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课程《灵韵》成果应用及效果总结
在尝试中成长
——学校课程《灵韵》成果应用及效果总结
一、学校课程开发思路:
学校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审视学校实际,抓住自身的特点优势,形成了自己课程研发的思路。体现学生的需求、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整合学校的师资优势。
二、学校课程回顾
1、学校课程研发
第一阶段: 2008年,学校充分发挥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动作用,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成员由学校中层干部以及校骨干教师组成。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研讨,分配任务去搜集有关素材,环山拍照,形成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以“五峰山”为素材的开发,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之后师生将搜集到的有关五峰山的自然境观、人文境观、内外八景等内容加以整理,并印发给全体师生,再集思广益。
第二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访当地老人,了解风土人情及民间传说;另一方面,与当地办事处取得联系,旨在介绍“齐鲁仙境五峰山”景观的资料,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第三阶段:小组成员整理资料,分层次、分章节进行编辑,配景观插图、关键词注释、赏读指导。筛选后,写出本研究小组的课程纲要,内容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究改进。
2、学校课程实施
基于对校情、学情的考虑,结合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2009年暑假,经过不断修订与完善,目前学校印刷成册的学校课程有:
《灵·韵》、《泥塑》等。为使学校课程及班级课程落到实处,并使之常态化,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我们还结合学生的年龄、年级特点及认知规律,对学校课程进行明确的设置规定:
三、四年级开设《泥塑》,五、六年级开设《灵·韵》,这些课程都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活动要求。
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开设地方课程,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合理部署,周密安排,使课程表细化到每周、每天、每课,正常开展,切实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落到了实处。走过六年,学生都能通过学校课程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校一直有条不紊地开展的学校课程教研活动,推进课程改革,树立课题来自课堂上的思想,将课题做到课堂上,强调有课题必有课堂,有课题必有课程支撑。学校为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团队成员之间的对话、交流、切磋、学习提供平台,推动了学校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进程。
三、学校课程解读
1、“认知体验”课程——《灵·韵》
通过《灵·韵》的开设,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以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选组,合作学习探究。通过具体的体验活动,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走进五峰山实地考察,进行问卷调查,广泛采访,摄影展,演讲比赛,加强小组合作,并能有创造的开展各种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各种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2、“自主实践”课程——《泥塑》
《泥塑》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艺术舞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主要采用自主动手创作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主要以小组合作为主,注重临摹与作品创新,作品呈现上,主要采取个体作品与场景组合为主,突显主观性与创新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了前人的经验,从作品临摹中汲取了创作灵感,从创作中发展了动手能力,拓展了思维。
四、学校课程评价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直接目的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评价学校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学校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部分,评价对象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两部分。
1、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课程的显著特点是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在评价学校课程时,从教师参与的态度、获得体验、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以及实际的收获等方面,以等级的形式来评价。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教学辅助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学校对进行课程开发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设备、资金支持,并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且把该成果载人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中,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参照指标。
2、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不惜代价,对学校课程的执教教师及班级购买了必要的用品材料,如:彩色卡纸、素描纸、彩泥、陶泥、胶棒、双面胶、毛线、十字绣、拉杆书皮等,保证了课的顺利开展。围绕课程标准,在对学生评价上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突出过程评价意识。建立了“学生成长梦想档案”,以“感受成功,体验快乐”为主题的评价模式,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内容包括:每个班级设计适合班级年龄特点的封面;学生自画
像——可贴照片,并对自己做介绍,自己的爱好、喜欢的名言、特长、优点等;小组档案卡——设有小组标志、小组成员分工等;作品呈现——当堂作品或照片,对作品进行阐述;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和主题评价表,以等级的方式呈现;学生为每次活动搜集的图文资料、调查不等;学生撰写的成长日志。每学期期末,档案室、美术展室都展出学生的阶段成果。这样真实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足迹,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健康发展铺就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五、初步的成果与反思
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实践证明,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及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突出了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学校发展平台。
2、促进教师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得到了转变,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3、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成绩。学生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六、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要继续保证课程的丰富,质从量出,有量的支撑,课程才有广度,学校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广博基础上的丰富。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的动态成长,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活水,学生的成长是体现在动态中的体验。要保持课程的整体性、持续性。
一路走来,我们充满了艰辛,学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更多的是收获了羽化成蝶的喜悦与成功。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五峰中心小学将在学校课程实施与评价中,会走出一条富有生命力的特色之路,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得更加鲜艳!
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街道中心小学
2014年2月24日
第二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总结
绪论 传感器定义: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的装置。
组成:敏感元转,转换元件(调制作用),测量电路
分类:按输入量分类,按测量原理分类,按结构型和物理型分类【第2页】
第一章
静态特性:传感器在被测量的各个值处于稳定状态时,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稳态特性。
Y=a0+a1X+a2X2+…+anXn 【第4页 公式1-1 线性度:在规定条件下,传感器校准曲线与拟合直线间最大偏差裕满量程(F·S)输出值的百分比称为线性度。δL=±ΔYmax/YF·S×100%
灵敏度:指到达稳定工作状态时输出变化量与引起次变化的输入变化量之比。
【第7页 公式1-2】 动态特性: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传感器的输出值能够真实地再现变化着的输入量能力的反映。)【第10~11页,0,1,2阶数学模型】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第13~15页】
对系统响应测试时,常采用正弦和阶跃两种输入信号。这是由于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傅里叶级数分解为各次谐波分量,并把它近似地表示为这些正弦量之和。而节约信号则是最基本的瞬变信号。
第二章(应变传感器 与 压阻式传感器相联系)
金属应变片,特点:1.精度高,测量范围广。2.频率响应特性好。3.结构简单,尺寸小,质量轻。4.可在高(低)温、告诉、高压、强烈震动、强磁场及核辐射和化学腐蚀等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5.易于实现小型化,固态化。6.价格低廉,品种多样,便于选择。
缺点:大应变状态时明显非线性,半导体传感器非线性严重;输出信号微弱,抗干扰能力差;不能显示应力场中应力梯度变化。
金属丝:应变系数【第20页 公式2-6】
金属应变片:【第23页 公式2-7】 横向效应:金属应变片由于敏感栅的两端为半圆弧形的横栅,测量应变时,构件的轴向应变ε使敏感栅电阻发生变化,其横向应变εr也将使敏感栅半圆弧部分的电阻发生变化,应变片的这种既受轴向应变影响,又受横向应变影响而引起电阻变化的现象称为横向效应。温度误差:温度漂移→温度误差→因环境温度改变而引起电阻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应变片的电阻丝具有一定温度系数;其二是电阻丝材料与测试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公式2-16,17,18】(补偿方式?)
应变极限:【第25页 公式2-11】与测量电路联系起来看 测量电路:电桥: 相邻相异,相对相同【第30页 公式2-27】
应用:看书后习题【第332页】
第三章
电容表达式:C=ε0εrS/dε=ε0εr
三种类型:变面积型,变介质介电常数型,变间距型【第46页】
变间距型,采用差动式电容传感器,使灵敏度提高已被,而且使非线性误差可以减小一个数量级。线性度极大减少?【第49页】 测量电路:【第53页 图3-10】
差动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分析【第55页】
误差分析:寄生分布电容,边缘效应【第59页】
边缘效应:边缘效应的影响相当于传感器并联一个附加电容,引起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和非线性增加。消除方法:增大初始电容C0,即增大极板面积,减小极板间距,加装等位环。寄生分布电容:一般电容传感器的电容值很小,如果激励电源频率较低,则电容传感器的容抗很大。因此,对传感器绝缘电阻要求很高;另一方面传感器除有极板间电容外,极板与周围物体也产生电容联系,这种电容称为寄生电容。寄生电容极不稳定,导致传感器特性不稳定,产生严重干扰。措施:静电屏蔽,将电容器极板放置在金属壳体内,并将壳体与大地相连。电极引出线也必须用屏蔽线,屏蔽线外套要求接地良好。
第四章
电涡流传感器
电涡流传感器工作原理:当被测物体与传感器间的距离d改变时,传感器的Q值和等效阻抗Z、电L均发生变化,越是把位移量转化为电量。
为何说被测导体是传感器一部分:1.无被测导体,不发生电涡流效应,必要条件。2.被测导体变化,传感器特性也变化。
如何测,测量参数,影响因素【第89页】
第五章
压电式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有缘传感器。
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对其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他的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恢复不带电状态。压电陶瓷和晶体有何不同,有极性为何不显电性 电致伸缩效应 正负压电效应
测量电路:原理 【第105页】
内部泄露:传感器内部不可能没有泄露,外电路负载也不可能无穷大,只有外力以较高频率不断地作用,传感器的电荷才能得以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压电晶体不适合于静态测量。电压放大器【第106页 图5-17 公式5-18】模值,峰峰值,理想输出
电荷放大器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第110页】阻尼系数,固有频率
第六章
数字式传感器:直接采用数字式传感器可将被测参数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出【第114页】 光栅式传感器:由照明系统、光栅副和光电接收元件组成。
摩尔条纹形成【第120页】
辨向原理:如果能够在物体正向移动时,将得到的脉冲数累加,而物体反向移动时可从已累加的脉冲数中减去反向移动的脉冲数,这样就能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
细分技术【第123页】 光栅传感器特性
第八章 霍尔效应,霍尔系数【第167页】
为何选N型材料:输出电势小,受温度影响小,线性度较好 磁敏传感器温度补偿:【第173页】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迁移率和载流子浓度等随温度变化的缘故。因此,霍尔元件性能参数,如内阻、霍尔电势等都将随温度变化。为减少霍尔元件温度误差,可:1.选温度系数小的材料。2.采用恒温措施。3.采用恒流源供电。4.采用补偿电路 为何尺寸,外形有要求? 测量电路,概念,两种符号,各种特性,形状系数,不等位电势
光敏传感器
光电效应
外光电效应:在光线作用下,物体内的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受光照的物体导电率发生变化,活产生光生电动势的效应叫内光电效应 各种元件的基本特性,原理 负载,功率的选择
应用【第367页 例8-5】
光电传感器的类型及应用【第201页】
类型划分,按原理,按测量量(连续,断续)
光纤传感器 特点,原理,计算公式,结构,分类
特点:1.电绝缘2.抗电磁干扰3.非侵入性4.高灵敏度5.容易实现队被测信号的远距离监控 原理:斯奈尔定理:当光由光密物质射出至光疏物质时,发生折射,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第245页】
结构:发送器、敏感元件、光接收器、信号处理系统以及光纤构成公式E=Asin(ωt+ ø)
第三篇:成果推动应用年总结
城北中学关于开展“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推广应用年”
活动的总结
城北中学积极响应省市中小学素质教育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关于开展周村区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推广应用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树立科研兴校的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开展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城北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我校现在开展的“10+5+25”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发挥我校信息化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先进名校成功经验的精华,与我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进行有效整合所产生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10”即教师利用课上的后十分钟发放导学案,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这“10分钟”内有效指导,为学生进行课下自主学习扫清障碍。课下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预习,预备在下节课展示。下节课开始,先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或检测,然后由相关小组成员借助电子白板和实物展台在接下来的25分钟内展示交流,实现兵教兵。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和补充,展示结束进行必要检测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始终辅助课堂教学:在预热阶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课下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资料,准备展示;在展示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及电子交互白板进行多边学习活动,即:谈搜集信息的体验;将自主探究的成果提交小组讨论,质疑问难、总结得失,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重评价方式,切实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三备一优化备课模式 结合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我校在教师备课上进一步深化“三备一优化”集体备课模式,即在遵循“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标”的基础上,做到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充实二备——调查筛选再加工个案三备——授课完毕反思交流,形成最优化导学案”。在一备中,教师按照“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根据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手中资料、学生情况、授课内容制定导学案(一备定初稿),根据导学案利用电子白板备课系统制作课件,然后把导学案和课件交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交流、修正、完善(二备①环节),经同学科教师修改后放到学校网站上,利用每周每个教研组半天的时间集体备课进一步充实完善,即同学科组成员先从校园网上将要集体交流的导学案、课件下载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集体备课时,主备人以说课的形式展示导学案和课件,组内成员提出整改意见进行必要修改(二备②环节定稿),上传到学校网站保存并打印使用。在学生经过预习完成导学案后,课前收缴导学案供教师查清学情,制定组织学生展示教案和课件即三备(教案),经过课上锤炼,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反思、交流、汇总,对学校网站保存的导学案、课件进一步修正完善保存以备来年教师使用。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团队教学研究方式与教师自己孤立的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网络教研模式
我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在网络上进行,教师将初备的导学案放到gmail上,供同学科组教师进行交流修改。同学科、同年级组教师通过gmail跟帖的方法即时对导学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备课教师修改完善导学案,团队合作的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我校积极利用周村田村家园博客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反思、记录自己的教学历程,这样学校通过查阅教师博客,就能了解教师专业成长情况,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动态调控。
四、“一体两翼”研训模式
“一体”即以教务处为指挥主体,“两翼”是指学科组、年级组两个研训实体。学科组横到教师,负责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说评课等内容;年级组纵到学生,负责学法研究、学情分析、课堂反馈等内容,二者互为兼容,互为补充。内容上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五、“捆绑式”评价模式
为适应信息化教学,我们采取的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一条是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把年级组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年级事物由年级自主管理;另一条线是实行学科负责制,负责本组的教学、教科研工作,由学校按照考核方案统一考核,同时借助即时化管理平台实现即时反馈,使得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
这些成果的形成,得力于我校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重点包括:
一、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抓好科研队伍建设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科研的关键,学校始终本着“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原则,切实抓好师资培训。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到杜朗口学习,并且还派二十余名教师在杜郎口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年4月份,我校又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到杜郎口参加全国集体备课研讨会,为我校的课堂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
1.构建学习型组织。
要走在教科研的最前沿,必须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科研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学校为教师学习,营造书香校园创造了条件。教师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料以及学校为大家征订的教育、教学类杂志,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使思考走在工作的前面,并结合工作实际人人撰写心得体会、个人反思、理论笔记。
2.切实加强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
教科研工作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优化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们认真对照教育科研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校本教育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1)邀请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专题学术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培训。本学期先后邀请市电教馆领导、市教科所领导和市教研室老师来校作教学实践指导,请专家与教师对话交流,进行培训互动,让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求发展。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教科研骨干力量,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方面的培训,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培训、研究、交流,从中吸取科研的营养,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业务精、功底深的优秀教科研教师队伍。
(2)积极发挥校本资源优势,继续加大和完善校本教育科研培训力度。本学期先后组织了全校范围内的电子白板说课比赛、课件设计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扎实推行校本研训,推动校本研修,提高理论修养。
3.创设良好的骨干教师成长环境。
开展以关注课堂改革为重点的研究。本学期通过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课改优质课教学展示周活动,将课改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每周六开设教改论坛,通过论坛,了解教师们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困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并在导学案的编制、循环大课堂的高效研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对于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返校后要将学习心得体会与同学科教师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5.加强教研组建设。
(1)各教研组制订好工作计划,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好学习相关理论文章、上课、说课、评课等活动,组长收集每次活动资料,做到记录完备。
(2)积极实施新课程的标准,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培训、研究。要求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体辅导为辅。在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3)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伙伴结对互助活动。
(4)组内开展“三备多优”教研活动。各教研组由组长负责先确定备课内容,备课组成员各自独立备课,再集中研讨、修改,最后决定上课教师,全组教师进行大讨论,有必要的再作第二次修改与上课活动。课后有反馈,做好听课记录。
二、重视过程管理,规范课题运作
(一)改革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开展以研究教材为重点的集体备课。建立研讨制度。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明确分工,轮流主讲,智慧生成,资源共享,共同受益。
(二)积极开展以关注课堂为重点的课改研究。学校坚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反思交流”等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研制度,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城北特色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三.认真搞好网络教研工作
1.健全完善教研网站 分别建设教改论坛、备课区、学生学习交流区以及教师博客网,学校依托校园网站建设各学科教研专栏。
教研网站或专栏内容包括: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研活动过程与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专题探讨破解教与学难题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分析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内容,链接专家和教研员、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等。
2.建立教研博客网站
建立教研博客网站,组织教师、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教研人员以“实名注册、笔名显示”注册博客,撰写工作日记和教育教学反思,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和交流。
3.分工明确,制度完善
信息技术教师负责网上教研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强化应用培训和网络安全培训等。
教导处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制定学科网上教研工作计划,带头开展网上教研,发布教研信息,开展常规和专题教研活动,管理本学科博客,推荐精华日志。及时查看网站及博客内容,发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对于蓄意破坏者,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以上是对本学期工作的梳理,为了能在本学年书写上更为精彩的一页,拟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提高:
1.继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2.构建学习型组织,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3.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扎实开展,真正以科研促教研
4.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今后,我们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自加压力,注重教科研工作的指导性、实效性、群众性,在教育科研这块芳草地上再作贡献。
城北中学
2013年5月4日
城北中学关于开展“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推广应
用年”活动的总结
城北中学 2009年5月4日
第四篇: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 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 ③数据的统计分析;
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 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
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故称之为“微量元素”。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lppm=10-6=10-4%=0.0001%=1μg/g 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lppb= 10-9=10-7%=0.0000001%=1ng/g
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1e elments)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相容元素(compatib1e elements)则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6、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最早使用于勘查地球化学中,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元素含量分布的均匀性,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明显不同于周围元矿背景区的现象。地球化学异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即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概念。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产物(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7、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如果将元素的全球地壳丰度值作背景,则地球化学省是最大的一级异常。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
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
•(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 分为:
•(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即属于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有关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和矿体同时形成。•(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都属于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由于矿体的表生破坏所形成。
8、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形式主要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9、天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②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1、化学提取法
(1)偏提取法。也称浸取法或者部分提取技术。它是通过选择某种合适的提取剂,只溶解某一种结合形式部分,对其他结合形式不溶解从而使所研究的那种结合形式部分被提取出来。偏提取法一般用于结合不够牢固的那种赋存形式。例如,应用蒸馏水可以提取固态体系中的离子吸附态形式,用稀盐酸可提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用抗坏血酸加双氧水可以溶解硫化物而不破坏硅酸盐矿物结构,只提取矿化作用带入部分,达到强化异常指导找矿的目的。
(2)顺序提取法。它是根据不同试剂提取结合牢固程度不同的部分,从结合最弱的活动态离子-有机络合物-超显微结构混入物-硫化物到结合最牢固的硅酸盐,试验研究某些试剂进行依次提取。•(3)平行提取法
12、地球化学景观: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景观条件下迁移沉淀的规律。
13、风化
一、物理风化 • 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初级阶段。物理风化的营力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气温、重力、冰冻与溶解、盐类结晶和植物生长等。
二、化学风化 • 1.水解水合作用 • 2.氧化还原作用 • 3.碳酸化作用
三、生物风化
• 生物风化是指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风化。它在地表的作用,比以往人们认识要广泛得多。• 生物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①植物根系沿岩石的裂隙、节理生长产生的动力,使暴露在地表(或一定深度)的岩石崩裂破碎;
• ②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产生的有机酸参加了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对岩石矿物产生腐蚀作用。
• ③植物呼吸O2和CO2,而O2和CO2是化学风化的重要反应剂。• ④细菌和霉菌在氧化带中参与有机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性因素与局部性因素两大类。• 区域性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和大地构造单元; • 局部性因素有岩性、微地形、小构造等。
15、风化与剥蚀的平衡
风化作用使地表松散层变厚,结果使风化速度变慢以至中止。但另一方面,厚层松散物的表层极易被外力带走,使其厚度变小。当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时,地表不可能形成发育完好的覆盖层,甚至基岩直接出露。反之,当风化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就能使松散层厚度加大,它的表层就有可能逐渐熟化而发展成为土壤。当两种速度相等时,整个松散层的厚度与结构保持不变,而绝对标高以一定的速度下降,这种速度在山区为每年1~10mm。
16、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A层、B层、C层),其中有的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层。• A层又称淋溶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17、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一、残余原生矿物 •
二、次生矿物
1.粘土矿物2.铁锰氧化物
三、有机物 •
四、可溶解物 • 特殊风化物——铁帽
18、主要类型岩石的风化特点
• 沉积岩中碎屑岩风化时(砂岩、页岩),化学溶解十分微弱。因为组成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上一个风化旋回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已经过水的浸洗,所剩下的是稳定的石英,少量钾长石及各类粘土矿物。• 超基性岩风化时,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在表生环境中最不稳定,所有原生矿物几乎完全消失。大量Ca、Mg及部分SiO2被溶解带走。当地形平坦时,在一定深度上以菱镁矿、方解石、蛋白石形式出现,形成所谓碳酸盐风化壳。
• 中酸性岩的风化,可以其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的风化为代表,高岭石,保留原地;可溶性盐类;无定形硅酸,最后形成次生石英。
19、土壤中的元素分布
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为:
• 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如Si33%,Hg0.01ppm; •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 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研究元素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规律,目的是为在找矿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层位和深度。
20、一项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工作设计、取样、样品加工、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异常踏勘与评价、初步报告编写、结果验证直到提交最终报告。化探工作按其所获资料的原始性,只有两大阶段,即第一性资料的获得阶段与随后的对原始资料进行人脑或电脑的加工得出第二性资料的阶段(室内整理、异常解释评价)。
21、各阶段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 1.区域化探
面积为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工作属于区域化探。一般成果比例尺为1:50万、1:20万(现改为1:25万)。这阶段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2.普查化探
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其目的是发现新的矿化现象和确定其分布规律。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比例尺1:5万、1:2.5万、1:1万。当比例尺较小、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区,仍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坦地区,只能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详查化探(矿区化探)
• 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比例尺1:10000、1:5000、1:2000。工作面积较小。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22、指示元素的选择
• 除1:20(25)万区域化探扫面由国家规定必须测定39个元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扫面的52种外,一般工作中的指示元素的选择都由送样人员提出。一般遵循如下的选择原则
• ①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 • ②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出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 ③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
• ④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 • ⑤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3、样品加工
• 加工的目的:去掉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样品加工时应防止污染,应做到: •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在自然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异常);
• 4.不能随便更动加工方案。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筛前不要碾磨,以保存原始粒度;
• 5.不能用金属铜筛,而用尼龙筛。
24、化探测试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1.检出限:为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地测试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最小质量
• 2.灵敏度:灵敏度指某一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可靠地测出的相对最低含量(μg/g、μg/L或10-
6、10-9)。
• 3.精确度(精密度或重现性):精确度是某一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 4.准确度:指所测定得出的含量与元素在样品中的真实含量的符合程度。
25、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参数
1.连续性(t):指异常范围内异常样品所占比例。
2.均匀性:指异常地段内相邻两点含量差值的大小。差值大,均匀性差;反之则好。
3.渐变性:指异常含量沿某方向的变化程度。实质上是含量梯度(dc/dx)的大小。梯度小渐变性好,即形成异常规模相对大;梯度大,渐变性差,异常规模小。4.异常峰值(Cmax):异常中最高异常值。是表示异常强度的一个参数。5.平均异常强度():异常范围内元素含量的平均值。6.异常衬度(清晰度):是描述异常强度的一个参数。
KKKccocca,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表示平均异常强度高于背景的倍数上限的倍数上限的倍数Cmaxca,表示异常峰值高于背景7.线金属量ML(M·%或M·ppm):根据一条典型测线(一般为垂直剖面)来估算矿化强度的参数。指沿一定的取样线,晕中各样品的异常含量部分与各样品所代表的线段长(Li)乘积之和。
8.面金属量(M·%或M2·ppm):面金属量(Ms)对一个原生晕来说是指一定剖面(平面)上,晕中元素的异常含量部分与成晕面积(S)的乘积。
26、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系统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其中的微量元素和其它地化指标,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各类原生异常(地化省、区域原生异常、矿床原生晕等),进而找寻矿床或研究其它地质问题。
27、成晕元素的迁移方式:
• 1渗滤作用,2.扩散作用,3.气象运移作用
28、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矿体及原生晕都是同一次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与成晕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值得注意。
• ①成矿成晕的物质来源基本一致,但由于与围岩的交代作用而使某些造岩元素活化转移,故成晕元素不仅有成矿元素,也可以是造岩元素。• ②成矿成晕过程中,元素的化学行为基本相同,即由分散的液相到富集的固相,但原生晕元素含量往往低于矿体中元素含量数十倍。这种富集程度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素存在形式的差异。矿体中元素多以独立矿物存在,而原生晕中,除独立矿物外,还可呈其它形式存在,如类质同相等。• ③成矿成晕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作用可以经历多个阶段,但矿体往往在主要成矿阶段形成。而成晕过程不限于主要成矿阶段。• ④原生晕与近矿围岩蚀变也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它们在成因上可以密切联系,在空间上可以紧密伴生。但通常原生晕具有比围岩蚀变更大的范围,因而利用矿床原生晕更有利于寻找埋深较大的盲矿体。
29、影响元素迁移成晕的地质因素 • 1.构造因素 • 2.岩性因素
• 围岩岩性对原生晕控制主要是围岩的渗透性和活泼性,它们主要控制着原生晕的规模。
• 3.含矿溶液性质的影响
含矿溶液性质对元素迁移及成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温度、压力、浓度等方面。
30、原生晕的分带性?
原生晕的分带性是指原生晕的特征(如元素的空间分布,含量情况、面积大小等)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常表现出沿一定方向具有带状分布的特点。原生晕分带性包括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两方面:①浓度分带:指同一组分的含量(浓度)自矿化中心或异常中心向外有规律变化的现象。②组分分带:指原生晕不同指示元素异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变化现象。30、研究原生晕分带性的意义 • 研究成矿与成晕机理;
• 研究矿体剥蚀深度和寻找盲矿体; • 指导勘探工程的布置。
31、次生晕的分类:依据赋存介质类型区分
(1)产于残坡积层(原地风化产物)中的次生晕----残留晕(同生异常);(2)产于运积层(异地沉积物)中的次生晕----上置晕(后生异常)。前者通常是机械分散,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的综合产物,后者则仅有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作用的影响。
32、水系沉积物指的是河流、溪流、干沟中的淤泥、细砂等。
33、水化学测量样品为河水、湖水、泉水、井水、钻孔水、矿坑水等。
34、目前用于气体地球化学找矿中的气体有:汞蒸气、CO2、SO2、H2S、He、Rn、CH4及烃类气体、O2、H2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汞蒸气,35、“生物”地化测量现阶段实际上主要是利用植物和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特征,思考题:
1、原生晕分带特征及找矿意义。
2、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化探方法有哪些,所用方法的依据。
化探中对金属硫化物矿床研究较多,且多为热液矿床,主要的化探方法如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在形成过程中除形成矿体外,在围岩中留下比矿体大得多的原生晕。原生晕一般在矿体及围岩中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这种分带性使得我们确定矿体的类型、指导勘探工作,预测深部矿体等。原生晕最完整地保留了成矿的相关信息,也是构成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在地表风化后形成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可分为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对于热液矿床,土壤测量既可用于区域化探,又可用于化探普查到详查等每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常规化探方法。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作为化区域化探的首选方法,从异常形成机制可分为机械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主要用于区域化探及普查阶段,可有效地识别、不易遗漏异常。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热液矿床多为金属硫化物矿床,其在地表发生氧化反应、电化学溶解、生物作用等均可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
气体地球化学测量:以汞气、He气、Rn气、含硫气体测量为主,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汞气异常的形成机制来看,在热液矿床的周围介质及上覆土壤中一般均会发育汞气异常。因而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化探方法。
生物地球化学测量:利用生物(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与矿的关系来发现矿体分布。另可借助遥感技术,可在更大的区域内找矿。
3、影响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常规土壤测量的技术要点。
答题要点:分同生碎屑异常及后生异常两种,前者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形成会受地形坡向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可发生一定的位移。后者是次生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受化学风化形成,受表生景观条件制约,以降雨、气候、运积物性质及粒度,取样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土壤测量中要通过方法试验来选项择合适的条件,如取样的层位、粒度,取样密度,并详细记录土壤的性质及受人类干扰程度。
4、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背景值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判断特殊地球化学过程 2.衡量研究区化学元素富集或贫化的程度 3.作为选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依据
4.作为矿产资源评价预测的依据
在化探中常用剔除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异常值后求得的均值加减两倍方差的计算法,也有直观经验的作图法,如概率格纸法等。
5、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
答题要点:对地球化学声场的系统调查来建立地化异常与矿的相互关系来找矿的思路。工作程序如下:工作设计,样品布局,样品采集,加工、测试、解释和评价报告编写等。另外,从工作性质及范围可分为区域化探,普查、详查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可选不同的化探方法来实施。
6、水系沉积物异常发育的有利条件及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
有利条件:
1、地形有一定切割;
2、水系发育。影响因素主要有矿体位置与水系的空间关系、采样季节、地点、采样粒度等会影响到异常的发育。因此,该方法尽管简单,也应进行粒度试验、采样时间、采样距离、选择标示元素等相关测试工作,并尽可能回避人为活动的干扰。
7、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分布型式的意义:
①可以认识所研究的地质体经受地质改造作用过程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地质作用过程,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成矿作用总是出现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作用多次叠加的地区。因此,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地质体,才具有找矿前提,特别是M/A(叠加强度比值)越大,叠加强度越强的地质体更是找矿有利的对象。
②可以对两个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以判断两个地质体的相似性,即分布型式相同,参数相近似的两个地质体可能具有同源性或相似性。③在地球化学勘查中,为确定背景值和异常下限提供了计算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计算方法。
④对某一具体研究母体,知道某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型式后,可以预知某一含量的概率,了解该样点的地质意义。
8、成晕与成矿的关系。
9、各地球化学勘探阶段的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的选择。
10、指示元素的选择原则。
11、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总
结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成果名称
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
所属类别 第一负责人 所在单位
教育教改与实践探索
周德永 寿县菱角初级中学
2014年8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的
总 结
一、教育教学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现代化的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农村课堂,转瞬间使农村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硬件和软件资源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资源以提高课堂效益,呼唤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2009年元月,在省级课题《发挥远程教育资源效益,提升农村课堂教学水平》顺利结题的基础上,我们又申报了课题《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并被确定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我们着眼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背景下,通过中心校一级管理机构的督促、指导、共建的统筹管理模式来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校本教研开展。2.如何创新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3.如何创建一个广泛而便捷的网络平台,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加便捷。从而达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有效保障运行机制,使远程教育工程长效运转的目标。
二、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与实践过程
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这一重点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寻找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制作探索管理制度的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模式 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如下:
(一)、准备、分析阶段
随着我县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三种渠道的资源扑面而来,来自于“天网”的卫星接受系统,来自于“地网”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的素材,以及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分发的课堂教学播放光盘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统筹管理、维护,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利用,显得日益紧迫。2009年4月,周德永同志提出把《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2009年5月,论证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同时,课题组搜集相关资料,调查访谈,作好统计分析前的材料收集、准备工作。接着,参研学校的远程教育技术员把本校的农远工程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了整理,课题组对参研单位的教师信息技术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发了《中心校教师信息技术状况问卷调查表》《农远资源管理、维护、应用情况调查表》,基本摸清了参研学校教师应用农远设备、资源建设、维护能力的基本情况,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后期的教师培训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本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省重点研究课题,课题代码:JG09291。2010年1月12日在寿县一中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六安市规划办主任何鼎友,县规划办主任陶曙等专家对课题的开题以及研究实践进行了指导。
(二)、落实、研究阶段
1、组织培训:课题组负责人于2009年3月参加了寿县规划办举行的第一次培训会,倾听了到会专家和精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指导,感到收获很大。回来后,首先向分管领导进行了认真的汇报,然后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把县规划办陶曙主任的要求以及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传达和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细化了每个人承担的任务,使之更具体、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实施“三个一”工程:课题组教师(或自己辅导的年轻教师)每人至少要讲一节全镇性的运用远程资源媒体辅助教学的公开课,每人要写一篇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每人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管理也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探索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的模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开始进入农村中小学,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必将打破原来结构体系的平衡,引起教学过程的变革。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我们生活在农村孩子和教师来说其重要,确实成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要实现好这一目标,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转和资源的合理科学管理是前提条件。
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科学的使用制度。使用前一定制定好相关的使用制度和使用记载,规范应用。还要做好教师的使用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使用,边学习边使用,逐步提高利用率。要积极探索资源的使用方法,资源传输的最佳途径。比如,上整合课时教师以网页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就可以开发一个动态的上传下载系统,既帮助教师节省了制作网页的时间,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资源管理应用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核心。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管理好、利用好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卫星远程教育资源的节目类型、节目的内容、节目接收及节目管理利用。
远程教育卫星资源的管理利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的存储管理,中小学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由远教IP接收软件接收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容量大,每月的内容都甚至成G容量的资源,因此要对接收下载的课程资源及时地进行存储管理。
保存资源的存放目录结构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要求条理清楚,目录名称简单明了,并且与接收软件的存放目录名称有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以方便查找。
保存资源的介质除了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外,还应该考虑用其他介质,因为日积月累的资源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仅用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存储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但最理想的还是用光盘刻录机将资源刻录在光盘上,这是比较经济实用的存储方法。
管理人员是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技术保障。对于有限的技术人员来说,中心校要统筹全局,合理使用,正确引导,使他们要勇于钻研,热心服务,培训学校级的管理员,鼓励他们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敢于动手,不要一遇见安装、调试中的问题,就想到去求别人,应自己先思考问题的症结,再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在中心校技术管理员的指导下,亲自排除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实战经验。同时、在管理上要经常组织管理员们相互交流经验和得失。使他们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4、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
在日常的应用中,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储存使用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师资缺乏的农村学校,管理员既要接收、整理、储存资源,又要帮助做课教师调用资源。加之设备的维护,计算机系统故障的排除,资源组合的技术等是困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一个难题。
为了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心校应该发挥其管理的功能,集中优势,统筹全局,协助、互补,共克难题。
①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督促、指导设备、资源的利用。
中心校做为农村学校的直接管理者,可以抽调专人,以一当十,专门从事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然后资源共享。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辖区内各校教师资源不充裕,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首先,以中心校为主,建立辖区内的资源站。做为辖区内学校教师访问的资源库。
其次,就是让资源能在辖区内学校共享的问题了。根据互联网已经在各个学校基本开通的实际条件,建立局域网,资源共享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也可以通过域名解析,让辖区内远距离的学校共享资源,如在远程资源接收计算机上下载安装“花生壳”客户端,利用这一服务建立拥有固定域名和最大自主权的互联网主机。在“花生壳”网站上注册后申请了一个免费域名。在进行计算机远程连接时,只需输入域名连接,同样可以进行远程资源的共享。
当然,中心校还可以把收集整理好的远程教育资源上传到中心校校园网的网络硬盘上,供教师下载使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样集中采集,资源共享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学校解决了资源下载、建设的难题。
②送训上门,当面指导,灵活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培训、设备维护是困扰农远工程顺利实施技术难题。设备的使用在于人。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设备硬件,而且教师的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参训者得到提高。同时,这种集体培训的代价也非常高。中心校根据辖区学校的要求灵活机动的安排送训上门。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及时的解决教师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播放教学光碟到课件的制作,各取所需,分层指导,共同进步。同时,上门送训的技术员在与广大教师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互通心得,使农远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得到积累和放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有了专业维护设备的人员做技术后盾,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怕弄坏计算机以及远程教育设备而犹豫不前了。这样踏实的技术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技术难题。远程教育设备闲置就再也没有理由了。
③转变观念,督促、管理学校切实、灵活、有效地使用共享资源。
有了方便应用资源的网络,也给中心校对学区内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以及设备提供了很好的实时监控的系统。中心校的农远工程办公室能够及时掌握辖区内各个学校使用资源和设备的情况。无形中给学校的领导形成一定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促进学校远程教育资源效益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那种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落实到档案盒里,只为应付检查的虚假行为。
中心校作为学校的一级管理与指导的机构,要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导向作用,淡化应试教育性质的评比与检查,注重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的引导。使教师能充分地认识到实施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把它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为根本,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来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水平。
课题组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涧沟中心校校园网》平台,设置农远资源库,供辖区学校的老师选择使用。并在使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使中心校级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变得越来越种类齐全,格式丰富,教师喜爱的资源宝库。
三、教育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效果
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辛勤耕耘,积极收集整理研究过的资料,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学校也给老师们创造机会,一方面,学校组织论文评比,总结推广大家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中心校准备积极向外推荐老师们的好论文,推广我们的优秀成果。课题组的成员共有10余篇优秀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其中论文《充分发挥中心校对农远工程的管理职能》获市教师“六项作品”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寿县教育信息网》上刊登。
在学的学校典型课例公开课上,课题组教师积极准备,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运用远教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展示课题最后的研究成果,向全镇中小学展示。每位课题组教师都把远教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的主要内容,项目学校的管理员与中心校课题组成员经常一起研讨远程教育资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成败得失,通过课题研究这种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我中心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提升。课题组成员江福军老师荣获2009年安徽省“农远新星”的称号,周德永老师荣获2010年寿县“农远新星”称号。2011年该课题荣获安徽省第八届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本课题研究实践成果具体、明显。
课题组教师在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应用的实践中创新了农村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的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与应用的资料,而且大部分的课题材料都被上传到课题组专用的网站上,供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之用。在2012年寿县教科研成果交流会上,科研成果《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到了重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