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 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诚信诚信缺失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 显。然而,现实中信息失真,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 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 礼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努力营造良 好的诚信环境、大力加强市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1诚信的含义诚信就是诚实的信用,自觉兑现的信用
诚信的原意是客观公正,真实可信的。“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 国人民在长期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至理名言。诚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之基、金融机构经营之本,是 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方式。良好的信用关系是经济健康发展的 基本保证,是金融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大多数人所期盼的。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社会上使用的诚信概念有所扩大,认为为客户提供优质 的商品,一流的服务,对顾客服务态度热情等等,都是诚信的表现。这是对信用概念的一种扩大和延伸。
2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
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 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 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 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 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 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 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 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 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 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 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 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 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 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 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 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2.1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
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
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 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 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 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 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 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
2.2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 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 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 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 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 诚信受到冲击。
2.3道德教育的虚化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
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 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 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 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 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 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 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 的效果。
2.4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 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 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 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3加强经济诚信建设的措施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
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发展。
3.1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
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 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 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 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 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 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 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 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3.2加速道德文化建设,增强全民信用意识法律和道德都是约
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 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 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 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 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3.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
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 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 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 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 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 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 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 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 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 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12-12.[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年03月24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年4月.[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吴晓健(山东经济学院)
第二篇: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缺失诚信机制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中诚信缺失现象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形象。
1我国经济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当前,我国的经济诚信缺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小到个人,大到一个企业,都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就个人来讲,开具假发票进行报销,个体工商户偷税漏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较冒伪劣产品,欺诈他人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相互之间拖欠货款,利用合同进行欺诈,队伍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 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诚信的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企业近一步发展的机会。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诚然,经济诚信的缺失令人痛心,这是企业的悲哀,是全社会的不幸。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诚信问题,恐怕这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退步造成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
1.1 我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市场还很不成熟。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诚然,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为暗箱操作造假行骗提供了更多空隙。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诚信缺失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理性有关,是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过度强调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铤而走险,做假账,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偷税漏税,赖账逃账,搞假冒伪劣,等,因为这些都能使之降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受到冲击。
1.3 道德教育的虚化
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1.4 法律不健全
对失信者打击不力 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综上,要有一个井然的市场秩序,光靠模糊的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关键就在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诚信机制,改进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诚信缺失、尔虞我诈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上的遏制。
就个人诚信制度而言,时至当下,中国依旧没有一套完整的个人信用机制。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该机制已经存在并发展、完善了150余年。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对完善我国的诚信制度是大有帮助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诚信制度运行机制
诚信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状态。在西方发达国家,诚信的形成首先是从作为一种基本经济活动规则的个人信用发展起来的。因此,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就在现实层面和逻辑关系上构成了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和前提。
西方的个人信用制度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得非常完善。个人信用状况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证据和事实来说明的,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在美国,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在欧洲国家,公民则有社会信用号,与之相应的是,每个公民的个人信用状况都可以通过资信机构做出的信用报告而得到评估。这种报告为金融机构和国家管理部门的资金借贷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个人信用依据,同时也将能够终生地制约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信记录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特别是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机制,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用方面的法律体系。这一切使得信用意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信用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而社会信用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基石。个人信用制度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信用档案被西方人看作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对于西方形成诚信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1个人信用制度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环境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个人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基础和环境,更必须具有一系列具体的运行机制。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环境,主要包括发达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信用消费法律体系、规范的金融环境、便捷的信息网络化系统。而这些正是个人信用消费得以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个人信用制度的具体运作机制则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机制、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2.1.1个人信用登记机制
个人信用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或私营企业主发放个人贷款之前,都需要向有关机构查询该借款者的资信情况,而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往往是专业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构。例如美国的信用署和信用报告署,其拥有的信息十分完备,可以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关于消费者的信用种类及贷款余额、以往使用情况、偿还历史等各种信息。通过涵盖全国每个企业、每个成人经济活动、资信情况的电子信息系统,可以随时为各种金融机构提供即时的、历史的和全面的资料。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1)取得与借款有关的信用资料。个人资信档案中的信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在银行所要求填写的贷款申请表上反映出的关于其在就业、收入、居住和婚姻状况、资产拥有及未偿债务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信用管理机构还可以提供与借款人信用历史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债务的清单、按时付款的记录等。(2)在获得资信材料后应该对其进行调查和核实,如通过借款人的雇主了解其收入情况;对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资产进行法律调查,以确定有没有人在此前曾根据有关规定对这些资产提出过所有权要求,或对提供的不动产和个人财产进行估价等。
2.1.2.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机制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在建立个人资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受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为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业务进行辅助决策。消费信贷的评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即判断分析法和信贷统计评分法。
(1)判断分析法。分析的关键是具体地确定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借款人的工资收入通常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这就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目前工作的稳定性、债务负担以及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评估。一般银行都规定,借款人的债务与收入的比率不能超过40%。如果涉及到大笔金额的信用额度贷款,借款人的毛收入必须相当于银行向其提供的信用额度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判断分析主要依赖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意愿做出准确评估。
(2)信贷统计评分法。这种方法是把贷款申请人在每一个信用特征上获得的分值全部加总,然后与银行事先设定的分数线进行比较,凡是总分低于分数线的申请人将不能获得贷款。
2.1.3.个人信用风险机制
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包括更具体一些的内容: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
(1)个人信用风险预警。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之后,预警机制的构建将成为控制风险的关键一步,如果预防风险得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后续的风险管理难度。风险预警措施具体为严格实行贷后风险监测,跟踪信贷资金流向。
(2)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各大金融机构对个人信用风险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制订相关法规和契约,依法约束信用借款人的行为;二是,加强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措施,其遵循的基本方针是“系统管理”。三是,运用尖端技术防范风险,这一点在防止信用卡的伪造和冒用方面尤其突出。
(3)个人信用风险转嫁。具体措施是利用抵押贷款担保、信贷保险和个人信用保险来转嫁部分风险。
2.2个人信用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前国际上在个人信用体制方面,主要有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
1、市场化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征信企业或公司可依法自由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推动信用管理相关立法的出台,强制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将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化形式贡献出来,向社会开放。
2、中央信贷登记模式。这种模式以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为代表。这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征信管理体系。信贷登记系统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其特点表现于,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银行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
3、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如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营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消费者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会员银行共享信息。该中心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而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保持中心的发展,但这种收费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除去个人诚信制度,同样亟待健全的还有企业诚信机制。我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企业将面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而且是刻不容缓。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必要举措
3.1 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企业诚信建设必须立法先行,完备的诚信管理法律体系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稳定和约束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前提。我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法律制度,制定出一套完整、规范的企业诚信管理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对失信企业及企业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在立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持公正严格执法、加大执行力度,使得法律真正成为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追究债务人违约侵权责任的有力武器。
3.2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诚信建设。
诚信建设应当“从上做起”,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诚信建设中应起表率作用,加强自身诚信、廉正建设,取信于民。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要真正转移到社会宏观调控和为企业诚信建设提供服务上来,不能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二,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按诚信原则公正行事,并对企业诚信建设加强监管与指导;第三,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提高政务和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保证公共信息向社会平等开放,为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四,应当加强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所有公职人员的廉正建设,树立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形象。
3.3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诚信信息资料的建立、开放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我们应依照WIC〕的基本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借鉴发达国家不同形式的信用征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职能部门和各类行业组织、协会及商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我国企业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征信数据的开放,并通过网络技术随时跟踪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将各企业诚信资料向整个社会公开披露,让诚信经营的企业畅行天下,让失信的企业无立足之地。
3.4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应收帐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重要客户、大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征信和管理,它是企业正确筛选客户、合作对象的有力保证。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对信用管理非常重视,在企业管理十几项内容中,赊销与信用管理排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然后才是战略目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目前我国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重视并开展信用管理,首先要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风险意识;其次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由信用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和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完整的信用管理系统,在经营过程中依靠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3.5 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咨询等公司的健康发展。可以对企业的失信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我国应总结信用体系试点和示范经验,借鉴国外信用
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经验,大力推进和规范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同时,美国信用危机也提醒我们,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类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另一方面,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必须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为社会各界和市场交易提供信用调查、征集、评价、担保及咨询等信用服务。
3.6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
企业诚信建设问题虽然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从行为人角度来看就是一种道德缺失的表现。因此,要进行企业诚信建设,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在所有公民中倡导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价值观。目前,我们应该通过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价值观,可以为企业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总结
正确认识诚信缺失的原因,可以澄清一些认识误区,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真正解决诚信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1 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
构建诚信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在本来不相识的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交易范围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交易规则的形成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的关键。这种博弈规则的有效制度安排必须体现:当事人履行契约比不履行契约更有利可图,人们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能抵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为此,①要建立稳定的连续的交易关系;②要有公开、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交换制度等;③要有严格的产品责任和惩罚机制,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承诺)都必须承担责任。
4.2 加速道德文化建设
增强全民信用意识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道德的约束是法律约束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有道德约束的品质修养,才能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社会,经济诚信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深入进行以诚实守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文化教育,唤起全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
4.3健全法制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防范和治理失信,一定要重视建立一个系统的监管体系,在发挥道德准则的规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坚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市场诚信才能有法可依,纳入正常的法制轨道,形成健全的监督体制和有序的市场秩序。法律法规在坚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的同时,其所起到的惩戒作用更能使市场诚信原则切实可行。
总之,我们呼吁社会诚信,更呼吁经济诚信。因为经济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经济诚信的缺失,损害的不是行业形象,而是整个国家诚信的形象。市场经济必须以法治为规范,诚信是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各方面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在我们整治目前突出问题的时候,还要从长远着手,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机制,使市场经济秩序能持久、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金路,李祖华《社会诚信问题的再思考》,2006年12月12日.[2]卫兴华.《论市场经济与诚信缺失》,《人民日报》2006 年03 月24 日.[3]范玉玲.《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施工企业管理》2005 年4 月.[4]申予波.《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诚信》,《科教文汇》2008.01(上旬刊).[5]刘晓敏《构建我国企业诚信制度的设想》,《改革探索》2003年第六期.[6]艾洪德、蔡志刚:《个人信用制度:借鉴与完善》,《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7]陈波:《西方个人信用制度的启示与借鉴》,《投资研究》1999年第5期.[8]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9日.[9]郭跃进:《诚信贬值: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经济管理》2001年第13期.[10]何建奎、岳慧霞:《中国个人信用体系模式选择》,《消费经济》2004年第3期.[11]“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研究”课题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17期.[12]李林:《中国的尴尬:信用危机》,《经营与管理》2001年第3期.[13]林钧跃:《消费者信用管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14]刘姝威、王学飞、张现峰、阎黎丽:《不同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比较》,《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12日.[15]“美国信用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考察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模式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6]石晶:《在我国建立个人信用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17]孙杰:《国外信用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7月20日.[18]汪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国外信用制度介绍和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19]王艺:《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对策》,《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6期.[20]肖成华:《.新世纪个人资信评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21]张炎华:《西方国家个人信用制度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2]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3]赵怀勇:《用制度规范个人信用》,《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3月11日.[24]钟楚男主编:《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25]朱冰:《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3期.
第三篇:市场经济下企业诚信建设思考
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思考
胡厚翠
“专业生产,品质保证,名牌产品,让人放心,还实惠”这是三鹿奶粉的广告词。然而,谁能想到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成为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奶业市场巨人“三鹿”集团轰然倒塌。任何事件都有它必然的成因,三鹿事件实质上就是违背科学发展观和不讲诚信的典型案例。一个企业不讲诚信,势必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整个行业,给社会造成危害,最终是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一时间,企业诚信建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是一种无形资产,是“资本价值中的核心成本”。一个成功的企业,卖给顾客的不仅是商品本身,往往还隐含着商品背后的文化。失信会使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失信等于自弃。无数事实证明,以诚信去创办企业、聚集财富,企业就会越办越好,财源也就会越开拓越广阔。相反,丧失诚信的企业必然是茫茫商海中的过眼云烟,最终将使财源枯竭。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一)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开拓市场靠的是信誉和品牌。如果企业对消费者讲诚信,企业的品牌、形象就会深入人心,并在市场中受到宠爱。如全国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多年来,海尔人本着“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上帝,诚信经营,从而让海尔集团迅速走向国际市场,现在它的产品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如果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了信誉,也就失去了消费者,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就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前几年的南京冠生园,一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知名食品企业,因制作销售“陈馅月饼”而落得个破产倒闭,让人心痛不已;还有三鹿有毒奶粉直接“毒死”了三鹿集团,这些都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无一不说明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的灵魂,有了它,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长久不衰。
(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诚信和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没有诚信的支撑,公平交易无法进行;没有法制的保障,有序的市场环境就难以维持。健全的诚信制度,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的重要保证。如果市场无序,交易失信,交易双方就会不择手段,互相欺骗,最终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混乱。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诚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的效能,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实践“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要求,必须率先自觉地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信用管理。
(四)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一方面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市场活动主体的企业如何适应国际通行的市场交易和竞争规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履行承诺,才能融入国际市场,在参加国际竞争中,塑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才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信誉,在国际互利合作中互相信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五)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是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需要。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说过“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企业也是如此,违法失信是企业难以发展的罪魁祸首,而诚信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必备武器,是企业度过金融寒冬的通行证。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信用的危机,应对这场危机,重要的是要加强和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去年下半年作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策,这给企业加强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成功经验看,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交易规模因信用而成倍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在当前买方市场情况下,企业间赊销的增加对信用度的要求更高。在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企业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等方式筹集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这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同时,消费需求的扩大也要求信用消费的增长。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当前应对严重困难和挑战,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路径选择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非企业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长效工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企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环境影响,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在政府层面,要发挥好“有形之手”的作用,努力营造企业诚信建设的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道德舆论氛围。一要造浓氛围。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诚信建设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宣传恪守诚信规范的企业的典型事迹,总结推广其经验,对一些企业失信行为予以揭露和曝光,让企业引以为戒。通过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和监督作用,弘扬诚实守信行为,给失信行为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二要立足教育。企业诚信的缺乏,主要源于企业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在追求物质、经济利益的时候忘却了对企业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为此,政府部门要建立企业经营者定期教育培训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民法》、《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培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培养和树立企业经营者诚信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和弘扬企业信用文化,提高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三要加强引导。积极引导企业树立“效益第一、信用为本”的经营观念,增强维护企业信用的自觉性。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的约束机制。人民银行应指导银行、企业建立新型的“银企”信用关系;工商部门要积极开展著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和弛名商标的推荐活动,深入开展“消费者信得过”经营单位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考核命名活动;质监部门要大力推动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计量不实行为,促进企业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工商联和行业协会要建立、完善行业信用的良好行风,推动行业的信用建设。
其次,政府要发挥表率作用,树立“信用政府”形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担负着引导、监督、管理社会诚信的职责,在整个社会诚信中起表率、示范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政府必须率先垂范,带头讲诚信,规范诚信行为。一是要依法行政,透明办事。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依法行政,保证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加强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二是要兑现承诺,取信于民。政府要增强全局意识、长远意识,保持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严肃性,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务必不折不扣地执行、雷厉风行抓落实,确保政令畅通,特别是招商政策,对客商、投资者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三是要转变职能,加强监管。各级政府要把政府的职能锁定在宏观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产业引导、社会保障上,真正把不该管的事放开下放,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推进政企分开,防止出现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形成宏观管住管好,微观放开搞活的减事放权机制。
(二)在企业层面,广大企业要从战略发展高度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经营理念,使诚信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融化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
首先,把诚信建设作为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去。企业应当根据已经制定和颁发的公民道德纲要精神,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实施的举措中去,指导企业和职工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让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干部、职工都懂得,以诚信为本,是企业兴盛的应有之道,是应该恪守的原则,没有诚信,企业就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企业管理者要把诚信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的理念,作为管理者和全体职工追求的目标,把诚实守信思想,覆盖到全体员工,覆盖到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
其次,企业领导班子应自律垂范,自觉树立诚信经营观念。企业诚信问题与主要负责人的人品、操守、道德直接有关。企业一把手的遵纪守法、诚实经营,可以带好一班人,可以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可以给全体员工产生榜样的力量。企业主要负责人不老实,不诚实,追名逐利,就会把企业引上邪路。比如,美国的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等公司,中国的银广厦等公司,都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勾结起来做假账,搞诈骗,最终造成企业的破产。国内外企业的成败荣辱都证明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在企业诚信建设中,企业主要负责人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凡是企业领导班子好,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有理想,有道德,情操高尚,重视信誉,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风气就肯定正,事业必定兴旺;相反,必然是歪风盛行,诚信缺失,人心涣散,促使企业走下坡路。
再次,企业要将诚信看作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当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企业的守法诚信经营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诚信是企业肩负的诸多社会责任的基石。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看,诚信更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品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在诚信建设上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一项产品是否质量优良,一种服务是否尽到了责任,都体现了企业的诚信度,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中共巢湖市委党校,安徽巢湖238000)
第四篇:浅议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浅议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市公证处 ***
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公证的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然而在当前,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公证的诚信被打了折扣,我们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下面,笔者就从产生公证诚信危机的原因和如何加强公证诚信建设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公证的效力决定公证必须讲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让更多人富起来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突现出来,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与公证,这主要是由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决定的: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二、导致公证诚信下降的原因公证机构改革以来,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公证法迟迟不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导致这样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力成为商品。由于以前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势必导致公证机构把国家证明权作为交易的筹码。二是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三是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公证的随意性导致了诚信的下降。目前情况下,公证内容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这笔业务。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article/gongzuojihua/Index.html“ target=”_blank">计划。要全面总结多年来公证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大胆借鉴国外公证制度的合理成分,认真吸收地方公证立法的成功经验,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立法进程,为公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要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这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笔者认为,作为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力的公证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象律师事务所那样成为自负盈亏的中介组织。一般说来,公证处应为国家机关,至少也应是事业机构。同时,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第三、规范具体的证据制度。规范详细的证据制度,是指受理各类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基本证据范围的制度。目前,有关规章对公证人员在受理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证明材料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个别单位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缺乏处罚条款,同时公证事项的证据要求因公证处的不同、公证人员的不同而不同。只有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各类公证的证据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向社会公开,从而杜绝虚假、不真实材料的出现。第四、实行公证执业准入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证员考核、任命制度,吸收一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和其他高素质人才从事公证执业,推进公证员执业化进程。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在公证队伍中深入开展政治思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使公证人员执业行为得到规范,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第五、建立公证诚信评价系统。可以借鉴金融业信用等级审评办法,所有公证处不分大小、体制、运行模式,均以执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进行诚信级别评审,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是建立诚信记录。对公证处和公证员建立诚信记录台帐,并作为诚信等级的评判基础和惩戒的依据。把不讲诚信的人请出队伍。二是交纳公证员执业许可费、身份保证金。公证员执业应当向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员协会交纳一定数量的公证员执业许可费、身份保证金,以保证公证员在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时的赔偿。三是完善公证责任保险制度。公证责任保险应实行强制性,全行业统一保险,由中国公证员协会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以公证处为被保险人的全行业公证责任保险。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论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则,被称为私法领域的“帝王条款”。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要讲诚实、守信用。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代表国家对自由经济、民事活动进行适当干预,确保各类经济、民事主体保持诚信,确保各种经济、民事活动真实、合法、公平、公正,避免和减少风险,确保合作、交易安全,并为依法进行各种经济、民事活动和解决各类纠纷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真实可靠的证据。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这都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然而在当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富裕起来,但也应该看到的是,有很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人们开始怀疑一切。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充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主导生产,而不是由政府强制,让市场主导经济发展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诱发人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长时间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人真实的欲望难以表达,谄媚常常换来好处,诚信却令人处处吃亏的思想根深蒂固,进而使社会诚信度失衡。而不诚信的最大后果就是交易难,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经济发展缓慢。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尤其的突显出来,也正是这样的情况才使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与公证。公证能够给人放心,而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更是努力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
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
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如此有力的效力让公证成为人们信赖的标志,公证成了繁杂的交易中能够让人安心的一块净土。但同时也是一些不法之徒千方百计想要利用的工具,公证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与不诚信的人打交道,如有些审办涉外公证的当事人办理假学历,假经历、假亲属、假结婚等;还有的当事人拿着假公章、假营业执照、假证件申办经济合同公证。也有经过公证的经济合同一方当事人擅自违约,如借款人不按期还款。在一些招投标活动中有的招标单位企图以公证为幌子,事先内定中标单位等等。作为预防性的法律证明机构,公证肩负着对被证明法律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调查、审查、把关工作,是预防纠纷的一道重要防线,而这道防线的巩固凭的就是评价诚信的公证人的诚信。
然而近年来,尤其是当武汉体彩舞弊案和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不知不觉中,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自公证机构改革以后,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无相应立法,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一暂就是二十多年,公证法迟迟不能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甚至做腐败和作弊的帮凶,完全背离了公证的初衷,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
导致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国家证明权成为商品的主要原因是:
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利成为商品;由于从前的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
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那样势必导致公证业如菜市场,国家证明权如白菜土豆般交费即与。
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我的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也就是说,蛋糕只有一块,谁的“服务”好,吃到的就多,而不是分割好给每人,慢慢消化。
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统统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当事人的认可,更难得到这笔业务。看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文章,宛如一般商品的推销,这既是公证业的无奈,也是法律界的无奈。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日前在安徽调研司法行政工作时表示,中国的公证应当实行实质公证,不能市场化。张福森指出,公证市场化,必然与公证制度的基本定性相悖,也会带来过度竞争,导致公证的公信力下降,进而危及公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必须注意防范和坚决制止。他认为,公证机构的设置、布局和公证人员的执业准入,不能由市场说了算,司法行政部门要代表国家进行调控,并发挥主导作用。要坚决遏制公证机构通过回扣、协办费等手段争揽证源的不正当竞争。
诚信正是在市场竞争中流失的,或者可以说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就有丧失诚信的条件,而作为建立和巩固诚信原则的公证制度,应该立足于市场经济,又不可自身市场化,如球场上的裁判,不能参与角逐,但又不能离开球场,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又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公证机构虽然不是裁判,却永远是各种交易的见证人。既要射门,又要吹哨的裁判没见过,将公证处定性为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事业机构,却又指望其执行国家职能、发挥监督作用,也同样是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丽幻想。
面对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流失,笔者认为应当由以下方式来固本防失:
第一、进一步完善公证相关法律法规,在即将出台的《公证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同时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也只有先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
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即使为事业机构或合伙制,也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
第三、规范证据搜集制度,同时注意公证机构对于证据搜集硬件设施的保障,减少失误,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公证的证据合法有效;
第四、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推进公证员职业化进程。诚信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公证员的自身素质,只有公证员爱岗敬业,坚持法律与事实,才能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
第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诚信宣传,光凭公证员公证机构的诚信,既不能成功,也不会长久。诚信其实是全社会的责任。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可无信,公证员更是如此,公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诚信”二字,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世之本,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