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最终版]
《依托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强国策略,“十六大”更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上议程,号召人们自主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于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自主探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本课题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摸索出一条新路来。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帮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很多学生的发明创造归功于老师或家长,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的怪现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很多,涉及很多领域与学科,而且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自主创新实践的探索还远没有结束。它将随着人们深一步的研究更加细致、完善。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我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发现,同类课题对于国外来说研究很早也很多,对于国内来说也有相关研究。这会给本课题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对自主创新研究的项目很多,但更多的是依托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由一个活动真正地培养起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头脑的学生,还有待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教育部关于自主学习、创新实践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此外还有以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按照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层面宽,从封闭性向开放性教育发展,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这个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主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
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
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
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5、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
操作、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
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
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光明路小学是一所省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连年获得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课题组的科研力量强。学校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在人员、经费、时
间、设备上给予有力保证。学校每学期都会派遣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每周都会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课题组内教师科研能力都比较强,主持人完成《小学五年级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研究》课题研究,朱秀梅校长完成《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
2、设备保障:学校已于2003年9月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计算机每个办公室一台,多媒体设备先进,这些硬件设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有较完善的科技活动室,科技活动器材完备。
3、我校科技活动目前已取得不错成绩。连年获得区级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每学期都会有数十人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而且科技辅导员连年获得优秀科技优秀教师、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4、组织保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校长朱秀梅同志亲自管理领导。课题
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5、人员保障:
主要参加人员有主持人邓洪丽,大队、科技辅导员,小学一级教师,专
科学历;成员:朱秀梅,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张若愚,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党蕾,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6、时间保证:
课题组每周一次小型活动(可与业务学习结合),每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课题2009年结题,研究时间充分。
7、经费保证:
我校是多年的科技传统学校,拥有生、光、电的现代化教育场所。无论
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条件和要求。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学校将保证本课题活动经费到位。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已经具有研究与系统总结本课题的可能,同时上级
部门和学校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七、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面向全体同学,重点在三年级实验。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
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
八、研究的内容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课题,其价值在于整和课内外知
识,以科技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热爱思考,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精神,培养深厚的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具体内容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在参与活动中着重在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
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包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的怪现象。真正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3、研究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
法。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九、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活动前、中、后言语和行为的变
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学生的思想变化。
调查法: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实验效果,以便于经验总结。
个案跟踪法:树立典型,重点追踪观察。为试验班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经验总结分析法: 通过平时活动中的观察、调查谈话等及时总结如何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经验
谈话法:与个体或是全体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新点,学会掌握创新的方法,树立活动可促进学习,更能让学生学会做人道理。
实验法: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进行实验。
十、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6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6月):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实验研究;
(3)总结评估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总结与结题阶段,验收实验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邓洪丽负责统筹规划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 朱秀梅、张若愚、党蕾
十二、实验的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
1、研究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实物
2、科技活动方案、阶段汇报档案、橱窗
3、科技活动实施记录、图片档案
4、研究报告
5、反映研究成果展示的证书、论文等
十三、参考资料
教育实践网 www.xiexiebang.com
依托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邓洪丽
光明路小学
2007年3月
第二篇: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绥阳县太白镇中心学校:唐伦波
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一)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尚属于“创新落后型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到公元1500年止,世界上最重要的成果共有298项,其中中国占了173项,占58%;正如欧洲创新计分牌(EIS)2006所指出的那样:“无论是阿根廷和巴西,还是印度和中国,无论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都难以与任何一个创新较好的欧盟国家相比。看来这些国家的创新体系要有实质性改善。”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人才,是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由高科技导致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次成为举世共识。法国的著名思想家圣西门曾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假设:“假若法国突然失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比如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的物理学家、50名优秀数学家50名诗人、50名优秀的作家、50名优秀的军事家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把这段话工工整整地摘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标上“圣西门名言”。
(二)教育的现状与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相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两强两弱的特点(1)两强:基础知识强,应试能力强。
(2)两弱: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弱,创新实践能力弱。(3)结论:我们的弱项正是21世纪人才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2、用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
案例:一位教师教长度单位时,他问学生,世界上最高的山有多高?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有学生说8800多米,有的说是8848米、也有的说是大约9000米,老师说,通通都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高8848.13米„„教师一脸的俨然、肃然,学生一脸的茫然、木然。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提问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化、引导着学生的语言也逐渐向这单一的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这就是总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老师既定的框框轨道,削学生的足,适应老师的履。
3、小学生对我们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心理,老师是小学生心目中的“神”,在学生眼里,老师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老师的话是不容怀疑和违背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抹煞了孩子充满很多奇思妙想的创造力。
例:在一节数学课中,我对学生说:“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题目,同学们一定要畅所欲言,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见解告诉大家。好不好?”“好!”全班学生齐声回答。
师:“一片浩瀚的海洋上航行着一艘轮船,轮船上装了20头 猪和50只羊,请问,船长今年几岁了?”
生:“70岁”(学生觉得来不及举手了,就放开噪门喊。)师:“是70岁吗?”
生:“30岁”(稍微顿了一下,有几个学生稀稀拉拉地说,后 来队伍越来越壮大。)
师:“举手回答吧,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1:“20+50=70岁”
生2:“不对,70岁的船长岁太老了,应该是50-20=30岁” 生3:“对,70岁早退休了。” 生4:“对,70岁太老了,会晕船。”
生5:“30岁太年轻了吧!70岁的船长有经验,开得稳。” „„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6:“我认为是71岁,20加50再加1个船长应该是71 岁。”
生7:“31岁,50-20+1=31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在下面小声的议论,没有提出第5种方案,而目光 里那刚开始的一丝迷茫不见了,变得坚定。)师:“好,下面老师作一个统计(全班43人)。同意70岁的举手(4人、9.1%),同意30岁的举手(20人、45.5%),同意71岁的举手(1人、2.3%),同意31岁的举手(18人、40.9%)。”
据统计,全班43名学生没有对我出的题目产生怀疑,只是对这四个答案各持己见,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手,使自己的理论站稳脚跟。
事实证明教师被小学生奉为权威,他们唯老师的言语为圣旨,回家总会对家人说老师怎么讲,怎么讲。在学习上他们当中不少人会认为教师不会有差错。学生创新的意识、胆识被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住了,使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
二、创新实践能力的思想内涵
(一)对创新含义的理解
1、创新实践的定义
创新就是主体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信息,通过对客体的自控和调节活动,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创新实践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超越与突破定势思维就是一种被习惯束缚的思维,习惯成自然。
案例一:有一位女教师画了一个圆问学生,问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的回答:“可能是零。”又有一天,这位老师画了同样的一个圆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这是太阳、这是铁环这是烧饼、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窝、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老师听了目瞪口呆。
案例二:一位小朋友把切完苹果的新发现告诉家长说:“把苹果切成两半后,它的核是五星状的,家长板起脸孔吼了起来:“胡说,苹果的核怎么会是五星的?”当小朋友把切开的半块苹果递到家长手里时,家长傻眼了,原来孩子不是纵向切,而是把苹果拦腰切了两半。对孩子上述的提问你会有什么感想?
事实证明:定势思维就是一种被习惯束缚的思维,习惯成自然,《伊索寓言》里讲:有一只猫,虽然可以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旁,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它又情不自禁地扑上去了。这就是习惯。
3、创新并不等于无原则的标新立异
创新虽然超常,但不反常;虽然奇特,但不荒唐,它是求异而不是求谬,是创新而不是复旧。千万不要把创新弄成无原则的标新立异。
(二)对创新实践能力的理解
1、创新实践能力首先指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一种内心欲望和要求,它是一个独立个体。瞄准一个具体目标,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的意识。它包含问题意识、审美意识、批批判意识等。
2、创新实践能力更指创新思维能力
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创新思维的含义 :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1、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数学情境创设必须要有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案例1 《统计》、有位老师在教学《统计》一课时,他创设了拯救白雪公主的情境。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白雪公主吗?美丽可爱的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一起在大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可恶的巫婆却把白雪公主关进了一座神秘的城堡,你们想和小矮人一起去救白雪公主吗?孩子们说“想”。这里有3座城堡(课件出示)○城堡、⊿城堡、□城堡,你们猜,白雪公主被关在哪座城堡中呢?然后播放动画,引导孩子们对图形进行统计。整堂课以故事情境贯穿,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不断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案例2: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今天是小花猫的生日,好朋友来给他过生日,小兔子来了,送给小花猫6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2个苹果,小花猫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花猫共收了多少个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6+4=10,6-2=4,我又鼓励学生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
2、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而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旦,笔者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例: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 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实施开放性课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
首先,要鼓励学生求同辩异。“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勇于向教科书和现成的结论、答案发问;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积极去探究。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讲座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同”与“异”,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 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力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度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问题的意义还在于,在实际认识过程中,问题的支配性直接体现在为认知主体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把握住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便可得到如何找到线索,如何进行研究的启示。从根本上说,不是方法决定问题,而是问题决定方法。方法的掌握不能在问题之外,只能在问题之中。
在教学“除法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以讲故事,放视频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猴妈妈要把 8 个大桃子分给它的两个孩子,请大家想一想,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 法?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边分边说,最后归纳以下四种:1 和 7,2 和 6,3 和 5,4 和 4,我又启发大家,哪种分法最公平呢?为什么?学生结合图画,清楚地看出了 4 和 4 这种分法最公平,因为这样分,两只小猴得到的同样多。那么怎么分才能使每份 分得同样多呢?屏幕上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引发学生生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 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再次,要教会学生立体思考。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事物方方面面,联系上下发现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可引导学生学会立体思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2)乙数是甲数的几倍 ;(3)甲数比乙数少多少 ;(4)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5)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几分之几;(6)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 等等,这时,学生通过立体思考、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判断分析,学生从而懂得了事物方方面面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从事物的联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经过比较形成知识体系,学习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儿童乐园”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笔者借此机会进行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
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操作学具,能改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根据教材,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人不要太多,让每个人都有动手机会),每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柱与几个不同的圆锥,让学生先比较一下圆柱与圆锥的高度,底面积是否相等。然后在各个 圆锥的容器里装满水,分别倒入圆柱内,不同的 圆锥要到几次才可以吧圆柱形容器倒满,并填好实验记录。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小组内的实验,并急于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了。我让一组学生合作上台演示,(一人操作,一个人记录数据)同时展示出记录表。随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格,问: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或者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亲身体验了发现的全过程,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源于现实,还要用于现实。教师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引起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渠道。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在创新中得到真正的升华。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出示图1,提问:怎样求它的面积呢?借助电脑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平移割补,可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快速求出它的面积。再出现平行四边形,如图2,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通过平移割补顺利解决了新问题。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创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圆柱体的体积”后,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高10米,底面直径为5米的圆柱体,把它横截2次,它们的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展开联想,在脑海里创设出题目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然后又通过电脑,先演示“把它横截2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画面的形象展示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把它横截成了3段,接着再运行圆柱体被截成3段过程的画面,在演示过程中,计算机画面又不断显示、闪烁截成3段后增加的4个底面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增加的表面积就是圆柱体的4个底面积之和。通过这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沟通了学生脑海中已产生的新表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新能力。
再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识地下错误结语:“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个别学生不在意,但是有的就质疑:“等积的两个三角形并不都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这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用电脑尝试剪拼的各种方法,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地驳斥这一结语,而引起同学们重视,强调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供质疑空间,使他们勇于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打破学生的“盲从”心理
“盲从”会影响、制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胆识的培养,必须设法加以改变。
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 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教师要适度地淡化自己的权威角色,更无需扮演一个时时事事都绝对正确的角色,而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老师有时难免也会犯错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有意让自己有一点“错误”。
例如:计算1800×2600时,可以在不完全积468后面只添上两个“0”。老师的这个“错误”,要有意让学生去发现,去纠正。教师可以表扬首先发现错误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对这类易错题的注意,也可淡化小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应该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
其次要让学生善于读题,要求学生善于选择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思维角度、改变原来的思维过程,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条件开放的题目:上述案例是解题条件不足,而有的题目却是条件多余。如:学校买来故事书8包,共240本,连环画6包,每包50本。连环画比故事书每包多多少本?要让学生会取舍条件。第三要多表扬、鼓励学生。小学生的心灵纯洁而脆弱,对老师的言语和态度过分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点滴做起,时刻不忘维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给学生以一种安全感、信任感。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探索欲望。
例如,学习新知中,教师用激励性语言:“你的想法很棒”“你的解题思路很有新意”等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当有疑问时可说“还有不同的见解吗?”“还有更好解决的办法吗?”“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说“讲得很好”“棒极了”“真聪明”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用鼓励性语言“不要紧张”“再想想”“慢慢说”“你能行”等,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教师要为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的畅想畅言撑起一把“心理安全”的保护伞,要为学生课堂发言敞开一条自由的通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立异的习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营造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
(一)良好教学氛围的特点
良好教学氛围是课堂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师生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又叫支持型气氛。其特点是: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热情高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友好和谐,配合默契,师生都有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有效途径
1、运用自主用语,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使用自主发展性用语,多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尊重每一位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一是提问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你能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与老师或同学商量吗?”同时,多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提问。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问题呢?”对优生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例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象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评价语言的鼓励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或作业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科目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作评价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伤害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对回答问题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很聪明。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有几次我见到他欲举不举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他回答正确后,便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课堂上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不对!”“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说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好的!”“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地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
三次是批评语言的幽默化。批评的幽默化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真是一举两得。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的产生。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这个小组保持得最久。”
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
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这些自主性发展用语,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想创造。
2、运用故事内容,创设创新情境
《课标》认为,数学课堂就是素质教育课堂。合格的公民许多基本素质,诸如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实践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所以数学教师只要树立育“人”的意识,把学生当人看,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转变成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的情境,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他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在讲故事,他讲的是:„„渐渐地,学生也由小声说到大声地一起说起来,在学生正说得起兴时,老师问,你们能说完吗?(生说,不能)师说,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类似的小数,你能大胆地写出一个吗?然后将学生的创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进行评议、讨论、分类、小结,学生情绪非常的高涨,因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再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时,在通过将一个物体浸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与(放投影)一个盒子里先装满了沙子,倒出沙子,放进一个木块,再装进沙子,当装满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并提示出体积的意义后,出示两个近似的长方体大理石,让他们比较体积的大小,一个学生说,把它们放入盛有同样水的同样的两个杯子中,看哪个杯子中水上升的多,那么它的体积就大;还有一个学生说,把它们称一称,看哪个重量大,重量大的物体,它的体积就大,当学生发笑时,我让哪位尴尬的学生说一说想法,他说,我想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又让笑的学生说一说想法,他们说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怎么好称呢。我于是讲了一个真实的称面积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两个探险家象哥伦布一样一起外出,他们发现了一块陆地,于是就讨论如来平分,可是,地比较大,以哪儿为分界线呢,经过动脑,他们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一张厚薄均匀的纸,按比例画出地图,然后称出相等的两份,将土地进行了平分。那么称体积到底可不可行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认识到相同的物体体积比较可以用称的方法,不同的物体一般不可以称体积,这时我说,对刚才说称体积同学的发言谁来评价一下,学生评价他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我提议对他的表现一起鼓掌一次,学生热烈地鼓起掌来,这时他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需要的开始。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发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就会丰富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容,增强探索新知的欲望,唤起创新意识,进行创新的实践。
3、使用创新题型,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种学生的学习体验往往是“失败、失败、再失败,直致彻底失败”。因此教师除了创设创新的学习情境,还要关注两件事:①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②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敢于创新、勇于立异。教学中精心的设计、恰当的安排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的有效手段。如教学《有趣的算式》时,我们先出示①P63 =6×5×4 P62 =6×5 P74 =7×6×5×4 P93 =9×8×7
P92 =9×8
P91 =9当学生发现它的规律是p下面的数是后面算式的第一个数,p上面的数表示后面算式因数的个数时,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谁能验证给大家听听吗?然后让其出题,再由其它学生解答,当学生得意时,教师出了一题P56,让学生说答案,这时学生就发现不好表达了,经过学生的再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得出上面的数小于或等于下面的数,这时教师设计了两个变式题如果P6x =360,那么X=?和如果 P王3 =720,那么王=?这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索的欲望。学生们认真观察、思考、尝试,终于得出了方法和结论。在这题的小结时,引导学生反思刚才是如何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而取得成功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②3&6=24 4&6=30
4&8=40
5&8=48 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就发现第一个数加上1的和乘第二个数,又有一个同学发现是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积与第二个数的和,虽然是同样的结果,但表达的形式还是一种创新,我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在解决下面的习题时,10&12=?A&18=360,A=?19&吴=300,吴=?,学生使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使解答更简便,最后出示孙&吴=420,吴=?学生答案很多,这时我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所有的答案你能写出来吗,引导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规律、掌握思考的方法。教师精心地设计习题、巧妙地安排次序,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让他们经历了克服困难的过程,也使学生不断地感受成功、增强自信、锻炼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
4、避免一些现象、把握创新方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对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一)把“对话”变成“问答”
传统的教学是“满堂灌”,现在往往会“满堂问”,设计的问题太多,思考性的问题减少,提示性的问题太多,教师还是学习的领路人,而没有让学生较大发展的自由空间。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还是要在课前精心地设计,确保问题提出的深度,想好降低难度的提示语,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
(二)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教师便不管学生表达如何,总能找到一个较合适的表扬或迁就的话,长此下去,学生便会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反而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我们认为,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所以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我们认为多鼓励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做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大胆发言、大声讲话,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批评与表扬共存,确保学生在不断的正反刺激中健康地成长。
(三)把“自主”变成“自流”
现在提到“自主”,就会想到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往往是教师不敢讲,最后形成了课堂的教学重点不够到位,难点没有解决,课堂表面热闹,可实际效果不行的局面。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明确那些该自己讲,哪些该引导解决,哪些必须要比较、要肯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轻松学习,又获得知识,还形成能力。
当然,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以幽默的语言和得体的动作感染学生、以知识的魅力和合适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以教师的人格和高尚真挚的情感赢得学生,使之乐于听课、乐于发言、乐于创造,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第三篇: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 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 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 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 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 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 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 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 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 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 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 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 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 “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 “老 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 “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 “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 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 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 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 ”每当看 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 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 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
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 鼓励。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 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 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 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 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 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 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 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 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 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 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 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 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
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 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 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 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 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 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 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 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
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 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 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 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 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 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 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 五个成功的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 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 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 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 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 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 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 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 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 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 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 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 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 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 20%是学生期 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 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 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 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的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2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他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在教室中,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用磁铁去碰碰老师事先埋伏好的小石块,磁铁没反应,那边用磁铁去接近墙角的一对小铁钉,孩子大声的召唤老师:“吸上来了,吸上来了,磁铁把铁钉吸上来了!”
他们是那样惊喜,那样自豪。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上来的大头针、区别针、铁丝等铁制品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最后,我问:“你们手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铁的。”“那说明什么?”我接着问,孩子一下就说出:“磁铁能吸铁。”
很顺利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由此可见,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总之,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五篇:论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有关人士的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已成为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第三次全教人开幕式上,江总书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把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使命,任务交给了教育。在这之前,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江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直截了当地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的教学制度。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创新,在于创造性的劳动。大家知道,我国的学生在校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非常强,无论在国内或是国际的各项比赛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不同之时,也曾发现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种现象在我们温州地区的学生中,也常有发现,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对于我们小学常识课上的手工制作,科技制作小组等等活动中,如果老师没有讲到的,学生不知如何入手,主动学习,实践的能力不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实际,在校领导的关心下,组成课题组,集中了我校的精兵强将,对其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因此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使之不断完善,所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的探索,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探索,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科学家认为,有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的人才的新发现、新发现、新成果,对整个美国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泰勒(C?W?Taylor)提出,创造的劳动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的创造性(creatirity),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培养具有21世纪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我们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存着重大的意义。
最后,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实验目的
1、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
2、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假设
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基本能力,亦有帮助。
2、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把创新性思维品质(流畅性、变通性、精进性、独创性)与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冒险性)结合起来,综合培养才能凑效。
3、创设民主、安全、和谐及温暖的氛围是进行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必要的环境条件。
4、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个性差异(认知的、情感的)采取不同创新教育策略,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普遍的提高。
(二)实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主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的教师要提高“为创造而教”的自觉性,发挥好主导作用。
2、基础性原则。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严格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好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3、渗透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要将创新思维活动训练的同时,要把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二者融为一体。
四、实验对象:
从小学的各年级中,选定六年(1)班为实验班,五年(1)班为对比班。由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各只有一个班,只能分为实验前和实验后班进行比较。
五、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将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培养集中表述为:“四爱”、“六会”。“三爱”指爱观察、爱发问、爱思考、爱拼搏;“六会”指会观察、分发现、会提问、会想象、会解答、会活动。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林崇德认为,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是使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必要条件;二是教学决定着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品质;三是教学使学生心理发展显示出特定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差异。所以,在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教学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无疑成了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当然,这是就课堂教学这种形式或者途径而言。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既可以成为培育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窒息创新的坟墓。所以,我们为搞好这项实验开展了以下工作: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向实验教师印发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学习。首先,我们搞清两个基本概念的问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它是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它又不同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但有创新意识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还要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冒险精神。实践能力,它并不是单单指的行动操作的能力,还指它对知识自学探求、综合迁移的能力。其次,努力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在学生观上,我们鼓吹:“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允许落后,鼓励冒尖”,主张既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又要大力发展个性。再次,在实验教师自学基础上,进一步将学习引向备课、评课,促进实验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最后,大力倡导教师勇于改革,认真总结创新教育的教学经验。
2、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指在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结合各学科的特点,教师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中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大脑风暴法”训练学生。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对办法或答案正确与否不必考虑,教师也不作任何评价,但要鼓励学生在别人的想法中寻找启迪,一直到再也提不出新想法为止。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修改、合并,从而产生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因此,对于意在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学过程,我们也将其分为了以下5个阶段:引导唤起、自学探求、多项求解、突破创新、综合迁移。从学生的活动情况和教师的辅助要求两方面来反映。
3、创新作业法
创新作业应是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经验等尝试解决的问题(可在校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延伸、展开),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综合迁移、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教学、教材服务,帮助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可全员参与。二类是由教材中得到启发引伸的问题,通过课后解决,得出结论,它不是对教材的解释、重复,可学生个别参与。例如:我们在五年级课文《滥竽充数》教学后,学生纷纷写出了作文《南郭后传》,作文的大意是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终是被斩,然而南郭之妻教他的儿子从小立志,刻苦学习,最终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吹竽高手。有的学生还把他取名为《南郭学艺记》写出了南郭总结教训,下定决心学到了真本事,齐溟王看见他这么有长进,不但免了他,还奖赏了他。这样的创新作业,不但学生乐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结评价,为以后的创新鼓劲。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时,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只要他的作业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就有机会体验成功,随堂表扬或橱窗展览,对具有独创性质的作品,我总是“小题大做”多加赞扬、鼓励。这不仅为日后创造新形象作好铺垫,而且,他那新颖的角度,大胆的设想,也会使班级中的同学找到自己创新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出众的新形象。
4、诱导质疑法
诱导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方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选好课题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更主要的是要鼓励和诱导学生大胆去质疑,去发现问题,向权威挑战,去“疑人之所疑,疑人之所不疑”。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大大培养了学生的爱发问、爱思考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5、形象直观法
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借助实物、图片、音像、模型、标本、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培养学生爱观察的能力。
6、想象引导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7、鼓励表扬法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孩子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这些独到的想法和好奇心。如:一次音乐公开课上,一位音乐老师放了一段音乐,问学生: 音乐里的节奏型模仿了什么动物奔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马”。然而混杂其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教师的警觉,;因为那个学生'刚才是说的是牛。此时,教室学生一片哄笑。在这哄笑声中,学生在低声嘟哝:'笑什么?牛急了也是会奔跑的。”如果此时,教师说:“我看你倒像是一头牛,不动脑子!”很显然这个学生以后绝对不会举手,然而我们的音乐老师还表扬了他,实践证明,这个学生在以后的课堂提问时,表现的相当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表扬鼓励法是我们经常要用的方法,我们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不但能让回答得好的同学受到表扬,也让回答错误的同学也能受到老师的称赞。
8、组织讨论法:
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完善的解决;或者提出多种解答方案而后通过集中思维,腮选出最佳的答案。
9、竞赛激励法:
根据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过程中适当穿插“对抗比赛”“抢红花”夺金牌”等学习竞赛活动,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与潜力。
(二)以校园活动为阵地
通过自己的实践,人们往往能更透彻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寻找和运用他所需要的知识,使他学会主动地、创造性的在实践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激发创新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创造性的实践并不是要等到到先把头脑“装满”知识后才开始,而是一种掌握知识的积极的方法和必以之路。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很大胆地利用了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一切活动,以校园活动为阵地。开设了第二课堂,开展了科技教育,每周专设一节科技课。还专门开放活动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常规竞赛,如“七巧板”“小发明制作”多媒体广告设计”以及新厂品设计,等等。之后,为学生专门举办集体或个人展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他们乐于创造,乐于实践。学生有了这样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功,乐此不彼,长期坚持,不能说不是一个好方法。营造一种环境,让大家在这种创新活动下,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受到人尊重,并像一个慈爱的妈妈保护婴儿一样去保护他。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的一些文化布置,让其自己设计黑板报。我们还鼓励孩子创造出课间更趋向文明的玩法。我想,只要我们,长此以往,及时表扬鼓励,不失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以社会实践为课堂
1、走进大自然
为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它本身也就是一个生动的课堂。如:一天,我带着孩子上九凰山,观察秋天,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作业:“为什么一些树九月落叶,一些树十月落叶?”之后,学生就亲自去进行观察找答案,问老师问同学问爷爷,最后,他终于告诉我,那是跟季节和天气等客观因素有关的。
2、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动口,非常有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我们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可实践性的课题,让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我们叫了一个学生,要他研究,“人们运动后多长时间心跳才能恢复正常?”于是,这个学生就自己先跑步、记录心率,然后自己进行分析,等到那天的晚自修,在登台演讲,他很高兴地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一大研究成果,获得了一阵阵掌声。
此外,我们还允许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花来让其在教室外观察,我们还大胆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不用那么过份地讲究谦虚谨慎。
六、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对比,对比测定的结果如下:实验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明显优于对比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差距不大,合格率也未提升,但也可以说明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大大优于实验前。
七、结论:
教师更新了思想,转变了观念,从一个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是一年来教育实验突出的成果之一,这表现在:
1、加深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解,加深了创造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教学的认识,创新教育不再是外在的东西了。
2、许多教师能自觉地进行教科研工作,研讨创新教育。有些老师还发挥创新精神,自己编一些训练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备课、评课中不可或缺的思考和评价要素。提高了我校的办学水平。
此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与提高,他们乐于动手、动脑了,大大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实验,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八、讨论:
一年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目前,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首先,有些社会实践的活动开展起来因安全因素的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时间较紧:由于学生学得文化与艺术方面知识和技能较多,留下能够从事一些大难度的创新作业时间较少。
九、参考文献及附录:
1、陈至立,《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荐2001年3月
2、《创新教育理论新编》温洲市教育研究所
3、张景焕《创新课堂教学百例》山东出版社
4、赵丽敏、罗玲玲等〈〈创造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
6、赵宏〈〈人的思维与创造〉〉解放军出版社
7、温寒江〈〈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浙江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