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潍坊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

时间:2019-05-15 11: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赴潍坊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赴潍坊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赴潍坊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

关于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

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

李忠业

一、省教研室主任张显双先生作关于课程改革的报告。他指出:

1、课程改革必须以教学改革为支持,新的课改牵动整个教学改革。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全面推开,小学、初中在前,高中随后。全面课改必将引起教育内部教育思想观念尤其是教育教学方式的革命。首先要在教育内部全员转变教育观念,一切先进的成功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一切教改尝试都是新旧两种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教育部号召全国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加快树立新的教学观、课程观和学习观,全面转变传统守旧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

2、课程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制度、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及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结伴而行。

3、第二次课程改革应以上海为榜样,以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科研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目标的研究性课程为主攻方向,并使研究性课程与高考“3+X”模式有机结合。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并实行学分制,与毕业、高考挂钩。

5、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6、入世后教育应迅速实现与国际接轨。学生选择教师,教师一专多能,一人多科教学等都将逐渐成为现实。

7、新课改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完全能够脱离教材进行有效教学。

8、学习方式要改,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强化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9、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体制。

二、泰安二中校长桑爱民先生做了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的报告

泰安二中是全国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尤其是研究性课程实施得好,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桑校长已在全国各地做过多次经验交流。

桑校长指出,现阶段研究性课程在高中实施过程中尚有一定困难,应试思维、传统课程及教学模式,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和眼界的狭窄等因素所致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局面将必然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泰安二中高瞻远瞩,放眼世界,及时融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潮流,加快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就课改实验而言,已走在全省前列。在研究性课程实施上,结合实际,按照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与设置方案进行学校课程设置。高一级部设为必修课,配专任教师两名,进行综合教学。另外部分任课教师也被学生选为导师,指导单科性研究性学习,由于认识到位,体会到这一课程对学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班主任纷纷要求增加研究性课程的课时。

桑校长认为应通过教师培训等途径全面提高对这一课程的认识,消除如下误区:

1、认为研究性课程与高考无关。恰恰相反,这一课程正好适应了我国高考改革的新趋向,与当前高考“3+X”模式的综合考察也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2、认为研究性课程对学生发展没什么作用。恰恰相反,这一课程对张扬学生个性、发扬主体精神、提高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成绩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其一生的生活方式乃至命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认为研究性课程与教师和各科教学无关。这是错误的。这一课程要求既有综合教学,又有各科指导;既有理论方法上的教学,又有探究实践上的指导。各科教学都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

三、潍坊是全国课程改革重点试验区。会议期间,其不少学校都介绍了先进经验,入会人员也参加了三所学校的研究性课程实施现场观摩,受益匪浅。2003、3、26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

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

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教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

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研究、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教师的专职化,导致任课教师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专任而非专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所决定。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上,来源渠道窄,并有专职化的倾向。

这无形地限制了任课教师来源的面,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选教原则。当遇到专业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时,难以沟通与合作。

3、角色的错位化,导致任课教师的导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化,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要求教师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然而,所有学校均将综合实践活动囿于课堂内,不敢让学生到社区调查、观察收集材料。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包到底的现象,没能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

三差资源: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国家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无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加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度开放,实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课,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服务社区,走向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对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额、缺财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对该课程实施主动性的丧失,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仍停留于嘴上。

四差方法: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落实“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善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固守接受性学习,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能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同其他课程机械割裂,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缺失,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无从下手,不知怎么上,何时上。

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概念。即或是个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仍以知识为本位,偏重于结果,完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课程意识

认知的缺失,认识的错位,特别是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同化的乏力,是我县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为全面有效推进课改,端正领导的认知是关键。故须清洗头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关注学生实际,重视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课题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来源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特长,体现每所学校特色,反映所辖社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问题与课题,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组)基础上,施行小组教学。

3、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第三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本意见。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纲要》指导下,认真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实现“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目标是: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教育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学习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组织“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员学习,指导学校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转变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使课程改革同时成为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普及过程。要把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组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组织非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中暂未进入实验的各年级教师深入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课程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加伟大、更加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和关键作用,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

(二)调整课程结构

1、适应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全省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统一设置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学校如作出与本地区不同的选择,须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要鼓励各县(市、区)和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设置综合课程,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各实验区选择综合课程的学校应达到一定比例。省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要率先设置综合课程。

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研究小学和初中课程的相互衔接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增强义务教育课程的整体性。

2、全省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

3、要切实把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设置的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以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最新发展为背景,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改革学科课程。

4、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规划要求开设小学外语课程,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改革外语考试评价方式,逐步推进等级考试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外语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2005年前,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要抓紧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学校和区域性网络的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现有条件,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初中阶段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要结合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实际,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积极试行“绿色证书”等职业技术证书教育。

(三)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心甘开放以来,我省中小学广泛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典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典型和经验的示范作用,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小级教学等改革试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共同发展。

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实验和探究,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多样化。

要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在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班队集体和和各种活动小组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行为的养成功能;把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实施的社会化水平。

控制班级规模,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小班化教学方面取得整体突破。

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开发信息资源,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习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四)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严格控制小学阶段各种考试的次数,继续推行等级记分制,完善小学升初中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将升考试与平时的综合表现、考查情况结合起来。用2-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内逐步推进热点高中部分招生计划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和教学水平评估等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做法。继续实行以省辖市为主组织中考的制度,加强对各市中考组织、考试命题的监控和评估。逐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县(市、区)中考改革的自主权,对选择设置综合课程的初中,给予相庆的政策支持。

高中进行学分制改革试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

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会考改革。会考内容以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理化生实验技能为主。要进一步通过会考的渠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我省高考改革自主权,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考改革方案。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和选拔方式,充分发挥高考改革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市、区)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与管理中的职责,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形成相互协调和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

省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我省实际,制定全省统一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并组织开发地方课程,做好新课程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工作。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好国家、省各项课程政策和计划的同时,积极组织各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中小学要明确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课程政策、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发或选用本校课程,增强课程对于不同社区环境中学生的适应性。

(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师资培训、培训工作当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予以充分重视。

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级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本地区的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对象、规模和进度。

要把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起来,把省、市、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和教学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改进培训过程。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跟踪指导,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与“园丁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全省各级教师培养机构要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大力推进课程、教材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从2002年起,承担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应人武部采用新的课程方案。承担高中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也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调整原有课程计划。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积极参与,高度负责”的改革思想,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2001年秋季,国家级实验区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根据自愿申报和已经扎实启动实验准备工作且达到一定基础的原则,确定一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2年秋季,省级实验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各省辖市至少应有1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实验区,有条件的省辖市可整体进入。非实验区较为成熟的学科可采取单科加入的方式,提前进入实验。

2003年秋季,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范围。每个省辖市进入实验的中小学生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同年级学生数的50%,现有的35个县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人武部进入。

2004年秋季开始,各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二)普遍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

全省普通高中继续采用现行过渡性的课程计划。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现行计划的学习,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后,我省将及时组织实验和推广。

(三)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面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认真组织培训、学习和交流,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的试验和推广工作。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论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实事来抓,形成组织和政策保障,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保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省教育厅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各市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稳步推进。

调整、充实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实行“编、审分开”。省“中小学教材审委员会”负责我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教育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省教育厅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助资料目录,指导全省中小学实际选用。

省教育厅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分也要相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启动和实验阶段,应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

省、市分别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全省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明确职责,深入实际,集中解决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取得突破,促进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相互配合,适当分工,形成上下协调的组织与工作机制。

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要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基础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其它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的理论和资源优势,形成统一的专业指导力量,科学、规范、高质量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探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原则出发,广泛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建设面向未来、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结合科研、教学、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建设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或选用学校课程。

加强中小学网络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各类专用教室以及其它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环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

(四)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对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启动、过程和初步结果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实验的制度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各实验区和学校要围绕《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执行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各科课程标准,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加强教学与评价方式改革,研究并解决教师全员培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课程综合化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长期性,防止出现简单化、走过场现象。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要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各实验地区实验学校要全员发动,除参与起始年级实验工作的教师之外,要动员所有教师参与研究本校的实验,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要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改革的合力,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查自评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查自评报告

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

我们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五年,在这五年中,广大实验教师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效地推进了课改进程。回首五年来的历程,我们在茫然中探索,在困惑中前进,在思考中升华,由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再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广大实验教师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课改之花,学校在课改中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教师在课改中得到专业发展,学生在课改中得到健康成长。现将我校五年来的课改工作自评如下:

一、基础教育概况

我校于2002年秋季正式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在6个年级9个教学班的238名学生全部进入课改实验,学校有专任教师22名,其中本科学历有6人,专科学历16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育工作,抓科研促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改之路,坚持“教书育人,德教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努力培育“立志、勤奋、求实、团结”的优良校风,教科研气氛浓郁。

二、改革措施与成效

(一)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

为了确保课改实验顺利有序、扎实有效地进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管理制度,落实实验经费,加强领导、研究和指导,确保整个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学校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建立了《三殿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三殿中心小学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校本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组织师资培训,开发校本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新课程师生评价制度,加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提供课程资源,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后勤保障。

(二)加强与社会联系,营造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营造有利于课改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加强环境的宣传,通过橱窗、画廊、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家长会、编印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传我校有关课程改革实验的消息和进展。通过宣传,使家长明确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转变只要分数不要能力的观念,从而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在课改活动“教学开放日”中请家长深入课堂听课,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感受孩子是怎样在课改指导下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地发展,并听取他们合理化的建议,形成了有利于课改的社会氛围。

(三)精心组织培训,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1、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我校制定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方案与评价体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提出“树终生学习理念,走科研兴校道路”的办学思想,使之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

2、课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转变思想观念。为此,我校加大投入,认真做好教师新课改培训工作。为了使全体教师了解新课改的目标、任务及相关政策,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内容、结构、评价管理上的重大变化,学校每学期制定并实施《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根据方案,学校成立新课程师资培训领导小组,制定《校本研训计划》,召开全校动员大会,购买了培训教材《走进新课程》、《信息技术基础》、《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反思》、各科课程标准等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全体教师都认清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另外,学校还精心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区级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数特级教师讲座等培训。在校内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录像,开展全员通识培训。

3、我校为促进课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除按教学常规要求,课堂随时对本校教师开放外,每学期举办面向社会的“教学开放日”活动,在对外开放期间,校外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另一方面加强校际教研交流,我校现在已和本街道办的常家湾小学、高桥小学、神鹿坊小学、湾子小学、穆将王小学、五星小学等接成手拉手兄弟学校,并成功举行了教学交流活动。

4、学校制定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制度,并与灞桥区教研室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有问题经常咨询有关教研员,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参与课改的教师都要撰写阶段性总结,鼓励教师结合学校校情和学科特点,申报教研课题,教师已形成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改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任何人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集体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开展教研和集体备课就成为课改教研的主要形式。

1、明确科研目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为此,我们把科研目的定位在主要是针对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发动全体教师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搞教育探索和研究,鼓励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学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新课程研讨课”,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实践、总结、反思、交流和思考。通过不懈的努力,促使教师向“反思-学者型”转变,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

2、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为加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专题研究能力,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配合教导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申报市、区级科研课题,做到以课改定课题,以课题带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目前,我校区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方式研究》已申报结题,课题研究成果已汇编成册;市级课题《新课程下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行动研究》准备投入研究。

一段时间来,我们还通过“一课两讲众评”活动、“三新”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心教研组教材分析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等,组织有关实验教师就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通过集体教研,教师普遍感到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发挥龙头示范、辐射作用,扎实深入开展教研,提高教研实效。我校作为红旗街道办中心小学,对本街办其它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起着引领作用。实施课改后,老师们觉着困难很大。为了充分发挥我校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的示范、辐射作用,我校面向全街办开展了“市级骨干教师研讨课”活动,教师们听课后进行即时研讨,探索哪些地方处理得好,有利于学生发展,哪些地方有什么不足,怎样改进。研讨课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推动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教研组期初还制定计划,利用教学开放活动,加强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

(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大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挖掘,大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尝试。由于我校东邻历史文化悠久的白鹿原、西接潺潺的浐河,有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同时,地处灞桥区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环境和人员复杂,学校及师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开设了《可爱的家乡》和《安全》两门校本课程,一是为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构建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

1、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除加强教师培训、制定制度措施外,就是抓好教师、学生和考试制度的变革,学校针对课改工作的进程,及时出台了《三殿中心小学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从考试的成绩论学生的“好”与“坏”、“优”与“差”。考试的方式也要改变以往只采用书面做答的方式,而采用提问、动手实际考查、课堂及时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再进行综合考查,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

2、课程改革工作的成败与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我校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改革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前以学生的成绩分数论教师“优劣”的作法,课改评价以全新的方式按新课改的理念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详见《三殿中心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3、评价方式的改革,是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课改的有力手段。为体现课改工作中评价方式的重要性,我校及时出台了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托的新课改评价体系,该体系以教师自我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贯穿学校要求、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互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成绩评价等七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考试成绩的片面作法,注重及时性评价,在对师生的评价中实行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形式,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4、学校组织学生期末考试严格按区教研室下发的文件精神为准,为让广大教师能“放开手脚”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开心”,家长对“升学放心”,我们也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和改革升学考试制度。(七)实施课堂改革,推进课程改革

新课程实施以来,给学生教师和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了,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教师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准则,改变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课程意识和课程实施能力不断提高。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开展了一个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1、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五年的课改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本改变了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倾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应用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更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3、管理者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的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与教材的变革,也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它也应是教育管理的变革。校本课程的开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评价的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与培训等等,无不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者来重新规划学校教育。为此,学校出台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思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校本培训、教材研讨等教学管理制度。(八)课改的成效

1、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课堂由往日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探讨的活动场所,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课改工作进行的顺利与否,一是看学校管理者,二是看学校教师。我校首先让学校管理者通过培训、参观、学习、写心得体会,吃透新课改的理念与本质,并对如何加强对新课改的有效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通过培训、行政深入课堂听课、开展经常性的思想交流等方式来促其思想的转变。五年多来,我校开展校内教学活动 20余次,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8 次,教师撰写教改心得及论文在各级获奖100余次,在各类教育杂志上发表十余篇,参与各级培训达80人次,到外校听课达上百人次。经过实践、交流,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涌现出了胡变利、张引民、刘绒利、罗伊娜、张小建、李娜、史晓华、景冬梅等许多市级骨干教师。

3、自2002年7月开始,我校就紧紧围绕课改工作进行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对教师进行全员通识培训,制定课改工作计划及措施,建立课改领导组,使学校教师很快就理解了课改工作的重要性,教师思想观念转变及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从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作业布置、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到课外探究活动等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受到校外同行及学生家长的认可与好评。在灞桥区红旗教育办各小学发挥出了实验、示范、辐射和培训作用。推动了红旗各小学的课改工作。

4、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将不再围绕着有限的书本进行,而是更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空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开发、利用一切可用教学资源成了教师的共识。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功能室、电子备课室、专用教室为课改师生开通“绿色通道”,少队部举办的读书竞赛、猜谜、征文、文体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丰富了广大师生的课余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经费紧张,教师直接接受专家培训,与专家对话的机会太少,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先进的课改理念还存在一定落差。教师中还存在着新教材、老教法的教学现象,教师的专业素质阻碍着新课程的实施。

2、新课程标准刚颁布就开始实施,许多配套的课件、教具、学具、挂图、练习、音像资料都无法接轨,实验教师在这方面付出的时间太多,造成实验工作顾及不全面,教学中造成许多不便,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负担。

3、社会群众对课改实验工作认识不同,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校评价教学、评价效果、评价学生发展工作很难得到家长的协助。

4、实验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深化、课程标准的合理性及新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如何验证、究竟要以什么具体尺度来衡量实验效果,没有把握。有待专家和上级课改机构进行指导。

四、今后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坚持长期、反复、深入细致地学习和研讨,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要让全体教师都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组织他们继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改纲要和新教材,让他们明确课改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科观,做课改的推进者。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工作。我们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校本研训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努力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加强家校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之一,家长也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继续宣传课改理念,宣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4、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坚定教师课改信念,促进课改顺利进行的保证。我校将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将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上,我们将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问卷调查,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作品展示、口答、听力测试、演讲、竞赛、实际操作等等。

五年来的课改确实给我校、给教师、给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当然同时也存在了许多问题。回首过去,我们有成绩、有欣慰,有困惑、有发现,有收获、有教训,对新课程实施的信心更足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将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继续在市、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克服困难,争取更好的成绩。相信我们的课改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第五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大王小学

张雪英

2011.10.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今天我国的2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通过学习,从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深。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依此来指导我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努力开创新局面。

下载关于赴潍坊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赴潍坊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报告暨研究性课程实施经验交流会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龙门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龙门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 施 工 作 方 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汊河初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为了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我县局有关文件精神和提出的各项任务......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心理学基础 摘要: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对学生素质的成分和组织进行了系统分析,把学生的素质分成三类:先天的、习得的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这为......

    某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汇报

    **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研汇报 **县教体局 (2012年7月12日) 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部署,我县于2003年3月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9月正式实施。为了解近10年来课程......

    课程实施水平报告

    规范精细超越发展 孙苏庄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占地32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166人,教师14名,教师平均年龄46岁,教师学历全部合格,教师均有较为丰富的工......

    校本课程实施报告

    《我的家乡-养马岛》校本课程实施报告 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街道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了过去封闭式的......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查自评报告2

    王城镇小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评报告 王城镇小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八年,在这八年中,广大教师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效地推进了课改......

    小学课程实施评估报告

    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常庄小学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验在我们学校一直没有间断,较早就开始着手了教育探索工作,并开始进行地方课程、校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