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的调研和思考
关于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的调研和思考
施平平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利益格局不断变化和调整,大量新型矛盾层出不穷,调解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各类调解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成为新形势下调解工作取得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近期,本人和法工委、县法院、司法局的有关同志,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就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认为,城厢区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是有效化解案多人少矛盾、体现司法为民宗旨、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对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构建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城厢区的主要做法
2007年10月以来,城厢区委、区政府在立足诉讼调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调解组织网络,强化诉讼与非诉讼调解制度和调解活动衔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院指导、部门配合、共促和谐”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新机制,借助并整合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区上诉和信访总量不断下降,2008年上访人数同比上一年下降了22.2%,司法调解成功率有明显提高,由2007年的48.8%上升为2008年的75.2%,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妥善处理,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他们的做法主要表现为“三个衔接”:
(一)调解组织网络衔接。该区成立了“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
小组”及办公室,性质为区委、区政府的一个常设办事机构。办公室人员由综治办、法院、司法局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教育、卫生、劳动、公安、交警、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解决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并促进相互衔接配合,建立大调解格局,形成合力,有效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除了区成立领导小组外,还在下属7个镇(街道)、20多个成员单位中成立了调解组,调解工作的组织网络触及辖区每个村居。
(二)调解工作制度衔接。该区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一体化。其中较为典型的制度有:
1、调解员的“邀聘”和“点将”制度。邀聘调解员来源于人民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人民陪审员或退休法官等,其主要职责是开展诉前调解、接受法院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和参与其他调解衔接事宜。“点将”制度,即法院将邀聘调解员的基本情况输入信息库,供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
2、应急调解制度。应急调解是该区调解工作的一大特色,区法院成立了“突发性事件处置工作指导小组”,主动与区委、区政府常设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开展对应调解衔接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落实第一责任人,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自2007年以来,先后成功调处了60多件突发性和群体性纠纷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3、绩效考评和经费管理制度。区综治委把调解衔接工作情况列入综治考评内容,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考评细则,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和化解。调解衔接
工作所需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各成员单位、各镇街也优先保障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经费,区法院对特邀和聘任调解员实施计件补贴制度,以激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诉讼与非诉讼调解衔接。主要通过“三调解、一确认、一指导”来实现诉讼调解和非诉讼调解活动的衔接。“三调解”即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一确认”即效力确认,对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审查后认为调解协议合法有效且系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的,以调解书形式确认其法律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一指导”即指导调解,法院指定审判业务骨干,分片包干,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展开调解工作,并应党委、政府或基层调解组织要求,派员靠前指导突发性、群体性纠纷的调处工作。
二、我县调解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调解组织看,共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63个,配备人民调解员1897名,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扩大。从调解领域看,除抓好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传统纠纷调处外,积极介入公民、法人之间的土地承包、征地拆迁补偿、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等现代社会热点、难点的调处,调解领域不断拓宽。从调解机制看,一方面不断规范调解工作机制,制定了调委会工作责任、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五不准”等一整套调解工作制度,统一和规范基层调解机构调处纠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如兰亭镇试点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有效整合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各项功能,夯实村级维稳基础,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又如齐贤镇试点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设立镇调委会和派出所的联合调解室,逐步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等调解形式的对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时,我县的调解工作还存在一下问题:一是组织建设有待扩面。特别是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中建立的调解组织不多。二是协作机制有待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调解工作的沟通和配合机制还没有效形成,“大调解”制度建设亟待推进。三是调解衔接有待深化。尚未形成司法调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这四大调解方式的深度衔接和整合。四是调解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调解员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参差不齐,且往往身兼数职,影响了调解效率。
三、关于我县构建“大调解”格局的若干思考
结合城厢区的主要做法和我县的调解工作实际,本人对我县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的构建作了如下思考:
(一)重视和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根本。城厢区的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之所以上下齐心、配合得当、衔接紧密,根本上在于坚持了区委的正确统一领导,从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设立到各镇街调解组的配置,从各项调解工作制度的制定到具体制度的实施和落实,都离不开区委的统一部署。我县的“大调解”体系构建也必须始终坚持县委的正确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以确保大调解工作的全盘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扩充和强化调解组织网络是基础。城厢区实施多元化调解衔接机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建立健全了一个以多元化调解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指挥中心,覆盖乡镇、村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的调解网络,为调解衔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组织保障。我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同样要以健全和完备的调解组织网络为基础,可参照城厢区做法,逐步扩充和强化调解组织网络,在各镇街、村居、行政机关和有关行业协会中设立调解组织,配设调解员,形成挂钩法官——司法所长——调委会主任三个层次的工作网络,调解组织的相关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确保经费及时到位。
(三)加强和改进大调解制度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否合理和完备是决定一项工作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长效性的关键因素,城厢区所推行的各项调解工作制度,既富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又兼具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保证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议在立足本县原有调解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城厢区相关的先进工作制度,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以适应大调解格局的需要,确保我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纳入法治化轨道。
(四)整合和优化全社会调解力量是保障。一方面要集聚和整合全社会的调解力量,学习城厢区有关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效力确认等调解衔接机制,实现诉讼调解和非诉讼调解活动的有效衔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促进司法资源、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法律手段、行政措施、道德力量多管齐下,为彻底解决矛盾纠纷提供全方位保障;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调解队伍的素质,逐步建立专职调解员
制度,从能力、经验、知识、公信度等各方面严格调解员的资格,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现有的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加强其后续力量的发展,为“大调解”格局的构建提供的人员保障。
(作者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二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调解纠纷不再是法院一家的工作,多元化解决纠纷问题的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更加注重调解工作的多元化,本文仅以**县人民法院为例,就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浅析如下:
一、坚持党委领导,构建法院为主,各部门联动的“大调解”格局。
“大调解”工作调和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综治部门牵头,法院主导,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自治组织参与的大调解网络,形成人员联动、设施联用、信息联享、机制联通、矛盾联调的全面覆盖城乡每个角落的大调解体系,更好地发挥调解合力的作用。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把制度建设作为有力支撑,不断促进大调解体系规范化运行。对大调解体系中各调解主体的职能分工、诉讼与非诉调解机制的对接、非诉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大调解工作的监督考核等内容,应在对本地实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缜密、实用的操作制度,要明确回答纠纷发生后由谁负责调处、怎么调处、调处后怎么办、调解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等问题,做到落实有部署、推进有保障。三是监督支持到位,大调解全面覆盖。首先,建立健全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党委要把“大调解”体系建设和开展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考核中,非诉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奖惩依据之一,奖优罚劣。法院要将各庭室、各族法官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绩效考核,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作为创先争优的考核指标之一,不断鞭策其加强调解工作。其次,强化调解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法院要落实法官分片包干制度,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开展调解工作;加大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点评调解文书、现场指导、邀请旁听案件审理等多种形式,讲解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提高调解员水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的补贴等列入财政预算,解除广大调解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调解工作中。
二、坚持内外联动,构建依靠综治合力化解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法院在发挥大调解体系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调解主体的沟通协调和联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主动性,全力化解各类纠纷。一是建立健全诉前调解与信访维稳的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信访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调处涉诉涉法纠纷的同时,共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稳控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司法局和各乡镇的沟通协调,将法官下派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乡镇人民调解指导站和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和规范,根据乡镇所辖区域,分工负责,定点联系并指导调解员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具体案件成功调解为落实的措施,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全县的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机制。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纠纷或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纠纷,法院应加强与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团维权组织的联动配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独特地位优势,实行委托调解、邀请调解、联席会商等方式,建起一条矛盾纠纷专业化调处的快捷通道。
三、完善调解制度,构建科学规范、效果良好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和完善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调解协议确认等工作制度,使调解衔接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更具可操作性。一是完善诉前调解机制,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当事人要求诉讼立案的,由法院主动向他们宣传非诉讼调解的特点,鼓励、引导他们先由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行业协会调解。二是完善协助调解,法院在诉讼调解过程中,根据案件审判需要,吸收特邀调解员、当事人亲友或有关组织的人员等协助法官一并进行调解。三是完善委托调解,对已经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直接将案件委托上述单位或聘任、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四是强化效力确认,对经特邀调解员或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协会等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经审查后,依法确认其效力,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四、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构建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成立由党委政法委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大调解”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督办、考评,制定“大调解”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联席会议由县政法委牵头,根据实际,适时召开,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院、公安、信访、司法行政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通报发现和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给人民调解组织和行政机关,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第三篇:九龙镇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实施方案
党发„2008‟106号
关于印发《九龙镇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
工作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党支部、各村(居)委会、镇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平县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实施方案‡的通知‣(罗办发„2008‟69号)精神,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将•九龙镇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九龙镇委员会 九龙镇人民政府 2008年11月20日
(一)工作原则。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实事求是、公平正义、自愿平等的原则。
1、坚持自愿平等,保护合法原则。调解工作要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基础上由调解组织依法进行调解,不得因未经调解不当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要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途径解决纠纷。
2、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工作纪律,完善工作制度,做到公道中立、平等协商,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客观公正地解决矛盾纠纷。
3、坚持依法办事,程序规范原则。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照规定进入调解程序,按照程序形成处理意见,调解过程有记录。形成的意见、决定、协议要签字,应该公示的必须公示。
4、坚持顾全大局,互谅互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调解组织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在符合政策法规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理顺当事人情绪,在协商沟通基础上互谅互让,做到全面考虑、综合平衡、灵活变通,真正实现调处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5、坚持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排查受理,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减少群体性和非正常上访,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臵得好。
6、坚持处理到位,不留隐患的原则。各级部门的调解组织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好处努力,健全工作预案,完善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防止矛盾纠纷的反复、扩大和
司法所及基层法律服务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等相关站(所)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对各类矛盾纠纷实行统一受理、归口办理、依法调处、限期办结;对辖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梳理、立案、转办、交办、催办和主动调解;深入开展调研,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畅通上下信息渠道;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案定补”、“以奖代补”的检查考核、登记造册和上报县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审核,兑现工作(村民小组所调解的民间纠纷符合“以案定补”、“以奖代补”规范要求的每件补助20元);按要求按时报送相关数据、材料。
(二)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与综治室(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三块牌子,一班人马”。主任由党总(支)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村“两委”领导、“三室一庭”负责人担任,委员由综治室专职人员、治保主任、调解主任和村民小组长组成。
村(社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依托村级调解室开展工作,专职调解员具体负责,主要负责对本辖区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受理、调处、立卷归档,指导村民小组(自然村)调解员、信息员开展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案定补”、“以奖代补”的初审工作,收集社情民意,做好相关信息、资料的报送工作。
(三)村民小组(自然村)设调解员、信息员。负责反映情况,对本组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调处、上报。
四、工作流程和办理时限
施,统一进行调解。
(1)一般矛盾纠纷,应在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2)涉及人数较多、时间较长、情况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应在受理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情况特别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才能调解的矛盾纠纷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3)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列出调解时间表,面向群众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信任,创造条件逐步予以调解;
(4)因政策或历史等原因,一时难以调解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实做细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包保责任和教育稳控,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待条件成熟后予以解决;
(5)对无理要求或者违反政策、法规的诉求,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切实做好过细的宣传、教育、说服、稳控、疏导工作。
3、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矛盾纠纷,由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组织研究工作措施,报党委、政府集中力量进行调解,必要时可采取召开听证会的形式进行疏导调解。
(四)督办。对交由本级职能部门或者下一级职能部门、调解中心调解的矛盾纠纷,逐一督办,对重点矛盾纠纷要进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
(五)建档。对受理的矛盾纠纷,各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室应逐件详细登记建档,实行动态管理并认真分析矛盾纠纷的规律和特点,预测矛盾纠纷发展趋势。
五、工作要求
成整体合力,多方面、多层次解决矛盾纠纷。
(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宣传化解矛盾纠纷的好经验、好做法。
(五)各级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把依法调解、自愿、平等和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贯穿于矛盾纠纷 受理、调解、达成协议的各个环节。不能把本级出现的矛盾纠纷推向社会,不能把本级应该处理的矛盾纠纷推给上级。
(六)各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要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七)要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抓好一年一度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切实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八)镇党委政府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明查或暗访的方式,深入实地开展检查,年终进行综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主题词:政法工作 社会矛盾纠纷 调解 方案 通知 抄 报:县委,县政府。
抄 送:镇人大,纪委。九龙镇党政办公室 2008年11月20日印发(共印60份)
第四篇: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镇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汇报
为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深化平安建设,**镇积极探索,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着力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4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扎实开展了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建设,为巩固深化平安建设,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定因素,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近年来精心运作,大调解机制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大调解网络进一步健全,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调解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排查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水平明显得到提升,使大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坚强防线,成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切入点。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我镇坚持每月开展社会稳定及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每半月对社会矛盾进行排查一次,及时了解掌握社会矛盾纠纷规律特点,组织开展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我镇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法庭几家单位,抽调人员组建**镇矛盾纠纷联合排查调处中心,负责日常工作。调处服务中心配备了必要办公设施,达到六有标准,设有接待窗口,接待群众咨询和受理、登记矛盾纠纷事宜。与人民来访接待中心联合办公,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强化访调对接。将调处服务中心打造成集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更多功能的便民、惠民综合性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平台。
三、巩固、加强镇调处中心建设。主要承担着本辖区社会矛盾纠纷的接待受理、分流指派、协调调度和督办指导,直接调处或与有关部门联合调处复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信访、国土、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调处中心工作,对于本部门归口管理的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对于非本部门的矛盾纠纷,积极配合调处。镇调处服务中心聘用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专职人民调解员。
进一步加强调处中心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调处中心 达到“六有”、“六统一”标准,建立例会制度、业务学习、纠纷排查、重大纠纷快报、纠纷登记、信息上报及统计、档案管理、岗位责任、当事人回访、总结评比等十项工作制度基础上,着重强化建立分流移交、办结报告、检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调处中心建立完善了接待受理、分流指派、依法调处、办结报告、督查回访的运作流程。调解工作程序,要有申请受理、调查、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回访等环节。
1、分流指派制度。调处中心对所有接防受理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处理”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调处或分流移交到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和单位调处。
2、办结报告制度。调处中心受理的各类纠纷,无论直接调解或分流指派,一般纠纷在15日内调解,重大、疑难纠纷、复杂纠纷在1个月内调解,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原则上不能超过2个月。办结后及时向调处中心报告,不能按时办结的,要报告原因。
3、检查督办制度。调处中心定期对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调处进度和调处结果。每月通报分流指派案件的调处情况。
4、责任追究制度。调处中心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等原因造成矛盾纠纷激化或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要向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责任查究建议。
四、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级人民调解组织是大调解工作的重要依托,各地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调解工作的成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
(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区域性、行业性为节点的新型人民调解组织体系 巩固和完善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今年,我镇在9个村居分别建立了规范化的标准人民调解室。严格人民调解员的选聘条件,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内部管理和业务开展。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和特殊群体、重点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在矛盾纠纷多发的领域和部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
健全完善“访调对接”机制。我镇信访部门(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对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信访案件,且当事人愿意调处的,进行及时分流移交各级调委会(调处中心)先行调处。对信访量大,群体性上访多,矛盾突出的信访问题,邀请专职人民调解员定期或不定期参与信访接待。同时,针对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保护医患纠纷等多发性矛盾纠纷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实际,我镇还成立了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拓展人民调解与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工作对接,发挥工会、妇联在调处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负责相关类型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加快特殊领域矛盾纠纷的集中化解。
五、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我镇认真落实调处服务中心和人民调委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素质,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组织人员到先进地方观摩学习,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分类管理,培养更多调解专家、调解能手和首席调解员,不断提高调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六、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我镇把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综治考核目标,结合当地实际,要求各单位认真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工作,调解工作。对于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加强工作考核。把大调解建设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加强对本地大调解工作推进情况的定期检查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平安建设综合性先进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责任查究,健全完善诫勉谈话和落后警示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警示并限期整改;对大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每年都予以表彰奖励。
我镇积极发挥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机制作用,自这项工作有序运行以来,未发生矛盾激化,实现无民转刑案件和重大矛盾积案发生。
第五篇:如何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如何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前言: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就是通过积极整合调解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认真研究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问题,增强人民调解工作效果”。在人民矛盾高发的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整合资源,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衔接,以司法所为平台的,社会和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大调解格局,依靠基层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大调解”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立足职能,强化优势,在构建“大调处”格局上发挥主体作用,人民调解以其组织机构的广泛性、调解领域的宽广性、调解方式的灵活性、调解效果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民调解将在构建“大调处”格局中担当重任。
(一)是在总体布局中。县、乡两级分别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办公场所设在县市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县、乡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时,采取以人民调解为主,辅之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调解方式,特别是在调解成功后,统一使用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来达成协议,保障调解结果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确保调解协议顺利履行。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大调解”格局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来访群众的日常接待、法律咨询和案件分流等工作,安排其它成员单位指派人员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轮流值班,拥有对矛盾纠纷的分流指派权、协调调度权、检查督办权和责任追究建议权。
调防结合,化解纠纷,在开展“大调解”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人民调解组织广泛、队伍庞大,遍布城乡基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已形成了覆盖面广、结构严密、信息畅通、高效便捷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因此,要充分利用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的组织网络优势和人员队伍优势去开展“大调解”工作。
(一)抓信息收集,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发挥人民调解植身基层、了解民情、收集信息快的优势,组织各级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在基层深入开展信息摸排工作,把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和纠纷动态。健全和落实纠纷信息反馈制度、重大社情报告制度和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制度,全面掌握真实客观的纠纷信息。加强对各类纠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处置措施,使“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激化前”,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
(二)抓排查调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来自于基层,大部分矛盾纠纷主要依靠人民调解来解决,人民调解成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渠道”。“大调解”工作要以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为主力军,开展经常
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三个一”定期排查措施,即每月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清理,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摸底排查例会,每月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回访。同时,在“双节、两会、三夏、三秋”等重大节日期间和重要时期,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针对民间纠纷的多发季节开展因时预防,针对多发地域开展因地预防,针对纠纷当事人和纠纷特点开展因人预防,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开展分类预防,牢牢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主动权,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
(三)抓联防联调,妥善处置疑难复杂纠纷,处理重大复杂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在发挥“大调解”集中优势、协同作战、效果明显这一优势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发现纠纷早、调解方法活、处置纠纷快的优势,尤其是涉及干群关系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因其“民间性”的特点,在介入纠纷时更容易让群众接受。行政接边地区、企业周边地区的矛盾纠纷因地理位置特殊、控制难度大,建立以行政接边、企业周边地区各行政村调委会、企业调委会为单位的联合调解组织,发挥“联防、联调、联治、联谊”的作用,共同治理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努力维护行政接边地区、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在实现“大调解”衔接互动上发挥纽带作用,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发挥人民调解纽带作用,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形式、多途径的衔接互动。
(一)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降低诉讼成本,追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一是诉前告知调解。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向当事人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告知诉讼风险,将一些未经人民调解程序、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先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使更多的民事案件纠纷通过调解达成协议,使纠纷在不伤感情、不伤和气的前提下得到妥善解决。二是诉中委托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法院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出具委托人民调解书,将案件委托给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撤诉。三是执行调解。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联合从全市人民调解员中选聘优秀调解员担任执行联络员,配合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为人民法院提供信息,主动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进行调解和解,促进灵活执行判决,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二)实现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对接,减少治安隐患,缓解公安工作压力,建立公安派出所与基层司法所联合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由派出所与司法所抽调人员在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联合值班,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一些轻微治安案事件,主动让人民调解介入,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有效地减少社会对抗,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达到教育与惩罚双重的社会效果。
(三)实现人民调解与其它行政调解联动,缓和社会矛盾,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协助信访部门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组织有丰富经验、调解能力强的调解员定期参与信访接待,发挥人民调解程序简捷、调解灵活、处理及时的优势,正确疏导纠纷,维护信访稳定。加强与国土、林业、民政等行政机关的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交流督促,交办解决矛盾纠纷,在实现部门联调联动、突出整体调解优势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做到依法依规调处和灵活应用调处相结合,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减少行政投诉,降低行政复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