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读书
回归读书
本刊记者赵桂芹
中国人,似乎不再喜欢读书,尤其是“没用”的书。
“中国人,抢时间。”《新周刊》一期专题说。慢节奏、讲求精神享受的读书,显得与我们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
国人喜欢快进,讲究速度。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经济建设上,一路狂飙,跨越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我们为这样的成就而自豪,似乎却忽略了与内心的交流,文化特别是道德建设,成为一条醒目的短腿。
我们因此变得焦虑、浮躁,总做出一些奇怪而离谱的事情,不断打破自己设定的底线。我们没有耐心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尤其一些名著和大部头,读起来简直是浪费时间。我们只看立竿见影能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书。
读书,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工具,还远远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如今却有半数国民基本不读书了。2010年的第7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8-70周岁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只有50.1%,勉强突破半数大关。
温家宝总理曾说,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他还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不读书,或者带着强烈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伪阅读,是否将失去追求进步和感受幸福的权利?
在墨西哥,有一个“走得太快,停下来等等灵魂”的寓言。经过了几十年的急行军,我们是否也该慢下来,读一本书,沉淀一下急躁的心灵,听一听内心的声音?
功利时代无阅读
“没时间。”在国民阅读调查中,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这个不读书的理由。现代的我们真的很忙。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因为穷,我们迫切需要增加经济积累,获得外界的认可。在这一时期,有太多的灰小鸭变白天鹅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我们,一些销售天才轻松拿下百万单子一夜暴富的故事刺激着想致富的人们。我们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热衷用健康换取财富。我们几乎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致力于打破前一个纪录,创造下一个效率,为此,我们早出晚归,五加二,白加黑,都是常事。我们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手机、电脑依赖征,离开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就无所适从。
除了忙碌,一些社会价值的评判取向也影响了我们读书的心情。
社会上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某大学生从小品学兼优,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而昔日考试总不及合格早早辍学的小学同学,经过十几年打拼,早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俨然社会的成功人士。
在这个年代里,评价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学识和学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学历换取利润的能力。如果一个高学历者却生活贫穷,就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40岁没4000万元,就别来见我!”北师大教授董藩对学生的“另类”激励,虽然引来质疑无数,却是现实的最真实写照。
我们轻松推翻了千百年来传承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怀疑知识能否真的改变命运,似乎更相信另外一句话——读书无用。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但是离开“阳光”的我们,似乎生活得很好。我们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很多数据可以说明。
但是,没有时间读书的我们,缺少了文化道德力量的制约,真的可以生活得很好吗?
前不久,染色馒头出炉了。而不久前,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一个个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有这样一则名为“中国人的一天”的应景冷笑话:“早起,买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来两张盗版碟,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核辐射算啥,很盐重吗?!”
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充满了不安全感?为什么总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的恶性事件不断地挑战并冲破人类的道德底线?我们的诚信哪里去了?我们的道德为何滑坡至此?
我们在经济发展上可以扬眉吐气,却无法获得别人的尊敬,我们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亦步履维艰。“幸福了吗?”这不仅是白岩松发出的疑问,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扪心自问的问题。
浅阅读病症
浅阅读,是浮躁的我们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病症。
随便给高中一同学打电话,聊到读书,记忆中酷爱读书的同学一脸惭愧,说现在除了看看专业书,就只看网络小说了。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因为忙碌疲惫、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我们不想再看任何需要静下心来动脑筋的书籍,我们习惯于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一目十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我们追求一种实用的资讯或短暂的视觉快感。
这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伴着香茶孤灯捧着书本精心阅读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网上资讯浏览。每天,我们坐在电脑前工作的时候,手机打开着,QQ、MSN的小图标都闪烁着,尽可能多地捕获外界的资讯和八卦信息,作为对外交流的谈资。只有类似《股市操练宝典》、《如何赚取100万》、《某某红宝书》的书,才有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
我们人云亦云、不求甚解,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之后,一则不加考证的网上消息,就让我们集体冲到超市把盐抢光。
有了网络,写论文也空前便捷,搜索网上文字进行简单的拼凑整合,是我们的长项。有了互联网,我们几乎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一位大学教师自言几年没买过一本书了。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是个普遍现象。
正因为此,出版社的日子不好过了。
最近10年来,中国出书种类、销售码洋等指标相继翻番,每年出版图书达
30万种,但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徘徊不前。对于实力小的传统出版社来说,这足以构成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生存,卖书号、做包销书、做教材成为小出版社的谋生手段。更多的出版社不得不随市场而变:书本越来越薄,插图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浓缩”,趣味越来越“戏说”;功利化越来越强,精神性越来越弱。许多书都在封面赫然印着醒目的宣传口号: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
畅销书制作的“快餐化”,又加剧了市场的浮躁,像一个走不出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也无怪乎有人感叹,中国有很好的编辑,很好的出版社,却出不了中国的“兰登书屋”!
“互联网正在让我们变得浅薄。”《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发出这样的呼喊。更多专家表达了类似的担忧:长此以往,浅阅读会使人们的见解与思考力,像手中的读物、阅读的资讯一样走向轻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会因此丢弃深邃的思考、开阔的视野和心系国运的责任感。
阅读离我们有多远
尽管对国人读书状况有着深深的忧虑,但我们并不悲观。
我们相信,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对书一定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结和亲近感。
这并非主观臆断。
我们看到,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对读书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是比较高的,约七成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而且,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各省大员,无不率先垂范,倡导国民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官员们也被要求必须带头做读书模范,这无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还看到,作为一个标点性的事件,宅院深深的图书馆也免费开放了。《中国新闻周刊》撰文认为,公共图书馆不只是借书读报的地方,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生活方式,是知识和信息的再分配。免费进入公共图书馆这小小的权利,却可以使社会底层通过免费获取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们更看到,从2000年开始,从深圳发轫,全国几百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读书节日,有的甚至形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例如青岛,这是一个旗帜鲜明地把建设“文化青岛”作为“十二五”目标的城市,倡导市民读书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5月份,就是青岛一年一度的“全民读书月”了。这个自2005年启动的活动,凭借“全民阅读,书香青岛”的理念,已发展为青岛全民阅读的流动盛宴,也成为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今年,青岛的‘农家书屋’即将完成全覆盖。”青岛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殷庆威说,这标志着青岛的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教育,无疑是倡导国民读书的一个重要抓手,青岛市教育系统的中小学教师“阅读工程”值得一提。这个活动同样在“十一五”启动,经过了5年的总结和摸索,2011年在国内率先举全市之力推动教师读书工程。“这项活动覆盖了青岛市区和农村的所有学校、所有老师,可以促进教育的更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品质的差距,更好地进行教育相关体制改革。”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表示,“为配合这一阅读工程的推进,将有一揽子配套措施,包括行政推动力、配备的图书和考核机制的措施。”
山东省青岛实验初级中学校长马林对此给予了很高评价,在他看来,青岛市教育系统启动的这一阅读实践工程,率先喊出了“教师要读书”的声音,就像“点燃了一把火”,给全市教师很大的震动。
“俯而读,仰而思。”回归读书,或许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如何回归读书
书籍浩如烟海,如何有效读书,说易行难。
首先,有两条不读书的理由比较普遍:
第一,书太贵了,对于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这确实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屏障。但对于大多数温饱无忧的人来说,这其实只是一个理由。“如果你真的爱书,少去一次肯德基,少抽两包烟,少钓几次鱼,就够了。况且,图书馆也免费开放了。”马林说。
第二,无书可读。早在2003年,就有媒体如此宣称。有人表示,我国人均购书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好书吸引读者。这固然与一些出版社热衷于做大书,伪书,跟风书,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书有关,但马林仍对此说法表示“120%的反对”:“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可读的,就去读经典吧。不要用自己的不用心来掩盖自己的不读书。”
“这些都不是根本性原因,最重要的是你对书的态度,对你来说,书只是一个工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青岛史学家李明说。
其次,我们应该读哪些书?怎么读?
书中有路。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发难或反驳,也不是为了相信和视为理所当然,也不是为了找话说和交谈,而是为了掂量和考虑。”美国布鲁姆所著《如何读,为什么读》,向我们通报了什么值得一读,什么不值一读,以及该如何读。
《书读完了》,则记录了著名学者金克木读书、治学的心得和体会,对喜欢读书的现代人来说,或者也不无裨益吧。
另外,更重要的,回归读书,应当从教育开始,方能更加持续长久。
有两位教师的读书故事,在坊间流传:
一位叫韩兴娥,是山东潍坊的一名语文老师,她创造的“课内海量阅读”,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
另一位叫赵树基,北京某大学教师,他坚持通过自己“把厚书读薄”,来传授给学生一些更有用的东西。
这两位老师,一个抛去了应试教育的窠臼,一个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为教师读书作了典范。
不久前,“史上最牛毕业证”被媒体和网友争相围观。一张早些年普通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因为导师栏里赫然写着“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和李济的大名,而震撼了国人,也引来无数人的艳羡。
试想若干年后,我们能否成就“现代最牛读书人”?
第二篇: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
【读书心得】
让教育回归真实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单位:太和县马集乡中心校
姓名:高 蕊
日期:2014年2月20日
让教育回归真实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太和县马集中学:高蕊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的“自由呼吸”。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我校作为太和县课改示范校,积极投身于高效课堂改革,多次受到北京教师报记者及县教育局领导的赞赏。初步形成了“马集真实课堂教学模式”。读罢李希贵老师的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让孩子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教育回归真实.一.教育让学生心灵之花自由开放
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把受到教育和教育学生的内容丰富的展现出来。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是啊,这平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感叹学生的难教时,我们是否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爱呢?我们是否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了呢?“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
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从李老师建立的“学生技能测试站”这种评价方式中,我感受到尊重才是为评价的灵魂。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让学生更多的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二.教育让教师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个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但都离不开老师的引领与启迪。正如阿姆斯特朗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学生主要通过图片来学习知识,那么让他学习文字性的新型材料,他就会难以掌握材料的主题。”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课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的成长。”作为教师的作用就是懂得怎样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所要认识和研究的课题。
教育幸福源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教师因学生的快乐而快乐着,因学生的幸福而幸福着,这就是教育幸福的真谛。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感知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享受教育的成功。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写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怎么能够在课
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懈努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才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才能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三.教育需要改革实现自由呼吸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李老师说得好:“现实的状况需要改革,事业的发展需要改革,未来的希望需要改革,一路走来,我们需要的正是改革。”
凭心而论,要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但我们都能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李老师的改革很艰辛,但他有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无私无畏,敢为人先,而且他成功了。任何对教育理想的求索都要付诸改革,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总之,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仿佛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自由呼吸”是一种能力,它的前提是爱心、尊重、平等。“自由呼吸”更是一种博大胸襟的体现,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李希贵的平静的叙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对教育的执著精神鼓舞了我前进,他的成功的事例更对我们的课改、对教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心若在,梦就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
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且行且思、继续尝试,在马集中心校课改的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让教育回归真实!
第三篇:《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书报告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读书报告 摘要:《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堪称经济学大师保罗·克鲁格曼的又一部力作,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20世纪几次大的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前前后后,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简单综述了该书表述的内容,并对其中“影子银行”一章进行了相关延伸阅读与学习,呼吁金融监管者对关于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风险引起重视,采取必要的行动,防患未然。
关键字: 大萧条债务危机经济泡沫影子银行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一书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研究萧条经济相关现实问题的一部著作,见解深刻,论述完整,很有说服力,颇值一读。
保罗·克鲁格曼其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书是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共181页。本书共包括导言和十章内容。导言部分以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作为引子,讲述了此次危机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宣称已经明白了大萧条的机理及解决之道,他们坚信“大萧条”那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然而,天不遂人愿,20世纪90年代亚洲经济危机晴空一声霹雳,伴随而来的新萧条与“大萧条”颇为相似。本书的出版即是针对此次危机而写的。2008年轰隆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带着萧条的影子,诚然,萧条经济学并没有过时,保罗·克鲁格曼分析了这些经济灾难之后的“原罪”,力图让读者弄清楚这些个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
内容大意如下所述。
该书首章“核心问题已经解决”。卢卡斯和本·伯南克两位经济学大家宣称“预防萧条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他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解决了商业周期问题,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波澜了。苏联解体粉碎了社会主义理想,资本主义凯歌高奏,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到来,信息产业重整了产业秩序,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大多数国家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带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尽管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拉美国家发生了一些充满不祥预兆的事件,但大多数人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都不相信萧条经济学会回归。
第二章“未鉴之警——拉美的危机”。本章详细讲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墨西哥和阿根廷为首的拉美国家金融危机的前前后后。拉美债务危机的成因源于20世纪70年代油价暴涨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和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石油出口国储蓄。在低利率资金的诱惑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借入了大量以硬通货计价的债务;然而,随着利率上升、资本流向逆转、发展中国家货币面临贬值压力,拉美的负债率上升到不可持续的水平。墨西哥总统萨利纳斯上台以来为解决债务危机,开始实施以国企私有化、解除进口限制、削减预算赤字,和控制通货膨胀等为主的改革,并与美国达成“布雷迪交易”,促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金融形势得到好转。阿根廷也通过国企私有化、复活货币局制度和减少
农产品的出口重税来实施改革。1994年墨西哥龙舌兰危机又一次刺痛了拉美经济,但随后美国的救援,两国经济迅速恢复。他们并没有深究这些危机之后的根源,一大批经济学家及决策者都盲目相信他们已经有能力对付金融危机。
第三章为“日本的困境”。日本经济曾经一度羡煞全球,经济繁荣,拥有大量债权,“直到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仍将日本视为一家庞大的‘日本公司’——一个集中管制的、一心想着主宰全球市场的经济体。”“日本第一”的论调也充满了各国媒体的银幕。但繁荣过度势必引发经济泡沫,日本地价和股价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连番两倍,日本银行也放贷过多,泡沫经济膨胀到离奇的程度,从1991年起,日本的地价股价开始暴跌,开始进入萧条期,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诸多刺激措施,可依然经济没有起色,日本跌入了可怕的“流动性陷阱”,也许长期将半死不活。
第四章为“亚洲的崩溃”。本章节主要讲述了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前前后后的故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上演了亚洲奇迹,经济腾飞,及至后来,大量资本的流入致使货币汇率上升,出口不顺,出现贸易逆差,政府实行泰铢贬值,可是由于政策不力,回天无力,亚洲大片地区陷入衰退。马来西亚,印尼甚至包括韩国等国家也陷入其中。
第五章为“反常的政策”。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得以确立,本来是为了能在经济衰退时提供财力,帮助恢复经济,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国际金融体系的法则似乎把很多国家捆住了,使得经济危机到来时,本国政府犹豫不决,国际组织救援方案失误连连,这些“反常的政策”为害不小。
第六章为“宇宙的主宰”。本章主要讲述了对冲基金在经济危机中的“大放光彩”。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家利用“对冲”之道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大肆攻击有利可图国家的货币,大发鸿运抑或损失连连,俨然一头凶烈的猛兽,在经济学的王国里兴风作浪。
第七章为“格林斯潘的泡沫”。格林斯潘作为前任美联储的主席,在位18年,作为一个清醒的“美国司机”,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在其任期,也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资产泡沫,先是股市泡沫,后是房市泡沫。尤其是后者,促成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到来。
第八章为“影子银行”。本章从银行业的简史写起,引出了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罪魁祸首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不断扩张,其重要性已然超过了传统银行,其存在的隐患成为经济不稳定的最大的风险源。
第九章“千恐万惧一齐来”。本章讲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的一些征兆及造成的影响。美联储在这次危机中似乎失去了拉动力,拼命努力也丝毫不能拉动金融市场和整个美国经济的恢复。
第十章“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现在,世界经济尚未处于萧条状态,萧条本身没有回归,但萧条经济学浓墨重彩地回归了。
在这些章节中,我本人对影子银行一章兴趣颇大。众所周知,影子银行的过渡扩张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下面简单我谈谈关于影子银行的一些专业知识以及国内影子银行方面的状况。
影子银行即“非银行”运营的金融机构与融资安排。它处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是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欧美来说,主要是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
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而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这种住房按揭贷款融资来源方式的改变,不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资成本,也让这种信贷扩张通过衍生工具全球化与平民化,成了系统性风险的新来源。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这时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体系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在各类金融产品中,美国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发展更是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产品。截至2007年底,传统金融产品总值约为70万亿美元,1999年至2007年间,其年均增长为5.9%,而衍生产品名义合约额超过了165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为21.7%。
在中国,由于存在金融管制和资金垄断的情况,中小民企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加之正规金融领域利率收到严格管制,实际利率变为负值,中国的富裕阶层只好借助于影子银行系统获取资本溢价。中金公司估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27万亿元人民币。此前即有报道称,中国内地“影子银行”放款量或已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金融目前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
风险并不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的风险。“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摧毁美国,就是因为投行兜售了多少个CDO(担保债权凭证)、CDS(信用违约掉期),最后它自己都搞不清楚,何况监管机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认为,只要在金融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在危机期间需要得到救助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在平时得到监管,以使它不过度冒险。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出现是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存在很多问题与隐患,比如地方债务高筑,民间借贷问题不断,房地产金融领域也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对于“影子银行”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取缔或者禁止,其之所以出现必有其存在的必要,金融监管者必须站在制高点,未雨绸缪,早作打算,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完善“影子银行”的运营效率及管理机制。要继续推动银行业改革,让民间资本可以更加自由地进入金融市场从事金融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与现存的银行展开业务竞争,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也解决了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只好转入“地下”的无奈和尴尬。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改善其服务水平,为广大有能力而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它们能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打破金融领域存在的垄断与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制度创新,要走在问题的前面,不能一直事后反省。
虽说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一部分财经高层官员也宣称其存在的风险处于可控之中,问题不大,但我想提醒他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中国发展到如今,各种问题与矛盾层出不穷,制度设计也屡屡遭受外界与内部疑问,以金融领域为例,就存在这诸多不公与漏洞,影子
银行的风险已然突显。现在,最重要的是,在中国尚未出现大的金融危机之时,监管者要明察秋毫,清理并解决存在的金融问题,尤其是要将影子银行系统切实有效地纳入其监督管理之中,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平稳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如此才不至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引起系统性风险,危害整个经济体系。
第四篇:《明珠回归》读后感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明珠回归》这篇课文,我读后深受感触。
这篇课文说了,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秦代到清代,中国一直对香港实施管辖,行使主权。可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了海盗式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永久割让香港岛。从此我们与香港岛分割开了。就算如此英国人民还不罢休,1898年又一次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将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的二百多个岛屿也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读到这里我感到悲愤。可是邓小平同志在和英国政府的谈判中,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的决心。我觉得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的智慧和胆识,可能香港还被英国统领着。
现在我们的国土,澳门和香港都重新跨进祖国的怀抱,还差台湾,但是我相信两岸人民虽然分开着,可是我们心连心总有一天台湾一定也会跨进祖国的家门。
第五篇:回归数学阅读
回归数学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的意义和开展数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阅读
阅读方法
策略
内容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此即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数学阅读先抒己见,以求救于大方。
一、数学阅读概述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为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底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二、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心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于指导数学阅读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地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再次,数学阅读要求认真仔细。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的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
三、重视数学阅读的意义
按照人之学习论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发生交互作用,新知识和既有的知识同化并产生新意义。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同样需要经过阅读才能理解。阅读是数学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是思维的基础。首先,重视数学阅读又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其次,重视数学阅读又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好好利用教科书,教室上课就在黑板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仅把教科书当习题集,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这正是教师讲课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说过,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是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第三,重视数学阅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以从事终身学习,以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第四,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育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四、数学阅读进入课堂的策略
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相当于一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作为数学教师应更多地成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咨询者和协调者,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阅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的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例如,在“线段的中点”概念教学时,让学生判断下列语句的正确性:若AB=BC,则点C是线段AB的中点;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C=BC。(学生一片沉默),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阅读。
六、加强指导,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一定年龄,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清晰地阅读指导。
方法之一是教师先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新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有没有其它的推导方法?
方法之二是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主动阅读。如数学证明的阅读,可以要求学生在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和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明不出来,适当参照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进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方法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完一章一节后,及时归纳小结,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七、及时反馈,促进交流
在阅读学习之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学生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同学投入相互探讨之中;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
八、适度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而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等),对开阔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适度拓展阅读内容,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培养。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到乐读,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让数学进入课堂,让数学阅读为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一个有力的途径和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