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

时间:2019-05-15 11: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

第一篇: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

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的学制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0.5年。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市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全日制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5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职业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定位及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选择。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5学期教学周18周,周学时28,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约为1200~132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约为1800~198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分配和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实训不低于600学时。学校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相关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如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大型作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前3年一般每周安排28学时,后2年一般每周安排24学时。1~9学期每学期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总学时数约为50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为260~280。实验、实习、实训、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10学分。

公共课程总学时约为2000,学分约为11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包括:

专业课程总学时约为3000,学分约为16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分配和学期安排。专业实践课程的总学时不低于1200。学校要认真落实《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

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六、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1.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2.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3.培养目标与规格

4.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5.职业能力 6.课程结构

7.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8.教学安排表 9.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0.实训(实验)条件

七、教学计划管理

省组织力量制定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适时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管理监督,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和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000年3月21日)

教学计划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

1、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明确、具体地规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

2、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

3、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立业创业本领。

4、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地方、行业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应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自主选择课程。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学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探索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

四、课程设置及其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承担看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其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文化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

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应加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一般应列为必修课;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可单独设课或开设综合课。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当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实习指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有必要的专业设置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安排,严格管理,保证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学校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美育、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人口、资源、环境、法制、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活动)。

五、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基本内容

1、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3、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

4、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5、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按周分配);

6、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时间安排

三年制:三年总周数约为150周。其中,教学时间为106至111周,总学时数约为30oo至33oo,学校还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或活动时间为3至6周。复习考试12周,寒暑假24至26周。

四年制:四年总周数约为20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144 至150周,总学时数约为4000至44oo,学校还可以灵活安排的教学或活动时间为4至8周。复习考试16周,寒暑假32至34周。

周学时数一般为28至30。综合实习可按每周30至40小时(一小时折一学时)安排。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一般为50%,综合实习一般安排一学期。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以及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员或采用远程教育手段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六、教学计划管理

教育部负责颁布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组织制定重点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部门负责关于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重点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并按照本意见的要求,根据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报教育部备案。学校应按照本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地方或行业部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报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在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经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学校可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情况适当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职成[2009]2号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重视校内

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六、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基本内容:

1.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3.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4.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5.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时间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专业,教学时间安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习实训累计总学时不少于半学年。

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七、教学计划管理

我部负责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原则意见》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照本《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我部备案。

中等职业学校应按照本《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及执行的管理监督。

2000年我部印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自本文下发之日起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九年一月六日

第四篇:转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

教职成„2009‟96号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转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通知

各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省直有关厅局,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现将《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要认真学习《意见》精神。《意见》对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1 —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重大成果,是全面推进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总开关”。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要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全面、充分领会把握《意见》的精神实质。

二、要及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意见》精神,省教育厅将对2003年印发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种植类等19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进行修订。在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印发之前,各学校要按照《意见》精神及时修订所开设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各学校修订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要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市、县属学校上报省辖市教育局,省属学校上报省教育厅。

三、要围绕重点抓落实。要按照《意见》的规定,将7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落实到位,尤其是新增加的艺术课程,要落实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要按照1:1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的学时数,既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又要保证实习实训效果。实习实训教学要制定严格的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确保实习教学的质量。每学年的教学时间要严格按照《意见》中的规定安排,不得随意延长假期。

四、省教育厅将在适当时候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报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

附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计划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9年2月25日印发

教 育 部 文 件

教职成„2009‟2号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

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

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六、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基本内容:

1.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3.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4.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5.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时间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专业,教学时间安排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习实训累计总学时不少于半学年。

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七、教学计划管理

我部负责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原则意见》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照本《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我部备案。

中等职业学校应按照本《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及执行的管理监督。

2000年我部印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自本文下发之日起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九年一月六日

主题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计划 意见

部内发送:有关部领导,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主动公开 2009年1月8日印发

——

第五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为了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工作,特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本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通过标准引领、评建结合、分层推进,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彰显我省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评估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等级鉴定,评估对象为我省境内开展中等学历教育的所有职业学校。

三、评估标准

星级职业学校按五个等级设置。二星级标准为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职成„2001‟8号)。三星级、四星级标准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的通知》(苏教职„2007‟41号)确定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五星级是代表我省一流办学水平的窗口学校,待条件成熟后另行制订标准并实施评估。达不到二星级标准的学校视为一星级,原则上应关、停、并、转。省教育评估院将编印《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手册》以指导学校评建工作和专家组现场考察工作。

对照标准,评估结果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学校95%以上的条目达到申报星级标准要求的为“通过”,10%的条目暂未达到标准但半年内有可能整改到位的为“有条件通过”,其他为“不通过”。

四、评估组织

(一)省教育厅职社处负责本评估的宏观指导,制定评估工作的总体规划,省教育评估院负责三星级以上学校的评估实施工作。

(二)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所辖学校的总体创建规划和业务指导,二星级学校的评估实施机构由省辖市决定。

(三)成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家委员会”作为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的决策咨询组织,由其审议评估方案和评估结论。专家委员会一般9至11人,每届任期5年。

五、评估实施

(一)评估程序

1.学校自评。学校要认真组织每一位教职员工学习评估标准等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创建规划并组织实施。要认真对照评估标准,发动教职员工自评,引导干部和全体教师总结得失、查漏补缺、规划未来。要正确处理做工作与做材料的关系,通过工作积累材料,通过材料反映工作,实实在在地创建,实事求是地自评,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要在创建过程中,抓住机遇锻炼教师、培养干部、建设制度、深化改革,促进各项工作上台阶。

2.学校申报。凡自评基本符合《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的学校均可向辖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评估申请。学校需提供如下资料(表式可从江苏教育评估网下载):(1)《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申报表》1份;(2)《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自评表》3份;(3)《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基本状态数据》。

3.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学校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规范性,确认后报送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由其向省推荐。市属学校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审核并向省推荐。

4.省教育评估院组织评估。评估院接到省辖市推荐的申报资料后,先对资料进行评审,确定考察学校名单,然后组织专家进学校考察评估。考察活动主要包括资料核查、随机听课、基地考察、专业剖析、技能测试、专题研讨会、座谈访谈、就业质量调查等。通过全面考察,形成评估意见和建议结论。评估院及时向被评学校送达《评估报告书》以便学校整改。

5.专家委员会审核。评估院提请“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各专家组的评估意见进行综合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6.省教育厅审定。教育行政部门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批,发文公布并向通过学校颁证和授牌。

(二)评估启动

从2008年起,全面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一年内基本完成所有学校进入星级序列的工作。省教育评估院每年接受2次三星级以上的申报,上半年3月底前截止,下半年9月底前截止。

布局调整规划定点办好的省重点以下职业学校可申报二星级评估,各市对二星级学校(合格学校)的认定于2008年5月底前完成。原省重点职业学校可直接申报三星级评估,对原省重点职业学校直接申报三星的评估和今后二星级晋升三星级的评估一般采取资料审核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可直接申报三星级或四星级评估,对国家级重点学校申报三星的评估以材料评审后直接认定为主,但材料评审中发现的薄弱学校,省教育评估院将派专家组进现场考察;对申报四星级学校的评估以及今后三星晋升四星级的评估,除进行资料评审外,省教育评估院将派专家组进现场考察。

(三)评估常规

学校取得星级称号满3年后可申报更高星级的评估,少数特别优秀的学校经论证同意后可适当提前申报。

学校获得的星级称号可保持5年有效期,有效期满前,学校应主动申请存续复评。复评通过的学校,可保持原星级。星级学校存续期间若出现严重问题或期满复评未能通过,将取消其星级称号或作降级处理。

通过四星级评估的学校同时认定为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今后,申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认定的学校须取得三星级学校资格,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在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中遴选。

六、专家遴选

(一)专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具备某一领域的良好专业背景,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了解市场经济与职业教育规律,对教育评估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办事公正,廉洁自律,作风正派,遵守纪律;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

(二)省教育评估院通过行政部门推荐与社会公开征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拥有200人左右的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主要由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的专家组成,适当邀请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人员参加。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确保专家质量。

(三)赴各校现场考察的专家组一般由5—7名专家和1名联络员组成。现场考察专家组根据需要和规则从专家库随机抽取、合理组建。

七、评估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既是一项制度性的鉴定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调研活动。省教育厅将组建课题组边研究边评估,全面总结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教育评估的规律,提高建设与评估的科学性。

下载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