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病句研究 姓名:潘瑞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岳方遂
20070501
中文摘要
病句是影响人们语言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语言信息传输量的剧增,社会语病也呈高发态势。研究如何克服病句、利用病句、转化病句也就成了语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现代汉语病句作了一番全方位的审视和扫描,主要内容为:(1)综述病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评价了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有影响力的著作;(2)提出了病句的界定方法,分析了病句的主要类型;(3)阐释了对病句的辩证认识和对病句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分了几组易混淆的概念;(4)回应了学术界关于建立病句学的设想。文中的主要见解有:
第一,以王希杰先生的“病句生成学”为界,将现代汉语的病句研究划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为基础研究时期,主要依据规范的语言观,对病句作静态的评析与修改。其后期为系统研究时期,主要依据系统论的方法,对病句做动态的观察分析,强调辩证地认识和利用病句。
第二,关于病句的定义,在比较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之后,文中认为应该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概括法,即:病句是不合乎 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符合其中的一项即可判为病句)。
第三,关于病句的类型,文中主要从三个角度划分:(1)句法形态类,包括语序错乱、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杂糅等。(2)修辞意义类,又分为两小类:消极修辞类和积极修辞类。前者包括生造词语、误用词义、混淆词类、苟简赘余和一义两歧等;后者主要指对偶、排比、夸张,顶真等各类辞格的误用。(3)逻辑思维类,主要包括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否、限制不当、关系失合等。
第四,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病句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也有存在的价值和可利用的途径。其价值主要表现为:可作为研究的对象或材料,可转化为规范的表达形式(如“非常男女”“打扫卫生”),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您昆明了吗?”)。其利用的途径有:制成病句“标本”,帮助人们学习语法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利用病句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把某些病句转化为修辞手段,升华为一种语言技巧。
第五,病句类型中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成分多余、语义 歧义等,语言运用中又有与己相反的成分省略、超常搭配、修辞羡余、语义多义等。文中分析比较了省略与残缺、超常与不当、多余与羡余、歧义与多义的相同与不同,划清了正误和文野之间的界线。
第六,病句、规范句和艺术佳句之间的相互转换是病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提出了三种转换模式:(1)规范化的模式:病句、规范句→佳句;(2)失误的模式:规范句、佳句→病句;(3)艺术化的模式:规范句、病句→佳句。正向转化的手段有删减、添加、替换、调整、修正、重组等,还有对语体,语境条件的利用等。负向转化则有倒次、逆反、杂糅等。
第七,病句学的学科建设是学术界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的问题,但应者寥寥。本文在文尾作了回应,并对病句学的性质、特点、任务、范围、对象、方法等基本问题谈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病句
辨析
评改
利用
转化
病句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2007年4月30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2007年4月30日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引
言
一、研究缘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目前,汉语运用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报刊、广播、电视里,病句俯拾即是,就是在政府文件、学校教材、论文专著里,也不难找到病句。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6年7月14日一天,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市级报纸1至8版正文被挑出语言逻辑差错1289处,平均每种报纸46个,每版5.8个,其中有一种报纸差错达到每版平均23个。错误主要类型有用词不准,概念混淆;分类有误,不当并列;叠床架屋,语意重复;判断歧义或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有的语句完全把意思弄反了;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缺失或搭配失合;后语不搭前言,转移论题,甚至自相矛盾;有的说理文章论据不足,‘乱用所以’;此外,用字不规范、错用标点的病例也很多。”[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变异的、不合规范的“网语”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又造成严重的冲击。这些情况,促使我们要研究病句,分析它的性质及成因,找出克服它的有效方法,为语言规范化服务。从语言本身来看,任何句子都是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其中,形式是意义的载体。病句当然也不例外,因此病句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要么是形式破碎的同时造成了意义的不完整,要么是形式完整却与发话意图不相符。由于语言系统本身只承认正确的东西,因此相对于语言规范来说,病句是一种应该消除的不合理的语言现象。
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病句是一个人语言能力不能胜任一定思维经验的表达的现象。首先,每一个发话者不同的语言能力以及不同时点的发话状态使病句成为一种难以消除的、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其次,从另一角度看,造成“不能胜任”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这种思维经验的表达可以被代表了一个语言群体整体水平的合格句所胜任,但由于某个个体语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了无法胜任这种思维经验的病句;另一种是这种思维超出了一个语言群体现有水平的表达极限,要将它表达出来就要变异现有的规范,形成所谓的破格句,而破格句与病句在语言形态上是难以区分的。因此,病句在客观上似乎成了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这是本论题的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本文在借鉴现有病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立足于传统病句研究的方法,以引导人们在语言运用中减少病句,又注重吸收现代病句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探讨病句存在的原因,评判病句的标准,分析比较几种互为相对的语言现象,病句的理解与利用,病句的转化,构建病句学的构想等问题,为人们能动地利用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则进行得体表达服务。
三、研究思路
首先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概括分析现代汉语病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归纳出关于病句研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接着以大量的语病材料为基础,从与语言规范对比入手,归纳分析病句的类型;采用演绎比较法,讨论评判病句的标准;比较几种相对的语言现象,分析病句的理解与利用,演绎病句的转化;着眼与学科建设的构想,进一步探讨建立现代汉语病句学的有关问题。第一章 病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汉语病句的研究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基本上是同步的。以王希杰先生发表《病句生成学》(《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为标志,我们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病句辨识与评改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年)开创了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工作的先河,全书共六讲,其中的第二讲到第五讲,分别是词汇、虚字、结构、表达。这四讲总体来说是围绕语病来论述的,其中,针对书面语言应用中的问题,搜集了大量的例句(主要是病句)进行分析,具有“匡谬正俗”的作用。《讲话》的发表缘自于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在此影响下,《语言知识》杂志从1953年起开辟了《改错句》专栏,专门刊登从报刊上收集到的有语病的句子加以分析、评论和匡正。此后,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出版和发表了不少专门讨论病句的著作与论文。一 重普及的基础性研究
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者从当时社会的现状出发,以语言规范为目的,注重用传统体系来辨识与修改病句,发表了不少关于病句研究的专著。
其中较为系统的专著有:谭寻的《怎样诊疗句子》(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社,1953年6月版),该书主要讲不正确的用词怎样纠正,组织不完密的句子怎样调整,不适当的修辞修改等问题。丁羽的《好句子和病句》(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6月版),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词义的配合和复音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句子的结构、修辞上的问题。曲北韦的《谈谈病句》(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7月版),该书首先说明什么是病句,病句是怎么来的;接着举一些实例,分析病句有哪些类,怎样纠正等等。金锡谟的《病句分析》(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内容包括:词语运用中的错误分析,句子运用中的错误分析,逻辑运用中错误分析。苏培成的《语言病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该著把病句按错误的性质分为误解词义、生造词语、使用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语序不当、结构混乱、标点不当、比喻不当、表达不当等11类,逐条分析修改。其他的一般性论著主要有:杨岱励的《怎样纠正病句》(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5月版)。陆法今的《病句例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版)。张放的《常见病句分析》(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宗若铁的《病句简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版)。郑文贞、余纲、李良华合著的《语病汇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2月版)。蔡祖周的《病句修改例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编《病句评改》(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张耿光的《常见病句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李华良的《病句评改》(语文基础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王纪的《病句诊断25类》(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6月版)。李裕德、吴启主合著的《病句分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张理明的《病句例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吴宗渊的《汉语病句分析》(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裘荣棠的《病句汇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版)。安汝磐的《常见语法错误例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王龙章的《病句修改例析》(辽宁少儿出版社,1987年8月版)。从逻辑方面来剖析病句的论著主要有:李衍华主编的《逻辑病例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书中从报刊、书籍和其他资料摘录400余条逻辑病例,按形式逻辑理论体系的概念、判断、推理基本规律、论证五个部分整理分类,并做逻辑和语法的分析。倪正茂的《逻辑与语病》(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作者认为语病有语法方面的、修辞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从逻辑角度分析语病是改正语病的基础。
以上论著较多从语法、逻辑方面来分析研究病句。总体来看,内容浅显易懂,具有一定的普及与推广作用。
二 重个别病例与争鸣的研究
同期,不少学者与专家注重从书面语中搜集带有典型性的病例,加以研究,有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产生了一些争鸣,个别病例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病句的论文大多发表于《中国语文》《语文学习》《语文天地》《汉语学习》《语文建设》《中国语文通讯》《中国语文天地》等学术期刊,其中有一部分论文后被结集为《词语评改五百例》(语文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这里重点概括这一时期关于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成果。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志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朱德熙先生 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奠定了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沈开木先生的《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1983)和《“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1984)分别对“也”字句和“不”字句的语用平面歧义做了开拓性研究。马庆株先生的《述宾结构歧义初探》(1985)从歧义分析入手考察述宾结构,发现述宾结构中有实指宾语和虚指宾语两个大类的对立。黄国营先生的《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1985)对歧义格式进行了最为详尽的归纳。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首篇语境歧义研究的专文。至此,汉语歧义研究已经全面铺开,研究体系基本确立,邵敬敏先生的《关于歧义结构的探讨》(198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段歧义研究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歧义研究,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对歧义现象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歧义分析手段和深入探讨歧义理论两个方面。王维成先生的《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1988)对歧义在句法、语义层面上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层面上的理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石安石先生的《说歧义》(1988)对歧义研究的意义、歧义划界、歧义类型、歧义格式和“同形”等问题作了理论阐释,系统性较强。这一时期关于病句的研究,总的来说,以经验式的概括为主。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1、研究范围是书面语使用中出现的病句。
2、没有把病句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纳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这一有机整体之中加以研究,只是把病句当作一个个孤立的语病现象来看待。
3、面对的是病句本身,忽略了病句的形成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特征。
4、将病句作为一种已经形成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而没有注重如何避免这种结果的出现。
5、对己经形成的病句,强调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才能进行修改。
6、修改病句的方法简单化、常识化,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面对真实语言生活中的病句往往无力应对。
第二节 病句学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至今
一 病句学理论的提出和探索
1、病句学理论的提出
1989年王希杰先生在《汉语学习》第3期上发表了《病句生成学》一文。他指出“语法学不但应当研究合乎语法的常规的句子,还应当研究不合乎语法的病句”。“病句生成学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的病句评改进行再认识,进行改造。病句生成学的建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是从外部入手,研究非语言的因素,如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潜意识、文化教养、说写时的环境、交际的目的、外界的干扰等同生成病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语法的范围内,生成一个病句有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同生成合法的句子的规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说是广义语法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正因为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规则同生成不合乎语法分析的病句之间的规则并不是一回事儿,也不可能简单地一一对应,因此,病句生成的问题可以也应该研究,病句生成学可以建立,也应当建立,也能够建立”。
2、病句学理论的实践
在王希杰的“病句生成学”相关理论观点引领下,一部分学者开始对病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新的研究。孟建安先生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可谓颇丰。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例如:《病句生成的倒次之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略论汉语病句的生成》(《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病句辨识二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论汉语病句 学的构建》(《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汉语病句生成的非语言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再谈汉语病句的生成》(《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0期),《病句的显与潜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病句、常规句、佳句及其相互转化》(《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论病句修辞学的四个研究平面》((《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论病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病句教学应坚持系统观和辩证观》(《语文知识》,2001年第10期),《不规范的话语与可接受的话语》(《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在上述的文章中,其《论汉语病句学的构建》一文较为全面阐述了在系统观下构建病句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指出构建汉语病句学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主要是通过对汉语病句系统的讨论,提高人们对病句的辨识能力,修改能力和预防能力,最终减少语言表达的错误,以规范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功效。在理论上,是为了弥补汉语语法学系统的不完整性”。
王希杰先生发表的《病句生成学》毕竟是有限的单篇论文,难以全面而详尽地铺开论述。孟建安先生正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于2000年2月正式发表了专著《汉语病句修辞》(中国文联 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在目前已发表的研究病句修辞的著作里可以说是体系最完备,同时也是最新颖突出。说其完备,是因为该专著列专章讨论了汉语病句修辞研究的范围、内容、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它已把病句修辞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而进行基本理论问题的梳理和论证,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病句研究体系,而这一点正是其他病句著作所欠缺的;说其新颖,主要表现在该书不惜花了两章(第二、三章)的篇幅大胆探索和论证了“汉语病句的生成问题”,在这两章中,作者比较了常规句与病句的区别,各自的特点和修辞语用价值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论证了“生成病句之难”和生成病句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九种“病句生成的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汉语病句生成语言内、外思想束缚。总之,该著作是一本兼备理论和实践价值,富有新意的病句修辞研究专著。
此后,刘大为先生发表的《语法病句的判定与类型》(《修辞学习》,2000年第4期)一文,也明确提出“语法上的合格句有没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病句?而语法上的不合格句却在一定条件下不再是病句?”等相关问题。谢英的《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一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若干语用准则——语境还原准则、意图还原准则、风格还原准则等理论观点。
二 继承传统与运用新的语言学理论多视角研究病句阶段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的新理论不断被引进与吸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分析方法有了大的进展——层次分析法已成为大家熟知,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格”语法分析、配价分析等广泛使用,使语法研究自觉地走上了力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互渗透、相互验证、相互结合的研究道路。二是开始确立了立体研究的观念,这具体体现在“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研究思路提出和确认。不少学者在传统病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积极探索现代汉语病句研究中的新问题。
这一时期里,针对个别语言使用错误现象进行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分别结集出版,例如:《报刊病句四百例》(姚汉铭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词语评改千例》(语文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其他一些论文散见于部分专业性学术期刊及高校学报。例如:易蒲(宗廷虎笔名)的《小议“病 句”修辞》(《修辞学习》,1992年第1期),聂莉娜的《试从三个平面分析语法病句》(《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李汉威、黄春珍的《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盖绍普的《病句的利用》(《语言与写作》,2002年第1期),刘甜、刘晗的《关于“您昆明了吗”的深层思考》(《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等。刘大为先生在《病句理解的语言策略》(《语文论丛(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一文中,对病句理解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关于病句理解的相关理论。论著方面,主要有金锡谟的《语病求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庄杰编的《逻辑改错》(同济大学出版,1991年5月出版),李衍华的《咬文嚼字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张盛如、骆小所主编的《常见病句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同期关于歧义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例如:詹继曼先生的《关于同形结构的研究》(1990)探讨了歧义分布类型、歧义研究目的和歧义分析的语义前提等问题。沈家煊先生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分化的多义句》(1991),提出“语义的不确定性” 概念,认为它不等于“歧义”,而是界于“笼统”和“歧义”之间的一种语言现象。李峰先生的《论歧义制约》(1994)提出“假歧义”概念,并归纳出35种假性歧义格式。柳广民先生的《歧义类型研究》(1995)将引起歧义产生的原因称作歧义源,根据歧义源推算出各种歧义类型的歧义指数。冯志伟先生的《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1996)提出“潜在歧义论”,认为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决歧义问题。施春宏先生的《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2000)采用演绎方法分析歧义格式,主张建立歧义关系的演绎模型。杨亦鸣先生的《试论“也”字句歧义》(2000)将实验语音学方法用于歧义研究,通过分析“也”字句的语音图谱来确定话语中心,排除歧义。尤庆学先生的《歧义度的调查和分析》(2000)提出了“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概念。
除此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创刊。它始创于1995年1月,是我国唯一一种语文正误专业刊物,内容基本分为两大板块:一块匡缪正误、诊断开方;一块说文解字、寻根探源。前一块强调针对性,后一块强调知识性。主要栏目有:百家论语、语林漫步、众矢之的、字里乾坤、辨字析词、语坛掌故、词语春秋、向我开炮、报刊扫描、向你挑战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汉语病句研究,总的来说有如下特点:
1、把病句看作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加以研究,这个系统涵盖了汉语病句的生成、辨识、归类、修改、检验、预防等几个部分。
2、对病句研究的视角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
3、在继续进行书面语病句的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口语病句的研究。
4、既顾及语言因素又注重非语言因素条件下病句的研究。
第二章 病句的界定与类型
第一节 关于病句定义的界定
目前关于病句的几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比喻说”
如秦牧在《语林采英》一书中,就把语病比作语言表达中“绊脚石”[2]。盖绍普先生在《病句的利用》一文中说,“病句是表达中的废弃物,是信息垃圾”。还有把语病比作是语言表达中的“沙子”。
2、第二种说法——“非规范说”
如邵敬敏先生在《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中指出:“所谓病句,就是不合乎规范的句子。所谓规范,一是要符合语法组合规则,二是要符合语义的搭配要求,三是要符合语用的表达习惯。”孟建安先生在《病句的显与潜及其他》(《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中说:“病句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要求,又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 则,不合乎修辞,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谢英在《关于语句评判与病句修改的语用准则》(《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所谓病句,这里指的是不合语言规范,即不符合语言的组合规则、客观事物的事理及人们语言习惯的句子。”
3、第三种说法——“交际功能丧失说”
如谭晓云、赵晓红在《汉语病句的识别与修改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一文中说:“病句就是指使用句子时,交际主体由于违反了语言中一种或几种规则,导致可理解性的降低,甚至造成交际功能的完全丧失。
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病句这样定义较为合适:病句应是不合乎语音规范,不合乎用词习惯,不合乎逻辑事理,不合乎语法规则,不合乎修辞要求,又不能正确表意、令人费解的句子(符合其中一项即可判为病句)。
我们知道病句有“病”,可能是表现在语法方面,也可能是在修辞方面,抑或是在逻辑方面,甚至兼而有之,它是语言运用不规范的表现。病句的危害是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给交际对象带来的往往是错误信息。另外,我们对病句研究的着眼点也应该是 在句子这一语言单位上进行。
关于病句类型,我们按照语法、修辞、逻辑几方面来分析。尽管这样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存在着一些交叉现象,但是从实质来说,我们立语法类更多关注的是句子的构形,即句子的结构;立修辞类更注重句子的表意情况,即意义;立逻辑类强调的是句子表述内容的真与假,即事理。下面分节叙述之。
第二节 语法类病句
语法是语言的构造规则。汉语语法主要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3] 句子结构是指词与词的搭配与组合关系,它们之间的结合,既要受语法规则的约束,又要符合逻辑事理和表达习惯。病句之所以有“病”,原因就是违背了上述相关规则。现代汉语病句属于语法结构方面的错误,主要有语序错乱、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杂糅等。
一 语序错乱
语序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的前后位置顺序,语序是汉语表达语 法意义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语序错乱,是指一个句子的成分倒置了应有的语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组织句子时偏重了语序的灵活性而忽略它的强制性,或者注意了次序排列的线条性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
1、多项定语语序错乱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属于定中关系,一般说来,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定语前,但数量词组做定语,虽然不带“的”,也可以放在带“的”定语之前,领属性定语只能前置,不能后置:如果几个定语都不带“的”,其次序是:(1)领属性定语,(2)数量词,(3)形容词,(4)名词[4]。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往往是违背这样结构顺序。
*例(1)当晚“妆艺大游行”在著名商业街乌节路举行,3000多名来自各国的盛装表演者呈现精彩节目,并有17辆巨型花车参与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赏。(《新加坡举行“妆艺大游行”》,《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26日第5版)依据上述规则,句中“3000多名来自各国的盛装表演者”宜改为“来自各国的3000多名盛装表演者”。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语 言习惯。
2、多项状语语序错乱
多项状语(一般由副词、形容词来担当)与中心词的结构关系属于状中关系。当一个动词前的附加语(状语)很复杂时,状语排列次序大致为: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等。
*例(2)姜翠华和江永华在首先参加的女子争先赛中,第一轮就被双双淘汰。(《北京晚报》,2004年6月1日)根据上述条件,本句改为“姜翠华和江永华在首先参加的女子争先赛中,第一轮就双双被淘汰”。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3、虚词的位置错乱
虚词是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作用很大。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和语序都是表示语法意义的最重要手段。现代汉语词类中,介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属于虚词,这里仅就副词、介词的位置不当问题做一分析。
(1)副词位置错乱 *例(3)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本句中否定副词“不”应当移到“趁现在”前,因为从全句来看,假设的条件语义重点是在“检查”,“不”直接否定的不是“检查”,而是“趁现在检查”。
(2)介词位置错乱
*例(4)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多,再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重新就业对下岗职工存在很大的认识差异。(《再就业的思考》,《文摘周刊》,1998年3月10日)使用介词“对”要弄清楚谁对谁的关系,关系搞错了,就会出现主客倒置的错误。本句中“如何重新就业对下岗职工”,就犯主客倒置的错误,应该是“下岗职工对如何重新就业”,因为“下岗职工”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事物,才能主动“对”其他事物怎样。
二 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是指不符合隐含、省略的条件而缺少应有的句法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出现一个成分,与它匹配的另一个成分就必 须同现,否则,就会造成语法结构不完整,表达意义不准确。在辨析病句时,要注意把句子成分残缺的语病与非主谓句、省略句等区别开来。
1、主语残缺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句中应该出现这样主语的位置上没有出现主语,除了非主谓句、省略句外就是主语残缺。主语残缺往往是由滥用介词短语、使令性动词以及偷换主语等造成的。
(1)滥用介词短语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5)在巴金和萧珊相恋的8年中,也是整个民族遭受外强蹂躏的8年。(《永恒的爱》,《解放日报》,1997年12月17日)
本句中,“在„„中”只能是句子的句首状语,那么句子就没有主语,但从语义上看,句子陈述的对象显然是“巴金和萧珊相恋的8年”。应该删去介词短语“在„„中”,使之变成定中短语,因为定中短语可以充当主语。
(2)滥用“使”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6)寒潮过境时,使沿途气温骤降,发生霜冻。(《严冬话寒潮》,《新民晚报》,1998年1月6日)
“使”的前边是“寒潮过境时”,这是个时间状语,谁“使„„气温骤降”呢?主语残缺。这就是滥用“使”结果造成了主语残缺。
(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的主语残缺
*例(7)日常生活中,吃是最重要的,因此免不了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如何选购餐厨具》,《云南日报》,1998年3月23晶)
本句中,谁免不了“和锅碗瓢盆打交道”?当然不是上一分句的主语“吃”,而应是“人们”。主语被暗中更换了,应在“因此”后补上主语“人们”。
2、谓语残缺
如果不是表达或结构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的地方而没有谓语,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和说明,句意也就得不到准确恰当地表达,句子结构也会不完整,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大多是因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谓宾之间滥加助词“的”、转换话题等而造成的。
(1)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等常使谓语残缺。
*例(8)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烧、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流涕、鼻堵、吃不下东西等症状,病程一周左右。
本句中谓语应是“突然发冷„„东西”,但是其后滥用了名词“症状”,两者用“等”连接,构成了同位关系,“突然发冷„„东西”也就变成为名词性成分,遂使全句缺少了谓语。改法之一,可以删去滥用的名词“等症状”,恢复本来的谓语。
(2)在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滥加结构助词“的”常使谓语残缺。
*例(9)影片用我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所遇到的“奇”来展现的冰雪世界、突变天气、稀世生物、神奇景象。本句中动词“展现”与“冰雪世界„„神奇世界”之间,本是谓宾关系,因滥用结构助词“的”后,将本来的动词谓语“展现”误变成定语。于是,该句就缺少了谓语。应将“展现”之后的“的”删去。
31(3)因转换话题造成谓语残缺。
*例(10)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有一年除夕夜,他的妻子准备好他最喜欢吃的年糕……(《名人除夕》,《保山日报》,1998年1月24日)
本句应在“爱迪生”后补上恰当的谓语。
3、宾语残缺
宾语是谓语(由及物动词充当)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有的句子谓语之后需有恰当的宾语,句意及句子结构才完整,如果缺少这样的宾语,句意及句子结构就不完整或导致其他错误,这就是宾语残缺。
(1)直接缺少宾语。
*例(11)冬季冷水浴是对身体经常进行有规律的寒冷刺激,可以使身体原有的抗寒能力得到增强和提高……(《冬季冷淋浴健身》,《人民日报》,1997年12月26日)
该句“冬季冷水浴”是判断的对象,谓语要判断说明“冬季冷水浴”是怎样的事物,所以,在这个句子中,判断动词“是”
要求带上名词性宾语。可是“对身体经常进行有规律的寒冷刺激”并不是名词性,不能作宾语,应在其后加上“健身方法”一词,使句子结构完整。
(2)有些时候要求带宾语的动词后边却跟了动词性短语,从而造成宾语残缺。
*例(12)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该句中“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性的宾语,“机械化”是动词,不合要求,应该在句末加上“道路”一词。
4、定语、状语、补语残缺
虽然定语、状语、补语不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但是有些句子如果缺少必要的定语、状语、补语,也会因结构的不完整而使句意不清楚,我们分别称为定语残缺、状语残缺、补语残缺。
(1)定语残缺
*例(13)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本句从语法来说“劳动”缺少定语“艰苦”或“辛勤”;这也不符合逻辑,会使人误解只要劳动就能取得优异成绩。
33(2)状语残缺
*例(14)在本届演讲比赛中,华师大代表队和济南大学代表队获得冠军和亚军。
本句缺少状语,表意模糊,应在“获得”前加上“分别”一词。
(3)补语残缺
*例(15)昨天我找了你。
本句不能独立成句,是补语残缺,可改为“昨天我找了你三次”,或改为“昨天我找过你”。
三 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指句子或短语中的结构成分。从语法上看,词语之间能不能搭配组合,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句子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总是出在相互对待的句法成分之间,所谓相互对待的成分既有具有直接组合关系的成分,也有具有间接组合关系的成分。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从形式上看是句子结构问题,其实质往往又是语义关系的问题。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述宾、主宾、34 定中、状中搭配不当等类型。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句意的表达,称作主谓搭配不当。以下一组例句都有主谓搭配不当的语病。(1)联合式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16)目前,我们的健康水平使官员的退休年龄和实际身体状况不统一,就是说到了退休年龄的官员,一般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官员的退路》,《南方周末》,1998年1月30日)
句中“身体”可以说“很健壮”,“精力”却不能用“健壮”来描述,这个主谓短语宜改为:精力都很充沛,身体都还很健壮。另外,“统一”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相对应”。(2)词语多余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7)野芭蕉花经加入作料炒熟,吃起来效果滑嫩而鲜美。(《野菜佳肴》,《家文摘》,1998年4月11日)句中“效果”可以用“好”“不好”等去评价,但却不能说“效
果滑嫩而鲜美”。实际上,“滑嫩而鲜美”是陈述“吃起来”的,“效果”一词多余。
(3)主语扭曲造成主谓搭配不当
*例(18)一方面全国打假的声势越来越大,惩罚的力度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制假售假的势头却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了“李逵怕鬼”,“李逵护鬼”的怪现象。(《李逵不该怕李鬼》,《工商时报》,1998年3月3日)
句中“势头却屡禁不止”这个分句中主谓不能配合,“势头”一词,从语义特征来看是指某种趋势、某种倾向。“禁止”是不允许去做某事的意思。被“禁止”的事只能是人们主观上可以控制的,使其不发生的事,而某种“势头”却是客观形成的趋势,它有积极的修辞意义,不可能去禁止它。宜把“势头”改为“事”。
2、述宾搭配不当
述语(谓语)与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破坏这种关系,影响句意的表达,就属于述宾搭配不当。下列例句都有述宾搭配不当的问题。(1)动词扭曲而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19)在法兰西尝试美味。(《新民晚报》,2004年10月3日第22版)
句中“尝试”意为试验,这个词的语义指向应是某种动作,而不能是某种食品。应把“尝试”改为“品尝”或“尝”。(2)宾语扭曲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20)出版社也应该考虑换个政策了,签售不是百试百灵的仙丹,不能有事没事都拿出来比划比划啊。(《中国图书商报导购周刊》,2004年7月第21版)
“政策”指的是政府、政党等权力部门制订的要求人们执行的行动准则。而“出版社”不是一个权力部门,不能用“政策”。句中说的是“出版社”为促进图书销售而进行的“签售”之类的活动,可把“政策”改为“方法”“措施”等。(2)因表达不当而造成的述宾搭配不当
*例(21)这是明仁天皇首次赴海外祭奠二战。(《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4期第12页)
句中“祭奠”指的是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其词义
所指的对象只能是死去的人,句中的“二战”是一场战争,不能接受“祭奠”的支配。可把“祭奠二战”改为“祭奠二战亡灵”之类的话语。
3、主宾搭配不当
主语和宾语是两个间接对应的句法成分,它们通过谓语动词来进行语义配合。主宾搭配不当的毛病一般是宾语用词不当造成的。
*例(22)按照犯上就是作乱的逻辑,他也是造反苗头了。(《散文》,2004年第6期第35页)
“苗头”指略微显露的有发展可能的迹象或情况。句中的“苗头”与“他”形成主宾关系,而作为人的“他”是不可能成为迹象或情况的,“苗头”的使用不准确。应把“苗头”改为“苗子”。“苗子”词义比“苗头”丰富,它可以理解为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的年轻人,能够与“他”形成主宾关系。
4、定中搭配不当
定中短语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定语是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性成分,中心语是短语中被修饰被限制成分。定中搭配不当指定语
和中心语在语义、语法或语用习惯上不能配合。下面例句都有定中搭配不当的毛病。
(1)定语扭曲造成定中搭配不当
*例(23)招牌是生意场的超级名片,浓缩了丰沛的商业信息……(《解放日报》,2003年9月12日第13版)“丰沛”指的是充足,通常只用于雨水多,而不能用于其他地方。句中指的“商业信息”,不能用“丰沛”修饰。宜改“丰沛”为“丰富”。
(2)扭曲中心语造成的定中搭配不当
*例(24)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不能固守,更不能退守农村,而应勇敢地、积极地占领都市,这样才能保证戏曲的长治久安。(《中国戏剧》,2004年第9期第8页)“长治久安”指的是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这是一个成语,它一般只用来形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秩序,句中将其用来表示“戏曲”在长时间内的兴旺状态,显然不合“长治久安”的本义,可把“长治久安”改为“长久繁荣”之类的词语。
39(3)多项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5)她想再参加一个更大规模、更高级别、影响力的国际比赛,不过努力的目标是要出一张在全世界发行的专辑。(《音像世界》2003年第10期第37页)
“影响力”指的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力量。这是一个名词,句中将其当作形容词来用了,不合乎使用要求。句中另有两个名词“规模”“级别”也用作“国际比赛”的定语,但它们分别带上了修饰语“更大”“更高”。对于同样是名词的“影响力”,也应作这样的处理,可以在此前加上“更有”一词。(4)定语与联合式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26)武汉拥有冗长的铁路线和水上交通,造就了一副过于发达以至良莠不分的胃口,负荷太重的血管丧失了良好的流通功能。(《中国城市批判》,长江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5页)
“冗长”通常指文章、讲话等拉得太长,废话太多。这个词所修饰的对象,一般限于文章、讲话等文稿类事物,句中将其形容“铁路线和水上交通”,超出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可以改“冗
长”为“漫长”之类的词。
5、状中搭配不当
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谓语的,如果它不能正确地修饰限制谓语,或者说,不能正确表示谓语的性质和特征,就是状中关系搭配不当。
(1)扭曲谓语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
*例(27)成都则似乎人人防备,在生意场上更是损招辈出……(《中国改革》,2004年第8期第60页)
从全句看,句意是批评成都人在生意场上手段的恶劣,其贬斥意十分明显,而“辈出”一词含有褒意,宜改其为“迭出”一词。
(2)扭曲状语而造成的状中搭配不当
*例(28)“为了奥斯卡奖,电影公司不啻巨资宣传”凯萨说,“所以,通常像我们这样的小电影很难得见天日。”(《东方早报》,2004年1月29日笫C9版)
句中“不啻”有两个意思,一是“不止”;二是“如同”。“不
啻巨资”没有这样的用法,应把“不啻”改为“不惜”。
四 结构杂糅
所谓的句法结构杂糅,是指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硬凑在一起,把两种不同的结构套叠在一起,以至造成结构不合法则,语义混乱费解。杂糅是分析和修改都比较棘手的一类错误,因为两种结构纠缠在一起,往往让人一时理不出头绪,如何在混杂纠缠的语言结构中找到语义间的逻辑联系,并把它整理出清晰的语义流程,是分离杂糅的语言结构,重新构建单一明确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关键。
1、谓语结构杂糅
*例(29)那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处也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了一两句埋怨的话。(《家庭〃事业》,(《家文摘》,1997年10月12日)
本句中,“造成„„因年久失修而„„漏雨”这个结构杂糅了两种表达格式。即“造成„„漏雨”和“因„„而„„漏雨”在一个表达过程中只能选择一种格式来表达一个意思。本例中这个
有结构杂糅毛病的短语应改为结构单一的短语。修改的办法是,要么删去“造成”,要么删掉“因年久失修而”。“写信向他发了一两句埋怨的话”也有杂糅的错误。“发了„„埋怨的话”说不通,这个结构实际上是把“发了一两句牢骚”和“说了„„埋怨的话”杂糅在了一起。
2、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杂糅
*例(30)广谱晚癌康一是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特别是止痛效果好。二是……(《十年磨一剑》,《云南日报》,1998年3月23日)
本句中“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是个动宾短语,“缓解和改善”的宾语是“症状”。“缓解和改善症状”的谓语是“快”,“缓解和改善症状快”是个主谓结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陈述“广谱晚癌康”的作用,本来只要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就可以了,但上例却把两种说法前后拼揍在一起,构成了“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这样的杂糅结构。这个结构不成立,要么删去“快”,要么删去“可以”。
3、受事主语与施事主语杂糅
*例(31)他1995年被授予全省第四名优秀领导干部之一。(《人物与回忆》,《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该句“他被授予„„(称号)”是受事主语句,句中主语“他”是动词“授予”的对象。“他1995年获„„(称号)”是施事主语句,句中主语“他”是动词表示动作“获”的施动者。这两种格式被杂糅在一起,造成施、受关系混乱。可改为“他1995年被授予优秀领导干部称号,是全省获此荣誉的四名领导干部之一”。
3、受事前置与后置两种格式杂糅
*例(32)如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空中芭蕾及创始人斯图尔特》,《中国体育报》,1998年2月21日)
本句中,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这个受事在动词前做主语的说法与“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这个受事在动词后做宾语的说法拼接了起来,使得结构混乱。可改为“如今,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
4、介词短语杂糅
*例(33)俄罗斯人在婚礼上,要举行劈木柴仪式,以此
把新郎会不会劈柴作为能否持家的标志。(《举起斧头迎新娘》,《百科知识台历》1997年4月21日)
本句中,“以此作„„的标志”和“„„作为标志”都是状中短语,但是充当状语的是两个不同的介词短语,在构成一个状语时,只能采用其中一种介词短语,本例犯了介词短语杂糅的错误。可保留“„„作为标志”的说法,删去“以此”。
5、句子首尾套叠
*例(34)中国包子的起源,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中国“包子文化”》,《家文摘》,1998年1月20日)
本句中,“中国包子起源于馒头”和“中国包子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是两个不同句子结构,应当把它们分离开,并在两个结构中选择一个来表达意义。
第三节 修辞类病句
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这也是语言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交际的目的可根据不同的需要,或追求通俗、明白、正确,或追求准确、形象、感人。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表达有消极手法与积极手法之分,前者是所谓消极修辞,后
者是所谓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细周密地记录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情状,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概念的、理知的。消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色是平易的、质朴的。积极修辞是表现的表达,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虽然也以客观经验做根据,却不采取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式来表达,而用另外一种的法式,即以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法式来表达。积极修辞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华丽的、奇特的,它能给人带来审美惊奇感[5]。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修辞类的病句也应在这两大修辞分野下来讨论。
一 消极修辞类病句
消极修辞(平实修辞)类病句主要有生造词语、词义误用、词类误用、赘余或苟简、歧义等类型。
1、生造词语
生造词语指说写者随意构造出来的,语言词汇系统中没有的词语,生造词语没有语义上或结构上的合理性。生造词和新词语是两个不同概念。新词语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语言创新,其表
达的概念,具有意义上的独特性、明晰性和语法上的合理性。而生造词语则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滥造,其结构上往往违反语言组合规律、胡拼乱凑,语义上往往模糊含混、艰涩费解。
(1)拼凑生造
*例(35)由于哈萨克斯坦是从苏联分裂出来的,和其他前苏联成员国关系渊缘。(《中亚突围杀出哈萨克》,《足球》,1999年7月1日)
句中“渊缘”是个生造词。汉语中有“渊源”一词,比喻事物的根源,却没有“渊缘”一词。本例中把“渊”和“缘”拼凑起来,是想表达关系“很深”,有“历史上的联系”的意思,但这种生造词不仅违反语法,也违反了修辞目的。从语法上说,本句中“渊缘”一词不能做句子的谓语;从修辞来说,表意也不明确、精密,宜改“关系渊缘”为“关系很深”。
(2)压缩生造
*例(36)对待家庭他是温和的丈夫和慈严的父亲……(《一个共产党人的凝重与广阔》,《山西文学》,1997年第9期
句中“慈严”要么是压缩“慈爱和严厉”生造的,要么是压缩“慈祥和严格”生造的。由于压缩了必要的语义成分,使得词义含糊不清。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改“慈严”为“既慈爱又严厉”。
(3)杂糅生造
*例(37)只听他竟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过程讲起……最后讲到中国电影的优长和短处。(《解读梁晓声》,《人物》,1997年第5期)
句中“优长”是个杂糅生造词。在表达“中国电影”好的方面时,首先想到“优点”这个词,又想到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长处”,从而构成了“优点”和“长处”杂糅的生造词。“优长”的说法既不符合语用习惯,意思也重复累赘。只用“优点”与“长处”其中之一即可。
(4)肢解生造
*例(38)对这存在的觉悟……,是那种勉可以“士”相称的知识分子的本分。(《人文学论纲》,《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
句中“勉”是“勉强”的意思,但“勉强”的意思却不能用
一个“勉”来独立表示。把“勉强”进行分割肢解生造出“勉”来,既不符合语法规则也不符合修辞的要求,可改“勉”为“勉强”。
(5)添加生造
*例(39)。“文化”,究其根蒂,不外是人的价值取向的现实化。(《人文学论纲》,《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句中“文化的根蒂”中,“蒂”究竟指文化的什么?不得而知,“根蒂”是胡乱添加成分而构成的生造词,应把“蒂”删去,或改为“根本”。
(6)类推生造
*例(40)社会公正意识或曰“道义感”。(《新华文摘》,1997年第5期第134页)
句中“道义感”是比照“正义感”“使命感”等类推仿造出来的,它不符合人们的语用习惯,就如同“真”“普”“美”常常并列出现,但人们却只说“美感”而不说“真感”“善感”一样,宜改“道义感”为“正义感”。
49(7)反义生造
*例(41)(社会科学)它所关心的只是从事态中引出某些可堪被称之为“规律”的结论……(《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句中“可堪”是对“不堪”进行反义联想而生造的词。但某个词有没有反义词是由社会语用习惯决定的,不能凭个人联想随意生造。汉语中并不是有“不x”格式,就可以构造“可x”格式的反义词,应改“可堪”为“可以”或“能够”。
2、词义误用
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即所谓词义。它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词义的核心意义指其理性意义,此外,还有一系列附加意义,也可叫色彩意义。附加义种类很多,比较重要的有评价义、语体义、理据义和搭配义等[6]。词义误用是指把表示这一意义的词语错用来表示另一意义。对于词义的运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合乎事理,合乎实际,正确表情达意等,否则就是词义误用。词义误用有多种情况,以下例句中都有词义误用的毛病。
第二篇: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15)
语言文字工作迎评动员大会动员报告
刘先义
同志们:
根据省语委《关于对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及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进行评估的预备通知》精神,我院将于今年9月份迎接省语委对我院语言文字工作和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的检查评估。这次评估是对我院语言文字工作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全面检查和考核,要求高,任务重,各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切实做好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今天我们召开迎评工作动员大会,在这里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新时期的一项政治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是最重要的信息、文化载体,在建设信息化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更是人人、事事、时时、处处不能离开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于增进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和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和重要的现代社会,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 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并进互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是语言文字信息,面向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将更加迫切,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其工作任务和内容将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而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理应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均有明确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对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要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角度,充分认识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水平的大学文化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是创建高水平大学文化的需要。
二、肯定成绩,查找问题,增强迎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来,我院认真贯彻执行“三个纳入、一个渗透”的指示精神,以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重点,以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为抓手,以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为载体,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建立健全了学院语言工 作委员会、设立了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机构,逐步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了测试程序。二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和普通话培训测试,使广大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普遍提高。通过“推普周”期间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宣传牌等,营造了“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活动,举办学生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普通话水平的机会,并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国家及全省普通话大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院争了光;通过组织普通话培训测试,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普通话水平。现在从学院领导到部、处、系领导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基本上做到了在会议和工作时讲普通话、用规范字。三是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增强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利用我院语言文字专业方面的人才优势和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的工作特点,积极为其它部门、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优质服务,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如选派我院优秀教师给高校教师和省直机关公务员授课,对全省高校教师和省直机关公务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成功举办山东省普通话广播大赛省直部门、驻济高校选拔赛、山东省省直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大赛等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四是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成效明显。近几年来,我院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有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3位。与此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一直健康有序地开展,测试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对省直机关公务员、全省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人员3万余人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在测试过程中省直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认真贯彻《山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严格测试工作纪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院语言文字工作还存在着 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宣传力度还不够。二是推广普通话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我院还有一部分教职员没有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同时由于我院师生基本上来源于本省,语言交流隔阂不是很严重,讲普通话的内动力不足,加之一些部门的领导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讲普通话的风气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场合仍然有说方言的情况,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待提高。三是教学及校园用字还不够规范,如教师板书、教案、学生作业、板报、宣传栏等有使用繁体字、被淘汰的异体字,读写错别字等不规范字的情况。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语言文字工作的特点、要求,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理清思路,创新手段,特别是对照本次评估标准尚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实施细则》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评估指导标准实施细则》逐项进行对照检查,增强迎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我院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学院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顺利达标
(一)评估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实施细则》,本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主要涉及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管理、宣传工作、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管理主要是检查组织领导、工作机构、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等的落实情况;宣传工作主要是检查常规性宣传工作和“推普周”宣传工作情况;普及普通话主要是考查教学用语、校园用语、教职员和学生普通话培训达标情况;用字规范化主要是考查教育教学用字和校园用字情况(各类环境用字和公务用字必须使用规范字,不能使用繁体字、错字、别字、二简字等不规范汉字)。
(二)评估程序
1.听取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及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工作的自评报告。2.查阅有关文件、档案、校办刊物及教师教案、讲义、学生试卷、作业等。3.分别召开学院语委干部、教职工(提供教师和职工名单各20人,从中抽取10人)、学生(提供文理科各1个自然班全体学生名单、从中抽取10人)和测试员座谈会。
4.巡视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校园等(校内使用非规范字的情况,须提出说明报告)。
5.检查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提供教职工总数及参加测试人数、测试表,近3年毕业生总数及参加测试人数、测试表),抽取近三年录音档案审听。
(三)做好迎评工作的几点要求
1.切实加强对迎评工作的领导。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迎评各项准备工作。各部门要切实重视,全面动员,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经常督促检查。学院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讲普通话、用规范字。
2.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组织机构。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健全各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使我院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覆盖全院各部门、各教学班级。各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网络等宣传媒体和阵地,并通过在校内公共场所设置宣传牌、提示牌、张贴宣传标语等措施,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力度,把迎评工作的要求宣 传到位,动员全校师生人人参与语言文字工作,要把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说普通话、都用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4.认真搞好自评自查。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掌握评估标准,明确工作责任,紧紧围绕“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主旨,严格按照迎评方案的工作分工和时间要求,对照评估细则规定要求进行自评自查。要通过自评自查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自评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一般问题要长抓不懈,重点问题要重点解决,确保学院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顺利达标。
同志们,从今天起到接受评估,除去暑假,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搞好这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将对我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并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希望全校上下以这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为契机,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务求实效,扎扎实实抓好各方面的建设,把评估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大力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风气,在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推动我院语言文字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50)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语言学概论》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具有基础理论性质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概要理论。本课程的任务:授予学生有关语言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语言学理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认识新事物.新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自觉地科学地认识和使用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讲演课为主,辅以适量的练习,以巩固学到的知识并培养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能够正确解释和评说语言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2、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一定的能力;
3、具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大纲内容
绪论
第一节语言学概论的性质.作用和分类(2学时)
1.1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2语言学的功用
1.3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语言学的分类
第一章语言的本质
第一节人类语言(2学时)
1、世界上的语言
1.1世界语言概况1.2语言的亲属分类和结构分类
2、中国的语言
2.1汉藏语系的中国语言2.2阿尔泰语系的中国语言
3、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
3.1人类语言的遗传性和学习性3.2人类语言的创造性
第二节语言的功能(2学时)
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1.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2语言是负载信息的工具
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1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2.2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3、语言的文化功能
3.1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一种3.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第三节语言的结构(2学时)
1、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1语言的符号性质1.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层级体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四节语言符号系统的特征(2学时)
1、任意性和强制性
2、线条性和层次性
3、自足性和开放性
第二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的基本概念(2学时)
1、语音的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
1.1语音的自然性1.2语音的社会性
2、语音单位的分析
2.1音节.音素和音征2.2元音和辅音
3、音标
3.1国际音标的作用3.2 音标和音素的关系3.3 国际音标的使用
第二节音位和音系(2学时)
1、音位
1.1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1.2音位和音位变体
1.3音位归纳
1.3.1 对立和不对立1.3.2 互混和互补1.3.3 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3.4音位归纳的原则1.3.5音位归纳的操作过程
2、音系
2.1音系的定义2.2音系的内容
2.3汉语普通话的音系2.4温州话的音系
第三节语音组合(2学时)
1、音节的切分
1.1切分的依据
1.2音节的结构要素分类
1.2.1音峰和音谷1.2.2起音.领音和收音
2、音位组合的类型
2.1同类音素是否连用:单.复辅音和单.复元单
2.2音节收尾是否辅音:开音节和闭音节
2.3元音和辅音的配置
2.4单个音位的组合位置
2.5单个音位的组合能力
3、语流音变
3.1同化和异化
3.2弱化
3.3脱落和加音
4、语调
4.1句调4.2句重音4.3语速
第三章语义和词汇
第一节词义和义征(2学时)
1、词义和词义的分类
1.1词义的定义
1.2对象意义和结构意义
1.3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
2、词义的分析
2.1 义项和义素2.2 义素分析
第二节词的结构(2学时).1、基本概念:
1.1语素和义素1.2词根和词缀1.3词干和词尾
2、造词法:词的结构原理(创造新词的方法)
2.1原生法和单纯词2.2再生法和复合词2.3缩略法
3、构词法:词的结构方式(分析词的结构关系的方法)
3.1结构方式的分类:复合式、派生式
3.2结构关系的分类:主谓、偏正、述宾、并列等
第三节语义场(2学时)
1、语义场的层级:上下语义场和平行语义场
2、语义场的分类
2.1意义分类
2.11类属语义场、顺序语义场和关系语义场
2.12同义义场和反义义场
2.2形式分类
2.2.1同音同形词和同音异形词2.2.2异写词和异读词
3、词汇
3.1基本词汇和非基本词汇(新造词、方言词、古语词、行业词、外来词)
3.2高频词和低频词
3.3熟语:成语、惯用语、套话、专用语、俗语、歇后语、名言
3.4词典分类:
3.4.1单语词典和多语词典3.4.2标准语词典和方言词典
3.4.3源流词典和描写词典3.4.4综合词典和专科词典
4、语境
4.1语境类型
4.2语境的作用
4.2.1多义词的义项被限定4.2.2显示对象的具体特征4.2.3产生“言外之意”
4.3语境义变的类型
4.3.1语义感染4.3.2语义脱落4.3.3语义淡化4.3.4语义凸现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概说(2学时)
1、语法的内容:词法和句法
2、语法意义
2.1显性语法意义2.2隐性语法意义
3、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3.1语序和外部附加 3.2内部屈折和异根 3.3 重叠、语调和零形式
第二节语法结构(2学时)
1、语法结构体和结构方式
2、语法范畴
2.1性、数和格2.2时、体和态2.3式、人称和级
3、语法结构的特征:
3.1组合的层次性3.2组合的递归性
第三节语法结构的转换(2学时)
1、转换和句类、句式、句型
1.1 句类之间的变换1.2 句式之间的变换1.3 句型之间的转换
2、转换和歧义
2.1区别意义的方法2.2消除歧义的方法
3、转换和结构分析
3.1词类的分识3.2句法结构的分识
第五章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规律(2学时)
1、语言和文字的起源
1.1语言的起源1.2文字的起源
2、语言发展的原因
2.1什么是语言的发展2.2外部原因2.3内部原因
3、语言发展的规律
3.1普遍规律:渐变性.不平衡性.补偿性.美推性
3.2个别规律
第二节语言统一和分化(2学时)
1、共同语
1.1通用语和区域语1.2民族语和族际语1.3国语和国际语母语和外语
2、方言和亲属语言
2.1社会方言2.2地域方言2.3语言地理
3、语言文字建设
3.1共同语的选择和规范化3.2国家语言文字政策
第六章语言学的发展
第一节传统语言学(2学时)
1、古代印度语言学
2、古代希腊、罗马语言学
3、中世纪欧洲语言学
4、阿拉伯语言学
5、中国传统语言学
1.4第二节现代语言学流派(2学时)
1、历史比较语言学
2、结构主义语言学
3、转换生成语言学
4、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5、认知语言学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语言学概论》,徐通锵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高明凯、石安石 《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
3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李光同、徐思益《语言学导论》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胡明扬《语言与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邢公畹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2 伍铁平主编 《普通语言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胡壮麟等 《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余志鸿等《语言学概论》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
4[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
2[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
5[美]霍凯特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美]弗罗姆金、罗德曼《语言导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罗常培、王均《普通语言学纲要》 科学出版社1957 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85 吴宗济等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 语文出版社199
1林焘、王理嘉 《语音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贾彦德 《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陈原 《语言和社会生活》三联书店1980
陈松《社会语言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周振 《方言和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
赵世 《现代语言学》知识出版社1983
陈明 《语言学和现代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卫志《当代跨学科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邵敬 《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秦秀 《英语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第四篇: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14)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
示范校创建汇报材料
百家湖小学创办于1995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使得只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百家湖小学已跻身市区名校的行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学校承担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与普及任务。学校历来重视和发挥学校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近几年,学校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逐步迈向正规,并由此推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自身具有的基础功能,提升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程度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加强管理,健全工作网络,为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提供保障
学校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职责明确,取得了一定成效。
1.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健全,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一是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创建工作网络。以校长室、教导处、少先队、语文教研组、其他各教研组、工会等部门组成的创建工作网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分工明确。
2.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做到有计划、有检查落实、有总结。加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培训、检查、评价工作,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有关经验。在创建过程中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专项工作计划。
3.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办法》。学校相继完善了《百家湖小学小学语言文字工作制度》、《百家湖小学小学教案、作业、听课笔记检查制度》、《百家湖小学小学教职工评聘方案》、《百家湖小学小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综合评价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在岗教师必须持普通话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在 1
招聘新进教师中实行普通话一票否决制,从而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4.加强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考核管理。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之中,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将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而且要成为生活语言、家庭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案、批改学生作业情况都成为考核教师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进入校园必须讲普通话,在板书、批改作业及书写评语中,必须使用规范字。学校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如,在低年级开设写字课,在学校开设少儿经典诵读课外兴趣小组。学校的教学计划还规定,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训练,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字典的习惯,提高使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的能力,指导、督促班级的板报工作。通过上述努力,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相关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了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字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加大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环境
学校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校园网开设了“语言文字”频道。通过这一频道,师生可以从学校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相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等。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发挥广播站作用,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示范工作。作为向全校进行普通话和规范用字的宣传措施之一,我校每学期进行两次关于推广语言文字规范主题的广播。定题、组稿、主播都由学生完成。这一举措,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责任意识。
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专门的 “语言文字角”。利用黑板报阵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开展书法展示、古诗品读等活动来表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蕴丰富与结构完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
融合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走廊、楼梯口等处张贴语言文字宣传标牌;教室里的班规、评比栏、板报等用字规范,班级文化建设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氛围。
三、搭建活动平台,广泛开展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之中,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首先,教职工中广泛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普通话是校园语言,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写规范字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通过教职工大会、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教师用语用字规范化意识。校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带头使用普通话,接受教师学生监督。向全体教师发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营造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氛围。二是在常规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作业随机抽查、教师教案定期检查、开放课堂教学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师生规范用语用字的自觉意识。三是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朗诵、读书演讲、经验交流等活动。如“教师普通话朗诵演讲比赛”、“教育叙事报告会”、“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比武”“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等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学校还组织市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不定期对教师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重点围绕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开展正音辅导培训。目前,在全校100多名教职工中,普通话达标率为100%。四是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积极组织教师每学年至少开展一项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课题研究。从而努力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目前,“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综合阅读”、“写字课题实验”、“学生期末口语考试”等科研课题正围绕该内容有计划地实施开展。
其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一是开展专题活动。学校近几年在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了课文朗读及古诗词吟诵比赛、各班讲故事比赛、主题读书演讲比赛、写规范字比赛、校园电视台小主持人选拔赛等。这些活动地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水平。学校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班、快乐读写俱乐部、写字兴趣班等,让一部分在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学校各班级之间每学期还开展了用字规范化纠查工作,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年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学校精心规划、科学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开展了以“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主题的手抄报、黑板报比赛活动;组织学校小小推普员上街推广普通话,向社区居民宣传语言文字法;结合语文教学开展课文朗读及学生普通话大赛;学生硬笔字比赛;组织学生开展了“啄木鸟”专项行动,立足校园,班级组织改错别字比赛等活动,深入社会对门牌广告、宣传标语进行用字规范性地查找。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识。二是开展“共同的语言,和谐的家庭”倡议活动,让普通话走进家庭。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会,通过教师之手,牵动学生的小手,通过学生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使普通话由校园语言迈向社会语言,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推广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体现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四、语言文字工作的反思
当然,在语言文字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个别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使用一些方言、不规范字等。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会在今后将加强相关宣传,让老师加强使用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力争实现完全用普通话、规范字进行课堂教学。再如:在宣传、管理上还存在着时紧时松的现象。由于学校工作条线较多,因此当其他任务压上来时,语言文字工作的力度就会相应削弱。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以克服,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语言文字工作细化,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争创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为全区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做出贡献。
第五篇:汉 学位:硕士专业: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年个人工作总结
外国语学院 魏新强
本人任外国语学院院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支持下,紧密团结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学生工作稳定,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秉承“根扎外语,花开工商”的教学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拓宽专业类别;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准备申报英语硕士点”这一发展思路开展工作。现把2012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1、本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重点学习了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我校《关于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2、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团结院领导班子成员,坚持遵守《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制度》、《党总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规章制度,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实行了集体领导、共同决策、分工负责、团结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廉洁自律方面,认真贯彻《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坚持廉政勤政。
二、行政工作
1.明确学院发展目标,加强学院内涵建设
积极筹备召开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发展研讨会。经过精心组织和筹备,隆重召开了外国语学院发展与内涵建设研讨会。本人代表学院做了《突出发展主题,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推动外国语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的工作报告,总结学院近年来取得的各项工作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研究传达今后一段时期加强我院各项工作的主要思路和主要任务。这是我院创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改革发展研讨会,是一次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务实发展的大会。
2.重视专业建设。组织参与申报西班牙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二学位的申报工作,重视其他各专业内涵建设。
3.重视学科建设。参与组织二级重点学科申报收集、整理、填报材料,全面了解了我院在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的情况,明确了差距和不足,为今后我院申报硕士点找到了方向。参与我校培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的建设工作。
4.重视科研激励机制,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参与修订完善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科研资助奖励办法》,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积极组建学术机构,打造科研团队。研究成立5个科研学术团队,为我院学术梯队的建立和科研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条件。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博导、教授等来院的学术报告会6次,营造了学术氛围。5.积极支持学生学术专业学术类竞赛。支持学生参加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和河南省翻译协会共同组织的2012年河南省翻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9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28人,优秀奖20人,获奖人数共计76人,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人数以及获奖总人数在所有参赛单位中都位居第一。支持组织 “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华北水院校园选拔赛,产生校级奖项,推荐2名同学参加省级比赛。支持学生参加磐石杯竞赛、挑战杯等竞赛。
6.重视教师发展:参与组织专业老师的技能比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和学术会议,今年共有36人次参加学术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积极想办法改善教师教学科研条件。
7.重视人才引进,师资结构日益改善。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今年引进博士2名,硕士4名,专业涉及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朝鲜语4个语种,丰富了我院的二级学科,优化了师资结构,为我院今后申报硕士点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我院在册教职工总数已达115人。目前我院有教授6名,比例为5.2%,副教授19名,比例为1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8名,所占比例为6.9 %,硕士97人,比例为84.3%,师资队伍的结构正逐步改善,发展趋势良好。
8.重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级教学工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多次组织召开二本和三本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组织召开了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专题研讨会,就导师遴选、学生选题、过程监控、答辩等环节进行研讨。
9.重视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围绕着“抓共建机遇、促科学发展”,进一步挖掘省部共建的平台优势,经过积极筹划,多方联系,承办了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的出国外语培训等项目,制订了“实用为主,理论为辅,沟通至上”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增加了办学效益,拓展了学院服务社会的职能。指导完成了英语翻译专业专助本项目申报工作。
10.完善校友会建设。组织完善了外语校友会的机构、章程和人员等,补充了校友信息资料,为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拓就业渠道、开展服务培训奠定了基础。
11.加强文化建设。参与组织了我院院训征集活动的策划、征集、评审及材料整理工作,聘请专业公司对我院的整体形象和标识等进行了设计并完成了初步方案,努力营造学院良好的外在形象。
12.加强对外沟通联络工作。先后组织了到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局的交流回访、到山西大学外语学院的学习交流等,邀请接待了校领导、党办、组织部、研究生处、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部门的指导、调研、交流。
13.重视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学校实验室和教学设备投入,配合学校完成了语音室设备的申报、审批和招标工作,2012年学校投入160万元投资建设4个语音室,使我院总体语音室达到2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近800万元,为大英分级教学改革和专业课教学提供了设备保障。加强学院的资源统筹调配和综合利用,加大了对阅览室、学术研究中心、博士教授工作室、教研室、教工之家等的办公设备投入和基础装修,学院整体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三、个人教学和科研工作
1、教学工作 本人承担着对外汉语专业《英语语法》1的教学任务,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12级研究生英语,联合指导一名研究生等教学工作共计142.8学时。
2、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了1项省级课题的验收工作;成功立项一项河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6篇论文,参与编写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部,获得厅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和教职工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要逐步提高认识水平。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同时要注意防止头脑发热,处理事情简单化,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二是要防止急于求成。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要充分尊重现实,体现层次性,区别对待,循序渐进。请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工作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批评指正。
述职人: 201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