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心灵的意义、力量与支撑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心灵的意义、力量与支撑》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
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 仪式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
仪式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作者简介————————————————————————————
洛蕾利斯•辛格霍夫
在大学里主修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最初从事社会和教育行业的工作,随后在出版社做了多年的编辑,在拉文斯堡出版社曾主管健康与家庭部门。
曾与家人在坦桑尼亚生活过一年半的时间,参与女性和儿童项目的建设。
目前是一名职业作家,生活在匈牙利。女性、儿童、家庭以及健康是她写作的重点。
内容介绍————————————————————————————
仪式是什么?仪式也许就是:
每天清晨闭目静思的那几分钟。想象自己站在山头,俯瞰今天的所有工作,一切都清晰可鉴,顿时充满斗志和力量。
每天与您的伴侣一起刷牙的那个时刻。一个眼神,几句言语,就能增进彼此间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化解之前的矛盾。
每天下班后的半小时运动时间。这个过程中,抛洒的不仅是汗水,还有工作压力和烦恼。
每天晚上给孩子讲的两个故事。不管故事的内容是什么,这段与父母共处的时刻都让他们摆脱白天的杂乱,获得休憩和安稳,准备进入甜美的梦乡。
每天临睡前的一小段札记或思考。今天要感谢什么呢?是与老朋友相遇,还是可口的午饭?是与家人愉快的谈话,还是顺利的工作?
仪式,关乎美好,感恩,意义,珍惜。
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呵护仪式。借助这本小书,您将会重新发现日常生活、恋人关系和家庭中仪式的魔力。书中列举的例子将会指引您,为生活添加令人幸福满意的亮色。或许这些例子也能激发您的灵感,开始追求和营造生活中适合您的仪式。
简要目录————————————————————————————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
瞬息万变的环境、紧张快速的工作、被高度浓缩的家庭生活„„我们总是越来越忙,越忙越乱,越乱越不心安。
其实,只要你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充满爱意的眼睛,一顿丰盛的早餐、两个甜蜜的亲吻、一段小小的亲子阅读,都会变成点亮生活的魔力时刻。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
当萍水相逢的两个人因为爱走到一起,是婚礼见证了彼此的承诺和亲朋的庆贺;当心爱的亲朋与世长辞,是肃穆的葬礼和哀悼仪式承载着我们的伤痛和告别。
在从已知迈向未知的过渡阶段,仪式梳理我们的情绪,指引我们的位置和方向。
第3章 个人生活中的仪式
有人吃早餐的时候一定要读报纸,到办公室一定先喝上一杯咖啡;有人永远是在餐馆的同一张桌子上吃午饭,回家的时候又总是走同一条近路。
个人生活中的仪式是一种空间,我们可以在其中搜寻我们的思想、回忆、渴求、愿望以及我们的想象。
第4章 伴侣之间的仪式
有人在冰箱上贴封情书,赞扬伴侣做的美味菜肴;有人彼此依偎着一起看电视,或者是每天晚上轻轻地问候一句“今天过得好吗”。
小小的约定和细节就能传递关切与亲昵,换个视角看生活,感觉就会大不同。学会让平淡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的朋友,婚姻就不会是爱情的坟墓。
第5章 家庭中的仪式
在节日的时候共进晚餐,在周日的时候一起郊游,在饭后一起散步,在每个月找个固定的时间一起大扫除„„
正是这些活动,让我们与亲人连成了一个整体;正是这些活动,使家庭成员暂时脱离了来自社会、工作以及学校的要求和困扰,找到了一个休憩的角落和避风的港湾。
第6章 孩子们的仪式
有了父母的亲昵和陪伴,孩子们才会克服对黑夜的恐惧,放松地进入梦乡;有了幼儿园门口的亲吻和拥抱,孩子们才会松开紧攥着父母的小手,勇敢地融入集体当中;有了庆祝生日的蛋糕和蜡烛,孩子们便会开始考虑,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生活中的仪式能帮助孩子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7章 节日风俗的仪式
端午粽子的清香、中秋赏月的惬意、过年团圆的闹腾,再配上亲朋好友的张张笑脸„„节日风俗,既是来自各个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美好馈赠,也是每个家庭所独有的回忆储存器。
以节日的名义,我们得以摆脱平日的繁琐,迎接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微小高潮和值得记忆的时刻。
第8章 异国他乡的仪式
在尼泊尔,为什么人们会对着一个面团放声大哭?在北美,印第安人挤在放有滚烫石头的小屋里,难道是为了蒸桑拿?在非洲,扎伊尔人怎样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兄弟姐妹、父子之间、部落首领与民众之间的纠纷事宜?
欢迎踏上颇具异域风情的仪式之旅。
第9章 寻找专属于你的仪式
仪式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不过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于你。
倾听心灵的召唤,寻找生命的意义,愿这本小书能激发你的灵感,带你寻找和营造专属于你和你的家庭的仪式。
前言
午休时的意大利浓咖啡,周末的全家出游,一页写满恋人絮语的纸条„„要让生活更有滋味,其实人们无需付出太多的时间或金钱。相反,我们只需有意识、不间断地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一些小小的仪式,为生活增添几分魔力,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
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仪式令人们有所依傍。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仪式增强了人的自信,鼓励人们面对充满压力的环境。任何一种恋爱关系和家庭生活都不乏小小的日常仪式。借助仪式,恋人们更有安全感,他们会更信赖对方,深感自己备受呵护和珍爱。这与仪式的长短毫无关系。无论是清晨的一个吻、一个小时的泡泡浴还是周末的一顿丰盛早餐,效果都同样出色。
甚至恋人间的矛盾也常常带有一些不自觉的仪式意味。下次有恋人发生争执时,您可以稍微观察一番,谁先让步,谁先开始大嚷,谁先开始哭泣。还有一种典型的恋人争执仪式:床头吵架床尾和。
除了这些日常仪式,人们每年还会重复庆祝一些特殊的时刻:复活节、生日、婚礼和圣诞节等。为了表达对这些高潮时刻的尊敬,人们盛装出席,大快朵颐。这些仪式也能赋予我们依傍和安全感。如果大家一同准备这些节日庆典,那么期待的欢乐则会更大,这样的节日会变成人们一生铭记在心的快事。“每当点起圣诞节的蜡烛时,自制烤小饼干的香味、圣诞树的气味和母亲做的烤苹果的奇妙味道就会浮上心头。”一位朋友如此回忆在父母家度过的圣诞节。
仪式也有一些风险,有时人们对仪式的期望过高,结果会很失望;有时人们又视其为烦冗的义务,参与的原因只是因为难以推脱或心感内疚。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我建议您对仪式做一些谨慎的修改。您可以与家庭成员商量一下,看看他们的意思。大家一起来动动脑筋,如何为古老的仪式增添新鲜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不愿意在母亲节去喝一次百无聊赖的咖啡,你们或许可以组织一次郊游。
良好的习惯能使我们心灵安稳,处事泰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呵护仪式。借助这本小书,您将会重新发现日常生活、恋人关系和家庭中仪式的魔力。书中列举的例子将会指引您,为生活添加令人幸福满意的亮色。或许这些例子也能激发您的灵感,开始追求和营造生活中适合您的仪式。
祝您愉快!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1)
今天,您举行仪式了吗?起床的时候,用卫生间的时候,早餐的时候,工作的路上,或与爱人告别的时候?
仪式是日常生活中的魔力时刻,它们随处可见: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甚至政坛。
显而易见,仪式正在渐渐复兴,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对仪式的天然需求。即便人们不再是教堂的一员,在子女出生、受洗、婚礼或葬礼这些重大场合,人们依然会将极大的精力倾注在这些教堂仪式中。
在一个家庭中,大家共进晚餐或共同玩耍都是一种仪式。它表明:我们属于一个整体,彼此关爱,相互支持。
亲密的女友们会专门留出一个晚上来闲谈,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会觉得自己受人喜爱,有可以信赖的朋友。
每天傍晚,我们都会抱抱小猫,或带着小狗一同去散散步,这些活动令我们心情平静,为紧张的日常生活添加了一座宁静的岛屿。
恋人或父母子女之间也有充满爱意的仪式,如清晨的亲吻,或傍晚的温馨时刻,这些能令我们更坚强,更自信。在今天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传统的交往形式和安逸感几乎流失殆尽,因此人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获得一种结构,一些温暖的特别之处。
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觉、珍惜生活中的特殊时刻。我们的祖先就已领悟了这一点,他们通过仪式在自然能量和四季更迭间建起了联系。
仪式的特点尤其体现在生活的转折点和危机时期:出生、成年礼、参加工作、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或亲人的逝世。
在对仪式意义的重新发现中,我们获得了导向,生活也变得充满灵感和生气。不仅是节日庆典或重大过渡性质的仪式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的小型仪式也不可或缺,它为我们赋予了静谧的一刻,为我们灌输能量和灵性。然而仪式必须要为个人风格留出空间,这样一来,履行仪式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应在生活中重新引入仪式,让其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习惯。因为它能为生活赋予一套结构,缓解每日的压力,调和与爱人的关系,丰富人们的家庭生活,例如人们可以每天下班后喝一杯清茶,或每天清晨赶在全家人不同的上学或工作时间前一同吃顿早餐。如果说从前每周日的教堂礼拜是一种惯例,那么在今天的社会,每天清晨在大自然中的慢跑或散步也是一种有益的仪式。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2)
仪式与节日都是一种不断重复的行为程式,它们铭刻了我们的社会——无论社会本身是否意识到了生活的仪式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曾对生活的仪式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人们的怀疑情绪主要出于政治和宗教对仪式的滥用,人们谴责政治与宗教对人的摆布及其建立的等级秩序。
最近几年,人们对仪式的态度开始转变。仪式的意义越来越得到了认可。尤其在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时刻,仪式使人们超越了普普通通的每日程序。每年一度的生日,某些地区流行的起名日、婚礼、圣诞节、复活节、新年等,我们每年都会经历无数节庆。然而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仪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每天夜幕降临时,爱人、朋友们坐在烛光中,一起随意聊天,这样的生活不也宛如节日吗?
这些根据个人喜好举行的仪式无需遵照单一呆板的模式,可以随时更改。它能在规范性和自发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如果将仪式视为一种心爱的习惯,那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增加新仪式,或舍弃陈旧无用的古老仪式。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为生命增添了一些愉悦的亮色。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一切习惯的日常仪式——如餐桌上的碰杯——曾经都是一种迷信。以前的人认为,玻璃器皿碰撞发出的吱嘎声能驱走恶魔。
此外人们还相信一分钱带来的好运气。每逢新年佳节,我们都会互寄印有幸运硬币的贺卡,或互送带有幸运硬币的小猪、三叶草、烟囱清扫工玩偶等吉祥物。这种传统同样起源于古老的迷信。以前朋友和恋人之间经常互赠铜币,人们认为铜能够驱散恶毒的魔法,而且由于铜属于维纳斯的管辖范围,因此它能够增强人们爱的能力。
这些一度是迷信行为的日常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我们已不能认出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
重新发现仪式 近年来,仪式重新浮现在我们的视域中。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人们已在重新思索仪式对社会性的形成、社会群体的构建以及集体感所起的作用。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逝世和新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登基仪式清楚地向世人证明,仪式对生与死的过渡和机构的延续有多么重要。通过媒体,一个重要事件会对世界所有人发挥影响,并进入他们的生活。仪式的魅力,即使那些平日远离教堂甚或反对教会的人也无法逃避。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3)
宗教仪式和政治庆典也是权力的演绎。它们从情感上打动、吸引观众。参与仪式活动的人相信仪式的功效和必要性,而这种信仰又会引发和强化仪式的作用。
当今社会,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都可以被称做仪式。除了教堂的礼拜仪式、庆典和节日,根据不同的情况仪式还可以分为:过渡仪式(出生、成年、死亡)、就职仪式、定期仪式(圣诞节、复活节、生日、纪念日和国庆日等)、强化仪式(庆祝、爱、性)、反叛仪式(和平运动、生态运动、青年仪式)、交往仪式(打招呼、告别、冲突)。
仪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孩子和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家庭仪式包括圣诞节、孩子的生日、餐桌仪式和至少每年一次的家庭度假。一同吃早餐,看电视,共度夜晚和周末,这些仪式让家人感到他们彼此属于对方,珍重对方。星期天早上平静地吃一顿丰盛的早餐,心中就会顿时明亮起来;抽出时间来一起聊聊家里的事情,对大家都有益处。
对孩子而言,上床睡觉的仪式非常重要。通过晚上的仪式,孩子学会毫不害怕地从白天进入黑夜,从清醒进入睡眠。孩子过生日的时候,父母策划一次庆祝活动,让过生日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成为当天庆祝活动的主角。此外,家庭度假也能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度过一段特殊时光,它不同于平时的日常生活,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并了解许多新事物。
近年来“仪式和象征”这个主题重获生机,人们似乎开始转换思路,许多人为重要的生活情景寻找新的仪式,或将古老的仪式拿来为己所用。像过去一样,在这样一个纷繁喧闹的世界,仪式为人们提供导向,它能唤起生命的意义,增加集体的凝聚力。
在瑞士苏黎世的一家医院,治疗师们在工作中采用许多新仪式。他们为那些医治很久之后即将出院的病人举行告别仪式。在仪式上,继续住院的病人送给那些离别者一些象征性的礼物,并告诉后者这些一起度过的岁月对他们多么重要。其中一位参与者送给一位离别者一个火柴盒,里面装着许多小石块,其数量与医院的病人数正好重合。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位离别者每当遇到困难,只要摇摇火柴盒,就能想起他们在医院一起度过的时光。这样一个美好的仪式也许能激发您去构想自己的仪式。
意义深远的象征导向意义本身,因此它们往往优美动人。为仪式的庆祝投入一点想象、对细节的喜爱以及时间,让它在自己的关注之下完成,将会很有意义。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4)
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仪式传递情感上的安全感和社会可靠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时代,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仪式的再度复兴其实并不奇怪:失业像吓人的怪物一样潜伏在生活中,即使想要得到一个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困难,许多人濒临破产,退休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此时,重新发现仪式,充分利用仪式的魔力,为其加入新的生命,这对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都很有帮助。什么是仪式?我们为何需要仪式
仪式意味着人类共同体的神秘秩序吗?一个细密的网络,覆盖着万物,为我们的行动赋予意义?抑或它是一件我们无法摆脱的文化紧身衣(比如说,圣诞节时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反对空洞仪式的浪潮渐渐平息之后,人们慢慢衍生出一种对仪式的渴望和对其内在价值的感受。
如果有人试图找一个“仪式”的清晰定义,他一定会遭遇到各种文化限制下的不同评判。文学中也总是不断出现各种阐释。因此诸如“礼仪”、“庆典”、“风俗”之类的称呼也就慢慢为世人所接受了。
虽然我们无法对仪式进行科学意义上的阐释,它都在日复一日地发挥作用: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在季节的循环返复之中,还有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但仪式从哪里开始,习惯在哪儿结束?
仪式的象征及其含义构建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它将习以为常的行为归入大的关联体系中。所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仪式不是过去的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重要的认知工具。
仪式缺失下的成长危机
社会学将“仪式”定义为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其形式被赋予了象征含义。然而,这种教科书式的定义其实来自于日常生活中那些或多或少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仪式行为。
长期以来,人们并未在深层意义上有意识地去了解仪式。我们的文化生活一直以理性为主导,仪式及其作用被当做文化怪物而屡遭排斥,甚至被视为远古时代的产物。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5)
在仪式性较强的文化中,借助各种仪式技巧,如斋戒、跳舞或独自在原野中漫步和心灵对于死亡的体验,人们摆脱旧的角色,踏上新的生活阶段。
由于物质财富的膨胀,现代西方社会已萌生了严重危机。怀孕和生育被视做疾病,青春期的少年由于不够稳定而被社会排除在外,更年期被人们看成是灾难,而不是新阶段的过渡。
心理学家警告,这种貌似启蒙的现代文明由于缺乏仪式而付出了严重的代价,包括身体疾病和经济损失。未经处理的阶段过渡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抑郁症或消瘦。人们缺失的感官体验被酒精所替代,不足的极端体验则开始依赖毒品。
仪式营造神圣空间
在以往的社会中,含义丰富的仪式常常变成空洞的习惯与僵化的仪式,面对它们,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因而表示反对。
近年来,人们重新发现了仪式的力量。有意识进行的仪式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从日常生活中脱颖而出。人类学家将其称之为“神圣空间”,作为日常俗世的对立面。也出于这个原因,仪式需要一个清晰的开始和结束作为标志。
与世俗生活的差异令仪式变得不一般,甚至被神圣化。神性因素营造了与更高价值的关联,催生出意义,在纯粹理性之外作用于潜意识的层面。仪式的神圣空间有着至深的影响。人们在仪式行为中能够超出自我,摆脱惯常的束缚,同时又不会遭到任何危险。因此仪式是一种憩息,让您从惯常行为超脱出来,了解自己最深的内心需求,认清当前的生活阶段,并把其视做发展和变化的机遇。
全身心的投入
在仪式的神圣空间,我们有一种象征体验。这些象征使得我们能够体会到深层的感受。它表达的是与未知力量的交流,让我们进入精神的层面。它是一种加入更大整体的行为。谁如果在世上找到了一个整体中的位置,他就会经历这个整体,崇拜和庆祝这个整体。全身心的投入是因为对仪式作用的信念。
非洲的一位治疗师马里多马•梭梅曾说过:“仪式唯独在心灵对我们发出召唤时才是必需的,这种召唤表现为心理的困境、缺失和需要。我们进入仪式的维度,是为了回应心灵的召唤。”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6)
作为治疗手段的仪式
仪式能够打破界限,我们通过它能够进入新的维度。这是一条方法之路,沿着这条路我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能量和注意力,聚精会神于一个主题并发挥作用。仪式中完成的行为持续作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日常部分。
近年来,心理疗法一直在尝试仪式的医疗效果。它在解决夫妻冲突、渡过危机、告别父母或为自己重新定位等方面有不错的效果。仪式行为中包含有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变化的策略。
仪式是万能灵药吗
现在许多大公司都在尝试建立“固定的仪式”,比如奖惩仪式,以使员工与公司利益和经营目标紧紧绑定在一起。在日本,这种仪式化的工作过程已经是公司领导机制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不过我认为,在这些情况下,人们还是应该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
仪式的使用与其价值、目标和运作模式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在仪式中投入热情、准备和意义,它会是非常好的药丸,即使你的行动只是星期天全家人在一起吃顿晚饭。
如果我们能够把旧习惯转换成意义丰富的仪式,它就会产生神圣的空间。您可以对古老仪式的结构做些修改,为它增添新的生命,比如结婚典礼上的新婚承诺、节日的庆祝方式等。仪式在保存和延续、过渡和重新定向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能将传统和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
童话中的仪式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7)
仪式的积极作用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必须有固定的习俗。除了工作,人们还需要时间来庆祝。习俗跟每个人的习惯相关,也与他的国籍和信仰有关。仪式很多时候是指庆祝性的活动或典礼,它遵循固定的秩序。自远古时期,它就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它会有所改变,又有所保留,它能够绑定,也可以解散,它会成长、成熟。所有重要的人类活动在仪式中都会被加深印象。通过有意识的演示和塑形,行为者在仪式中能够获得特有的经历,人的意识也会得到扩展。
仪式的世界丰富多彩。在奇妙的庆典上,人们从象征的维度对生活大事进行回溯。象征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为社会交往特殊形式的仪式。通过固定的仪式行为,新事物变得可以估量,新形势产生的困惑也随之削减。通过限制活动空间,无法估量之物也变得可以计算。
安全感始终是仪式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和循环周期仪式化,这是人的需求。仪式由固定的行为模式构成,这样可以减轻个人的负担:比如参加葬礼时,人们不需要重新发明什么,而只需按着其他客人那样做就可以了。
旁观者无法了解仪式的本质内容,只有经常参加仪式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如果我们不必花心思在意外部的情形,那我们就能专注于内心:我现在这个时候是神志清醒的,还是心不在焉?我感受到了什么?
仪式建构在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之上。它包含的重要社会行为方式使人获得社会性,使人成为社会的产物,自古以来,仪式就一直在帮助人们处理自己的感情和经验。
有些仪式在生活中已经被人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没有人真正明白,人们见面为什么要打招呼和握手,一桌人吃饭为什么要让年长的人最先动手。
人们也可以创造性地将仪式纳入个人的家庭生活,例如餐桌礼仪、问候仪式、晚间庆祝和争吵仪式。
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有把行为仪式化的需求,同时人们又在利用那些已经训练有素的行为方式。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掌控那些扰乱生活的事件。
人们通过仪式可以在不同力量、不同视角和不同生活方式之间建立平衡。它要求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要求我们投入,要求我们集中。我们的精神力量也随之加强,我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升华。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8)
一方面,这种秩序和结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仪式也是感性的食粮:灵魂、精神和整个人类存在的食粮。如果没有仪式,生活将会是一团糟,没有任何支撑,无聊至极。
仪式是不断重复的过程,话语、姿势和行为都属于其中。此外它还拥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某些特定的事件,仪式每次都以同样的形式进行,并以此种方式深深植入人们大脑记忆当中,传递安全感,让人放松,让人安宁。每种仪式都有固定的开始和结束,而且这个安排为所有参与者接受。
仪式能增强我们的喜悦感,并通过各种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节日服装、打开圣诞袜子时的惊喜、一同歌唱节日赞歌的激动,这些都会深深印入我们的脑海。此外,晚上睡觉时给孩子读一个小故事,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点上几盏蜡烛,这些都是像婚礼一样的仪式行为。
在压力过大、缺乏安全感的时代,人们对可靠仪式的渴望也很大,然而人们的愿望却很难实现。调查报告显示,80%~90%的孩童认为餐桌是交流、放松和排忧的舒适场所,但2/3的家庭找不到这样的机会,或者每天最多只能共餐一次。仪式也能让成年人减轻自己的不安全感、不可估计性和日常生活的压力。恐惧和担忧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正常状态,渐渐地它也会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由物质完全主宰的社会,能力、效率和功能正是社会需求的品质。恐惧、不安、虚弱和出错不再被当做是人之常情。而作为每个人本质核心的自我要求发展和完善,于是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借助它的机制来保持“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通过仪式,人们能丰富和扩展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能从融合中(而不是对不快情绪的排斥中)得到安全感和稳定性。
人们可以用仪式庆祝生命的诞生,支持人生阶段的转变,增强与他人的联系,并赋予精神或心理事件以身体上的表达。这种感性事件能增强力量和促进信任,有助于人们将自己的力量集中在某个瞬间。
仪式能够帮助人类构建共同体,另一方面又由人类共同体所承载。当仪式在一种文化中的意义下降时,人们的迷茫和无助也就随之加强。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9)
“最美好的时候,也就是该停止的时候。”这一生活智慧同样也适用于节日和仪式。最美好的节日往往不会持续太久,例如婚礼往往都有特定的仪式环节,它们标志着整个仪式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的规划不仅是在重要节日非常重要,同时也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仪式,如果人们将仪式时间无限延长,它们便会失去其特殊性和作用。另一方面,仪式气氛的烘托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只有当安宁、关注和谨慎贯穿整个过程,当人们感受到放松甚或内心反省的时候,仪式才真正在进行当中。
仪式的标志是其固定的结构,因此整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清楚地标记出来,这种标记可以是特殊的符号、音乐、歌曲或庆祝活动的开场白和结语。
一个仪式的良好开端是随后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征兆。例如,许多家庭在庆祝圣诞节时都使用小铃铛来作为开始的标志,只有在铃铛响过之后,孩子和大人才能踏进圣诞之屋。而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也有这样的开启瞬间,譬如许多寺院都是在敲钟之后才开始吃饭的。
仪式的结束跟其开始一样重要。如果一个仪式草草收场,没有特定的结束方式,它给人的印象往往不会很深。一个优美的结尾会加深这种经历留给人的印象。有些庆祝活动在结束时,客人们会站成一圈合唱告别歌曲。婚礼上,新婚夫妇在音乐的伴随之下走出教堂。孩子的入睡仪式也会以母亲关爱地给孩子盖好被子为末端。
除了开始和结束,象征也在仪式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圣诞节没有星星、蜡烛和圣诞树,那它会是什么样子?复活节必须要有彩蛋,孩子们都想得到巧克力复活节兔子。复活节还包括早晨一起共进早餐、点亮复活节蜡烛,这些蜡烛象征着耶稣基督的复活。生日如果没有生日蛋糕和蜡烛是不可想象的(至少对孩子是这样)。这些象征符号为仪式赋予活力,增添仪式的色彩,而且它们是开放的,能够唤起更多的含义和氛围。
总结
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都由仪式来支撑。在忙碌的生活中,仪式是心灵的港湾,因为期盼和休养能够带来快乐。对年龄较长的人而言,仪式在他们与日益陌生的世界之间搭建桥梁,营建安全感。仪式是应对变迁的有力工具。
第1章 日常生活的魔力时刻(10)
◎ 仪式按照传统惯例进行,它也许会被社会变化掏空意义,也许会被赋予新的意义。◎ 仪式为人生的转折或过渡提供帮助。如果当事人面对新的阶段尚未有任何具体的行为规则,它能够预防危机、创造安全感,让人更加轻松地迎接新的开始。
◎ 仪式帮助人安排自己的一天(比如早间仪式、晚间仪式和入睡仪式)。
◎ 仪式提供空间和方式,将难以言传之物表达出来。
◎ 通过仪式内在的行为模式,人们能够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任。仪式可以作为增强个人安全感、自信心和增强个人认同感的手段。
◎ 仪式可以起到放松的作用,因为这不是主动认知的过程,而是被动的情感参与。
◎ 集体仪式有助于共同体的建构和对“我们”这种感受的增强。
◎ 仪式符合人对秩序与重复、传统的延续以及重要时刻能够自由活动的基本要求。它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是帮助克服生活困难的有力手段。
◎ 现在的孩子每天都面对太多的刺激,仪式能够帮助他们规整杂乱的印象,获得休憩的角落。
◎ 仪式对情感和社会的发展尤其重要。它能够帮人缓和剑拔弩张的情绪,进而合理地投放精力。
◎ 仪式在内在与外在、世俗与神圣、过去与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意义之间创造关联并建立联系。仪式是创造性的,不仅在藏族人民或印第安人部落是这样,在我们身边也同样如此!因为它用象征的手段,使难言之物得以言说,使不可见之物变得可见。仪式往往是艺术,艺术往往就是仪式。
◎ 象征是仪式意义和内容的物化表达。依据这些符号、形式和象征,我们能够看出事物之间的关联。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1)
享受舒适的氛围,静下心来——这些瞬间在当前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越感觉不安,世界于我们就越不可揣度,此时我们就越希望在生活中能够拥有固定的支撑点,给我们安稳和方向。
仪式就是心灵的这种支撑。它将安宁带入瞬息万变的世界,它许诺我们传统价值依然存在。这种安全感对现在的孩子至关重要。孩子们每天所面对的信息洪流,之前的任何一代人都无法想象。每分每秒都会涌现新的事物,大脑必须高速运转,只有当孩子们的大脑接触到一些熟悉的内容时,他们才能松一口气。这种情况当然并不仅仅是孩子所特有的,但他们具有典型性。小型的日常仪式是对这种过度刺激的保护,它使大脑平息下来,获得一种特殊的放松。
通过仪式获得的安全感让我们镇静,给我们新的力量以克服日常琐碎。所有这些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因此,仪式值得我们维护。
仪式带给我们什么
◎ 仪式构造生命中的过渡。仪式标志着一个生命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它可以是小的过渡,如从白天到夜晚,也可以是大的事件,如出生、命名、入学和婚礼。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第2章心灵的稳固支撑◎ 仪式是不断重复的行为。重复的因素非常重要,仪式在行为过程中固定了情感过程。◎ 仪式面向未来。仪式以未来为导向,能够释放能量,让人们充满自信地走向并驾驭未来。它是支撑我们的心灵力量。它向我们传递信息:无论未来有多难,你都能行!
◎ 仪式让我们联系起来。仪式联系了我们自己,联系以前和今后的几代人,联系了小世界和整个宇宙的秩序,联系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意义层面。
◎ 仪式传递意义。在仪式中,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得到了阐释,并被赋予意义。这并非理性所为,而是发生在那些依赖直觉的仪式过程中。
仪式对个人生活非常重要
在个人的生活当中,仪式象征着一种交接与过渡。这种与生活的关联是现代仪式的重要特征。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2)
仪式是灵魂的稳固支撑。它在集体中给个体指明位置,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它具有社会性和稳定性。在危急时刻,它用象征符号、语言、音乐或运动将无意识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出来。假如没有仪式,我们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将不会得到合适的评价,值得纪念的事情——如生日——就会被人们错过。如果我们用仪式来庆祝它,对它做出标记,它在我们的生活道路上将成为很难忘却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最终将会是我们生命轨迹的路线图。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仪式行为当中(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这是成功的关键。有人失去工作,有人的孩子出生,有人的爱情走到尽头。仪式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去感知这样的时刻,将它们与我们的生命建立关联,并顺利完成向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借助仪式,我们能够自己构建未来,在需要时调整方向。在集体、家庭或婚姻中的庆祝性仪式,增强个体的归属感和集体的凝聚力。
当然,仪式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如果稳定性变成一种强制性力量,导向变成强迫执行,保护传统变成空洞的机械化行为时,仪式的负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很多人为了逃避一些节日的繁琐风俗,他们甚至会出国旅行。
我们不应让仪式变成空洞的外壳,否则仪式的作用不能显现出来。我们要利用它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为自己提供向导。
永远不变的安全感
其实,不管您意识到了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仪式,来构成自己每天的安排和流程。好的仪式行为有医治的作用。潜意识的力量常常无法被理智所控制。仪式的象征力量反而会直接作用于潜意识。
个人仪式梳理着生活,给我们安全感和支撑,它包括:
◎ 工作中的仪式
◎ 餐桌仪式
◎ 问候仪式
◎ 告别仪式
◎ 晚间仪式
好好想一想,您有哪些固定的习惯,这将很有好处。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3)
现在,许多人都希望通过仪式来庆祝他们的生命,因为大多数人都渴望了解生命的深层含义。生活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劲儿地忙碌、尽义务、工作、满足别人的愿望!他们知道生活还有更深层的价值,他们希望了解并分享它。谁如果长年累月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即使暂时不会感到内心空虚,这一刻也迟早会降临,那时他可能因此而一蹶不振。
充实的生活需要健康的日常结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制订一个最有效的日程安排,合理规划时间。我们需要与朋友相聚的时间,也需要独处的时间;需要讲话的时间,也需要沉默的时间。仪式有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文化,这不仅对仪式行为的实施者有利,对其身边的人也有积极作用。谁如果习惯于一些强迫性的仪式行为,他的生活状态会越来越糟糕,甚至变得难以忍受。
当然也有些人醉心于精神生活,自己的现实生活却一团糟。他们大谈想法,平时却让身边的人非常反感。如果所有想法都只停留在脑中,对生活没有任何指导作用,那这些目标就是毫无意义的。
在任何时候,真正的精神都能滋生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文化,并发挥积极作用。真正的精神在仪式中不仅有所体现,而且能够成为健康生活的艺术。它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居住、餐饮、工作、交往,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和能力。
仪式也需要纪律。许多人都觉得这一点毫无吸引力,认为纪律只能是一种强迫,而不是自由。即使有人真心觉得某种早晨仪式非常美妙,但是这种仪式的执行和延续也不能依赖于一时的兴趣。实用的纪律确实能给人创造自由,即使第一眼看起来非常难。人们应尽量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习惯。效果很好的练习要持续进行,才能有效发挥它的作用。练习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多么需要这种仪式,而且如果人们天天进行这样的仪式,它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判断仪式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它是否让你的内心感到高兴,是否与你的生活保持协调。
人们怎么开始和结束一天非常关键。早间仪式决定这一天我们是主人还是仆人,是我们过日子,还是日子过我们。我们对事物和事情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每天生活的规划。早上想在床上多待一会儿的想法是多么诱人,而在最后一刻从床上跳起来,火急火燎地去工作又是多么不愉快。良好的早间仪式应包括:准时起床,安心洗漱和穿衣,在充裕的时间里享受早餐。良好的早间仪式还包括腾出时间来想想昨天晚上的经历,今天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今天你会见什么人?要做出怎样的决定?你甚至可以祈祷今天走运。也许还可以点上蜡烛读会儿书,或听会儿冥想音乐。还有一个小建议:你可以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深深涌入身体。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4)
晚间仪式作为一天的结束也深刻地影响着生活质量。有孩子的家庭当然与单身不同。在家里,孩子是晚间仪式的中心。母亲或父亲朗读一个故事,或跟孩子一起唱首歌,互相讲述一下白天的经历。重要的是,这种仪式应持续下去,让孩子得到呵护感,让他知道,爸妈有时间陪他,愿意跟他在一起。
如果晚上只是看电视,晚饭也是坐在电视前吃,情况就会糟糕很多。长时间下去,这种被动的信息接收会造成不满,夺走人的想象力和自发性。选择性地看几个节目,这会留下很好的感觉,我们在掌控电视,不是被电视掌控。
对单身人士来讲,晚间看电视是主要的一大消遣,同样酒对他们也是很大的诱惑。其实,你也可以想一想,电视和电脑给人的是什么?你晚上如果不看电视不玩电脑还可以干什么?哪些仪式对你有好处?你还可以采用哪些新仪式?比如你可以晚上听会儿音乐、读会儿书、或去看朋友,或在某些日子去看电影或听音乐会,也可以在家泡澡。
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坚守秩序,秩序也会坚守你。”人们也可以说:坚守仪式,仪式也会坚守你。
各种各样的过渡仪式
“人并不是在母亲生他的那天出生,而是在生活逼迫他将自己带到世上时出生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
有人说过渡是个分岔口,发展的道路自此处通向各个方向。它往往与仪式相关,仪式的象征表示旧的已经结束,新的即将开始。
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就是盖房子。房屋建造的关键就在于过渡部分,例如从窗户到墙壁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人们得非常留心。如果这个过渡部分没盖好,房子就会非常不结实。上方的压力太大时,它就会坍塌断裂。
通常,我们的社会总是致力于操控和导向一切——所有的事物都应按照我们的想象执行。因为我们无法对很多过渡时的情形施加影响,在此阶段,许多人会觉得很难适应新的情形。仪式能够让这样的转变不再那么困难。
过渡总是伴随着告别。人们必须与一些事物分开——与一种习惯、行为方式、一段熟悉的人生历程或喜欢的人分开。过渡意味着生活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伴随有恐惧,这时仪式的作用便能体现出来。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5)
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过渡是从无到有,从孕育到生产。第二次重要的过渡是从生到死。两种过渡都伴有许多仪式,文化不同,仪式也不相同。但仪式的任务都在于给人的心灵提供支撑。
在这两大过渡之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有其他许多过渡,仪式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这些过渡,并去珍惜这种时刻的独到之处。
其他过渡还包括:从婴儿到孩童,从孩童到少年的过渡等。孩童或少年在集体的陪伴下迈进新的人生阶段,过渡就不会再那么难以适应。这种仪式行为发生在入学、成年等大的框架之内。
孩子八九岁之前的过渡都伴随着父母亲的喜悦。他们为自己孩子的成长感到自豪。从躺到爬,从爬到走再到跑,大人们幸福地评价、表扬、自豪地称赞这样的过渡。父母以自己的认可塑造这个阶段的仪式。
然而,孩子青春期的过渡却得不到很多父母的认可和致意,相反,它引起父母的痛苦和恐惧。青春期是要求父母投入时间最多的阶段。十几岁的孩子们渴望辩论,渴望谈心,想拥有自己的观点,想按照成年人的模式衡量自己,想探究清楚这个世界。做这种年轻人的伙伴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
“放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当孩子们要离开父母的保护,构建自己的生活时,父母应该让他们走。母亲们在这种情形时往往陷入很大的危机,因为她突然一下子变得不再被别人需要,围绕其他人生活的生活结束了。许多人不愿接受这样的过渡,而“人为地”延长他们的支援和帮助,这其实反而对孩子不利,因为它只能导致孩子后来以更强烈的方式离开,或导致这种支援和帮助完全失败。类似的真空期,在女人们服侍多年的父母亲去世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危机,她们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问,此时她们必须重新获得新的角色。处于类似生活情形的朋友,或已有过类似经验的朋友将是很大的帮助。
那些并非在安静和秘密中完成的过渡,比如几十大寿,对某些人而言会比较艰难。不愿自己变老,当然也与我们文化中对老年人的评价有关。我们的文化基本没有发展出对老年人的理想图景。因此许多人对自己年龄的增长不会有任何积极看法。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6)
尽管许多人都期望能退休,但真的回家歇着不用干活时,他们往往又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种渴望已久的时光。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离。这时就会产生所谓的延伸效应:之前在业余时间做的事情,现在成为自己的主业,时间延长不少,却毫无新意,这时潜在的不满产生了,老年人总是感觉自己过得不够充实。
人在老年应该有一种令自己满意的新的生活方式,符合自己的现状。老年人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和爱好,开发新领域,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对于男性而言,职业生涯到退休生活的过渡显得尤为困难。退休后的前五年里,男性退休人员的死亡率明显偏高,或许因为他们突然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男性的生命与自身的生产力息息相关,以致进入退休期后,他们的生命意志大大萎缩。此外,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融入能力往往较差。女性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生活的改变。她们总能找到新的视角,在退休期间也能积极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女人们能够更好地告别过去的观念,一退休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自主生活。
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过渡是从生到死,这一主题人们长期以来都避而不谈。最近十多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老年人对自己生命的回顾变得更加重要,过去的时光和经历得到了重新的评价和整理。这是人在生命尽头最重要的一次告别仪式。面对自己的过去,接受自己的生命周期,回顾生命各个阶段中重要的的人和事,这将大大减轻死亡带来的恐惧。这也是年事已高之人最重要的使命。
在以生命为主题的众多诗歌作品中,大概要数赫尔曼•黑塞的描述最贴切、最动人。
阶梯
恰如那花事渐了,英年不再,每一步生之阶梯,每一滴才智和贞德,也终将消没不再。
在每一声生之唤中,心灵应坦然面对别离和新始,勇敢而欣慰地度入那陌生的新世事。
每一起点都包融着魔力,佑护我们,扶持我们的生命。
我们应愉悦地跨越生命的一屋一室,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7)
不把其依依眷恋,世界之灵不愿勒束我们,它要将我们一步步提炼,扩伸。
我们刚刚安居乐业,身有所依,心就隐隐衰退,只有那乐意迈步前行之人,才能摆脱昏庸的痼习。
或许,在死亡莅临的那一刻,焕然的新生正在召唤我们,生命对人的呼唤无止无息„„
来吧,心灵,告别旧往,恢复生之力!
——赫尔曼•黑塞
生命始末的仪式符号
孩子一般在医院出生,很少在家里。医生和护士帮助母亲生产,技术仪器负责监督。孩子出生后,要被剪断脐带、称重、清洗并着衣。此外还有许多手续要办理,如户籍登记、保险注册等。医院或官方机构会为他出具出生证明。这样,一个新人就被登记在册了。通常这时不会有欢迎仪式。有些医院会送给母亲一包婴儿食品或尿布。
人们一般也在医院过世,很少在家里。医生和护士帮助照顾将死之人,技术仪器负责监督他的状态。死后,尸体要被擦洗并着衣。也有许多手续要办理,如户籍撤销、保险撤销等。医院或官方机构会为他出具死亡证明。这样,一位死者就被登记在册了。通常也很少有正式的告别仪式。
尽管如此,人类学家还是宣称,出生和死亡的仪式化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葬仪和怀孕女子的描述或记录已经有30 000多年的历史了。
从某一个时间点开始,出生和死亡不再被人们简单地接受、欢迎或诅咒,人们开始提出何去何从的问题。人们开始想象,孩子从哪儿来,逝者向哪儿去。
随着出生和死亡的仪式化,人类历史开启了一个新时期。从第一次安葬、第一次对怀孕的丰产女神的描绘开始,出生、死亡和过渡仪式在数千年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形式。
孩子出生之后,何时并以何种方式被接纳到集体当中,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有时只需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就够了,有时母亲需要先给孩子哺乳。在古罗马,父亲掌握着孩子的生命权。如果他把孩子抱起来,那他就属于集体,可以继续存活,否则那就是他的死刑判决。在基督教传统中,洗礼比出生更重要,所以有些体质虚弱的婴儿可以在母亲体内时就接受洗礼。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8)
在有些文化当中,出生被特定的方式仪式化,例如胎盘往往被当做孩子的一部分,有着保护和治疗的作用。因此胎盘一定要谨慎处理。人们常常把它埋在门槛或树下,有时会把它晒干,然后磨碎做药。
许多出生仪式都让人记起死亡仪式。两者都同样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有些文化中,死者的身体要被埋掉或烧掉;在有些文化中,人们却努力保存他们的尸体。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不再这样努力,但古老的出生和死亡仪式还没有完全流失:仍然有孩子穿着洗礼的服装接受洗礼;死者的陵墓旁依然会摆着鲜花;在安葬死者时,他的亲人会向墓穴中扔把土,一位牧师或朋友会做演讲,仪式上会放庄严隆重的音乐。从生到死、从来到去,生活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成年仪式:从孩童到成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人选择体验古老的成年仪式,完成从青少年到成人、从学校生活到职业生涯的过渡。
世界各国文化中都有类似的传统:有意识地去迎接极限体验,以求在生命道路上向前发展,进入新的社会角色或克服危机。人们决定割断通向文明的脐带,独自在荒野中遭遇自我。他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希望克服深度危机或开始一个新的生命阶段。
他们在自然中开始一段通向内心荒野的旅程,穿行于愿望的丛林、恐惧的荒漠和失意的沼泽。在生命的某些时刻,我们有必要放弃旧事物,从中解脱出来。在孤独的地方,人们审视内心,得到了回答,变得豁然开朗,或者带着一种憧憬继续自己的人生。
在世界各种文化中,人们依照超越时空的仪式模型来设计转变过程。至于它是涉及内心的成长,还是外在地位的变更,都无足轻重。在荒野中完成的是内心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人的旧角色已经“死去”,他通过了考验,找到了新的方向,获得了“重生”,返回到集体当中。
这种古老的转变模式并没有失效。虽然现在我们通过电子媒介来沟通,通过飞机汽车来移动,它的有效性依然长存。在现代文明中,成年仪式已经基本消失。虽然孩子们可以在中学毕业后就走向劳动市场,拿到驾驶证就可以进入移动社会,但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仪式,缺乏对他们成年的支持。其严重后果清晰可见:许多青少年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在虚拟世界、毒品、极端的政治态度中寻找意义。
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完成真正的成年仪式呢?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蒙特梭利学校所举办的毕业庆祝。毕业的青年们决定通过仪式有意识地标记出新生命阶段的开始。他们在巴伐利亚地区山丘中、森林里或草原上,独自禁食24小时。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9)
学业结束之际,学生、家长和老师聚集在一个尖顶帐篷中,简短告别之后,毕业的学生们背起背包走向山林。他们只能带防雨的帐篷、睡袋、厚衣服、日记和水。几个成年人留守在原地,以防有学生提前返回来。
对许多青少年来说,迈向成人这一步非常难,因为他要成为自己之前一再抵抗的世界的一部分。成年仪式对这种关系也非常有用。每个青年都有机会思索:我去哪儿?什么能够给予我力量?在哪儿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对家长而言,这种仪式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如果他们以前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现在他们则一同参与到了仪式行为中。他们一起唱歌,陪伴自己的孩子跨过门槛,走进“危险的世界“。
成年仪式只有在被集体认可接受之后,才能完全生效,所以家长在孩子独自禁食的开始和结束时都陪在他们身边。他们告别“过去的”那个孩子,迎接“新的他”。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背上背包,消失在树丛中。当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艰难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时,父母已不能再帮任何忙。许多人觉得这种原始的仪式并不适合孩子们。媒体向我们展示的孩子,大多都是坐在电脑前,沉醉于虚拟世界,或站在某条商业街上用手机打着电话。但是他们需要成长,需要走进社会。为此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克服考验。成年是人生中非常巨大的变化。除了身体变化之外,还有社会角色、任务和责任的更换。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随着世界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成为自己以前抵抗的世界的一部分,这对很多青年都是挑战。但是,如果这一转变不能完成,他的人生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过渡不能完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怪癖、物质主义、异化、无助和无力感等等。如果成人不能提供过渡的范畴,青少年们就自己找寻范畴——可惜常常是用错误的手段,比如危险的极限运动或赛车。
成年仪式以前一个阶段的结束为开始,以后一个阶段的开始为结束。童年、少年、成年、老年,宛若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许多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文化将生命的各阶段视做大循环的一部分。
以前,生活在欧洲中部昏暗森林里的人们将临近成年的少年们送进荒野当中。而许多童话也可以被视做关于古老成年仪式的故事。它们总是遵循一个模式:一个离开家乡独自徜徉在黑森林里的少年,怎样面对四周莫名的危险力量、心中和外在的魔鬼、巫婆、巨人。最终他战胜了他们,衣锦还乡,接受自己在集体中的新角色。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10)
寻梦——现代人的古老仪式
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尝试寻梦这种仪式,他们有的处于生命的转折期,有的深陷危机当中,还有的只是想尝试这种行为,却不知道自己具体所求。参与寻梦仪式的个人原因可能是以下这些。
◎ 过渡到一个新的生命阶段。
◎ 希望克服危机。
◎ 为自我的成长指明新的方向。
◎ 标记一种分离。
◎ 哀悼与告别。
◎ 让自己更加自信。
◎ 在决策时寻求帮助。
◎ 从父母家里解放出来。
◎ 寻找生活的责任。
在一个面向未来、高速度、快节奏、多媒体交流和追求成功的社会,古老的仪式完全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当我们想为生命赋予意义、支持和力量时,我们也需要缓慢、安宁、寻根反思和回想。没有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根源的回忆,我们无法成长,有了这些,我们才能顶天立地。
仪式创造了一种特殊的体验空间。它隔离了日常生活的强迫和限制。仪式是生活中的一次憩息,它让我们能够接触自己的本性,接受从它而来的信息。在仪式性的空间内,我们可以感受、体验、尝试日常不能完成之物。这里,人们可以直视内心的景象和情感,开阔新的空间。仪式迫使我们停下来,反思当下,创造力量,继续前进。它能让我们弄清发展的方向。寻梦仪式绝非新现象,几千年前几乎所有文化中都有过这样的仪式,即使现在,许多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仪式。英雄游记题材的作品表明,欧洲早期就有对幻象的找寻。《圣经》中也有相似的例子:耶稣前往荒漠斋戒40天,摩西在西奈山上的“幻象”中接受十诫,雅各在孤独中与天使斗争。就连好莱坞的电影(如《终结者》或《洛奇》)中也有类似的内容,电影里的英雄努力想将自己(和他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电影对青年男性当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故事中的英雄经历了一种“成年/过渡”,这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渴望,是一种我们的社会已不能再满足的渴望。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11)
三十多年前,寻梦仪式被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史蒂文•福斯特和梅雷迪思•利特尔重新发现并融入进西方的工业社会。在德语国家,大约50位专家是福斯特和利特尔的学生,他们目前正在帮助人们体验寻梦过程。其中一部分人专门从事青少年的工作。许多即将成年的人对此都深感兴趣。参加这种仪式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对自己的过去、生活和自身进行了非常集中的思考。他们仔细考虑过,自己是谁,自己有什么问题和缺点,自己错过了什么和将来要做什么。
在德国南部的黑森林里、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托斯卡纳的荒野上,参加者可以跟其他人一起积累许多不平凡的经验。人们在现场做准备:不带干粮,不带帐篷、随身听或手机,准备独自一人走进山林,周围只有树木和石头,自己突然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指导者讲解完安全系统的使用,并做完动员发言之后,人们开始熟悉周围环境。随后,他们就要隐入森林或荒野,这才是该仪式的核心,也是命名为“寻梦”的原因。
此时,重要的不是思考,而是全部感官的感受。黑暗夜色成为潜意识自我投射的屏幕。当夜幕降临,树木簌簌作响时,人们心中充满恐惧。这种恐惧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逐渐减退。由于饥饿,人的感官更加灵动,他听、看、闻、摸。人潜身于自然当中,奇特感受油然而生,过去的回忆潮水般涌了起来,此刻,所有的事情得到了新的评判。慢慢地,人克服了自己的过去,他感到孤单、无助,但很快又会深感陶醉,他与世界万物紧密联系。在归隐的状态中,他看待生活的目光发生了变化。自然成为心灵的镜子。他开始就生命、死亡、恐惧等问题发问。平日的神经衰弱症状在这里成为无用的负担,把它丢在一旁,真实的核心脱颖而出——心灵要成长、要寻找意义。不熟悉的环境调动着我们的感官,感知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包括对自我的认知。
寻梦仪式要求参与者的恐惧、勇气、耐力、战胜自我和发明的精神,这些都是日常很少触及或不会触及的事物。人们因此而获得的回报,完全值得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许多参与者都表示,寻梦时,他们解答了许多重要的生命疑问,在今后生命中出现的困境也更加容易克服。
第2章 心灵的稳固支撑(12)
寻梦仪式的核心在于,人们因此而经历一次死亡和重生的过程。它不是由寻梦者自己创造的,而是由他们经历和体验的。仪式的结构构成了体验的框架。参与者有意识地从惯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投身于自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参与者独自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理解自己的生命,营造自己的庆典,增强他要完成的变化,然后有意识地返回到日常生活当中。
最终带着梦回来的人与他的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这一事件。接收到的幻象被当做是一种馈赠,它要融入他的生活,并要求他按照新的理解和观念来行事。“寻梦并不像尘土上的圆圈那种空洞的形式,需要参与者用感知和价值观来填充,”史蒂文•福斯特说道,“它是一面镜子,人在其中能发现自己。”
这些已经消失的传统留下了一片真空地带。古老的过渡仪式再次被发现,这表明,我们在存在问题上又重新开始倚赖传统的知识,因为当今的信息社会无法给我们答案。
第二篇:我们需要一种力量
我们需要一种力量
——读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有感
认真读完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心里的确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良好的教育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肖川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以产生、需要努力、必须汇聚的强大力量。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教授从他的教育随笔系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中精选百余篇编著而成的。虽然已经阅读过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两书,但捧读这本《教育的力量》随笔集时,我仍然产生了许多冲动与想法:我要把一些思想传播给老师们,我要把一些观点推荐给老师们,我也要把自己的一些随笔进行系统整理„„因为,我在肖川的文字里读到了他对教育的挚爱,对学校教育的希望,对教师的期许,对课堂的理解,对人文的敬仰,对民族精神培育的渴盼„„而他对“打造有魅力的学校”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给予我这个校长很多启发。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这是肖川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列举了十个方面: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质量、同伴关系、课外活动、课业负担、学校的办学条件、校规校纪、学校的社会声望、对学生的评价、学校风气。与其说是吸引学生,不如说是吸引家长。在这十个方面,有的是客观条件,而更多的是主观意愿。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给这十个方面排个队的话,或许首先会考虑“社会声望、学校风气、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的办学条件、课业负担等”;但如果真正给孩子们作个选择的话,他们则会更注重“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外活动、对学生的评价等”。因此,作为校长,办好一所有吸引力的学校,要考虑的方面的确很多。不过,在我八年多的校长生涯里,从家长、学生处反馈来的重要信息是:“我喜欢老师,所以我喜欢去学校。”老师,成为他们喜欢学校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
校长,我必须非常认真地坚定一个信念:教师第一。我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能够成为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人。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在我们做的一份调查中有这样的发现:博学、亲和、公正、风趣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许这是一位新老师,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他爱孩子,懂得细心呵护,也能够虚心好学,于是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也许这是一位老教师,但他不刻板,不保守,既凭经验驾轻就熟,又能不断开拓创新,于是,孩子们也会喜欢他;也许这是一位中年教师,要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他积极乐观、爱生如子,能承担起中流砥柱的作用,于是,孩子们会亲近他„„因为爱老师,所以爱学校,也会爱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迁移。我希望孩子的这种积极情感之源——教师都能懂得并领悟自己在良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学习,改进自己,在学生的充分认可与欣赏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职业的幸福与满足感。
“教育者与领导者”是肖川的一篇关于“如何做个好领导”的思考与见解,读后我特别有感触。他对于“教育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阐述得清楚到位。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反之亦然,一个好的教育者也一定是个好的领导者。他的许多论述给我启发。他说,“人们钦佩的领导者是这样的人:正直诚实,具有远见卓识,富有感召力并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个好的领导者和一个好的教育者一样,一定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说,“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他也说,“一个好的领导者几乎必然要去克服人们固有的惰性或冷漠,以及他们的玩世不恭、不信任或抵制。然而,这都是你的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你不被这些消极因素拖垮,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困难局面,是你区别于别人的一个宝贵品质。”是啊,每一个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不是因为他已经具备了领导者完全的素质与能力才就任的,而是在岗位上不断磨炼与成长起来的。就这一点而言,肖川以上的几条观点的确能够给人积极的暗示与启迪。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压倒一切”?但“不被一切压倒”的信念与坚韧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谁能保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积极的、支持与理解团队中所有工作的?但“坚定而乐观地面对”并努力影响与改变一些消极的存在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强有力的人”不是指盛气凌人、专横跋扈、咄咄逼人的人,而是对人充满体恤、谦和平易、从善如流的人。“强有力的人”就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坚强、追求坚毅的人。肖川的“强有力的领导者”会成为我一个努力的目标。
还有一篇特别吸引我的文章是“校长的职责与境界”。他说,校长究竟靠什么来形成和保持在师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概括地说:智慧与真情,眼界与境界。
对于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在我看来,校长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够唤醒每一位教职员工心灵深处巨大的潜能,唤起他们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带给他们更丰富、更真实和更强烈的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充分地发展,并将这所有个体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动学校不断进步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校长的领导智慧与个性魅力。我深知还远远没有达到。很多时候,有的老师还只满足于完成一天的工作,因为的确工作负担比较重,工作比较累。大班容量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点的责任在于我。一方面优质教育的需求要满足,另一方面学校客观办学条件仍欠缺。而真正的“力量”一定需要自发地、主动地积聚与爆发的。作为校长,我不能不负责任地“强迫”老师超负荷工作,那是泯灭人性的。只有积极引导以期感化,提供支持以期唤醒,以身作则以期熏陶,创造条件以期成就。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是我的想法。因此,加大学校“分享文化”建设,尽可能多地给每个教师以平台、舞台与机会,激发向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积极的氛围熏陶人、用分享的文化凝聚人,让每一个实小的教职工能够确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建造幸福的精神家园。为此,当不懈努力,更有作为。
在阅读这本《教育的力量》时,我时不时被一些精彩的随笔感染,迫不及待地要与人分享。于是,我向相关部门、老师进行了阅读推荐。推荐仅供参考,但表达的是一种愿望:教育的力量需要大家共同集聚。我们需要一种力量——厚积薄发、不断进取、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我们也需要一种姿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三篇:以板凳为前进支撑的力量的老奶奶的励志故事
在一次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位以板凳为前进支撑力量的老奶奶。老奶奶看上去已年过七十,她只有一只脚,以板凳为前进支撑的力量,我想老奶奶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劲。
虽然,我不知道这板凳跟了老奶奶多久,也不知道老奶奶的腿是什么时候断的也许这条板凳跟了老奶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这条板凳真是功德无量。我想多少风风雨雨也阻挡不了老奶奶要前进的步伐。
我们想想,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只有一只脚,如果是我们,能做到吗。不仅脚要用力,手更要用力。
当我看到老奶奶以板凳为前进支撑的力量,我心中对老奶奶产生了怜悯之情,同时也产生了敬佩之情,敬佩老奶奶坚韧不拔的精神。老奶奶用自己衰微的力量与强大的病魔作斗争,老奶奶从不屈服,不像它低头。老奶奶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该学习老奶奶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唯有人能凭着意志的力量与天地争辉”。
老奶奶就是凭着这种坚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我们也该具备这种精神。
第四篇: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的力量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我们的力量》
古语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前中国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大家各出一把力,一步步为实现这个目标积累自己的一点点小小贡献。一人之力姑且不足论,可集腋成裘,将每个人的一点点小小贡献汇聚起来就非比寻常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贡献总量是世界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为了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每个人前进一小步,那么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就会进步一大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何如,需要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是一次民族凝聚力的最好展现。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究竟中国人民在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传承如何,对中华文化的充实发展如何,对中华文化在外围文化环境的影响与冲击下固本能力如何,都在这次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得到见证。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了厚望。青年特别仍在大学求学的青年学生更应该领会这种精神,用自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人有激情,有梦想,有活力,能够更好地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在贡献过程中的创新之举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当前举国谋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下,更应站在实践最前沿,用无悔的青春展现自我的价值之光,播撒民族伟大复兴之种。
大学生党员更应做好时代担当,深入学习,带领身边人树立主人翁的文化尽责意识,创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谐土壤。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并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寻找应对之策,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整个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不让小的不足影响大局的发展,不让小的弊端阻碍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前进之路。
对于社会个体,生活充满了机遇,需要我们及时抓住机遇;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当前中国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需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民族振兴的步伐正在向我们走近,光明的前景与美好的生活正在向我们频频招手,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文化的大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
第五篇:与书为友 让书香浸润心灵
与书为友 让书香浸润心灵
——李店镇中心小学读书活动事迹材料
安陆书李店镇中心小学多年来深知读书对学校、对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性,曾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全校师生多读书。2012年春天,更是借湖北省政府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湖北的春风,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知识改变命运,书香浸润心灵,素质决定发展”的读书活动主题,倡导广大师生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学习氛围,在全校扎实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师生读书活动。此项突出时代精神、符合师生特点、传承中华文明的读书活动,已成为我校覆盖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大的德育工程,受到了学校全体师生的普遍欢迎,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回顾读书活动走过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为了使读书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专门成立了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校长郑家林同志任组长,副校长胡继霞、殷大勇同志任副组长,校委会其余成员和各班主任为组员。制定了师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严格学习纪律,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师生学习的有效措施,全面实施“爱国爱校,成长进步”的读书工程。即,规定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为校委会干部集体学习时间,不得无故缺席;每位党员干部精读一本书籍,内容包括党性修养、处事哲学、文明礼仪等;每位教师每天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每人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学生
每月读一本书籍,高年级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师生各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座谈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不定期对读书笔记进行检查。通过上述措施,使整个读书活动更贴近党员教师实际,更能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二、狠抓落实 确保质量
为了使书香校园读书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学校专门组织召开了师生动员大会,积极宣传读书的好处。并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及学校大小会议对读书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热潮,增强了师生读书学习的自觉性。
为确保集中学习成效,学校在房屋紧张的情况下挤出教室设立了固定的图书室并配置了书柜、报刊架、师生阅览桌凳和电子阅览室,添置了近万本图书。并让我校黄友清老师为兼职图书管理员,每天实行8小时开放阅览制。为了掀起浓浓的读书氛围,学校组织校委会带头学习,并为每位读书领导小组的成员购买了《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教师枕边的书》等荡涤教师心灵的优秀专著,为每位教师发放了一个读书笔记本,以供学习培训、阅读后写心得体会。
三、创新方式,务求实效
为了提高读书教育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师生的读书热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
1、在学校党支部,围绕“制庸问责”活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六学”“六比”“六创建”活动,努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一
是学理论、比学识、创建“学习型”支部。二是学技能、比服务、创建”服务型“支部。三是学先进、比干劲、创建”效率型“支部。四是学经验、比成绩、创建”创新型“支部。五是学纪律、比作风、创建”廉洁型“支部。六是学包容、比团结、创建”和谐型“支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校党支部干部的素质得到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2、在教师中间,结合省教育厅开展的“比教学,访万家”活动,学校以各办公室为小组,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大力推动读书阵地建设,形成了依托学校资源,利用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手机阅读等平台,建立了科学的读书活动方式,提倡资源共享,确保了读书活动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每季在全校开展一次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让教师畅通读书的收获,并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每学期对教师撰写的读书心得体会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作为评选文明办公室、先进个人的依据。
3、对于学生的读书活动,学校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形成人人爱读书,个个终身学习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每月每人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收看一次读书节目,参与一项主题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了好书评选、图书捐赠、图书漂流等活动。二是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小学生作文大赛。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作文比赛,由学校自主命题、自主评分。学校然后在每班选拔出优秀选手3名参
与市级作文赛。三是完善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学校为各年级学生下发了推荐书目,为各班级配备图书桌。发动学生把自己和家中收藏的书籍拿到学校,充实班级图书角。各班主任老师负责组织,由班级的学习委员负责管理、组织学生读好、用好图书。好书共欣赏,各班的图书角藏书可谓琳琅满目,开展借阅管理活动,举行了好书交换活动,同学们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畅游书海,各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四是征集读书心语。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读书节目,在本校三年级以上同学中广泛征集读书心语活动。有的写读书的目的、有的写读书的益处,有的写读书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读书的乐趣。五是围绕读书主题开展特色活动。如上学期学校开展了召开”国学经典铸精神、和谐满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表达了全校师生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校园和谐文化的渴望。3月份,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以《书香伴我行》为主题,讲出了读书的重要,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各班又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了《书香伴我行》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让我们健康成长“的心声。6月份学校开展了读好书知识竞赛。各班选取了5名学生参加了校级的比赛,共有25位学生获奖。学校对这些获奖的学生都进行了表扬和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今年10月份,学校开展了阅读《永远的雷锋》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准备在12月份再进行一次读书演讲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已经反映出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显示了学校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育人理念。
四、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根据学校读书活动的总体安排,我们将活动内容列入全年工作目标,并专题下文对活动的主题、目的、阶段安排、工作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均将读书活动纳入年初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排出日程表,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一是抓”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的利用。二是围绕主题,抓活动效果。在学校、班级通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勤奋学习、健康生活"的良好学习风气,切实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今年春天,我校有3位教师获得了《我与书的故事》的省级征文奖,20多人次在省级网站登出“比访”征文,学校关于读书与“比访”活动的通讯在市级和省级网站都有采稿;今年有15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帅作文”竞赛奖,4名学生获市级感恩书信奖。
读书活动不但丰富了师生知识,还提高了个人素养,陶冶了身心。如今,早餐之前、午餐之后的时光已经成为师生们自由阅读的黄金时间。那手捧书本,如饥似渴的情景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恰似一首首动听的乐曲。轻翻书页,经典的馥郁,书墨的芳香,便在凝固的空气中淡淡地漾起来,洗涤着心灵的浮躁;细品文字,智慧的启迪,人性的善良便在贫瘠的大脑中渐渐地积蓄着,增添了举止的文雅。
与书为友,让书香浸润心灵。成了李店镇小全体师生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