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勇气》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十五课《勇气》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根据阅读要求,搜取并处理文本相关信息。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刻画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勇气的内涵,理解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4、培养学生追求勇气,坚持正义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2、对“勇气”的阐释与拓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ppt1-ppt5
二、揭示课题:ppt6
三、目标呈现:ppt7
四、新课学习:
1、朗读课文,指导学法:ppt82、字词考查:ppt93、概括故事,掌握方法:ppt104、再读课文,理清结构:ppt115、把握主体,复述情节:ppt12-ppt166、探究课文,把握文意:ppt17-ppt207、探讨交流,提升认识:ppt21-ppt22
(1)、这两种勇气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文章结尾,将军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里的“信仰”和“幸福”?
五、总结课文:ppt23
六、作品感受:ppt24
第二篇: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ppt1
二、作者简介:ppt2-ppt8
回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有所了解,对邓小平同志产生崇敬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目标呈现:ppt9
四、自读课文,积累字词:ppt10
五、整体感知,把握话题:ppt11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它们围绕一个什么样的共同话题?
六、阅读课文,理解内容:ppt12-ppt131、第一部分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邓小平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部分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部分内容围绕“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七、思考讨论,探究难点:ppt14
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这一科学论断中的“第一”的含义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说明。
八、总结思路,赏析特色:ppt15
全文思路明朗清晰,读来畅达完整,说理深入浅出,读来既清新可感,又引人深思。
九、再读课文,品味语言:ppt16
本文作为政论文,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学生自主圈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调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
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像这样的语句文中还有许多。
3、“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十、相关链接:ppt17
十一、课堂练习:ppt18
第三篇: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
《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意;
3、学习概括要点、分析归纳、品味词句等阅读方法;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2、概括要点、分析归纳、品味词句等阅读方法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ppt1
二、走进作者ppt2—ppt3
三、走进人物ppt4—ppt8
四、走进字词ppt9—ppt10
五、走进课文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ppt11—ppt122、阅读课文,概括要点ppt133、阅读课文,分析归纳ppt14—ppt154、深入探究,把握文意ppt165、认真思考,讨论交流ppt176、精读课文,品味词句ppt18—ppt197、再读课文,积累语言ppt20—ppt218、重读课文,总结回顾ppt22
第四篇:第十五课教案
第十五课
抵制不良诱惑
预防违法犯罪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成武一中
张爱荣
一、课程标准
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二、教材分析
《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的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明确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由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第一层次讲述“不良诱惑的危害”,主要从反面分析说明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性。具体包含两层意思:区分生活中的不同诱惑;不良诱惑的危害。这一层次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第二层次讲述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主要分析说明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这一层次是本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尊重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知道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不良诱惑的危害。
教学难点: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前视频展示:动画片《哆啦A梦》中《潘朵拉盒》视频片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充满诱惑力的“魔盒”?给你带来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设计意图:用学生非常喜爱的动漫片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
1、小记者的调查:
采访内容: 你的身边有哪些诱惑?
要求(1)每个小组推选1名小记者,可以采访本组或其他组同学。
(2)做好采访记录。
(设计意图:现场采访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讨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在他们的身边也存在着种种诱惑,并且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良莠,从而为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打下基础。)
学生进行分类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花香的陶醉”也有“带刺的玫瑰”。我们要想保护自己免受这些“带刺的玫瑰”的诱惑和伤害,就要认清“黄、赌、毒”和“法轮功”不良诱惑的危害。
环节二:合作探究,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
(1)课件展示:视频
《手机黄祸如此害孩子》
探究思考: 青少年涉黄有什么危害?(讨论后共同归纳黄的危害)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是一种精神鸦片。轻者会想入非非,精神萎靡,无心学习;重者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造成更大的伤害。(设计意图: 通过对视频资料的探讨,分析原因,探知危害,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涉黄的危害,又能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打下基础。)教师寄语:远离黄色诱惑,追求高雅情趣
(2)课件展示:《少年因赌博丧命》的资料(学生思考赌博的危害)课件展示:赌博害人害己害家害国。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扭曲人际关系,而且极易诱发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能引发学生的沉痛思考,感受赌博的危害)
教师寄语:赌博是一种恶习,也是社会公害之一,因此我们勿拿青春赌明天,脚踏实地才平安。
(3)课件展示:一组漫画展示吸毒的后果。(让学生分别回答它的危害)
吸毒会严重摧残身心健康、传染导致各种疾病,甚至死亡;会破坏家庭幸福,诱发刑事犯罪;会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视觉的冲击,深刻感受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总结:我们青少年生理、心理都未成熟,与此同时,你们又乐于探索一切新鲜事物,再加上不了解吸食毒品的危害性,就染上了毒瘾。殊不知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往往因此走上绝路。因此说吸毒如同鬼门关,进去容易出来难。教师寄语:珍爱生命,远离毒品。(4)图片展示:“法轮功”的骗术
用关淑云受邪教“法轮功”歪理邪说的精神控制,为了“圆满”、“白日升天”,实施所谓的“除魔”,竟能当着几十人的面,亲手将自己的女儿、不满9岁的戴楠活活掐死这个事例揭露法轮功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本质,学生归纳“法轮功”的危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法轮功”骗术的图片,生动、形象,对于法轮功的歪理邪说一目了然,更深刻的感受“法轮功”的危害)教师寄语: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3、我来总结:(学生归纳总结,不良诱惑的共同危害)(1)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3)会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环节三:学会说“不” 不良诱惑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不良诱惑时,应坚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
1、课件展示:小刚在初一时认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一天放学后,几个朋友约小刚到网吧去玩。玩了一会他发现有人在观看黄色电影,出于好奇,他也开始浏览黄色信息。从那以后,就像丢了魂似的,满脑子“黄色”画面,长期沉迷于黄色网站,不能自拔,后来因骗奸邻居女童,被依法逮捕。此事件发生后,有的同学在上网时发现黄色网站或出售黄色书籍就向公安机关举报,使不法商贩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小组合作探究:小刚陷入黄色泥潭的原因有哪些?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课件展示:
(1)、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修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2)、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
(3)、运用法律手段同他们进行坚决斗争,以保护自己,净化我们成长的环境
(设计意图:用一个典型材料同时体现几个问题,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教师总结:要认清和抵制不良诱惑的危害,我们就要做现实生活中的孙悟空,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抡起我们的“金箍棒”,铲除“妖魔鬼怪”(不良诱惑)。
2、集思广益:战胜不良诱惑的技巧还有哪些?(引导学生看教材57页)
(设计意图:在不同的情境下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是不同的,尽可能多的使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3.我导你演:根据提供的生活场景,演绎一段情景剧
活动要求:小组内一位同学尝试用几种方法诱惑另一个同学,另一位同学要根据不同的诱惑做出不同的拒绝,并说明理由。(两分钟准备一分钟表演)(参考情景)
情景一:好友送给你一颗“摇头丸”让你尝尝,并说吃了感觉像神仙般快活。
情景二:你的朋友约你星期天去打牌 情景三:同学借你一本“黄”书让你看。情景四:你的同学约你上课时间去看录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明确面对不良诱惑的正确做法,又能展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发挥潜能,张扬个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避免教师的空洞说教,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将课堂推向高潮。)环节五:收获平台
(说一说这节课收获和今后的打算。先概括说明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说出不良诱惑具体的危害和抵制方法。)(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在知识、情感、行动等方面的收获,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环节六:竞技乐园(当堂检测)
五种小动物分别代表五组题目,各小组自由选择题目,展开竞争,最后评出优胜组给予表扬和激励。
(设计意图:用学生非常喜爱非常熟悉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动物代表不同的题目,极大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快乐中巩固知识,从而将整堂课再次推向高潮。环节七:教师寄语(情感升华)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美好的事物,又有许多陷阱,我们会面临很多诱惑,也会面临很多选择。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学会拒绝,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了表明我们抵制不良诱惑的决心,我们宣誓: 面对不良诱惑
我们不“心动”,不“行动”,不“犹豫” 不做诱惑的俘虏,要做战胜不良诱惑的将军!环节八:课后作业
社会调查
1、深入自己生活的村庄(社区),调查存在哪些不良诱惑?
2、产生了哪些危害?
3、解决的办法有哪些?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画风》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二年级的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观点、做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学习他们爱提问题、爱动脑筋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7个生字。
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难点:
引导学生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画风,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图画本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请认真听,“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云儿见它让路,树儿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飘舞,风铃见它唱歌”,它是什么?(板书:风)2.你知道哪些风?
例如:大风、狂风、龙卷风、微风、(适当地请学生加动作表现风)春风、东风、西北风等。(“你真能干!把风的大小、方向都说出来了。” “不同季节的风是不同的。”)
3、导题:有三个小朋友也很能干,他们能画风呢!(在“风”字前面板书“画”)在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画风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5、画风
(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是谁在画风? 2.学生汇报 :是宋涛、陈丹、赵小艺在画风。(教师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让学生跟写)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也在他们的名字中呢?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拼读。sòng tāo chén dān zhào yì xiǎn 宋 涛 陈 丹 赵 艺 显
4、去拼音后指名带读
5、和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打招呼
6、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宋涛 陈丹 赵小艺 旗杆 显得更美了 呼呼地转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是谁在画风,而且他们的名字是生字,同时学习生字,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三、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汇报(9个自然段)3.男女生分段赛读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提示有谁在干什么?)2.学生汇报: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教师启发:你们能说得具体一点吗?他们画了什么呢?
3、学生再汇报:他们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4、师:你们看图说话的本领真强,看一看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么写的吧!
5、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6、游戏:变魔术
学生闭眼,变魔术后老师变成了宋涛,学生变成了陈丹。宋涛问:“谁能画风?”陈丹回答:“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相机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7、过渡语:风,看不见,摸不着,真的谁也画不出来吗?(不是)
7.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要求:宋涛的用横线划出,陈丹的用波浪线画出,赵小艺的用双横线划出。
8、模拟学生汇报,相机学习4、6、7、8自然段(1)学习第7自然段
a.师:你找到了谁的画风方法?
b.生:我找到了宋涛的画风方法。“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相机板书)
c.师:你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第7自然段)请你读给大家听。d.师生共同评价朗读
e.动作表演朗读第7自然段(2)第6自然段
a.师:你还找到了谁的画风方法?
b.生:我找到了陈丹的画风方法。“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c.师:你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第6自然段)d.全班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e.表演秀:学生变成了一棵棵小树,大风来了,小树被吹弯了腰。风可真大呀,风把小树吹弯了腰。(相机板书)(3)学习第4、8自然段
a.师:谁知道赵小艺画风的方法在哪个自然段?(第4、8自然段)她是怎样画风的呢?
b.生:“她在房子前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课件出示,相机板书)c.指导朗读第4、8自然段
d.学生配合读第4、5、8自然段(指一名学生旁白,男生当宋涛,女生当赵小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读为主,在多次的阅读和教师画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学会了画风的过程,认识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
五、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感悟 1.自由练习
自己试读宋涛、陈丹、赵小艺说的话,看怎样才读得更好。2.师生互动,分角色朗读
3.指定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再次感悟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小朋友的创意。)
六、拓展
1.教师小结:红旗飘动,小树弯弯,风车转动,雨丝斜斜,都是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2.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想法)3.师问:你也想画风吗?你想怎样画风呢? 4.生说:我想画____,________。5.动手画一画风
6.展示作品并介绍你是怎样画的?
7.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风的(完成课文后练习p68)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用那么美妙的语句表述出来。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课文并激发孩子的能力)
八、课外作业
小小画家,请你选择画一幅画。画声音 画气味
(设计意图:这项作业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板书设计:
宋 涛 斜斜的雨丝
画风 陈 丹 弯弯的小树
赵小艺 飘动的旗子
转动的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