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苏市人社局依法开展劳动纠纷调解构建和谐关系
乌苏市人社局依法开展劳动纠纷调解构建和谐关系
针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逐步增多和劳动纠纷案件趋向多样化这一情况,今年,市人社局仲裁工作人员不断转变工作方式,耐心细致调解,使用人单位及时认识到在劳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谐。
近日,市人社局劳动人事仲裁院受理一起工伤案件。当事人马某在某棉加厂工作期间受伤被认定为工伤,因所在单位六个月内都未支付工伤保险待遇,马某来市人社局申请仲裁调解。经调查,该棉加厂系民营企业,该棉加厂法人代表常年在外地,由其亲属代为管理,这给调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该厂的抵触情绪使双方当事人形成了“拉锯条”的局面,调解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仲裁人员本着把握分寸、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工作理念,反复对双方当事人讲解有关法律规定,使双方最终认识到了用劳动法律法规来维护各自的权益。最终,该棉加厂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支付了马某应得的各项待遇,该纠纷通过调解圆满解决,有效地防止了双方矛盾的激化。
第二篇:人社局劳动关系调解仲裁科工作总结
人社局劳动关系调解仲裁科工作总结
今年,在局党政领导的领导下,在市劳动关系处的关心指导下,我科围绕“服务大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劳动争议调解规范化建设和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推进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调解机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
一是深化街镇调解组织建设。制定完善了《XX区今年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健全调解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培育推选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活动,引领带动面上企业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截至10月底,全区共收案1946件,同比上升3.96%,其中涉及10人以上的集体争议77件,涉及劳动者3854人,现已结案1930件,其中调解成功1527件,调解成功率79.1%,为当事人双方挽回劳动报酬等各类经济损失11071万元。二是加强基层培训力度。深入推进我区劳动争议调解规范化建设,推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对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力度。在局领导的重视支持下,争取到了由区财政对基层调解工作自今年开始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制订了《今年调解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XX区劳动争议调解办案补贴使用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办法,开展区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员的选拔和专项培训。设立了“闵行预调员”qq群,并通过组织开展“每日一问”、“每月一座谈”、“每季一培训”等活动,不断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全区人事争议调解员参加市人社局的系列培训,努力提高调解实务技能。三是完善仲裁代收制度。规范基层调解流程和各类文书制作,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代收工作开展情况,为年底考核做准备。通过在基层调解组织设立仲裁申请代收窗口,进一步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加大先行调解力度,促进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至10月底,各街镇代收仲裁案件771件。
(二)发挥三方协调机制,推进集体协商
一方面,在今年5月召开了今年区劳动关系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会议,制订了《关于对我区企业涉及重大劳动力调整方案实行三方联合会审机制的实施办法》、《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三方办案暂行办法》等,凝聚三方合力,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在已建工会企业中逐步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着力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宣传推进,促进企业在工资增长幅度、福利待遇等方面开展集体协商。配合区总工会开展“百日要约”行动,并对部分对待要约工作不积极的企业发放“提示函”,督促尽快完善相关制度。配合区人大开展贯彻实施《XX市集体合同条例》的专项检查调研,切实履行监督协调职能,规范集体合同审核,及时调停集体协商争议。至10月底,全区集体合同覆盖劳动者人数24.95万人。其中,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覆盖劳动者人数22.31万人,覆盖企业数8376家,完成今年市政府下达指标的99.01%。同时,重点推进区内大型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强生制药、大金空调等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
(三)开展“五单式”指导服务,提升工作成效
结合全区实际用工情况,会同区工商联、区总工会因企制宜,加强具体指导,同时,按照《XX区今年劳动关系“五单式”指导服务活动计划》,落实全年在各街镇的48场专题讲座和培训,并在座谈会、讲座和培训上发放反馈表,听取企业意见、建议,提升指导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年共向近万家单位发放指导服务菜单和工作手册3万多份,区、镇联合组织了80多次专题活动,约6000家企业参加了培训。
(四)规范行政许可审批,做好劳务派遣工作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自今年7月1日实施后,我科积极贯彻落实人社部《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和市人社局《关于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认真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等相关工作。我区劳务派遣公司规模普遍不大,行业竞争力不强其次是被派遣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服务对象主要为非公有制企业。截至10月底,累计发出152张劳务派遣许可证。同时,制订了与局监察、仲裁、信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劳务派遣事项对接流程,在严格审批许可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
(五)认真办理两会提案,吸纳建言献策
我科今年负责办理区人大、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提案共三份,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企事业基层职工工资收入的几点建议》、《关于处置群体性劳动争议,建立与完善三方调处机制的建议》、《关于控制用工转型风险切实加强劳务派遣工管理的建议》提案,认真研究建议,并通过与委员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在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予以答复,代表、委员对答复均表示满意。
今年,在局党政领导的领导下,在市劳动关系处的关心指导下,我科围绕“服务大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劳动争议调解规范化建设和推进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推进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一、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调解机制建设,强化工作基础
一是深化街镇调解组织建设。制定完善了《XX区今年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健全调解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培育推选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活动,引领带动面上企业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截至10月底,全区共收案1946件,同比上升3.96%,其中涉及10人以上的集体争议77件,涉及劳动者3854人,现已结案1930件,其中调解成功1527件,调解成功率79.1%,为当事人双方挽回劳动报酬等各类经济损失11071万元。二是加强基层培训力度。深入推进我区劳动争议调解规范化建设,推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大对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力度。在局领导的重视支持下,争取到了由区财政对基层调解工作自今年开始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制订了《今年调解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XX区劳动争议调解办案补贴使用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办法,开展区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员的选拔和专项培训。设立了“闵行预调员”qq群,并通过组织开展“每日一问”、“每月一座谈”、“每季一培训”等活动,不断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全区人事争议调解员参加市人社局的系列培训,努力提高调解实务技能。三是完善仲裁代收制度。规范基层调解流程和各类文书制作,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代收工作开展情况,为年底考核做准备。通过在基层调解组织设立仲裁申请代收窗口,进一步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加大先行调解力度,促进地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至10月底,各街镇代收仲裁案件771件。
(二)发挥三方协调机制,推进集体协商
一方面,在今年5月召开了今年区劳动关系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会议,制订了《关于对我区企业涉及重大劳动力调整方案实行三方联合会审机制的实施办法》、《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三方办案暂行办法》等,凝聚三方合力,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在已建工会企业中逐步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着力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的宣传推进,促进企业在工资增长幅度、福利待遇等方面开展集体协商。配合区总工会开展“百日要约”行动,并对部分对待要约工作不积极的企业发放“提示函”,督促尽快完善相关制度。配合区人大开展贯彻实施《XX市集体合同条例》的专项检查调研,切实履行监督协调职能,规范集体合同审核,及时调停集体协商争议。至10月底,全区集体合同覆盖劳动者人数24.95万人。其中,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覆盖劳动者人数22.31万人,覆盖企业数8376家,完成今年市政府下达指标的99.01%。同时,重点推进区内大型企业建立集体协商制度,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强生制药、大金空调等7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
(三)开展“五单式”指导服务,提升工作成效
结合全区实际用工情况,会同区工商联、区总工会因企制宜,加强具体指导,同时,按照《XX区今年劳动关系“五单式”指导服务活动计划》,落实全年在各街镇的48场专题讲座和培训,并在座谈会、讲座和培训上发放反馈表,听取企业意见、建议,提升指导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年共向近万家单位发放指导服务菜单和工作手册3万多份,区、镇联合组织了80多次专题活动,约6000家企业参加了培训。
(四)规范行政许可审批,做好劳务派遣工作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自今年7月1日实施后,我科积极贯彻落实人社部《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和市人社局《关于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认真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等相关工作。我区劳务派遣公司规模普遍不大,行业竞争力不强其次是被派遣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服务对象主要为非公有制企业。截至10月底,累计发出152张劳务派遣许可证。同时,制订了与局监察、仲裁、信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劳务派遣事项对接流程,在严格审批许可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
(五)认真办理两会提案,吸纳建言献策
我科今年负责办理区人大、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提案共三份,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企事业基层职工工资收入的几点建议》、《关于处置群体性劳动争议,建立与完善三方调处机制的建议》、《关于控制用工转型风险切实加强劳务派遣工管理的建议》提案,认真研究建议,并通过与委员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在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予以答复,代表、委员对答复均表示满意。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强化预防调解,夯实基础工作
1、建立预防架构,完善预防调解组织体系。完善横向到基层、纵向到企业的预防调解工作架构,在实现“就近、就地、快速、便捷”的基层预防调解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在企业内成立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组织,通过基层指导、企业支撑的模式,形成劳动人事争议首道“防火墙”,实现预防调解体系的。
2、加强队伍建设,实现预防调解队伍常态管理。在严把新进专职调解员源头关,抓好上任调解员资格关,优化调解队伍结构关的同时,通过培训,不断夯实调解员业务基础。同时,制订系列配套方案,对调解员在聘用后的管理调用、工作职责、办案考核等给予明确,对调解工作建立有关管辖范围、接待受理、调处回访等制度,进一步予以规范。督促街镇、园区进一步提高调解人员收入待遇,稳定调解队伍。
3、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对接工作。一方面,建立考核机制,细化对接工作标准,规范调解和仲裁代收环节,确保各街镇调解工作与仲裁“无缝衔接”;另一反面,建立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例会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司法局、总工会、法院等部门的配合协作,不断提高对接中心的社会公共服务效能,方便百姓维权。
(二)优化指导服务,扩大活动宣传
一是深入开展“五单式”指导服务活动。加强对劳动关系指导服务活动的宣传,结合劳资矛盾隐患的排摸活动,向企业发放新菜单和指导手册。在主动上门指导、开展培训讲座、发送宣传资料等方式方法基础上,加大政务微博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与政府的互动交流,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法规政策宣传覆盖面,同时结合指导服务活动,加强对仲裁申请代收窗口、区劳动人事争议对接中心、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的宣传,推广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探索加强指导服务的新思路。运用新媒体加大对外宣传,会同各街镇组织开设好“集体协商讲座”、“企业沙龙”等活动。同时,征求基层建议,不断提高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深化集体协商,发挥三方联动
一是深入推进集体协商彩虹计划,确保明年工资集体协商覆盖劳动者人数完成市局考核要求,同时协同工会完成对具备协商条件的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协商制度基本全覆盖的任务。二是推行集体协商调停制度,提高群体性劳资纠纷化解能力。针对“加薪停工类”权益性争议不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加强与企联、工商联的联动,加大对企业建立常态化集体协商机制的宣传,要求企业经营者将规章制度、工时管理、工资增长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纳入集体协商常规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工会的协作,及时教育引导劳动者有序表达诉求,合法适度维权。三是完善三方联席会议议事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形势研判。积极加强沟通,征求三方议题,认真做好明年联席会议的筹备工作。四是以和谐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营造全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总结开展创建活动的经验、宣传典型;组织开展用人单位专项检查活动,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四)规范许可程序,实施劳务派遣管理
1、把关劳务派遣审批。按照人社部《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19号令和《XX市关于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认真做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相关工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行政许可的依据、程序、期限、条件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局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并提供有关申请表格的下载服务。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及时依法办理,安政风行风工作要求,确保告知清楚、审核细致、程序规范、发放到位。
2、加强后续指导管理。一方面,通过利用“XX区劳务派遣qq群”和组织专题培训,继续做好对劳务派遣单位的日常指导服务,尽力为其提供劳动关系政策指导帮助;另一方面,联合监察大队、仲裁院和信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劳务派遣单位的后续跟踪管理,完善对接联动机制,督促其规范派遣行为。同时,加强与区工商局的信息沟通,及时寻求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尽力解决好异地注册劳务派遣单位年检难等目前存在的各类问题。争取市人才中介协会劳务派遣分会的支持,搭建有序服务平台,确保对我区劳务派遣单位管理规范、指导到位。
第三篇:重视案件调解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重视案件调解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多年来在调解仲裁法规股岗位上,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认识到注重调解对处理案件、平息劳动纠纷的重要性。在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协商、疏导、服务等多种办法,充分利用上级部门的指导作用和与各县市交流经验,整合工会、法制、经贸等部门力量共同参与办案。在程序上注重调解、积极干预、案后服务的方式方法,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依法签订调解协议解决争议,有效维护了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构建我县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至2014年底共受理案件89件(涉及农民工案件67件),其中裁决19件,调解70件,调解结案率79%。2014年底办理环卫站22件案件经开庭在裁决前,因申请人有调解意愿,后经县领导组织召开协调会决定重新组织调解,最终仍有19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现就调解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耐心仔细倾听当事人诉求,熟悉案情及其调解意向,以案释法,促使双方当事人产生和解的愿望。目前,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日趋完善,人们对劳动法律法规认识逐步提升,用人单位的不规范用工造成劳动争议时有发生。而劳动仲裁工作面对的正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和相对强势的用人单位。作为办案人员,在面对劳动者时,耐 心仔细倾听其诉求,给其阐明其观点,宣泄对用人单位不满情绪的机会,继而分析判断其诉求,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和是否有先行调解意向,为下一步的调解工作打下基础。并根据其诉求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再介绍些报刊、杂志刊登的一些类似典型调解案例,以情动人、以案释法,引导当事人自觉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过激行为。最后让当事人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位置考虑同一问题,增进理解,进而达到当事人产生和解的愿望。
二、积极干预,掌握各个契机,促进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共识签订调解协议。
为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促进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我们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案情后,向双方当事人宣传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认真组织调解工作。把握与当事人接触沟通环节的每个契机,开庭前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化解纠纷,促进双方当事人依法达成共识签订调解协议。开庭时注重庭审调解工作,对一时调解不成的案件,找出调解不成功的原因,总结经验,避免因一时调解不成,失去信心和耐心。只要当事人仍存有一点点调解的意向,即使在庭后也不放弃调解的机会。例如,2014年我县李某诉花边厂工伤待遇案,在庭审时双方当事人都有意向调解,但最终因被申请人对申请人工伤伤残等级鉴定未经过单位同意自 行申请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造成双方分歧太大,致使庭审调解不成功。庭后仍不放弃,与被申请人沟通,直接向法定代表人及其代理人宣传《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工伤伤残等级鉴定的程序不是心须经过用人单位同意才能做,主动找单位沟通解释政策后,双方当事人同意再次调解,最终达成协议解决了争议。
三、抓办案效率,注重结案后的服务工作。
通过调解结案,双方当事人在相互理解达成协议解决了争议。结案后关注协议的执行情况,做好案后服务工作,是达到最终平息纠纷的有效途径。例如,2014年我县陈某诉大乐矿业公司工伤待遇案,陈某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因公司不为其参加工伤保险,要求公司支付工伤六级伤残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及未签订劳动合同支付的双倍工资,公司不同意支付双倍工资,经多次分别找双方解答政策后,双方的调解方案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达成了一次性支付14万元工伤待遇款的调解协议。后因厂方资金紧张,付款期限到未能支付给申请人,陈某心情急忿地找来,扬言说要找老乡去公司闹,该案已调解结案,可直接告知其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即可,但为了减少劳动者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及时联系到公司负责人,介绍申请人当前的状况和有可能造成的后果,取得了用人单位的理解后,最终四天后公司把款付清,我们也得到了申请人由衷的感激。
四、畅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及时化解劳动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对于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给予优先立案处理, 及早介入、快速办结,把争议化解在初始状态,保证农民工方便、快捷、高效地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2014年调解18件农民工案件就是通过这一渠道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例如,2014年6月处理的黄某诉我县某米业公司案,申请人是河池市农民工,因患病、非因工伤待遇申请仲裁。由于公司认为其是临时清洁工,未为其参加医疗保险,2014年初检查发现其患癌症,要求公司承担医疗待遇未果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接到该案件后,及时启动农民工案“绿色通道”程序,本着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一时间到公司了解案情,与公司沟通后,公司负责人非常配合,在组织调解时双方达成协议并同意三天内支付4万元医疗费给申请人的协议解决了争议,申请人得到及时进一步的治疗。
五、积极探索基层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带动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工作。
目前,全县11个乡镇、象州工业园区和教育、卫生、农业、交通、粮食5个部门、38家企业已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为了使基层调解员熟悉业务,提高办案水平,做好“传帮带”工作,让他们协助参加在其管辖内发生的案件。例如,今年3月份,一乡镇中心校门卫因学校解除其劳动合 同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申请仲裁,立案后即分别发函教育局、乡镇劳动人事调解委员会分别给一名调解员协助参加办案,在教育、乡镇调解员的参与下,当天到学校办案,申请人就与学校达成调解协议,第二个工作日就把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基层调解员通过亲自参与办案,加深了政策法规的理解,为办案水平的提升积累了实践经验。
2015年4月8日
象州人社局调解仲裁法规管理股 韦开燕
第四篇:人社局劳动关系工作总结
人社局劳动关系工作总结
一、特殊工时审批工作
严格把关特殊工时审批,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有效。依照《XX区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从收件、受理、调查到复核、审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使特殊工时审批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一年来特殊工时审批业务均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审批工作无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的行为,审批结束后及时整理资料做好归档工作,工时审批卷宗资料齐全清晰明了。同时,加强对审批后企业的调查管理,监督、指导企业严格执行批准的特殊工时制度,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执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没有发生由此引发的重大劳资纠纷。
截止至2015年10月31日,一是完成特殊工时审批业务24宗,其中不定时工时审批16宗,综合工时审批8宗。审批涉及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高于XX市职工上月平均工资三倍以上,且可以自主安排工作、休息时间的人员、外勤、长途运输、餐饮业一线工作人员等岗位8106人次。二是接听申请特殊工时工作制咨询500多人次,接待来访咨询264人次。
二、大力推进集体协商,促进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我局继续大力推进集体协商,促进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推动XX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以推进区域性和行业性集体协商为主,推进规模较大企业单独开展集体协商为辅,以点带面,扩大覆盖面,有序推进集体协商工作。配合各级工会加大集体协商制度宣传力度,促进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同时有针对性地督促、指导、服务本辖区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和员工人数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开展集体协商。
截止至2015年10月31日,共审查集体合同176份,涉及企业9386家次,涉及员工110576人次。其中审查企业集体合同128份,涉及企业128家次,涉及员工22255人次;审查区域性集体合同48份,涉及企业9258家次,涉及员工88321人次。接待企业来访咨询裁减人员备案业务共25人次。
三、2015年企业薪酬调查
圆满完成2015年企业薪酬调查工作。指导样本企业填报数据,督促样本企业按规定的时间报送数据,负责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并上报,上报企业家数227家,是全市唯一一个完成市局下达任务数的单位。
四、做好劳动争议调解的相关工作
自2014年10月,着手推进企业调解力量,选定在XX市艺星珠宝有限公司作为我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试点企业,双方就制度建立、调解室选址等问题进行协商,于2015年4月15日正式挂牌成立“XX市艺星珠宝有限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同时,为了使调解员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也为了让公众清楚了解调解员的职能和制度,我局给十个街道下发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行为规范(试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程序》以及《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工作职责(试行)》三项制度,劳关科已将三项制度制成挂墙文件发放至各个街道,并督促其上墙公布在办公场所内。
五、做好重点帮扶企业工作
根据全局的统一部署,劳动关系科积极开展重点企业帮扶工作,走访帮扶企业,指导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堵住漏洞,降低法律风险,督促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一、特殊工时审批工作
严格把关特殊工时审批,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有效。依照《XX区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从收件、受理、调查到复核、审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使特殊工时审批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一年来特殊工时审批业务均在法定时限内完成,审批工作无违反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的行为,审批结束后及时整理资料做好归档工作,工时审批卷宗资料齐全清晰明了。同时,加强对审批后企业的调查管理,监督、指导企业严格执行批准的特殊工时制度,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执行特殊工时制度的企业没有发生由此引发的重大劳资纠纷。
截止至2015年10月31日,一是完成特殊工时审批业务24宗,其中不定时工时审批16宗,综合工时审批8宗。审批涉及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高于XX市职工上月平均工资三倍以上,且可以自主安排工作、休息时间的人员、外勤、长途运输、餐饮业一线工作人员等岗位8106人次。二是接听申请特殊工时工作制咨询500多人次,接待来访咨询264人次。
二、大力推进集体协商,促进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我局继续大力推进集体协商,促进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推动XX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以推进区域性和行业性集体协商为主,推进规模较大企业单独开展集体协商为辅,以点带面,扩大覆盖面,有序推进集体协商工作。配合各级工会加大集体协商制度宣传力度,促进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同时有针对性地督促、指导、服务本辖区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和员工人数规模较大的重点企业开展集体协商。
截止至2015年10月31日,共审查集体合同176份,涉及企业9386家次,涉及员工110576人次。其中审查企业集体合同128份,涉及企业128家次,涉及员工22255人次;审查区域性集体合同48份,涉及企业9258家次,涉及员工88321人次。接待企业来访咨询裁减人员备案业务共25人次。
三、2015年企业薪酬调查
圆满完成2015年企业薪酬调查工作。指导样本企业填报数据,督促样本企业按规定的时间报送数据,负责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并上报,上报企业家数227家,是全市唯一一个完成市局下达任务数的单位。
四、做好劳动争议调解的相关工作
自2014年10月,着手推进企业调解力量,选定在XX市艺星珠宝有限公司作为我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试点企业,双方就制度建立、调解室选址等问题进行协商,于2015年4月15日正式挂牌成立“XX市艺星珠宝有限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同时,为了使调解员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也为了让公众清楚了解调解员的职能和制度,我局给十个街道下发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行为规范(试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程序》以及《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工作职责(试行)》三项制度,劳关科已将三项制度制成挂墙文件发放至各个街道,并督促其上墙公布在办公场所内。
五、做好重点帮扶企业工作
根据全局的统一部署,劳动关系科积极开展重点企业帮扶工作,走访帮扶企业,指导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堵住漏洞,降低法律风险,督促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福利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区民政局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文明幸福的新罗湖”奋斗目标,以“底层情怀、职业精神”为信念坐标,始终坚持贯彻改革的开创精神,力求常态化养老工作实现新突破,荣获XX市2015“敬老孝亲”十佳单位。在扩大养老规模、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上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养老服务的“罗湖模式”建设。现将2015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凝神聚气抓好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一)调整薪资福利标准,健全员工权益保障机制
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新班子带领全体职工共谋养老发展,为努力建设并稳定一支综合素质高、作风优良的养老护理专业服务队伍,新班子着力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到任后的首件大事即为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和需求,调整员工薪资福利标准。根据市政府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于2015年3月规范并调整了护理人员、电工等一线员工的工资福利标准,工资组成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职务补贴(班长补助)。二是规范临聘员工节日补贴的发放。三是规范了临聘员工加班制度。所有“三班倒”员工,按实际加班时间支付加班费。行政管理及其他人员加班制度按照中心调休相关规定调休。四是加大对员工岗位责任意识与工作效率建设力度,通过对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的整改,严格工作纪律、ab角制度、落实工作人员坐班制及请销假制度,使得中心的工作作风及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转变。稳定团结了员工队伍,树立了全新工作风貌,得到了一线员工的广泛好评,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护理员队伍管理,着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坚持工作会议常态化工作格局。每两周召开一次管理层及护理班长工作列议,每月底召开一次全体护理人员工作小结会议,检查点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对工作表现好的班组颁发《流动红旗》予以奖励,每季度评选“优秀员工”;2015年6月25日为28名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老护理员颁发了“十年服务奖”,以此表彰先进,凝聚团队力量。二是重视护理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服务一期的新招收的护理员先后进行两次上岗培训,重点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及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对于老护理员采取边工作边学习提高的措施;加强与承接二期运营服务的机构众安康公司的协调与管理,做到每天有联系,每周有碰头,有特殊工作任务时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服务质量。同时,规范护理员队伍的管理和加强业务学习培训,10月底先后分两批组织35名护理员进行了护理业务学习考核,进一步提高整体业务素质。
二、抓实抓牢日常养老服务,打造优质养老服务品牌
(一)“一转三化”扎实推进养老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购买服务加快角色转型。继续探索实施“费随事转”购买服务方式,加大了对入驻中心的服务公司的指导、监督和考评力度。打破大包大揽传统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积极性。二是标准化建设打造行业标杆。全面落实计分入住制度,严格执行iso9001:2008质量认证体系,紧抓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试点单位建设。三是精细化服务保障无忧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居全市首位,针对不同护理级别老人,提供助餐(剪碎食物)、起居(协助穿脱衣裤、如厕、卧床使用便盆)、助浴(一般沐浴、床上擦浴)、助洁(梳头、洗脸、清洁口腔、修剪指(趾)甲、洗脚)等无缝照料服务。四是人性化关怀提升为老服务质量。按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推进“医养融合”服务,医养融合项目被市民政局作为养老服务创新典型上报省民政厅和国家民政部参评;配置普通轮椅、沐浴轮椅、坐便器、四角手杖、轮式助行架等辅助用具方便老人生活;建造楼顶空中花园,打造绿色宜居环境;转变“临终关怀”为“感恩关怀”,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全力保障老人最后生命阶段质量。
截至2015年10月底,服务老人达667名,目前在院老人525名。今年来,先后收到4封老人及家属的表扬信和1面锦旗。
(二)创新“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项目,打造老人幸福乐园
2015年8月正式启动“老年人精神慰藉工作室项目”,设置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音乐舞蹈活动室、老年课堂、精神慰藉工作室等6大功能室,被列为2015年XX区改革创新项目,深受老人喜爱,项目特色突出,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项目设置科学,内容丰富多彩;二是专业人员授课,服务质量保障;三是天天都有活动,老人受益多多;四是形成常态运作,社会反响良好。精神慰藉服务项目自开办两个月来,先后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及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志愿者团队达30多批次,每月参与老年人达500多人次。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落到实处,实现福利中心在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拓展精神层面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全面发展。
(三)服务功能外溢,推进“无围墙”社区公益养老服务
2015年,按照中心工作的调整,充分发挥区福利中心托底保障及示范引领作用,以“守护夕阳志愿者协会”为依托,大力推进“无围墙”公益服务,为辖区内孤寡、高龄、空巢、失能和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医疗体检、康复理疗、心理疏导、家政陪伴等养老上门服务。今年1-10月,共为辖区355名高龄、孤寡、空巢、失能、困难家庭老人提供了上门服务,服务时间累计达873小时,上门服务项目覆盖医疗体检、康复理疗、心理疏导、家政陪伴,受到服务对象及家属的欢迎。
(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
2015年区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健全助老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养老服务方式多元化、便民化、智慧化。一是获取养老信息途径多元化。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可通过到访登记、电话预约、网上办事等多渠道提交入住申请。新推出的养老服务微信平台和便民二维码扫一扫服务,囊括机构信息、办事指南和服务中心模块,集服务信息公开、在线咨询、预约办理为一体,可一键获取各类养老信息和实时动态,老人在家即可享受便利服务。二是养老服务指引便民化。在服务处所公开张贴服务信息、放置便民联系卡和便民折页,已向辖区10个街道的83个社区工作站发放宣传手册和联系卡2万份。在网络平台公开排队轮候情况、老人入住程序、收费标准等信息,老人可即时了解、预估照护等级、匹配服务类型,实现养老服务线上线下双重指引。三是养老服务信息公开化。适时公布老人轮候入住数据,床位空余情况一查便知;定期公布养老收费标准,不同等级服务收费一目了然。实现养老这一稀缺服务资源的公开透明、物尽其用。
三、常思“行稳致远”,做好安全生产确保中心零事故
(一)构筑养老安全屏障,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一是完善安全设施设备。2015年上半年,中心在内院广场增设广场车道减速带和安全标识牌,排除了福利大厦一期楼梯口栅栏存在的安全隐患。7-8月对一期消防栓地下管网漏水问题进行了整改,消除了地下消防管网每月漏水3000多立方的情况并确保了中心一期消火栓用水。为入住二期的老人各楼层的阳台、露台、窗台的加装防护网、房间加装不锈钢晒衣杆,确保入住的安全和便捷。另外,在区、局领导的帮助协调下,开通了福利大厦二期东南面消防安全通道及应急避难人员出入口,保障广场活动老人安全及消防安全出入口畅通无阻。二是“零死角”严保消防安全,加强安全培训和实战演练。中心定期邀请市消防协会讲师蒋健为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及服务单位众安康、绿青公司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如,为吸取河南鲁山养老公寓火灾事故教训中心于5月紧急召开2015年第二季度安全生产工作会议;6月联合翠竹街道办事处、翠宁社区工作站,组织开展2015年安全生产月联合消防演习。7月下旬,组织安全管理员到老人楼层对入住老人进行现场防毒面具使用方法培训。8月吸取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教训,召开“危化品及易燃易爆物品”安全工作会议。三是严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关。7月,市政府副秘书长李一康、市消防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郑雁文到中心检查指导消防安全工作;8月,公安部消防局夏季消防检查督导组、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屈励、省消防总队防火部部长肖蓉、市消防局副局长郑雁文、罗湖消防大队长李汶等领导到中心进行消防安全督查和指导;9月,区民政局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同志到中心检查安全工作。四是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在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中,注重加强安全防范,从今年初起,入住老人外出一律凭“出入卡”进出,各楼层班组认真做好老人外出请假登记工作,严格执行楼层(老人房间)管理规定,确保老人生活区域的安全。2015年1-10月,中心共召开10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6次教育培训、7次消防安全防火大检查、1次联合消防演练,总参加人数达700多人次。
(二)严控食品安全卫生,保障老人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注重老人餐具消毒。严格做到每餐把老人餐具分开清洗,分开消毒,厨房内部卫生用消毒液程常态化清洁、消毒。严禁非厨房工作人员进入,防止进入污染。二是严控传染性疾病。2015年初诺如病毒爆发时,中心第一时间召开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动员大会,部署诺如病毒预防工作,及时控制疫情。进入6月份,甲型流感病毒猖獗,中心严把预防“甲流”的“源头关”,及时召开预防动员大会,启动甲流防控应急机制,确保了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四、做好社会捐赠及便民慈善工作,助力爱心传递
区社会捐助接收管理服务中心以“低门槛、便民化”的慈善理念为指导,努力做好日常捐助工作。2015年1月到10月共接收捐赠物品68156件(包含旧衣服、新衣服、旧鞋、旧棉被等),其中送市捐助中心新衣服2423件、旧衣服13799件,转慈善超市新衣服34件,报废旧衣服、棉被、旧鞋等共计51900件,余1172件旧衣服暂存仓库。
区慈善超市以便民、惠民为宗旨,每周一至周五按时营业,向辖区低保特困群众发放日常用品。2015年1月至10月XX区慈善超市为辖区低保户困难户免费发放各种生活物品共计16017件,价值49.02万元(其中公益金购买15786件,价值41.69万元,爱心人士捐赠750件,价值7.33万元),受益群众10433人次/4505户次。
第五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能否繁荣。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意义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通常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在“公正合理、规范有序、互利共赢、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迫切需要;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贵德地区劳动关系现状
1、基本情况。
贵德县辖4镇3乡119各行政村、5个社区,全县1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4万人,农村劳动力4.9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5.4%。乡村从业人员总数4.6万人。城镇人口2.4万人,其中劳动力1万人。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县登记下岗失业人员总数96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总数617人。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48人,期末全社会城镇从业人员总数9150人,登记失业率为3.7%。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18365人,劳务总收入为7161万元。
2、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建立了以县级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三方协商、多方协调的劳动关系调处工作机制,为处理争议,促进和谐,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近年来贵德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立足现实,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积极推行“三年劳动合同行动”计划,规范企业用工,加强部门联动深入开展调解,依法裁决,着力化解纠纷,用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即维护企业的长足发展又维护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有效的促进了全县和谐稳定发展。
二是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与各有关单位紧密配合深入用人单位开展检查和指导,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拖欠民工工资、再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险和妇女权益保护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答复,通过宣传提高了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觉守法的意识,促进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五年来共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25次,发放宣传材料2万余份,接待咨询群众1万人次。就拖欠农民工工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答复,通过宣传提高了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觉守法的意识,促进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施。2011年对全县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劳动年检83 家,同时,对县内10家建筑工地进行了日常检查,签定农民工劳动合同310份,发放限期整改指令5份,及时纠正了各种违法行为。制定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及实施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全县开工建设项目累计收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463万元,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586人,共受理劳动纠纷及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5起,涉及劳动者382人,追讨农民工工资460万元。
三是深入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县劳动保障部门采取开展用工指导服务活动,帮助企业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升企业依法用工、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检查,将企业是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列入工作重点,引导企业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开展研究,针对企业用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向相关企业发放限期整改指令书,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跟踪回访,督促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减少和避免违法成本,达到了“处理一起案件、规范一家企业”的目的。五年来,共向企业发放限期整改指令书30份,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20多条。
四是不断拓宽劳动合同覆盖面,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对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履约等情况定期进行抽查,并利用劳动年检及非法用工专项整治等行动,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续建、新建工程施工队伍、施工进度、农民工招用、合同签订和工资发放等情况,强化监督,严格审查,督促包工头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扩大劳动合同覆盖面。通过多方努力共催缴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460万元,鉴定劳动合同1249份。
五是及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坚持“以调为主、当裁则裁”的方针,及时妥善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五年来,共处理拖欠工资案件276起,涉及劳动者5520人,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1020万元,劳动仲裁案件17起,涉及劳动者32人,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六是加大城乡劳动就业工作力度。(1)加强组织领导。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分解制定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树立和宣传就业再就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典型,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待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帮助和促进他们树立市场就业观念。(3)广辟就业渠道。通过“再就业援助月”和春季、秋季、民营企业招聘会、青洽会等形式,到10月底,全县登记下岗失业人员总数96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总数617人。(4)狠抓劳务输出。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初步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劳务经济人四级组织劳务输出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劳务输出协会5家、劳务输出队4家,组织引导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2161人/次。(5)积极利用就业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切实加强对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了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近几年来共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举办餐饮、导游服务、电工、电焊、瓦工、厨师、刺绣、唐卡、机动车驾驶等培训班 114期,培训下岗职工1962人,农民工6664人。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县依然存在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各类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部分劳动者虽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劳动合同条款基本上是老板定的,或者完全是老板定的,合同内容不公平、欠公正,不详细,不完整,不规范,履行不力;多数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流动性强,人员不稳定为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责任方与劳动者以口头约定履行劳动关系,偏重于劳动报酬,责任不明确、内容不全面,企业业主或包工头法律意识单薄,劳动合同观念差。
2、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集专门资金用于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物质帮助制度。主要内容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但多数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办理了与行业有关的商业保险,劳动者应保未保、已保未缴、已缴停缴的现象突出,企业负责人及业主重效益、轻管理,法律意识不强,在养老、失业、医保和工伤等社会保障方面观念滞后,加之部分职工缺乏参保热情,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健康发展。
3、劳动关系复杂多样性加剧,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权现象加重,举报投诉、劳动争议案件明显上升。
4、面对《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出现的工作量激增的现状,执法人手紧缺、经费严重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的矛盾越发凸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保障执法难、劳动者权益维护难、劳动关系协调稳定难等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作为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与劳动人们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不仅担负着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职责,而且还发挥着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而在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中,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在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职工群众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上,通过建立和发展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和加大人大政协提案递交及督办力度等途径,形成职工群众利益表达和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在微观上,就是在企业要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要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是平等协商问题;第二是合同条款规范问题;第三是合同条款的履约问题。
2、建立劳动关系工作报告制度,构建快速处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的走访和职工来信来访的处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对用工量大、容易引发劳资矛盾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和跟踪服务,要求定期向劳动监察部门上报有关情况。进一步完善监察、仲裁、就业、社保“四方”联动、诉裁对接、“三方协调”的劳动矛盾纠纷处理工作机制和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理预案,构建劳动关系监测协调和快速处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努力将各类劳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活动,及时查处和纠正侵权行为。采取用人单位自查与劳动保障部门监察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劳动者招收使用、劳动合同签订、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劳动保护、劳动者工资报酬支付、参加社会保险和缴费情况等内容,对用人单位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及时化解劳动保障领域矛盾纠纷和争议。建立例会、疑难案件会审、监督、回避、回访、公开、错案追究等制度,对重大争议案件发挥三方协调机制共同审理,保证劳动争议处理的快捷、公正、公开。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
4、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职工经济得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协助企业把职工的公积金、养老金、医疗金、企业年金以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些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落到实处,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法规,以各种法律法规为桥梁,沟通劳动关系的双方,维护好职工权益。要特别督促和监督《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的执行和落实,引导组织职工学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已的权益和自觉遵守法律,使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资互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