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浦东构建大调解格局的思路与实践
构建大调解格局的思路与实践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
作者:吴登友 柳建华 涂建设 辛忠波
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央明确提出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要求,并指出要坚持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切入点,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间良性互动。各地也都在根据本地特点探索三种调解间的衔接、协同途径。在浦东的实践中,随着社会发展,新型矛盾的不断涌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间的协同也日趋明显,并逐步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协同模式。
一、人民调解在大调解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所说的“大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调解方式的有效衔接协同的模式。在浦东,不同类型调解手段的衔接与协同基本是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来进行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的,这是浦东构建大调解格局的基本切入点。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中的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基础平台作用,表现为:人民调解是排摸矛盾纠纷的实施者,纠纷化解的执行者,调解手段衔接协同的平台。之所以人民调解作为大调解模式的基础和平台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一是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符合我国司法模式,同时也是符合中央有关精神。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致力于创设和发展纠纷解决调解方式,日本在实验“辩论兼和解模式”,美国的替代式纠纷解决机制,1
这些模式都与各国的司法模式和法律文化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国,人民调解组织在宪法中明确予以规定,是民间调解的组织化自治模式,是对中国传统调解模式在新时期的发展。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也是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的设想。罗干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
二是人民调解基础较好,有利于整合资源,更好地促进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与协同。目前,人民调解拥有健全的调解网络,完善的纠纷排摸机制,较高素质的调解员队伍,使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在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人民调解灵活多变、可主动介入的纠纷方处理式,可以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防止矛盾纠纷激化。相对比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事后调解模式,人民调解的更容易协同与协调,这种优势将来会更加明显。
三是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有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多由本村居委有着一定威信的人员组成,调解人员了解社区情况,在群众中有威望,能够让纠纷当事人坐到一起协商解决,通过规劝和引导,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纷激化。同时,人民调解化解纠纷,其边际性和模糊性使其具有在合法的范围内依靠道德约束和情理教育,往往比具有强制力的司法调解和具有行政性的行政调解更容易让当事人信服,而且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合同效力和法院确认制度,便于调解协议书的履行,有利于纠纷的解决,一般也不会留下案结事不了的后遗症。
二、浦东构建大调解机制的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浦东构建大调解机制思路是要实现三个转变:由小调解向大调解的转变,实现整合各方调解资源、各方参与调解的格局;由单一调解
向综合调解转变,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由随意调解向规范调解转变,从接待、咨询、受理到调处问题,规范化运作。从而达到预防、控制、化解有机结合,调解资源有效整合,调解力量有效互动,调解体系健全完善。
由不同类型调解实现有效衔接和协同形成的大调解基本框架是: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工作体系。通过完善以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为支撑的各类调解组织,健全区联调委作为纠纷流转和协同调解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承担各类矛盾纠纷排摸、流转、协同作用,使调解网络覆盖社会矛盾纠纷所有领域。通过机制的完善,使不同调解手段各司其职并有效协同,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形成多种调解主体协同作战、联合调处的格局。实现调解资源整合集中、调解体系健全完善、调解机制联动运作、调解职能提升发展。
三、浦东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基本做法
体制的创新是对现有体制的完善与发展。浦东大调解机制的构建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机制的完善,以尽可能少的改变,达到整合资源、畅通网络、健全制度的目的。其主要做法为:
1、搭建平台,进一步加强调解基础网络建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和协同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调解网络和协同的工作平台。建立全覆盖的调解网络,没有必要另起炉灶,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网络建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在浦东,通过区联合调解委员会、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居村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实现了调解网络平台的纵向架构,也为纠纷的流转搭建了组织性平台;通过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和行业调委会的建设实现了调解网络的横向覆盖;通过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设立人民调解工
作室,通过与相关委办局设立专业调解委员会,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等,实现了调解网络的纵深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实行信访代理制,与信访信息网络平台的对接,浦东人民调解网络日益完善,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调解组织网络。
2、进一步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地有不同特点,但是协调机制的完善与否与上层调解组织的建设有很大关系。因此,区县层面的调解组织的层级和地位对衔接与协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浦东在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联合调解委员会基础上,赋予其较充分的自治权,明确其地位,以便有效协调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办等相关部门的关系。街镇调解工作室、居村委调解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并建立信息报送平台,保证信息的畅通。
3、健全培训、指导机制。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参与基层调解组织培训并实行专职调解干部初任培训和持证调解制度。通过推行调解干部初任培训和持证调解制度,使调解干部掌握调解的基本要求和必须了解的法律知识。通过法院指导以及优秀调解人员推荐人民陪审员制度,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素质,发挥其调解优势。通过各相关部门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基层调解工作,建立了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的调解指导制度。
4、以人民调解为衔接点,注重其他调解方式与诉讼调解相结合,增强权威性。浦东2002年底在全国率先探索人民调解协议书确认制,通过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巩固和提高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消除当事人的顾虑,探索调解协议便捷执行的新路子,此作法被最高人民法院予
以认可。之后,在浦东,通过建立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了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的初步衔接,人民调解参与行政协调,并通过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形式确定调解成果的法律效力。
5、建立调解保障机制。建立调解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各级调解组织的发展壮大,使自治性的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调解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实行一事一奖制度,对于调解成功,有效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或非正常死亡案件,或有效防止群体性矛盾转化为上访案件的,实行一事一奖。二是通过年度总结表彰会对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三是建立调解基金和防治纠纷激化稳定基金,用于聘请专业化的调解员,促进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保障调解工作的不断发展。
第二篇:如何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如何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前言: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就是通过积极整合调解资源,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有效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认真研究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问题,增强人民调解工作效果”。在人民矛盾高发的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整合资源,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衔接,以司法所为平台的,社会和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大调解格局,依靠基层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大调解”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立足职能,强化优势,在构建“大调处”格局上发挥主体作用,人民调解以其组织机构的广泛性、调解领域的宽广性、调解方式的灵活性、调解效果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民调解将在构建“大调处”格局中担当重任。
(一)是在总体布局中。县、乡两级分别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办公场所设在县市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县、乡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时,采取以人民调解为主,辅之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调解方式,特别是在调解成功后,统一使用规范的人民调解协议书来达成协议,保障调解结果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确保调解协议顺利履行。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大调解”格局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来访群众的日常接待、法律咨询和案件分流等工作,安排其它成员单位指派人员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轮流值班,拥有对矛盾纠纷的分流指派权、协调调度权、检查督办权和责任追究建议权。
调防结合,化解纠纷,在开展“大调解”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人民调解组织广泛、队伍庞大,遍布城乡基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已形成了覆盖面广、结构严密、信息畅通、高效便捷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因此,要充分利用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的组织网络优势和人员队伍优势去开展“大调解”工作。
(一)抓信息收集,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发挥人民调解植身基层、了解民情、收集信息快的优势,组织各级调解小组、调解员和纠纷信息员在基层深入开展信息摸排工作,把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和纠纷动态。健全和落实纠纷信息反馈制度、重大社情报告制度和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制度,全面掌握真实客观的纠纷信息。加强对各类纠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处置措施,使“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激化前”,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
(二)抓排查调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来自于基层,大部分矛盾纠纷主要依靠人民调解来解决,人民调解成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渠道”。“大调解”工作要以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为主力军,开展经常
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三个一”定期排查措施,即每月开展一次全面的排查清理,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摸底排查例会,每月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回访。同时,在“双节、两会、三夏、三秋”等重大节日期间和重要时期,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针对民间纠纷的多发季节开展因时预防,针对多发地域开展因地预防,针对纠纷当事人和纠纷特点开展因人预防,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开展分类预防,牢牢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主动权,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
(三)抓联防联调,妥善处置疑难复杂纠纷,处理重大复杂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在发挥“大调解”集中优势、协同作战、效果明显这一优势的同时,注重发挥人民调解发现纠纷早、调解方法活、处置纠纷快的优势,尤其是涉及干群关系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因其“民间性”的特点,在介入纠纷时更容易让群众接受。行政接边地区、企业周边地区的矛盾纠纷因地理位置特殊、控制难度大,建立以行政接边、企业周边地区各行政村调委会、企业调委会为单位的联合调解组织,发挥“联防、联调、联治、联谊”的作用,共同治理跨地区、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努力维护行政接边地区、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在实现“大调解”衔接互动上发挥纽带作用,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发挥人民调解纽带作用,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形式、多途径的衔接互动。
(一)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降低诉讼成本,追求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一是诉前告知调解。人民法院在立案接待时,向当事人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告知诉讼风险,将一些未经人民调解程序、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先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使更多的民事案件纠纷通过调解达成协议,使纠纷在不伤感情、不伤和气的前提下得到妥善解决。二是诉中委托调解。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于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法院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出具委托人民调解书,将案件委托给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撤诉。三是执行调解。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联合从全市人民调解员中选聘优秀调解员担任执行联络员,配合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为人民法院提供信息,主动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进行调解和解,促进灵活执行判决,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
(二)实现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对接,减少治安隐患,缓解公安工作压力,建立公安派出所与基层司法所联合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机制,由派出所与司法所抽调人员在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联合值班,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一些轻微治安案事件,主动让人民调解介入,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有效地减少社会对抗,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达到教育与惩罚双重的社会效果。
(三)实现人民调解与其它行政调解联动,缓和社会矛盾,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协助信访部门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组织有丰富经验、调解能力强的调解员定期参与信访接待,发挥人民调解程序简捷、调解灵活、处理及时的优势,正确疏导纠纷,维护信访稳定。加强与国土、林业、民政等行政机关的协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交流督促,交办解决矛盾纠纷,在实现部门联调联动、突出整体调解优势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做到依法依规调处和灵活应用调处相结合,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减少行政投诉,降低行政复议率。
第三篇:坚持多元化理念构建大调解格局
坚持多元化理念构建大调解格局
——江干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多元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经验
江干区是杭州5个老城区之一,面积105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4个镇,108个社区、14个村,户籍人口32.8万。说到江干,在社会管理上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市场多,现在还有各类专业市场57家,每天的人流量和物流量都很庞大。二是流动人口多,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就有34万,超过常住人口。三是征地拆迁多。杭州正在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发展,钱江新城、城东新城、地铁一号线、东站枢纽、丁桥新城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都在我区范围并涉及到我区大量的征地拆迁。近年来,我区在城市化推进中立足于主动预防,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推进社会稳定工作从积极应对向有效防范转变、矛盾化解从集中化解向常态化解转变,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确保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全区的社会稳定。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决策,在主动排查预防上下功夫
1、风险评估在前。区委、区政府在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实施和出台之前,对征地拆迁、市场提升改造等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以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部门会诊等形式进行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较好的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和重大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2、超前介入为先。建立了“三层三方”信息研判机制,在区级层 1
面,建立由区信访联席办、区维稳办、区公安分局和事发地构成的信息研判机制;在街镇层面,建立综治信访、派出所、社区(村)联合研判会商机制;在社区村层面,建立社区村负责人和治保主任、社区民警联动协商机制。通过研判会商,矛盾纠纷的规模和性质得到有效控制。
3、群众利益至上。制定了《社区居务公开制度》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推行集体合同、工资协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严格落实领导接待日和首问责任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办好“12345”区长公开电话,“12345进社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坚持整体联动,在构建工作格局上出实招
1、基础平台构筑好。依托街道(镇)综治工作中心、司法所和社区(村)综治工作站,采取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滚动推进的方法,全方位、多层面地“拉网式”排查“热点”、“难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久调不决的征地拆迁、市场经营管理、企业欠薪等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
2、基层网络健全好。高度重视调解组织网络的建设,积极吸收具有群众基础、法律素养的人才加入调解员队伍。目前全区各级调委会共有197家,人民调解员共999人,其中街镇调委会8家,调解员70人,村居调委会118家,调解员667人,企事业调委会69家,调解员257人,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调委会2家,调解员5人。
3、防范预警实施好。坚持预警在先、教育在先、控制在先、调解在先的原则,建立了社区(村)每半月一次、街镇每月一次、全区每季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在经常性排查的同时,还根据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围绕重点人、重点事、重点时期开展集中排查,确保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2007年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352件,调解成功5350件。
三、坚持创新引路,在多元化解矛盾上创新意
1、警民联调节约资源。长期以来,群众在遇到突发性纠纷后,往往习惯于向110求助。然而,根据有关调解条例,公安机关已经受理的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不得介入。这就导致公安机关大量警力投入到民间纠纷的调解中,而人民调解却没有充分地发挥能量,也使得群众解决纠纷的行政成本大为增加。我区在杭州市率先建立了警民联调中心。自警民联调推行以来,共调处警民联调案件1494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诉前联调减少诉累。2009年,区法院按照区委关于建立“大调解”体系的要求,成立“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工作室至今共办结案件2100余件,调撤率达74%。2010年调解工作室积极尝试在辖区四个街道建设覆盖49个社区的调解服务网络。同时,朱学军受聘杭州电视台“和事佬”栏目,深入纠纷一线参与电视调解,被市民评为杭州市首届“十大金牌和事佬”。
3、民间联调发掘民力。根据市、区推进社区(村)“和事佬”协会工作要求,2009年至今,我区共成立“和事佬”协会108家,“和
事佬”人数达 2096人,累计调解纠纷876起。我区在九堡镇成立了“老娘舅之家”,为人民调解员提供学习交流、疑难会诊、学术探讨、课题调研、听证观摩的平台。目前 “老娘舅之家”已帮助基层调解员解决疑难、重大纠纷25起。
4、专业联调破解难题。在开展“律师进社区”工作中,我区根据各社区经济发展状况、人员构成、地理位臵、法律需求等因素,将现有社区分为老小区型、撤村建居型、新建商品房型三类,派驻不同特长的律师进驻,最大限度地发挥律师特长。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律师值班1750人次,解答法律咨询达2228次,出具法律意见书12份,化解矛盾纠纷92起,实现了“民有所求,律有所为”的共赢目标。
四、坚持完善制度,在工作机制建设上求长效
1、建立了牵头抓总统揽机制。发挥区委政法委(维稳办)、区信访联席办的牵头抓总、指挥调度的作用,牵头开展了“矛盾纠纷化解月”活动,集中全区力量,区、街镇、村社三个层面的化解率均达到预期目标,彻底化解了因凯旋路征拆进京上访的谢某、范某,因运河综保工程行政强迁进京上访的章某、金某,因东站枢纽工程拆迁进京上访的陈某。
2、建立了综合预警联调机制。在各街道、镇建立150人的维稳信息员队伍、30人的应急处臵队伍、20人的信访维稳劝返队伍,通过开展走村访户、宣传政策法规、排摸不稳定信息、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和预测社情民意动态等活动,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同时,积极发挥维稳办的预警预告、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对基层组织和指挥部执法
组的工作指导和协调,定期召开稳定形势分析会议,研究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处臵工作。
3、建立了应急处臵联动机制。建立了维稳、公安、信访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矛盾纠纷引发的不稳定事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臵。在区维稳、信访、公安三家联动的基础上,街镇一级形成综治委、派出所、信访科联动,村社一级形成治保主任、调解员、巡访队员联动。先后妥善处理了文晖铭苑变电站建设、草庄火灾事故、景华中学建造围墙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4、建立了重点专案经营机制。巩固和发展化解不稳定因素的好经验、好办法,正确运用法律,对重点人员、重点群体采用一人一策、一案一策的方法化解,全力破解矛盾纠纷利益群体的串联现象,先后化解应某某、张某某等多起积案,成功处臵近年来影响较
五、收获与体会
我区坚持多元化理念,注重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采用全新思路,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1、在于抓早抓小,靠前化解。我区坚持条块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面“拉网式”专项排查。充分发挥街道、镇民情联系机制作用,通过分片走访、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确保不留排查盲点和死角。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遂一分析研判,按突出程度和问题性质分门别类进行化解。我区还主动邀请国家信访局接访司有关负责人到我区下访调研,联合接待征迁信访群体代表,达到了宣传政策、教育群众、畅通渠道的预期效果。
2、在于各级联动,群策群力。近年来,属地镇街和有关部门对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按照“固定领导、固定班子、固定精力”的要求,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抓好不稳定因素的化解工作。维稳办、信访局、公安分局的“三驾马车”作用有效发挥,协同作战的氛围更加浓厚。
3、在于创新办法,细致工作。坚持把能化解的化解、暂且难以化解的缓解、一时难以缓解的想方设法予以稳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对一些久调不解的矛盾纠纷,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会商化解方案。对一些历史积累、负面影响不大的个性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经济补偿、救助的方式实现了息诉罢访。
4、在于主动应对、敢于负责。针对不稳定因素群体中少数人员带头滋事的倾向,按照“处理少数、教育一批”的思路,依法对少数骨干人员采取了传唤、拘留等措施,既实现了敏感时期重点人员的稳控,又达到了教育大多数的目的,变被动稳控为主动稳控。
第四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调解纠纷不再是法院一家的工作,多元化解决纠纷问题的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更加注重调解工作的多元化,本文仅以**县人民法院为例,就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浅析如下:
一、坚持党委领导,构建法院为主,各部门联动的“大调解”格局。
“大调解”工作调和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执政根基。“大调解”工作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综治部门牵头,法院主导,各行政部门、社会团体、自治组织参与的大调解网络,形成人员联动、设施联用、信息联享、机制联通、矛盾联调的全面覆盖城乡每个角落的大调解体系,更好地发挥调解合力的作用。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把制度建设作为有力支撑,不断促进大调解体系规范化运行。对大调解体系中各调解主体的职能分工、诉讼与非诉调解机制的对接、非诉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大调解工作的监督考核等内容,应在对本地实际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缜密、实用的操作制度,要明确回答纠纷发生后由谁负责调处、怎么调处、调处后怎么办、调解体系发展的持续性等问题,做到落实有部署、推进有保障。三是监督支持到位,大调解全面覆盖。首先,建立健全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党委要把“大调解”体系建设和开展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考核中,非诉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奖惩依据之一,奖优罚劣。法院要将各庭室、各族法官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绩效考核,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作为创先争优的考核指标之一,不断鞭策其加强调解工作。其次,强化调解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法院要落实法官分片包干制度,指导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开展调解工作;加大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点评调解文书、现场指导、邀请旁听案件审理等多种形式,讲解法律法规,交流工作经验,提高调解员水平;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的补贴等列入财政预算,解除广大调解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调解工作中。
二、坚持内外联动,构建依靠综治合力化解纠纷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法院在发挥大调解体系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调解主体的沟通协调和联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主动性,全力化解各类纠纷。一是建立健全诉前调解与信访维稳的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信访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调处涉诉涉法纠纷的同时,共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稳控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法院应加强与司法局和各乡镇的沟通协调,将法官下派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乡镇人民调解指导站和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和规范,根据乡镇所辖区域,分工负责,定点联系并指导调解员的工作,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具体案件成功调解为落实的措施,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全县的诉讼调解与非诉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三是建立健全诉讼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机制。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纠纷或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纠纷,法院应加强与行政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团维权组织的联动配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独特地位优势,实行委托调解、邀请调解、联席会商等方式,建起一条矛盾纠纷专业化调处的快捷通道。
三、完善调解制度,构建科学规范、效果良好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健全和完善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调解协议确认等工作制度,使调解衔接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更具可操作性。一是完善诉前调解机制,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当事人要求诉讼立案的,由法院主动向他们宣传非诉讼调解的特点,鼓励、引导他们先由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行业协会调解。二是完善协助调解,法院在诉讼调解过程中,根据案件审判需要,吸收特邀调解员、当事人亲友或有关组织的人员等协助法官一并进行调解。三是完善委托调解,对已经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经当事人同意,直接将案件委托上述单位或聘任、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四是强化效力确认,对经特邀调解员或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协会等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经审查后,依法确认其效力,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四、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构建运转有序、信息通畅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成立由党委政法委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县“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大调解”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督办、考评,制定“大调解”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联席会议由县政法委牵头,根据实际,适时召开,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院、公安、信访、司法行政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通报发现和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要将生效的法律文书通报给人民调解组织和行政机关,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第五篇:构建“四级三调一整合”大调解格局
构建“四级三调一整合”大调解格局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XX县辖5乡5镇,298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利益格局的调整,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我县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级三调一整合”大调解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去年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1910件、受理1900件,调成1870件,调成率达到98%以上;防止群体性上访33起,防止矛盾激化41起,防止群体械斗34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9起,防止非正常死亡事件6起。根据统计,去年全县赴县以上集体访、个人访,同比分别下降58%和46%,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和在萌芽状态得到了有效化解。2010年,我县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社会矛盾化解先进县”。《人民日报内参》、中国《改革内参》、省委《综合与摘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先后介绍了我县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在推进矛盾化解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大调解”工作新合力
“大调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领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为此,我们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在全县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1-
委牵头协调、司法局主办实施、相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合力。一是发挥党委、政府统合优势。我们将“大调解”工作纳入全县整体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明确乡镇、县直单位“一把手”为“大调解”工作第一责任人,主管副职为具体责任人,在全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是发挥政法委协调优势。县政法委将矛盾化解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到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确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发挥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优势。司法行政部门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管理经验丰富,组织网络健全。工作中,我县将其确定为主办实施单位,充分发挥其业务指导作用,使“大调解”工作有主导、有依托。四是发挥信访部门桥梁纽带优势。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及时赋予其社会矛盾调解职能,在信访程序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把矛盾调解放在优先位置,使上访案件在调解过程中结案息访。五是发挥职能部门团队合作优势。对涉及到的单位和部门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充分调动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社会矛盾“大调解” 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为强化组织领导,我们在县级成立了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办公室,确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新增全供事业编制5名。在各乡镇及县直各单位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并聘请德高望重、处事公道、通晓法律的人员担任“社会法官”,不断充实强化“社会法庭”。在农村吸收老教师、老党员、老家
长、老干部、老工人等“五老”人员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村民小组挑选有威信且热心调解工作的村民担当劝解信息员;同时,在产业集聚区成立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区内所有企业配齐配强了调解组织和信息员。目前,全县共有人民调解机构367个,调解中心(室)193个,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解”工作网络,做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人员”,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控制、早化解。
二、规范程序,联调联动,健全“大调解”运行新机制
“四级三调一整合”能否有效对接,是“大调解”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为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信访调解的 “无缝对接”,我县各级“大调解”组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联合办公、信息通报等制度,做到了网络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践中,我们严格实行了案件“首问首接负责制”,要求首次接案部门在无权调解或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及时转办、跟踪服务,让当事人“一张车票乘到底”。如:伏道乡刘、李二人因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刘某将李某打伤并拒绝赔偿,伏道乡司法所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引导双方走诉讼程序,但法院判决后刘某仍拒不执行,伏道乡司法所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再次主动介入调解,最终使双方握手言和。
联调联动工作机制改变了过去各调解组织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现象,实现了整体联动、优势互补、无缝对接,社会矛盾化解由原来的“小独奏”,变为现在的“大合唱”,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我县“十年规
划一年完成”,一举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2.7亿元、总长度87.6公里的26条道路,动迁居民达670余户。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共同进村入户、提前防范,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完成拆迁面积4.9万平方米,真正实现了平安拆迁、和谐拆迁。
三、以人为本,创新举措,增强“大调解”工作新活力
“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加强调解文化建设,对思想启迪、精神引导和道德提升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敦厚民风,融洽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此,我们以调解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创新调解方式,创建涉军矛盾调解体系,实施“暖心帮教”工程,赋予了“大调解”工作新的内涵。
一是注重调解文化建设。我们把“和气、礼让、沟通、疏导”确立为“大调解”文化的基本理念,在各村建立了调解文化广场、调解文化大院,制作悬挂“调解工作三字经”、“邻里和睦篇”、“家庭和谐篇”等宣传版面,在调解室张贴温馨调解标语,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调解文化氛围,使广大群众受到了教育,明白了事理,敦厚了民风。二是创新调解方式。我们积极探索“巡回调解”新机制,建立了乡镇巡回调解室,变坐堂调解为上门调解,实现了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及时就地化解矛盾;引入“听证调解”新机制,广泛邀请群众参与,通过提问、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澄清事因、找准症结,使矛盾双方和解、旁听群众信服,做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三是创建涉军矛盾调解体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县成立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巡回法庭”,创造了闻名全国、全军的“XX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拓展、深化“XX经验”的外延和内涵,在各级调解组织设立了涉军矛盾调解窗口,实行军地协作,联调联动,确保了涉军矛盾调解工作高效运行。去年以来,共调解各类涉军矛盾68起,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涉军维权的新路子。四是实施“暖心帮教”工程。针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信访老户等特殊人群,我们坚持调解与帮教相结合,寓调解于服务之中,多种途径加强 “暖心帮教”,使一批特殊社会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如五陵镇刑释人员苗某被释回家后,在落户和承包土地问题上与人产生矛盾,情绪异常激动,有报复社会重新犯罪的苗头。该镇司法所获悉后,几经周折为其解决了相关问题,并帮其盖了新房、组建了新家庭,一系列“暖心帮教”举措,使苗某深受感动,实现了从报复社会到感恩社会的转变。
四、强化保障,狠抓督导,确保“大调解”取得新实效
思路理清、人员到位、机制建立之后,保障和督导就成为跟踪问效的关键。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我们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严格责任。我们把“大调解”工作纳入维护稳定和平安建设考核范围,对因领导不重视、调解不力,导致矛盾激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逆序倒查、严格追究。二是经费保障。我们将“大调解”工作经费、调解救助资金、调解员“以奖代补”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69万元(县级23万元、乡镇46万元)、调解救助资金30万元、帮扶资金及基层调解员“以奖代补”资金20万元,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大调解”工作。三是加强督导。我们严格执行矛盾排查、限时办结、接待调处等九项制度,不断加强督导、协调和考评,将矛盾纠纷调成率、群体性事件管控率、群众对调解满意率作为督导考核内容,实行季度通报、半年讲评和年终考核制,保证了制度的有效落实。四是营造氛围。通过报刊、电视、工作动态、农村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大调解”工作;在全县开展了“十佳社会矛盾化解能手”、“社会矛盾化解十佳单位”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全国模范调委会”——城关镇东关村调委会、“和谐使者”——伏道乡司法所李晓霞等一大批矛盾化解单位和能手的先进事迹,使“大调解”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