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筛选抗生素产生菌的方法?关键是?与哪些要求有关?
筛选抗生素产生茵的方法包括抑菌圈法、稀释法、扩散法、生物自显影法等。在这些方法中,试验茵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它直接与检出的灵敏性、抗茵素的活性的抗茵谱有关。除使用高灵敏度的试验茵外,采用专一性很强的筛选技术也可检出新的抗生素。主要是利用与生长素作用机制相关的酶、酶抑制剂、激活剂、抗体等建立起来的高灵敏度、专一的筛选技术。
含微生物材料的标本采集的要求
采集菌种标本遵循的原则是材料的来源要广泛,标本预处理的目的?
提高菌种分离的效率
自然选育的定义、原理?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理论基础。
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叫自然选育。原理: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多因素低剂量诱变效应,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和诱变物质等作用引起的突变。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第六位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会引起碱基的错配。自然突变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菌种退化面导致目标产物产量或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为了保证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应经常地进行生产菌种的自然选育,以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菌种。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在类。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一般包括诱变和筛选两部分,诱变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经及合理的使用方法。筛选部分包括初筛和复筛来测定菌种的生产能力。诱变育种是诱变和筛选过程的不断重复,进到获得高产菌株。
基因工程的稳定性(提高稳定性的方法,质粒不稳定产生的原因)
基因工程茵在传代中常出现质粒不稳定现象。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不稳定和结构不稳定两种情况。质粒不稳定常见的是分裂不稳定,它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含质粒茵产生不含质粒子代的频率;二是这两种茵的生长速率差异的大小。工程菌的培养一般采用分成两阶段培养法来提高质粒的稳定性。第一阶段以增加菌体的生长达到一定密度为目的个源基因不表达;第二阶段再诱导外源基因表达。
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
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是通过解除协同反馈调节,可使另一分支代谢途径中的末端产物积累。而是遗传障碍不完全突变是一种酶活性下降的突变,不是完全丧失活性,因此不会过量积累末端产物,可避免反馈调节作用,大量积累中间产物,这种突变菌株在不添加相应物质的莱西培养基上长成很小的菌落。抗反馈阻遏和抗 反馈抑制突变菌株是通过抗 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出来的。也可从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菌株获得抗反馈突变株。通过改变菌种的遗传特性筛选组成型突变株。
微生物代谢类型和自我调节部位?许多化合物代谢的部位是受抑制的有哪些方法?
微生物生长繁殖主要依赖两种代谢途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是从环境中吸收各种春风碳源、氮源等物质降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小分子中间体。合成代谢是利用分解代谢的能量和中间估合成氨基酸、核酸等单体物质,及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多聚物。微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合成和降解是由其自我调节的。许多化合物的代谢部位是受到控制的,有三种控制方式。首先,细胞膜对大多数亲水分子起一种屏障作用,但 又存在着某些输送系统即通道。这些通道是输送某些化合物的系统,其中有些是需能的。它们受ATP的影响,并受透性酶的调节。其次,在原核生物有两种 控制通量的方法,即调节现有酶量和改变酶分子的活性。对酶量的调节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关键酶的合成或降解速率进行。其三,限制基质的有形接近。
酶激活作用与抑制作用(概念)
酶的激活作用和抑制作用是机体内存在的两个矛盾着的过程,并且普遍存在于微生物生物的代谢中。酶的激活作用是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分子质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原来无活性或活性很低的酶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提高,使酶促反应速率提高的过程。酶的抑制作用是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分子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酶活力降低的过程。酶活性调节的机制
酶活性调节的机制研究得最清楚的是酶的变构理论和酶分子的化学修饰调节理论。某些物质能与酶分子上的非催化部位特异地结合,引起酶蛋白的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现象称为酶的变构调节或称别位调节。受这种调节作用的酶称为别构酶或变构酶,能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如变构后引起酶活性的增强,则此效应剂称为激活变构剂或正效应物;反之则称为抑制变构剂或负效应物。变构调节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它是人体内快速调节酶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酶分子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为酶的酶促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如磷酸化和脱磷酸,乙酰化和去乙酰化,腺苷化和去腺苷化,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以及-sh基和-s-s-基互变等,其中磷酸化和脱磷酸作用在物质代谢调节中最为常见。
酶活性调节和酶量调节的概念和区别
酶量调节与酶活性调节在调节方式上是不同的。酶活性调节不涉及酶量的变化。酶量调节中不涉及酶活性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酶合成或酶合成的速率控制酶量的变化,最终达到控制代谢过程的目的。酶活性调节的效果是即时而又迅速的;而酶量调节涉及到酶蛋白合成,所以调节效果较慢。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同工酶调节、顺序反馈调节、协同反馈调节、累加反馈调节、激活和抑制联合调节和酶的共价调节等。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而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对细胞生长,产物形成,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合成方向等方面。发酵热的概念,微生物产热的特点
发酵热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以J/(m3*h)为单位。
生物热产生的大小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孢子发芽和生长初期,生物热的产生是有限的,当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生物热就就大量产生,成为发酵过程热平衡的主要因素。此后生物热的产生开始减少,随着菌体的逐渐衰老、自溶,愈趋低落。
PH对发酵的影响,不同微生物生物最适PH和产物形成最适PH的情况及控制
影响细菌体的形态;产物稳定性;某些生物合成途径等。
最适发酵温度选择根据
选择最适发酵温度应该考虑两个方面: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和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当二者处于同步时应以敏感最强的一方面控制温度。
耗氧速率、摄氧率、溶解浓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耗氧速率:单位质量的细胞(干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摄氧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量。细胞浓度直接影响培养液的摄氧率,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显著影响微生物的摄氧率。PH 温度等也有影响。
空气除菌设备?
空气的除菌必须配备一定量的空气压缩机和空气除菌设备。空气除菌设备流程。包括粗过滤器,空压机,空气贮罐,空气冷却器,空气分离器,空气加热器,空气过滤器。标准发酵罐的结构?
标准发酵罐是既有机械搅拌又有压缩空气分布装置的发酵罐,主要部件包括罐身,搅拌器,挡板,冷却装置,空气分布装置,轴封等。
高温快速灭菌设备。答:加热器中,培养基与蒸汽混合,迅速上升到130—140度。连消
塔式连续灭菌设备有套管式和气液混合式两种。
不同发酵动力学类型特征?
发酵类型即动力学模型是为了描述菌体生长,碳原利用与代谢产物形成速度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第一型特点:菌体生长,碳源利用和产物形成几乎都在相同的时间出现高峰,即表现出产物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第二型特点:在发酵的第一时期菌体迅速增长,而产物的形成很少或全无;在第二时期产物以高速度形成,生长也可能出现第二高峰,碳源利用在这两个时期都很高。第三型特点是:产物形成一般在菌体生长接近或达到最高生长时期,产物形成与碳源利用无准量关系,产量远低于碳源的消耗量。
空气溶胶过滤除菌的原理?
微生物并非一种简单的几何形状,介质空间隙往往远大于颗粒直径。微粒随气体通过过滤层时,滤层纤维所形成的网格阻碍气流前进,使气流无数次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饶过纤维前进,这些改变引起微粒对过滤层纤维产生惯性冲击,阻力,重力沉降,布朗扩散,静电吸引等作用,而将微粒拦截。高温短时间灭菌原理?
温度超过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上限时,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变性变化,在很短时间引起微生物的死亡。吸附作用力?
它是范德华力,它是一组分子引力的总称,包括三种力,即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吸附过程基础理论?
固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与液体表面分子一样,处于特殊的状态,具有不饱和的剩余力,即存在着表面力,所以它们能够吸附外界物质如分子,原子或离子使这些物质在吸附剂表面附近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而降低表面能,使自身达到稳定状态。分配常数,分离因素?
K为分配常数,在常温下C为常数,单位为MOL/L。条件是必须是稀溶液;溶质对两溶剂的互溶度没影响;必须是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结和解离。
泡沫产生的原因,泡沫稳定性因素及对发酵的影响 ?
原因但是由于几方面造成的,包括外力,微生物代谢及培养基的成分等。泡漠的稳定性主要与液体的表面性质对如表面张力,表面黏度和饱漠的机械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影响有泡漠生成过多,会引起“逃液”,使得发酵体积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收率。泡沫升到罐顶,顶到轴封或逃液,都增加了杂菌污染的机会。
发酵液处理的目的?
目的是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度;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能够除去部分杂质。COHN方程是?
log(S/S0)=-Ks*I式中S—离子强度为I时的蛋白质的溶解度;S0表示纯溶剂[既I=0]时,蛋白质的溶解度;KS——盐析常数,与温度和PH无关;I——离子强度
有机溶剂沉淀法,溶剂萃取原理,有机溶剂的选择?答:是利用与水可以互溶的有机溶剂使产物沉淀的方法。原理是这种沉淀作用是多种效应的结果,但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当有机溶液浓度曾大时,水对蛋白质等分子表面上荷电基团或亲水基团的水化程度降低,或者是说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因而静电吸引力增大。最好的的是乙醇和丙酮。
12.酶合成调节的诱导作用、阻遏、机制
13.末端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碍
第二篇:工程结构考试复习资料
工程结构复习资料
钢筋的性能:强度(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塑性性能(伸长率和冷弯性能)锚固性能(表面形状)连接性能(可焊性)
钢筋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1混凝土在结硬过程中与埋在其中的钢筋粘结在一起。2混凝土与钢筋具有大致相同的线膨胀系数3混凝土包裹着钢筋,由于混凝土具有弱碱性,故可以保护钢筋不锈蚀。
可靠度:度量结构可靠性的指标 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
通常的设计计算程序是先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构件,而后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验算。
荷载分类1随时间的变异(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2空间位置(固定荷载,自由荷载)3结构的反应(静态荷载,动态荷载)
Z=g(S,R)=R-S(S作用效应,R结构抗力)Z>0时,结构处于可靠状态;Z=0时,结构处于极限状态,Z<0,结构处于失效状态.钢筋混凝土梁三种破坏形式:1适筋破坏,超筋破坏,少筋破坏。
混凝土保护层作用:1保护钢筋不被腐蚀2在火灾等情况下,延缓钢筋的温度上升3使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具有足够粘结力。
分布钢筋的作用:1将板面上的集中荷载更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2在施工时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3承担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外界温度变化在结构中所引起的附加应力。
腹筋:箍筋和弯起钢筋的统称 影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1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2配箍率和配筋强度的影响3剪跨比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分为:轴心受压构件,偏心受压构件
轴心受压短柱的破坏特征:当短柱承受荷载后,柱截面中的钢筋和混凝土同时
受压,截面中的应变是均匀的,随着荷载的增加,柱截面中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不断加大。在临近破坏时,柱出现纵向裂缝,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最后,破坏部位的纵向钢筋被局部压屈并向外凸出,箍筋所包围的核心部分混凝土被压碎而使柱子破坏。
纵向钢筋除承担压力外,还能够使构件在破坏阶段的延性有所提高,此外,他还将抵抗由于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以及荷载偶然偏心作用可能引起的拉应力。
柱中箍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纵向钢筋的位置和防止纵向钢筋被压屈服而保证纵向钢筋在临近破坏阶段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柱下单独基础的高度要求:1柱内受力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2基础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钢筋混凝土手拉构件分为允许和不允许出现裂缝两类。对于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例如屋架和托架的拉杆,其构件截面尺寸及配筋应通过承载力计算和裂缝宽度验算来确定。对于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例如圆形水池池壁,其构件截面尺寸及配筋应通过承载力计算和抗裂验算来确定。
在设计允许开裂的轴心受拉构件时,一般是先按承载力计算确定受拉钢筋,并初步选定构件尺寸,然后再进行裂缝宽度验算。若不满足要求,则按下列途径对截面进行调整:1在构件截面和钢筋截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选用直径较细的钢筋,可使裂缝间距减小,从而减小裂缝宽度2在配筋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减小混凝土截面积3在无法采用上述两种措施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增大钢筋用量来减小裂缝宽度。
单向板肋梁楼盖一般由板,次梁,主梁组成。结构布置主要是确定柱网尺寸和主次梁的间距和跨度。
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原则:1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该跨,然后再隔跨布置。2求某跨内最大负弯矩时,活荷载不应布置在该跨,而应布置在其左右邻跨,然后再隔跨布置。3求某支座处截面最大负弯矩时,或者求其支座处左右截面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应布置在该支座左右两跨,然后再隔跨布置。
内力包络图是用来确定钢筋截面和弯起位置的依据。
分布钢筋的作用: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将集中荷载均匀分布到受力钢筋上,承受实际存在的弯矩和混凝土的温度和收缩引起的应力。
分布钢筋应放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主梁附近的板面会产生一定的负弯矩。连续次梁和连续主梁应按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要求计算配筋,同时还需要验算裂缝宽度和挠度。
主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切断和弯起位置,应按弯矩包络图来确定。
半径为x的圆周上任一点的切向弯矩Mt必然相等,而且径向截面在任一点的剪力也必然为零,但是沿半径方向各点的挠度和倾角却各不相同,故作用在环形截面上的径向弯矩Mr和剪力V则随半径x的变化而变化。
辐射钢筋由径向弯矩确定。环形钢筋由切向弯矩确定。辐射钢筋通常按环向整圈需要量计算。
池体结构一般由池壁,顶盖,底板三部分组成顶盖以上应覆土保温,池顶覆土又是一种最简简便有效的抗浮措施。水池上的作用有永久作用(结构和永久设备的自重,土的竖向压力和侧向压力,构筑物内部的盛水压力,结构的预加应力,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可变作用(地面上的活荷载,堆积荷重,雪荷载,地表或地下水的压力,结构构件的温度,湿度变化作用)
池壁承受的荷载除池壁自重和池顶荷载引起的竖向压力和可能的端弯矩外,主要是作用于水平方向的水压力和土压力。
第三篇:微生物检测技术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病原微生物:感染人、动植物,导致疾病发生的有害微生物。
2无菌操作: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或其它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3灭菌: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方法
4菌落总数: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5大肠菌群: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随大便排出体外。食品中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7微生物检测:基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利用微生物实验技术,根据各类产品卫生标准的要求,研究产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性质、活动规律等,用以判断环境、产品等卫生质量的一门应用技术。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18∽24小时培养,长出肉眼可见的来源于一个细胞的细菌集团。荚膜:在某些细菌细胞外壁外存在着一层松散透明、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叫荚膜。10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FF。
填空简答
1饮用水的微生物检测
大肠菌群是指示水质受粪便污染的指示菌,细菌总数指示水体受污染物污染的情况。我国GB5749-8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生活饮用水细菌总数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每升不得超过3个。培养基的分类(按物理性质):液体、固体、半固体、脱水培养基
3病毒的组成:核酸和蛋白质革兰氏染色:阴红阳紫 5 细菌特殊结构的功能: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菌在液体环境下可自由移动,速度迅速,抗原性 1化学趋向性运动,有助于细菌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2.与细菌致病性相关
3.可用以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菌毛:菌毛是在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须用电镜观察。特点是:细、短、直、硬、多,菌毛与细菌运动无关,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前者与细菌吸附和侵染宿主有关,后者为中空管子,与传递遗传物质有关。
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耐热性、抗逆性强(抗热、抗辐射、抗化学物质和抗静水压等能力)
荚膜:①抗吞噬作用②黏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④抗干燥作用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肺炎双球菌:光滑型(简称S型)产生荚膜,有毒;粗糙型(简称R型)不产生荚膜,无毒。7 芽孢:抗逆性强
8疯牛病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又称疯牛病,是一种侵犯牛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的致命性疾病,由一种非常规的病毒——朊病毒(Prion)引起的一种亚
急性海绵状脑病,这类病还包括绵羊的搔痒病、人的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Syndrome , CJD)(又称早老痴呆症)、库鲁病以及最近发现的致死性家庭性失眠症等等。
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蛋白感染因子。
朊病毒属于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类、拟、朊病毒三类。人类三大流行病原:线虫(原生、无脊椎动物动物)分类: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海洋、淡水和土壤中)和危害植物的病原线虫人类病原真菌的分类:
1)浅部真菌:侵犯皮肤、毛发、指甲,为慢性,顽固性,但影响身体较小;
2)深部真菌: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3)此外,有些真菌寄生于粮食、饲料、食品中,能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真菌病。12原核微生物常见类群
1)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2)古生菌 13真菌类群
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基本形态只有三种:球菌(葡萄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和螺菌)。15 病毒的分类
1)按感染的对象分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昆虫病毒及真菌病毒,另外尚有亚病毒——类病毒(Viroids)拟病毒(Virusoid)和朊病毒(Prion)。
2)按遗传物质分类分
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病毒的总称。)高压蒸汽灭菌指标: 0.10MPa,121℃,20min左右纯种分离的技术方法
1)固体培养基纯种分离技术:① 稀释倒平板法;② 涂布平板法 ③平板划线分离法;④稀释摇管法——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2)液体培养基纯种分离技术——稀释法(不可靠)
3)单细胞(孢子)分离——显微分离
4)选择培养: ① 选择平板培养② 富集培养
问答题
1、微生物有益方面
1)微生物与粮食增产
固氮、解磷、解钾、生长激素、分解大分子碳源等促生产功能,抗病虫害。
2)微生物与能源供应
产乙醇、产甲烷、分解长链烃或脂肪酸为短链燃料,微生物电池、微生物采油。
3)微生物与资源开发
发酵产乙醇、丙酮、水杨酸等化工产品。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微生物修复:重金属、降解塑胶废品、净化污水、监测环境污染等。
5)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类毒素等;
代谢产物:胰岛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链激酶及青霉素等抗生素。
2、微生物有害方面
1)人类疾病
1347年,鼠疫造成欧洲约2500万人死亡。
2)动植物疾病,降低食物产量及品质
1843-1847年,欧洲马铃薯晚疫病,饿死100万人,164万逃往北美。
3)污染水源、加工食品、医药
完达山刺五加致死事件、太湖蓝藻污染等。
4)破坏人类生活用品
家具、化妆品等损害、污染
3样品采集的原则
1)根据检验目的、样品特点、批量、检验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确定采样方案。
2)采样、保存、运输、接收过程应遵循无菌操作程序,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避免采样引入新的污染或者对微生物的杀灭因子)。
3)采样要讲究方法、有代表性,不同的样品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某些特殊样品。
4)注意采样时间和种类:一般原则是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确定采样时间和标本种类。
5)注意生物安全:采样中避免造成人员感染、标本和环境的污染。采用防护装备,注意安全操作和安全包装样品。
6)样品的包装、密封标志要明确,以备查询。(用于卫生质量评价的样品,应标明样品名称、编号、采样时间、采样量、采样者、检测项目等。)
利用某一特定微生物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若有条带,则说明待测样品中含有目的菌,且目的菌的含量与条带的亮度呈正相关;若无条带,则说明待测样品中无目的菌。微生物检验的任务
1)研究各类产品的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以及预处理方法,提高检出率。
2)根据各类产品的卫生标准要求,选择适合不同产品、针对不同检测目标的最佳检测方法,探讨影响产品卫生质量的有关微生物的检测、鉴定程序以及相关质量控制措施;利用微生物检验技术,正确进行各类样品的检验。
3)正确进行影响产品卫生质量的有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并认真进行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试验方法的评价。
4)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及时准确地进行结果报告。
5)对影响产品卫生质量及人类健康的相关环境的微生物进行调查、分析与质量控制。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比表面大;分布广、种类多;代谢强、繁殖快;易变异、抗性强 7 科赫法则:①分离、纯化单菌落;②分别接种寄主;③从致病寄主分离出相应菌株 8 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1)衡量动植物性产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产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
2)可以判断产品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对产品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
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和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3)“预防为主”: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中毒、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身
体健康。
4)对提高产品质量、避免经济损失、保证出口等方面具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意义。*微生物检测与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目的:发现、检出和鉴定有害微生物、昆虫、杂草等,作为出证或检疫处理的依据。外来有害生物爆发的因素:天敌、环境、寄主、潜在危害的认识(人为因素)。
关系:植物检疫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检测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防治病原物的进入或流出,保证农林园艺业安全。
设计题
病原微生物采集、分离、鉴定方案
第四篇:微生物工程 名词解释
微生物工程
名词解释:
半合成抗生素:某些天然抗生素在去侧链后,可用化学合成法接上新的侧链而改变原有抗菌谱或其它特性,这样的抗生素就被称为半合成抗生素。
深层培养技术:在深层的液体培养中进行的一种发酵培养方法。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质粒的分裂不稳定:是指基因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
质粒的结构不稳定:是指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失、碱基重排或缺失,引起基因工程菌性能的改变。
菌种衰退:菌种经过长期人工培养或保藏,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代谢调节:是指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和方向按照微生物的需要而改变的一种作用,即自我调节。微生物代谢的控制:是指运用人为的方法对微生物的代谢调节进行遗传改造和条件的控制,以期按照人们的愿望,生产有用的微生物制品。
反馈抑制:是指代谢的末端产物对酶(往往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活性的抑制。
诱导剂:能够诱导某种酶合成的化合物称为该酶的诱导剂,诱导剂可以是被诱导的酶的底物或底物的结构类似物。
组成酶:是机体内一类不依赖于酶的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是一类依赖于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
初级代谢:是为生物提供能量、合成中间体及其关键大分子的各种相互关联的代谢网络,对菌的生长是必需的。产物有单糖、核苷酸、脂肪酸、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等。次级代谢:次级代谢主要涉及合成过程,其终产物、次级代谢物对菌的生长不是必需的,对其生命活动可能具有某种意义,通常是在生长后期开始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抗生素、维生素、生物碱、色素、毒素等等。
前体:是指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的某些化合物,能被微生物直接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无多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
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代谢工程: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对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改造,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并与微生物基因调控、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构建新的代谢途径,生产新的代谢产物的工程技术领域。
临界氧浓度(C临):指不影响菌体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或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的最低要求。只有使溶氧浓度高于其临界值,才能维持菌体的最大比摄氧率,得到最大的菌体合成量。如果溶氧浓度低于临界值,则菌体代谢受到干扰。
富集培养:又称增殖培养,就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生长对环境和培养基的特殊要求,设计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适环境中大量繁殖,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于分离。
第五篇:微生物考试总结
河北北方学院影像专业(部分总结丢失不完善,请注意)
1.微生物学分3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2.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和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组成。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4.L型细菌:当细菌细胞壁受到某种理化因素或药物作用时,使细胞壁损伤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L型细菌。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当厚度>0.2um,边界明显,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时称为荚膜。抗吞噬功能,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鞭毛、菌毛、芽孢。
6.细菌的营养物质: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碱度、必要的气体环境、渗透压。
7.细菌的生长曲线分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细菌最好,抗生素使用最佳)、稳定期(芽孢形成)、衰亡期。
8.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热原质(除去热原质最好的办法是蒸馏)、毒素与侵袭性霉、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9.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癌作用。
10.条件致病菌: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相对稳定,但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之间的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使机体致病,这类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在特殊情况下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1.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导致微生物失去平衡。
12.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消毒。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灭菌。物体上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称为无菌。
13.热力灭菌法分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法、巴氏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最彻底的灭菌方法)与烧灼、干烤。
1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菌胞质中,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15.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致育质粒(F质粒)、耐药质粒(R质粒)、细菌素质粒、毒力质粒(Vi质粒)、代谢质粒。
16.噬菌体:能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7.毒性噬菌体:能在敏感细菌中增殖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细菌后不增殖,不引起宿主菌裂解,而是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这样的噬菌体称为。。
18.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受体菌直接从周围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与自身基因重组后获得新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遗传物质通过性菌毛由供体菌传递给受体菌,使受体菌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接合。
19.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导。溶原性细菌因DNA结构改变而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性状称为溶原性转
换。
20.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革兰阳性菌或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菌体分泌或溶解后释放出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60-80摄氏度30分钟被破坏160摄氏度2-4小时被破坏
抗原性强,易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弱;甲醛处理后脱毒形成类毒素甲醛处理后不形成类毒素
生物学活性毒性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毒性较弱,各种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毒性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变化、微特殊临床症状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2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2.毒血症,外毒素入血。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入血。菌血症,病原菌入血。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并产生内毒素或外毒素。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
23.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和毒素性感染。
24.A型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血素、M蛋白、透明质酸霉、链激酶、链道霉。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中毒所致的猩红热、变态反应。
25.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
26.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7.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物质有菌毛、荚膜和脂寡糖(LOS)。其所致疾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8.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表面结构,如菌毛、外膜蛋白、脂多糖、内毒素。其所致疾病有尿道炎、前列腺炎、输精管炎、附睾炎、宫颈炎、阴道炎、眼结膜炎。
29.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有5种,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聚集型大肠埃希。
30.。志贺军的致病物质有侵袭力、外毒素和内毒素。所致疾病有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
31.沙门菌所致疾病有伤寒与副伤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32.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33.外斐实验:变形杆菌属的X19,X2.Xk菌株的菌体O抗原(OX19,OX2,OXk)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此称外斐试验,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34.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有黏液素霉、菌毛、霍乱弧菌肠毒素。所致疾病有霍乱,可引起腹泻、呕吐。米泔水样粪便。
1.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密切关系,并可能与胃癌和胃
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2.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伤口深而窄,混有泥土和异物,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防止原则,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对儿童、军人和其他易受外伤的人群要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对6个月-6岁儿童可采用百白破三联疫苗;对伤口较深且污染者应肌内注射1500-3000单位的破伤风抗毒素(TAT)作紧急预防;对已发生破伤风的人需用TAT治疗,原则是早期足量。
3.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4.肉毒梭菌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外毒素)。
5.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获得减毒活菌菌株,用于预防结核病。
6.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物质,脂质、蛋白质、荚膜。所致疾病,肺结核,原发
感染,多见于儿童,原发灶、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称原发综合征。继发感染,多见于成人。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又称有菌免疫。
7.耶尔森菌所致疾病,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
8.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疾病,皮肤炭疽(最多见)、肺炭疽、肠炭疽。
9.白喉棒状杆菌的诊断物质是异染颗粒。其致病物质是白喉毒素。
10.支原体,一类没有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
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它们能形成分枝的长丝,故名支原体。主要致病性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溶脲脲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阴道炎、早产、流产、死胎、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不孕)、人型支原体(宫颈炎、输卵管炎、盆腔炎、附睾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生殖支原体()、穿透支原体(可能与艾滋病有关)。
11.立克次体,是一类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
物。其所致疾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或鼠虱)、恙虫病(恙螨)、Q热(蜱)、猫抓病(猫和狗)。我国发现的致病性立克次体主要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纳柯可斯体及汉赛巴通体等,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及猫抓病的病原体。
12.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过器的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沙眼衣原体所致疾病有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婴幼儿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13.原体,呈圆形、卵圆形或梨形,小而致密,具有感染性,细胞外形式,Gie
染色为紫色,Mac染色为红色。网状体又称始体,圆形或卵圆形,大而疏松,无感染性,细胞内形式,Mac染色为蓝色。
14.梅毒螺旋体,分先天和后天梅毒。一期梅毒,出现无痛性硬性下疳。二期梅
毒,渗出物身淋巴结肿大,其内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三期梅毒,皮肤黏膜出现溃疡性坏死,螺旋体侵犯器官和组织,病灶中不易找到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小,破坏性大。梅毒儿,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鞍形鼻、神经性耳聋等特殊临床症状。一期取硬性下疳的渗出物,二期取梅毒疹渗出物或局部淋巴结的抽取液。
15.真菌分为单细胞型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多细胞真菌有菌丝和孢子。
16.沙包弱培养基上真菌可形成三种菌落:酵母型菌落(单细胞型真菌,无菌丝)、类酵母型菌落(单细胞型真菌,假菌丝)、丝状型菌落(多细胞真菌,菌丝体)。
17.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芽生孢子、假菌丝。致病性:皮肤黏膜感染(鹅
口疮)、内脏感染(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
18.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肺和脑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19.病毒的特征: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活细
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值、对抗生素不敏感。
20.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病毒体具有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和感染
性,其测量单位是纳米。
21.病毒的结构及功能:核心,控制遗传物质;衣壳,保护核酸;衣壳蛋白具有
良好的抗原性,可诱发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介导病毒感染;辅助结构包膜,功能同衣壳。
22.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23.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
增值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24.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病毒从母体经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
胎儿或新生儿称为垂直传播。常见的垂直传播有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I型。
25.病毒感染的类型分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分为急性感染、持续性
感染。持续性感染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感染。
26.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
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
27.分离培养病毒通常所用的方法包括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组织培养。
28.流行性感冒病毒,HA 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的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由于基因点突变,使编码HA、NA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发生变异,变异率小于1%,属量变,常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和抗原转换(基因点突变累积导致编码HA氨基酸序列的基因变异率大于20%-25%,属质变,常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并伴有较大规模的流行)。
29.麻疹病毒早期典型体征为柯氏斑,并发症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30.冠状病毒所致疾病为普通感冒和咽喉炎。
31.风疹病毒所致疾病为胎儿畸形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患儿出生后可表
现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失明、智力低下等。
32.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疾病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传播途径是粪-口传
播。防止原则是口服减毒活疫苗。
33.轮状病毒所致疾病,婴幼儿急性腹泻和腹泻死亡。
34.甲、戊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乙丙丁己由血液传播。甲肝,隐性感染多见。Dane
颗粒又叫大球形颗粒,是乙肝HBV的病毒体。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s既往感染恢复或注射疫苗;HBcAg查不到;抗-HBc提示HBV正处于复制状态,此抗体无保护性作用;HBeAg 代表HBV复制且传染性强;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乙肝的传播途径有血液、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35.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临床分为4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相关
综合征(ARC)、免疫缺陷期。
36.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所致疾病是流行性乙型脑
炎。
37.汉坦病毒所致疾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38.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类型: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潜伏部位是
HSV-I三叉神经节及颈上神经节,HSV-II骶神经节。
39.EBV与鼻咽癌密切相关。
4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
41.狂犬病病毒所致疾病为狂犬病,又称恐水症。
42.人乳头瘤病毒所致疾病乳头状瘤或疣,与宫颈癌发生有关。
43.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中尚未彻底弄清楚的一种
蛋白质病原体,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所致疾病有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克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