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的启示
在我国期刊业相对整体落后的情况下,在偏僻的、经济并不发达的甘肃省诞生的一本期刊,却打动了中国的百万读者,创造了期刊界的一个神话: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读者》杂志,1981年3月创刊时的月发行量仅有3万册,但到2004年,根据中国期刊协会的统计,杂志的最高月发行量已达860多万册,截至2005年4月,《读者》杂志总发行量突破8亿份,月发行量达922万册,稳居全国9000多种期刊发行盘首位,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与此同时,《读者》还稳坐着亚洲期刊发行量的头把交椅,被称为“世界华文第一期刊”。世界期刊联盟(FIPP)的统计表明,《读者》已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亚洲第一的综合类期刊。《读者》从相对落后的西部走向全国,也走向了世界,创造了期刊界的奇迹,从而引出了关于“《读者》现象“的热烈讨论。
时至今日,《读者》已经创办二十余载,在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读者》却一直保持了发行量的稳定增长。“《读者》现象”引入深思,《读者》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长盛不衰?与国内大多数惨淡经营,仅能够维持生存的期刊相比,《读者》赢在哪里?
一、不断提升杂志质量
1.内容创新是永恒主题
创新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品牌铸造的有力保证。信息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多层面、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使期刊市场充满了变数。期刊要不断对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创新,向读者推广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观念。但是随着《读者》核心受众年龄的增长,尽管也有新的核心受众不断补充,但是时代在变,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潜移默化地随着社会而变。所以《读者》更新观念,确立读者中心意识。在经营中不无视大多数核心读者的合法合理的文化消费需求而孤芳自赏。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在期刊市场上,以最广泛的读者群为目标的大众文化生活类期刊已出现销量下降,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的现象。《读者》很好的把握了读者尤其是核心读者对内容的需求。每星期、每月都不断地去赢得读者,每一期都有新内容,每一期都有新变化。《读者》一直在整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在新的立意、新的形象以及新的情节方面进行微调,以顺应时代变化和吸引读者。比如在前期比较关注人情美和人性美,随后则开始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所选文章进一步缩短,内容进一步充实,容量也进一步加大。坚持思维现代化,同时实现观念现代化、编辑技术手段现代化,更加具有“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超前意识”。
2.增加原创作品的比例
对于文摘类刊物而言,单纯的转摘极容易让自己变成纯粹的“传声筒”,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在这个方面,《读者》有自己的做法。
一种是“协议式原创”。每当就某一问题想表明自己的立场时,《读者文摘》就会将组织专人写的稿子免费送给其他影响力比较小的刊物首先发表,然后按照周密的协议来确保自己是第一家转载发表此文的影响力比较大的媒体。目前《读者文摘》不仅采摘报刊文摘的精华,而且拥有20多名作家、教授和社会名流担任巡回编辑,到各地采写调研文章。
另一种是“专题式策划”即针对某一重大问题或具有价值的事件,《读者文摘》把相关报道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做成专题式的汇集刊登,使人们通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读者》在坚持刊物传统编辑方针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第一步,签约作家,占据最优质稿源;第二步投石问路,推出原创精品栏目;第三步水到渠成,推出原创版。三个步骤环环相扣,稳扎稳打。
二、“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延伸策略
“读者”的延伸策略主要是网络延伸,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将印刷版的内容实现网络同步出版,流量的持续增加可以通过其他网站甚至博客的链接,使杂志进一步提高接触率。
第二步,推出与印刷版相辅相成的纯数字互动杂志。因为纸版已经产生,可以在读者当中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所以《读者》的数字版和原有的纸版相吻合,把互动作为数字版的主要方面。增加浏览量,同时借助自身品牌和读者资源,把杂志广告和网络广告捆绑销售,并开拓网上购物业务。第三步,平面的期刊媒体与无线增值服务相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读者》产品不仅有原汁原味的原文原貌版,PDF版,语音版、能够一键转换为繁体版和简体版的文本版,更加重要的是,利用网络的技术平台和期刊社的内容优势,制作崭新的、更加符合网络需求的多媒体版、网络版、手机版。
三、“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组合策略
在产品组合策略上,“读者”针对经营目标与市场需要,实行不断扩大产品组合的策略。从创刊以来,先后推出《读者》、《读者(大学版)》、《读者(校园专供)》、《读者(繁体字版)》、《读者(原创版)》、《读者(乡土人文版)》、《读者欣赏》、《读者(维文版)》、《读者(海外版)》、《读者(盲文版)》、《读者(精华本)》、《读者(合订本)》、《读者丛书》等一系列杂志,组成一个庞大的的家庭。使消费者有更多的组合选择,满足不懂得读者。
四、“读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策略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品牌策略上实行品牌族策略。在原有的读者大家庭中保留一贯的风格和传承性,坚持办好文摘类刊物。与此同时,发展多品牌。打造了一批诸如《老年博览》、《飞碟探索》、《故事作文》、《城事》等一些列全新的品牌刊物。另外又有各类电子音像制品。最近还与北京大都阳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兰州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电视剧《射天狼》。这是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向影视业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其多品牌策略的又一体现。
五、经验与启示
1、遵循消费者需求至上的原则
2、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创新
3、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
第二篇: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评析
一、公司简介
华谊兄弟是国内首家上市的民营传媒企业,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创立于1994年。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随后华谊兄弟全面投入传媒领域,投资及运营领域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时尚产业,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电视节目事业有限公司、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国际发行有限公司、华谊兄弟时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2008年华谊兄弟并购经纪公司中乾龙德和影视公司金泽太和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10月,华谊兄弟在中信建设证券公司的帮助下,正式上市。
华谊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后,华谊的战略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战略分析,首先是华谊兄弟的资本运作尤其是上市战略对华谊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二,华谊的人才战略,从华谊公司产业运作的“事业部+工作室”模式以及明星云集的艺人经纪加以阐述;最后阐述华谊投资的价值链战略。
二、资本战略
1.上市前华谊的主体业务以及收入状况
华谊兄弟公司从1994年成立以来,公司业务得以不断扩张,至上市前夕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
图1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其结构情况
2.上市前的一系列资本运作
(1)2000-2005年,华谊通过一系列对资本运作基本建立了从导演、演员、制作到发 1 行、影院等完整的产业链。其间稳健的商业路线图是:2000年,华谊和太合合并,双方分别出资1300万元,占50%的股份。不久后华谊就收购了王京花的经纪公司,2003年收购西影发行公司,2004年收购战国音乐,2005年进入电视行业,收购天音传媒,收编了张纪中。
(2)与此同时,王中军从企业家朋友那儿得到点拨,资本运作手段渐趋成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大腕》、《功夫》、《手机》等5部电影,华谊上了一个台阶。但双方没能参股后,从2004年起,华谊先后进行了三轮私募股权融资:
2004年底,TOM集团和信中利向华谊投资1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资本的融资并不仅仅是收获了运作项目的资本,也帮助华谊绘制了一张未来的蓝图。信中利老板汪潮涌说:“我们这些最初投资IT、互联网的投资人,看好国内影视消费市场。当时华谊、保利华亿的利润并不好,业绩波动性太大,光是几个著名导演不足以支撑公司持续、上规模的发展。在这些民营影视公司中,华谊当时已经有了电影、音乐、艺人经纪的多收入来源,短板是电视和新媒体,我们帮助华谊搭建了影视娱乐公司的基本雏形,这也是后来华谊上市的主要架构。”
2006年,马云以1200万美元换取TOM手中15%的股份,这是马云以个人名义出资的投资项目。
马云以1200万美元换取TOM手中15%的股份,马云带来的当然不只是钱,他告诉王中军:“把个性化的东西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东西个性化,这样企业才能做大。”他让王中军下决心引进最好的财务专业人才,把过分感性的影视项目进行理性化成本预算,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引进了有丰富外企财务管理经验的胡明。公司此后的流程化管理不断加强。
2007年,江南春、虞锋、鲁伟鼎等向华谊注资2000万美元,认购华谊24.9%的股份。
除了三轮具有战略意义的股权融资以外,2007年,华谊还为电影《集结号》获得招商银行5000万元无第三方公司担保的贷款。2008年5月14日,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华谊兄弟获得北京银行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这是无专业担保公司担保的版权质押贷款国内第一单。3.上市战略以及上市后的资本并购
上市这一资本运作战略,则是华谊兄弟事业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资本战略,在诸 2 多互联网传媒公司不断传来上市消息的时代背景下,华谊的上市渴望在几轮私募资本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但是,作为一家身处影视高风险产业的公司,王中军锻炼了自己的稳健作风,公司对上市具备掌控能力的成熟条件下才会真正放手上市,上市的材料论证以及相关报批手续也都委托给专门的证券机构——中信建设证券有限公司。
在中国,至今还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上市,像华谊兄弟上市这样,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同时也造就了众多娱乐话题。一时间“冯小刚身家过亿”、“明星持股排行大揭秘”、“招股说明书透露一哥一姐玄机”等等八卦新闻铺天盖地。
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上市对社会外界来说不过是“这一事件”而已,但对华谊自己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崛起的许多民营公司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1)电影业务的发展
华谊是国内较早开始运营电影衍生产品的电影企业,上市前主要作品有《大腕》《天下无贼》、《墨子攻略》《夜宴》、《宝贝计划》、《集结号》、《功夫之王》、《李米的猜想》、《非诚勿扰》、《游龙戏凤》、《风声》、《全城热恋》《唐山大地震》等等。其中2004年的《天下无贼》实现了1.2亿元的票房,位列票房三甲;2007年继《集结号》取得2.5亿元的票房佳绩后,《非诚勿扰》再创逾3亿元的票房辉煌。2010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全城热恋》,取得了1.3亿的票房。2010年暑期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创造了超长放映,上映第二十五天时就实现了票房超6亿的骄人成绩,也因此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史上最高的票房纪录。业界地位已连续5年处于国内民营电影最强。(2)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的发展
华谊上市以后被各种媒体报道得最响的就是明星持股现象,确实公司上市以后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明星持股阵容,在股东之中大众熟知的明星演员、知名导演、大腕老板投资人至少十多人,如导演冯小刚、张纪中、康洪雷,演员黄晓明、李冰冰、张涵予,投资人王中军、王中磊、马云、江南春。(3)电视剧业务的变化
从2005年开始,华谊兄弟开始在电视剧产业建立自己的工作室。(4)上市后,公司并购产生的重要业务
上市后,公司并购产生的重要业务有音乐产业、游戏产业、高端电影院产业、增加电视栏目的业务、影视创意产业园区。
小结:华谊多年来的资本运作,是华谊做大做强的基本战略武器。想法设法有了钱,就能签约更多的制片人、导演、主持人、演艺人才,就能运作大项目,就能用投资方式展开业务并购,从同行中脱颖而出。
三、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许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的,为了吸引业内最优秀的人才,华谊兄弟传媒的人才战略可谓亮点纷呈。“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这是华谊在大型项目过程中,形成的颠覆性理念,这一理念的目的越来越明确,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1.“事业部+工作室”的人才运作模式
华谊的人才战略,首先集中体现在探索出了一种有特色的运作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事业部+工作室”模式。公司与冯小刚、滕华涛、陈大明等导演签约成立电影导演工作室,同时与张纪中、杨善朴、李波、吴毅、陈剑飞、郝琳等人签约,先后成立多个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还有作家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艺人工作室等。电影导演工作室之间的协调机构是电影事业部,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之间的协调机构是电视剧事业部。电视剧制片人工作室众多,所以电视剧事业部的行政、财务、协调、规划等就显得特别必要,目前电视剧事业部由业界资历深厚的杨善朴总负责,叫总经理,副总经理有葛卫东。(1)冯小刚工作室
在拍摄《一声叹息》的时候,王中军就用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把这种合作关系固定了下来。当时这种工作室模式的构建,绝非自觉的战略性安排,但这一模式的探索让华谊和导演冯小刚之间产生了“朋友+契约+利益”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的非自觉构建,却实际上在矛盾中不断的成就彼此双方,实现了双方利益的最大化。(2)滕华涛工作室
滕华涛导演的电视剧坚持用作品去记录当代社会,从《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到《蜗居》、《瞧这一家子》,这是当代社会家庭生活主题的作品。以后还可能会关注职场、国企改制的现象。(3)张纪中工作室
张纪中被誉为“中国制片第一人”。主要作品:《笑傲江湖》、《激情燃烧的岁月》等。(4)李波工作室
李波工作室设有专职的剧本策划人员、经验丰富的发行人员、专业的宣传人员和稳固的制作力量,擅长拍摄现实题材作品,其作品凸现了该团队的制作优良和情感细腻的品质。主要作品:《大院子女》、《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5)天意影视有限公司
华谊旗下由制片人吴毅、导演康洪雷共同打造的一家从事影视剧策划、制作、发行以及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的影视制作公司。主要作品:《军人机密》、《士兵突击》。2.明星云集的艺人经纪
在中国的传媒公司内,还没有一家像华谊兄弟这样的公司,云集着那么多的艺人和明星,主要包含影视演员和音乐歌手。
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是国内娱乐圈目前最大的造星平台,之所以能做这么大,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公司电影、电视剧、广告等业务对艺人经纪的巨大帮助。华谊公司汇集了包括王忠军、王忠磊、冯小刚、张纪中、吴毅等在内的一批优秀影视娱乐业经营管理和创作队伍,汇聚了经纪、策划、宣传、公关、法律等方面专业经纪人才,一改以往我国个体经纪人的单一操作模式,为艺人的发现、培养、推广、宣传、经纪代理等工作,提供全面、专业、系统的服务。
华谊旗下目前囊括了周迅、李冰冰、姚晨、黄晓明、邓超、张涵予、冯绍峰、羽泉组合、张靓颖、杨坤、尚雯婕等100 多位艺人,雄厚的实力已在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小结:在这种事业部+工作室模式中,作为签约的电影导演、电视剧制片人、电视栏目策划人不再需要自己单独拉资金,可以全力以赴的运作影视项目,一方以资金支持,一方以项目做支撑,双方以清晰的协议作为理性界限,在展开影视合作的过程中,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签约成立工作室的人具有了资金来源的保障,拥有经常分享华谊影视产业大家族其他项目团队的资讯,可以获取许多的共享公司资源,这对走在影视创业途中的成功者、有强烈理想追求的人是很有吸引力的。
四、价值链战略
华谊确立的综合娱乐传媒集团战略定位,其根本目的就是不要让一个项目的价值单独存在,而是实现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价值链接。
1、华谊兄弟传媒的三大板块联动
华谊公司一贯重视对影视、文化资源强大的整合,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 “三大业务板块联动+工业化运作体系”。
由于华谊兄弟在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影视资源的丰富性方面较为突出。一方面,公司的影视业务为签约艺人提供演出机会;另一方面,丰富的艺人储备又可以为影视业务提供演职人员。这不仅使艺人的知名度和商业价值得到提升,同时降低了影视业务的投资成本,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举例来说:
华谊的电影可以帮助他们音乐公司的歌手上台阶,如《功夫之王》是张靓颖唱,《集结号》是杨坤唱。这对歌手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帮助歌手也就是对音乐公司的帮助,同时是给音乐公司带来收入。
华谊的电影对华谊经纪的明星业务是能产生十分有益帮助的,不管是李冰冰,周迅、黄晓明、王宝强、张涵予,还是原来的范冰冰等明星,上位靠的就是上华谊的大电影。艺人上位成明星了,收入就高了,这样对经纪公司就有帮助。再比如,有很多不错的演员,他们可能演电视剧很多年了,可能在二线上已经很红了,但是他就需要上脍炙人口、大家在年底去看的贺岁片大电影,可能这个演员上了大电影,马上就成就了明星的地位。大明星一旦出来,还可以带新人,新人怎么出来的,往往是要有明星带的。
华谊经纪的明星上华谊的电视剧,使华谊的电视剧阵容强大,电视剧阵容强大,又反哺艺人经纪业务,如王宝强在《士兵突击》进一步走红,也有助于华谊艺人经纪公司的广告代言业务等。
而华谊经纪公司的明星多了,又反过来对于运作电影、电视剧、发布会、演出等等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小结:价值链理论看似简单,但多数企业在价值链的实现上都很容易出现许多断链之处。华谊到目前为止,产业链、不同业务之间的价值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协调,尤其以传统的艺人经纪、电影、电视剧之间的价值关系,可以说锻造得“炉火纯青”,至于这些业务和新并购的或新开发的业务之间,价值链的构建还将经受新的考验。
五、启示
以上从华谊兄弟传媒的发展中,提炼了三个战略方面的思考。资本战略是华谊所有其他战略的基础,从华谊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王中军一次次资本运作决定着华谊的基本命运,融到了资金,就可以圈到更优秀的人才,并且可以专门投资艺人经纪事业和签约符合华谊战略目标的优秀导演、制片人、剧作家、主持人等等,这样就有了“以财聚人”的人才战略。有了优秀人才,就会有优秀项目,就可以做战略意义 6 的大电影项目和大的项目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合作,最后,华谊不同项目、不同产业之间的价值之间,需要协调、延伸价值链管理,就有了本文分析的第三大战略——价值链战略。
中国电影产业做大,还需要民营和国有电影公司双双联合,达到共赢。民营公司如华谊,往往在内容生产、创作发行等方面优势较大,而国有电影公司在化妆、服装、道具、录音、剪辑、电脑、烟火等各个环节人才储备充足,而且有摄影棚、后期基地,从创作到生产再到终端的硬件设施都比较完整,优势明显。
华谊兄弟融资渠道的拓展过程,说明我国民营传媒企业可以结合各种融资渠道的特点,以及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探索多种融资渠道,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而且华谊也并不是其他同业者轻易模仿的对象,上市融资也不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唯一之选,除了上市融资,我们还应该看到更多的资本战略。
华谊人才战略的“事业部+工作室”模式,核心是突出人才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无论什么样的公司都应该重视人才战略,尤其是传媒类企业更是靠人才这样的“轻资产”“软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国内外各种投资公司在决定是否投资某家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时,普遍十分看重的是人才团队的实力。制度决定人性,制度决定企业成败,在传媒创意类产业有了对人才的好制度,就有可能使人才脱颖而出,心情舒畅,练出“铁打的兵”,也就不愁公司的发展。
“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这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颠覆,也是华谊适合传媒行业新型业态特点的精彩总结。国外一部《盗梦空间》这样的电影,可以在6个不同的国家取景,说明营盘是可以不断变动的,尤其我们国家文化资源是挖不尽的“金矿”,更可以在流动的营盘中练出“铁打的兵”,也可以在跨出国门的合作中练出中国影视的国际化人才和国际项目。
华谊的未来,寄托在公司战略的指导之下,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财富机会,克服报告中所说的各种风险,才有灿烂的未来。
第三篇:成功职业人的启示
成功职业人的启示—找准方向 树立目标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造价1001 边佳丽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我们建筑工程学院的卜东风学长,他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9届毕业生,是第五届学生会主席,还曾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首届“十佳大学生”之一。在校三年,他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专业特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还参加过高职高专创业创新竞赛荣获三等奖,而且他在多个公司实习过,因此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在四十多名竞争审计人员中在笔试面试后,他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公司。他说:“出入社会,只有不断努力和进步才能更好的生存,每一天的工作是为国家重点项目进行投资预算,为国家节省建筑投资资金,我会用 心做事踏实做人,更上一层楼。”
卜东风的成才之路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成功之路在于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我们怎么做才能向他靠近呢?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服从老师的领导,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为争做一名优秀学员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学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属于他的荣誉。做一名优秀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要关心集体,积极向上,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三要学习勤奋,勇于创新,成绩优秀;四要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遵守校纪校规。从这些条件侧面反映出学长高尚的道德规范,为他的将来奠定了基础。
但是一个人光会读书不会运用也是个无用之才。
学长是第五届学生会主席,我想他有这个能力坐上这个位子,一定有着实力吧。在大学生活中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弥补你自身的缺陷,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而学长为何有着如此上进的精神呢?我想这与他的职业理想追求脱不了关系。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理想,那他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有什么区别吗,四海茫茫,没有方向,只会随风而逝,随波逐流,整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所以确立好方向,才能明确目标。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前进的方向,走向成功之路。
那如何找准好自己的方向呢?1.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2.我适合做什么 3.我的特长是什么 4.我能够做什么。通过以上的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了自己的行动方向,那在校的我们如何树立好自己坚定的理想呢?
学长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从中我懂得了我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方向目标,明白自己所选的专业是什么,我们是学工程造价的,该专业主要面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等建筑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施工技术与计量、工程概预算、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等工作。其次,要为自己的理想打下基础。没有专业知识怎能胜任一份好的工作,我们工程造价一要有识图的能力;二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处理资料能力和工程概预算相关的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三要具有工程预结算能力;四要有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五要有分析和处理工程建设问题能力。在课余时间我们还可以积极参加校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实践能力。
但是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却没有道德素质也是不行的。
在校期间我们扮演着学生的角色,那就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而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的需要,具有造价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协调能力。从思想上我们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精神,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从文化素质上,我们要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们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自学能力;从身体上,我们通过专业实践,强化我们体育锻炼,使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事业上,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从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从学长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明确方向,树立理想是走向成功的根基。我要一步步向学长靠近,学习他的积极向上,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职业理想追求,我们“十年寒窗”不就为了等这一天吗。
指导老师:王彩芳
第四篇:商业营销成功启示
洋河蓝色经典的成功启示
到底是选择象中粮集团一样,用钱将“产业链,好产品”的广告砸得铺天盖地,还是象洋河一样,将所有广告集中在洋河·蓝色经典的核心产品上孤注一掷?这是个让很多做营销的总监们左右难断的事情。
让人烦恼的不是没有广告费,也不是找不到媒介,而是不知道在各种媒介上,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究竟是应该直接推品牌,还是推核心产品来带动品牌。双喜牌香烟将“中国喜,传天下”的“广州双喜文化传播公司”广告投的满天飞,真正知道双喜是香烟的其实寥寥无几,就象中粮一样,看了广告后知道中粮是卖什么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引爆品牌,更低成本更快启动市场的方式,是首先引爆核心产品,以核心产品在适销网点的快速铺货和动销,配合核心产品的广告拉动,来快速启动品牌,这比上市伊始就狂投不知所云的品牌形象广告要强得多。当然,也有象大小服装、鞋业等品牌,靠央视形象广告的高举高打而一举成名,但前提是,人们看到那广告的时候,起码知道它是卖鞋子和衣服的,即便是恶俗至极的恒源祥,它的“羊羊羊”广告至少让人知道它是卖毛衣起家的。
洋河·蓝色经典的成功启示
做品牌,归根到底就是做生意,做生意如果找不到赚钱的机会,就失去了生意本身的意义。洋河酒厂之所以推“洋河”品牌数十年不得解,最后却靠“洋河·蓝色经典”这一核心产品让“洋河”闻名全国,销售额接连翻番,就是得益于其牢牢抓住了蓝色经典这一核心单品的入市突破机会。
蓝色经典对生意突破口的捕捉极其敏锐,在白酒行业,各渠道的竞争已非常成熟,新品导入如果没有找准自己与竞品的比较优势,是很难快速切入市场的。当然,如果有钱,可以左手拿铺天盖地的广告猛砸,右手给渠道经销商授信铺货和**终端来强攻,哪怕产品再烂,广告哪怕只是个品牌名,也能砸出个知名品牌,吸引些尝试消费,但这种逞强是不持久的,产品没有比较优势,终端无法动销,渠道库存的周转与利润就无法实现,不需要竞品反攻,自己都会撑不下去而垮台。
当初洋河酒厂决定重振旗鼓时,手头上可用于新品投入的钱并不多,若是按照白酒业传统的烧钱手法,无异是自寻死路。洋河被迫选择引爆核心产品来引爆品牌,却出乎意料的异军突起,它的成功后来被众多快消品品牌争相仿效。马后炮看成功,总是很简单。现在看来,洋河的营销团队仅仅是务实的将资源集中在蓝色经典这个核心产品上,并且锁定自己最有优势的南京市场和渠道来启动,将矛头直指当时在主力渠道占据前两名的品牌。
为了让渠道拓展和广告投放更有针对性,洋河对蓝色经典各价格层次进行了更精确的定位,它将蓝色经典区分为梦之蓝、天之蓝和海之蓝,梦之蓝略低水井坊和国窖·1573,天之蓝略低五粮液、茅台,海之蓝则定位于剑南春和泸州老窖特曲的夹缝之间。在渠道上,它将海之蓝作为渠道拓展的主力品种,顺利实现渠道导入后,再引导升级到天之蓝,进而再推动高端的梦之蓝。
海之蓝所处的定位区间,是极其有生命力的。当时茅五剑三大巨头涨价后,终端价120元~200元的价格带虚空,而这一价格区间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翘首以盼,他们要面子、对价格也不太敏感,零售价低于120元他们会觉得低不成,高于200元的产品他们又觉得高不就,而海之蓝的强势主推,恰好切中了这个市场空档。
洋河毕其功于一役,将渠道和广告推广的重心全部集中于海之蓝这个规格上,无论是户外大牌、户外灯箱、车身、楼宇、电视还是报纸,无论是餐饮、大卖场还是社区商超,洋河蓝色经典·海之蓝成为了重中之重,在终端占据着第一陈列面和导购首要推荐地位,这种聚焦根据地市场的强攻策略,配合蓝色经典产品本身的“绵柔型”优质口感,市场很快就被蓝色经典撕开了缺口,并随着再次消费与推荐消费的兴起,缺口越来越大。等到竞品醒过神来的时候,渠道和终端已易主,再想拿回失去的江山,成本已是高不可攀,只能望其兴叹了。
无主力产品的后果很严重
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作为品牌引爆点,聚焦资源于一处进行强攻,是一种极其保守的市场操作手法,产品是否有做起来的潜力,一试便知,若是如此都回天无力,那趁着代价还不太高,及早终结。做市场,如果可以烧的钱不多,切忌在没有想清楚生意在哪里,赚谁的钱,怎么赚钱时,就开始孤注一掷,那会让自己不明不白的最快死去。
有多少品牌聒噪了一阵子后就音讯全无,有多少品牌片面求大却一直不温不火,前车之鉴已无数,但是前仆后继的品牌依然是屡见不鲜。大到五粮液,小到河南宝丰、安徽古井贡,仍然乐此不疲的沿循着高举高打的路数,以形象广告的狂轰烂炸为产品的铺市开路。
不同的市场操作思路,会带来不同的市场销售结果。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象五粮液那么财大气粗,就算不知道买自己白酒的人在哪,也能用大炮打蚊子的方式将市场硬生生启动,赚一票后就改头换面,换个牌子再重复同一个故事。如果钱不多,人群和核心产品又没找准,投一投,停一停,市场就只会面临半生不熟的尴尬。
所能得到的销售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靠名头确实能吸引一部分渠道铺货,也能带动一批非理性消费人群尝试购买,然而,由于策略方向不对的先天性不足,他们的销售人员在渠道和终端工作得极其艰难,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产品适销市场在哪里,该把哪个市场作为根据地,不知道该选择哪个渠道先行切入,哪些网点是自己产品的适销网点,哪些人是他们值得合作的经销商,他们的渠道拓展会失去方向。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终端会变得散乱。不管是新品陈列,终端物料还是导购推荐,都会失去焦点,他们不知道该把哪个产品作为主推,不知道该优先推利润产品、形象产品还是走量产品,也不知道让导购去拦截顾客去买什么,为什么买?无头绪的销售局面还会进一步蔓延到广告推广上,让广告内容变得空心化,不知道广告是对谁说,要告诉别人什么或者推荐什么,只是笼统地宣传品牌形象。并且,同步的媒介投放也会随之杂乱无章起来,从户外到楼宇,从电视到报纸广泛撒网,高举大炮打蚊子,市场费用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
一旦营销决策者开始不尊重市场,以自我为主进行市场抉择,销售团队的行为将会一团乱麻。只知道品牌却不知道卖给谁,就不会有主力产品的区分,靠品牌打出知名度后,将所有产品囫囵吞枣似的灌入渠道,不是依靠市场和终端的需求态势来设定产品组合,而是自负的以自己产品研发上市的节奏来推产品,或者按库存储备来推产品,若又没有任何广告拉动与渠道分销的引导,任由经销商自生自灭,那对品牌的持续发展是毁灭性的。
不可更改的终端销售规律是,在一个单一的渠道网点上,主推的产品最好不要超过三个,什么产品都想推,等于什么产品都没推。曾经有企业老总一口气推出了十余款新品,要求渠道经理们针对每个新品都制定专案,然后一起推出,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不到100个平方的专卖店,新品的各色物料都有十多种,店员根本不知道该向客户推这个,还是推那个,有时似乎好不容易把个100元的新品推出去了,却忘掉了那个顾客原本是可以买1000元的产品的,他的推荐只是人为的降低了客单量。
当然,主力产品如果太集中,甚或极端到集中于一个单品上,依靠单品打天下,如同王老吉、脑白金、金沙源等,就象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有风险,有点将自己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所以大多数的人做生意总是心存侥幸心理,企图东方不亮西方亮,什么产品都做,什么产品都推,往往忙来忙去到最后,所有产品全都哑火了,什么产品也没亮,还不如孤注一掷,将资源集中到一个单品上出击,反而更容易成功。
有一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不甘心做区域品牌、图谋全国发展的企业而言,将所有赌注押在一个主力产品上,对全国市场的开拓可能会形成障碍。中国各区域市场对产品的消费习惯、价格承受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将资源过分集中于一个主力产品上,依赖快速复制样板市场的模式进行市场推广,而不因地制宜加以变通,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渠道更新主力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在异域扩张时折戟沉沙的确实不少,真实原因在于渠道和广告推广的空心化。
不区分主力产品,或者不能因地制宜对主力产品加以变通,对渠道铺货、终端陈列、终端生动化、导购推荐等造成的误区不用赘述。销售指挥盲目,团队的销售行为混乱是理所应当,但是,若销售行为得当,渠道产品结构分明,终端主推产品清晰,而广告推广却陷入空心化——媒介选择杂乱无章,广告内容空无一物,让人不知所指时,问题便显得严重起来。
局面的改变并不仅仅是改变广告和媒介投放策略,或者更换广告负责人那么简单,问题的关键是出在营销组织的架构和流程上。当一个营销组织中,品牌和销售分割独立,作业流程上无交叉与监督时,广告推广的空心化将随处可见。负责广告投放的品牌部,根本就不知道销售想主推哪个产品,想抓住哪个人群,从哪个渠道进行突破,它所进行的广告投放,自然便会自顾自的大投形象广告,并且在媒介选择上倾向于成本高昂的大众媒介,而不是盯准目标受众的细分型媒介。
分人群主推产品更高效
投放大众媒介,投放形象广告,不是真本事,用“大炮打蚊子”的方式来粗**的操作市场,稍微懂行的人都会干。广告要做得实在,就必须聚焦于销售主推的产品上,解决销售在主力产品上面临的障碍,这就要求品牌部与销售部之间建立一种日常沟通机制,要么是销售部主导品牌部,要么就是在两个部门之上,有一个既懂品牌又懂销售的人统筹协调,否则,炮弹就不会打到呼唤炮火的地方。
燕之屋卖燕窝,在大小妇产医院和中高档小区,针对孕妇主投“一人吃,两人补”的广告,让不了解燕之屋的人,都通过燕之屋的燕窝了解了它,并进而走进燕之屋专卖店,购买其他利润更高的产品。这是燕之屋的高明,将广告和销售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反观美的,企业“大了未必美”的预言将再次得到验证。由于独立核算的事业部与事业部之间、事业部与品牌管理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美的在广告投放上的费用损失是惊人的。在年前年后的这一段时间,无论在北京、上海、广州哪个城市,无论是地铁、户外还是电视,都可以看到美的的一系列飘飘起舞的巩丽版广告,这些广告有卖电饭煲的,有卖微波炉的,有卖豆浆机的„„看了之后就不免让人模糊,到底美的是卖什么的?
在同一个媒介情景下,受众群体是一致的,为了强化广告的记忆,美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为每个产品投一个广告牌,它可以以代言人巩丽为中心,对应巩丽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情景需求,将各个产品贯穿到一个整体的广告画面中,突出美的家庭生活电器的整体概念,以同一画面的多次接触来强化记忆,而不是多个画面的多次接触来分散记忆,那样广告成本高,效果却因主推的产品过多,反而会递减。
这是靠引爆主力产品来引爆品牌必须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当企业的主力产品单一,一个品牌就对应一个单品时,聚焦投放的操作往往容易成功。但当企业在同一品牌下,渠道和产品高度细分,各渠道各产品系列都有自己的主推产品时,进行广告推广的品牌管理部,该如何抉择?
求解的方式总是很多元。选择大众媒介集中投放品牌形象广告,猛砸一段时间,也会有效果,但成本高、市场优势不持久,比较可行的低成本操作方式,就是根据人群的细分,来设定主推产品组合,并选择对应人群的媒介,诉求主推产品的卖点,以分人群的方式聚焦核心产品的核心渠道、核心媒介来引爆,胜算往往会更高。
王王
贡献
QQ:247386635
第五篇:“起点中文网”的成功启示
作者:边瑶 指导教师:施勇勤 学校:上海理工大学 系别:传播学
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革命,标志着图书出版数字化时代的加速来临,也催生了文化产品的激增与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近年来,以无门槛、低成本、互动性、原创性为优势的网络文学,以全新的写作形式和传播方式异军突起,颠覆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规律。玄幻、仙侠、架空、穿越、武侠、侦探、悬疑、盗墓、后宫等各种原创网络文学题材的出现,使得文学网站凝聚了庞大的网络阅读力,人气激增、炙手可热;加之与传统出版、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的成功对接,网络文学已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一匹黑马,掀起网络文学出版的新热潮,形成了文学出版的一种全新模式。
在前赴后继的原创文学网站中,“起点中文网”可谓翘楚。她以15万名原创作家、22万部原创文学作品和2007年收入4000多万元的业绩,傲立群雄,成为当今网络文学出版的典范;她以原创文学内容的生产和发布为核心,形成网络出版、传统出版、影视传媒、游戏动漫等交融互动的产业链,探索出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走出了一条数字出版的新路。
面对我国目前图书出版中跟风、同质化愈演愈烈,优秀原创作品匮乏的问题,提升我国的文化原创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通过剖析“起点中文网”的出版运作模式和经营方法,总结其在文学原创力培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给当今出版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起点中文网的文学出版模式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文学以无门槛、低成本、互动性、原创性的特点备受重视,榕树下、起点中文、黄金书屋、幻剑书盟、红袖添香、烟雨红尘、17K文学网等以网络原创文学为主题的网站横空出世,开启了文学的网络出版时代。
创立于2002年5月的起点中文网,原为起点原创文学协会,前身是以论坛的形式存在,目的是为了突破当时网络文学的发展困境,为网络作家提供更好的原创发布平台,为网络读者提供便捷的内容服务平台。2003年10月启动VIP收费,正式开始商业化运作,开创了在线收费阅读的数字出版新模式。这一举措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带来了网络文学的迅速成长。起点中文网迅速成为网络原创文学的第一大网站,并且在流量上进入全国百强。
2004年10月被盛大网络集团收购,凭借盛大软硬件、人才、技术、渠道、用户等资源的支持,起点中文网迅速完成了公司化的过程,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进入盛大3年时间,起点中文网的流量增长了6倍,注册用户增长了8倍,收入增长了12倍。2006年9月,起点中文网日PV量超过1亿。2006年与2007年百度小说搜索排行榜中10部作品均有8部以上来自于起点中文网。很多代表性作品在实体出版时,更是大都荣登全国各大书城、图书市场的销售排行榜。
目前,其收录原创作品达20万部,总字数达120亿字;拥有驻站作者15万余人,且以每月8000人的数量持续增长;注册用户2000万人,每日页面访问次数为2.2亿次,流量排名居于全国网站30强。目前起点的销售份额占整个原创文学市场的80%,日PV量是其它同类网站的10倍,新浪,网易,MSN,TOM, QQ等门户网站的原创文学频道均自起点授权并委托起点运营。起点正在向着多元化经营的发向步步迈进,版权销售和增值项目已经拓展到动漫、影视、游戏等多方面领域。
起点的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VIP收费阅读的商业模式,即小说创作以连载方式出版,对网站上的优秀作品进行签约,作品前半部分免费阅读,后半部分由用户付费阅读,以章节为单位按照0.02元/千字的价格进行销售,作者可获得用户付费额的50%-70%作为基本报酬。每位签约作者只要完成写作要求,即可得到1200元的最低保障收入,对创作稳定的作者则增加收入比例。起点中文网首创的这种出版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起点中文网出版模式示意图
可以说,这一模式改变了以往的供需关系,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默许协定”。通过庞大的点击率使网络作者获得可观的稿酬,读者能够阅读到更多优秀的作品,企业也从中获利颇丰,创造了文学创作、网络发布和公众阅读“三赢”的新局面。目前,起点正在向着多元化经营的方向步步迈进,版权销售和增值项目已经拓展到图书出版、动漫、影视、游戏等多方面领域。
目前,起点中文网的VIP付费用户已超过60万,2006年全年营收近3000万,2007年全年营收4000多万元。除去电影和网游版权收入外,一年收入过百万的作家有2个,收入达到50万~80万的作家有十几个,平均每位作家月收入2000元。
起点中文网的收费模式开文学网站之先河,迅速积累了作者团队和忠实用户的宝贵资源,它的成功让业界开始接受“收费阅读”这一发展模式,广大用户也开始慢慢转变观念、接受收费阅读。
二、起点中文网在文学原创力培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1.定位原创,把握质量
起点中文网以原创作品的发布为定位,专门从事网络原创文学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型小说发表和阅读门户网站。近年来,随着经营模式的完善,原创作品创作量急剧增长,新的小说类型大量涌现,原有的小说类型如都市、玄幻、言情等得到深化和发展, 而架空、盗墓、后宫、网游、仙侠等新类型则层出不穷。起点现有原创作品22万部,总字数120亿,日新增3000余万字,占据了网络原创文学的大半江山,成功地创立了以“起点中文”为代表的原创文学品牌,并成为率先盈利的web2.0网站。
在文学网站以其发表的自由与庞大的阅读力优势迅速发展的同时,虽然声众势大,佳作频出,但又泥沙俱下, 内容肤浅、题材重复的作品不少, 如何提高网络文学的创作质量, 是网络作家考虑的问题,也是网站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对此,起点中文紧抓文学原创的定位,坚持走精品路线,实行审核和把关的机制,严格把握作品的内容质量;目前起点所实际发布的作品数量不足作者用户申请量的1/3,以保证原创作品的质量。
2.培养作者,激励原创
起点中文网长期致力于原创文学作者的挖掘与培养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培养作家。对每位作者和每部作品都提供网上的贴身指导,介绍文学市场动态、选题走向信息,了解上传、打榜规则 和创作技巧,帮助作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创作。所有的签约作品都由编辑跟踪阅读,在作品走向出现偏差时,起点的编辑会主动与作者进行交流沟通。
随着起点作家团队的空前壮大,网站之间的作家挖掘竞争日益激烈。起点意识到要加大门下的作家培养,黏合优秀作家群,起点争取了盛大的增资,开始培养自己的作家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和培养作家,在全国各大型网站和论坛发掘寻找新的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并实行了“千万亿计划”——举办“千人培训”、“万元保障”、“亿元基金”活动,为文学创作者提供扶持。2006年,起点与上海社科院合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网络作家创作研修班,组织网络作者开展采风活动,为积累创作资源提供条件。
起点把作家当作自己的员工,对作者进行员工培训和激励,紧紧抓住原创作家群体,激发作者的文学原创力。深挖网络出版资源、培育网络出版的良好环境,将原本混乱无章的网络创作和网络出版消费进行了梳理、协调和融合,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文学出版的生态环境。
此外,高额的稿酬支付标准也有效地调动了作者的原创积极性,为文学作品的原创提供了激励因素,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3.延伸产品,提升原创
起点网站是原创作家的网络出版平台,对原创内容进行多平台开发、宣传包装和销售,实现多维版权增值,其赢利模式并不只是依靠收费阅读,其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传统出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平台,以原创内容为基本,实现多元产品的开发。
《鬼吹灯》是起点中文网操作的成功案例之一,小说发布后,起点中文网的点击率过千万,连续几个月高居网络小说搜索榜冠军。同名小说《鬼吹灯》实体书出版之后,更是在短短数月中, 销量突破50万,登上2007年全国畅销书排行榜。除了这两项业绩外,这本书的开发链条还涉及网上付费、图书出版、漫画、声讯、海外版权、电影和网络游戏。盛大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同名网路游戏《鬼吹灯online》也正在送审阶段,预计下半年就会推出,游戏人物原型、情节、环境等均来自同名小说的描述。
此外加强企业资源整合,以保证文学原创力的增强。2008年7月4日,“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旗下囊括起点中文、红袖添香、晋江原创三大文学网站。“文学”和“企业”的联姻使网络原创文学踏上了整合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在起点中文网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文学所扮演基础内容供应者的角色,网络文学产业是一个立体的赢利模式,文学作品只是网络文学公司赢利的起点,版权销售、动漫、网络游戏等增值产品是其赢利的延伸,起点打通了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建立起了网络文学产业能够良性循环的经济链,正式这种良性的产业格局,既保证的文学的原创动力,也使文学原创力在多元化产业经营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对培育文学原创力的启示
1.大众文学作品的传播诉求和阅读诉求促进了文学原创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的几何数量激增,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大众文学与互联网的对接,促使了网络文学的诞生,形成新的文学形态和模式。
对文学爱好者而言,通过传统出版的方式出版自己的作品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未成名的作者更是难如登天;网络出版满足了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的愿望,也满足读者阅读另类文学作品的需求,弥补了被传统文学出版忽略的领地,这正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因。
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反映文学创作者的创作诉求和传播诉求,也反映了多元化文学作品的阅读诉求,带有明显的网络大众文化的特征。网络文学往往是以作者自发创作为主,充分体现网络所特有的自由性、娱乐性、多元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阅读当作娱乐休闲的手段,碎片化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是大众化阅读的主要特点。在网络环境下,相同的内容会以文本、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动漫等多种方式加以表达和传播,并都有相应的受传对象,体现多元化的传播特点。
面对巨大而日益增长的读者阅读多元化需求,要从源头激活原创力,创新传播模式,开辟市场,形成差异化和特色性的媒体,为原创文学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舞台,从而凝聚原创力量,刺激新的原创文学作品的诞生,提升创作水平尤其是网络创作的水平,实现文学原创、多元化出版的良性互动,从而保护和提升文学原创力。
2.在线出版的聚众、黏合效应是原创力培育的沃土
不论对于网络文学的褒贬如何,网络原创文学庞大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消费已经成为时下重要的文学消费形式。起点中文网排名靠前的几部小说,点击率均已超过了千万次,其排名前400的作品点击率也都在百万次以上,凝聚了众多的网络阅读的眼球,原创文学网站上所积累的惊人的作品数量、庞大的网络作家群以及日益增加的网络读者的付费阅读,在为作者带来理想的创作收益的同时,也使网站获得良好的口碑与经济盈利。在线出版的这种聚众效应、强大的黏合力以及文学网络传播的“长尾效应”,使传统出版望其项背。
无法否认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成熟的试作和一些品性不端、粗俗低劣的作品,复制、抄袭现象也极其泛滥。但在巨大的作品基数之中,优秀网络作品的绝对数量不可小觑。网络为新一批年轻作家打开了创作之门,为其快速成名提供了捷径,网络作品的立意、主题、形式与风格前所未有地丰富,创作的才华在激情的碰撞中得以迸发,这正是孕育伟大作家的前提,网络为文学原创力的培育提供了条件,某中程度上也为文学大家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网络原创文学作品是其他文化产品的文学脚本资源库
从最早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电视剧、广播剧、漫画,甚至游戏,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与电影、动漫、游戏等相邻的文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强大的潜在的互动关系。各种优秀的网络小说故事内容上的强烈传奇色彩,形式上超长篇的文本架构,都和电子游戏、电视连续剧、动画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属性异常吻合。网络文学作品的实体图书出版利润微薄,让人踌躇不前,但根据文学作品文本内容编创的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的巨额利润,让越来越多的文化投资商跃跃欲试。
以网络文学为底本向多元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近年来屡试不爽。《诛仙》已被改成网游,《明朝那些事儿》也有了动漫版,炙手可热的《鬼吹灯》、《盗墓笔记》即将被搬上电影银幕。在新浪第五届原创文学大赛上,获奖作品《青盲之越狱》、《青花瓷》和《军婚》,当场与影视公司签约投入拍摄。
因此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文学原创作品,可以为整个文化产业链提供基本的文本内容。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能够成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天然的原创文学脚本资源库,文学原创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与其相通的电影、电视、话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形式的创作与发展。原创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智慧资源,而且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参与的焦点,成为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热点。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里,如何沉潜下来进行原创与深度开发,是当下出版界所面临的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4.彰显网络编辑对文学原创力培育的助推作用
在文学编辑出版工作中,“文责自负”往往成为文学编辑放松自我、逃避责任的借口;在网络传播时代也存在所谓的“去中介化(去编辑化)”的言论。笔者认为文学编辑的功能不仅不能减弱,而且应该得到强化。文学编辑与作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关系,编辑对作者创作作品过程中应当及时提供指导与服务,起到编辑工作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助推作用,起点中文网的编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提供了成功的示例。
在文学作品的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中,虽不乏文学作品和作者,却依然存在着“稿愁”现象。作品资源逐渐耗尽,优秀作者被出版商挖走,网络编辑的组稿工作不是在网上找寻稿件,而是在寻觅优秀作者。因此我们在重视编辑工作的把关职能的同时,还要重视编辑的“伯乐”功能,更应该彰显编辑对文学原创力的助推作用。网络文学编辑应该更多地以经纪人身份去挖掘、培养新的有潜力的作者,为作者提供创作支持和出版服务,培养和提高文学原创力,帮助优秀的文学作者保持“创作青春”,为文学出版和文学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保障。
起点中文在网络经营、多元化产业模式上,给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可以看到数字出版经营模式和原创力的培育是出版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不仅给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出版,也给其他文化产品的出版和传播提供有益的成功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2]陈奇佳.网络文学:不可忽视的力量[N].人民日报,2007-01-05(008).[3]秦宇慧.喧哗下的潜流[N].中国图书商报,2006-07-04(A03).[4]马相武.当前创作的原创性问题[N].光明日报,2006-12-15(007).[5]李人凡.出版的危机:原创缺失[J].出版参考,2008,16:1.[6]秦静.图书阅读率止住下滑, 网络阅读率仍大幅攀升[J].出版发行研究,2008,8:63
[7]王坤宁.中国数字出版走向深水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4-02(09).[8]刘蓓蓓.网络与传统:共融势所必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7-23(09).[9]郑媛.2008书市开局:原创少了“讲坛”老了纸价高了[N/OL].[2008-01-14]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7018358
注释: 王炳炎.数字出版起点中文网 内容技术完美结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7-25(07).姜小玲.起点中文网开创文学创作和阅读新天地[N].解放日报,2008-05-07(11).孙琎.起点中文网乘“盛大”之势目标打通电子出版业供应链[N].第一财经日报,2007-11-15(C05).黄坚.盛大开辟网络文学新“起点”[N].解放日报,2008-06-09(001).葛红兵,许道军.交汇•互动•交锋——2007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8,1:11-12.打榜:是网络宣传促销的手段,通过提升点击率、提升排行榜的排名相关的各种规则。老独.起点,从收费开始[J].中国电子商务,2008,(06):78-80 杨樱.文学网站商业化捷径:投靠大公司完善产业链[N/OL].[2008-08-14].http://tech.qq.com/a/20080814/000351.htm 严葭淇.网络文学的万物生长[N/OL].[2008-07-07].http:// 王振铎,何晓林.时代呼唤生态出版[C]//新形势•新思考——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0.路艳霞.出版社原创网站都有“稿愁”[N].北京日报,2007-08-21(013). 关键字:起点中文网,文学原创力,启示
指导老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