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鲤城区第二幼儿园蓝少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整体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培养“完整幼儿”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目标。“整合课程”是一种灵活的新课程形式,它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而是教师、幼儿、教材、环境的整合,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强调隐性课程与显形课程并存,达到以“整合”促“整体”发展的效果,是培养完整幼儿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把幼儿园整合课程作为近两年的教研课题,旨在让教师在学习、讨论、观摩、交流、总结过程中了解整合课程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全面实现教育的整体观、优化整合课程。
二、正确理解整合课程的涵义
实施整合课程,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整合课程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整合课程的实施,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整合课程的实质与特点。为此,我们组织了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虞永平老师的“幼儿教育整体观”中有关整合的理论,让教师了解整合课程的涵义和特点。所谓整合课程:是将课程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成为整体的课程。即各领域、各方法兼重并纳,而且是协调统整、相互为用。倡导整合课程的整合,是强调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课程内容成为有机的整体,注重教育影响的整体性,而不是全面地、普遍地倡导选择或建设整合课程,因为所有的课程模式的选择最终目的是实现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在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强调各领域的均衡与统整
1发展,努力各领域活动起来。我们根据各班幼儿的特点确立并进行了子课题《英语教学游戏化、生活化、艺术化》、《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的整合》的探索和实践,努力突显促进儿童整体性发展为本的理念。
三、整合课程的实施
1、建立整合性目标,明确研究活动导向
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因此,整合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本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综合已有经验,边实验边研究,重点将各领域目标整体融合,体现幼儿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各部分形成一个合乎规律、有机的、有序的整体。课程目标的整合是教师将幼儿身体、社会与情感、认知、语言、艺术领域目标融于心中,有机结合,并运用于课程设计之中,让幼儿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自然。
在“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有一个这样的大目标:“关心周围的水,观察大自然中的水景,了解我们的生活与水的关系,体会人人都需要水。”在大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倾向和经验出发,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寻找到了进入该大主题的切入口——“玩水秘密多”。(那是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在探索区里投放了一些不同形状的量杯以及一些相同的瓶子,内装有不等量的水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操作。有些孩子玩着玩着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小秘密了,小量杯里装满水后,往大的只装了一点点水的量杯里放,大量杯里的水会升高的……”一开始的时候,个别孩子把秘密告诉我,我用笔记下来,可是后来玩水的小朋友多了起来,我就鼓励孩子自己
记录,结果玩水的秘密越来越多,孩子们玩水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探索的愿望越来越强。)根据孩子们记录纸中比较有共性的问题“水是有形状的吗?哪些食物里有水?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溶解?”等,我们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活动的小目标:如:“乐意动手动脑探究水的特性”“乐意做个个护水小卫士”等。
在我们教师预设的小目标不断实现,孩子生成的小主题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主题的大目标或隐性或显性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坚持让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如在“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既有了关心周围的水环境,爱护水资源的情感,也获得了有关水的特性的知识经验,有了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萌发了探究的愿望等。孩子们的发展是整合的,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一直在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本课程得目标通过整合后,既注重幼儿得全面和谐发展,又充分考虑幼儿发展诸领域及相互间的和谐。
2、预定整合课程方案,扩展课程内容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园整合课程的主要表现,也是最基本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主要有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两种,即领域内的内容整合、多领域的内容整合和超领域的内容整合。我们在预定整合课程方案时,我们应尽量深刻、细致的挖掘课程中隐性因素,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按幼儿的需要进行课程的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构想,扩展课程内容。
在“有趣的汽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实践班的三个老师经常坐在一起研究怎么将我们原来的美术、音乐、计算教学内容与幼儿现有的兴趣、经验、需要向结合并巧妙整合于我们的活动中去,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和谐发展。如:老师根据孩子们在马路上看到的旅游大巴汽车的情景选择了开旅游车做小导游的游戏融入了音乐活动“小司机”的游戏教学内容;还根据幼儿对汽车的浓厚兴趣,经常选择有汽车的地方带领幼儿外出写生。还搜集了一些汽车的图片和海报让幼儿欣赏。还常常在考虑如何在非正式活动中整合渗透主题教育的内容。于是,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各种汽车摩擦面材料:木板、地毯、草席等,幼儿可以在操作摆弄中探究汽车在不同材料、不同坡度上行驶的速度,感知不同摩擦面与汽车行驶速度的关系,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情境里发现汽车行驶的特性等。内容的整合帮助幼儿积累了整合的有益的经验,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3、及时反思调整,探索实施整合课程方案整合课程凸显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的理念,作为教师在开展整合活动的时候,更应凸显“目中有人”的理念。表现在形式与方法的整合上,除了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整合外,更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坚持“反思----实践”的原则,积极调整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调整整合策略,促进幼儿发展。
例如:主题活动“我爱祖国”整合了家庭资源,家长们为幼儿搜集了各种关于我国、家乡泉州的有关图片,其中,梓铭小朋友带来的泉州十八景图片孩子们很喜欢,常常簇拥在图片前讲述“这里是黄金海岸,我去过!”“这是老君岩,我妈妈说它已经有好几百、几千岁了……”“老师,这是那里?那是那里?”孩子们急切地想知道每一处景观的闻名之处。教师随即根据幼儿兴趣,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计划性的内容和方法与生成性的非计划的活动进行整合,组织幼儿生成活动,玩旅行游戏—“游泉州十八景”请到过旅游点的幼儿当导游,大家边旅行边听介绍,幼儿兴趣盎然,活动开展得生动有趣……我们感到在现实的主题活动过程中注重活动内容的生成及方法的整合、充分将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相关信息加以利用,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整合。
再如:“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之后,孩子们积累了很多有关中国的名胜古迹、民间活动、传统节日等知识经验,但我们在反思中看到,但孩子们的这些经验是零碎的,大多是在个别的、小组的 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他们需要有相互交流的空间,有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于是结合“欢腾的国庆节”我们全班小朋友分成两组开展了一个“国庆知识擂台赛”的活动。比赛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制定活动规则,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的活动形式。结果,我们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抢答题、对抗题、必答题相结合;个别的、小组的集体的相结合;轻松的传统的民族服装表演、歌舞表演与紧张的智力竞赛相结合;观察讨论的与实践操作的题目相结合……孩子们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表现的异常积极与投入,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乐于表达和表现,能够表达和表现。
4、充分发掘整合资源,优化整合课程方案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当“房子”的主题产生后,孩子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有很多往往是我们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
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园里已有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成人已有的经验难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于是,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了。
由于,在课题开展时我们就将新课程的精神向家长们进行了介绍,并且在家园园地中作了长期的宣传,因此,我们的求助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的纸箱;一起做房子;一起记录社区的景观;一起到图书馆找资料;很多家长向老师介绍有关的碟片、书籍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终身学习的希望。
第二篇: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实践与教学方法探究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实践与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的培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被普遍关注,这是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广大师生应高度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口语是学生利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础,也是衡量他们将来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遵循高职教育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高职英语口语教育发展的现状,笔者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口语课堂实践;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本】中明确要求高校学生能熟练掌握口语课程教学内容并能对适当的考试听力材料进行回答和复述,能用口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做简短发言,且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基于上述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口语课堂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改革口语课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一)只注重笔头功夫,忽视了口头表达
高职学生在经过了长达十余年的英语学习后,仍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只注重笔头功夫,而忽视了口头表达,甚至很难做到基本的口语交际,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和做笔记,进行口语训练的机会较少或根本没有。
(二)受畏惧心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敢开口讲英语
传统口语教学中,由于知识密度大,而教师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及有限的课程内完成相当大量知识的传授,而且,受师资资源不足的影响,部分院校的英语口语课程根本无法实现小班授课,这样就造成教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大部分学生的练习,这部分学生掌握较差,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不敢开口讲英语。
(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无法提升
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受地域及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其英语水平也大相径庭,而教师也只能无奈地采取依照大多数同学的程度来开展教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改善。
(四)教学手段陈旧,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已经不断深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口语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知识单纯地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完成教材中要求的听、说、读等任务,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式运作,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语言训练任务与学生分享和沟通,也没有积极地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一些先进技术软件和程序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件,只是单一地使用配套教材中的课件,不具实效性。
口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技能和操作多媒体设备、制作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的工作能力。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突破
(一)多背诵、多复述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首先应该对英语语言有一个足够量的储备,只有广泛地阅读文章,深入地接触口语交际环境,真切地聆听情景交际语言,并通过听觉或视觉感知语言材料,理解语言信息,才能在无形中将所听到和看到的大量语言信息输送并存储于大脑。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备条件,增加语言的输入与储备是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清晰、流利地与说话对象进行自由交谈。因此,多背诵,多复述是口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必备项目。复述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有选择性的选取不同形式进行训练。比如,简述、详述、概述、论述等等。实践证明,背诵和复述训练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更加熟练,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语用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口语实践方法。
(二)多讨论、多会话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并结合高职大学生年龄层次的特点,教师可以不定期在口语课堂上就当下社会热点话题或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活动由教师提前设定好程序和措施,这种口语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在话题讨论时,为了让学生感到更放松、自信,可以安排他们围坐在一起,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大胆主动发表意见,更有利于学生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习惯。可以是小组结合,也可以个人独自发表意见,总之,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课堂练习的机会。小组讨论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并为他们自由运用语言以及创造性使用语言打下基础。
开展个人及多人讨论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语言的交互性,这种活动是使学生能够相互进行精确、流畅而又合适的交流的一种口语实践活动。当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还可提供与话题有关的词汇或短语,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表达,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用英语思维的好习惯。课堂上不断地进行大量讨论,将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Z言交际能力。
(三)多参与、多实践
1.Warm―up热身环节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产生口语表达热情,教师可以在每一节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简短的小节目,比如,讲英文小故事,场英文歌曲,单词接龙游戏,电影角色配音等等,这项活动时间不长,难度不高,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Lead―in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源对所讲授的主题、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导入,以便使学生对课程主题有相应的认识,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进入重点的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与下一次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分享,这也充分地使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3.Practice实践环节是英语口语课的最重要部分,教师可通过此环节检验学生个人的口语表达情况,也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并讨论等实践练习,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此环节中,作为教师,应该尽量的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动力,以达到良好的课堂练习效果。
4.Evaluation点评环节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保证。学生发言或表演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全面地点评,多用鼓励性和建议性的言语。也可以尝试让其他同学参与到点评环节中来,这样一方面会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极大地增强了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After―school assignment口语作业环节中,尤其要注重作业的时效性,口语作业多为口头作业,比如模拟课文情景对话、主题演讲、英文歌曲学唱、复述课文、讲演英文故事等等,作业形式较其他而言灵活多样,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加大课下作业的检查力度,以确保循序渐进,课堂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多尝试、多评估
英语口语课堂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类似于一场表演,其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材是剧本,教学活动则是一场场演出,首先,导演应该充分拿捏剧本,把握得当,否则,指导必然有误;演员若表演失利,则演出失败,由此看出,学生是口语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角色。
基于这个因素,首先应该确立学生在语言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起到指挥指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了显著变化后,更有利于口语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如同演员应该多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出一样,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尝试各种教学活动和设计。
1.Tongue―twisters Competition绕口令口语练习
绕口令练习是英语口语课堂活动中的必备项。英语口语练习中,语音学习尤为重要,它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绕口令练习恰恰适用于英语语音练习,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不仅如此,绕口令练习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难语音的发音技巧。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绕口令练习活动,并对学生们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确切指导。
2.Singing English Songs学唱英文歌曲
用英文歌曲来帮助语言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口语学习效率。英语学习时间跨度较长,涉及范围较广,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在这样的环境中,英文歌曲恰恰是良好的调节剂,朗朗上口的音乐及唱词会使学生们的口语练习更有趣,更高效,同时,也无形中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使其口语学习更轻松,更有文化韵味。
3.Speech Contest演讲比赛
一般来讲,英语口语氛围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区别于即席讲话,边说边思考的非正式语言环境,英语演讲比赛则是一种正式语言练习场和,通常地,比赛要求选手赛前充分准备,严肃认真,语言精练,结构紧凑,表达流利。英语演讲比赛是提高学生们的口语水平的绝佳途径,也是教师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体现。
4.Debating辩论
对于英语口语课堂而言,辩论活动必不可少,这种正式、严肃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营造竞争、积极、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辩论活动形式灵活,组织起来也较为方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给学生一到两天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堂活动中,合理安排参与辩论活动的同学就座展开自由辩论,教师作为辩论主席维持辩论活动结构与秩序,并要求对于辩论观点持中间态度的同学做出相应的评论与评判。
这种教学实践形式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着重锻炼学生的辩论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辩论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联系到将平时所学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转化为实际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5.Role―play分角色扮演
《大学英语口语教程》中有很多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模仿和扮演,比如,不同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快乐的体验各种人物角色,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都很强,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将人物角色表演得到位出色,更能很好地与其他同学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当然,每一位同学的表演及口语表达能力不同,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务必多加使用鼓励性的语句,以便增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只要定期合理安排合适的内容让学生演练,一段时间下来,定能有丰富的收获。
6.Movie英文原声电影
英文电影故事情节生动,影视中人物语言发音标准清晰,这种直观的视觉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口语练习兴趣,强化学生记忆,进而强化教学效果。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境,从英语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语境在语言学习中更为重要,英语语境的设置对于口语的学习与训练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影响。在我国,出了课堂教学以外,英语口语的练习与使用语境很少,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原生态的语言环境,英文原声电影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另外,学生通过欣赏英文电影,可以更多地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缩小文化差异,消除沟通障碍,同时,学生??还可以学到许多不同交际场合、地点及时问的特殊口语表达,这是对教材的有力补充,再者,学生们通过对感兴趣的场景和人物进行模仿,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汉语式思维或汉语式英语的出现,也有利于丰富学生们课余文化生活,并陶冶情操。
三、结语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而且差异较大,口语教师应该首先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其次,对学生的学习及课堂表现多加鼓励,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敢于大声说英语,让自信心成为巩固兴趣的来源;再者,教师要多学习和尝试现代化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学情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将这种教学模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保持口语练习的兴趣及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英语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反复练习和充分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学生主体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整合出合适的学习内容并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口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充分锻炼,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第三篇: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题目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单选&判断
1.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①.学科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注重教材,学科体系。②.经验维度: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课程,主题活动,关注儿童的兴趣。③.计划维度:过分强调课程的预设。2.怎样判断一个目标是以教师角度来写还是幼儿角度来写?
3.维果茨基理论:“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和“心理工具”。4.成熟理论:影响和重视材料和活动的选择,而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儿童的兴趣。
5.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蒙台梭利。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尔。
6.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采用的课程型方式是“审议”方式。课程审议是课程编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7.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8.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更多用在艺术领域。
9.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
10.瑞吉欧教育的课程生成: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课程理念 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游戏多,低结构)(强调于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教学多,高结构)(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能力)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11.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创设兴趣区,给孩子主动学习兴趣,“49条关键经验”。
12.凯米和德弗里斯的早期教育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方案。
13.光谱方案的理论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费尔德门——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
14.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15.直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16.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其最明显的差别 表现在对教育对象不同。17.过程模式:斯坦豪斯提出
18.幼儿园课程评价可用于三个方面:①.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 ②.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③.对课程效果的评价。19.凯米的课程看作是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典范。
20.蒙台梭利教育是以感官为核心。
21.主题网: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22.光谱方案:较为成功地解决知识、技能与一般能力,教师教学与儿童需要,个体与集体等的关系。
23.目标游离评价算不上是一种完善的评价类型。
例子:目标游离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可以用以下例子说明:某幼儿园领导与教职工认为本园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但未经外部人士的评价,故拟进行一项目标游离评价,邀请某幼教界权威人士,与其他幼儿园的园主任、教师、家长和某教育心理专家一起组成评价小组。在对该园目标并不了解的基础上(未听取有关目标的汇报),评价人员用三天时间连续观察机构的运行情况,与儿童、家长、教职工等谈话,审阅书面记录与材料。最后,根据所掌握的全部资料写出评价报告,向该幼儿园提供相当可观的有关该园工作情况的信息。该评价报告不仅肯定某些预定目标的成效与影响,而且指出一些未预料的积极或消极影响。24.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以从下到上(从民间到官方)的方式进行的。
25.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最大区别:“发展—互
26.瑞吉欧在活动档案记录中,强调记录幼儿的表现,不仅记录活动过程,而且也在活动结束后记录。
27.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对象:园长、教师、家长、儿童以及教育行政人员。
28.布朗芬伦纳生态系统中,小系统包括: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教育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
29.能运用直线曲线是从幼儿角度表达的。
二、名词解释
1.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
2.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3.方案教学的含义: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4.发展适宜性的定义:一是基于对人类发展的研究,课程和教育要适宜儿童的年龄;二是基于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人格、学习方式和家庭背景,课程和教育要适宜儿童的个体差异。
5.儿童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内容。从这种课程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种课程关注的不是学科,而是儿童,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为中心,而且内容可以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6.园本课程内涵:实质上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8.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三、简答题
1.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认为编织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从维果茨基的理论获得启示:①.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②.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③.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④.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3.在光谱方案中,选择这些活动的理由 ①.能反映各种类型的智能;
②.在各个学习领域内,能强调和练习关键能力; ③.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能与问题解决的技能有关; ④.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为每个儿童准备适合的课程的信息。4.园本课程的特点
①.在课程特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特色性; ②.在课程权利方面,园本课程具有自主性;
③.在课程民主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民主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④.在课程开发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生成性。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于联系
区别:①.课程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②.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而得到知识、态度和价值观。③.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联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①.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②.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6.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影响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并将进一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①.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 ②.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 ③.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与过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7.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①.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 ②.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和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8.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
①.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 ②.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③.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④.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⑤.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四、论述题 1.瑞吉欧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背景:
①.背景: 瑞吉欧的悠久文化,政治传统,使瑞吉欧的市民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就早期教育不断开展的话,也得到当地市政的大力投资(享有12%的政府拨款)。社区的大家庭式环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合作与分享。
②.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杜威的进步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艾沙克斯的英国幼儿学校教育实践克伯屈提出的设计教学法
③.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皮亚杰理论对瑞吉欧教育体系产生最大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瑞吉欧中的方案活动的特点:
方案活动是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①.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②.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③.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3).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
②.在学习活动中,瑞吉欧的教师是儿童的共同建构者; ③.教师与儿童和家长之间处于互动关系。4).瑞吉欧教育的评价:
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各个主题,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对儿童,儿童期,早期教育机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教师的职业身份等问题的崭新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瑞吉欧,不同的文化背景孕有不同的教育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2.班克街(银行街)1).班克街理论基础:
①.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②.皮亚杰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 ③.杜威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理论 2).班克街的早期教育法案的基本理念、:
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过程是不可分离的,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3).课程要素:
①.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 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 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鼓励儿童的创造性。
②.班克街的早期教育内容: “社会学习”是该方案的核心 ③.早期教育方案的实施方法: 主题网和课程轮。④.评价: 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的作用: 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作用
⑥.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包括教师深入家庭以及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班克街家庭中心就是其中之一。⑦.对班克街教育方案评价:
优点: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地参加活动。
缺点:较少顾及儿童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
五、案例分析
1.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经常出现的两大矛盾以及什么是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以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2).矛盾:
第一个矛盾: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不符合孩子的兴趣。第二个矛盾: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课程教学程序,进度,重点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样,不一致。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篇:校本课程建设与探究
校本课程建设与探究
今年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教体局统一组织的初中校长提高培训班学习活动,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家讲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又根据我校实际针对校本课程这一方面内容进行了探究,我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莱西市教体局、镇教委关于校本培训的具体工作要求,牢固确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师训工作力度,立足学校实际扎实工作,逐步形成了“分组培训,统一考核,全面提高”的校本培训的路子,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在此我谈一下我校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探究的一些做法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
一、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认识。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还有,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结果。
校本课程之所以应认真搞下去,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同时在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即: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我校对校本课程的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培训机构
校本培训是调整教师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为保障校本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我们将此项工作放在首要地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各个培训工作小组。并且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出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明确职责和分工,分头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强化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的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校本课程则关注独特性和差异性。学校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人尽其才。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相信老师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因此,我校领导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献计献策,努力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我们学校确定每周星期二为统一业务学习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宣传手册》、《西教发2000、三十二号文》和其它学习材料,使教师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写出相应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和论文。其中写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心得体会不少于6篇,论文不少于2篇。学校结合创造学习工程的检查进行了详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教师的业绩档案。学校利用星期四的分组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堂教学与成效评价》、《中小学课堂教学概论》。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全校教师分成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史地生政、音体美六个学习小组,分组学习和交流,领导干部每周分科推门听课。教师认真做学习笔记、积极写论文,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效果较好。学校组织了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评出了校级十佳论文,并推荐参加了师干训中心的优秀论文评选。
2、加强教师的普通话的学习与应用。学校将普通话的学习和应用做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定每天早晨预备铃响前15分钟为教师练习普通话时间,每周星期三组织统一辅导,师生在校期间一律讲普通话。学校采取了在各办公组和教室设置“请讲普通话”的提示标语、在日常工作检查考核中将普通话列为重要内容、举办教师普通话比赛等措施努力营造学、说普通话的氛围,推动教师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在我市今年暑假进行的首批普通话等级考试中,我校参加考试的教师全部达到合格等级以上。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率。学校一方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师干训中心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并且要求成绩要全部达到合格,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有2/3多的教师参加了培训,且均达到了合格水平,有近20%的教师达到了中级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学习制作简单课件,达到能较熟练地运用投影、录音、录像及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学校组织了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和课件评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加强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结合“创造学习工程的实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力争研究探讨出自己的特色。上学期学校共派出教师外出学习60人次,组织了校级优秀课和教学能手的评选。这些做法积极推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5、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学习和专业培训。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支持力度,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目前,校内有13多人正在进行学历进修,有3人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参加了法律知识和课堂教学理论的培训考试。
三、对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不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2011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