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11:1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01年9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说是我国这一个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它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新理念,引导幼儿园课程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从关注课程的结果走向关注课程行进的过程,关注过程中幼儿的经验、兴趣的需要,使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它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允许课程多元化和教法多样化,允许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三级并存,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同时它确立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及相关问题的评价等,给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实践和努力的方向。如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给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任务和挑战。

一、我园实践课程改革及其新变化

1、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在研究课程的不断构建和完善中进行的。因此我园将建立、改进和完善课程作为教研的重点进行研究。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共同讨论幼儿课程方案,研究主题活动的推进;在学期末的教研活动中大家分享实施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由于幼儿园教研目标明确,教研内容也就更加充实、有效,教研不再走形式,也不再枯燥乏味。

2、研究的起点是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幼儿园教研就是要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验证某些理论假设,而是利用先进的理论,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反思和构建适合本园特点的园本课程。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了课程的深入发展。通过实践,教师们逐渐体会到,自己身边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研究的内容,研究不再神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将自己亲身体验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获得成效。

3、教师是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和研究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新《纲要》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成功关键所在。引导和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出发,找准课改的起点和切入点,从事教育的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不断的重新审视和调整,才能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使避免唱高调,说空话,真正让课改落到实处,受到实效,使教师由课程忠实的执行者逐渐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建构者。

4、将农村资源优势纳入到课程中

农村幼儿园周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花草树木,水土沙石、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将其纳入课程内,可使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我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课程研究,自制大量符合农村幼儿园特色的教玩具,既方便课程的开展,又为学校节约资金。同时有计划地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使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家长的教育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名幼教人更需要的是用踏实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少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落实好课程的精神实质

二、问题与困难

1、客观条件制约着教师实施新《纲要》的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幼儿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幼儿,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

异,使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小班化教学教学尤为重要,《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特规定幼儿园每班配有“两教一保”,小班25人,中班30,大班35人。例如:新课程的预成生成理念源于瑞吉欧教育,它适合小班化教学。然而以我县城镇一级的幼儿园为例,超班额现象较严重,师生比达到1:40,有的超班至七八十人。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能有序地组织好孩子的一日生活程序已属不易,还要善于观察五六十多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走向生成新课程内容实属不易。对于大班额的幼儿群体来说,整体性的兴趣并不容易捕捉,它往往来自于预设主题的安排,随着主题的深入发展兴起。而且由于教师自行设计生成,无论在材料提供还是活动设计、开展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与缺陷,有的教师连预先设计好的活动都不一定能组织得好,更何况新生成的内容?那么,这种生成课程的实际价值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究竟有多少呢?因此,新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给农村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理念上的收获,但对实际工作帮助不是很大,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这种师生比增加,直接导致幼儿受关注程度明显下降,与教师之间交流机会减少。同样因素,不仅增加教师工作量,还影响班级的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开展,教师特别怕出事故,为了降低事故风险,教师不得减少一些必要的活动。

2、新课程的实施推行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已由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这种转化的实现,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不能否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这里面有教师的个人因素,也有来自组织(如超班额严重导致教师精神疲倦)、家长等方面的因素。而现在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许多变化,大量的优秀人才对幼师职业敬而远之。而现在的幼师生由于准入门槛低,本身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加上多是由初中直接升入,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不高,即便通过五年的专业训练也难以保证能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很难想象,本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不好的幼儿教师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起到什么样的熏陶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学前教育,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不但是幼儿园考虑的问题,也是全社会上下需要协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3、缺乏与课改要求相配套的硬件设施、教育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优化的教育环境是课改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且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但是农村的幼儿园由于教育资金较不足,而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思考与建议:

幼儿教育怎样发展,如何深化教改,使我县的幼教改革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幼教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转变教研视角,解决教学困惑。

怎样的教研既符合教师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构和长远发展?这是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转变教研视角,多从教师的角度、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上考虑,通过教研解决教育理念与

教育行为融合的问题,多引导教师主动搜寻问题,反思教学、积累经验,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向教育理念转化,让教师在行动中思辨,在研究中成长,真正成为课改的主人。

2、加大师训力度,提升教师能力。

1)从源头上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吸收和培养。2)根据课改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依托专家、我县名师的优质资源、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辐射试点园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加大园本培训的力度,引导各园开展符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训,使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形成合力,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让教师的专业素质从知识到技能、从观念到行为实现整体提升。

3、加强园长培训,提高管理效能。

加强对园长的培训,拓展园长课程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给教师在课改中自主探索与发展、大胆实践与创新提供空间与机会;提升园长善于发现、分析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并给予有效引领的能力,从而提高园长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4、注重经验积累,深化课改实践。

在课改的探索与实践中,注重积累,留有痕迹。善于总结经验,提升经验,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螺旋上升的态势,使课改工作得以扎实、深入地开展。

第二篇: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围绕新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对高一化学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启秀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学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交织着得失成败,日夜奋战在课改第一线的我们也有不少心得体会。围绕新教材、课堂教学等方面对高一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总结,现汇报如下:

一、关于教材

优点:

1.教材理念新, 整体思路很好, 增加了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科学探究,资料卡片,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栏目,用问题把丰富的材料串联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探索意识。

2.教材编写结构新颖,内容紧扣时代脉络,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对自己将来的作用,明确化学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的引导有积极的作用。

3.对知识的掌握由以前的重结论到重过程和方法、重科学素养的提高、重态度情感、重学科的现实应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重基础知识的建构,不再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如有机知识体系: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醛-羧酸-酯,现教材:只介绍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来自煤和石油的两种基本的化工原料乙烯和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

4.体系构建人性化、素材选取生活化、语言文字通俗化、版式设计美观化。制版、内容、图片能吸引学生。如科学家的肖像、实物图、实验装置图、反应(或工作)原理图如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产品介绍和用途示意图、新科技新技术如C-14射线测定的装置图等等。

5.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课后给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性的问题,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实践活动的建议。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深入思考,这就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度,是以往教材所不能比的。如计划建一座大桥,并研究防止钢桥生锈的方法。三个选择:a.涂上油漆 b.使用镀铬的钢 c.使用不锈钢。

问题:

1.一个模块的量太大,教材知识点太多,每个课时的内容也安排得太多,以至无法正常完成。如必修(一)、必修(二)模块包括的知识是原高

一、高二的全部内容,必须在一个半学期内完成。

2.教学课时紧张。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是十分不利的。新教材中大量材料、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以往教学没有接触到的,需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选修(三)物质的结构教材中杂化轨道等理论和晶体结构密堆积和非密堆积等知识。

3.部分教学材料的典型性不强,教材中有些内容虽寓意深但显得不简洁,有的选材不太好。如选修(一)化学与生活教材中探索生活材料等知识。汽车的配件如电线芯、外壳、灯丝、发电机、排气管所用的是什么金属或合金? 4.教材中体系不是很完备,前后知识点间逻辑关系不是很好。化学教学中出现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但数学没学的现象,急需加强学科整合。如有机物、晶体结构等用到数学立体几何知识,但数学没学这部分的几何知识。

5.不配套:课本所述的知识比较基础,但课后的题目有的较少,教材中所配习题的题量还应大一些,以便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把高考原题照搬过来,对刚刚学习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其难度定是过大了,有的将以前的旧题、高考题等不管进度地拿来,难度大,对学生的适用性不好,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6.探究课的教学模式还应不断探索。探究课在以往教材中没有出现过,“怎么上?怎样上好?”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范例,完全靠教师摸索,有一定的难度,今后应加强交流,相 互学习借鉴,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7.新教材的推出可能是时间太仓促缘故,有些地方出现了知识差错,勘误应及时更正。

二、关于课堂教学 优点:

1.新课程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仅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2.现在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灵活了,发言踊跃了,学习气氛比以前活跃。老师的少讲精讲,带来的是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3.新课标赋予老师较大的教学自主权,也给予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互动有利于改变过去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4.新课程教学的四点转变(1)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中心,以活动为重点。(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师生合作。(3)实践性作业和探究性实验增多。(4)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

5.新课程下的备课改革: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让教师合作,集体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加以优化整合,并在课堂中实践操作,予以完善修补,反思总结,最终形成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的详案。

实施办法:

1.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利用假期安排高一教师参加了省、市新课程的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参加研讨,使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思想和理念上做好迎接新课程改革挑战的准备。学校为了便于高一年级更好地实施新教材还专门给我们高一年级组配备了电脑、便于我们集体备课和查阅资料。

2.我们高一备课组化学教师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同备同讲同一节课。用新课程理念共同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年级一共有十八个班,六位化学教师,先由每位教师把下周的课各备出一节,在备课过程中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方面展开,然后在每周五集体备课时间先由备课人进行说课,然后大家共同钻研教材、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措施。备课人综合大家的意见修改教案,并打印出六份,每位教师一份。及时把上课中的得失反馈给大家,修改教案并写出教后记。在下次集体备课时先对本周所讲内容修改教案,然后再进行下周课的说课。

3.我们备课组年青教师比较多,为了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高一化学组教师每周安排一节课、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大家进行说课、评课。从中发现问题、优化教学,共同提高。我们还利用教研时间进行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为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课题实验,如江琪上了一节《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课、施维上了一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网络课、凌晨上了一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课,三位教师上的课受到了听课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教学中的经验:

1.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贴近高一学生的现实生活。传统教材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因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忽视与生活的联系,因而显得比较枯燥,缺乏生动。而新教材比较注重新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将知识以情景教学的教学形式出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他们眼前,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并不陌生,就在自已的身边。如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带来大量的实物,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亲自动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既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又发展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

2.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认识化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解法的多样性,而不拘泥于单一的方法。

3.课堂开放,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大胆发言的机会和勇气,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已的想法。课堂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实现新教材中的“活”。在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

4.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已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思想能上升到语言的高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帮助。还经常选取一些课例,跟学生一块策划、设计教学过程,并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勇敢地走上讲台讲课。

5.用好书中的开放题。在教材中有大量的开放性题型,我们利用这些开放题型,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呈现出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

问题:

1.关于课时分配和课程安排。课时紧张,所学内容(3本书)却近乎是课改前的2倍,教师只能匆匆授课,蜻蜓点水,很少有时间复习反馈,强化训练,学生则疲于奔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其结果必然是不仅创新的精神、主体性意识未能培养起来,连传统教学中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优势也要丢掉了。教材中的实验太多,没有时间做。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发言,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两课时也完成不了等等。

2.课改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课改的一大亮点,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由于缺乏其他资料来源,只能借助网络。而学生上网不是看图片就是偷着聊天,教师苦不堪言。不仅未能培养学习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散漫的学习风气,实在是得不偿失呀。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新颖的学习方式需要长时间的细致的用心地慢慢培养,新课标知识点太多,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能是走走过场。实践性很强的课的教学,在班级人数多,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进行。

4.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前虽然不怎么精彩,但好歹没有什么错,把教师讲的背下来,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5.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一节课发言的人次可能会有几十次,但发言的学生的面并不广。课改让部分学生更多的自我表现,这样他们自然也可能更努力地去学习,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教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想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可能就会落空。

三、实践与思考

1.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

2.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削减部分易掌握知识点的课堂用时,少讲、精讲甚至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无 效劳动,提高认知效率,缩短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距离,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效果。对于少讲、精讲甚至不讲的部分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练习测验法、课下阅读题目设置、练习置疑法、分组讨论归纳提纲法等,可以收到良好效果。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准,结合学科特点对于部分重点内容,它们是基础中的基础,不仅要展开详讲、细讲,而且要讲深、讲透、讲开。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和研究创新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之一,探究、合作、实践、创新的学习要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作业面临更多的探究性活动,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并且很多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问答式作业,而是逐步向创新型、设计型转变。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更快捷,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体现。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紧密依托课堂主渠道。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新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课堂上要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授与者,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创设情境、自主提问、合作与探究、三维课标表现等环节的把握。

5.改进教学方法,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改之初,我们手中只有教材与课标,而无现成教案及其它教辅资料。因此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去摸索、去尝试。为保证教学效果,备课组必须加强集体备课,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有议题和中心发言人。现阶段备课组要重点对新课标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形成统一意见,讨论怎样在上课各环节有效地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特点、形成学科特色方案,课后交流教学心得,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我们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6.坚持持久论。对学生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堂课能解决的,要持之以恒,因此课改还需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才能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克服硬件决定论,要有因地制宜的思想,部分教师存在课改需要较高的硬件设施,目前的教具是以前教材的,条件差了课改不易成功的想法。其实不然,我们主要从教法领会课改精神,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体现课改。注意课改的实效性,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7.以课标为目标,以教材为工具。我们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课程标准是我们的目的地,而教材是达到这个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只要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使用哪一种交通工具都无关紧要。因此,我们应增强课标意识,不必死抠住教材不放。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能,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引导他们进入知识殿堂的有效工具。新教材的工具性特点特别鲜明,内容丰富、材料广泛、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其中有些内容是为了培养兴趣,有些内容是为了积累材料,有些是供学生自学的,如果把这些信息都当作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一讲解,那课时肯定是不够用的。有效使用教材资源:(1)精选新教材中多而杂的图片。(2)充分利用新教材“栏目”。重点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8.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恰当的使用多媒体素材和网络资源。好的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如同“画龙点睛”而违背教学规律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资源的使用忌:一闪即逝、教师包办、只看不问、色彩强烈、动画过多、录像过长、幻灯片代替板书。总之以有效、恰当、合理、实用为原则。合理有效的设计学生活动,如:实验设计、现象描述、实验操作、文字表达、观看录像、问题讨论课堂习题、知识概括与整合等,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

9.适当处理配套练习,有些科目要增加适合学生的作业,双基训练必须落实。对课后练习分类处理,个人完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硬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书面呈现与讨论交流,如化学课把练习分为三类:“基础知识型题”要求人人过关,个人硬性书面作业,是测 试评价的主要题型。“情景型题”多在课堂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型题”布置课后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交流。

10.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培养起来了,教材与课时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之所以现在有些教师觉得第一学段中自己摸爬滚打、用尽全力,还是效果不佳,落下了课程进度,其原因还是一个理念问题。只是讲教材赶进度,而没有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上下功夫,大多数学生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被动就有阻力,有阻力就影响速度,自然也就影响了许多老师念念不忘的教学进度。化学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化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具有一定的化学视野,逐步认识化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等。纵览新课程标准,学科把培养能力和提高素养放在首位。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几点初步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但我们觉得,在“怎样切实有效地减轻教师负担?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

2006.10.18

第三篇:《数学与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在学院新开课程《数学与管理》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应用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与规律。

关键词:数学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学生实习时间加长,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减少公共课的教学时间,数学教学时间也必然相应减少,甚至由于对应用数学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应用数学教学方面目前存在的与专业学科教学相脱节的缺陷,有些专业认为应用数学没有用,取消了应用数学课程,从而导致:一方面,数学教师认为课时太少,无法进行教学,甚至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不是从数学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对应用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时,因学生数学知识贫乏甚至没有学习过,而感觉难以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则由于数学基础知识不足而对新学的专业知识也是一片茫然。我学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以及我院自身的办学特点,编写了《数学与管理》教材。该教材汇集了管理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介绍数学知识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2008年下半年起我院开始开设《数学与管理》课程作为学院的公共必修课,总共48课时,其中有8个课时为数学实验课。这一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主要归功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例蕴涵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相应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应该改变旧有的模式,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多数高等数学教材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追求数学理论逻辑推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这些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抽象、难度较大,也难以看到高等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我院以《数学与管理》课程代替《高等数学》课程后,使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体现新课程的实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听得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单

一、呆板,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的形式。《数学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问题引入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数学与管理》课程的不同内容,可以使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的差异较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还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两部分。基本要求是对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是针对数学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课,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数学实验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1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开设数学实验课,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多的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本身,主要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使用Excel制作统计图表、计算数据的集中指标、变异指标,和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求解线性规划模型、极限、导数、定积分列入到数学实验课程中,使得学生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看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3.2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量力性、实用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就是要适合大学新生的原有数学知识水平,在进行数学实验时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就可入手。例如学习使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只需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函数命令格式和运行操作方法,学生就可以入门了;实用性原则就是所处理的问题都具有实际生产、生活的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选取具有“可移植性”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学建模和求解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还能从结果的实际意义中看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要解决大量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开放性原则就是在进行数学实验时,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在讨论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趣味性原则就是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求解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钻研,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结语

《数学与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数学改革的新课程,是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新的尝试,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地方。我们也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更多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课程及后续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12.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1,2.

[3]朱家生,施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谢云荪,张志让等.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朱旭.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加强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大学数学,2004,12.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理念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课程 教改 创新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能把浩瀚知识海洋中的有用信息及时地汇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用的信息,这些都是手工劳动不可能完成的,只有计算机高速准确无误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以及快速的传播能力,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丰富多彩的知识利用动感画面传授给学生成为现实。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 “新瓶装老酒”,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应用价值的大小,提高了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种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计 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性。

二、发挥信息技术集成控制的特性,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1.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信息技术在使用上更加操作灵活,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即“好看”,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信息技术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果没有这种教学手段的支持,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勉为其难。

3.信息技术的集成控制性,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正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节省学时,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4.信息技术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 载体不在是单纯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丰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

5.信息技术将带来课程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发挥信息技术中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的特性,进行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

1.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信息组织结构是线性的和有序的,这对于保证教材的规范性、完整性、系统性,使教学内容的传达循序渐进,符合条理性和逻辑规律等方面具有肯定的价值。适合于以书本为媒体,以知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也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一脉相承。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固定的、模式化的、单一的和千篇一律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线性结构客观上限制了人类联想思维能力的发挥。因为信息间的联系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逻辑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色彩、质感、声音、数字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

2.信息技术的采用在课件研制和应用上真正考虑到设计和发挥信息技术的内在特性,决定了教材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及水平和质量。培养较强的信息化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化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其教学效益、学习质量、智能发展也必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3.在加强教与学的交流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提问、课堂反映,方便快捷地调出各类信息资料,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方式在信息化和交互化特性的支持下,可以变得多种多样,如演示型、讨论型、导航型、咨询型或各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

四、发挥智能化交互的特性,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信息技术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信息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它使信息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信息化教材的应用价值,能否被其它媒体所替代,能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相当比例的信息化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宽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 意义是可改造、可创新,具有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能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2.运用发挥信息化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课、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个例罕见,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五、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学设计和教改创新

缺乏科学合理的、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使教材不能合理应用,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多种媒体同样看待,研究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信息化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种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利用信息资源选择发挥多种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 教材,如形态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种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化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信息技术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信息化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信息化教材。5.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课程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

总之,要针对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要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们每位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同时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门技术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技术,才能把它灵活地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参考文献:

1.严莉、赵呈领 《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

2.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 官淑红、桑新民《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3.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

章慧敏、付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8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

摘 要

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本文主要概述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同时在这几个方面就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幼儿园课程、多元化、课程决策、系统思考

目录

前言...........................................................................................................................................2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体现.......................................................................................2

(一)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多元化.......................................................................................2

(二)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化...............................................................................................3

(三)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4

(四)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多元化.......................................................................................5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思考.......................................................................................6

(一)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的冲突...................................................................................6

(二)课程决策权与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的冲突...........................7

1、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8

2、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建构缺乏系统思考.......................................................................13

3、幼儿园教师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加工能力较差...............................................................14

4、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15 参考文献.........................................................................................................................................16 致

谢...........................................................................................................................................17

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

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正经历着改革。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也成为“弄潮儿”,其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幼儿教育界开始掀起的课程改革成为其中的焦点。纵观我国二十几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意味着在文化、教育的领域内有多种的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具体反映在幼儿园课程上,无论是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模式、课程的教材与内容,还是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元化。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多种的可能,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园课程上做出适宜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体现

(一)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多元化

受当前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从50、60年代对前苏联教育相关理论的“独尊”发展到现在的呈现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百花齐放”、多元化的趋势。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一些基本思潮如新科学观、新知识观、终身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产生深远影响之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乃至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更不可不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论”、唯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埃斯萨(Eva L.Essa)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理论”等。

(二)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化

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主要形态有分科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主题网络课程以及区域活动课程等。各地各幼儿园在课程模式的采用上一般会各种课程模式并存,同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条件、特色以及其它具体情况有所偏重。

分科课程模式的实施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幼儿教育的时期。其特点是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适应未来收获做好知识准备,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幼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分科课程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忽略幼儿情感、意志、态度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3

主题综合课程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强调教材按心理逻辑组织;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样和综合;但同时存在割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不足。五大领域课程基本属于分科课程模式,是对主题综合课程的否定之后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把幼儿园课程划分为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五大领域,在目标上相对削弱知识性目标而凸显发展性目标,重视幼儿态度、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题网络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阵营,其特点是较好实现各领域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或整合,而且主题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定和构建,体现了幼儿在课程构建中的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区域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探究活动,主要针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提出。该课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展,活动具有强烈的操作性,但对教师素质要求以及场地、材料的要求比较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国外有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课程“本土化”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外国课程模式或理论包括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高瞻课程、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光谱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等等。

(三)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不同的课程价值对课程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起导向作用。

课程价值取向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在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全球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化的现实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整合的趋势。概括而言,当前主要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三种,分别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重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认为应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并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

(四)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多元化

与我国的义务阶段教育不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幼儿园及其教师主要从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构建课程,所以各幼儿园课程的相关教材各不相同。就目前来说,多数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来源有以下几种:公开发行的较权威的幼儿园课程的有关教材(每个幼儿园会选定一至二套);地方或区本教材、园本课程、网络资源及其它资源等等。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教 5

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并富有个性地发展。

除课程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模式等方面都趋多元化发展。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阐述。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思考

幼儿园课程多元化是我国幼儿教育质量优质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多元化意味着多样性和不同的选择,但因种种原因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因课程的多样性或多元化出现很多冲突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以下试图就三个方面重点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的冲突

在世界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对原有课程的改革、发展以及对国外幼儿教育课程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和评价上。关于“继承和创新”,鲁迅先生在1934年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已做了最精辟的论述。简而概之,鲁迅先生告诫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拿来主义”,而应在“拿来”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幼儿园或幼儿园教师仍容易出现所谓的“闭关主义”,对新的教育理念抱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或全部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东西。以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改革为例,在我国幼教理论界对

“分科课程模式”进行质疑的时候,有些幼教理论界或幼教实践工作者一看到“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宛如看到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全盘否定和摒弃“分科课程模式”,全盘引用“区域活动课程模式”。

那如何处理好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冲突呢?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是对新的课程理论进行学习,研究新的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应该摒弃等问题;其后对原有课程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研究如何把握引进新的经验与继承已有文化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在继承原有课程的优势基础上汲取新课程理论的精华;最后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改革,使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本土化甚至园本化。以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学习为例,我们应先了解瑞吉欧教育经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瑞吉欧教育的指导理念以及最有价值的教育经验;然后分析自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选择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中比较切合本幼儿园实际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习、借鉴,找到异域异地文化在本园文化中的“生长点”;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努力实现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园本化”。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园在有可能不确定瑞吉欧是人名还是地名的时候就已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了方案教学,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这种方式的教育后果,但我想仅仅是“东施效颦”总是不太好的。

(二)课程决策权与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的冲突

课程决策是课程的主要问题。所谓决策,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某种决定或选择: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所谓课程决策,如A.A.奥伯格(Oberg)指出,“课程决策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从不同水平或层次来分,课程决策一般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表现为国家课程政策的制定,其次分别是地方和学校级别的课程决策。

纵观当今世界,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享课程决策权,共同分担课程决策责任的“课程决策分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和主旋律。从课程决策的角度,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同时也很明显地表现为课程决策权利的下移和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与教师相比较,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远远大于中小学教师。课程决策权的下移有利于幼儿园及其教师能较好地根据和利用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和构建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在充分享有课程决策权的同时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不足的冲突凸显。

1、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

目前我国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权即国家课程政策的最主要体现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发和试行。《纲要》就幼儿园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内容做最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很明显地体现了国家把课程的许多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尤其是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例如《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到:“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又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等等。因此,目前在我国,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使用者,而是也必须是兼课程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幼教工作者。但因诸多主客观因素如缺乏科学全面的地方性课程决策与指导、幼儿园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专业素质不高等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都表现出课程决策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特点。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了让幼儿从学前期开始就有多方面“行动”的机会,我结合教育内容,让幼儿动手做一些好学易做,又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小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成为心灵手巧的人。

在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着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品质。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探究活动起源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愿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从孩子们的关注点和兴趣出发,把他们引向科学探究之路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引导他们建构逐渐趋近于科学的概念。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充足、多样的实验材料和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反复操作,与客体接触,相互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2)积极引导,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实验活动中,让他们积极地来动手操作,去观察、去思考,使实验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活动。

3)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注意实验材料、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和实验对象的差别。

4)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学习操作技能,注意安全事宜。

5)运用适当语言引导幼儿理解科学实验所揭示的关系、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交流实验过程、方法、结果以及用各种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在幼儿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示和提问,是领导好实验活动的重要环节。一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为什么会发生的? 4)你怎么知道的?

5)你还能用别的办法来说明发生的事吗? 6)怎么才能说明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

以上问题的提出,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提出某些设想,引导幼

儿去观察操作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变化,发现某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用实验的事实来解决现象的发生,或运用其它实验操作来验证,反复运用实验证据解释结论。但教师应避免花过多的时间去说明和告诉幼儿有关的科学道理和概念,而要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师给幼儿作的解释,必须和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一致。任何离开幼儿本身直接观察获得的材料的说明和解释都是不可取的,避免鹦鹉学舌,机械背诵。

要求并帮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实验过程,发现自然现象的变化、因果关系和联系,可以再实验,再观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创造介绍给同伴,相互启发,做实验记录可用表格法图画法、日记法(图画)等。

在幼儿探索实验活动中要注意“六忌”:

一忌准备粗疏。活动前教师要先试做一下。充足周密的超前准备,是幼儿探索实验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而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导致活动的失败。

二忌机械模仿。过多的强调幼儿按教师既定的实验步骤做,不给幼儿思考机会,与探索实验活动目的背道而驰。长此以往,会使幼儿产生依赖心理,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

三忌情感淡薄。无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对活动中幼儿突发的“为什么”漠然不顾;对幼儿出现的“越规”行为过分指责,都会影响幼儿的情绪,极大地挫伤他们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四忌舍本求末。片面追求幼儿对探索实验的“好奇”,忽视对

幼儿实验操作和观察的及时指导,幼儿对实验操作的观察,仅仅限于满足新鲜好奇的随意看热闹上,游离于实验目标之外的盲目摆弄上。如果这样,幼儿探索实验活动的意义就丧失了。

五忌放任自流。幼儿是活动中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幼儿的放任白流。缺少必要的活动规则和教育管理,就会产生活动中的干扰。操作中的违规、器材的争抢和损坏等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对幼儿科技素质的培养和良好情操的陶冶,有些还会成为日后实验中的非常危险的隐患。

六忌表达含糊。在探索实验活动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归纳总结语言不规范、不确切,就使得引导不明确、讲解分析不清楚、不科学,就会误导幼儿。

总之,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形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探索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耐心的观察。对未来情况作出预见,帮助幼儿验证预见,并提出问题彼此交流。同时还应让幼儿回过头来反复比较、思考、研究他们已经完成的活动。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接受了科学教育的训练,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常识。

幼儿科学教育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所奠定的是未来一代人的科技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摇篮中,将诞生迎接未来科技革命时代的新一代科学家和技术人才,更将孕育出能够适应未来科技社会需要和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公民!

在种种影响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因素中,笔者认为地方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科学的课程决策指导至关重要。地方课程决策作为国家课程决策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中间环节,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课程决策的指导作用。幼儿园在进行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决策时,因专业素质的局限,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课程决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重“形”而非“质”、幼儿园课程改革比较被动和无序、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无结构与无系统等问题。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之间有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或教育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课程决策指导是“鸿沟”的跨越的必要前提。

2、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建构缺乏系统思考

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角色的定位要求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即课程构建者必须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才能使创新者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对问题整体而不是单独部分深入地思考、始终专注于探究复杂问题更整体而持久的根本解决之道。反之系统思考的缺失容易使人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因置身其中而无法看清整体的变化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乃至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决策时,必须遵循三个主要的依据:社会要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儿童发展。以系统思考的视角,就是在课程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期望与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上作出决策;还要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来

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最后还要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不少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及倡导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的培养的同时,自然忽略和否定了学科知识体系这一课程的依据,并因此导致幼儿园课程建构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其实我们在倡导“课程是生活、课程是活动”、“课程可以生成”等理念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仍来源于学科。换句话说,因为学科本身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成熟的组织与结构形式,我们仍要从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当然,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必须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相结合,而且要考虑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

总而言之,系统思考要求我们课程改革时要关注到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而且要综合考量各因素彼此之间的联系。如果片面地看待复杂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幼儿园教师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加工能力较差

以上谈到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教材趋多元化发展,幼儿园教师的教材开发、选择、加工的能力远远不能与课程决策权的权重相匹配。特别是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教材以及教材使用情况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一方面中小学的老师相对素质较高且国家或地方有法定的教材,而幼儿园教师相对素质较低但需自己开发、选择并加工教材;其二,中小学教材的配套资料齐全,新课程的培训全面到位,而幼儿园的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些教材配套不齐,新课程和

新教材的培训远远不足;其三,在传统观念里,教师一般不承担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任务,其主要角色定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但由于教材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园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园本课程的开发把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推到了课程决策和研究的角色位置上,那园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如何呢?就笔者的了解,有不少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时往往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色来开发,而且开发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在课程的构建特别是在教材的编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园管理者缺乏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或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园本课程的教材多是教师教育活动方案的“堆砌”,教材内容之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经不起推敲,严重地影响了园本课程的质量。

4、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

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到底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什么课程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呢?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谈到:“所谓“价值”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真”是人从科学和哲学观点所定的价值,“美”则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笔者以为用朱光潜先生以上的观点来界定“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性,《纲要》中把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分为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套用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健康和社会领域应崇尚“实用的态度以善是最高目的”;语言和艺术领域应崇尚“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科学领域应崇尚“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构建课程是否能做到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呢?也许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理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仍坚持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善”与“美”(幼儿情感、态度、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的追求;而有的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过于强调“善”或“真”时却完全没有顾及到课程的“美”;甚至有素质较差的教师不经斟选从网络上选取一些恶俗的、“真善美”价值都欠缺的材料作为教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影响。

当然,要很好地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因课程多元化而引起的种种冲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对于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日程上并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2 [2] 王春燕.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山东教育,2003(7/8)

[3]刘焱.课程决策

[4]袁爱玲.新中国学前课程改革历程的否定之否定.教育导刊,2004(7)

[5]蒋雅俊.后现代视角中的学前课程.教育导刊,2005(9)[6]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7] 陈静.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幼儿教育,2005(10)[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9]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1页、51页)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三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三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 17

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

下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

    柳树中学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23)

    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射洪县柳树中学高2010级课堂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随着全省乃至全国课程改革日益推进,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学校要再上台阶,......

    幼儿园课程思考

    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思考 幼儿园课程管理是指有关人员对幼儿园课程活动、课程文本、人员的管理。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课程改革实践总结 XXXX年,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我校的校园。学校领导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引领全校教师外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索,走在课改的路上,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课改方......

    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论文)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5篇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大中专院校的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里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要分析施教对象,掌握其认知水平,不断结合新知识、......

    药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实践

    药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实践 万琪 南昌大学药学系,江西 南昌330006 摘要:介绍了药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指出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