第五章,阐述了如何将演 讲用到实际中的各种特殊场合。通过了解,很多成功者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一个人的事业上的 成功,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靠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七十要靠人 际关系、处世技巧。然而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靠的就是沟通的艺术了。当然,就像这本说所说的: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演讲家”。一个人 口才好,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然而却像翱翔在苍穹的雄鹰,我们不 知它在悬崖边摔过几次跟斗,在天空历练了多少回,他的成功最需要 的是一股后劲,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抵达目标。所以说,练好 口才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需要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对于一个演讲初学者,产生恐惧和失败其实很正常。要记住,失 败一次,就要多练习一次,就是多一次的经验,多增强了一次的才能。要记住,只要坚持不懈用心练习下去,你就可以满怀信心地发现自己 是城里或社区里最出类拔萃的演讲家之一了。所以说这是需要很大的
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了。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与人交流,从交流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 精神面貌.知识水平。人格修养等个人形象,所以在与什么人说话的 时候也有必要的讲究。现在处于工作阶段,自然会与同事、领导和外 面各种人员交流。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交谈中度过,工作中不 免会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领导的提问,会用谦虚的语言与同事交流工 作,会用客套的语言与外面的客户谈合作。比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特殊的细节,如何充分运用自己学习的讲话技巧,这些生活常见
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都有所提到。所以我觉得应该将这本书中内容多 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许丰武 二〇一一年三月四日
第四篇:幼儿园园长读《突破》一书有感
幼儿园园长读《突破》一书有感
虹口体育幼儿园园长 潘丽华
重读《突破》一书,原因之一是因为在幼儿园新一轮的发展中,在自身领导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迫切希望打破现状、打破目前发展瓶颈,例如,课程实践、课题开展、管理的精确化与精细化,管理评估系统的体系化与完整化等等;
原因之二是因为此本书作者所遵循的基本信念以及那些没有商量余地的基本信条,既有理念又有策略上的冲击,每每能够给予我感悟与启示,并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使我获取灵感,结合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帮助审视目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发现问题,寻找成长关键要素,调整思维方式。
正如本书作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旨在陈述一种与以往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思维,实现变革的关键是要在教学中明智使用数据来驱动教学,为每一个孩子的需要提供“量体裁衣”的教育,使用特制的系统以提供个人化的精确服务。
本书的案例尽管主要来源于早期语文教育研究,但认为提出的教学系统可以用于其他学科,因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
“突破”在第一章里,举例就说明学校的新使命,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如果美国要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英国要做到“每个孩子都重要”,学校就必须行动起来去实现目标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新的目标是90%或更多的孩子成功。
成功的衡量标准是,比如,当孩子八岁时在语文和数学上都达标。换句话,达标将大大提高这些孩子在学校以及未来发展的成功率。社会将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获益。
0
1感悟一:思维的客观性、全面性,为自己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与改进提供了很好的样例方式。
本书所有案例的分析均有优缺点,既有好的肯定又有问题不足的揭示,且更注重问题分析,以此来展开描述新使命的解决路径与策略。比如它分析指令性项目指出:最好的教学指令性项目适应了学生的低起点,但它让教师掌控教与学,学生必须跟随教师的教与学,而非教师跟随学生的学而教。而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由此让我想到,科学精神的体现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但我们在呈现研究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对所存在问题的再分析,以及问题深入持续的再研究。
0
2感悟二:学校取得突破成绩的信心,来源于将道德目标和可操作、有效力的策略结合起来。
“突破”一书作者遵循基本信念是基于教育的道德目标,不仅为学生,也是为教师着想的。还有一些没有商讨余地的信条:如果给予足够时间和支持,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高标准;如果给予合适的条件和正确的协助,所有教师都可以达到高标准教学;高期望值和早期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需要能够清晰地陈述他们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在此基础上将目标设定在教育是真正为了所有学生。这些信念与信条,是我们在管理中要遵守的准则,只有从师生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相关可操作且有效力的策略,才能使之转化为实践行为实现目标。
0
3感悟三:教育变革需要有路径策略支持,突破系统的核心要素是个别化教育、精确化与专业化
要让所有的学生专注于有意义的学习。我们需要从课堂开始,将个人化、精确化和教师学习嵌入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并以此为基础重构问题及其解决模式。教育的功能是育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当代使命。如何去实现,就需要我们依靠多元手段,缜密思考,精心策划,准确实施。面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需要有大量的数据采集与记录,有针对性的跟进与推进,从而使教学更精确化,同时也需要有常态的持续的专业培训与研修,从而使我们的教师更专业。
第五篇:读突破缅北的鹰有感[推荐]
读突破缅北的鹰有感
前些日子,纲要老师推荐几本历史方面的书,大概看了看书名,当时,《突破缅北的鹰》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这么霸气的名字,内容应该不凡吧!于是就去网站上找到了这本书,书的封面让我一亮,上面两个士兵的装备就让我惊奇,一点也不像我知道的当时中国士兵的装备,于是便静下心来一章一章的看完了,感触颇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有一支中国军队从印度经历千辛万苦打回祖国,为遭到敌人严密封锁的中国打开了国际补给线。这就是由孙立人、廖耀湘等人率领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这支部队由于其主力新编第一军的军徽为“鹰”,故此也被人们称之为“蓝鹰部队”。
这本书主要描述中国驻印军扩编并打通中印公路返回祖国的过程,同时描述云南的远征军部队粉碎日军“断作战”的过程,时间为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
这支“蓝鹰部队”在训练装备上十分具有独特性,几乎完全按照当时的美式军备武装组成,并在与日军的多次作战中取得了格外辉煌的战果,从而证明了中国将士的优秀。按照日军有关资料记载,归国的远征军驻印军共计歼灭日军一个师团主力,重创三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仅第18师团先后被击毙者就有20394人(含部分美英军战果)。其战斗经历曲折而激烈。远征军的缅北之战是中国军民在抗战中辉煌的一幕。而且,无论是从日军的描述还是从当年中国老兵的回忆,都可以感受到远征军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中国驻印军在战斗中焕发的坚强斗志,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中国人对于故乡的那种渴望。
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 就是大量的利用日方史料,以“敌人的眼睛”描述这支优秀中国军队。
与此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当时在日本工作,工作之余收集了属于中国远征军的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幅,大多数照片在国内各大公开媒体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本书的插图全部取自这300余幅照片,更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蓝鹰部队”突破缅北,重返祖国这段历史的面貌。
为了保卫国家和种族,中国人已经奉上了自己最年轻的儿子----------这是文中的一句原话,看到这句话得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是啊!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中国派遣的这支远征军有的士兵只有14岁,超过25岁的极少,我在想,那该是怎么血气方刚的一群年青人!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饱受摧残,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远征路,这需要多么无畏的勇气,需要多么爱国的情怀,带着满腔的热血,他们出发了。
1943年年底,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与云南组建的第二期远征军部队同时发起攻势,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最早发动的对日地面反攻。
我想很少会有人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日本的地面反攻,竟然是由一支中国军队拉开的序幕。
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远征军史料特别缺乏,尤其是远征军从印度雷多开始的归国之役,其资料不过寥寥数册。然而,这段历史却有着极其强大的魅力,吸引许多人一次次走近它的身边,而作者显然也是其中之一。
原日军18师团第55联队大队副官,陆军大尉井上咸在随后的作战总结中写道:“我等对支那军持有的优越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过剩的自信,是打洛乃至整个胡康作战悲剧的根本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这支中国远征军该是具有多么强大的战斗力,强大到令敌人认为轻敌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看完这段文字,我知道,那些英勇的远征军们战死在缅北的丛林中,没能回到自己深爱的那个国家,他们的躯体,埋葬在异国的土地上,心,都是冲着东方。
因为,东方是故乡的方向,是他们心之所系的方向。
那是故乡的方向。
那里,是我们的祖先、父母、兄弟、姊妹、妻儿所在的地方。
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热爱的家。
日本方面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叫做“玉碎战”的,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这三次是滇西的腾冲战役和松山战役,还有缅北的密支那战役。而这三次令日本人蒙羞的“玉碎战”,全部发生在中国驻印军的这次归国之战中。
知道了这点,我对于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佩服之情更加的难以言表了,我觉的,他们是最勇敢的人,最威武的人,最可爱的人!
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这支蓝鹰部队,因为,他们做出了这么大的奉献,但却没有后人去敬仰,这是对已逝英魂的不敬。但愿,中国远征军的英灵永远不曾远去,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但愿,中国远征军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勇敢的把外来侵略者打回去,保护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家,我们深深爱着的母亲。
学前2班
白如曦
1158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