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分析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作用区别联系
正文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工具
财政政策:一定经济形势下,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变动收支的措施或者指导思想或方法。
财政政策工具:也称财政政策手段,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税收、规费、国有企业收入、国债)、财政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性支出、政府投资)、自动稳定器功能、相机抉择政策。
货币政策: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道义劝告、信贷额的限制。
二、分析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如:经济萧条时期
财政政策→改变政策的收支→
1、政府购买↑就业↑
2、转移支付↑ →社会总需求(Qd)↑ → GDP↑
3、税收↑
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 2
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1、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投资↓,使得总需求↓,导致均衡收入↓。挤出效应↑,政策效应↓,调控力度就↓;挤出效应↓,政策效应↑,调控力度就↑。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
率。
(1)、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
IS曲线斜率越小,IS曲线越缓,利率提高幅度越小,挤出效应越大,财政
政策越不明显。
IS曲线斜率越大,IS曲线越陡,利率提高幅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小,财政
政策越明显。
(2)、LM曲线斜率变化,IS曲线斜率不变
LM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越缓,利率提高幅度越小,挤出效应越小,财
政政策越明显。
LM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利率提高幅度越大,挤出效应越大,财
政政策越不明显。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
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如:经济萧条时期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率↓
2、法定准备金率↓
3、买进债券→货币供给↑→利率↓→投资↑→Qd↑→就业↑ 和GDP↑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2、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
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1)、LM 曲线斜率不变,IS 曲线斜率变化
IS曲线斜率小,IS曲线越缓,货币政策效应大,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大。
IS曲线斜率大, IS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应小,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小。
(2)、LM曲线斜率变化,IS曲线斜率不变
LM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越缓,货币政策效应越不显著,对国民收入影
响越小。
LM曲线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应越显著,对国民收入影响
越大。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要正确认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互关系,就必须客观地分析两
者之间的差别。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各自独立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
1、功能差异。其一是明显度不同。财政政策具有较高的明显度,而货币政
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财政预算一收一支,一目了然;银行信用一存一贷,但存款可以派生货币,因而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很难掌握。其二是调控力度不同。财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财政收支,具有“刚性”特征,如税收和税率、财政补贴等,都应保持稳定。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货币发行量,在操作过程中具有可塑性、灵活性。因此,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着重点不同。财政的政策主要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财政可以通过自己的收支活动,引导货币投向,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目的。货币政策涉及到货币运动的所有领域,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控,是一种总量宏观调控政策。
2、目标选择差异。调控总需求和调整产业结构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面临的共
同的政策目标,但在总量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上,财政采取长期适度从紧政策,金融则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与金融在结构政策方面的目标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财政采取压缩一般建设、保证重点建设的政策目标。金融部门则实行择优扶持,这样易导致信贷资金流向一般建设,加剧一般性建设的膨胀。
3、实施差异。由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职能、作用、任务不同,因而各自采取的政策实施起来也不同。财政政策主要实行税制改革、税率调节、调节财政支出与补贴范围等,货币政策主要围绕着利率(包括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公开市场业务制订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储蓄保值贴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开放国债二级市场等。因此,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分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单独运用其中某一项政策,都很难全面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要求二者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它们的综合调控能力。
(二)、两者的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
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
系,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
支平衡,以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财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
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因而两者可形成合力,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
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债把本来分别由财政机关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结起来,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
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四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
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
衰退、刺激经济。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
3、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
4、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
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模式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
五、总结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
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与联系http://bbs.chinaacc.com 中华会计网论坛
浅析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http://.cn中国知网
最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动态中华会计网
第二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
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
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货币政策效应大,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大;IS曲线斜率大(陡峭),货币政策效应小,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小。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货币政策效应小,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小;LM曲线斜率大(陡峭),货币政策效应大,对国民收入影响就大。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
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3、松紧搭配政策。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具体搭配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其适用条件是: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另一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模式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其适用条件是: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针对经济运行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相机抉择。一般来说,一种政策搭配运用一段时间后,应选用另一种政策搭配取而代之,形成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重要形式。
以上分析没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如果考虑了,进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将会更加复杂。
第三篇:2012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解读
2012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解读(上)
2011年12月15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闭幕会议强调明年我国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关键透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哪些新变化呢?
货币政策放松成定局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明年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昨日晚间银监会网站消息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银行业要严守风险底线努力促进银行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网站显示昨日召开的央行党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央行还提出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央行的统计显示月末M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比上月末低个百分点M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比上月末低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从MM增速持续下滑看目前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前期定向宽松的政策也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效果对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来讲顺差减少热钱外逃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
对于年虽然已定调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经济元气尚未恢复的大背景下此前实质偏紧的政策操作正转向偏松明年到次的降准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至于降息可能依据降准的效果如果效果不佳到次的降息减少融资成本也是难免的至于年的信贷额度由于今年前个月累计新增贷款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最终将为万亿元左右年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预计不低于万亿的信贷规模而原定年月日施行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无疑会推迟以便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
财政政策将很积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对于财政政策再度锁定积极基调在具体操作上会有哪些特点呢
一是赤字规模将扩大积极财政政策必然意味着要搞赤字财政因此明年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特别是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之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刺激力度维系适度投资规模年中国安排财政赤字亿元年为亿元年降至亿元年财政开支增加超过了一万亿明年财政开支肯定超过今年这部分资金构成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基础预计明年财 请看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解读下
政赤字预算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或者更多
二是地方发债将铺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重大投资和结构调整都需要资金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之下财政吃紧明年巨额的开支只能融资解决年中央政府推出的万亿计划得到国内外充分肯定但是中央政府出了万亿元剩下的是由地方政府和银行配套实际是中央政府默许地方政府融资解决的月日深圳亿元地方债顺利发行至此沪粤浙深四地试点自行发债完成也标志着今年亿元地方债发行收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 首届黄金投资高峰论坛上表示年中国将扩大地方政府直接发债试点范围对地方债和铁道债等实施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
三是房产税和结构性减税都会扩大试点但不会铺开今年年初重庆上海作为全国的两个试点开征房产税近日贾康公开表示未来房产税进一步推开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今年年底重庆上海两地的房产税试点情况将会被总结届时下一步扩大试点的方案将出台不过如说年房产税大规模铺开难度很大从国外的经验看房产税对控制房价的作用较为微弱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很多难题即便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仍不能完全解决刚性需求群体面临高房价束手无策的问题
至于结构性减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出了未来结构性减税的方向即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近几年来从增值税转型改革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再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一系列举动说明中国政府在减税问题上并非无所作为但前几日又传出开征碳税的消息可见减税的前提是有新税增加这样财政收入才能快速增长
总而言之如果年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做个定论的话这种应对危机的方式让企业个人都受伤了很多做实体的企业由于资本市场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诱惑纷纷去资本运作而民众则承受了高通胀和高房价的后果面对年的货币宽松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切未知也许会好点也许更坏
第四篇: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任何单一的经济政策都难以实现多重调控目标,因此,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选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科学合理地确定两大政策的配合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对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则是指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措施的总和。
财政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旨在复苏经济,降低失业率,解决社会需求不足;二是紧缩性财政政策,旨在抑制社会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三是介乎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中性财政政策,不干扰市场机制的作用,多在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又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条件下实行,其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货币政策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信贷规模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二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时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三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在社会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经济运行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采取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抑制通货膨胀,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和保持物价的稳定。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称为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表明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
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例,其作用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G(政府支出)↑→AD(总需求)↑→Y(国民收入)↑→L(货币需求)↑→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
图1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的过程,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经济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国际收支平衡
利率
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率
存款准备金率
其它工具
中间目标
最终目标
政策工具
图2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图2表明货币政策由三大要素组成: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它政策工具,来调节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总供给,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以货币供给量增加为例,其作用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
MD(货币供应量)↑→MD>MS(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i(利率)↓→I(投资)↑→AD(总需求)↑→Y(国民收入)↑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
两大政策既是有密切联系,又是不同质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其作用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特殊性。
1、区别
第一,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的财政部制定和实施,而货币政策一般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第二,实施的具体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是过财政收支的数量、结构及平衡关系的变化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如主要手段包括税种增减、税率升降、支出预算缩张、公债增减、补贴等等。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复杂,它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增减信贷规模、增减社会现金供应及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第三,两
大政策的影响方式不同。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其作用的发生是没有通过任何中间变量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间接地发挥作用。
2、联系:
第一,两大政策的目标一致。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其共同任务。
第二,两大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具有互补性。例如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和加大公共支出,或减税,能够扩大社会总需求,实现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剌激经济扩张的同时也可能产生紧缩效应,这些紧缩效应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首先,政府增发国债和扩大支出势必减少公共储蓄,由此造成的货币需求压力会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这就是积极财政政策产生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挤出效应”,其次,财政扩张可能引起的本币升值将产生本币升值的压力,从而促使汇率上升进而降低国外需求,导致出口的减少,从而对经济产生一定的紧缩效应。政府如果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投资,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在调节需求上,货币政策的主导方面是进行总量调控以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动态平衡;财政政策对需求的扩张或紧缩效应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第三,两大政策同是资金分配的渠道,都与货币流通密切联系。从社会总资金的运动来看,财政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和货币政策对资金运动的影响,相互间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连锁反应。两大政策调控的着眼点,都是针对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调控的归宿,都是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必要性: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缺口性或紧缩性缺口,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扩大支出、支持公共工程建设、降低税收等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有协调配合,才能扩大和强化这种它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如上文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在具体操作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政策作用的强度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较为猛烈,而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较慢。从决策的速度来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决策较慢,而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决策较快。从政策执行的阻力来看,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阻力较大,而货币政策中的贴现率政策阻力小,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阻力较小。从作用对象看,财政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总需求,货币政策直接作用对象是货币供给。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上述特点,以便使其协调配合共同为经济政策目
标服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又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调控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各自的政策实施及其变动,必然要牵动对方,产生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思路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主要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进行搭配,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扩张”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扩张”政策配合模式。
(2)“双紧缩”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缩”政策。
(3)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4)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的配合方式。
2、注意相机抉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不同的政策手段如何进行搭配,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是一个政策运用技巧问题。政府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灵活地决定。经济政策配合中的相机抉择就是政府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各种调节措施的特点及政策调控目标,机动地决定和选择配合方式。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各有利弊。如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种“双扩张”政策在短时期内增加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须慎重,其适用的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劳动力就业不足,市场疲软。当然,这种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与“双扩张”政策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则适用于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但“双紧缩”政策如果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应谨慎使用。美国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采取了双紧配合的经济政策,其结果是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但又提高了失业率。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可减少财政赤字,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政策配合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有助于刺激总需求,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种配合在扩大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不同的政策搭配模式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要求政府应针对经济运 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采取相机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79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
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二是从1993年到1997年。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三是从1998年到200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四是从2005年至今。从抑制潜在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稳定的目的出发, 中国在2005 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双稳健”政策延续至2007年,当年第三、四季度,通货膨胀迅速上升,四季度中三个月通胀率分别达到6.5%、6.9%、6.5%,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由此,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超过经济下滑的担心,每月一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抵御通胀的必需手段,面对当时国家经济中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时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从紧”。2008年初开始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年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2008年9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恶化与扩散,已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通货膨胀的压力迅速缓解,预计第二年经济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基于经济形势的变化,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宏观调控的基调确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政策相应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进,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一般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在运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应选用另一种搭配取而代之,形成相互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固守一种配合方式,有可能因不适应变化的形势而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即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也不能一成不变的长期使用某一种政策,否则往往是正效应递减,而负效应递增,不仅不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政府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的特点,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3、两大政策的配合运用应服从国家的发展战略
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统筹安排,包括两大政策目标的协调。以往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面,主要通过关注总需求管理,致力于实行经济总量稳定。我们知道,在凯恩斯主义政策理念影响下,财政与金融的协作问题,主要研究在封闭体系的自由利率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有效配合来促进总需求水平的稳定。对于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这样的政策选择是相对有效的。然而对中国这样面临发展与转轨双重任务的经济体来说,则显得过于单一。长远来看,两大政策的协调运用,除了要努力实现社会总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之外,还必须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制度优化等层面。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根本问题,而由于种种原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直没能在此方面发挥作用,所以两大政策有充分的功能可以发掘。,比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有产业
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等领域;而对金融结构方面,则有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等众多热点。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4、完善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之间的协调机制
从我国情况来看,虽然在历史上,经常由中央确定一段时期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方式,但往往只是确定了政策“扩张”或“紧缩”的大方向,在“松”“紧”力度,以及动态协调方面,都缺乏明确的原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建立起两大政策部门(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交流通道,无法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考虑不同政策的衔接和配合。长远来看,我国应该考虑建立持续性的两大政策磋商机制。可以考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框架内设立专门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委员会,由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组成,协调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一方面,交流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评估前一阶段各部门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政策协调角度提出改进意见,通报各自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尽量避免不协调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应加强两部门的政策执行人员的沟通,包括专门数据的互通有无、工作理念的交流,以及政策工具协调的路径磨合等。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杜良云,石莲花.正确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
[2]苏斌.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的政策工具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5)
[3]杨涛.如何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J].中国金融2008(5)
[4]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第五篇: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一 推导财政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财政政策乘数考察的是某项财政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收入的影响,即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政府收支的变化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变化。以3部门为例:
y=ci+g=a+b*ydedrg
yd=(1-t)y
所以IS曲线方程为
yaegdr
1(1t)b
另外LM曲线方程为
kmr=y-hh
将IS-LM方程结合在一起
则:
h(a+e)+hg+dmy==dkh1b(1t)dk1b(1-t)hydy1gdg1b(1t)dk
hdma+eg+
结论: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一般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大——dk/h则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H越小——dk/h则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另外H越大——LM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大 3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D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D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另外d越大——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小
只有当一项扩张(紧缩)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下降)的很多,它才
会对AD产生很大的调整作用(财政政策效果明显)。在LM曲线为水平状态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乘数(挤出效应为0)
二 推导货币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 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IS曲线不变),实际货币供给量使均衡收入变动的比率:
h(a+e)+hg+dmy==dkh1b(1t)dk1b(1-t)hydy1mdm1b(1t)k ddma+eg+
结论: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大——dy/d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H越小——dy/dm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另外H越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LM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D越大——dy/dm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D越小——dy/d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另外d越大——IS曲线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