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社会的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社会的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诚信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非常突出的失信问题,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经济增长和道德失范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诚实守信问题又是经济道德矛盾的焦点。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违背信用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诚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大大增多了。但要参加国际竞争,就要了解和运用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则与国际的规则相一致。目前我们有不少规则还不一致。如诚信制度的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距离。西方国家有90%的商贸活动采用信用结算方式,而在我国,这种方式仅占20%。西方不少国家,有一整套诚信登陆和监视机制,而我们还没能完整地建立起来。这样,在国际竞争中,不仅难以接轨,而且我们还会受制于其他国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为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在国内和国外都适用的诚信制度。
诚信是人立身之本。“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至理名言。人无诚信,做人。不被世人认可;人无诚信,做事,事业难成。因为,做人与做事是一样的,都必须讲究诚信。但现实中,总还有诚信缺失行为,比如贪污盗窃、赖帐逃债、不执行合同、做假帐、搞假冒伪劣,等等。据调查显示,诚信缺失仅次于腐败,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第二因素。诚信缺失,使个人之间不敢“来买卖”使企业之间不敢信用往来,使“三角债”理还乱,使经济链条七节八载,运行陷入混乱。我们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保护诚信,约束和打击诚信缺失行为,争取人立事兴。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毋庸质疑,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同样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市场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也始终贯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诚信,作为一般市场经济的基础价值规范,理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到重视和发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全社会以诚信规范行为。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日新月异,诚信作为传统美德必然要融入时代,对诚信的理解也应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加强诚信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要从四个角度入手,以四大体系为核心,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社会制度!
1、个人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每个人,都身兼三种角色:自然人、消费者、投资者。个人诚信子体系的构建,应能保证这三种角色所产生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诚信度。每个人都应该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诚信观念。首先,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并从小抓起。其次,社会要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标准。这是引导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广告”。有些人认为有才能就行。其实才高无德者对事业的损失更大。如胡长清,可谓才高位显,他为何成了大罪犯?缺德也。
2、企业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企业的诚信问题,取决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如果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仅仅是赚钱,又没有强力的约束的话,那么,它就可能做假帐,偷税漏税,赖帐逃帐,搞假冒伪劣,破坏环境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获得较高的短期利润。当然,它这样做,必定好景不长因为公平竞争规律及法律一定会对之进行制裁。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会因小失大。因此,企业应做到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不做假账、树立国际诚信观念和品牌意识、建立信息管理部门!
3、中介组织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这里主要是指会计、审计、律师、信息资询等事务所的诚信子体系的构建问题。中介组织必须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则,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本者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处理业务,不可见利忘义,不可畏强凌弱,偏袒一方;严禁信息误导,伪造凭证,违反合同。同时,中介组织要实行公示制度,将收费标准、行业制度、业务流程、纠纷处理等向社会公布,以诚信建造自己的地位。
4、政府诚信子体系的构建。
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政府诚信的建设,对其它主体的诚信建设,起着引导了、规范和决定的作用。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是社会各项事业正常运行的基础。诚信建设也是如此。其他主体的诚信建设,也只能说是“应该”,只有政府才有资格说“必须”。因为只有政府才能管理,才能通过执法立规,强制执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构建的关键在政府。政府管理诚信的建设,包括以下“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立诚信管理体制。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价值规律是其基本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靠竞争为其辟道路。竞争越充分、越公平,价值规律就越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效率就越高。诚信是这种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诚信可以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带来主体长期利益的增加和社会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诚信是公平竞争的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是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因此,我们应当坚定不移的坚持上述四点,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度!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散出更耀眼的光芒!
第二篇:市场经济下企业诚信建设思考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
胡厚翠
“专业生产,品质保证,名牌产品,让人放心,还实惠”这是三鹿奶粉的广告词。然而,谁能想到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成为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奶业市场巨人“三鹿”集团轰然倒塌。任何事件都有它必然的成因,三鹿事件实质上就是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不讲诚信的典型案例。一个企业不讲诚信,势必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整个行业,给社会造成危害,最终是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一时间,企业诚信建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是一种无形资产,是“资本价值中的核心成本”。一个成功的企业,卖给顾客的不仅是商品本身,往往还隐含着商品背后的文化。失信会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失信等于自弃。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创办企业、聚集财富,企业就会越办越好,财源也就会越开拓越广阔。相反,丧失诚信的企业必然是茫茫商海中的过眼云烟,最终将使财源枯竭。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一)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开拓市场靠的是信誉和品牌。如果企业对消费者讲诚信,企业的品牌、形象就会深入人心,并在市场中受到宠爱。如全国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多年来,海尔人本着“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上帝,诚信经营,从而让海尔集团迅速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它的产品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如果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了信誉,也就失去了消费者,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就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前几年的南京冠生园,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知名食品企业,因制作销售“陈馅月饼”而落得个破产倒闭,让人心痛不已;还有三鹿有毒奶粉直接“毒死”了三鹿集团,这些都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无一不说明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的灵魂,有了它,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长久不衰。
(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诚信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没有诚信的支撑,公平交易无法进行;没有法制的保障,有序的市场环境就难以维持。健全的诚信制度,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的重要保证。如果市场无序,交易失信,交易双方就会不择手段,互相欺骗,最终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混乱。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诚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效能,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实践“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要求,必须率先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信用管理。
(四)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一方面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市场活动主体的企业如何适应国际通行的市场交易和竞争规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履行承诺,才能融入国际市场,在参加国际竞争中,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才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信誉,在国际互利合作中互相信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五)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需要。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说过“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企业也是如此,违法失信是企业难以发展的罪魁祸首,而诚信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必备武器,是企业度过金融寒冬的通行证。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信用的危机,应对这场危机,重要的是要加强和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去年下半年作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策,这给企业加强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成功经验看,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交易规模因信用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在当前买方市场情况下,企业间赊销的增加对信用度的要求更高。在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企业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等方式筹集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这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同时,消费需求的扩大也要求信用消费的增长。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当前应对严重困难和挑战,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非企业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长效工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企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环境影响,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在政府层面,要发挥好“有形之手”的作用,努力营造企业诚信建设的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舆论氛围。一要造浓氛围。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诚信建设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宣传恪守诚信规范的企业的典型事迹,总结推广其经验,对一些企业失信行为予以揭露和曝光,让企业引以为戒。通过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和监督作用,弘扬诚实守信行为,给失信行为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二要立足教育。企业诚信的缺乏,主要源于企业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在追求物质、经济利益的时候忘却了对企业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为此,政府部门要建立企业经营者定期教育培训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民法》、《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培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培养和树立企业经营者诚信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和弘扬企业信用文化,提高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三要加强引导。积极引导企业树立“效益第一、信用为本”的经营观念,增强维护企业信用的自觉性。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的约束机制。人民银行应指导银行、企业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著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和弛名商标的推荐活动,深入开展“消费者信得过”经营单位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考核命名活动;质监部门要大力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计量不实行为,促进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工商联和行业协会要建立、完善行业信用的良好行风,推动行业的信用建设。
其次,政府要发挥表率作用,树立“信用政府”形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着引导、监督、管理社会诚信的职责,在整个社会诚信中起表率、示范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政府必须率先垂范,带头讲诚信,规范诚信行为。一是要依法行政,透明办事。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依法行政,保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加强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二是要兑现承诺,取信于民。政府要增强全局意识、长远意识,保持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严肃性,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务必不折不扣地执行、雷厉风行抓落实,确保政令畅通,特别是招商政策,对客商、投资者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三是要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各级政府要把政府的职能锁定在宏观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产业引导、社会保障上,真正把不该管的事放开下放,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推进政企分开,防止出现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形成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的减事放权机制。
(二)在企业层面,广大企业要从战略发展高度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经营理念,使诚信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融化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首先,把诚信建设作为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去。企业应当根据已经制定和颁发的公民道德纲要精神,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实施的举措中去,指导企业和职工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让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干部、职工都懂得,以诚信为本,是企业兴盛的应有之道,是应该恪守的原则,没有诚信,企业就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企业管理者要把诚信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理念,作为管理者和全体职工追求的目标,把诚实守信思想,覆盖到全体员工,覆盖到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
其次,企业领导班子应自律垂范,自觉树立诚信经营观念。企业诚信问题与主要负责人的人品、操守、道德直接有关。企业一把手的遵纪守法、诚实经营,可以带好一班人,可以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可以给全体员工产生榜样的力量。企业主要负责人不老实,不诚实,追名逐利,就会把企业引上邪路。比如,美国的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等公司,中国的银广厦等公司,都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勾结起来做假账,搞诈骗,最终造成企业的破产。国内外企业的成败荣辱都证明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在企业诚信建设中,企业主要负责人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凡是企业领导班子好,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有理想,有道德,情操高尚,重视信誉,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风气就肯定正,事业必定兴旺;相反,必然是歪风盛行,诚信缺失,人心涣散,促使企业走下坡路。
再次,企业要将诚信看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当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企业的守法诚信经营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诚信是企业肩负的诸多社会责任的基石。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看,诚信更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品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在诚信建设上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一项产品是否质量优良,一种服务是否尽到了责任,都体现了企业的诚信度,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巢湖238000)
第三篇:浅议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浅议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市公证处 ***
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公证的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然而在当前,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公证的诚信被打了折扣,我们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下面,笔者就从产生公证诚信危机的原因和如何加强公证诚信建设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公证的效力决定公证必须讲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让更多人富起来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突现出来,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与公证,这主要是由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决定的: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二、导致公证诚信下降的原因公证机构改革以来,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公证法迟迟不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导致这样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力成为商品。由于以前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势必导致公证机构把国家证明权作为交易的筹码。二是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三是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公证的随意性导致了诚信的下降。目前情况下,公证内容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这笔业务。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article/gongzuojihua/Index.html“ target=”_blank">计划。要全面总结多年来公证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大胆借鉴国外公证制度的合理成分,认真吸收地方公证立法的成功经验,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立法进程,为公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要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这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笔者认为,作为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力的公证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象律师事务所那样成为自负盈亏的中介组织。一般说来,公证处应为国家机关,至少也应是事业机构。同时,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第三、规范具体的证据制度。规范详细的证据制度,是指受理各类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基本证据范围的制度。目前,有关规章对公证人员在受理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证明材料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个别单位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缺乏处罚条款,同时公证事项的证据要求因公证处的不同、公证人员的不同而不同。只有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各类公证的证据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向社会公开,从而杜绝虚假、不真实材料的出现。第四、实行公证执业准入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证员考核、任命制度,吸收一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和其他高素质人才从事公证执业,推进公证员执业化进程。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在公证队伍中深入开展政治思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使公证人员执业行为得到规范,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第五、建立公证诚信评价系统。可以借鉴金融业信用等级审评办法,所有公证处不分大小、体制、运行模式,均以执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进行诚信级别评审,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是建立诚信记录。对公证处和公证员建立诚信记录台帐,并作为诚信等级的评判基础和惩戒的依据。把不讲诚信的人请出队伍。二是交纳公证员执业许可费、身份保证金。公证员执业应当向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员协会交纳一定数量的公证员执业许可费、身份保证金,以保证公证员在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时的赔偿。三是完善公证责任保险制度。公证责任保险应实行强制性,全行业统一保险,由中国公证员协会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以公证处为被保险人的全行业公证责任保险。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称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讲诚实、守信用。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代表国家对自由经济、民事活动进行适当干预,确保各类经济、民事主体保持诚信,确保各种经济、民事活动真实、合法、公平、公正,避免和减少风险,确保合作、交易安全,并为依法进行各种经济、民事活动和解决各类纠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真实可靠的证据。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都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在当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但也应该看到的是,有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开始怀疑一切。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充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导生产,而不是由政府强制,让市场主导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诱发人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时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真实的欲望难以表达,谄媚常常换来好处,诚信却令人处处吃亏的思想根深蒂固,进而使社会诚信度失衡。而不诚信的最大后果就是交易难,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经济发展缓慢。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尤其的突显出来,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才使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与公证。公证能够给人放心,而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更是努力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
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
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如此有力的效力让公证成为人们信赖的标志,公证成了繁杂的交易中能够让人安心的一块净土。但同时也是一些不法之徒千方百计想要利用的工具,公证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与不诚信的人打交道,如有些审办涉外公证的当事人办理假学历,假经历、假亲属、假结婚等;还有的当事人拿着假公章、假营业执照、假证件申办经济合同公证。也有经过公证的经济合同一方当事人擅自违约,如借款人不按期还款。在一些招投标活动中有的招标单位企图以公证为幌子,事先内定中标单位等等。作为预防性的法律证明机构,公证肩负着对被证明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调查、审查、把关工作,是预防纠纷的一道重要防线,而这道防线的巩固凭的就是评价诚信的公证人的诚信。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当武汉体彩舞弊案和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不知不觉中,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自公证机构改革以后,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无相应立法,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一暂就是二十多年,公证法迟迟不能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甚至做腐败和作弊的帮凶,完全背离了公证的初衷,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
导致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国家证明权成为商品的主要原因是:
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利成为商品;由于从前的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
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那样势必导致公证业如菜市场,国家证明权如白菜土豆般交费即与。
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我的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也就是说,蛋糕只有一块,谁的“服务”好,吃到的就多,而不是分割好给每人,慢慢消化。
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统统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当事人的认可,更难得到这笔业务。看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文章,宛如一般商品的推销,这既是公证业的无奈,也是法律界的无奈。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日前在安徽调研司法行政工作时表示,中国的公证应当实行实质公证,不能市场化。张福森指出,公证市场化,必然与公证制度的基本定性相悖,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导致公证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危及公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必须注意防范和坚决制止。他认为,公证机构的设置、布局和公证人员的执业准入,不能由市场说了算,司法行政部门要代表国家进行调控,并发挥主导作用。要坚决遏制公证机构通过回扣、协办费等手段争揽证源的不正当竞争。
诚信正是在市场竞争中流失的,或者可以说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丧失诚信的条件,而作为建立和巩固诚信原则的公证制度,应该立足于市场经济,又不可自身市场化,如球场上的裁判,不能参与角逐,但又不能离开球场,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又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公证机构虽然不是裁判,却永远是各种交易的见证人。既要射门,又要吹哨的裁判没见过,将公证处定性为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事业机构,却又指望其执行国家职能、发挥监督作用,也同样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丽幻想。
面对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流失,笔者认为应当由以下方式来固本防失: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即将出台的《公证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同时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也只有先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
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即使为事业机构或合伙制,也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
第三、规范证据搜集制度,同时注意公证机构对于证据搜集硬件设施的保障,减少失误,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公证的证据合法有效;
第四、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推进公证员职业化进程。诚信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公证员的自身素质,只有公证员爱岗敬业,坚持法律与事实,才能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
第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诚信宣传,光凭公证员公证机构的诚信,既不能成功,也不会长久。诚信其实是全社会的责任。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可无信,公证员更是如此,公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诚信”二字,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世之本,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
第五篇:浅论市场经济下的税收诚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论市场经济下的税收诚信
作者:王子越 曲爽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1期
【摘要】税收诚信是市场经济下不能缺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失去税收诚信,也就意味着市场失去了公平竞争,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则是无序的市场。本文就如何营造税收诚信环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税收诚信;现实需要;措施建议
一、诚实信用原则纳入税收原则的现实需要
(一)从诚信角度看我国税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而我国目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诚信体系尚不成熟。众所周知,我国在信用机制的建立上落后于西方国家,英美等国有一套完整的信用制度,可以对市场主体的诚信度做出客观的评价。我国加入了WTO,面对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要与对手同台竞争,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尽快建立我国的信用制度,完善市场诚信体系。但目前我国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如市场主体交易中的不守诚信、欺诈交易;企业在归还贷款时的诚信恶化;政府在市民心目中诚信度降低;以及全社会没有将诚信视为一种信仰和社会道德的败坏等。至于税收领域的诚信缺乏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就征税机关而言,执法机关执法随意而疏于告知,无视纳税人权利,随意侵害纳税人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就纳税人而言,偷税、漏税、逃税和恶意拖欠税款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
(二)税收领域诚信缺乏的主要原因
1.利益的驱动
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市场主体受名利心理的强烈驱使,惟利是图,盲目地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以牺牲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采取偷税、漏税、逃税、骗税等不法行为;更有甚者公然抗税,对执法人员大打出手,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体制。据北京“首届中国企业信用论坛”披露:中国一些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利益的驱动不仅作用于市场主体,也作用于执法人员。一些税务干部捞取个人好处以权谋私,或暗箱操作,以税换贿,以贿减税,或收“人情税”、“关系税”等,造成税负人为不公,直接恶化了税收诚信的环境。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擅自对税收政策进行改动,越权减免企业税务以招商引资。严重破坏了我国税法的统一性,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平等竞争,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竞争秩序,也使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心目中大打折扣。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04年的第四号审计结果
公报,公布了788户企业税收征管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结果显示:部分重点税源大户税收严重流失。其中地方政府越权减免企业税务就是其原因之一。
2.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
首先是税收法制不健全,诚信原则并未纳入税法的基本原则,也没有关税收领域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缺乏对失信者处罚的法律依据。其次,现行税收法律以及其他有关税收方面的法律赋予涉税案件的执法、司法自由裁量权过大,容易引发以言代法现象,造成税收执法、司法不公。最后,全社会的信用制度没有建立。一个缺少信用的社会是可怕的社会,信用制度是保证社会信用机制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信用制度的空白是我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差距。
二、营造良好的税收诚信环境的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体系
税收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纳税提出的最低道德要求。面对偷税、漏税、走私、骗税等行为,除了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法制建设,还需要全体公民有明确的善恶观念和道德意识作有力支撑,特别是发挥道德的社会舆论。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诚信不仅是一种税收行为,更应该被当作一种文化精神、道德规范,即:公平、守信、守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针对的培养规模诚信纳税的意识,营造一种氛围,熏陶一种思想,塑造一种道义形象。
(二)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实际的国家税收信用管理体系
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纷纷偷税、漏税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信用危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其严重程度已对国家的税收征管正常进行构成损害。因此,诚信纳税,建立税收信用体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税收机关变税收管理为税收服务,提升纳税人的法律地位
便其与税务机关处于平等地位,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服务型社会和保障人权的呼声的高涨,税务机关开始转变执法理念,由被动执法变为主动关心与支持纳税人,把纳税人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去尽力帮助,提高服务质量,由片面的征税转为全面的服务,既考虑国家税收收入的增长,又努力为纳税人的利益着想,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这种法律地位的平等,对税务信用体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2.加强信用立法,完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信用立法,信用立法包括税收征信信用管理、信息开放与保护、个人信用征用的管理、政府的作用、法律救济与责任追究等。对信用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资
源共享、风险防范。其次,我们还要完善税务征信信用管理体系,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建立健全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相结合的体系,激励和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
3.加强税收宣传,促进依法诚信纳税,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税收宣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人们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宣传,特别是加强对企业、个人、经营管理人员的诚信宣传,使其充分意识到依法诚信纳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自觉切实履行依法诚信纳税的光荣义务。在宣传的形式上也应注重创新,开拓思路,以税收特别节目,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诚信纳税和税务征信征用体系,易为广大纳税人接受和理解。
4.建立纳税信用评级机制
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的纳税状况、守法状况、财务状况进行严格的评估,对纳税人进行考核。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依据包括纳税人的直接纳税信用、间接纳税信用和其他社会诚信。参考文献:
[1]刘剑文.财税法学案例与法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2]刘剑文.财税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