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梗概
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是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的概念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公共提供:强调这种产品要通过预算程序来供给,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获得。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政府机关,国防等部门提供的服务以及这些部门从国有企业购置的办公用品和设备;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提供的物品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政府部门从私人企业采购设备和购置办公用品,私人企业承包政府工程 公共生产混合提供或私人生产混合提供:公共生产部分收费或私人生产由政府 给予补贴的混合物品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类依据: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的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饿了国家职能。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人任何所得,不存在交换问题。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⑵区别:购买性支出:①遵循等价交换原则②计入到GDP中③产出给出效应
转移性支出:①资金的单方面转出②不计入GDP中
⑶经济影响:作用:购买性支出:直接对生产和就业产生影响,间接对收入和分配产生影响
转移性支出:间接对生产和就业产生影响,直接对收入和分配产生影响
① 对政府效益的约束: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② 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购买性支出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财政补贴:国家或政府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个人以及事项所进行的津贴。特点:政策性,特定性,时效性,可控性,灵活性经济效应:财政补贴不是万能的,有限度的使用①机理效应:可以改变需求结构;影响供给结构,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盈利水平;维持社会稳定,外部效应内在化;扶持公共产品②实际经济效应:贯彻国家经济政策;带动社会资金,扩充经济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消除挤出效应;发挥稳定效应。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分类:照顾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征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与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在税负能转嫁的条件下,与纳税人有时是分离的;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税制是对应于这三类课税对象的所得税,商品税,财产
税为主体。
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是最终出处。税源与课税对象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
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应了征
税的广度。
课税标准: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税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例,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应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
政策。应征税额=课税对象×税率税率=税额÷课税对象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行业比例税率:按行业差别规定不同的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率
产品比例税率:按产品的不同规定不同的税率
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
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从统一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照数额大小划分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个等
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
区别:Ⅰ 全额累计程度高,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的情况下,负担重。Ⅱ 在所得税级距的临
界点处,全额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不会 Ⅲ 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比较简单,超额比价复杂
国债:私人和企业举债的债务称为民间债务或是私债,政府举债的债务称为国债或公债。中央债
称为国债,地方债称为公债。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
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所以国债依存度是通过当年国
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的。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⑵类别:①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
过2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
②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
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当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
数⑶原则: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 年度性
部门预算: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全面体现国家预算的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原则,避免随意性,加强廉政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有利于财政部门控制预算规模,优
化支出结构,有利于合理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效益。有利于各级人大履行立法监督职能,审计部
门履行财政审计职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贯彻依法治国规范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述
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特征: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宗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法原则:公开透明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 公正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指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
结合收质两条线管理: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预算外收支
属于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收入方面: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并减少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占压。
支出方面:主要是收支脱钩。执收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支
出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改革目标:全面掌握预算外收支的全面状况,真实反映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全貌,编制完整可靠的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为编制综合预算提供基础条件,从
而逐步淡化一直取消预算外资金,实行预算内外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
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名义税率: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实际税率:纳税人真是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等于税收负担率。
边际税率:按照边际效用相等的原则设计的一种理论化税率模式。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福利牺牲最
小,实际上是按照纳税人收益多寡分等级课税的税率
平均税率:实际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往往低于边际税率。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分析税率设计
是否合理,税制是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税收努力: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是税收能里被利用的程度,税收努力决定
了潜在的税收能力中有多达比例能转化实际的税收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两类因素:税
制的完善程度;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
入炒股偶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
受免税额待遇。
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是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不同于课税对象,税源。
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是一致的。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油的资源配置状况;如
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成为税收非中性。
以下是税收中性的含义: ①国家征税以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社
会带来额外的其他损失或负担。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
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在成了
相当于纳税税额以外的负担
税收转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
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特点: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
负转移引起的。税负转嫁是个经济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
然的导致纳税人和负税人的不一致。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收归宿: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方式:前转:纳税人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加价额度等于税款(充分转嫁);加价
额度超过税款)超额转嫁;(加价额度小于税款)不完全转嫁后转: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对汽车销售商的转嫁其他:混转或散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税收资本化:某些能够增值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转嫁规律;商品课税容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共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共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不易转嫁。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的税不易转嫁。从价课税的税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2个方面。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我国现行税制各种税之间的关系:①增值税和营业税互补②增值税和消费税递进,消费税是在增值税上加增的,征收消费税,增值税与营业税无关③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是配合关系。不征关税,也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二部定价法: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合定价法:是指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定制不同的价格。
税收“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原则:亚当斯密: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
瓦格纳: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①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平等 ②税务行政原则:确实便利节省③公平与效率原则公平:普遍征税:平等征税
公平与效率:税收的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现代税收原则:公平类:①受益原则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社会成员享用的额份来承担②能力原则:征收以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效率类:①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英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②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税装房的征纳费用降到最低限度。依法治税,有法可依的原则,纳税人减少纳税费用,税务部门减少征税成本,即提高税收效率。
公平课税论:(亨利•西蒙斯)强调个人自由是基本价值观,然后才是公平。
最适课税论:(穆勒)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
财政交换论:(魏克塞尔)纳税人能够根据自己对公共物品数量的判断和承担相应的税收份额的意愿,在交换中选择最佳的公用物品数量和税收份额,达成一种每个参与者都能一致接受的协议。
财政政策的类型:⑴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①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已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⑵根据调解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载体是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紧缩性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是: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预算收支平衡或均衡财政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23.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也称为纵向财政均衡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弥补②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也称为横向财政均衡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弥补。目标是:均衡地区间的最低公共服务水平,保证各地区间具有大体均衡的最低公共服务水平,而不是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③弥补地区性公共国内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在由地方政府提供地区性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当这种公共物品的范围超过本地区而扩散或延及到邻近的其他地区,从而邻近地区不承担任何成本可以享受这种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这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④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政府(财政)介入三农投入的必要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有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多方面支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从根本上说:不仅在于农业部门生产效率较低下,自身难以产生足够的积累,而且在于某些农业投入只适于由政府来提供,或丽影由政府来提供。基本原则:凡是具有“外部效应”的涉及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入,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特殊性:①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率较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其发展的积累,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介入到农业投入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⑴正确理解和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⑵实行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方针⑶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⑷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 ⑸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乱收费⑹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⑴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①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②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肌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从2个方面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NP GDP的增长就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下降,经济效益调高,产品附加值所占比例加大。⑵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⑶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①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物价上升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就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税收制度: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税率会随名义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下降而降低,即档次爬升或下降。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税制: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会有名义增加,而不会有实际增加。定额税:税收收入的增长低于物价水平增长率,即使名义增长,但实际是下降的。③产品比价的变动:一是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转移形成GDP的再分配,使财源分配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个人之间的分布呈不均衡状态。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相关企业部门个人的税收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最终结果就是对财
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税收的经济影响:
⑴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① 收入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
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② 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线下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税收对劳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若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若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③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供需具有特殊性。对我国而言,税
收几乎不影响劳动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税种,一次目前我国应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增加劳动总供给,而且需要调整劳动需求结构,以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Ⅰ 整和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Ⅱ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入手改变劳动供给结构;Ⅲ 整需求结构,在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可忽视能够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门,必要时可以考虑税收优惠。⑵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① 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
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
税收对接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② 收入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
下降,会按其规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对储蓄利息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利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
③ 具体来说,当对储蓄利息征税时,使得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即未来消
费的价格变得昂贵,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个人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替代效应在于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实际的税后收益率,是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了,降低了人们的储蓄意愿,从而使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④ 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Ⅰ 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的高低。
Ⅱ 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
Ⅲ 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不利于储蓄增加
Ⅳ 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⑤ 我国而言,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并不明显,说明人们对储蓄的态度还取决于税收以外的诸多因素,应适当的运用税收杠杆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随着居民投资的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居民金融资产不断升值,反过来能促进远期消费向即期消费转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
第二篇:财政学
▲分析行政管理支出中的“三公经费”支出,谈谈你的认识
什么是“三公消费”
“三公消费”又称“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范围。
国家工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2010年决算情况与2011年预算情况
一、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的单位范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使用财政拨款开支“三公经费”的单位共有8个,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机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商标局(含商标评审委员会),以及总局行政学院、经济信息中心、市场研究中心、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等5个直属预算单位。
二、2010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
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数1111.40万元,决算数为957.33万元,决算比预算减少154.07万元,下降了13.86%。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13.93万元,占43.24%,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430.84万元,占45.00%,公务接待费支出112.56万元,占11.76%。具体情况如下:
(一)因公出国(境)费支出413.93万元: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支出135.64万元;出国谈判、工作磋商等支出119.85万元;境外培训、业务考察等支出158.44万元。
(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430.84万元:车辆购置费支出0万元(2010年未更新购置车辆);车辆运行维护费支出430.84万元。
(三)公务接待费支出112.56万元:主要用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内立法机构、研究机构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个体工商户条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的修改、制定的研讨论证;举办世界知识产权日纪念活动等所发生的开支。
三、2011年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1年财政拨款安排“三公经费”预算1092.41万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8.9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预算414万元(零增长),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538.41万元(较2010年下降2.36%),公务接待费预算140万元(较2010年下降4.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二〇一一年
对“三公经费”认识
(一)政府网站大多“不提”三公消费。一年公车消费多少、公费出国花了多少、公务接待费是多少?为什么现在政府难以公开三公经费?这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针对公众关心的“三公”支出,应该建立机制公开上网,接受监督。
(二)财政拨款情况。2010年我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是指我部本级2010年财政拨款实际支出数,包括使用当年预算实际发生的支出和使用上年结转和结余资金发生的支出,不包括当年国库集中支付结余数,与部门预算执行数口径不同。
(三)行政成本应该上网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公民知道或容易知道的就公开,公民不知道或不容易知道的就不公开的现象。
相关建议
加大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力度,让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信息公开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我们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这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我们必须下决心在以后的制作安排过程中让人大做一个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三公消费”方面有一个主要的监督机构。二是下决心每年坚决公开“三公消费”的一些预算的注资,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要使监督有效,必须下决心使“三公消费”的数字要进一步细化,现在我们公布出来的“三公消费”一个总的方面,公款吃喝多少,公车使用费,出国费用是多少,没有细化,公众就无法监督,人大常委会也无法监督,没有细化,就不知道这些费用是不是合适、合理、符合公众要求。要使“三公消费”监督落到实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要细化,细化多项,每一项的支出是不是合理,只有细化了,公众才能进行监督,才能分辨出来。
第三篇:财政学
2011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
政策综述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在中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该如何落实?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进行了回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个税调整:
开启收入分配改革序幕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工资薪金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不仅将使很多百姓直接受益,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以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为重要内容的个税改革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个人所得税既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被业界视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序幕拉开。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民盟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行业间、区域间、不同群体间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个税改革关乎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应该说,个税改革话题的火爆折射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国富民未富”的困境。如何实现“国民共富”,乃至“藏富于民”,中央政府着眼点,并不仅仅是某个税种的调整,而是税制通盘的深层改革。改革的背后,是政府希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直接助益拉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的深意。
结构性减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应该说,个税改革的方向,正是整个结构性减税思路的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减税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间,除现有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增值税扩围、以及对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减税等都可以进行。
结构性减税的政策逻辑是涵养税源、“休养生息”。政府通过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不仅关乎税负的公平,更将大大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
在内涵上,结构性减税是“做减法”,是在“有减有增”的前提下实现总体税负水平的降低。结构性减税不是大规模、全方位地减税,而是该减的减、该增的增,但政策的天平倾向于减。施行结构性减税,是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结构性减税具有针对性,包括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负,对居民扩大消费方面减轻税负,对国有企业的垄断利润加大管理力度等方面。它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税收结构与减轻税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企业和居民负担因此减轻5000亿元。
同时,对于小企业,已经推出的优惠减税措施要继续推行,而且要想方设法进一步利用。对一些草根创业行为、小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多的体现税收的优惠和支持。创新方面,企业的研发投入,怎么样更实在的得到所得税抵免等税收优惠,怎么样鼓励企业,大家一起来努力,更有积极性来创新,这对于全局来说是一个长远意义非常明显的激励导向。
我们看到,进入2011年,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投资结构:
落实好“新非公36条”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
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的一点就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业的优化,特别是向基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倾斜。这些薄弱环节,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如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领域,以及“三农”、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
其次,要进行投资主体的优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核心是要落实“新非公三十六条”,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区域协调发展: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
“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把握的又一重点。我国正着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以期改变长久以来由东南沿海等少数地区单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重点地区发展、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开拓区域合作的空间。
据了解,从“九五”开始,鉴于中国地区间差异越来越大,中国陆续出台系列促进区域发展的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上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构成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当前,中国经济从南到北、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地,区域经济已呈现多极发展、齐头并进的态势。
2011年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寿龙表示,这是一个大层次。一个是国家层次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低于全国水平的都可以得到财政转移支付。他同时称,有时候辅助的力量更好一些。国际上也是这样,比如有一些国家钱很多,有一千多亿美元,但是那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风险基金,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可以,但是间接就是企业家推动当地企业家创业,这样更有造血功能。
第四篇:财政学
财政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
公共需要的特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含义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第二章: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成本-效率”分析法、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瓦格纳法则;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
和具体措施;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行政管理费的构成;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政府提供对卫生医疗事业的理论依据
第五章:乘数作用;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财
政对农业注入资金的必要性;财政在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第六章:社会保障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西方各国社会保
障制度的;我国的基本保障制度;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及其实际经济效应;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
可写论文: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
6、浅议新形势下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7、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8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10、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1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12、试论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4、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研究
16、我过
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探讨
18、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研究
19、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制度选择
20、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
22、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研究
23、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对策研究
2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5、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6、浅谈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7、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境问题研究
28、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及对策初探30、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31、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3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初探
33、地方财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析
34、浅谈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35、关于政府采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36、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7、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38、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9、浅谈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与管理40、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
41、浅议我国分税制下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4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及其防范
43、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投融资机制研究
44、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
45、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46、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
4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利弊分析及影响
48、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选择
49、关于开征燃油税的思考50、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51、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及其治理途径分析
52、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5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浅论
54、关于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思考
55、关于基层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
56、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第五篇:财政学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兴衰。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助于我国抵御经济危机,而且是预防通胀的重要措施.在我国经济复苏这段时期内,国家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结构优化,包括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发展,遏制投机行为,科学测算用地指标,严格规范土地储备,打击“囤地”行为等,以达到房地产市场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房地产业一方面得之于天时,在总体上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野蛮生长,其负面影响也在蔓延,不仅扭曲了经济结构,成为经济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对迅速蔓延的房地产负面影响,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警惕,及早预警。
房地产供求总量上的非均衡一般表现为潜在总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实际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即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同时并存,也即短缺与过剩同时存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不均衡的原因
房地产价格的粘性导致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假定信息是充分的,商品是同质的,交易双方是自由进出市场的,交易双方是数量众多的,这样市场价格具有伸缩性,就可以通过价格调整以达到供需平衡
过高的交易成本导致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房地产市场中过高的交易成本来自住房的消费品特性。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差异性。其不可移动性体现在它的区位特征上,包括小区环境及住户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处地段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可达性,以及与工作地点、亲朋好友之间的交通方便程度等均在考虑之列。
中央金融政策的变动导致房地产市场非均衡,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介入和支持。金融政策也就成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工具之一。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由于房地产的生产周期长、价值量大、位置的固定性等特点,因此房地产市场上供求双方的行为都会受到有关未来预期因素的影响。房地产“泡沫”增长的影响
房价收入比,是国际通行的衡量房地产泡沫的主要指标,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家庭年收入之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启示
①各国住房政策差别非常大,但主要还在于住房供应体制差别
对比英国与法国、德国、日本的住房政策不难看出,是否依靠市场来提供城市住房是相关政策差异巨大的根源。
②政府参与住房供应十分必要
英国作为城市住房供应政策最早形成、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国家,其公共住房政策有较高参考价值,而近来英国政府推出的公屋冲击计划更说明,公共住房比重下降与过度依赖住房市场必然会引发城市住房的供应问题。
③ 资源条件特别是土地资源条件对住房供应体制选择有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的调节机制
5.1 发挥价格、调整的双向调节机制
价格调整是指在价格具有充分灵活性的条件下,交易者完全根据市场价格方面的信息而进行的调整需求量和供给量的活动。这是瓦尔拉斯均衡中的情况。在价格调整时,交易不受供求数量的限制。在均衡价格体系之下,成交量等于需求量,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数量调整是指在价格不灵活的条件下,交易者除了要根据市场价格方面的信息来调整需求量和供给量外,还要从市场的供给数量和需求数量方面取得信息,以调整自己的供求活动。换言之,在数量调整时,交易者和交易行为都要受到供求数量的限制。5.2 完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
5.3 完善房地产宏观调控机制
虽然非均衡作为现实经济的常态,更为接近现实,但瓦尔拉斯均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即“均衡取向”。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是不行的,因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经济由非均衡到均衡需要相当长的周期。
5.4 引导房地产开发商理性投资,购房者理性消费
首先,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管理,规范其市场行为,避免投机。房地产开发商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体,其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的房地产产品,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行为一定要理性,在这方面政府可以从制度上人手,例如加强对其项目建议书的审核等。
其次,引导购房者理性消费。政府应实施引导性政策,宣传国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们应有的理性消费观念,避免不分年龄、收入段的盲目攀比、超前、超能力的商品房消费、投资理念,以降低社会公众的主观需求。二手房以较低的价格、实用的结构和较为齐全的设施,符合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5.5善房地产市场法规。
完善房地产产权、开发、交易、中介、税费、价格和物业管理的法规,制定一套较为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使房地产市场能有序发展,让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土地的供应、闲置土地的回收、商品房的预售、房改房上市等作明确的规定。
结语
总之,房地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理房地产市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合作,共同治理。当前调控应关注两个层面,从中国房地产当前的形势看,2010年的调控政策重点关注了两个层面,一是严厉打击房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二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危机和风险,保持房地产和房价的健康稳定发展。政策可行的路径是,一方面控制投资和投机以控制房价,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住房缓解自住需求,同时加快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逐步挤压房地产中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