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必须体现三原则:“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国家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基础性与统一性,追求的是共同、统一,为的是保证年轻一代的共同素质。校本课程开发,则主要关注差异性,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形成学校特色。纵观我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以及学校特色的积淀,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于“诵读中华古诗词”。
一、背景分析: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诗词,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背诵古诗词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内容。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歌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奇葩。它不仅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3、“诵读中华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我们知道不论是先秦的诗骚还是魏六朝的诗赋,不论是唐宋诗词还是元曲小令,其语言文学无不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律和整齐华丽的词彩之美,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文思敏捷,言谈儒雅,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
4、小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古诗诵读顺应了儿童喜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大声诵读中得到愉快和喜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我校有多年开展课外阅读的背景,有几千余册的图书馆藏书,电子阅览室初具规模,校园网达到了与外界的互联互通,作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学生丰富词汇。
6、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示,目前对古诗文的研究更多的凭个人的兴趣出发,对古诗文的教学和研究缺乏系统的思考,很少把它作为地区性、全校性统一的课程来进行实践,并且做到天天诵读。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对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作为一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使小学生能大量积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提高想象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初步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健康心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开发以唐诗宋词为主的古诗诵读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陶冶道德情操,努力探索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管理、教学机制和评价体系,进而形成学校特色。
(二)研究内容
1、开发《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本》校本课程,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选择、进行可行性研究,形成学校特色。
2、研究学生大量阅读和积累古诗文经典后,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3、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培养求知乐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研究古诗词的诗风诗韵、格律、写作技巧;研究古诗词的表演、朗读;研究古诗词的作者以及趣闻轶事等。
5、探索古诗文诵读过程中的管理、教学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总结和完善。
第二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根据《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三级课程开发实施的要求,结合我区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安排的要求,结合我校校本课程薄弱的现状,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校本意识和资源意识,加强校本课程并结合学生兴趣以及特色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领导小组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完成语文学科校本课程《阅读与欣赏》
2.认真完成数学学科校本课程《数学拓展包》
3.积极开发英语学科校本课程
4.成立1~6年级学生兴趣小组团体
三、工作要求
1.英语学科组在第一周完成校本课程方案,形成初稿;第二周完成实验稿,进行教学。
2.各班主任在第一周按照兴趣小组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学生全员参与并只报名一项),第二周汇总到兴趣小组负责教师处,周五开始上课。
3.每个兴趣小组每学期形成一本成果资料集,按照封面、方案或课程设置、学生作品或图片、学生意见合成。
4.每个兴趣小组在双周上课,第十六周总结(征求学生意见并整理资料)。
四、课程设置与安排
1.校本课程为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
2.单周语文校本、数学校本交替上课。
3.教师安排
五、使用材料及经费的保障:
1.手工材料:建筑物模型、车模、航模各两套,计80元;(师生各完成三件作品)
2.编织材料:毛线三斤,计180元,两位教师为学校两位贫困生各编织一件毛衣;
3.十字绣材料:两幅作品计300元,两位教师每人完成一件作品,上交学校留纪念;
4.绘画、剪纸、书法、手抄报使用的材料从总务处领取,教师要保留学生作品或照片。
5.体育器材负责教师要保证有借有还,不得损坏。
第三篇: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胡集镇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学习现实和学习基础,考虑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在坚持统一的基础要求前提下,要明确各种教材的目的,做到教材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层次性的密切结合,要做到校本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校本教材。
我校有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多项课题的研究更锻炼了科研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高层次地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研究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学校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品质。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学生做有智慧的实践者。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二)具体目标
1.校本开发目标
选择开发《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总结提炼出校本教材开发和本 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
2.学生发展目标
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高超的现代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3.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的教师。
4.学校发展目标
一切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将学校建成一流、先进、面向世界、颇具特色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研究性原则: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坚持动态和静态统一的原则,坚持统一要求突出个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现实性和创新性、前瞻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知识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2.自愿性原则:尊重师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
3.自主性原则: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多给师生想象、创造的空间。
4.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使师生都得到发展。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宽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有关课程,并构建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社会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周辉
成员:代中山辛振敏
2.课程开发指导机构
金乡县教育局
(二)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师资培训的方式与途径:
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观摩);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举办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老带新(通过师徒结对等名师带教形式,培养青年);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2.师资培训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专业理论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等。
(三)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参考有关资料,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学校组成的领导组审核,形成校本课程教材。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
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
1.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领导组、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通过五看即: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方式)。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A、B、C、D”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的评比条件;根据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一)课时设置
每周固定课时,实践活动各年级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安排。
(二)教学要求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计划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上课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资料等。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教导处要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的监控、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次校本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或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教导处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学校规划→前期动员→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
3.措施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及评价小组。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区教研室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2)制度保障: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3)经费保障: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4)建立激励措施:与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9.10
第四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卢龙县石门镇西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了“三级课程”。为了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开设能科学、有效、扎实的开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目标;以开设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原则。
二、工作目标
1、构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拙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结合学校本土特色、利用学校资源、开发校本潜力,合理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到“六有”,即校本课程有基地、有教案、有教师、有课时、有评价、有成效。并形成特色、凸显水平。
3、师资培养与培训。学校积极培养校本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使不同层次教师的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学校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学校为主体,由学校自行决定、自行开发的课程,即校本课程。
我校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市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打破已有的“校校同课程,生生同书本”的格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和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学校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课程开发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要明确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由专家编教材、教师教教材。
2、合作性:课程开发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与专家、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3、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开发什么课程、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4、选择性:学校课程开发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因此,学校课程开发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5、开放性:学校课程开发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开发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教研员、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6、灵活性:学校课程开发是一项新的工作,同时各校课程资源不一,因此在学校课程开发上,无论是选用、改编或新编课程,不要求全求大求新,应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五、工作措施
(一)努力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1、明确“三级课程”的价值和相互关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基拙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级课程”具有互补性,是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2、提高对校本课程的正确认识。校本课程是综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开设校本课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着力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
1、学校要成立以校长崔承会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成立由校长崔承会、副校长崔树军张尚洪、教导主任韩广深、教导副主任闫恪静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
2、学校为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到“六有三明确”。“六有”即校本课程有基地、有教案、有教师、有课时、有评价、有成效。“三明确”即要明确目标、明确职责、明确内容。
3、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纳入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确定专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开设工作。
4、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学校根据实际,统筹安排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三)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1、校本课程的研究。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经验总结与交流,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学校领导深入班级和课堂,同教师一起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学校将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2、校本课程的教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低年级倡导以游戏的形式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参与性的综合活动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高年级要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可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
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尝试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互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校本课程的评估。积极开展样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促进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加速学校课程开发开设能力的提高,发现和总结课程开发开设的经验。学校出台评估方案,以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更加规范,质量不断提升。
4、师资的培养与培训。学校积极培养校本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镇、县举办的各类活动。学校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纳入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内容。可采取办讲座、研讨、交流、个案评析、现场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
第五篇:三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三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学习现实和学习基础,考虑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
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在坚持统一的基础要求前提下,要明确各种教材的目的,做到教材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层次性的密切结合,要做到校本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校本教材。
我校有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多项课题的研究更锻炼了科研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高层次地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研究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学校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实
践活动中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实践,乐于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品质。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学生做有智慧的实践者。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二)具体目标
1.校本开发目标
选择开发《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总结提炼出校本教材开发和本 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
2.学生发展目标
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高超的现代生存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3.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人格健全、业务精良、一专多能、成长迅速的教师。
4.学校发展目标
一切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将学校建成一流、先进、面向世界、颇具特色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研究性原则:坚持民主、开放的原则,坚持动态和静态统一的原则,坚持统一要求突出个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科学性、现实性和创新性、前瞻性统一的原则,坚持知识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2.自愿性原则:尊重师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师生的个性特长。
3.自主性原则: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多给师生想象、创造的空间。
4.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地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使师生都得到发展。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宽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有关课程,并构建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
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社会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建立领导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张玉霞
成员:王婷李建堂
2.课程开发指导机构
金塔县教育局
(二)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师资培训的方式与途径:
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观摩);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举办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老带新(通过师徒结对等名师带教形式,培养青年);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2.师资培训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专业理论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等。
(三)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以实践为基础,结合参考有关资料,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通过学校组成的领导组审核,形成校本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