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常与非正常——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正常与非正常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题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总是由正常与不正常所组成的。很多事件,貌似正常,却又蕴含着很多不正常的东西;有很多事件,貌似不正常,却又有着很多必然的正常。于是乎,我认为,很多正常,其实就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
12月6日,我们走进了成都市白果林小学,先后观摩了邓偲娟、万力和刘晓君三位名师的课堂。邓老师的课,潇洒飘逸,让学生在源自生活经验的自由境界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灵动的思想充盈课堂;万力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循序渐进,在充分的课文朗读中激扬文字、激发情感,“于无声处渗透”,识字教学变得自然而生动。刘晓君老师,则关注于生命本真的需求,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享受习作的快乐。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几位老师的课固然给了我们很多卓有价值的启迪,然而,这些课堂真正适合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吗?于是,笔者开始有了这种正常与不正常的思考。
纵观我们当前的很多语文课堂,名师的课堂大多是正常的。每每名师上课,总能找到很多理论的支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等等口号,XX专家说、XX学者说,诸如此类的辞令成了这些课堂非正常不可的有力证明。而我们回过头来,理性的分析这些名师的课程,真的就达到了所谓的这些理论要求吗?我冒昧的认为,不是的。越是名师,其实就在课堂中越强势,这样的课堂,对那些知识丰富,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孩子来说,固然是快乐的、幸福的,而对于那些学习跟不上节奏的孩子,或许,恰恰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生命旅程。如果这样,这堂课也就存在了很多不正常的成分了。
回归我们的一线常态课堂,很多老师用最质朴的方式,引领着孩子们在字里行间游走,进行着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幻灯片,甚至没有标准的普通话。可孩子们能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放飞思维的翅膀,不会存在一部分孩子总在表演,而大多数孩子默默无闻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个体生命充满了最质朴的快乐。也许,这样的课堂看来是不正常的,甚至找不到一条很合适的理论来为他粉饰和褒奖,你又能说这样的课就没有价值吗?在这种不正常的背后,其实就有着很多必然的正常。
行文至此,忽觉狂妄而鲁莽。其实,笔者无意否定名师和专家。名师的最大优点,在于给了我们可供借鉴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专家的最大优点,则在于他们能从最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的课堂,避免了我们犯下些“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或许,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充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在正常与不正常之家,去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孩子的节点,创造一种最真实有效的课堂!
为不让自己背上一个浅薄和狂妄的骂名,就此打住!
第二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检察创新
作者卢标,江苏省金湖县人民检察院。原题:检察创新应科学务实。
作为一名检察人员,笔者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写下此文。
这是一则题为《某县检察院成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新闻。全文不长,照录如下:
2016年6月6日,国家标准委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某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
该县检察院检察为民服务中心,作为面向群众的综合性受理接待平台,整合信、访、网(络)、电(话)等诉求表达渠道,集控告、举报、申诉、咨询、查询等功能于一体。自2015年以来,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帮助指导下,该中心对各项工作均建立细致规范的制度,对人员开展标准化运用学习与培训,并制定出台一系列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规范检务公开、规范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和预约等程序,形成了“统一受理、快速移送、依法办理、监督制约、按期回复、公开答复、反馈回访”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人员具体全程参与该为民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试点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将全力辅助,通力协助,使该为民服务中心成为程序优化、标准明确、步骤规范、文明礼貌的“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形象窗口,确保通过验收。
看完这则新闻,有人可能会疑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检察工作是怎样一种关系?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指导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如何具体帮助、指导该县检察院建立控告申诉检察有关工作制度?如何对检察人员进行培训?以上这些做法的法律依据出于何处?检察机关到底是不是由国家标准委、国家质检总局所定义的“服务业”?
说明一下,该县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是由该县的原质量技术监督局、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原工商局三局整合而成。而标准化试点工作是由原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现市场管理监督局承担。
在厘清有关问题之前,且让我们看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性质:国家质检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 的直属机构。
再看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性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正因如此,国家标准委才名正言顺地以此发布《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
至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之所以将该县检察院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主要在于“标准化”。
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有无“标准化管理”?当然有,最权威、最规范的当然莫过于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
因此,笔者认为,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来给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制定工作标准和制度,与其说是职责混淆,多此一举,更不如说是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干预,是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仅仅因为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字眼,而混淆、硬扯在了一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九条均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对此,我们应当质疑:国家标准委发布的《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将该县检察院“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做法,完全错误。
国家标准委员会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有对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职能和权力吗?其权力来源何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授权,还是其作为行政部门的一种自我扩权?其当初联合发文的25家“标准化”成员单位不是明明白白地只有政府部门,并无检察机关吗?2013年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质检标联2013[546号]文件)及《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其实,稍具常识,只要我们认真看一下2013年7月12日由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国标委服务联[2013]61号)的通知,我们便可解读出这是一个是专门针对服务业标准化的文件。因此,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检察院两部门将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的规范化执法与国家标准委推行的“标准化”工作,两者作了不应有的混淆。
身为检察人员,笔者深知该基县检察院这一举措的本意是为了检察创新,更好地做好检察工作,以体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但笔者认为,尽管该院主观良善,但客观上却有损司法严肃性,贻误检察工作。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有关人员误解了检察机关的属性,将检察机关的位置摆错,对国家质量检验监督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2013]546号,2013年10月23日发)文件精神出现了严重误读。
一、创新应围绕检察工作主题,找准位置
检察院的根本属性是司法机关,其宗旨当然是执法为民,但我们不能仅仅凭”为民服务中心”这个牌子和“机构”,就将检察机关定位于一般的“服务业”。
《国家标准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第一条明确规定:“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明确规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八条明确规定:“试点单位原则上应当是具有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依法承担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管理、规范与协调等职能的机构或者组织,以及由政府主导、具有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要求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机构或者组织。”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检察机关作为“标准化”的主体完全不符。
检察机关是由“政府主导”的机构或者组织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权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吗?毫无疑问,将检察机关作为试点单位,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本意,作为行政部门也无权如此设定。
“一府两院制”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而检察院并非政府主导,更不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因此,将检察机关作为政府部门并认定其为试点主体,完全不“适格”,纯属严重误读了文件,弄错了对象。
二、创新应尊重检察规律,紧扣司法规范化主题
目前,全国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为民服务中心”其性质就是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负责受理公民的报案、举报和控告;对举报线索进行分流,对性质不明难以归口、检察长批交的举报线索进行初核;受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依法办理检察机关管辖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等等。其工作流程、工作的重点环节与要求、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和检察工作培训大纲中,均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外,更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作为司法依据。多年来,全国检察机关一直在进行“文明接待室”和“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的创建和评比工作,甚至连日常的接待用语基本规范和电话通讯用语基本规范,在《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则》里也规定得明明白白。无疑,这些扎扎实实的创建工作对结出了丰硕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给全国检察机关树立了良好形象。
由于在现有宪法架构下,我国实行的是“一府两院制”,检察机关实行的是领导体制、上下一体化。在此情况下,检察机关怎能向质量技术监督局(整合后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动态?且不说,司法权受到了“行政权”程度不等的“干预”,即便按正常的逻辑,也无法成立。
三、创新应科学务实,不能陷于形式主义
检察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我国的检察一体化体制要求检察机关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接受上级检察机关领导,必须接受人大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检察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执法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全国基层检察院人员不足,案多人少现象普遍存在。检察机关的司法规范化正日益加强,如果我们脱离自身现有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一系列控告申诉有关执法规范,一味另辟其径、生搬硬套地寻求所谓“创新”、争“全国检察系统第一”。甚至要在今后两年的标准化试点期间内,忙于各种不必要的考核验收,不仅是得不偿失,相反,更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浪费,导致形式主义,贻误检察工作。
检察工作的活力无疑来源于创新,但创新应尊重司法规律,做到务实创新、科学创新,不能沦于形式主义。在此,笔者真心希望类似该县检察院的为民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既是全国检察系统首家入选单位,也是最后一家入选单位,更不希望这种所谓的“创新”被生搬硬套、竞相效仿。因为,国家标准委主导、推行的这种“标准化”,真的与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工作无关。
第三篇: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最终版)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与爱
——“当代名师大讲堂”观摩学习有感
汉阴县涧池镇东岳小学 罗家顺 2016年4月15日至1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名师与陕西优秀教师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研讨会”学习活动。活动中既有名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又有专家的微型专题报告。让我有机会与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名师、教授等零距离接触。聆听了他们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权威理念和真知灼见,钦佩于他们那渊博的学识和辉煌的成就,惊叹于他们敢于创新开拓的勇气,陶醉于他们清晰流畅的授课艺术,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语文的那份深沉博大的爱。
来自东北师大附小的王廷波老师执教了《四时情趣》一文,整堂课宁静、自主,如行云流水,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读、思、品、用。陕西省的教学能手岳怡老师的《七律.长征》利用“三单”推动,即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延学单,设计“两主一暗”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七律的节奏美、韵律美、对仗美。完成了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的学习任务。来自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张龙老师上完《渔歌子》一文后的微专题报告,听后让人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词还可以这样教:读词—配乐—想画—知人—悟情—拓展,学完后展现在听者面前的就 是一幅画、一支曲、一份情、一个人。陕西省的教学能手、汉阴县实验小学温涛老师进行了作文教学展示课《做记录生活的镜头》,分别从“放慢镜头、定格特写、记录语言”三个层次训练学生的看、说、写的能力,在温老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大课堂主讲人、北京小学教师吉春亚的阅读展示课《两个兄弟》没有只停留在“有感情的朗诵”这一层面上,来领悟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巧妙地以“听、想象、领悟、画、自主表达、有目的地拓展”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催化语文与内容相融,使教学充满“语文味”,如品读关键词语、赏析关键段句,补白两兄弟的内心世,由浅入深,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本真语文。
特别是全国著名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陕西师范大学附小语文教师王林波等精彩独到的课堂点评,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让我明白了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进步,都能成功;要了解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困难以及学生有时出错的原因;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话。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深感悟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到教育专家和名师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他们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制定,对教学方法的慎重 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同时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各位名师间的巨大差距。
第四篇:我们做律师的目的与目标究竟是什么?
我们做律师的目的与目标究竟是什么? 孙中伟律师事务所 品牌管理部
(本文为孙中伟律师在北京东城律协“律所管理创新与青年律师发展”研讨会上 的主题演讲词,作者孙中伟为北京市青年律师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律协理事、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律所管理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创办人,转
载请注明。作者电话:***)
尊敬的郝福杰局长、于哮峰会长、司法局、律师协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律所主任、合伙人及青年律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孙中伟律师事务所主任孙中伟律师。
在做主题发言之前,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及律师同仁们能出席今天由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与律师事务所管理指导委员会共同承办的本次“律师事务所管理创新与青年律师发展”研讨会!
其次,作为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司法局、律师协会的各位领导以及各律所主任及青年律师们一年来对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及全体东城青年律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青工委及全体青年律师对各位表示感谢!
今天,我与各们交流分享的主题是:我们做律师、开律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的观点是:做幸福律师,创最有幸福感的律师事务所。
一、我们做律师的目的与目标究竟是什么?
又到了一年年终岁尾的时候,当忙碌了一年的我们停下来回忆我们一年来的工作的时候,一年来留我们最深的印象与记忆如果只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忙!如果用二个字来表达就是:很忙!如果用三个字来表达那就是:特别忙!
无论是名律师、大律师、富律师、小律师还是普通的律师们,当忙碌了一年的律师同仁们静下心来反问我们自己:我幸福吗?也许会有不少人觉得:我并不幸福!
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做律师、开律所的目的与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努力赚钱、努力成为富律师、努力成为名律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二、以追求财富为目标努力成为“富律师”。
以追求财富为目标是律师与律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应当有80%左右的律所与律师在以追求财富为主要导向。在以追求财富为导向的律所管理中,创收能力成为了合伙人与律师
们在律所中地位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在以追求财富为核心目标的律所管理中,年轻律师们由于没有创收能力,在律所中很难获得地位,而律所主任与合伙人们也很少愿意培养年轻律师,更愿意去寻找、去挖其他律所中有很强创收能力的资深律师及合伙人。而不注意年轻律师培养的律所注定最终是没有竟争力的,因为律所之间的竟争最终也是律师人才的竟争。
在以追求财富为目标的导向下,能产生出一批“富律师”,但“富律师”们也常常会觉得我们与我们所服务的企业家相比,我们所能收到的律师费远远低于我们为企业家所创造的财富,我们的心理很难平衡,我们富了,但并不觉得幸福,于是,有不少富律师们最后就选择成为一名商人或企业家,而不再安心继续做律师。
三、以追求名气为目标努力成为“名律师”。
当律师做了些年,赚到些钱,积累了些财富之后,他们开始努力追求在行业中、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我们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以追求名气为目标努力成为“名律师”的发展阶段。
在此发展阶段,律师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气,争取承办有影响力的诉讼案件及非诉项目的业务机会,努力不断在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上频频亮相,律师们努力不断地著书立说,在大学兼职,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不断出席各种学术论坛、学术研讨等并做主题发言、不断捐款设立奖学金等。
在以追求知名度为导向的律所管理中,律所更愿意寻找、吸收具有名气和知名度的“名律师”,即使这些“名律师”不能为律所带来很大的利润,但“名律师”是提升律所知名度最简单最便捷的方法。在此导向下,年轻律师们由于没有什么知名度,律所对年轻律师们并不重视,也很少愿意去培养年轻律师。
四、以追求幸福感为目标的“幸福律师”及“幸福律所”。
成为一名“富律师”、“名律师”是很多律师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但是当我们在有朝一日我们如果真的成为“富律师”、“名律师”后,也许我们会觉得我们并不感到幸福,我们不知道我们所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从富律师、名律师再到幸福律师,应当成为我们的执业导向和律所管理的目标。
1、在以追求幸福感为目标的“律所管理”中,我们会特别注重对年轻律师的培养与扶持,不会因为年轻律师没有创收能力、没有名气和知名度而遗弃年轻律师。年轻律师是整个行业的希望和未来,一个不关心新人的行业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培养、扶持年轻律师的成长应当是每一位律所主任及合伙人们应尽的基本行业责任。在以追求幸福感为目标的对年轻律师的培养过程中,增强了律所的凝聚力以及年轻律师对律所的忠实度,解决了律所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律师流动频繁、律师对律所的忠实度不高、律所之间相互挖律师人
才的墙脚等管理难题。构建了律师与律所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提升年轻律师们对律所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而律所主任及合伙人在对年轻律师的培养过程中也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感的荣耀感,提升了自已的幸福指数。律所的竟争力的核心是律师人才的竟争,和谐的律师与律所关系的建立同时有助于提升律所的创收能力以及市场美誉度,以追求幸福感为起点的律所管理同样很好地实现了成为富律师和名律师的目标。
2、在以追求幸福感为导向的“律所管理”中,我们可以从容地选择我们的客户和律师业务,对我们不喜欢的当事人或我们不高兴做的业务能果断地说“不“,不会为了那点律师费而不断地、违心地牵就我们的当事人和客户,能更有尊严地做律师,我们不会再为了迎合当事人的无理或非法要求而屈尊地、违心地去周旋于公检法之间。律师能接到案件是一种能力,但是要能放弃找上门的案件却更需要魄力与勇气。我们果断地放弃和拒绝掉些不喜欢的当事人和业务,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点律师费,但我们收获的却是更多的做律师的尊严、自由以及由此而提升的幸福感!
3、在以追求幸福感为导向的“律所管理”中,我们同样也追求财富和知名度。但是,在这种律所管理导向下,追求财富努力成为“富律师”以及追求名气努力成为“名律师”不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和最终目的,而只是我们成为“幸福律师”的一种手段。当财富、名气与幸福感相冲突时,我们要果断地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坚决地牺牲财富和知名度来保留和选择幸福感,虽然这种选择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是很艰难的!
4、在以追求幸福感为导向的“律所管理”中,更有助于专业化、精品化律所的建设,有助于产生更多的专家型律师。在以追求财富为律师执业目标的导向下,我们的财富永远无法与我们所服务的客户相匹敌,我们在客户面前就很难通过财富来找到自信与优越感,在以追求“幸福感”作为律师执业目标的导向下,我们就会努力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以我们精湛的业务技能来征服我们的当事人,以我们专业的服务技能来赢得当事人的尊重;我们也不必再为了当事人的不当利益而去委屈地去讨好公检法人员,我们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来赢得法官对我们的欣赏、敬佩与尊重,唯在这样,才是律师与律所发展的正道和长久之道,这样才有助于更多的专业化、精品化律所的形成以及更多的专家型律师的产生,这才是提升中国律师整体社会形象的根本之道。
5、在以追求幸福感为导向的“律所管理”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以“家文化”来营造律所温馨的工作气氛。比如,为了提高员工的幸福感,我们所为工薪类员工实行“七小时工作制”,比其他律所缩短一小时,工作时间缩短之后员工们的工作业绩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通过缩短一小时工作时间、实行“七小时工作制”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为此提升律所的凝聚力,提升律师对律所的忠诚度和主人翁精神,当律所员工的幸福感提升之后,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律所的财富创造能力和知名度,从而提高律所主任及合伙人的幸福感。
五、结论:幸福感,我们做律师、开律所的目标和方向。
从追求努力成为富律师、名律师再到幸福律师,注定会成为律师管理将来的主流发展方向和我们的唯一选择。
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新的一年中都会成为一名最具幸福感的律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幸福律所”,祝各位2013,新年快乐!(孙中伟律师于2012年12月27日)
第五篇:《让阅读与语文课堂鱼水相依》
让阅读与语文课堂鱼水相依
内容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老也说过“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阅读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文储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质量,笔者认为,要从基本功抓起,以读书训练为抓手,并结合字词句的训练,让学生在初读、精读的实践中理解并感悟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让阅读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为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阅读字词句初读精读积累运用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具体实施,则见仁见智,诸说不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想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我认为,教学中要以读书训练,并辅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寓于读书训练之中。既然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并在理解词句、语段上下了许多功夫,理解课文内容当然不成问题。
阅读教学的进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要从阅读教学的初读感知阶段和积累运用阶段谈谈怎样使字词句的基本功与读书训练相结合,以发挥其协同作用。
一、初读感知,“解题”的一把金钥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要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知觉整体去感知,从而获得一个鸟瞰式的全景图。这一阶段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新课程标准对“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就需要尽力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这两个层次,为理解感悟奠定基础。为了调动学生初读时的内部心理活动,可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作出适当的反馈。如《狐假虎威》一课中,即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看课件然后再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在读书时不仅眼到、口到,而且心到。
初读感知阶段,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结合“解题”理解词语。课题或者概括全文的内容,或者点出全文的中心。或者制造悬念,逗引着学生非读不可。学生初读课文,如要让他们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的内容,而要整理课题,又必须首先理解课题中关键性的字眼。如《狐假虎威》一课,我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狐假虎威”的意思。学生找出了“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以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猜测一下“假”的意思。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假”的。显然这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虽然理解有误,但却真实可信。我再要求学生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并与课题相结合,学生通过对照终于看出了“假”是借的意思。于是我又让学生查字典,看看“假”字有哪几种解释。这么一来,学生不仅字字落实地理解了“狐假虎威”这一成语,而且也把握了这篇寓言故事的大致内容。
二是结合初读弄清生字字音,并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为了帮助学生读得连贯、流利,在他们练读之前,教师要抽出其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长句子,或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领着学生读几遍,指导学生读好生字词,就为他们自己练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反之,课文读熟了,学生便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生字的字音,而且相当一部分其口语已有之的生字(词)的意思也都结合上下文初步理解了。这样寓识于读,便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二、精读理解,让文本的意境更完美
精读,好比是一个探险者进行了从林的深处,细心的搜索和感悟会带来别有洞天的精彩。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呢?我想,语言文字训练的核心内容就是读书的训练,既要学生读,又要老师讲,“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读。应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听懂课文。
在这一阶段,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与读书的训练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现代语言心理学认为,词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即词典上所解释的那种通常的意义,容易理解;还有一重是情境意义,即借助于语文环境而隐含着的某种意义,这重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限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往往不容易体会到位,从而形成了阅读的难点。对于这些阅读上的难点,正是需要教师予以点拔之处。这些词语的情境意义理解了,才能激发其形象思维,帮助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毫无疑问,这对于学生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狐假虎威》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的。
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板书:窜)
师:“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吗?
生:是“跑”的意思可以换个“跑”
师:那为什么不用“跑”呢?
(学生查字典)
生:“窜”是乱跑、逃跑的意思。
(结合课件,加深“窜”的印象)
师:狐狸逃,老虎追,紧张吗?谁能读出这种紧张的氛围。
师:“扯着嗓子说”中的“扯”是什么意思,(做“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扯着嗓子就是拉嗓子。
师:把嗓子拉长,那行吗?再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朗读第二节)
生:扯着嗓子是把声音拉长。
师:那么“你敢吃我”怎么读?(生读)
生:最后一个“我”字要拉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
显然一开始,学生对一些特殊的、关键性的字眼理解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自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去感悟,从而加深理解。
为了让学生理解语言,还可以进行直观的教学,如讲到“狡猾的狐狸把眼珠子骨碌一转”时,可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向同学表演眼珠子转了一圈的动作,这不仅加深的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而且进一步体会到这时狐狸内心的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有声有色的去朗读课文。
儿童是极富于想象力的,常常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担当角色,在《狐假虎威》这一课中,我分别找同学来饰演狐狸、老虎、小鹿等形象。让全班同学来当导演。在这一饶有兴趣的“导”与“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大摇大摆”、“东张西望”等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使他们如身临其境一般。本来是抽象的文字却顿时“活”起来,这又激起了儿童读书的浓厚兴趣。
三、积累运用阶段,给学生广阔的想像空间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依存于高质量的阅读。如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可以储备语言材料,并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转换迁移的练习,使消极词汇不断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熟读、背诵课文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而且也蕴含着词语、句式的积累。学生将范文背熟了,范文中的词语、句式乃至修辞方法等。便都被储备在“语言仓库”之中,所以读背课文亦应视为字词句基本功训练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课文内容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
当学生熟读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便同时熟悉了这个成语故事,然而作为成语,经常用的并不都是它的字面意思,而是其比喻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常用的比喻意义,我让学生读了《王二小》一课,“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后,一个汉奸狗腿子说:“小孩,你的什么的干活?”当读到这里时,我问学生“狗腿子为什么这么嚣张。是谁在他的身后,经过思考,孩子们把汉奸形象与狡猾的狡猾联系在一起,懂得了“狐假虎威”的用法,达到了知识的迁移。
阅读足以移情,足以博彩。不管是读书的训练还是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其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其训练内容又有不少交叉。其功能又具有藕合性,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交织、相互借助,相互铺垫,相互补充,从而优化教学过程。真正的让阅读成为语文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新《语文课程标准》
南海出版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