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5 11:3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第一篇: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摘要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分类研究方向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就要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我国关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和研究源远流长,“称谓“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这里的“称谓”指的是称呼和名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含义已经十分接近。由此可见,古人对称谓的重视程度是把称谓看作“崇正名号”的大事。在古代称谓语的研究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出现的许多专著,如:《尔雅·释亲》篇系统介绍和阐释了亲属称谓语的用法和意义;东汉刘熙所撰的《释名·释亲属》、明代李翊的《俗呼小录》、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辨》等从语源学和词义学的角度对称谓语作了较为系统的释义和考辨;清代梁章钜在三十二卷的《称谓录》中对古代称谓系统作了集大成性的汇总编辑。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主要是采用归纳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料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探析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发展情况。

二、称谓语的定义

一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这里要首推张鲁宁,他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孙维张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词源》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是以“称呼”来解释“称谓”。

(二)认为称呼语是称谓语的一部分。周健指出“称谓系统包括名称系统和

称呼系统两大类”;200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称呼语”解释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三)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种具有密切联系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词汇现象。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曹炜教授,他认为称谓语着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它可以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同时也是称呼语,它也可以不是面称用语——这时候的称谓语就只是称谓语而不是称呼语。称呼语着眼的是人们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

这些观点中曹炜教授的观点比较科学,其观点高度概括了称谓语与称呼语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

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本质上具有口语性。

学术界一般采用马宏基、常庆丰的观点。在他们的著作《称谓语》中,是这样对称谓语和称呼语下的定义:称谓语是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而称呼语则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三、对称谓语分类研究的现状

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这些分类结果没有正确与否的差别,只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对汉语称谓语的分类,我国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同样总结出多种分类方式,以下是比较有权威性的学者作出的分类:

(一)崔希亮先生是将分其为背称和面称。他认为“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板’等”(崔希亮,1996)。崔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可。

(二)曹炜先生将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两大类。直系亲属,是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父、母、夫、妻、子、女等;旁系亲属是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统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等。而社会称谓语主要包括职业称谓语、职称称谓语、职务称谓语、身份及友邻关系称谓语、泛称(亲属泛称)称谓语等。

(三)李树新先生的观点是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叙称和自称。他认为:“对称式当面称呼听话人的称谓,对称时被称呼人一定在场;叙称是叙述到某人的称谓,叙称是被呼人可以在场也可以不在场;自称是自己称呼自己。”

(四)田惠刚在《中西人际称谓系统》一文中将称谓系统分成四大类: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指代称谓,亲属称谓又分为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夫系亲属称谓、妻系亲属称谓、从他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又分为交际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恭敬称谓、亲昵称谓、拟亲属称谓。

这些大类是根据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划分出来的,而这些大类中的小类则是根据各自的切入点不同有了不同的分类。从称谓语的使用范围来看,把它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这样能够很好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容易理解。

四、称谓语的研究方向

(一)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从文化角度出发研究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多的。李树新在《现代汉语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文化角度出发探求称谓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考察了现代汉语称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陈月明的《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交称谓语作义素分析,并且论述了社交称谓语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观念。黄俊英的《称谓词的文化流变》认为称谓词的变化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称谓词运用得体与否直接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强烈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属性。黄涛在《哥们儿-称谓的使用状况与文化内涵》详细分析了“哥们儿”这一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并且研究它的文化内涵。于林龙、颜秀萍《汉语社会称谓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语

社会称谓的归类及使用状况的描述,揭示了汉语社会称谓的复杂性及其所包含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二)从语义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

陈月明的《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记》,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交称谓作义素分析,并且论述了社交称谓语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观念。马丽的《<纪律异相>称谓词研究》分析了《纪律异相》这部佛学类书中的称谓词的特征:具有强烈的双音化倾向、表身份职业的构词语素构词能力强大、称谓词泛化、称谓词性中立化等。秦学武、赵欣等的《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指出,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这一泛化是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称谓语泛化还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标记。李晓静的《现代社会称谓语的分类及使用情况分析》认为常见的社会称谓语包括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并针对使用情况作了具体分析。

(三)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

语用学注重研究称谓语的交际功能和语用原则。比如:李树新在他的《论汉语称谓绪论的两大原则》提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谦逊原则仅仅是汉语称谓的表层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才是深层原则,它们决定着汉语的称谓方式。齐沪扬、朱琴琴的《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认为称谓语具有多种社交指导功能,如角色认同功能,礼貌功能,提醒注意、引出话题的功能,情感指示功能等。

(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

张莉萍的《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旨在把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称谓语性别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强调的“人与社会"的角度,审视性别差异在称谓语上的表现,揭示称谓语体系中的性别特征以及两性使用称谓语的情况,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徐丽华《试论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旨在通过多个角度对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的阐释,使人们意识到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理解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语言的变革寓于社会文化的变革之中,要想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就必须首先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

(五)从比较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称谓语

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心理结构也不同,这就导致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研究中西称谓语的联系与区别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陈桂芝的《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从英汉称谓不同及其深层文化内涵做出了初步探讨,并以期能把这种文化因素考虑到跨文化交际和翻译活动中,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跨文化交际。徐瑶松在《英汉社交称谓语的使用情景与文化比较》中论述了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共性,即都具有规约性,都体现情感特征,并且指出二者在称谓方式、文化和语义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许颖红的《英汉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详细介绍了现代汉语的称谓体系和英语国家的称谓习俗,总结了英汉称谓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就英汉称谓语的翻译进行了比较和归纳。

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有些文章、著作对目前新兴称谓语做了介绍,如:金炫兑先生《交际称谓和委婉语》(2002)中谈到了新群体称谓语:“霸”系列、“友”系列、“族”系列。郭熙先生《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1997)讨论了与“小姐”和“先生”相关的称谓缺位;女师傅、女老师、同事或一般朋友的配偶的称谓缺位以及全民称谓语的缺位;同时他还总结了社会称谓语发展的五个趋势。

五、称谓语的研究前景

目前,我国的称谓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小类的专题研究上,如亲属语的研究、通用称谓语的研究、现代汉语职位称谓语的研究和现代汉语职衔称谓语的研究等,关于这些方面的著作也很多。这个领域的研究已趋向饱和状态,上升空间比较小,我们不妨转变方向,另辟蹊径。语义语法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从义征提取这一语义分析角度对称谓语进行研究大有发展空间。如贾彦德先生的《汉语语义学》(1992)中就专门列出了“义素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介绍了图表比较格式和辞典释义比较,并以部分亲属称谓为例子进行了义素分析;石安石先生的《语义研究》(1994)中也有亲属词的语义成分析的章节,潘文先生在《普通话亲属形式化初探》(2OO1)运用表格形式对书面语亲属称谓的核心语素进行描写,并对基本称谓的语义构成进行形式化标记。或者还可以从称谓语发展的不平衡性来分析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失现象,来规范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称谓系统[J].汉语学习,1992(2).[3]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新华出版社,1998.[5]黄涛.“哥们儿”称谓的使用状况与文化内涵[J].北方论丛,2001.[6]陈月明.现代汉语社交成为系统极其文化印记[J].汉语学习,1992.[7]王心玉.现代汉语职衔称谓语研究.2008.[8]杨雅琴.现代汉语新职业称谓语研究.2009.

第二篇: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曹 炜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

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 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 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 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 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关键词] 称谓语;称呼语;界定;构成;类别;基本特征;差异

[中图分类号] H16

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6211),男,上海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近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研究。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大爷、老大爷、大娘、老大娘、大妈、老大妈、老爹、大伯、老伯、大叔、老叔、大婶、老婶子、大嫂、老嫂 子、大哥、老哥、老兄、仁兄、大姐、妹子、大妹子、老 弟、贤弟、小弟弟、小妹妹、哥们、姐们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第二类还不能算是真正 的由亲属称谓语转化而来的泛称称谓语,因为它 们作了构词法上的较大幅度的变更和改造,增加 了一些标记性语素———这些语素起到了减弱或消 除亲属称谓特征的作用,是一种区别性标记特征。不过,大家在讨论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 谓语这类现象时均会将它们与“爷爷、奶奶”等一 视同仁,而且还以它们作为主要对象或典型代表, 甚至是惟一的对象或代表。

所有的亲属称谓语以及除此之外的所有社会 称谓语均表现出背称多于乃至大大多于面称的特 点,惟独由亲属称谓语转化来的泛称称谓语却刚 好相反:面称称谓语反而多于背称称谓语,所有的 这类泛称称谓语均可作面称,但是有一些却不用 于背称,如“老叔、老兄、老哥、老婶子、老嫂子、大 妹子、老弟、贤弟”等。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罕见 的现象。

不少学者在讨论称谓语的时候将姓、名、姓名 也列为讨论范围,我们对此不敢苟同。我们以为, 姓、名、姓名只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 名称”,而不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 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应属于称呼语范畴,而不应属于称谓语范畴。因 此,我们将姓、名、姓名列为称呼语的一种类型在 称呼语部分展开讨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同亲属称谓 语相比,社会称谓语既存在相同的一面,也存在其 独特的一面。相同的一面是:(1)同亲属称谓语一样,虽然个别类型的社

会称谓语背称同面称数量接近,但总体上来看,社 会称谓语中的背称要大大多于面称。(2)社会称谓语也大量存在兼跨背称、面称 两类的现象。(3)从语音形式来看,社会称谓语同亲属称

谓语一样,主要以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为主体。独特的一面是:(1)社会称谓语中不存在异名同指的现象, 但存在相同的称谓语而内涵大相径庭的现象。如 无论是中央书记处书记,还是省委书记,还是村党 支部书记,甚至是大、中学班级里的团支部书记, 都叫“书记”;同样,国家主席,自治区政府主席, 县政协主席,一个百把人小单位的工会主席,都叫 “主席”;国家部委主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村委 会主任,一个村办小企业的办公室主任,都叫“主 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院长,江苏昆山石牌镇卫生院院长,都叫“院长” 等。一般须通过具体语境来准确把握上述这些称 谓语的内涵。

(2)亲属称谓语不能相互组合,构成一种复

合形式;而社会称谓语中绝大部分成员均可同一 些泛称称谓语“同志、先生”等组合,构成一种复 合形式,当然这种复合形式已不再是称谓语,而是 称呼语了。

三、称呼语的类别和构成

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

称。它包括上文论及的大量的面称称谓语,同时 也包括一些并不属于称谓语的单纯称呼语。

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1)亲属称呼

语,即前面讲的各种亲属面称称谓语。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伯伯、叔叔、姑妈、姨 妈、舅舅等;(2)社会称呼语,即前面讲的各种社

会面称称谓语。如:教授、老师、大夫、经理、营业 员、团长、科长、少校、博士、大爷、大妈、大哥、大 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小朋友、小鬼、壮士、淫 妇等;(3)姓名称呼语,这是纯粹的称呼语。如龚

穗丰、钱理、老蔡、小黄、秋娟、小芳、奇奇等。前两 者我们在讨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的时候已 经涉及,这里就不再展开了。(一)姓名称呼语的构成

姓名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七种情况: 1.姓氏+名字。如:郭力、胡双宝、蔡镜浩、柏 丽洁、唐庆华、倪祥妍等。

2.“老”、“小”或“大”+姓氏。如: 老曹、小 王、小逢、大李、大张、大邢等。

3.姓氏。仅限于复姓。如:上官、申屠、诸葛、欧阳、司徒、皇甫等。

4.名字。一般限于双名,如: 大春、祥子、春 妮、维娟、玉兰等。至于单名一般只用于恋人间, 如:炜、英、兰、梅、芳、茜等。

5.重叠的单名。一般多用于称呼孩童,常见

于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如: 炜炜、奇奇、东东、芳 芳、兰兰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xiexiebang.comki.net 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 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 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 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如关于父亲的姐妹的 亲属称谓,在普通话中永远是“姑母(背称)、姑妈(面称)”,不会随意变动,不然就会搞乱亲属称谓 系统,使人们不知所从。而至于父亲的姐妹的亲 属称呼,那就多了,可以称“姑妈”,也可以称“好 姑妈”,还可以称“我的好姑妈”,甚至可以称“我 的最最亲爱的好姑妈”,无论怎么称,都不会搞乱 亲属称谓系统。而除了“姑妈”这个称呼语是称 谓语之外,其他的形式均为称呼语,而不是称谓 语。

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 性,是一个社会的约定,全体成员都会自觉遵守, 都会自发使用;而称呼语中有一部分也具有社会 性、全民性———那是因为它们同时也是称谓语的 缘故,而那些不属于称谓语的称呼语则更多地带 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 化。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模式来讲,就是:称谓 语是语言的词汇,而称呼语是言语的词汇。3.我们认为,称谓语的典型代表是背称称谓 语,而面称称谓语则兼有了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特 性了。因此,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 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

五、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所谓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区域性问

题,无非就是关注一下,对同一种社会关系的称谓 表述,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是否不一样,怎 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解决这些问题,并不 需要太多的思考,去图书馆呆上几天,好好翻阅一 些介绍世界各国不同民俗、国内各个民族及各地 的独特民俗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了。这里就将 我几天翻阅中所发现的两则有趣的有关称谓语(称呼语)的材料奉献给读者。

一则见于《世界民俗大观》:“在非洲的一些 国家里,人们视自己的父母为最可亲可信的人,因 而在对客人表示极大的尊敬时, 称客人为‘爸 爸’、‘妈妈’,而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在 东非一些国家中,这种称呼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 且在家庭成员中也使用,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 ‘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 12 ](p.288247.[ 7 ]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 Z].北京:商

务印书馆, 2000.[ 8 ]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9 ] 吴慧颖.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 J ].语文建

设, 1992,(12): 2138.[ 11 ] 潘之欣, 张迈曾.汉语亲属语扩展用法调查[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2): 10-15.[ 12 ] 段宝林, 武振江.世界民俗大观[M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89.[ 13 ] 方素梅.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M ].南宁:广西

民族出版社, 1996.(责任编辑 芮月英)__

第三篇: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总结..

第一章

词和词汇 第一节什么是词

第一节主要是讲什么是词。对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相对固定的语音形式和适度词长的能独立运用的语音单位。

第二节是讲词的离散性问题,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前苏联学者彼施考夫斯基,之后就是斯米尔尼兹基。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区分词和语素。语素,一般定义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材料。关于词和语素的区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词是可以在语言片段中单独出现或独立运用的一种语言单位词在句子层面具有离散性;而语素则不能独立运用于语言片段中,语素的离散 性是属于词汇层面——发生在词的内部,而不是句子层面的。

第三部分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词一般具有结构的完整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不可扩展性以及适度的词长等特征,而短语则一般不具街这些特征。关于不可扩展性,陆志韦先生提出了“扩展法”但并非万能的。

第三节 词位和词位变体

一,词位的含义:一个词项可以是一个间,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而其中“等于一个词的词项叫词位。如 “成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位”,“等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词项”则 叫“超词位,如“打长工”。词位”实际上是同一个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了是一个可能包含有不同变异状态的、统合的 单位。”

二、讲词位变体。关于词位变体有四种情形:1.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异会形成词位变体。其中一种变异是由异读引起的,如:露 [lòu] ——露 [lù]

结 [jiē]——结 [jié];另一种变异是由变调引起的:不(bú)——不 bù。有些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异后,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词位的词位,而非间位变体。如:倒 [dǎo]——倒 [dào]。还有儿化现象,如:唱片一唱片儿,中间一中间儿2.。词的书写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变体。如:绝招一绝着,龟裂一皲裂。3.词的语法形式的变异也会形成词位变体。有些同伴随语法意义的变化的还有词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的 变化,如:1.好 [hǎo]2.好 [hào]。4.词的意义丄的变舁也会形成间位变体。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 第一节 词的构成单位——语素

一、语素的含义。语素也叫词素,是构词的材料。

二、语素的确认。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换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 语素的语言单位。“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 知语素所替代。……可见“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第二节 现代汉语的构词法

一、什么是构词法。为了突出“构词法”同“造词法”的区别,刘新叔先生将“构词法”称为“词式”。

二、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分歧。第一种类型可以称为“武占坤——王勤型”;第二种为“刘新叔”型;第三种类型可以称为 “徐通锵型”。徐先生将汉语构辞法分为两类:一为向心构辞法,二为离心构辞法。

三、构词法研究的归属。第三节

现代汉语的构形法

构形法及其归属。主要是讲词的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然后讲现代汉语构形法的涉猎范围。在指人的名词后加“们”变成复数形式以及量词动词的各类重叠;还有在多数动词后面加“着”、“了”、“过”可以表示各种“态”以及形容词里的重叠等等。陈光磊先生将“构形法”也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加缀法”,一类是“重叠法”,还有一类是“加缀—重叠法。葛本仪先生将“构形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附加法”,另一类是“重叠法”。但最主要也最典型的是“重桑法”。最后讲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形法”关注的是同一个词的各种语法变体,这些语法 变体所采取的词汇形式有哪些,有无规律可寻;而“构词法“关注 的是—个词的构成方式,该词是由语素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构成的,有无规律可寻。(2)“构形法”比较简单,主要采取“全词重叠”和“部分词素重叠”的形式;“构词法”则比较复杂,考察的角度、线索不同,描写表述的方式也多样,目前通行的是对构词语素之间语法结构关系的描写表述。(3)从宏观来讲,“构形法”和“构词法”均涉及词的形式问 题,但“构形法”重在考察形式的变化,所以它必有原形和变形,且变形一般均较原形增添若干语法意义,而“构间法”重在考察形 式的形成,必无原形。第三章 词汇和词汇的分类 第一节 什么是词汇

第一部分讲词汇的含义。对于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第二部分是非成词语素不是词汇单位。“固定短语”是词的等价物,是“类词”的语素组合。只有“类词”的语言单位,才能进入 词汇大家族。语素中有一部分是”类词”的语言单位,那就是成词语素。第二节 词汇的分类

第一部分讲目前最流行的分类是关于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分类。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学家都几乎有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的争议。对于基本词汇是否包含虚词,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词汇 学是否也要研究虚词? 虚词有无资格进人基本词汇层?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虚词既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两者的关注点不一样。其次.既然虚词是一种词汇现象,是词汇大家族的一员,是词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那就应该对它一视同仁,只要它符合基本词汇的标准,就应该视为基本词汇的成员,而绝没有理由将它排除在基本词汇之外。第二部分现代汉语词汇的其他分类。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第一节是讲问题的提出。首先是讲马西尼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然后是国内通行的看法,最后是我们的初步想法和基本思路。第二节讲的是现代汉语3000常用词首见年代调查。首先是调查范围的确定,然后是现代汉语3000常用词首见年代调查结果统计。(P83)

第三节是讲关于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初步结论。先秦两汉打下的基础,魏晋隋唐宋元时期的不断充实加强,明清时期已成雏形,“五四”以后的进一步完善。最后是汉民族固有词在现代汉语常用词中的比重。(P92)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汇类聚(一)第一节 基本词和一般词

第一,基本词的构成。基本词汇中的成员就叫“基本词' 基本词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之一叫作“根词”,另一部分叫作“非根词“。根词和非根词的区別主要体现在:(1)根根具有构词能力,是构成新词的基础;而非根词绝大部分没有构词能力。(2)根词结构上不能再分割,而非根词则可以作结构上的切分。根词和词根,表面看来是一对同素逆序词,而实际上是两种迥 然有别的如汇现象,其区別主要表现在:(1)根词是间,是造句单位;词根是语素,是构词的材料。两者的地位、职能不同。(2)根词均可以成为词根,而词根则并非全由根词充当:其中的一部分是非成词语素充当的词根,另一部分是非根词充当的词根。

第二,一般词的特征。(1)状态的灵活性;(2)成员的芜杂性;(3)使用的局部性;(4)风格的个性化。第三,基本词和一般词的关系。第二节 古语词和新词语

第一部分是讲古语词界定中的分歧。关于古语词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五种意见:(1)非现代汉语词语说。(2)古代、近代汉语词语说。(3)现代汉语书面词语说。(4)现代汉语文言色彩词语说。(5)在现代汉语中有特殊用途的古代汉语询语说。第二部分古语词和文言词。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也是很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1)古语词就是文言词。(2)古语词就是文言词。(3)文言词包括古语词。(4)古语词同文言词不对等,存在交叉现象。第三部分古语词的性质及其类别。古语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具有文言色彩的古汉语书面语词,以双音节词为主。另一类是虽不具有文言色彩,但在表述古代的社会生活时还会用到的古汉语词,一般均为双音节词。第四部分是讲什么是新词语。这个“新”是个模糊词,它主要模糊在两个地方:一是时间概念,二是范围问题。对此,学界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我们认为的“新”主要指的是形式。第五部分是新词的类型。兼采各家之长,80年代以来新词语的类型(见P107)。第六部分是新词语的特点。(1)新词语的语音形式,双音节形式是现代汉语词汇殽常见的语音形式。举例:见(P108表

一、表二)。从表反映数据来看,双音节语音形式受到了三音节形式和四音节形式的严竣挑战,其优势已不复存在,双音节词语的龙头老大地位已为四音节形式所取代。新词语的语音形式实际上呈现出了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2)新词语的构成成分;(3)新词语的结构形式。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法构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之一,① 派生法的频繁使用造就了一批新兴的准词缀,如“超、新、多、反、非、零(以上前缀)坛、热、感、户、角、难、风、霸、星、型、制、族(以上后缀)等。②减缩法也成为新词语构词中的一种常见的手段。(4)新词语的词义架构。我们采用柚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新词新语词典》A、B、C、D四个字母统辖下的891个词条的词义架构状况(见P111)。(5)新词语所集中的词汇类聚新特点。第三节方言词和外来词

首先提出什么是方言词,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意见。然后对其进行了基本的调查。《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下简称《词典》)①所收录的4278个方言词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对方言词的基本特征作一个全方位的考察。1.基本特征:从音节结构上来看,方言间中两个以上音节的非单音节词要大大多于单音节词;同时,在非单音节词中,虽然双音节词居 多,但三音节词(包括一部分四音节词)也要占到非单音节词的近1/3。详见P114表一。从意义架构上来看,方言同的意义架构比较简单淸晰,即以单义词为主,多义词较少(详见P115表二)2.我们意外发现有10个被《词典》标注为方言词的,同时也 是音译外来词(详见P117表七)。2.我们还发现、在4728个方言词中,与普通话原有词构成同音同形词的竟多达621个,占全部方言词的13.13%。如:打 问、打头儿、大白、大班等。此外,普通话原有词中所存在的同形异义现象在方言词中也存在。另外,我们注意到.在普通话原有词汇中,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后面带上后缀“子、儿”后若不改变词性,一般也不会改变理性义,而方言词则并非都如此:①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不同,但两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联系3如:“笆篱”表“篱笆”之义,“笆篱子”则表“监狱”之义;②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完全不同,两者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如:“姑娘”指的是“姑母”或“丈夫的姐妹”,而“姑娘儿”却指 “妓女”。3.方言词和口语词。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方言同往往就是口语词,即在表达上方言词往往具有俚俗性、口语化、形象性 等特征。其次是外来词界定中的分歧问题,同方言词一样,外来词也是一种借词,只是方言词借自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而外来词则借自别的语言。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学术界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认识。第四,外来词的类别及其特征。1.外来词的低级形式——音译外来词。(1)音译词转化为音译兼意译词。(2)音译词转化为借形同。(3)音译同转化为本民族词,这种情形最为常见。

2、外来词的理想形式——音译兼意译词。(3)外来词的新贵族——字母词。字母词就结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纯字母词。(2)半字母半意译词。(3)字母汉字合成词。4.借形词的界定。“借形词"实际上倒是一种标准的借词。现代汉语的一些词,只出现在日语和现代汉语中,而不见于古代汉语中,且是在20世纪初才出现在汉语中的,一般可以认 定是借形词。如“母校”等词。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日语、现代汉语中有,古代汉语中也有,但是现代汉语中的词与日语中的词意义相同,而两者同古代汉语中的词义迥然有别,一般也可以认定是借形词。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日语、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都使用,而且意义也基本相同或相近,这些词就不能作为借形词,而应看作是本民族传承词。第五,外来词的汉化。

1、语音形式的汉化。(1)音节结构形式的变化。(2)音节中部分音素的改变。(3)声调的增加。

2、词的结构形式的汉化。

3、词义的变化。(1)词义项的减少。(2)词的理性义的变化。(3)词的色彩义的变化。

4、书写形式的汉化。第六,外来词的规范。首先是读音的规范。其次是构词方式的规范。最后是书写形式的规范。对于外来词的规范问题。我们以为,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读音的准确性。(2)使用的普遍性。(3)书写的简便性。

第四节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这一节讲到了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异同。分别从音节结构上和在词义架构上来分析。(详见P138—142表一—表十二)还对完全的和不完全的口语词、书面语词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中的口语词与书面语词存在着明敁的差异:(1)从音节结构上来看,口语词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分别是单音节词的5倍强、多音节词的4倍弱;与口语词有所不同的是,书面语词中,单音节词的数量逼近双音节词的数最。(2)在词义架构上,口语词同书面语词存在着相似之处:词义架构简单清晰,即以单义词为主,多义词很少。(3)从词的内部语素构成情况来看,口语词中合成词是单纯词的6倍强,前者大大多于后者;而书面语词中的情况则并非如此,单纯词的数量直逼合成词。第六章 现代汉语词汇类聚(二)第一节 聚合词

“聚合词”这个术语最早见于郭良夫先生的《语素和词与词和短语》一文。第一,聚合词的类别。现代汉语中的聚合词从构成语素数量来看,主要可分以下两大类:四项式、多项式。第二,聚合词的基本特征:(1)聚合词均由类义语素构成。(2)聚合词在结构上均采取复合式合成词中的“联合”型构词法。(3)聚合词的构成语素不少于4个,不多于7个,且以4个最为典型。(4)聚合词中的语素,位置比较固定,一般不能自由变动或替换,而只能作有限的更替(参见本节“第三部分”)。(5)聚合词在表义上有一个共同点,即词义不是构成语素义的简单加合,而是构成语素义的泛化。第三,四项式聚合词的变换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变换语序;(2)更换语素;(3)添加语素。第四,聚合词同成语的区别:聚合词着眼的主要是词的结构上的特征,而成语除此之外还着眼于语词相沿习用的特征。第五,聚合词同缩略词语的区别。缩略词是通过减缩法而产生的一 种合成词,往往有所谓的“原形”。

第二节成对词

一、无所依托式成对词。从其构成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由两个类义词构成的。(2)由两个同义词构成的。()由意义相关的两个词构成的。

二、有所依托式成对词。从“A1、“A2”后面插人的成分情况来看,主要有:(1)嵌入其中的往往是同义词,如:左思右想;(2)嵌人其中的往往是类义词,如:东借西凑;(3)嵌入其中的可能是同一个词,如:好说歹说。

三、成对词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成成对词的往往是意义相关、相近、相同的词语,有时甚至是同一个词。(2)成对词均采取复合式合成词中的“联合”型构词法。(3)成对词的意义并不是构成词语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表达了一个全新的意义。(4)构词成分位置比较固定,不能随意变换。(5)“词+

2”式都包含一个核心格式意义,或叫做核心结 构意义。

四、成对词与成语、缩略词语、聚合词的区别

第三节缩略词语关于缩略词语定义的分歧有不同的意见。综合起来可以表述为:对现代汉语中目前仍在使用的音节较长的词语采用减缩法而形成的词语。

二、缩略词语和简称,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的意见是,简称和缩略词语各有所指,两者存在交叉现 象。其实,简称、缩略词语、别称云云,不过是观察角度的差异——简称是相对于全称而言的。

三、缩略词语的确认,此书中讲了七种情形,这里先不详细为大家介绍,具体见书P158—160。

四、缩略词语的基本类型:(1)直接截取类;(2)截取后缩合类;(3)截取后加数词概括类.五、缩略词语的基本特征:(1)表义的依赖性;(2)意义的多源性;(3)意义的局限性;(4)构造的有理性和无理性。

六、缩略词语的规范:1.同形缩略同语的规范,如:“双抢”; 2..异形缩略词语的规范,如均指四川 的“蜀”和“川”。

第四节典故词。

一、现代汉语典故词的构成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现在构成成 分的变异性、音节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构成方式的丰富性等三个方面。

二、典故词的词义特征。王光汉的《论典故同的同义特征》,这篇文章提出了典故词词义的五大特征,但有一些是不够准确或不够妥帖的,更有甚者是一种误解。1.同义同字面义相距甚远;2..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色彩义;3.单义性是其基本特征;4.词义色彩具有多样性。

三、同源异形异义典故词,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形式不同,但意义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形式不同,而且意义间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四、典故词同成语、缩略词语的区别。(1)与成语的区别:①在语音形式上有所不同;②结构的凝固性存在不同;③典故词和成语在外延上存在着交义。(2)与缩略词语的区别,缩略词语均有原形,这些原形也必须是文字形式;典故词似乎也有“原形”,但这原形是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故事形式,是一种得以形成文字形式的意象,而非文字形式。第五节惯用语和成语(附论谚语和歇后语)

一、关于惯用语的内涵和外延的争鸣本书介绍的一共有四种意见。综合来说,对惯用语这种词汇现象作如下的表述:惯 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重要的熟语之一。

二、关于愤用语基本状况的初步调查,此书选 择了刚面世不久的李行健主编、由一批语言学专家编撰的《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作为计量、考察的对象,共收录惯用语2366条。(1)基本特征(见书P182、183表一、二、三)。我们对现代汉语惯用语的基本情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①惯用语以三咅节组合为基本形式;②在内部结构上,主要以五大类基本短语为主;③在属于复句形式的惯用语中,其内部关系属于并列关系的最多。(2)异形惯用语和多义惯用语,主要文字形式的联系为:意义完全相同、意义相近、意义相关、意义相反、同出一源„、省略个别成分、语序颠倒等。

三、成语的内涵和外延,关于这点分歧比较少。

四、成语迥异于惯用语的特征,他们的区别为:音节更加短语化、意义准词化、结构完全词化、使用的书面语化。但这样有些词汇现象就进不了成语中去,如:戴高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又归人成语中,如:咄咄怪事、锦囊妙计。我们可以对成语这种词汇现象作如下的表述: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由至少四个语素构成的结构词化、意义准词化的不具有口语色彩的四音节及四音节以上的组合,是重要的熟语之一。

五、成语的基本语音形式及其他。

六、关于访语和歇后语的归属。这里不做具体的介绍,可参见书P191—192.第七章现代汉语词汇类聚(三)第一节称谓语和称呼语。

一、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定。书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然而,这两种目前通行的观点都存在问题。最后我们认为: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來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二、称谓语的类别。(1)亲属称谓语的构成、类别及特征,分为直系和旁系,背称和面称。(2)社会称谓语的构成、类别及特征。

三、称呼语的类别和构成。称呼语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别:

(一)亲属称呼语;

(二)社会称呼语,称呼语的复合形式主要有同位式复合称呼语和偏正式复合称呼语。

四、称谓语同称呼语的主要差异。

五、称谓语(称呼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第二节禁忌语和委婉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界定。学界的不同意见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此书介绍了两种,具体见书P210.二、禁忌语(委婉语)的类别,书中介绍了6类,可参见书P211。

三、禁忌语同委婉语的巨大差异。(1)禁忌语和委婉语均具有变异性,共有四种情形;①从理论上看,禁忌语和委婉语均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但内涵大相径庭。②从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来看,委婉语更有其独特的一 面,其所使用的栽体形式也要比禁忌语复杂得多。(详见本节的第六部分)

四、委婉语的变异性。

五、委婉语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如指称“死”的委婉语,各个民族就颇不相同。(参考书P216)。

六、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在构成成分上,委婉语力求避免与禁忌语相重;在结构形式上,委婉语比较松散自由。第三节隐语和黑话

一、隐语和黑话的界定。隐语,也叫秘密语,是某些社会群体所使用的故意不让外人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常见的社会方言之一。黑话是某些不良甚至黑恶社会群体所使用的一种有意不让外人 所知晓的秘密词语,是隐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二、隐语的类别。分为三类:(1)黑话;(2)行业隐语;(3)松散社会群体隐语。

三、关于隐语基本状况的初步调查,《词典》共收录隐语词语11262条。综合、归纳之后对其特征有了一些了解:①语音形式特征,参见P227表一;②词义特征,参见P229表二;③内部结构特征,参见P231表三、四、五;④异名同指隐语。

四、隐语的全民化 第四节詈词和骂人话

一、詈词的含义:詈词是人们在詈骂他人时所使用的一种词语,是构成骂詈话语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单位。

二、汉语詈词的研究。目前所有的“汉语词汇 研究史”均不提及。到目前为止,关于詈词的本体研究基本上还是 —块处女地。

三、关于詈词基本状况的调查。《现代汉语词典》共收纳了53个,可分为三类。詈词以二、三音节为常见,详见P240表一;在词的内部结构特征方面,詈词也是以合成词为主,详见P241表二;在复合式合成词中,偏正型再次独领风骚,详见P241表三。

四、詈词与骂人话的关系:(1)骂人话纯粹由詈词构成;(2)由詈同与其他辅助性词语共同构成的骂人话;(3)由詈词以外的词语构成的骂人话;(4)由詈词构成的非骂人话。

五、詈词的等级分类:(1)与性有关的詈词为一等詈词;(2)与身份、品行等有关的詈词为二等詈词;(3)与生理缺陷、智力或能力缺乏等有关的詈词为三等詈词。

六、詈词与“性”——东西方语言中詈词的共性。

七、管词与动物一一东西方语言中詈词的个性。

第八章现代汉语词形类聚 第一节同形词(附论同音词)

同形词的界定: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或者意义虽有联系 但存在着语音形式或内部结构或语法地位的差异的一组词,简言之,同形词就是书写形式相同的几个同。

二、同形词的类别:1.同音同形词(同音词):(1)意义无联系、内部结构及语法地位均相同的3如“声色

1(生气和活力)”与“声色

2(歌舞和女色)内部结构均为联合结构,且均不能扩展,为词。(2)意义无联系、内部结构不同、语法地位相同的。如“相 机1(照相用的仪器)”与“相机2(察看机会)。(3)意义无联系、内部结构相同、语法地位不同的。如“加 料1(把原料装进搡作的容器之中)与“加料2(原料比一般用得多,质量比一般好的)”。(4)意义无联系、内部结构及语法地位均不相同的。如“上 装丨(演员化装)”与“上装(上衣)”。(5)意义有联系、内部结构相同、语法地位不同的,“生火1(把柴、煤等燃烧起来)”与“生火2(轮船上烧锅炉的工人)”。(6)意义有联系、内部结构及语法地位均不相同的,画图1(画图形)”与“画图2(图画)”。2.异音同形词分为声调的不同和声韵母的不同。

三、同形词的构成:①由同形语素构成的;②由同义语素按照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构成的;③由多义语素构成的;④由不同来源的词构成的;⑤由同形、多义、同义语素混合构成的。

四、三部主要语文词典在同形词语的处理上存在的问題。1.问题的提出。2.关于同形的词、短语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问题上有一下几种:①词、短语同形而意义没有联系;②词、短语同形而意义有联系。3.关于同形词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问题:①同形而意义没有联系的,如:口轻1:①菜或汤的味不咸。②指人爱吃味道淡一些的饮食。轻2:(驴马等)年龄小。②同形而意义有联系的,如:男人1:男性的成年人。男人2:丈夫。4.初步的意见 第二节异形词

一、异形词界定中存在的问題。异形词,也叫异体词。具有同一种意义及几种书写形式、读音相同或相近、内部结构相同的一组词,是同一个词位的不同变体。

二、异形词与同义词的区别:两个同似乎是同一个词的两种书写形式,内部结构也相同,(1)意义上存在着差异:其中一个词具有另一个阗所不具备的意义,如“小姨儿”同“小姨子”。(2)意义上存在着另一种差异:两个词只有一个意义相同,其他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如“界限”与“界线”。(3)义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两者的附属色彩义有所不同,如 “老头儿”与“老头子”。

三、异形词的类别:完全异形词和不完全异形词。第二节逆序词

一、逆序词和“伪逆序词”。逆序词指的是词内部语素的语咅形式、书写形式、意义完全相同而线性次序相反的一组词。关于伪逆序词书上讲了8种,此处不做详细介绍,详见书(P268—270)。

二、逆序词的特征,从语音形式来看,逆序调均为双音节词,未曾发现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逆序词。

三、现代汉语逆序词的新来源。见附录一:51对完全同义的联合型复合式逆序词,附录二:56对词义有别的逆序词,附录三:136对海峡两岸同素异序词(台湾词语_大陆词语)第九章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类聚 第一节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单义词——现代汉语词汇的主体。

二、单义词的类别:(1)现代汉语书面语词;(2)现代汉语口语词;(3)现代汉语方言词;(4)叹词和拟声词;(5)三字词语、四字同语;(6)表示普通事物或行为、性状的双音词.三、一种特殊的单义词。只包含一个义项的词,或者说,一种语音形式只联系一个义项的词。这些词往往具有以下的特点:(1)均为单音节词;(2)所有义项在古代汉语中都曾经是词义项;(3)所有义项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多义词的界定: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有联系的词义项的词。

五、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

六、一种特殊的多义词。多义词几个义项间往往有一种比较直接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他意义或是由本义分别派生而来(辐射式)或是由本义辗转派生而来(连锁式).第二节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界定: 同义词

t

就是语音形式一般不同、主要理性意义相同而次要理性义或附属义有差异的一组同。

二、确定同义词的方法: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同形结合法。

三、同义词的语音形式、语法功能和感情色彩。

四、同义词和词位变体。将带“儿”与不带“儿”,如:配角一配角儿。异形词,如:红彤彤一红通通。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均相间的逆序词,如:离别一别离。第三节反义词

一、反义词是语义交又对立的聚合体。词与词之间主要形成以下三种基本语义对立关系:恒等对立、包孕对立、均等对立(也叫交叉对立)。

二、反义词的语音形式和内部结构。

三、反义词

体、感

彩。

四、反义词与“非~、无~、不~、不~不~”等组合。第四节上下义词和类义词

一、上下义词的界定:指的是具有上下义关系的一组词,即往词义的外延上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一组词。

二、上下义词的特征。

三、类义词的特征及与其他词义类聚的关系。所谓类义词,是指具有共同的上义词的若干个下义同所形成的一种词义类聚。类义间具有很强的层次性,交叉变异性,包含反义词,类义关系也往往包含同义关系。

第四篇: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锦熙和吕叔湘二位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者。但相对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来说,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还比较薄弱。

80年代后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语法研究的视野大大开阔了,语法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了,研究队伍扩大了,研究路子多样化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口语语法的调查上、在动词的研究上、在句法语义的歧义上、在虚词研究上、在句型研究上、在复句研究上、在句群研究上、在方言研究上、在双语语法对比研究上,都不同程度有所突破。理论建树上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方法多样化。层次分析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的广泛应用,并提出语义指向分析,自觉地走上了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互渗透、相互验证、相互结合的研究道路。二是开始确立了立体研究的观念。如三个平面(三维语法),三个世界,“表、里、值”,“普、方、古”等研究思路的提出,并能结合国外语言学理论有机地与汉语结合去研究。这一时期(80年代)在深入挖掘汉语语法事实上,在进一步解释汉语语法规律上,在语法理论、语法分析的建树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90年代后现代汉语语法又有了新的进展: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汉语句法语义的研究和探索;二是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法学和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三是加强了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这集中反映在如何处理好人类语言的共性与汉语特性关系的思考上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本位”(词本位?句本位? 词组本位?字本位?小句本位?词和词组的双本位?原则本位?三个世界?三个平面?还是无须本位?)的讨论上;四是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问题的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问题的研究。1.2.2现代汉语语音方面: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始于20世纪。20世纪西方语音理论及方法也对我国的语音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初,实验语音学进入了萌芽阶段。刘复的《四声实验录》(1924)是我国第一部用实验方法研究汉语语音的著作。赵元任于1930年创制了“五度制标法”,1934年又发表了著名的《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前者已成为国际通行的标注汉字声调的方法,后者被誉为音位学创始时期经典著作之一。90年代后,语音研究又深入了一步,加强了协同发音和语流音变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流中的音变研究更为重要,以南开大学石峰教授为代表的。),使汉语语音合成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受西方音系学理论的影响,我国音系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揭示了汉语无论是共时成分的组合模式或交替模式,还是历时音变,都以单字音为控制枢纽的规律,这无疑丰富了普遍韵律层级模式学说。(冯胜利的韵律学)

1.2.3现代汉语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是始于20世纪初。首先是观念的根本转变。在本世纪前,一般只有字的概念,没有词的概念。最早先后明确提出要区分字和词的是章士钊和黎锦熙。20世纪50年代,有关现代汉语 词的界定以及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文革”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词的界定,虽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摸清了词和非词的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开始认识到现代汉语词汇存在着多层面性,所以现代汉语的词不能用一种方法或一种理论就可以界定的;二是对于汉语构词法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三是对汉语词汇规范化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四是全面展开了对俗语的调查和研究;五是词义研究摆脱了训诂的影响,“义素分析法”的引入,“词义构成成分分析法”的提出,标志汉语词义研究开始走向成熟。80年代后为了适应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加强了词义分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清华大学的黄昌宁、陈群秀;北大的徐通鏘,中国传媒大学的于根元;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冯志伟、鲁川等)。1.2.4语用学方面: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在上个世纪

70年代才被确认,其标志是《语用学杂志》(Journai of Pragmatics)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发行。它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的关系。70年代末被引进我国,到目前为止,我国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多问题(如话语分析、语篇研究等)需要我们去探讨。1.2.5对外汉语教学方面:

1950年我国把对外汉语教学列为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70年代末就提出了要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到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形成 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建设,还作了大量有关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及教学法的世纪研究,编著、出版、发表了一大批教材、著作和论文,建立了HSK的考试制度。90年代末,更把对外汉语教学视为“国家的、民族的事业”,放在了极重要的位置上。自我国加入了WTO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不断升温,国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对外汉语教学空前发展。但总起来说,对外汉语教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本族人的母语教学,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可能成为汉语研究的突破口。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很多需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教学研究应从80年代初的研究重点——研究怎么教转向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上来了。加之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国的陆续建立,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语言学方面来看,需要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不同国家孔子学院教材的编写”、“语法体系的建立”、“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培养”、“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编写等等。1.2.6交叉性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方面:

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些新的交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等。其中文化语言学以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为代表。参考书目: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0年

3.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高顺全《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 5.陈昌来《现代汉语三维语法论》学林出版社2005年 6.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

7.陆俭明《80年代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P86-87 7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研究

传统的说法是: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因而词序、虚词特别重要。这是现代汉语的两个手段。有人讲这就是特点。现在又有人说汉语词序灵活、虚词常常省略。那么,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语序重要,这话是对的,但不限于汉语。以法语为例:

根据[法]G.Mauger《现代法语实用语法》,cher在名词后表示“昂贵”,在名词前表示“亲爱的”:

unmanteaucher昂贵的大衣

moncherami我亲爱的朋友

法语、英语等语言中词序都重要,不能单单说汉语词序重要就是汉语的特点。虚词也很重要,但不光是汉语如此。不能说虚词就是汉语的特点。

我们提两点:

1.汉语实词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2.复合词的构造和词组的构造,以及词组结构和句子结构遵循同一套规则。

中国的语法研究可以推到很早的古代。古人在注解古书时就开始谈论句子结构。研究较早的是虚词,古人称为“词、助字、助词、虚字”,最早的虚词著作是元代卢以纬的《助语辞》。

1898年,马建忠发表《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学著作。马氏称语法为“葛郎玛”。20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丛书》,收1898—1948这50年间重要的汉语语法学著作10种:马氏文通(马建忠,1898);国文法草创(陈承泽,1922);国文法之研究(金兆梓,1922);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1924);高等国文法(杨树达,1929);中国文法革新论丛(陈望道等,1943);中国文法论(何容,1942);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1942);国现代语法(王力,1943);汉语语法论(高名凯,1948)。

解放后有几部语法学著作值得推荐: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1952/1961);汉语口语语法/中国话的文法(赵元任,1968);现代汉语语法问题(吕叔湘,1979);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0);语法讲义(朱德熙,1982);语法答问(朱德熙,1985);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陆俭明,1993);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张伯江、方梅,199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张敏,1998);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袁毓林,1998)。

中国最早称“文法”,“语法”是后来的术语。按说“文法”偏重指研究文言文,书面语的,“语法”偏重指白话文、口语的。现在一般称“语法”。

据陈望道考证,“文法”最早出于《史记》,指规则、法律而言。到宋代,“文法”成了文理、文势、作文、修辞的同义词。从《马氏文通》开始,“文法”成了现在的通常用法。“语法”最早见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跟宋代的“文法”义同。从1913年,胡以鲁编《国语学草创》,取得今天这种用法。

100多年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我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是在印欧语语法学影响和启发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方面促进了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使一些学者养成了以印欧语语法学的眼光看汉语的习惯,这也阻碍了我们认清现代汉语语法的真实面目。弄清汉语语法的特点,进一步摆脱印欧语语法学的羁绊,是汉语语法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来源:儒森对外汉语

下载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

    10398-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范文

    上篇构件语法 语素、词、词组、句、语段是语言的五级语法单位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构件语法”的含义 P3构件语法是以分析句子构件——词组——为重点,以研究构件组合规则为目......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0821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意义)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

    《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5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姓名:潘瑞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岳方遂 20070501 1 中文摘要 病句是影响人们语言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华版(含答案解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精华版 1、语法这—术语有哪几种含义? 答:语法这一术语有三种含义:(1)语法规律,例如:“汉语语法并不难掌握。”这里的“语法”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 (2)语法......

    现代汉语教案

    现代汉语教案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目的:明确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领会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树立为提高民族素质而......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几种常用句式 (一)“把”字句(处置式) 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例如:我把水喝了。 四个特点: 1、 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