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江县学校管理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发言材料
收获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县第六中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我校确立了强化校本教研,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初中名校的工作思路。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理念,夯实课程改革的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使教师早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坚持在教师中开展新课程理论、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知识与应用培训,已经坚持了近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组织教师先后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等理论书籍。校长亲自给教师们做了《素质教育再思考》的专题报告,详尽地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用美术界一幅著名的图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同时,我校还充分利用好寒暑假这个业务学习的黄金时间,开展计算机培训和业务学习。每个假期都下发业务学习材料,要求教师在家进行自学、书写案例和体会,开学后组织业务考试和案例评选。
从一篇篇教学随笔中,从一份份心得体会里,从一个个教学案例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已经真正地由走近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形成,教师的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
通过培训,课堂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学生开始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伙伴、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体验求知的过程,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如徐兵老师的物理课以前一直都是以教师讲为主,用他自己
1的话说,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总怕讲少了学生学不会。随着对新课改理论学习的深入,他深深感受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丁翠华老师的案例中对学生不爱上地理课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对地理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当导游、作旅客,采用游戏、小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王慧萍老师以尊重、欣赏的心态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以关怀的话语感化学生,营造了融合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用思维开发思维,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塑造心灵,使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场所。
二、强化校本研修,提高队伍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课改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我们认为:教师研究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教师所做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行动研究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是最好的研究基地,专任教师的研究条件比教育专家还要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研究者,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校本研究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三个坚持”,实现了“两个转移”,找准了“一个定位”。“三个坚持”是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准。”“两个转移”是重心下移,研究的重心放到课堂教学上;目标前移,研究的目标瞄准课改前沿和学科教学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一个定位”的内涵是: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围绕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一主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
行了同课异构的研究与实践。***和**两位老师做了《斑羚飞渡》的同课异构研究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围绕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研究主题,***等老师分别做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研讨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与投入。
三、强化课题带动,提高研究水平,助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在校本研修的基础上,我校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校承担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国家级科研课题《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并在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开题会上做了优秀课题开题报告。我们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课题研究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果。2005年,**研制的课题成果《长征》专题学习网站代表黑龙江省在第九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老师为地理学科研制的专题学习网站《中国旅游业》荣获优秀奖;2008年,张庆老师为语文学科研制的《春》专题学习网站和***老师研制的《风筝》专题学习网站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软件讲评大赛中,双双荣获一等奖。为把校本研修工作做得更好,我校还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研修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2008年,先后两次为全县有效研修课题研讨会做观摩课。近几年来,教师中有272人次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我校被确立为市教育干部培训基地、教育研究基地。
四、强化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彰显课程改革成果 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牵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才能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几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全体教师的研究课活动、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活动、学科教师参加的说教学设计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已经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走上了一条成功的道路。目前,我校已
形成了一支由14名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8名县级骨干教师组成的名师群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引领作用。2006年,***老师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全国英语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青年教师**在全省“送教下乡”活动中,代表英语学科上的研究课获一等奖;她还在在齐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初中组龙江赛区第一名。几年来,我校共有26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赛课中获奖;38名教师在县级赛课中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显示了我校教师精良的业务素质,也是我校常年坚持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结出的丰硕成果。
教师的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课题国家级优秀实验学校、“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验研究国家级优秀学校、国家级英语教学实验基地、省级一类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级先进教科研单位、全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学校、市级德育先进集体、教学质量优胜学校等光荣称号。我校连续五年荣获全县“素质杯”课堂教学大赛优胜单位。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行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幸福。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前行,为龙江教育更加辉煌的明天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新余二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新余二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新余市第二中学
课程改革工作开始至今,我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全体参与课改的教师克服课程改革工作中的诸多困难,积极探索、努力开拓,为搞好课程改革做了大量扎实和具体的工作。下面我们对新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课改运行机制,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1、建立三级管理机构
健全课改运行机制是顺利完成课改工作的保证。我校课改工作实行三级领导机构,健全课改运行机制。
第一级由校长、教研处主任、教务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及学校聘请的专家等组成的课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改方案的制定、管理、反馈和调整等项工作,从总体把握课改方案的实施情况。
第二级按学科分为学科指导小组,主要负责课改过程的专业技术指导。学科指导小组由教研处主任、各个教研组长和高级教师组成。
第三级按学科分为学科实验小组,他们是实验的骨干和中坚,具体落实和操作课改工作。学科实验小组由备课组长和任课教师组成。
2、坚持制度导向,强化目标管理
为了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我校坚持制度导向,强化目标管理。制定了《新余二中五年发展规划》、《新余二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余二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新余二中教师培训工作手册》《新余二中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方案》、《新余二中教育科研管理制度》、《集体备课方案》等制度,来保证我校新课程的实施。
二、改革课堂教学,发挥课改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为确保其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并做了深入的探索。
1、转变教师的角色
要实现课改目标,教师角色的转变很重要。教师必须把习惯扮演的传授者、监控者、主宰者,转换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欣赏者。教师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努力发挥好“四导”: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改进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地接受、自我封闭、等老师教,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增强了实践性与创造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空间,促使学生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要让学生敢说、会说,愿意并善于同他人合作,要使学生的头脑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为被点燃的火把。
3、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新的课改精神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在教学中,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4、提倡课后的反思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不如从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得失更有效。新一轮的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这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做有心人,随时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感,尤其要将自己的教学实际与课改精神、新课程标准进行对照,从而不断的改进教学,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
三、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对此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力求建立一种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给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档案袋里记录了对学生各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档案袋里的记录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学校要求各课任教教师要认真对待,学校在这方面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所有记录,政教处和教务要把好关,要对学生负责。
四、加大校本研修力度,深化课题研究,夯实课改基础
课改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提高教师和教研组的教研、科研的质量,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为此我校结合学校实际,重新认真规划了校本培训工作和教科研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夯实课改基础。
1、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开展读书活动
学校为了使课任教师在教学中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每年都要派出各科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除了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课程标准》等书外,学校还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我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供全校教师阅读学习。并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每学上交教研处,学校统一检查。
2、校本研修活动
①、结合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民的基本途径。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余二中校本教研计划》和《新余二中教科研奖励方案》。研修初始,各组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课堂教学,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复研究,确定研修主题,编写校本教材。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学现已开发出《中国传统体育教育-毽球》、《中国传统体育教育—武术》、《绿色校园 低碳生活》、《开展科技活动 提升学生素质》、《高中生物新课程知识记忆要点》《做文明学生 展二中风采》、《走进二中》、《学生安全教育》等校本教材,来满学生的需要。
②、开展集体备课
学校为了加快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集组为活动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学校要求各备课组每星期要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次集体备课要有忠心发言人、要有主体发言内容,要有备课记录。每一个月各教研组要开展一次教研例会活动。教研例会上教研组组长要召集本组教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如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对在本月以来本学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上个月教学进行总结,布置下个月的教学任务等活动。
③、组织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评课、议课活动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活动,要求每位骨干教师在每学期中必须上一节示范课,老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新教师(没有满五年教龄的教师)每个月上一节公开课。并对每节课各教研组组长要及时组织所有听课教师进行评课议课。在评课议课中设立主评教师,评课议课中要求少讲客道话,要求对新教师以鼓励指导为主,使评课议课做到人性化。
④、实施“青蓝工程”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学校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学校在2000年就开始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即今青蓝工程)。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对青蓝工程的指导,努力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的新路子,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顺利实现了新老教师的交替。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出了罗金文、张春艳、蔡晖、胡优兰、艾雄、梅友红、胡小勇、李风、邓贞、龙继华、付庆华、等一批师徒结对的先进典型,推动了青蓝工程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快了教师的成长步伐,促进了新余二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⑤、教育科研成绩硕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二名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获省二等奖,多名教师获市一、二奖。论文评比中有十多篇获国家一、二、三等奖,有200多篇获省一、二、三等奖。有十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有六项省级课题通过结题,有两项国家级课题正在结题,有三项省级课题正在结题,有70多位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工作
1、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总体上看,科与科之间、师与师之间,改革力度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认识不足,动力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转变难,方法改变难,知识更新难,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落实。二是课改经费短缺,学校设备设施和配套资料跟不上课改要求。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办学不断规范的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四是校本教研效果不实,高中教师,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各别科目一个年级只有一个任课教师如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集体备课活动不易组织,专业引领和指导难以落到实处。
2、下一阶段的工作。下一阶段要充分发挥市教科所、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对学校课改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我们下一阶段的课改工作是:一要注入动力;二要突破难点;三要强化机制;四要加强培训。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不等不靠,积极探索;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抓住重点,改革评价;加强管理,规范办学;丰富载体,浓厚氛围。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虽然我们收获颇多,但也留下了不少遗憾。新课改任重道远,课改之路充满艰辛。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革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大胆探索,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第三篇:逸夫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顺平县逸夫小学
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县考研室的指导下,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更新观念,大胆课改,不断探索,坚持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将我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计划,力促课改工作有序进行
领导的重视和管理的落实是顺利开展课改工作的前提。为此,我校在改革初就成立了以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改革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实施,确保课程改革的扎实、有效的开展。在认真组织课改组成员学习各级各类关于课改问题的文件和已有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重点,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以教学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的课改思路,并贯彻到课改过程中并及时进行阶段小结并调整充实后期课改的内容。
二、加强教师培训,确保课改工作的有效开展
新课程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标、教材是新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否领会新课标、新教材的本质,把握其中最精要的内容是课改有效与否的关键,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水平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才能使课改卓有成效。鉴于学校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和在实践中培训,在培训中提高等多种形式交替并进的方式。
组织的新教材统一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边实践,边培训,边提高”的工作思路,抓好对科任教师的校本全程培训。学习培训内容包括:关于新课程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及解读,各年级科学新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新学习材料,品德与生活新教
材等。每学期第1-3周完成系统学习任务并在之后的教研活动中常抓不懈,在实践中边培训,边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浓化学习研究气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月分别在星期二第3节集中教研、备课活动一次,要求备课活动要落到实处,不走过场,切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浓化教研氛围,要着重解决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2、组织教师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我们要求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看报,查阅杂志,围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专题,推荐好文章、好材料,在教研活动中交流,讨论。各人能联系工作实际,进行检查对照,并谈学习体会或写学习心得,把专题的学习研究引向深入,提高学习效果。所有学习资料及时交教研组、教务处存档。
三、扎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教务处在进一步统一认识、调动上下各方积极性的前提下,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围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个中心课题,加大课堂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如何备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推行一些好的做法,研究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倡导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除了教科书外,还应有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网上信息以及来自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和信息;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形式灵活多样,讲究实效;三是师生关系的开放,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为此,在集体备课时,由执教老师做中心发言——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学科指导组要认真倾听,并在各自事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出现的问题大家要互相探讨。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研讨,力争在课堂上出精品。为了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提升自己,学校要求教师课后撰写教学小结、课后记,反思课堂教学得失;开展了随堂听课活动,教师在本年级、本学科和跨学科听课,以专业的眼光挖掘课堂背后的教育理念,然后撰写听课记录,每学期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四、扎实抓好教学评价改革工作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伊始,我们就对教学评价改革予以充分重视。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全面开展教学评价改革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为评价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更加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转变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为让老师们大胆地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校着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尝试。评价课堂教学——看“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评价教师——看教师是否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评价课堂教学和教师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全面进行评价:
1、教师自评。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
3、指导组评。由学校领导及学科指导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作出评价。评价学生——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并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五、初步收获和体会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投入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学生、学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观念的更新来看,“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等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从课程教学来看,教师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发现探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寻找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些都表明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并努力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正在向新课程要求更新,学校出现了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
(二)学生学习表现出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学习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虽然学生学习还是以听老师讲课为主,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冲击着原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了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
(三)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教师和学生的方式的转变,更加促进教师反思与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的师生关系。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师生关系正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向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转变。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能注意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表现了宽容和帮助,给他们创造学习机会,教师注意与同学交流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老师们说的是鼓励性的话,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学生也不再惧怕老师。
(四)学校评价追求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
评价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重要的配套措施,学校在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仅表现在评价的观念、认识和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可,而且也在探索真正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的方式方法,追求体现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征。
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坐标已由甄别式向发展性评价转变,教师既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又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重视评价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
(五)学校管理发生了变化
首先,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其次,使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学校管理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帮助,广大实验教师接受国家最前沿、最新的课程教改信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为适应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为课改配备了实验设备,这些都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其社会效益和教育成果将会越来越被广大家长和社会群众所接受和认可。
六、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改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新课程对指导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更突显出教师的素质与新课程要求的落差,他们的理念、经验、素质都与学校、与课改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另外,当前教师没有什么辅助资料,活动准备比较费时费力。还有,目前我校每班人数比较多,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小组数量太多,有时侯指导力度就会不够。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解决。
2011年4月22日
第四篇:兴安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兴安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兴安学校是一所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从2003年秋季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在这十年的实验工作中,我校加强了教改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常态工作机制,以教育科研推动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改促进教育科研,全面加强了对课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探索,大力加强课堂教学,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了课改工作。
一、全面更新思想,重新建章立制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兴安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教导处、教研室齐抓共管,协同作战,遵循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负责指导全校课改工作的全面实施。我校首先制定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课程改革实验计划,制订了课改工作各项制度,包括业务学习、校本培训、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制度以及课改年级教师和课改各负责人职责等,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课改实验工作。
2、加强学校了教科研室的建设,针对课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突出问题,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促进课改工作的深入进行。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决心,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向新台阶。
3、学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形式。依据开鲁县教体局下发的《开鲁县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兴安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学生意见》《兴安学校新课程考试指导意见》和《新课程教学常规》。后来又根据开鲁县教研室的有关要求,具体细化制定了《兴安学校听评课评分标准》、《教学反思评价标准》、《教学案例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制度,使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有章可循,方向明确,管理规范。
二、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十年来,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转变教师观念,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变。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研究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教师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县里和区域教研协作体关于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训教师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 参训教师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并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通过教改论文评选、优秀案例、反思评选、课改论坛活动,提高我校课改实验学术水平,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开鲁县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集体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变整本教案为活页教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校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2004年下学期,我们经常开展了兴安学校首次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课改中的中坚力量。通过赛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后我们坚持每学年一次课程改革实验赛课活动,不断推出新人,不断更新课堂模式,从洋思模式到杜郎口经验,我们通过十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有兴安特色的课改教学模式。
三、立足学校实际,逐步形成特色。
1、兴安学校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秧歌队, 安代舞队、合唱队,美术小组、象棋兴趣小组、演讲兴趣小组等,在舞蹈、民乐、绘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强势项目,初显学校艺术特色和教育成果,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学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和校园课本剧展演活动中,我校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并在县级艺术人才选拔赛上屡获佳绩。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精神文化内涵,打造了促进学校传统文化的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礼仪教育等活动,加强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讲究卫生教育,并通过团支部,少先队,及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把强制性教育(学校的各种检查与督促)与自主性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3、学校突出体育工作特色。学校教研室依据学校现状,积极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要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组建学校运动队(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营造氛围,各级体育课要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达标人数,实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构建适合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在历年“白塔杯”中学生公路赛中,我校学生都屡创佳绩。期中2006届毕业生包立国被开鲁县体育学校选中,现供职于通辽市体工大队。我校在历年的毕业生体育加试中,学生都顺利过关,使学生都以良好的体育素质升入高中。
4、立足校本教研,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为留守儿童服务,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个体状况建立档案,因人施教制定帮扶计划。任课教师以“生活化教育、个别化辅导、活动化教学”的方式开展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改变学习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以教学案一体化为依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3、小组合作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改之初,我校就尝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但由于经验不足,教师把握课堂的分寸拿捏不准,导致课堂乱哄哄,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闹,课堂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接收效果不好,一度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不满和质疑。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叫停了课改教师的实验,学校由教研室牵头,组织教师观看外地课改课堂的教学实录,然后大家坐下来讨论研究我校的小组合作应如何开展。经过具体分析,群策群力,我校重新规范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模式,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老师的点拨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凡是学生能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必须是老师讲解才能解决的问题就让老师讲解,形式灵活多样,但必须以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为根本宗旨。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的小组合作逐步走向了常态化,规范化,小组合作也已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4、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课改势在必行,是人人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视频光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与校外专家、教师交流与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许多教师主动向学校要求担任课改实验教学工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空前火热;我校的继续教育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其中李海金教师以五十几岁的高龄两次被开鲁进修学校评为优秀学员,主管继续教育的副校长也被评为优秀管理员。各科教师主动提供研究课例,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一批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五、取得显著效果,课改成绩斐然。
通过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改变。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自2003年以来,我校升入开鲁一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07年冯金莲同学以全县第15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开鲁一中,并获得3000元助学金。2008年秦胜磊、李智博、王雪松等同学又超越开鲁一中免费线,并享受助学金。2010年,赵云龙同学更是以全县第5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开鲁一中。在兴安学校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后劲十足,屡创佳绩。其中李智博同学被浙江大学录取,现借读北京大学,赵云龙同学被天津大学录取。在历年开鲁一中破格录取的特长生中,我校学生都榜上有名。同时又有大量的学生升入东风职中,学习一技之长。辍学率逐年下降。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实属难能可贵,也凝聚了兴安学校广大教师的汗水和心血,更是兴安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累累硕果的最好佐证。名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孩子们的成功,既解除了部分家长当初的质疑,又坚定了我们继续改革试验的决心。但课改工作任重道远,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如何更有效的打造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如何引向深入?”,再如《综合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研究性学习》等学科,由于相关学习较少和各类理论书籍缺乏,致使课改实验研究力度比较不足。”“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弱势群体如何让他有效参与课堂
活动?”、“观念的转变与实际教学行为如何能结合得更密切?”、“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新教材,利用教材给予我们的空间?”、“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等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思考了。正是在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思考中,教师课改与传统教师课改与传统思想的碰撞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十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务实开拓,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建立各级课改常态工作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抓实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训一体,实践反思,既有学校层面,又有一线教学层面的符合实际,可操作的成果,并在全校得以推广。全校学校借课程改革春风,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特色上均形成了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我们相信:在进一步推进课改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发现、探索、创新性地克服各种困难,开创课改工作新的局面。
第五篇:学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计划
学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要以邓小平同去的“教育三面向”、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课程改革,确立现代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功能;提高综合化水平;更新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可以从的不同道路发展。根据自己的个性,给学生的发展开辟的空间,为经济展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用人才。
三、具体做法
1.建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直接领导,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分别挑选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定期举行专题会议,“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探索实验工作的新路子。
2.加强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实验,并向社区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家长的大力支持,积极配合,造就有利于课程改革实验的良好氛围。
3.要求实验课程的各科教研组在认真学习广泛基础上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
4.校长室、教导处计划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抓好师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外界联系,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请专家来校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尽快的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良繁场学校
200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