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

时间:2019-05-15 11: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

第一篇: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

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

发表于:2008-07-31查看:428评论:0

[摘要] 整合课程在幼儿园课程领域已实行多年,课程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文从实践层面讨论有关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若干问题,探寻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课程整合机制。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整合; 实践误区; 整合机制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就是理论并不等于实践,“应然”并非“实然”。[1]任何一种课程理论体系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取得切实有效的成果,必定要解决该课程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即从理论的“应然”回到教学实际的“实然”中。如今,整合课程已成为幼儿园课程领域的主流。看幼儿园的课程整合实践,喜忧参半,需要建构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课程整合机制。

一、幼儿园课程整合及其要求

所谓幼儿园课程整合,就是把课程中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起来,使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幼儿园课程形态。在幼儿园课程整合中,既要考虑幼儿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科知识的性质;既要注重幼儿的认知,也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强调知、情、意、行的统摄及幼儿、知识、社会的统一。它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而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的整合,以整合促幼儿的整体发展。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整合时,需要考虑实现四方面的整合:教育活动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符合;教育活动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将幼儿发展与学习连结为一体。[2]

(一)整合就是大拼盘

目前,在幼儿园课程教学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课程整合模式就是学科领域课程,这种模式出现的弊病主要是把整合简单理解成几种学科知识的拼凑,课程整合成为“大拼盘”,追求每一个活动中各学科知识的齐全或平均分配。如在一个所谓的综合活动里,把五大领域内所有的相关活动用一个主题串联起来,无一遗漏,每个环节都是匆匆而过,致使课程活动“有可能成为快乐而无意义的活动或琐碎的东西”。[3]另外,很多综合活动的确做到了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整合,但无视学科逻辑的先后顺序,出现了有悖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如尚未学习数字就要求点数并书写答案,或要求处于涂色阶段的孩子进行物品形象再现等。

(二)整合是唯一的认为整合课程是唯一适用于当下课程教学要求的幼儿园课程类型,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实际上,课程整合是必需的而非唯一的。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实行整合课程,其作用和意义非常明显。幼儿是整体地感受、体验、认识这个世界并发展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教学,要求课程组织具有整合性。然而,没有哪一种课程类型具有绝对的先进性。我们之所以把整合课程提高到较高的位置,是因为整合课程的课程理念及其课程特征比较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够把原先割裂、分散的知识碎片重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但这并不等于将其他课程类型排除在外,正确认识各种课程类型的优与劣,恰当选择适宜的课程类型才是最理性、最科学的教育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具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和掌握课程整合的原则。

三、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实践机制

(一)整合的起点

建构一种适宜的课程价值观,是课程整合的起点。因为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4]教师需要认识并确立这样一种整合课程价值观,即“以儿童全面发展价值的整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为归宿”。[5]从确立完善适宜的课程价值观开始,在教师课程实践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课程整合的思维渗透,运用整合的原则统整家庭、幼儿园及社区文化气氛,统整师幼、同伴、亲子关系等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的课程因素于各种课程活动中,使教育体现整合的特点和价值。

(二)整合的内容

1.整合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都应该得到体现和整合,整合的程度和方式可以各有不同、有所侧重。关于目标的把握,每个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行为,关键是要有目标整合的意识,有全局的观念。行为目标注重效果,生成性目标关注过程,表现性目标则指向于每一个个性化的表现,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预设的行为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关系。

2.重选内容:开放性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手段,主要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重构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进行考虑,课程内容可以做到“适合儿童发展特征、贴近社会生活又顾及基础性,自然、社会、自我即课程”。[6]课程整合的策略包括两方面:第一,整合是辩证的,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整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第二,整合是多层面、多种组织形式的,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整体最优化,如生活层面的、教学层面的、与园所及周边环境的课程整合,还有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不同组织方式的课程整合等。

3.重构模式:进行审议和最优化选择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最适合的课程。”[7]因而,需要对课程整合的模式、组织形态进行审议和最优化选择。虽然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整合课程模式是学科领域课程、单元主题课程和项目活动,但并不代表整合课程只有此三种模式。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间的整合,也可以是学科领域内部的整合,组织形式亦有高结构和低结构之分。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程审议时,要考虑整合课程的方向性,看其是偏向于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还是偏向于以儿童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整合的侧重面和整合的程度,以自己擅长的教学领域为中心整合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形成自己的课程整合风格。如有的教师比较擅长某一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可以考虑以该学科领域为主,整合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能力比较全面,现场组织和调控能力也比较强,对幼儿的引导比较拿手,课程整合的程度可以高一些,增加由幼儿生成的活动。

4.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诊断课程、修正教学、预测未来。“对特定教育情景下教师行为的把握,只能依靠教师智慧和创造力,依靠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依靠教师群体的相互协作、对话和共同建构。”[8]从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入手,通过评价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进行反思,提炼成败经验,再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替代性经验,丰富提高教师课程教学水平并最终对

提升课程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目前,课程评价的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关注目标、关注过程和关注教育主体。参照这三种评价取向,笔者认为,整合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对照目标和成果,剖析过程,分析事件。

(三)整合的要点

1.开展整合课程的“三本化”运动

“三本化”运动,即整合课程本土化、本园化和本班化。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后,各地方、各园所纷纷进行“地方性课程”和“园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实际上,提倡课程园本化比提倡园本课程更贴近课程实施的现实需要。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再加上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不同、园所类别不同,必定造就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另外,班级中的幼儿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因此,开展整合课程的“三本化”运动,研究整合课程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问题就十分必要了。

2.在教学中引入“最优化”概念

“最优化”是从拉丁文optimua(最好的)一词而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是寻求教学过程是理想方案的一个步骤。”[9]在教学上,他强调各项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最优化配合,强调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分析课程教学的具体任务、课程内容和特点、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等现实因素,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优的解决方法。换句话说,教师要形成整合课程的模式、策略、手段、方式方法等可操作性的观念、能力和技能,有效地平衡整合课程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协调的整体,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高的效益。

3.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整合课程“三本化”运动的主要障碍是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够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将为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挥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幼儿园可以与具有理论基础和科研实力的院校、研究所“结对子”,在一线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理论“应然”的指导下探究课程整合实践“实然”的具体形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更大范围内介绍、推广、探寻更多不同教育条件下的课程整合之路。同时还可以建立集专家、地方幼教专干、教研员、园所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代表于一体的课程整合实践团队,以地域、社区为单位,共同探讨实践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篇: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题目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单选&判断

1.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①.学科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注重教材,学科体系。②.经验维度: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课程,主题活动,关注儿童的兴趣。③.计划维度:过分强调课程的预设。2.怎样判断一个目标是以教师角度来写还是幼儿角度来写?

3.维果茨基理论:“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和“心理工具”。4.成熟理论:影响和重视材料和活动的选择,而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儿童的兴趣。

5.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蒙台梭利。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尔。

6.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采用的课程型方式是“审议”方式。课程审议是课程编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7.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8.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更多用在艺术领域。

9.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

10.瑞吉欧教育的课程生成: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课程理念 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游戏多,低结构)(强调于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教学多,高结构)(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能力)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11.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创设兴趣区,给孩子主动学习兴趣,“49条关键经验”。

12.凯米和德弗里斯的早期教育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方案。

13.光谱方案的理论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费尔德门——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

14.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15.直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16.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其最明显的差别 表现在对教育对象不同。17.过程模式:斯坦豪斯提出

18.幼儿园课程评价可用于三个方面:①.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 ②.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③.对课程效果的评价。19.凯米的课程看作是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典范。

20.蒙台梭利教育是以感官为核心。

21.主题网: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22.光谱方案:较为成功地解决知识、技能与一般能力,教师教学与儿童需要,个体与集体等的关系。

23.目标游离评价算不上是一种完善的评价类型。

例子:目标游离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可以用以下例子说明:某幼儿园领导与教职工认为本园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但未经外部人士的评价,故拟进行一项目标游离评价,邀请某幼教界权威人士,与其他幼儿园的园主任、教师、家长和某教育心理专家一起组成评价小组。在对该园目标并不了解的基础上(未听取有关目标的汇报),评价人员用三天时间连续观察机构的运行情况,与儿童、家长、教职工等谈话,审阅书面记录与材料。最后,根据所掌握的全部资料写出评价报告,向该幼儿园提供相当可观的有关该园工作情况的信息。该评价报告不仅肯定某些预定目标的成效与影响,而且指出一些未预料的积极或消极影响。24.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以从下到上(从民间到官方)的方式进行的。

25.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最大区别:“发展—互

26.瑞吉欧在活动档案记录中,强调记录幼儿的表现,不仅记录活动过程,而且也在活动结束后记录。

27.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对象:园长、教师、家长、儿童以及教育行政人员。

28.布朗芬伦纳生态系统中,小系统包括: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教育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

29.能运用直线曲线是从幼儿角度表达的。

二、名词解释

1.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

2.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3.方案教学的含义: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4.发展适宜性的定义:一是基于对人类发展的研究,课程和教育要适宜儿童的年龄;二是基于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人格、学习方式和家庭背景,课程和教育要适宜儿童的个体差异。

5.儿童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内容。从这种课程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种课程关注的不是学科,而是儿童,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为中心,而且内容可以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6.园本课程内涵:实质上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8.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三、简答题

1.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认为编织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从维果茨基的理论获得启示:①.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②.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③.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④.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3.在光谱方案中,选择这些活动的理由 ①.能反映各种类型的智能;

②.在各个学习领域内,能强调和练习关键能力; ③.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能与问题解决的技能有关; ④.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为每个儿童准备适合的课程的信息。4.园本课程的特点

①.在课程特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特色性; ②.在课程权利方面,园本课程具有自主性;

③.在课程民主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民主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④.在课程开发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生成性。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于联系

区别:①.课程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②.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而得到知识、态度和价值观。③.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联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①.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②.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6.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影响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并将进一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①.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 ②.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 ③.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与过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7.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①.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 ②.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和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8.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

①.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 ②.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③.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④.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⑤.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四、论述题 1.瑞吉欧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背景:

①.背景: 瑞吉欧的悠久文化,政治传统,使瑞吉欧的市民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就早期教育不断开展的话,也得到当地市政的大力投资(享有12%的政府拨款)。社区的大家庭式环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合作与分享。

②.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杜威的进步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艾沙克斯的英国幼儿学校教育实践克伯屈提出的设计教学法

③.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皮亚杰理论对瑞吉欧教育体系产生最大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瑞吉欧中的方案活动的特点:

方案活动是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①.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②.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③.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3).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

②.在学习活动中,瑞吉欧的教师是儿童的共同建构者; ③.教师与儿童和家长之间处于互动关系。4).瑞吉欧教育的评价:

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各个主题,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对儿童,儿童期,早期教育机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教师的职业身份等问题的崭新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瑞吉欧,不同的文化背景孕有不同的教育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2.班克街(银行街)1).班克街理论基础:

①.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②.皮亚杰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 ③.杜威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理论 2).班克街的早期教育法案的基本理念、:

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过程是不可分离的,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3).课程要素:

①.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 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 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鼓励儿童的创造性。

②.班克街的早期教育内容: “社会学习”是该方案的核心 ③.早期教育方案的实施方法: 主题网和课程轮。④.评价: 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的作用: 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作用

⑥.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包括教师深入家庭以及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班克街家庭中心就是其中之一。⑦.对班克街教育方案评价:

优点: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地参加活动。

缺点:较少顾及儿童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

五、案例分析

1.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经常出现的两大矛盾以及什么是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以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2).矛盾:

第一个矛盾: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不符合孩子的兴趣。第二个矛盾: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课程教学程序,进度,重点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样,不一致。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特制规章制度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学校特色,探索校本课程教学经验,优化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组

长:袁红光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卢新颖 连懿德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选择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抓好理论学习和宣传。

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在教师、学生、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整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参加相应的校本课程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自主发展;有个性地发展。

3、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将课程开发寓于科研课题研究之中;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成功地实施校本课程。

(2)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每位教师必须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3)校本课程研究工作小组定期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并将根据课程开发目的意义,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联系密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意义,对学生技能培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根据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标准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凡经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的课程,均被确立为校本课程。

(4)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学校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也将定期对教师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加强监控。

(5)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等进行评估。

(6)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

4、做好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

开展校本课程培训交流活动,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有:一是学生的出勤率;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方面构成。继续研究以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建立自我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等。同时学习对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

3、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

4、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5、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6、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7、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优秀的校本课程,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8、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xx小学 2011.9

第五篇: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8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9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8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9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0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11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9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09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0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08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08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0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0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11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11年1月

下载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课程整合实践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一、实施原则 1.遵循《中小学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坚持......

    课程实践

    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课程实践 课题名称: 内容:促进班级阳光体育运动的探究 课题类别:初中体育 课题负责人:丁钉 供稿老师:谈旭 促进班级阳光体育运动的探究 谈旭供稿......

    实践课程

    申请 2013年因我残疾人工作其一、没有及时的向上级领导如实的反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导致云龙镇的残疾人工作滞后,千佛村的蒋才刚精神残疾,来找过我需要办理残疾证由于医院......

    幼儿园晋升机制

    幼儿园晋升机制一、晋升原则1、德才兼备,德能和业绩并重的原则;2、机会均等;3、公开招聘,公平竞争;4、“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相结合。二、申请晋升条件:1、工龄2、工作表现:员......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读《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感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胡翠红 厚厚的一本《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刚接到手中时,一有空就拿出来研读几页,现在终于在......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与体会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与体会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

    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鲤城区第二幼儿园蓝少邨一、 问题的提出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整体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培养“完整幼儿”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快乐识字——兰妮“快乐识字”以儿童认知规律及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同时结合汉字教学规律,以经典儿歌、古诗、故事为载体,突出汉字形象识别和字义分析,让孩子在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