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财政服务开发区建设的思考开发区财政所马长福
新形势下财政服务开发区建设的思考
开发区财政所马长福
一、准确定位,清醒认识开发区财政现状
根据扬中市委、市政府扬发„2009‟年11号《关于扬中经济开发区布局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开发区由原来的九个行政村调整为十三个行政村及社区、293个村民小组,辖区人口达到27095人,面积25.12平方公里,现有企业215个,其中规模企业43个,08年实现工业产值25.57亿元。然而就开发区的发展现状与省级开发区的要求比,虽然平台拓展了、发展的空间广阔了,但由于财政盘子较小,基础设施较弱,对照新一轮发展的要求和更好更快发展战略,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需求与可能的矛盾。从财政情况来看,开发区没有优势发展的特点,以08年为例,区财政总收入528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2025万元,可用财力1048万元,基本属吃饭型财政。从支出结构来看,用于人员经费占支出总数的31.84%,用于机关运转及民生等支出占支出总数的58.06%,用于招商、经济发展的支出微不足道,仅占支出总数的10.1 %,从支出需求来看,我区财政支出需求旺盛,招商引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的改善及社会事业的发展等急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可用财力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12、发展与运转的矛盾。按照开发区的本质和属性,开发区应该是地方政府的产业集聚区、科技示范区、经济重量区。面对拓展后的新情况,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尤其是社会发展及民生支出的不断膨胀,发展与运转的矛盾十分显现,但要改变区财政基础差、盘子小的问题,必须依靠经济的跨越发展,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因此,尽管现有财力非常紧张,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仍需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新项目、大项目,努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财力的双赢。
3、管理与利益的矛盾。一方面,为了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两次调整开发区的布局,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并相继出台了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多方面来催生和推进加快开发区的发展步伐。在财力方面,尽其可能地重点加大了对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另一方面,进区新企业需要一个成长期,乡镇引进的企业及拓展进区的老企业与乡镇间优柔寡断,如税收的征管问题不明晰。同时我们感到因为隶属关系的问题,难以加强企业的统计及管理,难以彰显开发区的特色和优势,难以聚集开发区滚动发展的财力,难以增强开发区快速优发的后劲。从而影响了开发区的本质功能,影响了部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抑制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区的经济发展仍
处于一个错综交织期,财政状况还不尽人意,财政调节和管理的压力还很大,这就决定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切实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加强开发区财政职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开源节流,突出增收节支。
二、聚财有道,积极发展“税源经济”
经济是源,财税是流,源远才能流长,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培植税源,广开财源,是破解当前困难的关键之举。我觉得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大项目为突破口,壮大税源规模。一是一门心思抓招商,侧重特色产业招商,充分放大岸线优势,积极吸引临港项目。通过龙头带动配套业进一步促进硅材料及光伏产业的衍生扩张,突出特定对象招商,紧盯国有大型企业,广泛引进装备制造等大体量项目,集聚技术、人才等要素。二是注重招商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人员,大力推进专业化招商,积极倡导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合作招商及产业招商和嫁接招商,拓宽招商面,务求引进高大优新项目落户、努力提高项目落户的成功率。三是择商强投。对引进的项目要择优落户,要通过反复考察考核科学论证,谨防少数人借招商圈地、囤地,对确属可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要通过上级财政的支持及融资等形式强化投入,争取早达产,早收效,努力提高落户项目的回报率。
2、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狠抓载体建设。一着
不让抓好载体建设,是引商、亲商、安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目前我区而言。首先要修编好新区域的发展规划,绘就好现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其次要充分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开发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及时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相配套,切实抓好道路、配电、给排水、排污、绿化等设施建设。三是要着力抓好服务创新,大胆探索新型管理方式,简捷机构设置,建立健全“小机构、大服务”的运作机制,对落户企业的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报批证照办理等投资前的一切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3、要以有效集聚财力为关键点,确保财税增量。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域内总财力和可用财力偏低,企业关系不顺,严重影响了分配格局,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下行,税收将会受到一定得影响,要实现这次布局调整的初衷,压力还比较大,必须切实做好“内外并举”、“上下联动”的文章。对内要强化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把组织收入作为增强财力、保障支出、加快发展的关键举措抓紧抓牢,理顺征管关系,完善征管方式,规范征管程序,提高征管质量,确保应缴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对外要积极争取,寻求支持,根据省、市加快推进开发园区建设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弥补区财政资金的不足。
三、用财有效,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生财有道是基础,用财有效是关键。面对当前吃紧的财政现状,全区上下必须形成共识,共度难关。一是要牢固树立过几年紧日子的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及时宣传财政信息,在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确立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投入到发展经济、培植税源上,通过加快发展来克服困难,破解难题。三是克服财务管理上几种错误的心态,招待费有增无减现象,办公费用居高不下,上级部门开口子外出学习旅游等行政成本年年攀升。近日,中共中央下发了[2009]11号《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经费支出行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有效降低行政成本的决定,不断改进和加强支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铺张浪费,堵塞支出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和机关运行成本,提高财政的支出效益。
当前,财政工作要按照“量入为出、积极平衡”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支出管理,着力解决“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进一步完善财政职能。
一要推进改革,打造活力财政。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当前财政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财政工作活力,归根到底是要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就目前我区财力状况而言,财政收入搞建设促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必须改变财政“包办一切”的局面。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调动社会的、民间的、外来的资金参与建设,推动发展。通过完善融资平台,强化资本运作,吸纳外部资金为己所用。同时要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寻求支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倾斜和支持,弥补区财政资金不足。
二要严格管理,打造节约财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是缓解财政困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要对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积极打造节约型机关,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要强化保障,打造和谐财政。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就需要财政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需求,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新增财力重点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支持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篇:发展开发区工业经济的财政思考
发展**开发区工业经济的财政思考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主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实现工业税收338万元,占年财政收入任务15%。今年,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工业”决策,我们
对本处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基本现状
**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枝江市城区北部,紧靠中心城区,成立于1989年1月。2007年,全处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亿元,占72.2%,规模企业产值3.2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4.77%;实现财政收入2242万元,占年预算1850万元的121%,超预算392万元,主要来源是工业企业税收(含市**工业园区税收分成),其中国税385万元,地税1702万元。主要税种是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办事处所辖民营企业20家,其中工业规模企业8家,规模以下企业12家。其全年税收主要来源于**纺织、**陶瓷两大企业,分别上交税金105万元、90万元。就**自己的财力而言,远不及同属城区办事处的五阳办事处、大泉办事处,在全市乡镇经济发展排名靠后,发展工业经济,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先发展工业”理念十分重要。
二、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规模小,效益不高。2007年,全处20家民营企业,按统计口径要求,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企业的为规模企业,全处有8家规模企业,12家规模以下企业的统计指标数据如下:
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个、人、万元
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人
通过计算,8家规模企业占全市99个规模企业的8.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1604万元的4.2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245791万元的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33537万元的2.9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员工人数15711人的4.14%。我们可以看出办事处的规模以上企业在全市的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所占单个份额不超过5%。可见办事处规模以上企业并不“规模”,8家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为8.66%,效益很不乐观,全年上交国家税金223万元。规模以下的企业,从表中看与2006年相比,六项统计指标中除关键“利润总额”有所下降外其余指标有不程度的上升,但在全市占的比例仍然很小,这里不累述。全处工业企业的主导产品为陶瓷、木材加工、粮油加工、橡胶制品、化工原料等几大类。基本上属于耗能型、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行业,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技术和资金含量偏低。
(二)融资难,步履艰难。当前,金融部门为保自身经营安全,一直采用担保抵押贷款方式。由于手续繁杂,企业实力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抵押的资产有限,很难获得贷款。多数企业都是靠自筹或通过民间借贷维持生产,无力进行企业技术更新换代,生产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状态,企业即使有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计划,也无法实施,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化,如枝江市登华包装有限公司,其主导产品是为市蒙牛公司生产奶制品包装,由于市场需要,及需更新包装技术,公司缺乏流动资金100万元左右,近几年,企业想法设法贷款弄钱,但由于企业土地、厂房是租赁办事处的原**不锈钢厂,签定合同期限是199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土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属于办事处,按贷款程序必先有抵押,经信用社、担保公司等融资机构审核不符合融资条件。该公司黄经理说,“设备是可以抵押的,但资产价值不好确定,因为用的时候是金子,不用的时候是废铁,融资机构也不愿冒险,为筹措资金,我们找信用联社、担保公司,路都跑成槽了,法子都想尽了,还是贷不到款,看来合同到期后,我们只好搬到别处去发展”。
(三)环境差,招商困难。虽然**位于枝江市东郊,交通环境较好,境内有枝江火车站,区位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三个方面招商引资的“瓶颈”。一是本地区面积狭小,全处国土面积只有168平方公里,占全市2159平方公里的1.06%。辖20个村,以办事处行政中心群力村、**村为坐标,向东北方向是人口密集、村庄集中、农田连片平原的农村地区。向北则是半山半田的黄林岗革命老区。向西则高山峻岭,人口稀少,耕地稀少的山区。向南则是一河之隔的五阳办事处。而中心坐标区两村群五村、**村的两村土地也已被市属企业如**玻璃、**化工、英特啤酒等公司征地殆尽。加上市属工业园区落户我处,办事处再要可征用的土地很少,即使引进企业,办事处财力有限,无力提供良好“三通”(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二是**可供开采的资源稀少,无论是自然资源如煤、高岭土、磷矿,自然环境
资源,办事处都很缺乏,吸引不到外地企业的亲昧;三是投资软环境差。前些年,一些外地企业到**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心存介蒂,难以消除,一听说是枝江**来招商,就不愿意去。
(四)素质低,观念陈旧。到我处落户的外来和本土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小作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薄弱,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明显落伍。
多数民营企业体制滞后、规模扩张力不足,且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主观念较为陈旧,缺乏继续创业的后劲和热情,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小农经济意识强。即使是一些已经实现公司制形式的企业,也同样缺乏加快科学发展的远大理想和重大举措。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更新观点。速度不快、规模不大是**经济最突出的问题,发展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讲仍然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政府各部门牢固树立“项目富市”、“工业富市”、“无工不富”的观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企业发展环境,强化效能建设,深化“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本处人力资源丰富、林果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引进科学加工、附加值高的低耗、环保、生态的绿色企业来我处投资设厂,做到以优引资,以资促商,以商兴处。
(二)大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1、加快软环境建设。
(1)建立融资平台,服务工业企业。以政府为主体,加强融资管理。财政部门在政府指导下积极参与融资,把政府投资与工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减少投资的盲目性,从而实现投资与融资的最佳组合,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一是以枝江市鑫源投资公司和枝江市国信投资担保公司为依托,优先注入资本,做大做强融资业务,吸收更多的资金用于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的工业企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二是利用枝江市中小企业信用协会,对企业及小额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经济技术评估,提供咨询评估服务;审查监督贷款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减少融资风险;三是支持金融机构投资工业经济建设,做大做强企业。工业经济要快速发展,投资的主体是各级金融机构。市镇两级财政部门应利用财政间歇资金的调节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工业经济建设投入。一方面将财政间歇资金注入金融(投资)机构,使其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财政间歇资金的调节作用,剌激金融机构开展对外投资。把财政间歇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投入到工业企业发展中去,既规避了财政投资风险,又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借贷信用能力。
(2)打破部门界限,完善服务体系。开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服务窗口,将国土、税务、公安、工商部门等有关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办公,减少企业办事程序和成本。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做好每个项目的报、审、批、办等工作,同时,财政部门要配合办事处行政部门加强对执法、职能部门的监督,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拖办、虚办等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杜绝一切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等现象发生。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法定许可范围内,尽可能降低准入“门槛”,建立更加宽松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质量,推行“零干预”,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通过制度的改革更加明确责任,更加完善服务体系,全面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以主动的、便捷的、周到的服务为全处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3)建立国家(财政)干部驻企联系制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支持,办事处建立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即明确一名国家干部,一名财政干部为一家处直企业的联络员,实行驻企联系制度,随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建立企业联系服务信息卡,并深入企业一线及项目建设现场,了解生产,经营、融资和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企业进行“保姆式”的服务。帮助企业主转变观念,更新企业发展理念,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想法,树立积极向上,创新也是生产力的新观点、新理念等。对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情况,负责协调、解释、答复、反馈,尽量做到问题不出办事处,不能解决的上报市局、市政府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切实落实好各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
2、加快硬环境建设:加强项目建设协调力度,在土地征用、税收入库、环境卫生等方面予以支持,激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工业建设。对在本乡落户的工业企业,应在土地征用、出让、税费征收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制度。如采取集体和被征地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共同兴办企业、对重点企业税收采取先征后返的扶持政策等多种模式。一句话,对工业企业发展的用地、税费收取等各方面要灵活多样,促进工业企业在较短时期内迅速长壮大。
(三)措施要到位。
1、建立处级支柱企业。由于我处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主要税种是市属工业在我处占地设厂所缴纳建筑安装营业税,2007年有737万元,占全年财政收入2242万元的33%,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在当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建立自己的当家企业,支柱企业十分重要。结合**实际,对纺织、陶瓷产品等前景看好的、市场潜在需求大的产品作为办事处龙头产品,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使其成为支柱企业。
2、实施“人才兴工”战略。加快工业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工业型”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三支队伍,一支国家干部队伍。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党政干部中培养一批懂工业、善思考、有干劲的国家干部。一支企业家队伍。鼓励处内企业与省(市)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对董事长、经理、厂长等管理人才的培训,必要时办事处买单出学费,提高其综合素质,一支营销队伍。加快企业营销人才职业化、市场化步伐,大力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建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营销队伍。
3、改制和盘活企业。对原属办事处的企业按政策要求,进行民营化改制,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政策办事,坚持因企制宜、分类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如星光砖厂是原何畈村砖厂改制而来。对改制后,有的企业留下土地、空厂房、房屋设施、固定设备等闲置资产进行了登记造册,编列成资料,配合招商政策、招商服务宣传,极力向外界推介。使一些企业到我处落户扎根,如大朝科技有限公司、信和纺织公司等,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zsh1231
第三篇: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
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2003年3月28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把**开放开发区的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展到126平方公里,并更名为“**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6月3日,国务院同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这两大事件标志着我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在这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绿色开发之路。建设绿色开发区就是要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损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建设绿色开发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发区建设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是绿色GDp核算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延伸。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从绝对数看GDp总量难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生产部门产生的价值总量,而必须考虑这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成本,只有扣除后者,从相对的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社会生产的“有效”价值总量。把绿色GDp理论运用到开发区这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就是要建设绿色开发区。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而是泛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消耗的节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具体来讲,绿色开发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环境保护好。表现为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率和绿色率适度。空气、污水、噪音、废弃物等环境指标控制在国家一、二类标准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项目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设置合理,土地使用率高,单位土地产出的GDp、税收等经济效益指标高。在能源利用上,表现为单位GDp、工业总产值耗电能、煤、水量低、节能技术广泛运用,人们的节约意识强。经济运行质量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仅是看工业总产值、GDp、利用外资、出口等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产业的净产值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财税收入占GDp比率等效益指标,看地区产业的集聚度及产业竞争力,以及当地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内生性经济成长因素的发育程度。总之,建设绿色开发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开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第二次创业,谋求更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开发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型经济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根本依托。随着开发区优惠政策逐渐淡化,开发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原来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综合投资环境质量,而其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所占权数越来越高。硅谷、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等世界成功经济功能区的实践表明,开发区要聚集“财气”(创业)和“人气”(居住),必须实现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开发区的区域品牌和招商引资的“名片”。“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开发区决不能再走这条老路。因此,要建设绿色开发区,首先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构建“林带 林区 园林”多层次的园区绿化体系。林带建设主要包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人工林带和河流沿岸水陆交接地林带的建设,要根据不同道路的位置、性质和功能特点,以及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创建独具特色的景观林带,而沿岸林带建设要兼顾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林区建设包括生态景观林区和专用林区建设,要充分保护区内既有林区,并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和建设;园林建设包括街旁绿地、公园、道路绿地以及厂区内绿地的建设,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绿化体系,园林的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宗旨,按景观化、生态化的要求建设,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体系,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园区格局。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开发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对于引进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作全面的评价,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和建设。要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于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坚决禁止入区入园投资,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加强区域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先行,环保设施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确保生态保护和环保工作与区域建设同步进行。要增加对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的重点是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等对区域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的设施。要确保环保基础设施运行处于良好状态,提高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构建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工业企业生产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以及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方面。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当中环保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区域内工业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达标排放,使区域水质、空气、噪声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为应对预防和应急相对突发的环境事故,要建设预防和应急相应程序的措施,对潜在的环境事故或者紧急情况要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开发区要注重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要在区域企业和民众当中树立环境忧患意识,让民众认识到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人们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在企业当中倡导环保生产,在居民当中倡导环保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民的共识并形成具体行动。集约利用资源,为创立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社会做出表率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资源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开发区作为相对超前发展的经济功能区,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避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探索经验。惜土如金,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基本载体。开发区必须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率,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是要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要求进区项目必须是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二是要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生效益等指标挂钩,规定项目投资总额和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供应土地;三是要实行供地量与建筑密度、容积率挂钩,在规划设计上,明确项目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的下限,防止多占少用,浪费土地资源;四是要严格管制土地用途和动工、竣工期限,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土地用途和动工、竣工时间,杜绝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者闲置土地的现象,并依法处理和收回闲置用地;五是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逐步淘汰占地多,用地少,效益差的项目,把土地调整供应给用地省、效益好的项目,充分挖掘土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开发区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节约能源,提高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节约能源的宣传和教育,并制定相关的节能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节约能源的生产模式,实现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能源、引导居民形成节约能源的生活、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注重依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大力推进应用节能技术,挖掘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能源利用潜力。从做大转向做强,提高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建设绿色开发区,必然要求开发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三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四是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五是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增长方式转变。提高项目引进的质量。要根据开发区自身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引进项目,要坚持把效益好、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作为引进的重点,避免急功近利,“捡到篮子都是菜”,来者不拒。要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结合起来,在开发区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外源型与内源型经济相融合,增强开发区经济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经济实践表明:某一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助于该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一个地区的特殊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该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开发区要以昌河汽车等项目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产业链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的投资分布和转移的规律,分门别类地制定鼓励发展政策,积极实施集群化招商策略,围绕昌河等龙头企业,高关系度的项目重点攻关,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延伸产业链,引进产业向开发区聚集,形成若干特色产业群,进而提高开发区的产业竞争力。与建设绿色开发区的上述要求相适应,有必要对开发区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从注重考核速度,规划指标向注重考核效益,质量指标转变,从注重考核经济增长指标向注重考核环境,资源利用指标转变,从注重考核吸引外资、等外向型经济指标向注重考核自有知识产权,对国外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自有品牌等人源性经济因素转变,要建立涵盖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投资、成本消耗等指标的绿色开发区综合性评价体系,并与国家将要试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衔接,构建开发区新的业绩评价标准,以此为导向,使绿色开发区的建设理念得以制度化。开发区、新城区,特别是市委提出的“围绕八里湖,建设新**”的战略构想后,我们一定要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手笔”,探索一条新的开发建设之路,让我们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说。
第四篇:开发区建设思考之一(模版)
2008年梅陇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系列材料之一(2)
闵行开发区的发展实践与思考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一期开发2.13平方公里,二期开发1.37平方公里,现在的闵行园区面积合计3.5平方公里。由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以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负责规划建设、经营管理。
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历届上海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闵行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闵行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具有良好投资环境、较强综合竞争力和相当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一、闵行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全国开发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闵行开发区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创阶段,各项工作均无经验,一切都在探索之中,招商引资情况也不乐观,开发区面临初创期的困难与艰辛。小平同志于1986年8月所作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是对全国开发区事业的一个莫大鼓舞。特别是小平同志1992年2月12日南巡视察上海并亲临闵行开发区并作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也两次视察我们开发区,更为我们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闵行开发区、闵联公司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开拓奋进,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闵行开发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九五”期间,受到浦东大规模开发开放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闵行开发区一度经济低迷,招商困难,甚至出现了1997至1999年三年没有任何招商项目的窘况。我们直面挑战,克服困难,开始走出困境。
进入新世纪后,闵行开发区和闵联公司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开拓招商选资新思路,实施多元经营和错位发展等新举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胡锦涛同志又在2004年7月视察开发区的阿尔斯通公司,对我们更是极大的鼓舞,闵行开发区实现了新的腾飞。
闵行开发区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100%的土地完成了开发,100%是外资企业,100%是制造业。至2007年底,闵行开发区累计引进项目171个,吸引投资近30亿美元,平均单项投资超过1750万美元。21年来,累计完成工业销售额3056亿元,区内企业实现利润331亿元,实缴税金261亿元。与当初国家在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的10亿元相比,投资一个闵行开发区相当于回报了26个。
刚刚过去的“十五”时期,是闵行开发区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2001-2005年中,销售收入、企业利润和直接税收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由161.75亿元增至311亿元,利润由15.66亿元增至32亿元,税收由13.63亿元增至28.46亿元。2006年,开发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第六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全国suoyou工业开发区中,单位面积企业利润、上缴税收和工业增加值名列第一位。2007年全年,开发区完成销售收入420亿元,利润44亿元,税收3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同时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集约化管理》获得国家级管理成果创新一等奖,闵联公司获得2005-2006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闵行开发区非公企业独立党组织覆盖率和工会组建率均达到90%以上。
二、最近几年所作的主要工作
按照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精耕细作”利用土地、“精心策划”招商选资、“精益求精”提升服务,在投资理财上“精打细算”,在建设项目上抓“精品工程”,不断推进节约集约使用资源,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探索成熟开发区在土地资源极其匮乏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土地:精耕细作,永续利用
土地资源是开发区立身之本。因为园区面积小,土地资源极其匮乏,成为制约闵行开发区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实践中确立了对有限土地资源实行精耕细作的开发方针,努力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最大可能地放大集约使用土地带来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开发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始终以经济适用、具备功能为主。开发区没有大马路,没有广场,没有雕塑,没有标志性的建筑,最大程度上节约土地占用,充分体现“够用、适用”原则。
为了给企业结构升级和企业集群化发展提供相对充分的土地资源条件,开发区坚持优胜劣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调整功能的回购、动迁回购、拍卖回购、协议回购、违约回购、到期回购等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回购,用于支持优势企业的发展。如2003年,我们倒贴资金动迁了5家企业,“原地挖金”,支持富士施乐就地扩产建设新厂,其复印机生产能力从02年的6万台跃升至07年的30万台,极大的放大了土地原来的产出效益。至2007年底,开发区累计回购厂房约26.7万平方米,累计回购土地82.4万平方米,占可利用土地的34%。
开发区还向区内企业大力宣传上海市规划部门发布的《上海市对郊区工业用地的规划》,并在市、区规划、土地、环保和建设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帮助企业寻求发展空间,在不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在为西门子、ABB、可口可乐、圣戈班和强生等企业的服务中都帮助他们用足容积率和覆盖率指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更高的效益。有数据显示,这一举措可以再提高土地利用面积10个百分点。
2、招商:精心策划,发展集群
多年来,闵行开发区始终把招商选资和调整结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集约用地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有机结合,从创建初期的自然集中,到快速发展时期的产业集聚,再发展到现阶段的企业集群,闵行开发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结构优化之路。
在此过程中,首先是对闵行开发区的产业进行明确定位。闵行开发区原来是对三个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最近几年有意识的进行了主动调整,开发区已形成了以轨道交通、电站设备为代表的机电产业(三菱、圣戈班、西门子、ABB、GE、阿尔斯通、英格索兰)为主;以血制品、常用药品为代表的医药医疗产业(施贵宝、强生、莱士);和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轻工产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辅的产业格局。其次,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进驻开发区。现在开发区正常生产的近百家企业中,曾经和现在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就占企业总数的40%以上。
第三是以开发区内的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其企业集群化发展。以世界500强企业为龙头,现在已经形成了三菱、强生、西门子、ABB、圣戈班、富士施乐、YKK、GE、轨道交通等14个企业集群。所谓企业集群,就是同一企业在开发区投资2个、3个、4个、5个乃至6个企业,这种趋势在开发区近几年的发展中特别明显。比如,美国强生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建立了强生(中国)、上海强生、强生制药、强生医疗、强生研发等5家企业;法国圣戈班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建立了圣戈班塑料、圣戈班玻璃、圣戈班韩格拉斯、圣戈班磨料、圣戈班研发等6家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开发区投资建立了西门子(中国)、西门子高压开关、西门子中压开关等3家企业。
目前,14个企业集群和核心企业的企业数仅占开发区总量的1/3,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却占开发区总量的80%以上,其中税收近开发区总量的90%。
企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开发区的效益提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好处,降低了他们的运营成本。随着区内企业集群和核心企业不断发展,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纷纷设立。富士施乐的培训中心,圣戈班和强生公司研发中心,西门子的展示中心已经建成,亨斯曼的研发中心也将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研究实力和发展后劲。
3、服务:精益求精,不断提升
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开发区的实际,在完善基础性、行政性服务的同时,开发区更加重视生产性、生活性的服务,通过合理布局、市场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生活配套服务系统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软硬环境持续改善。投资3亿元建立了轻轨的三个区间,两个车站;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40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其中8万平方米的水生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开发区还顺利通过了ISO14000和ISO9000认证,获得“上海市质量与环境双优园区”的称号。我们从建区一开始就注重环保的同时,从06年起更加注重企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积极引导开发区企业节能降耗,加强环境保护,各项指标都远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同时,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开发区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开发区管理办党工委、开发区工会等管理服务运作模式,对开发区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协调推进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我们把加强和改善服务理念贯穿到开发区建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把软环境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推出了“需求”服务,培育形成“亲商、近商、便商、利商”的文化,做到“无事不插手、好事不伸手、有事不撒手、难事伸援手”,实现了“政策有限服务补、硬件不足软件补”,发挥了开发区管理办公室的作用,推进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了投资项目的系列服务和项目建设中的全方位服务。
我们还与开发区所有企业签订了《加强综合治理、构建和谐园区公约》,做到联防群防。通过落实综治措施,会同公安机关,对开发区实施全天候巡查。高度重视化解矛盾工作,针对劳资矛盾、环境污染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等问题,配合市区两级政府和江川街道、马桥镇以及开发区公安机关积极工作,有效化解了矛盾,减少了纠纷,确保了生产秩序和一方平安,促进了和谐园区的建设。
三、对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2008年将是形势变化颇为剧烈,政策出台最为密集,挑战较为严峻的一年。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税合一。从1月1日起外资企业优惠逐渐取消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等将对企业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国家级开发区政策优势不复存在。
二是物权法出台。有关拆迁补偿、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规定对开发区的开发进度及土地性质都带来一定影响。
三是更加严格的土地政策,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征收土地使用税等影响不可忽视。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另外,闵行开发区土地资源匮乏与企业扩大的用地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可能造成项目资源流失。
四是汇率变化。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对开发区部分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利润空间小的企业产生巨大压力。
五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家最近两年对出口退税的调整幅度逐渐增大,取消和降低了2000多项商品出口退税率,对开发区出口企业影响巨大。
六是《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今年《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更加强调对企业员工的保护,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开发区的稳定问题。
七是有关环保和节能降耗的要求越来越高,直接影响开发区招商选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企业的取舍。
八是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保护不力则会对外资企业的战略布局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带来负面影响。九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上海二、三产业并重的局面在一段时间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但中央更要求上海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全国服务,而对上海的第二产业发展更要求提高、升级和调整结构。十是建设和谐开发区的要求。国家级开发区负有率先建设成和谐开发区的责任。
面对形势变化和开发区的情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我们设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持续优化闵行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在国家宏观政策持续调整和闵行园区政策优势日趋淡化的形势下,更要加强同政府的沟通交流,积极应对政策变化和对企业的影响,帮助开发区内的企业争取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优惠政策的情况,积极帮助园区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增强开发区凝聚力。要继续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发挥刚挂牌成立的知识产权投诉分中心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环境。
2、继续扶优汰劣,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要继续抓好项目、资源的双储备,抓好项目的启动和建设,尤其要服务好在近期开工或有可能在近期开工的十几个项目,使其尽快开工,尽好建设,尽早出效益。要加强分析,交叉对比产出、能耗、景气度等各方面的数据,大力扶持优势企业,积极主动地淘汰劣势企业,诊断对企业应该采取扶持或淘汰的具体措施,结合闵行园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实施“腾笼换鸟”。抓住贯彻最近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的机遇,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做好闵行园区土地控制性详规的修订工作,实现关键性指标的突破。
3、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和环保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和支持力度,在对开发区30户重点用能企业跟踪基础上进行所有企业的月度数据统计,每季度做好分析研究,督促其节能。严把项目审批关,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坎,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加强环境监察,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治污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探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建设节能、节水工业园区专项行动,交流节能降耗的经验,确保完成开发区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4、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坚持和提升“四手”的服务理念,走访企业要经常化并形成制度,做到公司领导每年至少一次走访到户。公司业务部门要增强有针对性的随时走访,建立与企业联系的长效机制,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的动向,并做到快速反应。尤其是要进一步开展对重点和优势企业的月度数据分析,加强与这些企业高层的沟通,做好对他们的服务工作。
点评: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利用园区的专业力量、品牌优势、人才资源,形成有竞争力和集聚效应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时,探索建立为工业园区提供有效服务和实现联动合作的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这是闵行今后几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五篇: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
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2003年3月28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把**开放开发区的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展到126平方公里,并更名为“**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6月3日,国务院同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这两大事件标志着我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在这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
观,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绿色开发之路。建设绿色开发区就是要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损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建设绿色开发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发区建设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是绿色GDP核算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延伸。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从绝对数看GDP总量难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生产部门产生的价值总量,而必须考虑这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成本,只有扣除后者,从相对的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社会生产的“有效”价值总量。把绿色GDP理论运用到开发区这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就是要建设绿色开发区。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而是泛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消耗的节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具体来讲,绿色开发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环境保护好。表现为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率和绿色率适度。空气、污水、噪音、废弃物等环境指标控制在国家一、二类标准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项目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设置合理,土地使用率高,单位土地产出的GDP、税收等经济效益指标高。在能源利用上,表现为单位GDP、工业总产值耗电能、煤、水量低、节能技术广泛运用,人们的节约意识强。经济运行质量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仅是看工业总产值、GDP、利用外资、出口等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产业的净产值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财税收入占GDP比率等效益指标,看地区产业的集聚度及产业竞争力,以及当地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内生性经济成长因素的发育程度。总之,建设绿色开发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开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第二次创业,谋求更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开发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型经济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根本依托。随着开发区优惠政策逐渐淡化,开发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原来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综合投资环境质量,而其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所占权数越来越高。硅谷、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等世界成功经济功能区的实践表明,开发区要聚集“财气”(创业)和“人气”(居住),必须实现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开发区的区域品牌和招商引资的“名片”。“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开发区决不能再走这条老路。因此,要建设绿色开发区,首先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构建“林带 林区 园林”多层次的园区绿化体系。林带建设主要包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人工林带和河流沿岸水陆交接地林带的建设,要根据不同道路的位置、性质和功能特点,以及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创建独具特色的景观林带,而沿岸林带建设要兼顾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林区建设包括生态景观林区和专用林区建设,要充分保护区内既有林区,并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和建设;园林建设包括街旁绿地、公园、道路绿地以及厂区内绿地的建设,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绿化体系,园林的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宗旨,按景观化、生态化的要求建设,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体系,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园区格局。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开发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对于引进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作全面的评价,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和建设。要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于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坚决禁止入区入园投资,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加强区域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先行,环保设施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确保生态保护和环保工作与区域建设同步进行。要增加对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的重点是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等对区域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的设施。要确保环保基础设施运行处于良好状态,提高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构建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工业企业生产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以及噪声污染、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