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法规第06章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推荐)

时间:2019-05-15 11: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法规第06章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法规第06章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推荐)》。

第一篇:社会工作法规第06章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推荐)

《法规第六章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任务()。A.行刑B.矫正C.安置救济D.限制人身自由

2.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A.罪犯B.行为偏差者 C.罪犯和行为偏差者D.“三无”人员

3.我国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关是()。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司法行政机关D.公安机关

4.()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司法行政机关D.公安机关

5.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A.加强社区矫正B.加强监禁矫正C.加强教育矫正D.加强惩罚矫正

6.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

7.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

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的罪犯 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8.调解协议的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的()A.需要B.同意C.自愿D.服从

9.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解组织的三级调解网络()。

A.市(区)政府B.镇(街)调委会C.村(居)调委会D.调解小组

10.人民调解委员会是()。A.法律组织B.行政组织C.群众性自治组织D.互助组织

11.下列哪项不属于人民调解的依法原则()。

A.受理和调解纠纷的范围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B.调解纠纷要以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 C.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 D.调解纠纷要依据社会公德进行

12.在社区矫治工作中,()是通过家属进行教育矫治的良好形式。

A.家属监督B.家属控制C.家属负责D.家属规劝

13.纠纷当事人()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第一步。

A.发生纠纷B.出现冲突C.申请调解D.提起诉讼

14.1954年政务院颁布(),标志着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正式确立。

A.《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B.《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

C.《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规定》D.《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例》

15.目前我国人民调解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是1989年颁布的()。A.《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B.《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C.《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规定》D.《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例

二、多项选择题

1.开展社区矫正,()。

A.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B.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C.有利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实现对罪犯的有效改造D.与行刑的成本无关

E.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世界行刑改革发展的趋势

2.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3.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A.行为督导B.教育矫正C.完成义务教育D.娱乐活动E.组织公益劳动

4.人民调解的依据包括()。

A.国家法律B.国际条约C.政府规章D.传统习俗E.社会公德

5.人民调解的特点主要有()。A.群众性B.民主性C.自治性D.法制性E.强制性

6.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包括()。A.合理原则B.诚实原则C.依法调解原则D.自愿平等原则E.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7.人民调解的程序包括()。A.受理纠纷B.调查研究C.进行调解D.结束调解E.履行调解协议

8.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包括()。A.不得徇私舞弊B.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C.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D.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E.不得进入当事人住所

9.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指导下进行工作。A.基层人民政府B.基层人民法院C.基层人民检察院D.村民委员会E.居民委员会

10.调解纠纷要以()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A.法律B.政策C.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D.社区中多数居民的意见E.国家利益

11.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的规定。

A.法律B.法规C.规章D.政策E.当地的风俗习惯

12.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A.基层人民政府 B.基层人民法院C.基层人民检察院D.村民委员会E.居民委员会

13.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通常有()。A.申请受理B.主动受理C.制定受理D.法定受理E.协议受理

答案

一、1.D2.C3.C4.B5.A6.D7.D8.C9.A10.C11.D12.D13.C14.B15.A

二、1.ABCE2.BCDE3.ABE4.ACE5.ABCD6.CDE7.ABCD8.ABCD9.ABC10.ABC11.ABCD12.DE13.AB

三、简答题

1.简述社区矫正的任务。

答:我国社区矫正主要有3项任务:行刑、矫正和安置救济。

(1)行刑。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

刑罚的顺利实施。

(2)矫正。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安置救济。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2.试述社区矫正的内容。社会工作师通关秘笈!

答:社区矫正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项:

(1)行为督导。通过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有效控制,规范他们的行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刑罚的有效执行。

(2)教育矫正。教育矫正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教育矫正的形式主要有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和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帮教培训、实践活动等。教育矫正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矫正对象提高对所犯罪行的认识,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素质、道德和行为等方面适应社会要求,顺利地回归社会。

(3)组织公益劳动。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使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改掉不良恶习,认罪服法,回归社会。

3.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依法调解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开展调解工作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依法原则主要表现为:受理和调解纠纷的范围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调解纠纷要以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辨别是非的标准;调解达成的协议要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

(2)自愿平等原则

自愿平等原则表现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调解协议必须经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调解协议的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的自愿。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调解不是起诉的必经程序,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调解工作必须遵守的第三个原则。诉讼是我国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公民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所有公民的法定权利,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限制和阻拦。如果把调解作为必经的程序,也就是说,不经调解就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就会限制和剥夺公民的诉讼权利,从而也就限制、剥夺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其本身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调解委员会不能以任何借口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4.试述人民调解的程序。

答:人民调解要经过以下程序:

(1)受理纠纷

纠纷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要求人民调解委员会予以调解解决,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第一步。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进行审查,对属于它主管和管辖的纠纷予以接收的行为,称为受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申请受理,二是主动受理。

(2)调查研究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以后,为了确定纠纷性质,正确解决纠纷,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查明纠纷发生的原因、争执的焦点、发展的过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调解委员要先向双方当事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了解纠纷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他们提供的证人证言及其他证据,如需查看现场的,还应及时查看现场,必要时可作现场勘验笔录。同时还要向知情人、周围群众、当事人工作单位、与纠纷有关的相关单位等了解情况。在深入调查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调解方案。

(3)进行调解

在确定调解方案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可确定时间、地点召开调解会进行调解。调解会的具体程序一般是:先由调解委员宣布调解会开始,讲明调解内容与目的,结合具体纠纷情况,宣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社会公德等规范,要求双方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精神,自主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纷争。纠纷当事人双方分别陈述事实、意见与要求。与会者可随时发言、补充事实、意见,对纠纷当事人进行教育帮助,疏导启发,提出解决纠纷的具体建议等,促使双

方当事人端正态度、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当事人双方以调解委员或人民调解委员会集体讨论提出的调解方案为基础进行协商。他们可以表示完全接受调解方案,也有权对调解方案进行修改、变动,甚至提出新的调解方案。

(4)结束调解

结束调解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调解会上,纠纷当事人双方经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二是纠纷当事人双方经过反复协商不能达成协议,调解不能成立而结束调解。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的,又有需要制发调解书和不需要制发调解书两种结束调解的形式。

5.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5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时间的人身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并依靠社区群众监督与矫正的刑罚方法。管制刑是我国独创的刑罚种类,是限制自由的刑罚方法。

(2)被宣告缓刑的。我国的缓刑制度是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确定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在一定考验期内,如果没有再犯新罪,没有发现发生其他依法应当取消缓刑宣告的特定事由,考验期满后原判刑期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监外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对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因出现了不适宜在监禁机构执行的法定的特殊情况,依法予以变更执行场所和方法,并将监外执行的期间算入刑期以内的一项行刑制度。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一定时间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刑罚执行制度。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剥夺政治权利,是指人民法院适用的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附加刑,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把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6.人民调解要遵守哪些纪律?

答:调解委员必须遵守的纪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不得徇私舞弊。调解委员是由群众选出,并为群众所信赖的人,他们的职责是根据事实,依照政策、法律处理民间纠纷,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增进团结,维护社会治安。调解委员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调解委员只能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利用权力来谋取私利。调解委员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据政策、法律办事,不徇私舞弊,热心为人民排难解纷。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调解委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们调解纠纷是为了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调解人民内部纠纷,只有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以势欺人,不以权压人,才能使当事人心悦诚服,愿意接受调解。对当事人实行压制、报复是严重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的,应当受到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3)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人民内部纠纷,其目的是分清是非,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提高认识,息讼解纷,达到团结,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命令和司法强制的权利,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人民内部纠纷只能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提高认识,使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因此,不得侮辱当事人和对当事人进行处罚或变相处罚,绝不允许采取任何强制性的措施。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稳私。为当事人保守秘密,不泄露当事人的隐私,是人民调解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纪律。调解工作所涉及的纠纷,只要当事人要求予以保密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就应当尊重本人的意愿,不予泄露。

(5)不得吃请受礼。调解委员应该遵纪守法,不谋私利,不受吃请,不收受钱财,依法办事,秉公调解,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整理

第二篇:我国社区矫正法规之对比与完善

我国社区矫正法规之对比与完善

摘 要:我国从2003年正式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到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颁布,历经了九年的时间,而社区矫正这一舶来词汇也渐渐深入人心。从单纯模仿、理论清谈到制度尝试,走出一条基本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九年的实践和探索为这一制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行比较,反映社区矫正在九年之中的成长,也可以看出司法行政部门的一些观念的变化,并为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比较

一、引言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和2012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颁布后,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们对于其中修订部分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但是却鲜有人关注其中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内容。2012年1月10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终于在与初次试点时隔九年之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虽然这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却成为我国在探索社区矫正的道路上的里程碑。

二、《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之比较

从2003年至今,有关部门发布了数个与社区矫正有关的文件,但是真正具体详细可操作的文件,笔者认为是2004年司法部印发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司发通[2004]8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2012年“两院两部”联合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下面笔者将结合2013年6月在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司法所,广八路社区和四眼井社区调研的情况,进行一些不成熟的分析。

(一)称谓变更

《暂行办法》中,社区矫正人员被称为“社区服刑人员”,而在《实施办法》中,这一人员被称为“社区矫正人员”。

笔者认为,这样的称谓变化虽然很细微,但确实是非常可喜的进步。如前所述,虽然我国将社区矫正界定为刑罚执行方式,但是实际上,社区矫正并不仅仅是刑罚的执行,更多的是教育,矫正,感化和使之重回社会。而且,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对象的性质,除了被判处管制、监外执行的犯罪人之外,缓刑和被裁定假释的犯罪人在社区里实际上并不是服刑,他们虽然被定罪,但是根据法律,并没有服刑的义务,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享有自由。所以,将这部分人统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实在不妥。《实施办法》的两个字的改变,实际上揭示了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社区矫正人员和监内服刑人员的不同,用词更加准确和人性化。

(二)适用范围

《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了社区矫正人员的范围,而《实施办法》中却没有明确规定社区矫正人员的种类。

笔者认为,虽然根据修订后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已经对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作了规定,但是这两部法律毕竟不是专门规定社区矫正的,其中规定的条文较为分散,不够直接清晰,查找不易。而作为现阶段社区矫正的基本规范性文件,《实施办法》还是应该在文件中对矫正范围做出清晰界定,利于各方开展工作。而且如果没有相关规定,笔者自己也存在困惑。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能够在社区进行矫正的人员只有四种,即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和被裁定假释的,不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那么这种情况,是否要列入社区矫正的范畴呢?如果列入,是以什么为根据,如果不列入,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另外,《实施办法》如果没有明确规定实施社区矫正的种类,只能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来确定,这样无疑是大大缩小了可以进行社区矫正的人员种类,不利于社区矫正的发展。

(三)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

《暂行办法》第二章规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人员及其职责,而在《实施办法》中却将这一章第十二、十三、十五条关于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规定删除。将第八、九、十、十一条关于各有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的规定简化为《实施办法》的第二、三条。

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试点均依靠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如果人手不够,则从监狱司法警察中抽调人员充实到司法所,沿用的是监狱管理那一套办法,而且美其名曰“要借鉴监狱干警的经验”。但是社区矫正不同于以往的公安机关对缓刑假释人员的监督管理,它除了要求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提供对社区公众安全的保护外,还要对矫正对象进行矫治和提供帮助,包括对他们的咨询、教育,使他们重新与社会结合。[1]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我国城市社区矫正中志愿者一般是政法机关离退休干部或者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等构成,志愿者的工作局限于为矫正对象开办讲座等。这种做法基本上没有体现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本义,志愿者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为此,本文认为,应建立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加的执行队伍。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社区矫正官员,主要是从事缓刑、假释及其他非监禁措施与矫正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缓刑官和假释官。另一部分是社会志愿者,由一些品行端正并具有一定学识与身份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犯罪学者或专家经选拔构成。社区矫正局应制定包括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的任职条件、招聘程序、工作职责和职权等相关内容的规章制度,在从上至下的各级机构都应确定编制、岗位、任职条件。基层社区矫正结构在当地社区招募志愿者,协助专业人员管理、教育、监督并考察在社区内服刑的犯人。这些志愿者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当然也要有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身体条件。

(四)矫正内容

《暂行办法》的第二十八到三十二条,规定了司法所对被矫正人员的矫正措施,包括组织活动,个别谈话,心理咨询,帮教活动和公益劳动等。但是《实施办法》中对于其教育,辅导等条文只列举了第十五到十七条,而且规定的非常笼统,适用起来非常困难。

根据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的实际情况,文件虽然规定了一些矫正对象的义务,也有公益劳动和教育等的要求,并规定要制定心理矫正方案,但这些内容因为太空洞抽象,而且缺乏资金,场地,专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规范的实施流程,这几项原本十分重要的社区矫正活动基本易于流于形式。实践中有的社区矫正工作注重程式化的教育方式,如让被矫正对象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定期来社区汇报工作等,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被矫正对象更多欢迎给他们提供具体的法律知识和心理咨询,或者社区工作者对他们更自然更真诚的关心。但是目前中国矫正工作者在专业和数量上的欠缺,很难期望收到矫正之实效。在监督被矫正对象遵守法律规定、履行矫正义务的同时,更应制定矫正方案,利用社会力量和社区资源矫正其人格和习惯。

(五)文书档案

《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了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所的档案和文书制度,根据司法所及街道反映的情况,这里对于档案,工作记录等材料的规定不严谨。尽管司法部印发了《使用“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的通知》,其中写明:“应以电子文档格式制作文书为主,尽量减少成批印刷,节约行政成本。”但是根据司法部社区矫正局公布的文书格式,各类文书重复内容较多,且仍然规定了制作档案,装订文书等要求。

另外,虽然司法部下发了20种有关社区矫正的文书格式,但是没有关于被矫正人员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心理辅导等内容的工作记录的要求,导致每个地区完成情况良莠不齐。有的只是下发了纸质版本,没有电子版本,手写工作量大。有的地方既要纸质版本存档也要电子版本上传,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资源浪费。

(六)司法所日常工作

《实施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司法所应当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虽然《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了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但是调研中笔者发现,由于司法所工作人员极其有限,而且基本都承担着其他繁重任务,另外,一个司法所负责的辖区虽然有大有小,但是对于总共只有几个人的司法所来说,要想全部了解辖区内所有人的情况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真正能和被矫正人员联系的,基本是街道或者社区的工作人员。因为都是一个社区的,平日里见面的机会也比较多,更容易熟悉。而司法所基本只负责必须要进行的程序性活动,如入矫宣告,解矫宣告等。所以笔者认为这条规定可以再斟酌。

(七)矫正对象保障机制

《实施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此条文在2012年之前的文件中都没有出现,它将矫正对象保障机制导入了社区矫正的规范性文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此条文过于粗简,救济程序不够详细,对矫正工作人员的权力限制也不明确。根据该条文,如果社区矫正人员遭遇侵犯,可向司法工作人员反映情况。但是司法工作人员是与被矫正人员联系最密切的人,他们负责被矫正人员的监管,矫正,教育等问题,若是司法人员滥用权力侵害被矫正对象的权利,该如何行使救济的权利?

另外,将罪犯判决后不收监执行而是放到社区缓刑考察,将收监的罪犯通过刑事执行变更程序放到社会上假释监督、监外执行和保外就医,无疑对罪犯及其家属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想尽办法且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社区矫正的机会,已依法在社区服刑与矫正的罪犯亦有可能利用社区自由环境的便利收买腐蚀社区矫正官员,成为特殊的罪犯,因而社区矫正是易导致新的腐败的“寻租市场”。

三、结语

“人类很少敢于向对普通人一样对待囚犯,但是他每这样做一次都会由于其勇敢而受到褒奖”。[3]国际领域内的社区矫正就是这样一种力图将囚犯视为普通人并在不剥夺自由的社区环境中将其重新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勇敢活动与伟大事业。中国的社区矫正尽管起步较晚,但因文化底蕴深厚、政府重视和公众欢迎,已经迈出坚实的实践探索的第一步,而社区矫正立法与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探索也已经坚定地走在路上,我们期待并坚信,中国的社区矫正事业因其“勇敢”的人性化实践探索和法治化立法完善,定会赢得国人乃至世人的褒奖与赞美。

注释:

[1]杨方泉.社区矫正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上引.社区矫正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3][苏联]彼德?克尔波特金.在苏联和法国监狱.各国矫正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26.(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第三篇: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

2014届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

学生姓名:李景青

指导教师:王金元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年10月

内容摘要 十八大在司法改革再一次提到社区矫正,使得社区矫正一时之间成为热词。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3开始实行,随之有众多学者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的不断实践,努力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趋于完善。文章探讨了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首先从以前的研究出发,讨论了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其次指出当前的问题焦点是社区矫正的理论问题。接着从社区矫正的过程出发,从纵向上和横向上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评估,其评估视角即生态系统理论,并在分析中同时提出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最后总结并提出了该模式下的最大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

目录

一、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介入概述...............................................................................................4

(一)社区矫正的含义...........................................................................................................4

(二)社区矫正的目标...........................................................................................................4

(三)社会工作介入...............................................................................................................5

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6

(一)区别...............................................................................................................................6

(二)联系...............................................................................................................................6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及过程...............................................................................6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6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7

四、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8

(一)以微观系统为首要,积极改变微观系统和罪犯的互动方式...................................8

(二)关注中观系统,改善并协调各微观系统的关系.......................................................9

(三)对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给予经验反馈,提出建议...................................................9

(四)整合各个系统,建立新的平衡的系统.......................................................................9 结语..................................................................................................................................................9 参考文献:.......................................................................................................................................10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数十年,依旧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逐步完善。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之一,而违法犯罪则危害着社会的治安与和谐。传统的刑罚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而社区矫正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我国的社区矫正一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着重于社区矫正的政治化及其立法,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矫正理论的缺乏成为当前的焦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共通性使得社会工作人员涉入社区矫正成为可能。笔者的专业是社会工作,为了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结合当前的问题焦点,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一、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介入概述

(一)社区矫正的含义

社区矫正同社会工作一样同为舶来品。众多学者皆以2003年两院两部下发的通知作为一个起点,此后在这方面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得以兴盛。根据该通知,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笔者在本文并不采取以上定义,原因有三:首先,以上定义突出了社区矫正的地域性,即置于社区内,但是,置于社区并不代表一定会和社区产生联系和作用。第二,以上定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没有包含社会工作者。事实上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有区别。第三,以上定义侧重了罪犯个体,忽略了与罪犯产生作用的社区。可以说以上社区矫正的定义是狭隘的。

(二)社区矫正的目标

社区矫正往往作为一种手段出现,正如监禁是一种手段。对于一种手段,我们就会关注其目标。假如监禁能和社区矫正一样达成相同的目标,那么又何必冒险尝试新方式?一是新的方式会有更低的成本。据统计,社区矫正确实成本更低。然而,我们更关注成本和效果的比,成本低,效果好是最好的选择。二是,新的方式不仅仅能实现旧的方式的目标,还能实现旧的方式无法实现的目标。

很多学者将社区矫正的首位目标定位为改造罪犯,让其重新做人,重返社会。我们讨论改造罪犯的问题。如果社区矫正对象是假释人员,那么其改造往往被认为是消除监禁带来的副作用,即无法适应出狱后的社会正常生活,以至于重新犯罪。而一般的改造则是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行为的限制。而前者是主要方面,因为行为只能强制。一旦社区矫正圆满完成,对象是完全自由的。如果其思想没有得到改变,那么很难保证其不再犯罪。当前我国在思想教育方面有一个缺陷,和行为限制一样是强制性的。如强制性的谈话,强制性的思想报告,强制性的思想教育课。姑且不论这些方式的正确性,其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即使罪犯说出了思想正确或者提交了思想及其向上的报告,也无法知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都与社会工作的理念相悖。我们自然需要改变罪犯。但是改变罪犯也是作为手段存在的。我们之所以改变罪犯,不是为了要让罪犯得到更好的资源改善和发展自己,而是降低犯罪率和再犯罪率,为了我们和我们的社区。而改变罪犯不过是其中必要的手段。假设改变罪犯是目标,那么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这些资源来发展和改善自己的境况。所以,我们矫正的目标是减少犯罪率和再犯罪率,维护我们以及社区的安全,促进社区的和谐。

(三)社会工作介入

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是指在社区矫正中引入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矫正人员的主体,可以称为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的一开始阶段就引入了社会工作者。不过,早期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被完全接受,也不是主导力量。于是,众多学者纷纷做出了论证社会工作者参与的正当性。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正当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正如以上所言,改变罪犯的核心是改变罪犯的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制性往往治标不治本。一个人的思想无法强制改变。改变思想目前的职位除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外,还有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的特点是强调个人,一切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比如用催眠从个体的过去和现实寻找问题的根源。解决方式以谈话为主。这种谈话相比思想教育,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可是,即使罪犯在监狱同样可以做这些心理咨询。换句话说,心理咨询没有利用社区矫正的优势。该优势即罪犯与社区的互动。而社会工作者则很好的结合了个人和环境,强调人在情境中,充分发挥了社区矫正的优势。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区别

首先,从二者的性质来看。社区矫正是一项刑事执法活动,而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活动,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将罪犯置于社区内进行改造,使其重新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而后者是帮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尤其是家庭)和社区的问题,以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福利,巩固社会秩序。因此,社区矫正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它要求执法主体具有严格的执法资格,刑罚执行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而社会工作贯穿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承担帮助、教育和辅导的功能。它要求工作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方法,通过帮助和服务实现工作目标。

(二)联系

其次,从二者的功能来看。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互为补充、相互依赖。前者除了履行刑事执法活动中的惩罚和改造功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向罪犯提供帮助和服务。而这项功能的实现需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而后者以其特有的助人自助理念和专业方法,充分利用专业资源在社区内为罪犯提供帮助和服务,尽可能使犯罪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恢复,重新塑造社会的稳定秩序。

最后,从二者的工作主体来看。前者的工作主体是司法人员,而后者的工作主体是社会工作者(司法社工)。司法人员具有执法资格,根据法律规定完成刑罚执行过程,在惩治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等。而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没有执法资格,根据专业理念和方法为犯罪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心理帮助和社会帮助,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它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及过程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社区矫正很多时候关注的是惩罚功能,而忽略了它的恢复和预防功能。其实惩罚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矫正对象恢复其社会功能,使其顺利融入家庭、回归社会,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首先,专业矫正力量由司法人员和社区公安民警组成,他们对监狱监禁的管理工作往往是得心应手,但社区矫正工作仍有可能会面临着一些困惑。而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尊重、接纳、关怀和同理心等价值理念帮助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各层面的介入形式,如针对心理层面、情绪层面、认知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矫正对象与社区其他工作系统形成互动层面的直接介入等,以此来增进矫正对象的人际适应的能力,使其能够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社区矫正志愿者一般是由工作或居住在社区内、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高校学生、矫正对象的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等组成,他们往往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不可能更好地帮助矫正对象调节情绪,使其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所以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中需要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解决矫正对象的家庭、就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来帮助矫正对象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最后,社区矫正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体制问题。应该把那些初次犯罪、情节不太严重、经济条件差的女性作为矫正对象的首选,应该针对她们存在的问题,如家庭暴力、孩子上学、就业以及重新回归社会,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她们,避免重新犯罪。还有就是那些通过各种关系被提前放出的人,他们可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他们要严格管理,从思想根源上对他们进行教育,避免再次犯罪。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和专业。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方法,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并创造有利于案主生活的一项专业活动,运用专业方法对案主实施矫正。

首先,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社会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前期接案工作,主动与矫正对象所在的司法所、矫正机构取得联系,第一时间了解其家庭背景与生活状况。在与社区民警对该对象进行首次面谈时,向其说明社区服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违返社区矫正日常规范的严重后果。要求该对象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

其次,提高案主认知,改善交友。针对矫正对象认知不全的问题,组织该对象观看一些有意义的教育片子,鼓励该对象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健康活动,通过类似活动对该对象认知方面及交友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绝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往来,帮助其以乐观向上的面貌面对现实生活。

再次,与案主父母沟通,改变教育方式。针对其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互相缺少沟通平台。因此,通过个别教育及家访的形式,构筑交流平台。一方面,引导、鼓励该矫正对象经常和父母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其父母交流的技巧,用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心理暗示)与其彼此交流,来引导该对象走健康向上之路。

最后,鼓励案主多学知识,掌握一技之长。社会工作者鼓励该对象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他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该对象自身也比较珍惜每次参加活动的机会,也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技能,以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比较好的基础。通过以上社工的个案辅导,该对象在三个月的个性化教育中,能够自觉遵守社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之缓刑的相关规定,主动参加社区矫正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对自己所犯的罪刑有所悔意。并且在社工多次家访引导下,家人对该对象的关注、管教有所增加,缩小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尚能听取父母的建议与批评。经社工的再三鼓励,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结束个案辅导后,社工还定期做好该对象的回访工作,以便随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情况。而这些辅导对于司法所、社区民警来说是无法办到的,他们除了对矫正对象具有执行惩罚功能之外,在回应该对象的其他需求上,比如成长问题、家庭问题、社交问题和就业问题等,显得日益困难和乏力。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社区矫正非常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以便能更好地促使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四、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以微观系统为首要,积极改变微观系统和罪犯的互动方式

微观系统因和罪犯有直接的联系,对罪犯的影响都要超过其他层次的系统,所以社工应当将介入微观系统作为首位。在介入时,社工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微观系统和罪犯之间不合理的互动方式。其方式则是运用沟通、协调等社交控制技巧,分为两种,一是指导和教育微观系统及罪犯学习如何良性互动,二是社工自身直接介入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作为中介加以指导。

(二)关注中观系统,改善并协调各微观系统的关系

各个微观系统的协调对罪犯所受的到的经验一致性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各微观系统的价值理念不一致,在和罪犯互动以后会使得罪犯无所适从,思想和行为同样会产生矛盾。因此,社工在介入中观系统时首要的是在辨别各微观系统的价值理念和态度后,为达成关键要素的一致性做出努力。这些关键性要素都是从社区矫正为出发点的。

(三)对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给予经验反馈,提出建议

由于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不容易得到直接改变,并且需要更多时间。而社工所做的便是当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遇到有关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因素时,分析该因素对整个社区矫正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并记录下来,以后适时的将这些经验进行反馈,并提出建议,还可以加大宣传,尤其是在文化方面,静待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逐渐转变。

(四)整合各个系统,建立新的平衡的系统

以上的介入都是为了建立新的系统。社工介入的主要目的即是建立新的能够自动矫正罪犯的平衡系统。然而,在具体介入各系统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不同层次系统的整合,因此提出整合各个系统很有必要。社工需要在介入各个系统时关注其他系统因介入该系统而带来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然后做出相关的措施消除不良的影响。

结语

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将焦点放在罪犯个体,注重对罪犯自身的监督和思想教育,忽略了罪犯所处的家庭以及社区环境。社区矫正的目标是降低罪犯的再犯罪率以及犯罪率,所以不能忽视罪犯给家庭、社区带来的变化以及家庭、社区对罪犯造成的影响。罪犯在犯罪前处在一个系统当中,犯罪的原因则是该系统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不平衡,而犯罪自身似乎是消除这种不平衡,然而新的平衡的系统并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系统,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打破这种畸形的平衡,然后建立新的平衡,这种新平衡的系统,无疑是有利于罪犯及家庭和社区的系统。当这种系统建立后,可考察其特性并推而广之,加快社区矫正的发展,并预防违法与犯罪。

参考文献: [1]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7.[2]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10.[3]孙静琴,张培忠.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J].2009,(4).[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0.[5]林兰芬,周劲松.试析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6]李伟梁.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分析[J].社会工作,2009,(8).[7]刘知音.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及作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5).[8]周国强.国外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评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第四篇: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矫正

浅析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矫正

摘要: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虽已起步,但问题颇多,有关制度既不全面,也不系统,而且存在执行机构职能混乱、社区矫正手段单一等问题,亟待加以完善。借鉴国外的经验模式,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利用社会工作在处理社会问题中的巨大优势,让社会工作合理、有序的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当中,实现社区矫正的专业化。

关键词:社会认同感、社会帮扶、资源整合、激励机制

社区矫正的定义: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中国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的发展现状: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大师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报复,刑罚的目的是将社会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再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于2003年开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地(市、州)、72%的县(市、区)和65%的乡镇(街道)。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经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9.8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27.8万人。

2004-2008 社区矫正在上海的发展

项目 人数 项目 人数 项目 人数 就业安置基地 356(个)解决住房困难 170(人)解决养老金 278(人)

服刑人员再就业 2013(人)助学复学 362(人)解决临时性补助 3927(人)

参加技能培训 1868(人)协助申请低保 4045(人)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可行性: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是对社会和他人有过危害的个人,他们的行为在法律和道德的意义上是受到惩处和谴责的,但是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视角下,他们都是受助者,都可以接受社会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而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和价值观要求自身对待案主的态度是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重,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有助于犯罪人员不抵触社会工作者并以平等的心理接受帮教,并最终积极融入社会正常生活。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的专业性人才缺乏,专业化有待提高,由于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晚,专业的设置比较迟,而且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到位,人才队伍的培养不能能满足社区的具体需求。目前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承担着对矫正对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多数靠的是以往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很难开展个案矫正工作。是岗位建制有待完善。按照我国现有的状况,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归属问题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即不能归属于公务员系统也不能归属于事业单位系统,更不能归属于企业系统。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不能归属于社会职业的主流系统,而且意味着这些职业系统所能得到的相应利益他们也不能享有。这就使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很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区矫正这方面的工作,这样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三是欠缺人才激励机制。在现实中,社会工作者在物质方面的收人相对较低。而且社会认同感低,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很难享有像国外社工一样的薪金和社会地位,在我国的许多试点地区确定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基本上是“一定几年不变”。除了薪资待遇以外,社工职业也还远没有像企业、政府机构那样清晰的晋升路线。目前,专业社工职业晋升只有督导职级提升一条途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项目负责人才等尚无晋升的机制。而且由于项目服务没有配套督导,导致项目社工无法获得督导职级晋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了项目社工工作积极性低和职业倦怠感产生。社工激励制度的缺乏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和实际效果。4 矫正社会工作者可调动的帮困资源缺乏。矫治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能够从个体的微观层面、社区观的层面和社会政策的宏观层面进行介入,协助个人、家庭及群体解决问题,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并致力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在我国社区矫正中,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帮困解难,帮助矫正者顺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但目前由于资源的支配权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捐献缺乏,法律及政策的不健全、制度层面的一些限制,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可调动的帮困资源极度缺乏,致使矫治社会工作者工作成效不大。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对策和建议

1、引导民众转变刑罚观念,正确认识矫正社会工作。即使是最文明的监狱,也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犯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抑制了罪犯社会功能的恢复。而社区矫正中,矫正社会工作承认犯罪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尊重罪犯人格,把他们当人看,平等地与之交往,运用人性化的方法,纠正他们偏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并提供适当的帮扶,促使其社会功能尽快的恢复,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矫正相关部门首先应当在社区矫正中积极引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招聘社工为社区矫正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介对社区矫正及矫正社会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引导民众转变旧有的刑罚观念,对社区矫正及矫正社会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认同感的增加,并积极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矫正社会工作者由于本身肩负着倡导社会的责任,因此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矫正对象营造一个接纳与尊重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要以自己出色的矫正工作赢得矫正对象及其周围的人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认可。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为矫正对象营造出平等、人性化的社区矫正社会环境,才有利于社区矫正的开展,也才能激发矫正对象自主自助的潜能,尽快恢复社会功能,早日回归正常社会。

2、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学习,提高矫正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社区矫正中,矫正社会工作者是司法所和矫正对象之间的缓冲角色,是司法所和矫正对象之间的桥梁,负责将司法所的指示、要求施加和影响于矫正对象,将矫正对象的要求、建议、期望反馈给司法所。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社区矫正的良好开展,所以必须保证矫正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首先,从矫正社会工作者自身来说,要坚定矫正社会工作信念,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奉献中得到乐趣,真正做到助人自助;同时要不断学习,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区矫正实践中,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工作成级和效率。其次,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帮助其拓展工作范围,聘请专家对矫正社工的文案及矫正介入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以尽快提升社区矫正社工的专业化的知识和操作水平;同时在招聘社区矫正社工时,提高矫正社工的从业条件,吸纳年轻有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矫正社会工作人才到社区矫正实践中来。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能力甄别的级别考试制度,可以考虑从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当中选拔优秀者充实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队伍中。

3、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内化到矫正社会工作中,充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扶。矫正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秉持平等、接纳、尊重、个别化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并将其内化到矫正工作中,对矫正对象予以接纳而非批判,尊重矫正对象的自我决定权,重视其自己改变的潜能。只有做到这一点,良好的矫正效果才会显现。另外,在矫正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社会工作方法的充分运用。除了个案工作方法外,矫正工作者还应当注意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矫正对象在学习和公益劳动中建立起互爱互助关系,获得小组其他成员的支持,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有益合作;也可以由矫正对象自己组织、策划、设计一些有益活动,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和小组动力影响矫正对象的态度和行为。除此之外,矫正社会工作者还要从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层面介入,多方面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如采用家庭结构治疗模式帮助矫正对象改变不良的家庭关系;与矫正对象所在社区进行沟通和联系,调配社区资源为矫正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

4、整合资源,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提供辅助力量。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主要的工作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帮扶。在教育、帮扶过程中,矫正社工除了要对矫正对象自身具备的人力资本进行挖掘和利用外,还要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矫正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因为大量调研证明,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矫正对象度过心理难关、重树生活信念、解决生存问题的坚强后盾。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资源的掌握和配置最大的力量是政府的行政权力,因此,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由于目前我国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区建设及各项制度建设尚处于调整和建设当中,造成矫正帮扶工作非常难开展。但矫正对象的困难是现实的,因此不能等条件成熟再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矫正社工:其一,从社会环境层面介入,拿出跑断腿、磨破嘴的精神,积极游说政府相关部门给矫正对象以包容和平等对待,在法律、政策、制度层面恢复矫正对象应享有的权利,同时为矫正对象现实解决户口安置、补助金发放、就业培训、低保发放、责任田落实等问题。其二,从社区层面介入,与社区各组织和居民建立关系,整合社区资源为矫正对象提供帮助和服务。如在社区选择志愿者,为矫正对象提供一对一的帮扶;在社区组成居委会、社区民警、人民调解员为成员的帮教网络,对矫正对象给予有益的帮助。同时,通过社区绿地维护、卫生打扫等公益劳动,让矫正对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社区,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在社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5、运用社会工作技巧,提高矫正社会工作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中利用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工作中有很多技巧,如沟通和个人面谈时,倾听和关注、重新解释、澄清、引领谈话方向、聚焦谈话主题、反应对方的情绪、对质对方的责任、总结和告诉对方等技巧;建立恰当的气氛环境,鼓励良好交流互动时,敏感对方的心理焦虑、聚焦对方的内心关注、降低对方的无奈感、物理环境的安排等技巧。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技巧,丰富自己的工作手段,并将掌握的经验和技巧运用到矫正实际工作中,提高矫正社会工作的效率,推进社区矫正发展。

6、发展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及合理的职称评价和职务晋升制度。也可以广泛开展 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工作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给予优秀的社工人才以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双重激励,使其在工作中体会到人生价值。

结束语: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进社会工作,既是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它顺时顺势产生,也必将顺时顺势发展,社区矫正工作合理的开展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壮大,都会影响我国的社会政策的发展,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昱、费梅苹著:《社区矫正实务过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3页。

[2]张建明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 192页。

[3]钟莹著:《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途径》,栽朱有录主编:《社会工作文选总第8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22页。

[4]马伊里、吴铎主编:《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及其案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35页。

[5]张昱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4月版,第172页

[6]赵新东.社区矫正管理概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谭恩惠.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引导及参与路径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11. [8]但未丽著:《社区矫正:法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18页。

[9]严念慈.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会工作策略研究[I].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2(10).

第五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十八大在司法改革再一次提到社区矫正,使得社区矫正一时之间成为热词。实施社区矫正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而社会工作则是一项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工作,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矫正的实施的效果的如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工的专业性工作方法将有利于社区矫正目的的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多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各地通过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专业机构建设,在以司法人员为主导、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模式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矫正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随着社区矫正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开放的社区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如何继续有效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做进一步探讨。笔者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入手,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和实务的过程,解析了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目 录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三)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界定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契合性

2、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不可替代性

3、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机制须待完善和优化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整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四)经费和资金短缺致使很多介入工作开展受阻,操作比较困难

(五)社区矫正的岗位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受阻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区矫正岗位设置,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二)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建设 1.厘清职责,明确定位。2.建立矫正社工职业制度 3.健全社工介入机制

(三)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四)加大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投入

(五)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参与社区矫正的能力和水平1.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数十年,依旧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逐步完善。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之一,而违法犯罪则危害着社会的治安与和谐。传统的刑罚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而社区矫正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我国的社区矫正一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着重于社区矫正的政治化及其立法,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矫正理论的缺乏成为当前的焦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共通性使得社会工作人员涉入社区矫正成为可能。为了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本文结合当前的问题焦点,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治是以司法工作者为主导,社会工作者为参与力量,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技巧的应用,对社区矫治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区矫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明确二者的基本概念,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和实务的过程等这些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也简称社工,是指在专业价值观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它可以为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服务、平等而不是利己、控制,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的特质就是要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利情况。因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身处困难境地,属于弱势和边缘群体,没有来自社会的平等对待和人本服务,其自身的潜能难以唤醒、社会功能难以修复,“赋权增能”和“助人自助”的目标就无法落到实处。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其发展路径为从国外到国内,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形成的、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大力支持的新兴社会职业和专门学科。它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1987年国家民政部在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国内正式实施;2000年上海浦东新区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成为我国社会工作进入实践的重要标志,2004年国家颁发的《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蓬勃迅速发展。

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称为社会工作者,它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前提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主要由以下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从正式的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者;二是在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指导下,能完成社会工作任务者;三是在社会工作的基层单位从事社会服务者。另外,广大的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完成无需专业知识人员而且亟需大量一般性人员参与的重大社会工作,社会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凸显非常重要而巨大。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领域非常宽泛,已广泛运用到社区、学校、司法、医护等工作领域,特别是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社区矫正的对象为服刑人员,它是社会公众视野中“异类”,其自身的特殊标签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把他们隔离在社会之外,也加剧了他们与社会的对立。关押犯人的监狱尽管也有帮助教育改造的职能,但由于服刑人员与社会的隔绝,在缺乏社会过度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新的困境或诱惑,往往很可能重新犯罪。社区矫正的施行,是打破社会隔离的尝试。在开放的社区环境下,服刑人员与社会和家庭保持联结,形成了改造和教育同时进行的基点,这样的情形势必要求社会工作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这五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社区矫正是全新的刑法方式,又称社区刑。社区矫正实施的最初原因是为缓解监狱罪犯过多而产生的压力。其目的是为通过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改正恶习,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罪犯又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其中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是社区矫正罪犯的重点对象。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首先它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它是一种刑事制裁措施,刑罚的制裁性决定了社区矫正措施的惩罚性,必须落实具体的惩罚性措施,以实现刑罚的惩罚性,这是国家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的客观要求。其次它具有明确的恢复性。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最终促成罪犯回归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难点不在惩罚性而在于恢复性上,它重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犯在社区中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2004年,中央有关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文件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纳入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范围。2005年初,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改革由司法部牵头,中央综治办、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1个部门参与,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改革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2008年,中央有关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工作。2011年,中央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文件要求“建立完善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2014年,总书记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汇报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社区矫正作为司法行政一项重点工作,科学谋划、深入推进,明确指出:“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相关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事关社区矫正工作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社区矫正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既有理论上的引领,又有实践上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做好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优化司法职权配臵,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行试点,逐渐扩大试点范围;由点到面,全面试行,目前已发展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从2003年试点开始,社区矫正历经了首批试点、扩大试点、全面试行和全面推进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在国内十多年的试点工作也为我们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全省许多地方正在继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法。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等4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对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刑事立法精神上有力地回应了国际社会行刑社会化的要求。从立法上明确确立了行刑社会化理念,使得社会化行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我国在行刑社会化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二是对完善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社区矫正的立法,贯彻落实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三是确立了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相辅相成的两大矫正体系。如果说以自由刑取代肉体刑是刑罚执行方式的第一次飞跃,那么社区矫正的实施,使刑罚执行方式由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发展就是刑罚执行方式第二次飞跃。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禁矫正来说有其巨大优越性,但这并不能取代监禁矫正,二者是具有相辅相成的统一辩证关系。从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的特点来看,监禁矫正是为罪犯关上了社会的大门,而社区矫正是给罪犯打开了社会的大门。这一关一开之间,必须考虑到矫正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使两大矫正体系之间相衔接,通过二者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使得行刑资源得到合理的配臵,刑罚效能得以增强,行刑成本得以降低;四是进一步促进了刑罚配臵结构的合理化。社区矫正写入刑法是社区刑实施的立法依据,是与生命刑和自由刑并列的一种刑种,确促了刑罚结构的合理化。

有关研究指出,社区矫正的关键,不是将惩罚放在首位,而是将矫正作为最终追求。社区矫正不仅是一种落实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刑法执行工作,更是一种对犯罪人犯罪心理及行为恶习进行矫正的社会工作,即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与社会工作的双重属性,只是前者为主后者为从。“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权保障,这是法的人文关怀的实质蕴含”,刑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犯罪人员恢复社会功能,真正回归社会,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实现人性复归,成为善良的社会一员。传统的犯罪理论认为,犯罪人员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是构成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而现在的调查研究显示,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不是构成犯罪的根本,而是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尤其是与社会联结的偏离、失衡和中断,致使他们的社会功能丧失或缺损才是根本所在。因此必须把监狱和犯罪者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考虑,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应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这是不仅社会的责任,更是是实施社区矫正的目标追求。

社区矫正是现代国际司法进步的产物。目前,社区矫正已被联合国有关规则、宣言所认同。如《联合国非监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监禁替代措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都倡导尽可能避免监禁,将监禁作为最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社会刑罚制度中对非监禁刑的适用。如今,社区矫正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

(三)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界定

随着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和社区矫正的纵向推进,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的关系越来越需要加以确定,全面理解把握二者的关系界定,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将提供有益帮助。

1、二者的工作性质不同

社区矫正是属于开放性的社区刑法活动,对罪犯具有一定的惩罚功能。社区矫正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其工作性质定位重在刑法性;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社会专业化的帮助救助功能。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既要提供必需的救助和帮助,又要“赋权增能”,增强生存和个性发展能力,使其更有效地面对困难。社会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方法及理念,通过提供社会化的帮助和服务,来实现工作目标。

2、二者的工作主体不同

社会工作的工作主体是一切社会工作者,包括司法在内的社会所有领域。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是司法人员,包括司法人员中的社会工作者。两者在工作的理念资格和方法程序上存在不同。司法工作者具有执法资格,根据法律规定要完成刑罚执行任务,并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者除一般性的社会志愿者外,要有一定的从业执法资格,用专业理念和方法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物质、心理和社会等帮助,扎实细致地做好这一特殊人群向社会的完美过度和回归工作。

3、二者的功能作用存在互补交叉

社区矫正的工作性质,要求社会工作者的力量跟进介入才能完成,而社会工作特有的助人理念及专业方法,为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在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功能上实现了交叉互补的契合性。社区矫正的执法活动是在社区而不是在监狱,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系数较高,必须要对罪犯服刑人员进行社会化改造。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运用专业资源,帮助社区服刑正确认识主观能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社会的和谐和睦相处的支撑点,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平台,重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实务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也可称为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它是由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社区矫正旨在实现矫正对象恢复社会功能、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恢复性和回归性是社区矫正的典型特点,强调了对矫正对象的帮扶及其最终回归社会的预期。社会工作其康复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平等、尊重的价值理念运用于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治的初衷,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必要性的具体体现。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契合性

“人是可以改造的”,这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基本理念。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同时也必须是遵从这一基本理念。这与社会工作 “人是具有潜能的”以及 “人是可改变的” 等专业价值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实践中,社区矫正能汲取平等、尊重、同理等社会工作价值,尊重矫正对象的人格与权利,正视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开展矫正工作,有利于社区矫正的正常开展。

2.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不可替代性

个案工作能够实现与社区服刑人员一对一互动,个性化地制定矫正方案和帮扶规划;小组工作使矫正对象在团体情境中与相似经历者相互支持、彼此促进、实现改变;社区工作方法旨在为矫正人员发掘社区和社会资源,构建个体再社会化的社会支持网络。3.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的开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一般经历矫正关系建立、搜集和分析资料、矫正对象问题诊断、制定矫正方案、社区矫正介入、社区矫正结案评估与跟进几大步骤。另外,社区矫正可以吸取“动机式晤谈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危机介入法”等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为矫正人员提供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咨询与治疗服务。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和专业。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方法, 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 并创造有利于案主生活的一项专业活动, 运用专业方法对案主实施矫正。

1、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前期接案工作, 主动与矫正对象所在的司法所、矫正机构取得联系, 第一时间了解矫正对象生活状况与家庭背景等情况。在与司法工作人员对矫正对象进行首次面谈时, 向他说明社区服刑的重要性, 及违返社区矫正日常规范的严重后果。要求矫正对象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从而为以后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提高案主认知, 改善交友

针对矫正对象认知不全的问题, 组织该对象观看一些有意义的专题教育片, 鼓励该对象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健康活动, 通过类似活动对该对象认知方面及交友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绝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往来, 帮助其以乐观向上的面貌面对现实生活。

3、与案主父母沟通, 改变教育方式

针对其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 互相缺少沟通平台。因此, 通过个别教育及家访的形式, 构筑交流平台。一方面,引导、鼓励该矫正对象经常和父母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 指导其父母交流的技巧, 用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心理暗示)与其彼此交流, 来引导该对象走健康向上之路。

4、鼓励案主多学知识, 掌握一技之长

社会工作者鼓励该对象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使他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 该对象自身也比较珍惜每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也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技能, 以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社工的个案辅导, 该对象在三个月的个性化教育中, 能够自觉遵守社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之缓刑的相关规定, 主动参加社区矫正集中教育、个别教育, 对自己所犯的罪刑有所悔意。并且在社工多次家访引导下, 家人对该对象的关注、管教有所增加, 缩小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尚能听取父母的建议与批评。经社工的再三鼓励, 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结束个案辅导后, 社工还定期做好该对象的回访工作, 以便随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情况。而这些辅导对于司法所、社区民警来说是无法办到的, 他们除了对矫正对象具有执行惩罚功能之外, 在回应该对象的其他需求上, 比如成长问题、家庭问题、社交问题和就业问题等, 显得日益困难和乏力。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社区矫正非常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以便能更好地促使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以来,经过近13年的发展,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不断加强,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全国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6.4万人,解除矫正49.8万人(含符合条件特赦的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一直处于0.2%的较低水平。但由于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意识想观念相对滞后、发展起步时间较晚而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探讨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尚未完善

社区矫正的立法滞后特别是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明确具体的制度和法律条文,是亟待解决的根本症结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总书记对社区矫正工作已作出重要指示:“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截止2015年,我国法律还没有对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月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里仅提到“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长以及民间组织想要介入社区矫正唯一能够的依据的法律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其行为又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该如何与国家司法机关配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的社会工作者们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往往有着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应的权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不配合社工的工作,矫正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同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体制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体系的不成熟,使得社工即便能够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体系中仅有部分一线工作者来自社会招募,绝大部分都是体制内或从体制内分离出来,行政色彩浓重。机制的不健全带来的是社工介入的困难和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处处牵制,社工的专业工作方法难以实施,这直接造成我国社区矫正社工工作专业性的缺乏。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机制必须完善和优化 首先,社区矫正模式必须转变,形成以社会矫正为主的新模式。目前的社区矫正模式基本上是在社区矫正小组领导下,由司法局或下属的司法所具体执行。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司法执行。虽然能够保证对服刑人员的监管,也规定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志愿者的参与,规定了释犯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时间要求,但是司法机构与社区缺乏横向联系,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由于社区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在具体执行中,社区矫正往往成为单纯的司法活动,与惩罚和矫正兼具的社区矫正目标产生了不小的距离,在这一模式下,社区矫正实质上成为司法矫正,其应有的帮助教育功能难以真正实施,直接影响到矫正对象刑满释放后重新回归社会的归属感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其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社区矫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的统一,社区矫正的方法理应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主。但是在我国,社工大规模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还不普遍,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上由从各监狱、教管所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里抽调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民警为主;专业的社工和社会志愿者十分稀少。因此如何让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整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心在县级以下司法行政机关,但基层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整体偏低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又一突出问题。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河南省还有7个省辖市、98个县(市区)没有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分别占四成和八成,是全国唯一没有实现社区矫正机构全覆盖的省份。社区矫正机构建设的滞后和缺失,直接导致社区矫正中专业社工人员的引进和培育。社区矫正中的社工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服务对象和案主将是社区的服刑罪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对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和能力比普通社会工作者要高。从本质上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支撑,缺少必要的职业资质,矫正的效果将很难有保证,自然也就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除了要求有基本的社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其他别的知识基础,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国的专业社工培养工作开展才几年时间,很多社会工作者都是刚从大学校门出来,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社工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很多已经介入到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社工们,在面谈、倾听、观察等些技巧上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不录用、少录用社工专业工作者的原因。社工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其本身的专业作用,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经费资金短缺致使开展介入工作受阻,操作比较困难

专项经费保障不力,导致社区矫正工作特别是社会介入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难题。资料显示,2014年,河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实施意见》,但落实情况很不到位。2015年,还有1个省辖市、42个县(市区)社会矫正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全省县级社区矫正经费1500余万元,社区服刑人均300元,与文件规定人均1600元标准距离很大,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经费更无法得到保障,本应承担大部分费用的政府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匮乏致使相关社工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经费周转都面临困境。事实上,矫正社工的基本工作除了要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矫正服务,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之外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罪犯及其家属解决因犯罪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罪犯的改造。”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供支出,矫正工作将难以开展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也就是说,矫正经费能否做到充足、有效、及时地供给,也是关系社工能否能真正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五)社区矫正的岗位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受阻 按照我国现有的状况,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归属问题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即不能归属于公务员系统也不能归属于事业单位系统,更不能归属于企业系统。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不能归属于社会职业的主流系统,而且意味着这些职业系统所能得到的相应利益他们也不能享有。这就使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很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区矫正这方面的工作,这样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社区矫正工作意义重大,社会工作的介入任务繁重、任重道远,我们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正视问题困难,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区矫正岗位设置,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司法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加强与编制部门的沟通联络,尽快建立独立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并按辖区大小、监管社区服刑人员多少,合理配臵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特别是要设臵足够的专职社会工作人员岗位编制。安排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是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尝试性和探索性工作,从部分试点县(市、区)看,其作用不容低估,但也存在社会认知度和知晓率不高、缺乏制度性保障、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专人不专用、专业化难实现等问题,社区矫正专业化任重而道远。下一步要明确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改进社区矫正的思维模式,将社区矫正定位为惩罚与康复、发展并重;推动社区矫正专职社工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根据其工作性质,确定为事业编制,由财政统一拨款,实行绩效工资;建立矫正社会工作者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开发和设臵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使其成为与法官、检察官、律师一样的司法系统的职业之一;建立领导体系,设臵职能处室,加大宣传,着力构建专职社工人才队伍;加大选培力度,严把选人用人关,严把教育培训关,严把考核管理关,着力提高专职社工人才素质,全面优化环境,着力维护专职社工队伍稳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岗位人员的作用,积极拓宽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协调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积极发挥乡镇办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帮扶、社区服务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二)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建设

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验证明,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是决定社区矫正工作成败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

1、厘清职责,明确定位。

目前,从我国试点城市情况看,社区矫正工作的普遍着眼点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作为辅助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协助执法人员从事社区矫正的监督和管理,如登记、信息平台和档案的管理,长此以往形成了社区矫正行政化、流程化严重。而“作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增能者、资源链接者、服务者、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社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定点或长期跟踪社区服刑人员,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重新犯罪,帮助他们完成再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因此,社区矫正的三支人才队伍应厘清职责、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即司法行政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监督和管理,而专职矫正工作者以教育和帮助为主,在帮矫中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志愿者在社区提供辅助性的服务。由此,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定位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社会工作者”,为将来的向“司法社会工作”专业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2、建立矫正社工职业制度

社区矫正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进程中,与社会工作的理念、目标和过程有内在的统一性。目前,我国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产生如此反差是因为缺少社会工作者就业的岗位。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改革我国的人事制度,开发和设臵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社会工作者要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考试,持证上岗,有编制,有职称,有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制度,使得社会工作者有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其次,不设机构设岗位。可以在司法局(所),只设岗位,不设机构,将社区矫正的专职工作者纳入到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中。民政部门可牵头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合作,以政府购买的方式,统一招聘、培训、管理和晋级,再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将专职工作者分配到司法所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有了保障,职业才有发展的空间。

3、健全社工介入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能否健康持续开展,关键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指导管理,法院、检察院、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刑社会化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必须要有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学校、单位的协助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人改造人的独特优势。要创新活动平台和载体,动员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到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矫正、心理疏导和帮困扶助,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濮阳市华龙区司法局自2014年以来组织开展的“黄丝带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丝带”寓意接纳、宽容、爱心和感恩。活动由司法机关牵头,由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法律部门配合实施,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安臵帮教对象持续开展关怀、帮扶、教育和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河南省首例社区服刑人员黄某某就是“黄丝带行动”行动中的典型案例。黄某因寻衅滋事被判处缓刑,纳入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社区矫正管理,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教育,黄某某思想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极大改变,从一个暴力型罪犯转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进步青年,被当地政法部门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依法减刑四个月,成为全省首例。由于社会工作主要以直接提供服务为己任,现阶段应以基层社区矫正主管部门与社工机构的合作为重点,通过委托、购买或全额支持等形式,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民间组织为主的社工机构介入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

(三)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建设,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保障。应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制定工作,通过立法“可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性质、对象、经费来源等问题”。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功能,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与监禁刑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行刑方式,必须完善社区矫正立法,增加社区服务刑,并规定由社会工作者对社区服务刑的规划、监督和评估职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应尽快走向法制化轨道。比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均已制定一系列比较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体系,现今中国,社会工作立法基本上尚属空白,对社会工作者的规范也是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制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省市党委政府及人大政协要密切跟踪《社区矫正法》立法进度,推动地方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制定工作,为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保障;地方司法机关要共同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形成覆盖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交付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重点执法环节的制度体系,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四)加大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投入 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场所设施保障。社区矫正中心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管理教育帮扶的平台,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工程,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建成社区矫正中心等场所800多个,北京、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已全部建立了县级社区矫正中心,但还有多数省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要求,如我们河南省就是其中之一。要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县(市、区)社区中心建设,根据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特殊要求,逐步加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装备及办公通信设备配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向前发展。社区矫正经费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关键。当前,矫正经费短缺已日渐显露,直接影响着矫正工作的效果。从工作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为矫正对象提供人道的矫正服务,培养其有利于回归社会的动机,协助其接受矫正工作者的教育。同时,社会工作者要设法改善矫正对象 的生活环境,使矫正对象生活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要借助对社会资源的认识,帮助矫正对象及其家属运用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解决因矫正对象而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矫正对象的改造。由于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会有大量的经费发生。包括对矫正对象进行帮助、联络、解决生活、家庭问题 所需费用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交通费用等。没有经费的支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陷入僵局,工作难以开展。由于这部分经费是行刑工作的一部分,理应由政府而不是由社会团体支出,而且社团也没有这笔经费可供支出。因此,应该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2006年,《财政部、司法部关于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已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公用经费保障范围。2009年7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提出了新 的要求,强调要制定、完善和调整公用经费标准。“试点以来,虽然一些地区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但大部分省份仍主要靠政府临时性拨款或挤占其他业务经费,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进 一步开展。”由此可见,“加大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力度,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工作,社区矫正经费应当由国家全 额保障。为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经费上的保障。

(五)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1.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矫正专职社工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编外聘用制人员,按照聘用制人员管理。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矫正个案工作计划,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矫正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完成司法所交办的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任务。社区矫正的专业队伍由社区矫正的专职管理部门、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共同组成。社会工作者是其中的重要力量。目前,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要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制订出台的《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发展规划,按照与社区服刑人员配备的比例为司法所安排社会工作者。

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强化领导,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因此,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社区矫正在全国试行的机遇,切实做好牵头组织工作,认真履行指导管理的职责,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配臵、高效率运行”的工作思路,以“抓队伍、强素质、促保障”为突破口,建立起一支人员充足、素质较高、保障有力的社工队伍,为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努力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日程,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作,建立社区矫正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同时,在乡镇(街道)设立依托于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站,以便减少工作环节,提高运转效率,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2.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薪酬待遇是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机制。要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人才队伍,需要稳定的资金作保障。首先,政府在公共服务财政预算中调整收支结构,设立社会工作发展专项经费,全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政府逐步地由直接地“养机构、养人、办事”变为向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其次,政府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筹资制度,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社区矫正的领域,应增加社区矫正的专项经费支持的额度,提高专职工作者的薪酬标准,基本达到所在城市平均工资水平或与社区的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收入相当。建议矫正社会工作者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相同。社会工作者岗位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员级四个等级(即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员)。其中,高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六、七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九、十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为二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十二级;员级一档。晋升条件和年限各地可参照专业技术岗再结合社会工作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细则。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重在社会工作的介入和深化,全社会必须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加强与社区矫正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强化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新跨越、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7.[2]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10.[3]孙静琴,张培忠.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J].2009,(4).[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0.[5]林兰芬,周劲松.试析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6]李伟梁.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分析[J].社会工作,2009,(8).后 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论文的完成时一个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三年的求学使我懂得许多道理,积淀了丰富知识和经验,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非常感谢在论文的写作时给予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最重要的是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他知识渊博,思路开阔,总站在知识的最前沿,在他的引导下,我认识了领导能力的重要性,极大的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本篇论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论文撰写方面更是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导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以及宽容的生活态度将会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努力、勇往直前。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写作中引用和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下载社会工作法规第06章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法规第06章 我国社区矫正与人民调解政策法规(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题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题 案例分析一: 假如你在某一青少年福利机构实习,该机构专门服务于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机构督导希望你能够设计一个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 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 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

    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模式探讨

    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模式探讨社区矫正制度是与监狱制度相对立的再社会化手段。社区矫正是在司法体系中运作的,固然带有强制性,限制一定人身自由的含义。但是人的基本权利,如发展......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文件3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 社会政策的特点、运行及发展 1、 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 社会政策的特点:①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目标。②社会政策要体现全社会公有的社会价值......

    我国社区矫正法律问题研究

    题目: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试点单位: 毕业论文 我国社区矫正法律问题研究 马 睿 学号:1***3 2011秋 专业:法律专业郭 松彭 水 县 司 法 局 重庆广播电视大......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排斥与社会工作干预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排斥与社会工作干预 矫正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的特点体现为工作性质和对象的特殊性,因而需要采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一线的司法工作者大多......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练习题

    社会政策与法规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l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法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 A.针对性和强制性 B.规范性和强制性 C.规范性和权威性 D.......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农村低保金的发放形式分两种 A.全额发放与差额发放B.差额发放与分档发放C.全额发放与分档方法D.货币补贴与实物补贴 【B】 2.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