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3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第一篇: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

内容提要:

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尤其对于教学难点文言文,诵读有着独特优势。那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如何实施诵读指导,让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乐趣,有助于化难为易。

关键词: 新课程文言文诵读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他们对于诵读作用作了精辟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已引起了我们祖先们的足够的重视,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大纲要求学生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附录中推荐背诵文言文20篇。可见,教学中要求背诵、诵读的篇数增多了,也就加大了积累、体验领悟的权重,在教法上要求返朴归真。那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如何实施诵读指导,让其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

一、重 “硬读”,读通大意。

“ 硬读”,宽泛地讲,即结合文下注释,不查字典,不翻参考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一而再,再而三,弄清楚文章大意,理清大致线索。对于比较难懂的书,鲁迅先生就主张“硬看”,他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这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一致的。文言文向来被列为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句子难懂。因此把文章读懂、读通是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前提。但是在对一篇新的文言文进行初步诵读指导时,往往会有学生发问:好多字词读不懂,怎么办?老师能不能先帮助翻译呢?能不能先逐字查意思呢?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要求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如果老师事先分析翻译好了,势必省略了学生的初步阅读体验,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因此,“硬读”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章的整体感知,对文章大概意思的整体把握,前后贯通。另外,尝到“硬读”甜头后,学生自主预习文言文也会变得轻松有趣,教师可以酌情将这一环节移至课前,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容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硬读”习惯培养起来后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学生在考试时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不再畏惧,硬着头皮读三遍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新课程环境下,当重视“硬读”。

二、创设情境,读出独特体会。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诵读的情境,适时点拨。让学生根据自己

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和体验,调动生活体验积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诵读。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体验,接通文本与自己的阅读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就能从课文中读出形象,读出意境,从而跨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便如临其境,如睹其人,构成鲜活的生活画面。经过生活情景的再造,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也就心神领会了,内心深处所体验和积淀的思想感情和原生态的个性就会得到萌发。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让学生假设是自己和同伴组成的一次愉快的出游,仔细体会那种身临其境的愉快感觉。诵读时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和尽性游玩后的快乐心情会自然流露出来,做到声情并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为了使诵读在一定的情景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为古诗词配曲,以吟唱强化诵读效果。例如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教学生唱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的意境会很快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读出独特的体会也就很容易了。

三、师生共读,读出共鸣,强化背诵。

教师示范读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示范诵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当学生对一篇文章有了较深的体验后,老师和学生在师生情感的互动渲染下,一起享受诵读的乐趣,不仅能诱发情感共鸣,还能激发他们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种交流互动、思想的碰撞与对话。教师用自己成熟的人格、能

力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浓浓的人文情感得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得以唤醒,熟读成诵也就顺理成章。对一篇文言文课文,在硬读、、默读、朗读之后,对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重点句段所在位置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这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尝试着去背诵,第一遍肯定很难完整地背诵出来,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背诵。例如,老师可以依据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给学生以必要的提示,再让学生尝试背诵,师生接龙,师生共背。教师还可以将背诵的文章根据考试默写的要求,事先制成课件,打在屏幕上,对学生进行检测,以巩固背诵效果。可见,在新课程环境下,老师不仅是示范者、指导者,还应是参与者。

以上方法依四个步骤:读通大意-读准字音-加深体会-理解背诵,层层加深进行指导,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乐趣,有助于化难为易。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这将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参考资料:

《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的探讨》 《浅谈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作用与指导》

第二篇: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议

浅谈古文涌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我国传统教学是重视诵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等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诵读的重要性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当读到“余泣,妪亦泣”的时候,同学们深深地为那种洋溢着的亲情所感动,整堂课都紧紧跟随作者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

2、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地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同时,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自然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反复朗读,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便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运用,出口成章。

二、诵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诵读准备

一般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课前预习在诵读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诵读练习(含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和背诵的检查),准备得不充分就会影响进度和教学效果。课前诵读准备主要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试读课文,看注释及有关提示,划难疑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记诵的需要布置思考性的作业题。课堂的诵读准备工作包括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结构层次等,但要视需要而定,不要搞成固定不变的程式。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这篇文言文一是背景复杂,二是词藻华丽,三是篇幅较长,四是注释成堆,五是用典繁多。高一学生初学这样一篇看似难懂的文章,又加上要求背诵,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我认为讲课前必须说明一些问题:第一,介绍写作背景,讲明:不管此文是王勃何时所作,肯定能够反映出王勃的非凡才气,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我们学它,大有裨益。第二,学语文就要积累词语、名句。此文借骈俪之体,采集名言于一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渔舟唱晚,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用王勃的十之一二,那么,文章必将增色不少。第三,写文章贵在动情,王勃身处盛宴,胸系不遇,心在流血,情到深处,方文思泉涌,使人感慨万千。

2、诵读方式

诵读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高一第一学期,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高一第二学期,可以减少范读,让学生来朗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进行评点。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对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也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画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节省授课时间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的诵读还应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早读时尤应如此。

3、诵读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续,音节划分。把两个单音节词错误连续成一个现代双音节词来读,以致读破句造成岐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圆千里”,“地方”不是一个词,“地”是一个单音词,“方圆”是一个双音词。读的时候要在“地”之后断开。

朗读时还要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的类型,正确读出句子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因为句型的区别和语气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靠虚词来判断的。例如,《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的是推测语气,配合句末语气词“乎”传达的疑问语气,全句朗读时语调要逐渐升高上扬。

4、课后巩固

这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含默写),也可以让语文课代表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互查,然后向教师汇报互查的结果。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将学过的课文统查一遍。统查的方式要灵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切不可因为它是旧式私塾的教法就简单否定它,许多语言大师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语言功底,莫不因诵读而得益匪浅。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感悟。

第三篇:《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海燕》诵读教学指导

磨坪中学

谭本英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这种体裁兼具了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非常适合朗读的,加上这篇文章饱含激情,作者的情感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融入到文章里面,从而让那些令学生难以理解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在读中得以显现,所以我认为用朗读作为理解《海燕》这一课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篇富有象征意义、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的散文,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人生体验的人品读散文的意境会有所不同,如果简单地教学生自己读这首散文诗,学生可能会带着稚气,读出海燕的欢乐和自豪、渴盼,对于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及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很难把握,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示范、讲解,并对朗读基调、停顿、速度、重音等作具体指导与示范,精心设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海燕》的朗读教学所做的尝试。

首先,同学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或了解到的高尔基的相关情况,了解高尔基的人生经历、志趣信仰、作品创作背景,在朗读教学前要“知人论世”。《海燕》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第一步

学生自由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了解散文所描绘的意境画面。自主感知体会隐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递增变化,明确全文的朗读情感基调,体会全文热烈奔放的情感,感知场面波澜壮阔和基调的高亢有力,然后找同学就这几方面的体会交流,教师进行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表达技巧。

第二步 俩人一小组同学互读互评,品读画面意境三次渐进递变。整篇散文在描写刻画海燕时,把飞翔、搏斗的海燕定格在暴风雨即将到来的特定的大海海面,以暴风雨的三次渐变逼近为线索,对海面景象由平静到较汹涌再到肆虐疯狂变化,朗读的情感投入和语气语调随之变化,从而来体现突出海燕外在翱翔、拼搏雄姿和内在的精神追求与呼唤。这三个场景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开头的第一个场景,以平静中稍带低沉语气读,语速适中,读出当时环境的沉闷、压抑,重音落在“苍茫”和“卷集”这两个词语上,读出当时暴风雨即将到来时之前的酝酿之势。第7段写的第二部分场景在前一基础上形势更严峻,海面环境变得较恶劣要读出这个渐变,语速较前面的适中速度要稍慢,语气要轻中略带低沉,重音落在“来”、“暗”、“压”、“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体现波浪与雷声开展搏斗的前奏之音。紧接着第8段,语速要快,读出的重音要高亢有力,反映波浪与狂风的激烈搏斗,读出波浪的狂傲、不可一世,还要读出波浪勇敢地迎战的斗争精神,重音应落在“轰响”、“愤怒”、“呼叫”、“争鸣”、“抱”。特别是最后一句中“恶狠狠”、摔成尘雾、碎沫、读出狂风那种强大、凶悍,体现当时斗争的激烈,形势是比较紧迫的,到最后一个场景,当暴风雨逼近时,乌云翻滚,狂风怒吼,闪电狂舞,与大海可以说是进行殊死的搏斗,朗读这一部分,要读得铿锵有力,高亢激昂,对于描写大海搏斗的动作:“抓住”、“熄灭”、要读成强调重音,读出大海的磅礴气势及力量,为后面的大海的“怒吼”蓄势。通过朗读暴风雨到来前后三个场面变化,品析海燕活动环境的变化,正象征了当时俄国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之前的剑拔弩张局势。

第三步 开展男女生比赛竞读,指导品读寄寓在语言文字中的对比、渐变层递的情感变化。作者所以塑造海燕这一勇敢者形象,是为了含蓄表达作者内心真实期望与渴盼。为突出海燕的这一形象,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海燕的与众不同,而且对三次不同环境画面的描绘,文章的语言文字包含的情感也是由浅到深、由含蓄到不由自主地爆发,怎样读出这种内在的情感变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辨别、在读中领悟。

开头描写刻画海燕飞翔外在的雄姿,把海燕的比作“闪电”,朗读时要采用欢快的语调把“黑色的闪电”、“高傲”读为重音,而海燕内在的渴望,是通过它在空中飞翔时的叫喊声对其它旁听者及乌云听出来的,语气、语调、依次逐渐加重读“欢乐”、“愤怒”、“热情”、“胜利”。这几个词语。后面描写的其它三种海鸟的丑态,要读出鄙视,不屑一顾的情感,语调稍低,读出它们的恐惧、害怕、畏缩、懦弱,与海燕的勇敢、自信、强大、翱翔英姿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第六段中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与前4、5段内容相比,第一次要读得慷慨激昂,语调稍有提高,语气加重,特别强调重音“ 高傲地”、“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以突出海燕与其他海鸟的与众不同,体现此刻海燕高大、勇猛的形象。文章的第9段,直接描写海燕的叫喊声这时的情感要较前更突出,更强烈,出反复写它的外形“黑色的闪电”之外,还用夸张比喻句形容它像利箭一般穿过乌云,可以说是锐不可当,不可战胜的,要用极坚定肯定的语气来读,特别要咬准重复句“像黑色的闪电”。第10段“看吧”,视角距离拉近,牵引读者视线,就像在海边亲自领略海燕飞舞搏击的雄姿,语速要快,情感也要读得较集中,读得高亢有力,声音要深厚沉稳,读出“大笑”、“号叫”、“因欢乐而号叫”中所蕴含的这个胜利者的自豪、兴奋。第11段,重点读出海燕对未来革命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写海燕理想信念的坚定,重读“深信”,破折号后语气进一步坚定,“是的”语气更肯定,“遮不住的”要读高、读强,吐字凝重有力。第14、16段,暴风雨的到来,海燕的内心是极度狂喜,在空中展翅翱翔,像一个胜利的革命预言家在奔走呼告,高唱未来革命胜利的凯歌,此刻,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顶点,压抑、蓄积的情感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连用两个感叹号,气势一次比一次紧张,尤其是后面的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来”字是重读的字。

“怒吼的”对比性重音,突出海燕的形象。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本身是一个祈使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这句是作者的伟大号召,一定要读得高亢有力,强调突出重音“来”,并适当延长,读出调值的有意夸张,读出一种号召力、自信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前低后高,最后定格到高音,在高亢激昂中结束全文的朗读,从而完成整篇文章层递渐进的梯形朗读模式教学,在读中较好地把握了作品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 师生共同高声诵读《海燕》,总结交流本次朗读学习心得。分小组自主交流对散文的这种朗读教学的感受和体会,总结经验,归纳朗读的表达技巧和方法。总之,通过本次对《海燕》的诵读教学,我体会到对散文的教学,朗读法是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读懂物语、读透情思、读出渐进层递变化,朗读不仅仅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它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读者用自己的声调,思想,表情来确切表达文中优美语言的内涵的最佳方式,从而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或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悟文意,培养语感,最终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木老元乡中心学校

郭 强 2012年4月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

——小学古诗文教学诵读指导之我见

内容摘要: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代的古典诗文,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建造了一座高高的精神灯塔,光照千秋万代;它们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河,灌溉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家园。它们不仅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还给人以艺术享受。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是知诗人,解诗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记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厌恶学古诗文,因为单调乏味的背诵让他们觉得无趣,有一种被迫学习的倾向。经典诵读如何走出传 统教学的窠臼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共同探讨的问题。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一、语调的抑扬顿挫

“诵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进行记忆,还在于帮助理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理解其中的含义。古代人诵读古诗文时往往摇头晃脑,语调抑扬顿挫,在今天的人看来还有点滑稽可笑,可实际细细琢磨,古人能创作出那么多精粹的古诗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意境的体会、含义的理解比我们现代的人要深刻的多。那些传统的诵读方法其实不是古董,而是颇有深意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孩子既感到新奇,又感到很有趣,学习起来很有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诵读比赛,孩子们都会兴奋不已,既提高了诵读能力,又增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孩子们不会感到古诗文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二、注意把握节奏感

古诗文在创作上节奏明快,很重视韵律之美。把握好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我以宋代陆游的《示儿》 为例来说明。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可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可以按“二二二一”的节奏形式来划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那些连在一起的单音节词诵读时一般要把它断开,理解起来才不会弄错。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一句,其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词,它的意思是指“夫人和孩子”两个人,不是我们今天所称呼的“妻子”了。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把它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而可以看出,划分节奏不仅表现的是韵律美,还有助于对古诗文意思的理解。划分正确,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文的音乐美,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义。我们要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划分。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

人类的肢体语言是丰富多姿的,而每个肢体语言的展现往往是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表达出一个人激动、平静,高昂、低沉或 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倡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刚开始诵读时学生不习惯,扭扭捏捏,动作不大方,经过慢慢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有了大胆的尝试。看到学生的进步,我给予了肯定,他们就越发放松,效果越来越好。不管他们用的是怎样的肢体语言,只要对学习有帮助,我都支持。例如,在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读到“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时,学生们表情激动,把“高兴得要发狂”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也为此也激动不已。在学习时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或歌唱的方式来加深对古诗文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这样的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会感到乏味,而且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游子吟》、《长征》等古诗文时,我就让学生用歌唱的形式来感悟诗的意境,学生感兴趣极了。

四、创设美妙的情境

许多古诗文都有非常形象的意境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并开启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等多个感管通道,选择合适的音乐和画面同时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就会给经典的古诗 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精彩的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享受到了阅读的审美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美妙的情境,学生便会如痴如醉地体验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美妙意境;用饱满的激情吟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诗词,学生体验到的是诗中闪烁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用惟妙惟肖的体态,尽情、大胆地表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考,都能让课堂上出现激烈的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感染,并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诵读。

五、展开大胆想象

想象是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很有必要。古诗文里所描述的内容都是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 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想象,光凭几句深奥的描述,很难把其中的意思理解清楚。我常鼓励学生要学会大胆想象,把诗的意境感受到心里,才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文时,让学生诵读体会,并展开想象,把“春雨润物无声,雨后花团锦簇”的美好意境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大胆想象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或画面的形式把自己理解的诗境表达出来,结果他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异。

总之,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指导学生诵读,就是为了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不仅仅要用眼睛去感知,更要用情感、心灵,用生命全身心的感悟。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教无定法,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指导

高考文言文翻译解题指导

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要求考生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句意,又能够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比较准确地表达。所以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些要求翻译的句子往往有重要的语法现象,也是阅卷的采分点。

为此几乎所有的教师在给学生讲文言文句子翻译时,都会要求学生遵循“信”“达”“雅”三原则,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概括出“ 留”“换”“拆”“删”“补”“调”的灵活六译法。以上的方法内容,很多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的考试中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欠缺之处。为了让翻译更完美,请在高考之前做到以下几点关注。

一、关注传统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礼俗、宗法、宫室、饮食、衣饰等都是有关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在试题所选的古文中多有涉及,全面了解它们,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句子时会减小难度,并能更准确翻译。

古代与官职有关用语:授、拜、除、出、升、免、革、罢、黜、拔、擢、视事、下车、视事、乞骸骨等。

五谷家畜:麦、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古代刑法:黥、刖、刺配、笞、杖、谪戍、汤镬、菹醢、宫刑、大辟等。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罍、簟、壶、盂、簋、豆、案、俎、箸等。

古代谦敬词: 阁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乔迁、垂青、台鉴、拙荆、刍议、鄙人、补壁、续貂、识荆等。

古代年龄段特称:垂髫、始龀、束发、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顺、耄耋、期颐、黄发等。

古代地理名词:西域、百越、朔漠、山东、关东、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阴阳等。

古代时间名词:鸡鸣、平明、隅中、哺时、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关注一些修辞常识

古人行文讲究修辞,注重音律,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辞格,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难免会出现偏误,为了使翻译更准确、流畅,有必要关注一些古文常见修辞格。

1.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

⑵“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东西南北”泛指“各处”。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为:“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2.连及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鯀禹决渎。这里运用“连及”的修辞手法。被连及的“鯀”只起陪从作用。这里之所以用连及修辞,是因为“鯀”与“禹”义类相关(鯀系禹之父),再者“鯀禹”并举,又同下文“桀纣”、“汤武”、“尧舜”等相对称,便能求得音节和谐、词句整饬之功效。

3.合叙

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把它们分开叙述。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⑵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

“官贪吏虐”可调为“官吏贪虐”,译为“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⑶“性行淑均”《出师表》,“淑”与“均”分承并陈述“性”与“行”,应理解成“性淑行均”。

4.讳饰

讳饰是在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加以回避。唐朝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唐朝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晚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

5.婉曲

就是不宜直言,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孟子•公孙丑下》中有“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其中,“采薪之忧”是生病的婉词,不能直译为“上山去砍柴”。类似用法的词还有“蒙尘”“填沟壑”“会猎”“山陵崩”“北面而事”“更衣”“以颈血溅大王”等。

6.排比,对偶

这两种修辞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掌握了这一特点,可以凭此推断词意。⑴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高”“下”,“长”“沉”义相反,“长”

为“高”义,“沉”应为“深”义。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的“私”“畏”“有求”都是动词,“偏爱”“畏惧”“请求”义。

7.借代

如“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中的“乌纱”“皂隶”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衙役”。

8.比喻

⑴古来万事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像北斗星和蛇爬行一样)

三、关注四字词构词法

古汉语的构词很讲究词语内部结构的整齐对称,特别是四字词,一般为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这在成语中比比皆是,如名门望族、沽名钓誉、言听计从、捉襟见肘、任重道远、纸短情长、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巧言令色。在古文阅读中重复表意,对举列意更是多不胜举。如“兴师动众”可以“师”推断“众”的意思是军队;“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可以推断“风号雨泣”与“鸟悲兽骇”的意思同是形容事迹感人。掌握古汉语的构词组句规律,借助文义语境,可以推断出求知词义。如《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数”与“理”实为同义。

此外,积累一些凝固结构“操„„业”为“从事„„行业”;“无所”为“没有什么”;“得无”为“莫非”“岂不”等。还有一些汉语中一些成语有“略语”。例如: ①“沧海桑田”的略语是“沧桑”。②“切中肯綮”、“深中肯綮”的略语是“中肯”。③“一以贯之”的略语是“一贯”。④“出谷迁乔”的略语是“乔迁”或“迁乔”。⑤“越俎代庖”的略语是“庖代”或“代庖”。⑥“管中窥豹”、“以管窥天”的略语是“管窥”。这些都帮助更好地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四、关注感情色彩

例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这句话在翻译的时候本身并不难,只是“黠”字如译为“狡猾”则不合逻辑。全段内容是说齐武成帝和皇后都十分溺爱琅邪王,但说他是个狡猾的孩子则不合常理。结合中国人说话有时表面上是在批评人,甚至是骂人,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喜欢的不得了。比如:“夫妻间女的称丈夫‘死鬼’,互称‘冤家’”等。所以,这句话中的“黠”字就不能译为“狡猾”,应译为“聪明”。这就是根据感情色彩调整个别词的翻译的意思。

五、关注特殊情况

1.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韩愈传》(十分之六七,十个有六七个。)

2.脱逃者未及百一(逃脱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即十五,农历十五月亮最圆,是为明月。)

4.胆大包天,目无三尺。(古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条文,这里指法律。)

5.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古时剑长约3尺,三尺指宝剑。)

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是古地名。)

7.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脱脱是人名,元朝重臣。)

六、关注常见古语词

不啻:不止、不仅、不但。后引申为如同、无异于。

不佞:无口才,不善言谈。后引申为不才(表自谦)。

冯妇:古代搏虎名士。后引申为重操旧业者。虎贲:勇士。

挂冠:将帽子挂在城门上。后引申为辞职、弃官。

解颐:形容笑貌。后引申为欢笑,开颜而笑。

滥觞:江河发源地水量少,仅可浮杯。引申为喻事物的起源,喻事物泛滥。翘楚: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喻杰出的人才。

悬壶:行医的代称。

数奇:命运坎坷曲折。

身体:亲身实行。放心:丧失了意志。

下载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诵读教学的课堂指导(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诵读指导教案

    会唱歌的小雨点(选自一年级《新人文读本》) 姜堰市于来凤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会唱歌的小雨点》,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 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有所感悟,并......

    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满江红》

    经典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满江红》探石小学潘裕英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 我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首诗时,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指导学生诵读: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当时的心情怎样? 2......

    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5篇范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积累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积累呢?听了专家的报告我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诵读是......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能力训练初探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能力训练初探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223851 管超 *** 诵读,即熟读和背诵。包括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

    增强文言文诵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教育论文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文言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诵读教学又是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如何指导学生有效......

    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学习方法教案 1、引导学生熟悉、归纳课外文言文考点及 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解题 技巧与方法。 3、摆脱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

    爱国古诗词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爱国古诗词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比较阅读赏析古诗。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能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