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时间:2019-05-15 11: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第一篇: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弱化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要求,着重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代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总体来看,2013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具体宏观调控措施而言,也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强调的是平稳过渡。

一、2013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

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定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程度却是逐年递减,以财政赤字率看,2009~201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3%、1.7%和1.1%。以去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前11个月财政盈余4000多亿元,而年初的预算是全年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以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赤字率作为积极与否的分水岭,我国的财政政策其实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2、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回“4万亿”的老路,在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2013年是财政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淡化数量指标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刺激投资的角色。随着各地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获批,今后数年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渐入高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正好可以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在我国201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同期中央财政公共支出比例约为9%,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比约为3%,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都依然偏低。

二、2013年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2013年的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稳健”,和过去几年的表述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具体到执行方式,2013年还是将有很大不同。2012年是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变化的一年,由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刺激央行实施了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不过进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央行对于继续降准显得异常谨慎,逆回购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央行担心继续降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有可能形成滞胀的不利局面。应该说,2012年央行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还是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2013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会比2012年出现较大不同。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已经基本上无法实现预定全年增长10%的目标。在欧美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外贸同样不容乐观,外汇占款仍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这将继续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冲击。但是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中国经济探底回升的概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会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沿用2012年以逆回购作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方式,将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2013年仍有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在经过3次降准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高达20%,还有很大的调降空间。与降准相比,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继续通过降息刺激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已经减弱,同时,与2012年的CPI相比,2013年的通胀水平将会有所抬头,预计将会反弹到3%以上。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果继续降息将会重现负利率现象,而负利率往往会催生出众多的资产泡沫。

对于201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其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提法,常理看,降息是最直接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不过鉴于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更多意味着将会加大培育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建设,尤其是债券市场有望得到重点发展。另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通过利率的市场化竞争,也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第二篇:1990-2014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总结分析

1990-2014年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结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1990年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7年)“双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这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为刺激经济增长,央行在1990年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更是高涨,争先恐后投入开发区的建设。经过连续两年的“刺激”,从1991年开始,国民经济从低谷中向上爬升,1992年就迅速到了高点。但与此同时,物价指数也急剧上升,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重要的涨价因素是食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从1993年开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当年9月发布16条措施,主要是: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强化固定资产贷款管理,规范信贷资金拆借行为,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严格控制税收减免,加强税收征管,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1994年,各项措施都更为严厉,并且对部分产品实行直接的价格管制。1995年,又两次提高贷款利率。紧缩在1996年之后取得了明显效果,物价指数下降;GDP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到1996年底,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实践证明,这次调控是正确和成功的,不仅有力地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从 1993年的 13.2%和 1994 年的 21.7%,回落到 1995 年的 14.8%、1996 年的 6.1%和 1997年的 0.8%。而且经济持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3—1996 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13.5%、12.6%、10.5%、9.6%,有效地实现了稳定增长目标,同时经济振荡幅度很小,国民经济总量趋于平稳,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阶段(1998-2004年)“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国内商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物质产品相对过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因此,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其着力点在于扩大内需,治理通货紧缩,防范金融风险,摆脱经济萧条,促进经济增长和努力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表现为增加贷款规模,放宽贷款方向,下调存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各种手段的协调配合。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经过 5 年左右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增速由 1998 年的 7.8%逐步而波动式地提高到2002 年的 9.1%;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 1998 的-0.8%水平变化不大,直到 2003年才摆脱价格负增长局面上升到 1.2%;阻止了经济严重下滑,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经济周期上升阶段。

第三阶段(2004-2007)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前一阶段我国政府实行双松政策使国民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失衡,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分配差距有拉大倾向,经济粗放式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为主,直接结果就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物价指数屡创新高,房地产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为了防止经济过热进一步加剧,中央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2月3-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是多次上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缩减长期国债规模和中央财政赤字,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减少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等。双稳健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将主导“十一五”规划期间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走向,并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阶段(2008年-2010)“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实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宏观经济政策向全面宽松转变。这其中包括:4万亿财政支出、降息、降低住房首次贷款比例等等。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的本意是刺激总需求、防止经济全面下滑。实际政策执行的结果,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迅速复苏,在房价产市场迅速升温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国物价指数也一路攀升。房价在经历了短暂的下跌之后,于2009年年中恢复上涨态势,而且2009年和2010年两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在迅速恢复2008年以前水平的情况下,开始了新一轮上涨。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转变,由过度宽松转向适度宽松,主要表现是:国家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接近历史最高点;同时为了改变负利率的状况,分几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但是由于上调幅度过小,利率依然为负。

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第三篇: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

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

董化杰 王 毅

财政收支是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结合点。近年来,财政在中央银行存款的绝对量和相对水平都在上升,财 政收支变动、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通货膨胀预期较强的情况下,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加强 协调,服务于宏观调控大局,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努力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实现稳定物价总水平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历史回顾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两大基础性宏观调控手段,根植于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政策手段的互补性和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特征,两者联系紧密。从各国实践看,除中央银行盈余上缴财政之外,国债和财政存款是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债也是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财政收支的缴拨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就 体现为资产方“对政府债权”(主要是央行持有的国债),以及负债方的“政府存款”的变化。

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历史沿革

国库业务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经历了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财政体制基 本上是统收统支,国库只是起到办理财政资金收支核算及反映收支情况的“出纳”作用。当时人民银行身兼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双重职责,虽名为代理,但实际上中 国人民银行完全行使了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和作为商业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责。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财政由统收统支逐步发展为财政包干制度。为保证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各级财政的正当利益,国家要求国库不仅要起到“出纳”作用,还要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因此,1985年,国务院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将人民银行代理国库确立为经理国库,同时赋予人民银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权限。此后颁布的《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 例》、《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有关的重要制度中都坚持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特别是在2008年修订各部委“三定”方案时,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得以明 确保留。

26年的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由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一,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 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供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还是在执行财政货币政策方面,都具有其他部门无法代替的优势。第二,中央银行机构 实行垂直领导,地方干预少,能对国家预算收支进行有效监督,并保证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第三,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制度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发展的客观需 要。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国库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央银行通过经理国库,能及时掌 握库款的动态变化,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从国家角度和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合理的制度安排,值得珍惜,值得坚持。

近20年来,财政收支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出现了逐年攀升态势。从绝对量看,财政存款从 1993年的473.4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24277.32亿元,增长了约50.3倍;从相对量看,财政存款与基础货币之比从1993年的3.6% 提高到2010年的13.1%,与GDP之比从1993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6.1%。可以说,财政收支变动无论是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冲击,还是 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都越来越大。

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应密切关注的三个问题

财政资金收支的运行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

财政资金运行与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密切相关。当居民和企业缴纳税费时,财政收入增加,反映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纳入货币供应量 的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少部分为现金)减少,不计入货币供应量的财政性存款增加。当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划转财政收入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财政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加,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下降,基础货币等额减少,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下降,并通过派生过程带动全社会货币供应量成倍收 缩。

相反,当财政资金拨付时,机关团体、企业和住户部门获取的财政性资金增加,表现为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 的货币创造能力扩大,经过派生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对中央银行而言,其资产负债表中不计入基础货币的财政性存款减少,计入基础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相应增 加。

从上述财政资金的变动过程可以看出,财政资金运行与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密切相关,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运行变 化,切实掌握财政资金运行的规律。2006~2010年末,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分别为10210.65亿元、17121.1亿元、16963.84亿 元、21226.35亿元和24277.32亿元,财政库款逐年增加。在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外汇对冲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财政库款连续增加客观上发挥了 回收流动性的作用,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于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财政收支的季节不平衡性更是凸显出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配合的重要性。一般而言,财政运行存在季节性波动,上半年组织收入较多,而下半 年集中支出较多,特别是年末两个月,财政资金集中拨付。例如,2006~2010年12月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分别减少5570.44亿元、6038.48亿元、10445.5亿元、9541.47亿元和8913.45亿元,导致基础货币剧烈波动,为稳定社会流动性,人民银行不得不加大对冲力 度,货币调控难度明显加大。

国库现金管理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供应量

国库现金管理是在确保财政正常支拨的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库资金管理活动。目前国库现金管理的方式主要 是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国库现金管理的实质是财政部门将其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转存到商业银行(以120%的国债质押)以获取更高利息的行为。

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需要刺激经济,国库现金管理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和超额储备,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增加社会流动性,推动总需求的扩张,这和宏观调控的取向是一致的。

在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流动性过剩时,继续实施国库现金管理,无疑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不但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压力,也会加 剧中央银行的调控压力和难度,推高通货膨胀预期。为了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回收过多的流 动性,以防经济过热。

国库现金管理增加,表面上看财政的直接收益增加,但中央银行因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增加,中央银行盈利水平下降,最终中央银行上缴财政部的利润减少,财政部门的综合收益并不会明显增加。

财政和中央银行同属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财政和中央银行的共同职责。服从和服务于宏观调控的大局,加强财政和中央银行的协调配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的,增加收益只能是第二位的、是附属的。

财政账户的开立直接影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

财政资金专户是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资金账户。专项用途包括粮食风险基金、消化粮食挂账 资金、国家储备粮油资金专户、社会保障基金等。财政资金专户原则上应在国有、国有控股银行等开立。按现行规定,财政专户资金在货币统计上纳入机关团体存 款,需要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并计入货币供应量。

如果财政存款账户开立过多,特别是地方财政设立“过渡账户”,应拨付的国库资金不直接拨付到最终用户,应缴纳国库的资金留存在“过渡账户”中,使本应由中央银行管理的国库资金分流到商业银行,即使按目前21%的存款准备金率缴纳了存款准备金,也会形成5倍的货币创造能力,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信贷调 控形成冲击。

从财政的角度看,财政账户过多,“过渡账户”泛滥,财政资金管理难度加大,弱化了财政监督,影响财政资金运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可能或多或少带来支付风险和安全隐患。

如何处理好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之间的关系

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协调配合

理论上,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均为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行为主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为宏观调控的主要部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 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践中,各国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时,都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并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更应体现 在常规的公开市场操作和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中,根据不同经济运行背景下社会总供求的实际变动,财政货币政策有不同的协调配合模式。

处理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关键

首先,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问题上应达成共识。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稳定物价应当放在首位,国库现金管理是第二位的,两部门应共同研究国库现金管理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协调问题。

其次,充分发挥短期融资工具的作用,增强我国国库现金运作方式的伸缩弹性,有利于实现更积极的流动性管理。良好的国库现金管理使在中央银行的财 政存款保持在较低并且稳定的水平上,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的发挥。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及财政收支时间进度上的不匹配性决定了国库现金余额的起伏波动性。为确保政府对国库现金的支出需要,国库现金余额的运作方式必须顺应这一波动性,保持充足的伸缩弹性。在当前货币市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我 国国库现金运作主要采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方式,缺乏应有的弹性。借鉴国际经验,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尤其是促进短期国债市场的改革与 发展,灵活设置短期国债的品种期限,滚动地非均衡发行短期国债,相应减少中长期债券发行,发挥短期国债在国库现金管理中不可替代的安全保障与伸缩调节功 能。

最后,根据国库现金余额安排国债发行的数量和进度,有效调节国库现金头寸的季节性余缺。按计划发行国债缺乏灵活性,在国库现金余额较大的情况下 仍然发行国债,失去了使用该工具的意义。在发行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库现金余额相应调整发行进度,有利于提高现金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都要加 强国库现金流预测,充分考虑结转下年、预算调节基金等因素的影响,科学确定国债发行规模。

加速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国库的监督职能

国库账户设置和收支管理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基础。我国从2001年起正式启动国库改革试点,目标是建立规范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了明 显的效果,收支管理过程相对优化,效率提高,政府收支过程更加透明,对财政资金的控制力增强。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与真正意义上 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有较大差距,还需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为预算外资金还大量游离于国库之外。这不仅是政府资金在运转中被挤占、挪用、沉淀等现象发 生的根源,也导致政府资金被人为分散化,进入国库的资金只是国家财力的一部分,严重影响国库现金管理的完整性、规范性。

因此,应加速推进以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配套条件。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 资金、税收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全部集中在中央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逐渐取消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的其他一切不合规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根据财政部门的 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实现国家财政资金在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收付。

积极研究财政存款是否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是否为货币持有部门,各国在货币统计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目前争议可以分为对于中央政府的处理,以及对除中央政府以外其他政府单位的 处理两部分。一是对于中央政府,各国和地区在货币统计中一般不将中央政府作为货币持有主体。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实证方面的考虑,认为中央政府的存款变动并不 能像其他货币持有单位的存款那样对宏观经济影响产生同样或同等规模的冲击。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中国香港等,将中央政府作为货币持有主体 纳入货币统计中。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认为,特区政府存款的增减与私人部门的增减都将导致银行可贷资金的增减,排除政府存款的统计数据将消减货币供应量中反 映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含量。二是对于中央政府以外其他政府单位,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各国一般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其他政府单位视 为货币的持有者,但也有许多例外,例如英国。

我国从1994年首次公布货币统计口径开始,政府部门一直没有作为货币持有者进行统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的财政存款并没有纳入到货币统 计口径中。然而,随着财政存款规模的不断递增,需要高度重视财政存款的波动对货币流通的影响。2010年末,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24277.32亿 元,与M2的比例达到3.3%。财政存款规模较大,并且随着政府收支的变化而波动,对货币供给的冲击不容忽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 证两个方面积极研究财政存款是否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问题。

董化杰系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副局长;王毅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

第四篇: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经济法0943班 史兆伟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

一、股票市场

在金融市场中, 股票市场居于重要地位.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发行和买卖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分为股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指发行人经证券承销商包销或代销,将未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场;后者指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相互转移的市场。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股票市场的行为通过股票价格得以定量反映,它代表了股票市场的一切走势和行为特征。股票价格包括股票发行价格和股票交易价格。股票发行价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出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通常由发行人依据股市行情及其他有关因素决定。它受发行人的收益状况、社会声誉、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状况、二级市场股价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常见的发行价格有面值发行和溢价发行两种。股票交易价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转让时的价格,它能够对货币政策做出直接的反应和变化。股票交易价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让渡者)和购买者(受让者)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买卖股票时形成的股票成交价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过程,实现股票所有权的转移。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股票的价格也是由其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二,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政策总称。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别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的要求。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的提出和确立是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转变的结果。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后者指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某种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当中央银行变动货币政策时,就通过货币政策有关手段促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波动,使流入股票市场的社会信贷资金、社会游资和储蓄分流资金相应增多或减少,从而引起股票市场规模和股票价格指数相应变化。股票价格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影响。从股票价值角度看,当松动性货币政策启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货币资产总额相应增加。增加的货币数量打破了原先货币数量供求的均衡状态,导致货币资产短期内收益下降。由此,社会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比例引起变化,企业和居民负债和资产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就是说,随着人们手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和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人们必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物资产,从而引起实物资产价格的随之上涨。股票价格是实物资产价格的缩影。确切的讲,股票价格体现代表着实物资本的价值,当实物资本价格因货币数量增加而上涨时,其价值的虚拟代表股票价格因其敏感度强,早就发生了变动;另一方面,从资金面角度看,《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 共3页第1页

任何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使社会货币总量变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股市中资金量。股市中增量资金的增加会改变股市供求关系,引起股价指数上涨。松动型货币政策一旦实施,既使是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倾向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资产结构也保持不变,股市中的资金绝对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按照原先股市资金与外围资金相同比例流进股市和其他领域。同样,紧缩型货币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减少着股市资金量。当然,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或货币政策实施长短,对股市资金量影响特征会有区别。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同时改变股票内在价值和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票价格也有明显的改变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一,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并不是单向地通过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来传导其作用过程,它还会通过股票市场这一中介传导其对实质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利率发生变化会使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持有债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对于股票而言就会降低,那些债券持有者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企业股票发行和筹资量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会相应扩大,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进而会带动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增长。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行,进而降低企业的股票市场筹资能力和实物投资积极性,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进一步引起社会收入、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收缩。其次,利率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当利率提高以后,公司贷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下降,这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给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一家银行的拆进(借款)实际上也是另一家银行的拆出(贷款)。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

三、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市在转化储蓄、刺激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一 推导财政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财政政策乘数考察的是某项财政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收入的影响,即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政府收支的变化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变化。以3部门为例:

y=ci+g=a+b*ydedrg

yd=(1-t)y

所以IS曲线方程为

yaegdr

1(1t)b

另外LM曲线方程为

kmr=y-hh

将IS-LM方程结合在一起

则:

h(a+e)+hg+dmy==dkh1b(1t)dk1b(1-t)hydy1gdg1b(1t)dk

hdma+eg+

结论: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一般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大——dk/h则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H越小——dk/h则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另外H越大——LM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大 3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D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D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另外d越大——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小

只有当一项扩张(紧缩)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下降)的很多,它才

会对AD产生很大的调整作用(财政政策效果明显)。在LM曲线为水平状态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乘数(挤出效应为0)

二 推导货币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 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IS曲线不变),实际货币供给量使均衡收入变动的比率:

h(a+e)+hg+dmy==dkh1b(1t)dk1b(1-t)hydy1mdm1b(1t)k ddma+eg+

结论: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大——dy/d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H越小——dy/dm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另外H越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LM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D越大——dy/dm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D越小——dy/d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另外d越大——IS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下载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增强稳健意识灵活操作财政货币政策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了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需要自行纳税申报。但由于长期实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很多人对自行纳税申报认识不足,准备更不足,以致目前......

    货币政策

    09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

    货币政策

    货币银行学重难点汇总11—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一、何谓货币政策 从广义上讲,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

    第四篇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思考题

    第四篇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思考题1. 中央银行为什么没有和商业银行同时出现,而是晚了几百年才得以建立?2.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职能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周围有人想把......

    新西兰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新西兰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 一、新西兰的货币制度 (一)新西兰储备银行 新西兰储备银行是新西兰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34年。依据《储备银行法1989》的规定,新西兰储备银行的职责......

    4-3货币政策

    端午节前的几天,中国的银行同业拆息率开始突然上升。虽然拆息率似乎已经见顶,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中国银行表示他们将审慎处理因信贷快速扩张而带来的流动资产风险,这场风险已经......

    货币政策专题

    我国货币政策浅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