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大冶市罗家桥中学课题组
前言:
《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研究》是湖北省黄石市“十二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已于2011年9月18日在罗家桥中学召开了开题报告会。本课题报告是在市教科研冷主任指导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的,可能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恳请专家及广大教师给予斧正。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对这段生命经历的精彩程度起着决定意义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我校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而言,在这个层面上着实令人担忧。我们的学生多为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农村教育落后,自幼没有完成良好的语文原始积累,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每况愈下,越是高年级的课,我们老师越是感到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更不必谈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我们所有执教者的共同心愿,我们渴望享有由全体师生共同建立的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我们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我们希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愿意把我们的讲台交给我们的学生来主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吸引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要想达成我们的这个期许,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必然之势,这项活动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远期功效。
二、省内外相关研究的水平和现状
所谓“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参与。2006年8月辽宁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祝宝军教授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意义》方面作了相关的研究。2007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袁叶硕士对课堂参与度进行了初探,研究成果不明显。2008年6月湖南安化县第一中学的周智才老师就《课堂教学参与意识》方面做了研究。2011年上海商贸学校徐琛老
师也就“课堂参与度”作了相关的研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学者,或是专家,可谓是凤毛麟角。导致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这又是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相违背的,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展开尤为迫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理论依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方法,使本课题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水平。探讨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有哪些,通过讨论研究达成共识。
2、通过探讨,确定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再把策略与方法转化成为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研究,经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
1、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构建教学模式的需要,广泛探讨古今中外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践的研究。分组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诸多因素的研究,确立以“提高语文课堂学习学生参与度”为目的的教育理念的运用研究,加强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也是本研究的基础和重点。
3、教学常规的研究。探讨教学常规与教学模式推广工作的有机结合,如何采取行政、业务的管理手段,及时地把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并以此建立和不断完善新的教学常规。
四、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
1、主要是了解掌握情况,聚焦课题方向。
2、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行为、情感、认知投入程度。
3、另一方面,进行课题初步论证,形成实验方案。
第二,启动论证阶段。(2011年11月到2012年2月)
1、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价值、安排及方法等。
2、起草文本,修改论证。文本初稿形成后,反复修改。
第三,实施阶段。(2012年3月到2013年10月)
1、根据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重点进行课题研究,形成不同的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
2、定期进行课题组研讨活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第四,评价总结阶段。(2013年11月到2014年5月)
1、收集课题研究个案,汇总教师教学方案。
2、检测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的效果,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有效方式对成果进行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法、实践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实验研究中辩证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创设情景、协作学习、资源利用为要素,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具体工作措施是:
1、制订研究方案、计划。
根据我校实际和课题领导组的统一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理论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加强理论学习,寻找理论依据。
3、立足课堂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4、不断优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优化。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能发生如下变化。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让更多老师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教法不够优化,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改变落伍的上课手段,打破常规、灵活上好语文课。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能一改过去死板、落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和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改掉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或是包揽课堂进行“满堂灌”的教学弊病。改掉过去让学生随着自己意愿走,或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教师能掌握消除学生厌学语文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灵活上好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让教师明白语文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意识。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枯燥性和乏味性的认识,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喜欢学习语文,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研究,能形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和方法研究》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课题总结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
余向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资金筹集工作
课题副组长:
胡浩 负责落实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彭文斌 负责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
黄咸庆 具体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朱志琴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胡国华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卫丽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纯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叶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刘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八、课题的研究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我校语文教学实际,研究的思路较为清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已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课题参与者具备相应的研究水平,同时有着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他们热衷于课堂教学研究,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他们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大冶市下达的子课题
《作文个性化研究》。主要参与者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其余工作时间均可用于课题研究。时间保证上没有任何问题。
4、学校是一所高标准、高配置的新建校,硬件黄石地区一流,办学规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课题组拥有自己的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本课题也得到学校、市教研室及省级专家的重视和指导。这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基础。
第二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题开题报告
曾集小学刘凤芝
一.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课标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它不仅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是一场涉及课堂内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目前,国内外对“兴趣”教学的研究都有一定进展,但是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首先,教师过分看重分数。一切学习的目标都围绕着分数转,学生本身的一些兴趣被忽视和抑制,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而非主动探索问题,长期的被动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无法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其次,输入式的单向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产生认知障碍。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无意中把自己放在知识拥有者的地位,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差异多大,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输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而极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影响下一步的继续学习,即产生认知障碍,继而对数学失去兴趣。
再次,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情绪障碍。在数学学习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把讲授知识和考试作为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在课堂上,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长此下去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为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此实验研究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古至今,大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都会提课起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又何谈教学成绩呢?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学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可是从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不主动、不积极的现象。有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表现积极,思维活跃,但课后却懒于写作业或作业马虎应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强弱又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探求世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取得最佳成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轻松、愉快、有趣,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并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高了自身素质和能力。实践意义:
查阅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料,关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零散论述较为丰富,但能够指导本地教学实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较为系统的论著还未发现,本课题试图完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这一环节,以提高我校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1.让学生知道学习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
2.让学生知道学习兴趣的大敌是挫折感,从简单做起找到胜任感。3.从自我肯定中找到快乐,及时自我鼓励和表扬。4.找到学习方法和规律,增长学习能力。5.学会主动体会学习的快乐。
6.继续做下去,把学习和快乐联系到一起,形成习惯。意义:
让学生因为有兴趣而去努力学习,并且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刺激学生能更加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在学习上要让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而非老师和家长每天的叮咛嘱咐。学生对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知识产生渴望,从而学到的东西就会更容易,更牢固的被学生吸收。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杜威也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1913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他认为,唤起儿童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发现和儿童目前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
六、.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研究,揭示课题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
3、对所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计划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目标制定方案组建研究队伍全体成员学习提高认识;实验研究阶段个体开展研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研究,解决是实验存在的问题,撰写课题工作总结;总结验收阶段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结合自己的实验报告和搜集的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撰写科研论文。
八.课题研究需要的资源
学校电脑,教师的课堂教学,学校为课题研究所提供的必要帮助与支持。
九、主要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应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调查研究法。向学生调查情趣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的作用。
(三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
(四)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的运用不同观察方法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五)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性。
十、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和学校领导做好沟通,引起校领导对英语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重视,争取他们对课题研究的支持。其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自己拥有教育最前沿的理念。最后,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与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做好准备。
(二)研究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实验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全面开展英语情景教学法的研究,把研究的一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并不断的总结经验,适时地调整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三)研究总结阶段。主要是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并把它们形成文字,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相关资料,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全面验收做好准备。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方案、结题报告、论文、教案等。
第三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艾常明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是其着眼点。教师自己科学的发展定位成为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的“安全”保障。多渠道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合作展示,从而取长补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把提高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有效策略
课堂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教学实验的主战场。打造高效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全国各地多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江苏洋思教学模式、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山东青岛“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等等,无不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上做文章、想办法,尽可能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张扬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效率之目的。
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作,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课,听课不得要领,听不出来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的结果。要改变以上种种现状,教师必须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对自己有科学的发展定位
1、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要致力于学生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及学生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
2、师生关系要创新,角色定位要正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师生关系扼杀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朋友,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为宗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总之,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教育。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站位关系。在理解尊重与宽容关爱学生活泼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教师应做一个明智的辅导员,不同的时间和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提供“安全”保障。
二、多渠道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
1、创设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一切可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也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根据教情、学情,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微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之中,快乐成长。
2、因材施教,加强指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要诱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善于参与,作为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前,教师应先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设计好哪些教学内容应做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交给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要精心设计饶有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教会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老师的思维圈子里沿着老师的路子走。而是引发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的干扰处想。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3、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现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苏联合作教育派教育家们指出,教育教学过程应是“人际合作关系”。所以,交流、合作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在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学生的技能、塑造学生求实进取的个性品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群体交流,在讨论中让学生暴露问题,在交流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关键是通过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知上的缺陷与偏差。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这种良好的教风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显、人文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是生命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养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只有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信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探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侯健飞,金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彭小明.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
第四篇: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
——以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为例
陈新贵 浙江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王莎莎 金华市技师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概论”课的学习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体验欠佳,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客观上,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主观上,学生不关心政治,教师创新乏力,学校重视不够,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再处理教材内容、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改善教学评价,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关键词:高职;思政“概论”课;学习体验;学生参与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点课程,其内容丰富、地位重要,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概论”课的学习参与度不高,教学实效性不佳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概论”课参与度不高的具体原因,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教学现状
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概论”课学习的参与度不高,其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懈怠。某些高职学生不参与到思政“概论”课的学习中来,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认为思政课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帮助,可学可不学,思想懈怠。由这种主观、片面的问题认知而产生的负面效应,致使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听之任之”。
2.逃课,到课率不高。由于对思政“概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不清,致使很多学生不愿走进思政课教室,巧立各种借口请假,逃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内学习不专注。现在高职学校大多严格管理,学生实际的行为逃课不能轻易实现,但思想上逸课的现象普遍发生,对于老师所讲课程内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各行其是。
4.课外弃之不顾。课外学生对于思政“概论”课的学习更是没有主动性,大都应付了事。首先,活动应付。思政课安排的课内外活动,只有少数“积极分子”主动参与;其次,作业应付。思政课安排的作业,学生们也是应付有招——抄袭、网上下载、胡编乱造等;再次,考试应付。坚持60分万岁、临阵磨枪、临场发挥的做法。
二、当前高职学生思政“概论”课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学生思政“概论”课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学习体验欠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无亲切感。思政“概论”课教材的内容比较重视理论的灌输,教材里的内容很多都是理想化、理论化的。它们往往不涉及严肃的社会问题,即使涉及也只是细枝末节,或是囿于传统式的“歌功颂德”。而今就业形势严峻,为弥补学历层次的差距,增强竞争力,高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更关注职业与就业,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予重视,把思政“概论”课教学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不愿主动学习。
2.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引起人们对是非、荣辱的不同判断和相应的价值追求。开放的中国,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迅速传入,导致传统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相互冲突,社会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倾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遭到冲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高职院校对思政“概论”课重视不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校更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性、实用性人才”,忽视了思想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即便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4.思政“概论”课教师改革创新乏力。由于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教师相对于本科和中学教师以及校内其他专业课教师的尴尬境地,其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加之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因素的限制,思政“概论”课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很难调动。
5.学生不关心政治,对思政“概论”课不感兴趣。学生几乎不看新闻联播,很少关注当前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于时下热点问题的了解微乎其微,对时事政治没有热情,在思政“概论”课课堂上提不起精神。
6.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重考试成绩,轻过程评价。当前思政“概论”课的教学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致使学生把思政“概论”课的学习重心放在期末突击式的复习背诵上,轻视平时学习过程的参与。
三、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思政“概论”课的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再处理教材内容、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改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形式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教学实效。
1.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政治,使思政“概论”课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利用学生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央一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时政类节目,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接受“正能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真正关心政治。
2.加强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组织思政“概论”课教师参加思政类相关课程的培训与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注重团队意识,形成合力,切实增强教学科研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好的教学模式并有所创新,强调“把理论拉进现实”,使学生对理论产生亲切感。关注学生的身边事,关注国内外的大事、要事、新鲜事,注重对发生在当下的现实案例的分析论述,强调对政府文件的及时学习、解读;充分利用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辅助教材;从生活现实切入,使课程教学更“重当下”、更“接地气”。
对于课程内容的处理上,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实行模块化处理,实施专题化教学。比如,可将教材内容以三大基本问题为主线调整为三大模块:模块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模块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模块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可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七大专题: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专题二,毛泽东思想;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专题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4.改进教学方法,搭建优质学习的平台。坚持交互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谈话式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以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实现教师授课方式由讲授到演说的转变,把艰涩乏味的理论内容生动活泼地“说”给学生听,教师带着观点去“说” 2
有想法的课。
尝试搭建一个关于思政“概论”课学习的优质平台:组建网络互动学习的平台,定期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红色之旅”、参观社区或企业等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根据学习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学习体验环境。
5.改进评价方式,构建适宜思政“概论”课学科特点的学科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尝试从以成绩为主要标准转向主要以情感融入、思想提升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比如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参与讨论、发言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参加社会实践情况以及参与思政课组织的活动情况等等,以此使教学评价更加立体化,更加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概论”课的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而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形成对于思政“概论”课学校重视,教师授课能力强,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度高的良好风气;其次,要以生活现实为切入点,建立“重当下”、“接地气”、重思想熏陶的新型教学模式;再次,要以关切学生学习体验为依托,营造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景;第四,要以情感融入、思想提升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适宜思政“概论”课学科特点的学科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史祝云:《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版.2.马永刚:《高等职业教育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3.马永刚:《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读本:让每一个生命精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4.李永健:《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王继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法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由于改革中否定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 9 6 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 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包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等。
另外要处理好本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教学的这个“主”,或者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毫无关系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对此学语文课堂教学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地帮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二是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我们也看到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重视探究性学习,忽视了语文基础训练。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割裂。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 ”“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需加以改正。
探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达到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 0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挑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动参与性”是2 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迦-页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进而提高语文水平。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割裂传统。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比如,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突破几十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突破了语文教学串讲、串问、费时低效的状况,同时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识字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但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也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能力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等。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悖的。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我们的优势在于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历经数年的实践,在艰苦的跋涉中,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要总结过去前人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辩证,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把握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探索高效率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教学,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一一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具体研究。
2、研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以学论教,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从国内外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走向。
①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②努力探索一射乙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开展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③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研究方法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④研究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研究对象为古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研究使用的工具为:教师教学评价量表;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多媒体工具等。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
本课题为期3年。实施滚动式推进,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集体研究(教研组、学校、旗县区、盟市、自治区)与个体研究相结合,不同时期重点突破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2 0 0 8年3月一2 0 0 8年5月,课题立项、启动阶段。
各盟市、旗县、学校,根据总课题方案,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进行选题,制定实施方案,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分任务落实各项专题研究,进行子课题申报。2、2 0 0 8年5月一2 0 1 1年5月,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①加强学习,建立课题学习研究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再次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②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要重视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资料,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建立教学案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
③采取整体设计、专项突破、全方位推进的策略。从系统的角度整体设计实验,总课题组进行整体运作,与此同时各项专题并行研究,力争在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专项上有所突破,最后将各项专题研究进行整合,形成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区推广。
各盟市、旗县区、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可以重点研究卜2项具体内容,不同时期有不同突破。
每学期不定期召开现场会,在自治区或盟市展示研究成功,推出不同年纪、不同专题、不同内容的示范课、研究课,进行观摩、研讨、交流,并进行经验总结。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各盟市、旗县区、学校的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展示和交流活动,并对研究过程中的热点、难点以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⑤建立课题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各课题实施单位研究质量。包括:教师培训制度、实验报告制度、结题验收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
⑥建立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促进研究与实验成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研究和实验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吸收当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使课题研究和实验成果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参与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把课题实施的过程看成是参与人员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3、2 0 1 1年5月一2 0 1 2年1 2月,课题总结、验收、结题阶段。
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做好表彰工作。在各子课题研究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案例)集、典型课例光盘等。
六、本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课堂教与学研究报告。
2、专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与学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案例)集。
七、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 长: 杨华 内蒙古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 各盟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附件: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研究子课题选题参考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研究子课题选题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200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