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运用谜语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运用谜语的艺术
谜语,古叟辞和隐语,常常用来表现事物和生活。谜语有着锻炼智力,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谜语将其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设谜活动中,开拓视野,发挥联想,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资金性。
1、谜语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喜好情绪,表示认识和从事某项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般说来,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使人持久集中注意,发挥较大的积极性。教学中,恰当地用谜语,能诱导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和深刻的兴趣。
如在讲解空气课题时,可借助与之有关的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儿,无他活不久。这个谜语儿童化,有趣味,学生爱听。增加了他们对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在开始学习化学第一单元就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学习金属铁时,设谜黄金被盗(打一金属)
用这样简单的谜面结合教学,学生兴趣盎然,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诚然,如果仅仅以谜语吸引学生,这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谜语培养学生稳定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理想,让他们带着健康的心理状态走向未来。因为实践证明,不少学生选择化学专业成为自己的志愿,往往是受到中学化学老师的启迪和鼓舞而确立的。
2、谜语启迪,培养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等能力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并且又是学生今后使知识技能转化为物质的关键。因此,我十分重视发掘教材中能通过谜语培养能力的因素,联系实际,谜语启迪,寓教于谜。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气势磅礴的自祝诗,就是一则很妙的化学谜语,其题目《石灰咏》,恰似谜底了。我让他们说清哪时物理变化,哪时化学变化和写出化学方程式后,采集一包生石灰,提出了怎样检验有没有烧完全的石灰石的问题,并制谜:石灰石煅烧得生石灰,生石灰里混有石灰石,是因煅烧火候不合适,给你试管和稀盐酸,请问何种方法来检验?许多学生一语中的,很快揭示了谜底,并通过实验明确了检验石灰质量的标准及其原理。
3、谜语点拨,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要及时地将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纵向衔接,横向联系,从局部到整体。教学中,充分利用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内在联系,运用谜语点拨,形成各种联想,是提高学生记忆率和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学了氧气的制法后选谜:白蛇黑蛇同修炼,太君炉内想成丹,白蛇脱颖化仙气,黑蛇顽冥性难变。这个谜语使氯酸钾、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氧气过程神话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巩固了氯酸钾、二氧化锰的色态及在制取氧气中的催化作用。
教学实践表明,将化学谜语引入教学过程,同一教师,同一教材,在基础基本相同的班级教学,可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谜语必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选用化学谜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过程来安排,让学生学有所得,恰到好处,有利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有利知识的迁移,千万不能为谜语而谜语,牵强附会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即兴艺术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即兴艺术的运用
沾益县大坡乡亮泉小学 何琴红
摘要:
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艺术。通过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和分析法等对“即兴”教学艺术的特点,“即兴”教学艺术对教师的要求,“即兴”艺术的运用策略,运用“即兴”艺术必须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放入分析。“即兴”教学艺术是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互融合的集中表现:教师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完美的表达能力。只有多种知识多种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出现“即兴”艺术的“妙境”“化境”。教学艺术虽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我们期盼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并期盼着这朵奇葩开放得更加艳丽,从而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即兴艺术 ;运用;教学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1]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艺术。“即兴”教学艺术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生求知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审美欲望和创新欲望等表现,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乃至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作出的能动的、机敏的、善解人意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一种充满奇思异想的反应,这种反应因势利导,或诱导兴趣,或激发情感,或调集注意,或拓展延伸,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达到沟通、融会、共振状态,最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甚至收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即兴”教学为什么会有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兴奋、激动、精神亢奋、思维活跃、感情澎湃,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最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神奇魅力呢?
一、“即兴”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教学情境的突发性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步骤乃至细节,都是教师预先酝酿构思,精心组织、运筹、策划好了的,从时间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过去时”──即已经成为定局了的。唯有其中的“即兴”则是一种“进行时”──它是从课堂突发的,其发展跌宕起伏,不可预知。正因为它的发生、发展与接受处于同时同步,因而使学生兴奋、激动、精神亢奋、思维活跃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教师反应的敏捷性
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每节课都免不了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教师和学生时时都可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触动或是干扰。[2]但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能够敏锐的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巧妙的处理,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神奇,将一些看似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会心一笑,或有所感悟,或产生联想,或得到知识,或受到启迪。总之,学生通过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学养魅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上的“即兴”艺术既然多显现在突发情境中,因此,它所借助的心理机制往往并不是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而是简捷跳跃式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准确、深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察觉出突发事件、特殊情境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度或契合度,冷静沉着,准确判断,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行为、表情、言语,抓住有效信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3]在二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不尽相同,这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的高低差别,而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是会随机应变的,他在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会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即兴”艺术表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主要形态便是“活”──随机应变,机动灵活。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即兴”艺术体现在:教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时,能够作出灵活反应,给事件以巧妙、完善的处理,从而显示出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敏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在发挥“即兴”艺术时,如在中学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范围内运用知识经验,展现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应变策略巧妙,方法新、时机巧,既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好分寸,做到适度、适时、适情,巧中见奇,奇中见功,从而使教与学双边的动态活动凝聚在一个定向目标上,并成为“活”的整体。
(四)教学内容的扩展性
课堂上“即兴”教学的内容与该课课题密切相关,但有扩展,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教师往往因教学中的某一契机触发,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向相关领域或学科延伸。这种“即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二、“即兴”艺术的运用策略
即兴教学可以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主要运用策略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一)借题发挥,因势导入
当课堂初始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导入方案,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抓住突发事件潜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有一次在外地借班教说明文,由于时间仓促,不可能进行从容的课前谈话,而学生的紧张情绪却明显可见,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如果立即进入新课的学习,准会一上课就“闷”。于是,钱先生即兴说出了一段轻松的“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个学生这样回答:‘钱老师嘛,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的中间是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
钱先生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就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什么地方?”顿时,学生一个个举起手来,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2]
在这里,钱先生从课堂的具体情境入手,即兴发挥,顺水推舟,寓教育教学因素于谐趣之中,毫不费力地导入了新课,又巧妙地扭转了课堂之初由于学生情绪紧张而造成的沉闷局面。这个即兴导入语,巧妙地完成了对学生学习兴奋点的激发,十分切合当时的学习课题和教学要求,堪称“即兴”教学的经典范例。
(二)灵巧串联,随机调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因而教学中难免出现意外的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5]优秀的语文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会处变不惊,机智巧妙地利用外物的刺激而产生的灵感,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演绎出奇特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场所的自然景观、设施,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巧串联,即兴演绎,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一只小燕子从门口飞进了教室,东碰西撞飞不出去,部分学生的目光跟着燕子飞来飞去,不能专心听讲。教师即兴发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间’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学生们回答:“《匆匆》。”教师又问:“《匆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们回答:“时间一去不回。”教师马上肯定,并说:“有去无回就应该倍加珍惜时间。”学生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即打开窗子放走小燕子,又专心听课了。这看似“随意”的即兴问答其实蕴含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技巧,巧妙的“即兴”有效地控制住课堂上行将离散了的注意力;再如,有一位教师平时老穿一件夹克,衣着比较随意,国庆节长假后却穿了一套新买的深灰色的名牌西服,显得精神抖擞,风度翩翩,似乎一下子刷亮了学生的眼睛,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教师忽发奇想,改变了原来的作文训练话题,以“语文老师变‘酷’了”为话题进行当堂作文,结果学生们意兴勃发,文思泉涌,或写老师先前如何“寒酸”,像个藤野先生,或写老师变得怎样“酷”,成了“大帅哥”,或写老师因何变得这样‘酷’……一篇篇情真意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的好文章纷纷“出炉”。甚至一根红色粉笔也能引得学生眼前一亮,在《药》的明线和暗线的情节交结处,用红粉笔勾画了一个“人血馒头”的轮廓,再用白粉笔在中间填上一个“药”字,这一信手拈来的教学简笔画,新鲜刺激,触目惊心,一下子吊起了学生探索小说深刻意蕴的胃口……
(三)即兴表演,深情演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兴”教学艺术是智慧的岩石与情感的激流撞击出的一朵浪花。语文教师在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意图、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使其发生符合教师把握教材确定目标后既定意图的变化。在这种创造性的交流中,教师全部的身心活动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在一种忘我的情感驱动中,教师完全化入了角色,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施之以某种态势语言,或者激情澎湃地即兴放歌,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特级教师高润华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进入情境,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特写的定格镜头。这里,高老师在情感浪潮的冲击下,模拟“父亲”的动作,使用体态语完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新的“背影”图,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留给学生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还有位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再现了闻一多先生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斗士形象。另一位教师教《风景谈》一文的“延河归来”这一部分时,即兴将延安抗日战士唱的《解放区的天》《大生产歌》等轻轻地演唱了一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啊……”“大生产呀么,嗬咳!加油干呀么,嗬咳!……”随着欢快跳跃了老师的用意,立即打开窗子放走小燕子,又专心听课了。这看似“随意”的即兴问答其实蕴含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和教育技巧,巧妙的“即兴”有效地控制住课堂上行将离散了的注意力;再如,有一位教师平时老穿一件夹克,衣着比较随意,国庆节长假后却穿了一套新买的深灰色的名牌西服,显得精神抖擞,风度翩翩,似乎一下子刷亮了学生的眼睛,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教师忽发奇想,改变了原来的作文训练话题,以“语文老师变‘酷’了”为话题进行当堂作文,结果学生们意兴勃发,文思泉涌,或写老师先前如何“寒酸”,像个藤野先生,或写老师变得怎样“酷”,成了“大帅哥”,或写老师因何变得这样‘酷’……一篇篇情真意切、语言流畅、文采斐然的好文章纷纷“出炉”。甚至一根红色粉笔也能引得学生眼前一亮,在《药》的明线和暗线的情节交结处,用红粉笔勾画了一个“人血馒头”的轮廓,再用白粉笔在中间填上一个“药”字,这一信手拈来的教学简笔画,新鲜刺激,触目惊心,一下子吊起了学生探索小说深刻意蕴的胃口……
(三)即兴表演,深情演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兴”教学艺术是智慧的岩石与情感的激流撞击出的一朵浪花。语文教师在千姿百态的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课文,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意图、情感施教于教学对象,使其发生符合教师把握教材确定目标后既定意图的变化。在这种创造性的交流中,教师全部的身心活动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里。在一种忘我的情感驱动中,教师完全化入了角色,进入了忘我的艺术境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情不自禁地施之以某种态势语言,或者激情 澎湃地即兴放歌,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美的氛围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
特级教师高润华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进入情境,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副吃力攀越的样子,完成了一个特写的定格镜头。这里,高老师在情感浪潮的冲击下,模拟“父亲”的动作,使用体态语完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新的“背影”图,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留给学生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还有位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激情喷涌,“拍案而起”,再现了闻一多先生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斗士形象。另一位教师教《风景谈》一文的“延河归来”这一部分时,即兴将延安抗日战士唱的《解放区的天》《大生产歌》等轻轻地演唱了一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啊……”“大生产呀么,嗬咳!加油干呀么,嗬咳!……”随着欢快跳跃的旋律,解放区那种火热的生活场面,军民们那种以苦为乐、团结奋战、共渡难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气干云的革命激情便生动形象地凸现在学生的眼前,即亲切又直观,学生深受感染,以至心驰神往。还有教师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即兴摹唱了刘欢的《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仅使学生在影视媒介中所欣赏到的英雄形象在大脑中得到唤醒和再现,而且还引发出一种“我知晓、我熟悉、我评判”的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一吐为快的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总之,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忘情地化入角色时,由于处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气氛中,情感的波涛在激荡、冲撞、裂变、组合,灵感迸发如开闸的水流,汩汩滔滔,激荡出奇异迷人的浪花来,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歌一咏,这些即兴的表演,创设浓浓的情感氛围,渲染不同的感情基调,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原本被动接受的禁锢的心灵得到解放,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并受其感染,感情得到提升,灵感得到激发,从而达到一个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情感层面,使教与学变得既轻松活泼又趣味盎然。
(四)即兴评价,热情鼓励
课堂上的即兴评价是依照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作出的随机的即时性的价值判断。这种即时性的评价属于非系统性评价,它具有相当灵活的机制,对其时机、内容、方式的控制很难在备课时预测和安排,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丰厚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机智。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对了的,要立即给予肯定;发现学得好的,要及时加以评议。运用好即兴评价,有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积极作用。听听钱梦龙老师公开课教学时的几段精彩的即兴评价语吧。学生朗读了课文后,他评价说:“朗读,能做到声音响亮,吐字准确,有顿有挫。”学生归纳了段意,他评价说:“我们同学很会读书。编提纲,用五言、七言回目式,不仅通俗,而且概括性很强,又便于记忆,是个好方法。”学生提出问题,他说:“我们同学很会动脑筋,不仅能读懂这篇文章,而且能根据文章揆情度理、思前顾后地提出问题,更可喜是还敢于质疑求疵,找出文章的毛病来。”这些即兴评价,要言不烦,准确恰当,既条分缕析,又溢满赞美之情,调动了学生情绪,调节了课堂气氛。[7]
有时候,针对某些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教师的即兴评价可能带有讽喻的成分,但绝不是挖苦,而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是怀有热情和期待、富有人情味的,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的。例如有一次,笔者引导学生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咬文嚼字》一课,当赏析贾岛诗《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师生正为是韩愈改订为“敲”好,还是朱光潜先生分析的“推”好而争论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一声撞门而入,径直入座。教师并没有立刻批评那位学生,而是即兴开导:“同学们,这句诗还可以提供两个动词供大家推敲:‘撞’或‘踹’。大家看看到底哪个词用得准确?”有的学生说:“朱先生的意见好,‘推’可表现孤僧步月归寺、独往独来、自在无碍的胸襟气度。”有的学生说:“还是韩愈改得好,用‘敲’能够以静衬动,扣住了诗题中的‘幽’字,而且这个‘幽居’也应是李凝的住所,而非和尚的寺庙。和尚深夜来访,当属情趣高雅、知书明礼之人,以他的品性修养,自应彬彬有礼,所以还是用‘敲’好。”有的同学说:“用‘推’或‘敲’都有道理,但无论如何不能用‘撞’或‘踹’。否则,那来访者就不是一位诗僧,而是那位大吼大叫、粗鲁狂悍、打家劫舍、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了。”“哗──”教室里顿时爆发一阵掌声,那位迟到的学生也大笑了。这时我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旁弯腰轻声问:“你赞同用哪一个动词呢?”这位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知道应该用哪一个动词了。”这里,教师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即兴引发了一场讨论,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又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
三、“即兴”教学艺术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即兴”艺术说到底是一种应变艺术,是一种教学机智。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积累和反复历练的基础上“妙手偶得”。具体说来,它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诸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鉴赏写作,甚至涉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多学科知识。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外文学史常识要了如指掌,对各个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要耳熟能详,同时还要具备语文之外的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国内外时事,关注社会人情。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及时更新知识,要养成勤观察善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即兴”教学储备“知识财富”。[8]
(二)对教学技能运用自如
从心理学层面讲,教师课堂上的“即兴”主要源于松弛和高度的兴奋状态。松弛源于自信,自信源于充实,充实源于积累及其对各种教学技能的运用自如。如果把教师语文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比作绿茵场上球员潇洒飘逸、一球中的、赢得观众阵阵喝彩的临门一脚,那么对语文教学各种专业技能技巧的把握也就是不论盛夏严冬的摸爬滚打艰苦训练。
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组织教学技能、结束技能等等。教学技能是“即兴”教学的载体,因为在即兴教学中,教师不能不用一至数种教学技能。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的“即兴”教学的成败。
(三)对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即兴”教学突破了某一种传统的或固定的教学模式的限制,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当然得心应手,但要使“即兴”教学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必须富有创造性,对已经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不妨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注重课程的非设计性、超越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急转弯”,善于营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
四、运用“即兴”艺术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即兴”教学艺术是围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应变,是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一种机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升华,它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目的性和思想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即兴”艺术的运用要紧扣课题,围绕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并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要顺情缘境、审时度势,切不可信马由缰、离题万里,更不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那种和随意性画等号的“即兴”与语文教学需要的“即兴”艺术完全是两码事,那只能导致教学目标偏离,甚而导致课堂失控,是极不足取的。
(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根本点。[9] “即兴”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情境的突变因素和教师的灵感顿悟,是教育科学的艺术创造,这种“即兴”或与情感体验有关,或与审美情趣有关,或与德育渗透相关……这就要求“即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教师在 课堂上运用“即兴”艺术一定要端正思想,切不可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出发点,将“即兴”变成自话自说的“独角戏”,更不可借此在课堂上“做秀”,将“即兴”变成卖弄自己的噱头,哗众取宠。
(三)“即兴”必须适度
列宁说,真理只要向前跨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语文课堂中“即兴”艺术的运用要把握好一个“度”,就是说,“即兴”并非任性,“即兴”要适度,要富有启发性和可接受性,要抑制无益的激情。那些多余的、过头的、无效的、有失分寸东拉西扯的“即兴”,不仅不能激发感情、开启心智,反倒会离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影响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10]至于那种格调低下、插科打诨式的“即兴”,则无异于画蛇添足,只能弄巧成拙,大煞风景,败坏学生求知的胃口,破坏课堂的气氛。是否掌握分寸、是否恰到好处,正是“即兴”教学有无艺术性的重要分野。因此,把握好“即兴”教学的度,不只是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教学思想问题,应该把“适度”作为“即兴”教学艺术运用的一条基本原则。
“即兴”教学艺术是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互融合的集中表现:教师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还要有完美的表达能力。只有多种知识多种技能有机融合,才能出现“即兴”艺术的“妙境”“化境”。教学艺术虽有原则可循,但无框框可套,我们期盼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艺术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并期盼着这朵奇葩开放得更加艳丽,从而为语文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和魅力!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艺术
时间: 2010-5-11 16:12:00 来自: 阅读: 472评论: 0
【内容提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课堂取得高效,就得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如何讲究课堂教学语言?一是提高语言质量;三是把握语言的原则;三是锤炼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教师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动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种类
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流程,以及教学用语的实际功能来说,课堂教学语言一般可以分为导入语、描述语、提问语、点拨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另外,体态语也应视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教学语言,它对“有声语言”起着补充、辅助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常能产生“妙不可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二、课堂教学用语的一般运用原则
1.导入语要以情“煽”情,富有激趣性
新课伊始,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应该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比如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先揭示课题后,以充满阳刚之情的语气导读:在我的心目中,战争的场面是激烈的,战士们是勇敢善战、坚强机警的代名词,可是这儿的战斗是在哪呢?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本课中写谁与谁的战斗?结果怎样?学生的心弦一下子被抓住了,自然产生阅读的急切欲望。
2.描述语要生动,富有感染力
教师课堂教学时描述性语言同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教师声情并茂地叙述,抑扬顿挫地抒情,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学生心弦;时而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时而深沉悲怆,催人泪下。这些富有文采与情感的语言,总是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与共鸣,于不知不觉中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范例。如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先播放桑兰比赛、获奖的镜头,再现她轻盈、优美的动作,让学生具体感受桑兰跳马成绩的优秀。继而教者以舒缓的语调描述:桑
兰5岁开始练体操,12岁入选国家队,多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是我国女子体操队最优秀的跳马选手。如此优秀出色、运动事业前程似锦的17岁少女,在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上意外从马箱上摔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稍作停顿后语气转而激昂)然而残酷的现实并未使桑兰悲观绝望,她以顽强的毅力微笑着承受一切!请找出有关语段感情朗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然深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撼,语言得到训练。
3.提问语要精炼明确,富有启发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一条主要渠道,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语言应该简洁明确,问题宜少而精,教者应精心设计一两个主干问题串连全文内容、人物情感和文本思想,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难点。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所谓要言不烦。例如:教学《梦圆飞天》一课,先播放“神舟5号升天的录像片段,让学生欣赏,可以设计以下个问题导读:同学们,看了录像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要说?课文是怎样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地探究,就能较好地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相关的大体内容。
4.点拨语要适时适度,富有点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轻易回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也常常会遇到疑难费解的问题。在学生疑而思、思而不解之际,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其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作用。同时,教师的点拨语要适可而止,不能全部代学生所劳,否则“解铃还是系铃人”,必须削弱了“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的点拨应像一个路标,为学生指点迷津,提示思考的方向;教师的点拨应像一个支点,使学生借助于这个“支点”能自主地深入探究,向文本知识的深处“潜游”。
5.过渡语要自然,富有灵活性
过渡语犹如桥梁,能带领学生从这一个学习点转向下一个学习点,使教学环节前后贯通,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承接,使学生思维螺旋式深化。教者安排过渡语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思维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适时引导学生,或切换思维点,或深入挖掘、感悟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过渡语贵在自然妥贴,贵在灵活而不牵强,让学生思路如潺潺溪水,一路畅行,不觉突兀。
6.评价语要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课堂表现,教师少不了要进行点评。一般说来,评价语应简洁明确,对错优劣恰如其分。同时,评价语要带有激励性,表现好的固然要加以肯定、表扬,表现欠缺的也要找出其可肯定处,略作肯定,并指出需要更改、努力的方向,避免“一味捧杀”与“一味棒杀”。
7.总结语要情思绵长
一堂语文课的总结语因文而异,或收束聚合,或拓展开放,但都应达到“课已尽,趣未尽”的效果,卒章显志,点明文章主旨与情感。好的总结语对所学课堂知识起着总结强化作用,对学生思维起着整理升华作用。教学《水上飞机》时,可以这样设计结尾:人类真有本领,能研制出“水上飞机”,不仅能在海面上驰骋,而且能够腾空飞向蓝天!让我们做个小小科学家,放飞自己的想象,造一架水上飞机,让它发挥新的作用。请以“我开水上飞机”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写出开的是哪一种水上飞机,它什么样儿,你在水上飞机上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学生自然会梳理课文的脉络和内容,进行模仿。这样安排既对课文略作整理,又激发了学生对新兴科技成果的好奇和向往之情,甚至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结束安排真可谓情思绵长,课尽意未尽。
三、提高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
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要想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师首先要潜下心来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源头活水”,使教学语言扎根于一个较丰厚的文化层面上;其次教师还应向身边的人学习,尤其是教师同行,多方采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加强教学反思,反思自己课堂语言的成败得失,长此以往,必然能逐步修炼到文思泉涌、妙语连珠的境界。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
算作语言大师,才能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像蜜一样“粘”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如沐春风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语言不是画卷,却比画卷色彩斑斓;语言不是糖果,却能让人咀嚼出甘美香甜;语言不是蜂蜜,却能粘住听者的奔放思绪;语言不是钥匙,却能启迪人们心灵的闸门。我们教师要刻苦修炼课堂语言艺术,让它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揣摩运用,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锤炼和规范教学用语,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畅达精炼、形象生动和幽默风趣,并使语言富有真情实感,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淮安市淮海路小学 王蓓)
第四篇:谜语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谜语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谜语?
1.谜语是一种集天文、地理、文史、自然、社会、思维于一体的游戏,是一种口头传播的文化形式。
2.谜语由谜面与谜底两部分组成,有的还有提示语与谜格。
3.谜面就是告诉你的已知内容,谜底就是要你猜出来的内容,提示语就告诉你要猜的范围,谜格就是告诉你用什么方法去猜谜底。
4.谜语与魔术一样,知其谜底则很简单,让你恍然大悟,不知谜底则想破脑壳也难想出来。
5.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谜语的方法来教学生认识汉字,这样一来汉字教学更有趣,也更有成效。
二谜语的分类。
小学教学中,我认为谜语按谜底可以分为字谜、图形谜、数字谜、成语谜、人名谜、自然谜、物谜等。也可以按学科分类,分为数学谜、物理谜、化学谜等;按谜底个数字可以分为单一谜与组合谜。
我们可以把语文、数学等各学科融入谜语中,增加这些较为抽象学科知识的趣味性,加强学科整合,整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三谜语实例。
根据小学教学中常常应用到的各类成语,结合我的经验,我把小学教学中的谜语分为两大方块。四常见的字谜猜字法。
1.异中求同法。如猜字谜:运动会里都有它(云)
2.组装部件法。如猜字谜: 十月十日。(朝)(萌)
3.部件重组法。如猜字谜:江西南昌。(汩)
4.部件移动法。如猜字谜:主动一点。(玉)5.会意组字法。如猜字谜:重逢。(观)
6.减笔画猜法。如猜字谜:去字少一竖,天上飘着走。(云)
7.改变笔画法。如猜字谜:一头捅破天。(夫)8.加一加方法。如猜字谜:又到水边。(汉)9.减一减方法。如猜字谜:座中无人(庄)
10.拆字组字法。如猜字谜:要一半扔一半(奶)11.换概念思考法。如猜字谜:河岸(滂)12.谜面暗示法。如猜字谜;水落石出(泵)
13.关注位置法。如猜字谜;重点支援大西北(头)
14.走出误区法。如猜字谜:木字多一撇,不作禾字猜(移)四其他各类谜实例: 1图形谜。
2数字谜。如:泰山中无人无水。
(三)3人名谜。如:油煎豆腐(猜一唐诗人名)(李白)4成语谜。如:0 2 4 6 8(猜一成语)(无独有偶)5数学谜。如:我先走了(猜一数学术语)(不等)
6自谜然。如:天麻子,地馒头,河扁担,水骨头。(猜四样自然物)(星星、坟、桥、冰)
7口语谜。如:寒舍(猜一口语)(茅屋)
8地名谜。如:四季温暖(猜后中国城市名)(长春)9影视谜。如:彩色封面(猜一故事片)(画皮)五谜语中的学科整合。
各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入谜,因此,我们就可以应用这一点,将二门或几门学科知识融在一起 A数字与语语结合。B文字与成语结合。C影视与谜语结合。D物理与谜语结合。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猜出下列谜语。
1.字谜:A、十五天(胖)B、人在草木中(茶)
C、天下第一鸟(鸭子)D、止少少一点(省)
2.成语谜:A、回(表里如一)B、1 3 5 7 9(天下无双)
C、五指(三长两短)D、神枪手(百发百中)3.数字谜:A、其中
(二)B、白(九十九)
C、吾没口
(五)4.数学谜:A、火车轨(平行)B、儿别母(分母)
C、不带零头(整除)
5.自然谜:弯弯一座桥,架在半天腰,七色看得见,一会就不见。(猜天上一物)(彩虹)
第五篇:有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有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吴山中心校五十埠小学 邓晓宏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能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做到: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巧妙运用过渡语,使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紧密连贯,前后一体;用富有后劲,另人回味无穷的结束语,升华巩固课堂所学;创设互动的课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 艺术 提高 效益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如果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他的教学也就会如虎添翼,备受欢迎。教学艺术不同于单凭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艺术,也不同于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及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表演艺术,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浪潮,正向着教学民主化、个性化、科学化、程序化推进。教学实践活动越来越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新课程理念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对策:
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讲课如同写文章,布局结构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中情”。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导入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导语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总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语。
二、传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决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想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就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读取研究。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讲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中举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表演,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巧妙运用过渡语,使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紧密连贯,前后一体。
1、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2、教学内容前后虽自成章节,但又各自独立。在这样的交换处,教师要对前一部分进行总结,从而由前一部分导引到后一部分,使教学节拍分明,层次清楚。对前一部分的归纳总结应是一种精简、梳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转入另一个环节。
3、教学由一内容过渡到相关的另一内容时,教者可抓住另一内容的性能、特点、作用、影响或者有关的人和事,进行渲染式的介绍、激励。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感、好奇心、求知欲。这样使过渡既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内容。
4、一堂课中,如果所教学的内容由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所组成,教师在段与段、层与层间的过渡可以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各段、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特点过渡,这种前后一贯的过渡形式,有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则会使人有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总之,课堂过渡语的运用,要承上启下,既要承接前后的内容,又能导引所要讲的知识,但又不能忸怩作态,故弄玄虚,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因此,课堂过渡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
四、用富有后劲,另人回味无穷的结束语,升华巩固课堂所学。
课堂结尾也是一门艺术,好的结尾会使整个讲述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在朗读中激起共鸣,在描述中余音渺渺。古典章回小说很注意文章结尾,每当关键处,戛然而止,写道“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云云。使人读到兴处,余味不绝,欲再睹为快。文章小说尚且如此,对于一堂课而言当然也不例外,要求课堂收尾像豹子尾巴一样富有后劲,令人回味无穷,收益颇丰。
1、经过详细具体的讲解、分析或精彩生动的铺陈、抒情或严密精确的推理论证之后,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教师利用最后几分钟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寥寥数语,勾勒出其概貌、总体。
2、课堂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激行。教师在讲完一堂课之后,将内容深化、生发出去,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其产生共鸣。不但“知之深”,而且“爱之切”,或:“恨之入骨”,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兴奋不已。
3、有些课文,讲解时,教师可先详细讲述、尽情铺陈,然后用
一、两句话点明要点、要旨,使教学精简得神,犹如画龙先不点睛,而后“点之则飞去矣”。这样,“一石击破水中天”,学生会有所顿悟;或:“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4、用空白艺术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不同的读者对空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就产生了“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现象。当代中学生芳华正茂、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教师可在课堂结尾处留出空白,让学生在空白情境中尽情释放个体情感,自由想象,张扬个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作为课堂结尾,如演讲、辩论、练习、解疑答问等。总而言之,如果能巧妙地设计课堂结尾,则会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富有后劲。
五、创设互动的课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激情、灵感、知识和经验与课程融会贯通,并且要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创生知识,教学才会富有吸引力。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高效的教学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的向学生“传话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个体。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还要育人,要着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新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翻、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理想世界”。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