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5 11: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

审前调查是实施审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审前调查有利于确定重要性水平,抓住审计重点,实现快速、优质、高效审计。但目前,从基层审计机关实现操作情况看,审前调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对审前调查重视不够、意识不强。甚至还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前调查在审计过程中无关紧要,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二)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有些审计机关的审前调查千篇一律,只把日期和相关内容一改了事。

(三)审前调查目标不明确,调查不深入。虽然搞了审前调查,但只是一些表面的情况,未能发现重要问题线索。

(四)审前调查与审计“两层皮”,导致审前调查利用效果不高。审前调查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只是为应付检查时用,与实际现场审计需要相脱离,不能发挥审前调查应有的实效。

二、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清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要着重从审前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入手,结合工作实际加以理解和领会。审前调查是为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审计做准备的。搞好了审前调查,就可以使审计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时,要综合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审前调查方案。一是可以采用横向纵向比较法,例如要对某乡镇林场搞审前调查,可参考其他乡镇林场来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二是可以采用延伸分析法,例如要对某单位的经费来源搞审前调查,可对该单位的经费来源进行延伸分析,找出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作为审前调查的重点。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每个行业,每个系统,每个被审计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流于形式。

(三)在具体实施审前调查时,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调阅资料法,例如要调查某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可调阅该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询问调查法,例如要了解某事项,可向有关当事人了解询问。实地实物调查法,如要调查了解某事项的真实性,可实地观察测量。抽样分析调查法,即在总体中抽出一个或几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延伸分析法,即对一个项目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进行延伸分析。

(四)制定审前调查的操作制度,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审前调查顺利实施。通过制定审前调查制度,使审前调查工作有规可循;通过指定审前调查负责人,使审前调查有责可追。

第二篇:基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摘要:根据浙江省政府146号令要求,逐步开展了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专项计调查,发现政府投资领域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引起政府充分重视和关注,从而促进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

关键词:国家建设项目问题及建议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第146号省政府令)要求,作为审计系统最基层的县级部门,通过组织开展了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获得了第一手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上、项目管理上、工程价款结算等方面中存在问题的资料,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使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国家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节约国家资金,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建设项目工程款超前支付。

目前工程管理均已实行监理制,但监理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职业操守等,加上建设单位缺少专业人员,在工程发生变更时,无法对工程造价准确把关,致使部分项目工程款严重超支,甚至有个别工程进度款超过最后的工程审定结算价。施工单位在取得较多工程款时,对工程结算办理极不配合,追回多付工程款更是困难。如某学校迁建工程主体部分合同价1066万元,施工单位上报结算价2198.6万元,经审查初步结果为1846.4万元,指挥部已支付该主体工程预付款1927万元,超初步审核价80万元,超合同价近860万元。施工单位对工程结算办理极不配合,对提出的结算不核对不签证,一拖再拖,拖了整整5年经多方努力才予以签证。

(二)建设项目超计划投资。

建设项目超计划投资问题,除个别项目系工程立项审批原因外,很多因素与建设单位变更工程设计建设方案、扩大建设规模有关。某综合办公大楼原土建工程合同价为626.58万元,由于工程变更等原因,增加工程造价近400万元。主要是在基础工程施工完毕后,将原半地下室变更为增加一层地下室,不但增加了工程量,并使工程类别由原三类提高到二类增加工程造价56万元。有的建设项目虽经多次调增建设投资规模,但仍超计划投资。该工程原立项批复投资额为800万元,经二次调整后投资规模为1400万元,最后工程投资仍超调整规模约200万元。

(三)项目投资决策不足。

主要表现为投资决策较简单,缺乏统筹规划性。国家建设项目该不该上,应采用什么样的施工方案,应控制在什么样的投资规模上,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审计发现有存在个别国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对事前的各项施工方案论证缺少前瞻性;甚至有

个别项目无可行性研究。如某避风港工程原设计方案投资为505万元,为减少工程投资,变更方案采用拱形透空防波堤设计方案(该方案从未在水下试验过),最终工程无法施工,被迫又重新采用原方案施工。既令工期延长,又使工程总投资额增加达668万元。另外该工程建设投入的社会效益不是非常明显,该避风港的建成主要是解决本村40余船只的临时避风,而与之相邻的已有一座避风港。该乡政府投入资金157万元,基本是乡渔业发展基金近几年的全部收入,影响到乡其他渔业设施的投入。

上述综合办公大楼工程,由于工程设计变更,给工程管理、造价控制、功能使用上带来一定影响。第一,造成施工工期严重延期近9个月,增加工程建设成本。第二,增加工程投资和管理的难度。工程设计变更增加地下室,类别取费由原三类26.55%提高到二类32.02%,使施工单位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工程进度款比规定多预付417万元,结算后仅留13.4万元,低于应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第三,造成部分功能使用达不到预期目标,影响美观。变更增加的地下车库入口高度及坡度不合理,致使部分车辆不能入内停车。增加的大门入口台阶基础没有与原台阶相连,因沉降不均开裂,影响整体美观。

某屠宰场工程,由于事先未做工程可行性研究,对该县的实际情况未做充分调查研究,对工程建设规模未能得到有效的评估,直接进行投资建设,致使严重超规模。原本计划投资120万元,经审计投资额达405万元,屠宰规模达日屠生猪量500头以上。实际该县一般市场日需求约为40-50头,最高峰也不过是 150头左右。

(四)施工单位高估冒算情况比较普遍。

工程管理不到位,资料保存不完整或不规范,签证单上签证不明确,使施工单位钻了空子,采用工程量减少项目、单价高换成单价低的项目不报联系单,或重复计算定额中已考虑的施工损耗量,或重复上报工程项目,甚至利用抽掉不利签证单、以综合单价代替材料单价、篡改工程联系单等手段多报工程造价。在上述的综合办公大楼工程财务账上列支一套甲供工程电气设备3.68万元,但施工单位没有出具联系单反映该内容,结算时上报该批设备结算价5,32万元。

某剧院工程舞台跟排练厅的地面木地板价格单独签证分别为740元/m2和198元/m2,施工单位就抽调了排练厅的单价签证单,按舞台木地板单价上报工程结算价。同时签证单上没有明确舞台木地板单价是综合单价,结算时又另计了人工费、机械费、其它材料费及损耗每平米一百多元。又如某工程的施工单位在联系单上将不同规格的地砖、瓷砖价格分别由7元/块改为27元/块、3.8元/块改为8.8元/块、70元/块改为97元/块、40元/块改为54元/块,加气砼砌块由295元/m2改为345元/m2,并在工程联系单空白处虚填增加屋面采用挤塑板泡沫隔热板项目,使报送的工程造价虚增30万元。

(五)国家建设项目绝大多数结算不及时,忽视工程竣工决算的办理。

一项工程结算办理的时间往往需要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及中介机构多方共同配合来控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来控制结算时间,致使一些工程结算办理一拖再拖。这种现象在国家建设项目中及为普遍,有的工程建好并已投入使用,而工程结算就办了好几年,超过了保修期,容易引起纠纷,也给工程竣工决算的办理带来很大难度。此外,目前的国家建设项目大多数工程验收未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及时组织竣工验收,而业主往往以工程交付使用验收直接代替竣工验收,忽视了竣工决算这个环节,使各指挥部忽视了对工程相关资料的管理。

二、促进投资监督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一)加强投资决策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机制。

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编制国家建设项目中长期规划和短期投资计划。在制订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规划时。要注重区域布局、关联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克服

目前各种规划之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规划与人口流动布局之间等等的不协调现象。设立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规划专家决策咨询机构,对各部门编制的专业规划进行调研,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案。要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执行,项目施工图设计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要把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做深做细,才能更有效控制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才能更有效防止重复投资、减少损失工程浪费。

(二)加强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建立创新的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等特点,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任一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浪费,影响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唯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个环节把好关,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为充分发挥各职能作用,维护好国家利益,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是要进一步接合有部门对国家建设项目监督的职能,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建立建设项目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程造价的跟踪机制。三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环境。四是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人员的培养,提高国家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加大对建筑市场管理和监检力度。

日前的建筑市场还处于计划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各项法规、制度等管理规定还很不规范,建筑市场中的各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标代理、造价咨询等机构资质挂靠、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现象较为普遍,从业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起,扰乱了整个建筑市场。一是要进一步规范从业机构资质,严格市场准入制,加强监检和管理力度,一经发现的建筑违法行为,要切实加大惩处力度。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意识和风险意识,对未按规定履行职责和义务,要加大处法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要依据《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作用,针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规范的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手段及时进行监管。进一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运用信用机制、约束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建筑领域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

第三篇: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当前,审计部门在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洁行政、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需要尽快克服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才紧缺、手段落后。一方面是数量上人力不足。一个县局的实际从业人员也就十多个,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十分疲惫;另一方面是质量上急待提高。现在县级审计部门的业务人员大多是基层财政所人员组成,真正从审计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无论是思维方式、业务水平还是法律法规的运用,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审计手段落后主要反映在:

1、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每年到国家及省厅培训的人数有限,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县级和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多。

2、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有些问题很难查清。

(二)效益审计没有模式。《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提出了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但是,到目前为止,效益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也还没有总结出比较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没有比较成型的标准和指南。

(三)经责审计时效性差。“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从目前多数地方落实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作用也无从发挥。特别是对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人事变动频繁,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断增多,而审计部门力量有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及时执行到位。

(四)经责审计责任难界定。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如: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又是乡镇长主管的,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

(五)经责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目前,各级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六)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变成了事实上的“软指标”,监督、规范都成了一句空话。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体系上实行领导负责制,即内部审计机构受本部门或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结果应书面报告给本单位行政最高负责人。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表现在:一是机构不独立。造成内审人员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单位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从而埋下隐患。二是经济不独立。由于内审人员职位、工资福利等均受单位负责人控制,内审人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当单位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一致时,内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容易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从而降低了审计作用。三是工作、人员不独立。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内部人际关系的压力,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发现问题的处理。有些内审人员秉公办事不仅受到同事的误解和非议,有时还会遭到领导的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致使实行审计监督缺乏有效的保障。

二、意见与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审计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

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问题。

(二)上级应尽快出台效益审计指南。效益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方向,目前基层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特别是对效益审计的考核内容究竟如何考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缺少各方面效益评价的专业审计人才,因而审计结果也就没有什么权威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就更是纸上谈兵。所以,上级审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三)尽快完善与经责审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由于组织部门调整任用干部的程序节奏快,在任用之前一般严格保密,一旦任命就要按期到任,而且时间紧,人员集中,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保证,这样就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干部调整很难协调进行,往往是审计尚未实施,被审计领导早已赴任,给确定、追究领导责任,落实审计结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手段来抓。一是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确定重点部门和领导干部,结合任职情况,编制3-5年的滚动审计计划,逐渐改变临时任务多、计划性不强的局面。二是充分发挥审计联席会的作用。使联席会确实起到沟通信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作用,真正成为对干部进行监督管理的协调机构,避免成为只听审计情况的汇报会。三是加大日常工作的协调力度。四是要狠抓落实,实行责任追究。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对象限期整改,对久拖不办或拒不办理的,要依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如何做到先审后离、审任结合,组织和审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审、离、任三个环节的操作实施办法,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四)规范经责审计的责任认定机制。要建立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

(五)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要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听取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一一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六)努力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让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审工作制度,确保内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积极支持内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使内审机构与财务基建部门真正成为做好单位内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的“左手与右手”,而不是“对手”,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同时,内审工作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原则要求它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权威性原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践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第四篇:基层法院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法院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法院队伍是法院的主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者。队伍建设是法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的基石。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切实尊重并深刻把握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司法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职业化建设为方向,以人为本,健全机制,切实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法院队伍。本文拟从此角度出发,结合笔者所在法院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谈谈基层法院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自我应对之策。

一、队伍建设概况(以XX年10月初到XX法院任职时的情况为例)

(一)现有人员状况。

中央政法编制X人,缺编X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全县公务员总体超编,不予招录。实有干警X人中,X名干警执行地方政策提前退居二线,X名干警因故被上级法院借调,X名干警辞职,X名干警申请调动,实际在岗的只有X人;具备审判职称的X人,但在一线办案的仅有X人,办案力量严重不足。

(二)人员文化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法官队伍成分构成复杂,学历参差不齐,多数未接受正规系统的高层次法律院校专业教育,当然,一部分非科班出身人员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成长为优秀人才,但大部分人员缺乏系统学习和院校式的人文环境,难以形成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一现状导致队伍结构中缺少高层次、复合型法官。以XX法院为例,大专学历以下X人,占干警总人数的X%;大专学历X人,占干警总人数的X%;本科学历X人,占干警总人数的X%;本科学历以上人数X人,占干警总人数的X%,但真正全日制本科毕业的X人中,法律专业只有X人。

(三)人员年龄结构。

人员年龄总体上呈中老年化趋势。由于后续力量补充渠道不畅,随着法官年龄的增长,法官队伍的老化、断层、缺员日益加剧,直接影响到审判事业的长远发展。以XX法院为例,X名干警中:35岁以下的X人,具有法官资格的X人;35-45岁的X人,具有法官资格的X人;45-50岁的X人,具有法官资格的X人;50岁以上的X人,具有法官资格的X人。

二、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干部管理迟滞被动。班子成员缺X个人,具体负责队伍建设工作的政工科长缺位,两名班子成员专职审委会委员只参加审委会,其他工作不参与(年龄原因和多年惯例);中层正副职干部5年多没有调整过,多名中层缺位待补;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庭长和同志均在基层工作6年以上,自XX年底以来历年任命的X名助理审判员一直没有提请任命为审判员,严重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近三年来,XX法院受案量呈逐年增长趋势,XX年收案X余件,XX年收案X余件,XX年收案“井喷式”增长达X余件,然而,近三年来法官退休、离职达X人,“案多人少”的矛盾骤然凸显。XX年法官年人均结案X件,列全市法院第一,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法官在案件审理上不能精雕细琢,案件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案件的审理周期大大延长,审判效率难以提高。

三、对法院工作造成的影响

(一)工作压力极大。

用一“极”字来形容当前基层法官的工作状态,绝非危言耸听。随着法官任职“门槛”的提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法官的数量不断减少,审判力量的减少与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各项目标、绩效考核、外部压力等等,法官在办案中因担心出现差错而时时如履薄冰,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状态,时间长了就有一种疲劳感和厌倦感。虽然从上到下,一致要求为审判服务,但法官除了上述工作之外,现实中还要下乡走访、法律宣传、审判“五进”、平安创建、听报告讲座、写论文案例、参加政治学习、工作安排和总结的会议等等。开庭一般在数个星期前已安排,而前述各类活动,大多比较突出,需要占用较多的工作时间,势必与开庭相冲突,于是忙着请假或者开庭匆匆,甚至开庭延期,法官的工作量不断增大。同时,基于司法公开和信息化建设,法官不但要在实体上化解矛盾,还要为满足审判管理和司法公开的需要,在案件信息录入、电子卷宗、裁判文书上网等方面花费大量精力,结案后的后续工作也让法官无法解脱。

(二)职级待遇较低。

长期以来,尽管院党组积极争取解决,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干警的职级待遇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对于政府同级别单位的待遇,法院则明显偏低,特别是在规范公务员工资后的职级落实难度更大。工作近20年的干警仍是科员,甚至有些法官临到退休只能享受副科待遇,极大地挫伤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我国《法官法》虽然对法官工资作了特殊性的规定,但实践中法官工资标准一直是参照我国公务员工资体系执行,与其他行业收入相比,法官收入亦处于中下水平。

(三)经费保障薄弱。

法院经费名义上来源多渠道,实际上到位无保障,基层法院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当地财政拨款,而机关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等,尽管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加大了对法院经费保障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也以办案专款、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等形式对基层法院进行补助,使人民法院经费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大缓解了经费紧张问题。然而,目前,基层法院经费保障机制标准不一,又缺乏长效机制,现行经费保障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发展的需要,从“分级负担”到“收支两条线”,由财政力所能及的保障到法院收取适当诉讼费用、到贫困县法院有中央补助,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不顺,极大地阻碍了法院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法官素质的提高。

(四)“陪审”体制不健全。

虽然人民陪审员选任了不少,但在实际运行中,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依然存在。陪审员的参审意识、法律意识不强,陪审费用较低且得不到落实,人民陪审员这一职位便显得没有吸引力。现实中陪审时不熟悉案情、只是纯粹的附和凑数;个别法官也认为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少,庭审中不给人民陪审员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导致陪审工作流于形式。

四、法院队伍建设建设应把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面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认真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关键在于抓好“人”的工作。任何工作开展的好坏,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抓住“人”这个根本,围绕人做文章,改变囧态。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身应对之策。

(一)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解决人员短缺问题。

面对中央政法编制短缺X人的现状,积极向党委、上级法院反映,多次跑组织部、编办,陈明利害关系,取得各个领导与各职能部门对现状的一致认可和支持。XX年年初,一次性上报省委组织部统一招录大学生X人,于XX年10月全部到岗,并全部持有司考A证;还根据实际空编状况,争取县委主要领导支持,亲自安排从外省调入本县户籍符合法官任命条件的政法干警2名,大大缓解了人员短缺,无人可用的囧态。XX年年初又一次性上报省委组织部招录人员6人,现招录已基本结束,这些人员的到位,将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贮备人才,为法院工作后期发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建议适当放宽基层法院进人关,随着信息化等工作的迅速推进,法院不是只需要法律人才,在其他单位选调部分文秘、计算机等类优秀公务员或事业编人员充实到后勤、审判辅助等部门,充分整合法院人才资源。

(二)取得党委人大认同,激活队伍干事激情。

针对班子不齐、中层缺位,同志多年不调整问题,取得党委认可,争取人大、组织部全力支持,于XX年6月提拨踏实肯干、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3个同志进入班子,充实班子力量;班子配齐后随即在9月,对在一个岗位工作5年以上的X名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轮岗过程中提拨X名副职到中层正职岗位,X名基层法庭庭长全部回机关委以重任,打破多年基层干部“一潭死水”的局面。12月,针对调整干部后出现的空缺,结合实际,采取竞争上岗为主、院党组决策为辅的原则,一次向人大提请任命副庭长X人,因多年未调整干部,这X个人全部是任职多年的助理审判员,人大同意全部人员副庭长、审判员一次任命,切实解决了无审判员可任用的状态,让真心干事的业务骨干受到重用,也弥补了干部在成长过程中前期的欠账。干部的提拨任用全程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营建了只要干事必受重用的氛围,调动了全体法官干警的干事创业激情。

(三)真心关爱干警,营造拴心留人氛围。

基层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许多法官经常放弃节假日,晚上加班加点,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疲劳,影响了健康状况。为此更要注重关心和爱护法官干警,除了提高他们的职级待遇,更应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和申请辞职调动人员谈心,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普遍认为工资待遇低,支出费用大(在外租房、吃饭),工资所剩无几,加之基层生活条件差。针对实际情况,党组研究决定从小事抓起,真心为干警解决实际问题,以留得住人为先导,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法官干警工作积极性。一是XX年4月改建了机关食堂,这也是县直机关各部门为数不多的机关食堂,解决干部一日三餐问题;二是压缩办公室,在办公楼顶层腾出8间房作为单身宿舍,解决外地单身X位同志的住宿问题;三是对申请辞职调离的同志,一改过去抓住不放、顶住不办的方式,对他们真心挽留,确实要走的给予方便,甚至提供外地招考复习考试时间、帮助办理相关离职事宜,本着法院的事再大也要给个人的事让路的胸怀,换来所有有想走意愿的同志转而安心工作局面;四是大胆放手,给年轻人适当的机会,对年轻人委以重任。在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进院时间不长,但愿扎根基层、表现突出、办案质效高的2名30岁以下助理审判员,大胆提拨任命为副庭长,通过对他们的任用,真正让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五是尊重法官干警的健康权和休息权,将他们视为做好各项工作的不竭源泉,坚持一年体检一次,关爱干警身体健康,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六是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法院文化,给予处在职业压力中的法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建设机关健身中心和开放图书室,积极为法官提供调节、放松、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使法官工作时受到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

(四)积极协调配足人员,弥补人员短缺问题。

案多人少压力非常突出,要想增加人员编制几无可能,要解决这一问题,按最高院政治部徐家新主任讲的坚持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开展工作的原则,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解决人员不足问题:一是合理利用陪审资源,弥补了审判人员的不足,促进审判工作的提高。XX年8月,在已有X名人民陪审员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广泛选任热衷于陪审工作,社会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X名人民陪审员提请人大任命,及时参与到案件庭审中,使法官与陪审员比例达到1:1.3,缓解了审判力量不足的状态;二是多方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司法辅助人员配备。目前,法官干警审判执行任务繁重,但书记员严重不足,XX年年初,积极协调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一次性招聘公益岗位人员X名,并且财政部门全额承担工资,不但缓解了司法辅助人员不足,还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宗旨意识。

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要摆在第一位,占领制高点,实行全覆盖。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专题学习讨论、讲党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做到位,培养和强化干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大局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司法良知和司法职业操守教育,进一步坚定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提高干警立足本职工作、服务大局、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切实提高队伍素质。

加大在职法官的业务培训力度,如选派一些思想素质高、业务较好但基础相对薄弱的法官到法律院校或专门培训机构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脱产培训,或是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人员到上级或先进地区法院进修,学习别人先进的审判与实践经验,以逐步提高整体素质。对新进青年干警开展常态化培训。对XX年招录的X名大学生安排到基层法庭进行体验锻炼,深入业务一线,快速积累案件审理等实战经验;为每名新录用大学生选派一名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法官传帮带;积极组织庭审观摩、案例讨论、发改案件讲评会等活动,开阔法官视野,增强实际办案能力,使新录用人员顺利完成了从学生向法官的转变,将学历转化为能力,将文凭转化为水平,践行了“人才兴院”的宗旨。按照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层次对各类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每半年对书记员进行一次庭审记录、卷宗装订等技能培训,培训后还要进行考核淘汰;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组织参加庭审观摩,了解法官办案的全过程,学习参与庭审、分析案件的能力增强陪审员的实践感知,使其更好地在庭审中发挥作用。

以上是XX法院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我们的解决办法,听起来都是些末节琐事,但无论司法改革前还是改革后,这些小事都是基层法院队伍建设的切入点和抓手,法官职业保障、员额制、工资待遇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并坚实有序地推进,对于当前队伍建设中的现实性、具体性问题,我们更多的是要以认真务实的态度、科学针对的方法、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做细做实、做好当下的作风,真正让干警真心愿意干事、踏实舒心干事、争先创新干事,切实提升队伍建设的水平。

第五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9-5-26

摘要:针对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二是要逐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认识;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四是要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进行调研。

近期,笔者先后赴受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影响较重的几个南方省份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各省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了一些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有些地方还组织了应急管理演练。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五是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专业术语通俗化、警报化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目前很多领导同志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三)政府各部门的常态工作与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界定问题

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对,也包括大量日常的准备和预测预防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又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能职责紧密联系。值得研究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工作与各部门的关系,避免想做工作但无权限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发现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

(四)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很多地方的同志都强烈要求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五)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与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一些基层政府的同志提出,应急管理决策需要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需要明确责任人,实际工作中执政党的负责人不可能不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有时也不可能不做出决策,那么如何界定政府负责人的处置责任需要从法律层面或制度层面加以明确。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和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对政治体制和应急管理关系的研究,避免应急管理与政治体制两张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

(六)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以及军队、武警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关系问题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了以基层政府为主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但是目前基层政府的处置权限和能力都非常有限,不仅不可能及时有效调动本地区的部队应急资源,甚至

难以调动本地区的中央企业资源。需要研究紧急处置权,包括授权程序、情况判断、法律责任等。

(七)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问题

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所属的救援队伍(如矿山、危险品、医疗急救等),分布最广的当属政府所属的消防部队。新的消防法赋予消防队伍很多新的应急救援任务,但消防作为专业的救灭火队伍,在一些急救专业技能方面还不能适应,主要体现在队伍不够专业,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受兵役法服役期的制约,消防战士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难以完成一些专业训练和稳定专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消防队伍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

(八)应急装备的产业政策问题

在江西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的调研中了解到,该公司生产的直升机在应急管理领域有着宽广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国家的某些政策,例如空域管制和市场管制,目前直升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直升机仅仅只是一种交通运输装备,应急装备还应包括监测预警装备、指挥通信装备、抢险救援装备、生命救援装备等,这些应急装备的研发和推广都需要政策支持。

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为课题

应急管理的学科建设和培训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学科建设的选题和培训内容的选择都应该以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学科建设和培训一方面要从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问题中总结、梳理、提炼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该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要逐步深化对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认识

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问题是一个很新的课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各方面的专家都十分关心这个课题,但是尚未形成对应急管理学科的共识。可以说,至少在国内各方面的研究者对应急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都还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应急管理学科的发展,还有待于我们在对应急管理实践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深化认识。

(三)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应急管理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员的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要能够经得起应急管理实践的检验。要提高应急管理培训的针对性:一是要对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具有透彻的了解;二是要对培训对象面临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把握;三是要选择好适合培训对象特点的培训方式。因此,提高针对性的有效途径就是深入、广泛、持久的调研。

(四)要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进行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受到,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很难了解真实工作状况,很难把握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要点。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深化认识。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拓宽认识。只有积累总结各种意见,才能提高认识。应该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经常化、制度化。

(作者:刘恩东;来源:学习时报)

下载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廉政文化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

    浅谈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代表着未来审计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方向,信息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的强大推动力,对有效......

    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审计部门是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

    基层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科学发展,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关键在人才,审计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基层。因此,基层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县级审计机关班子队伍建设情况如?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利用......

    竣工决算审计问题及对策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问题及对策 建设工程结算审计,主要是指以建设单位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为依据,从严查细审工程量、审查结算中相关定额的执行情况、设备和材料费的审查、取......

    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 基层党校是培训教育基层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担负着教育基层党员的重任。当前,基层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新形......

    当前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基层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新形势下,基层......

    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从本质上来讲,党建工作极为繁琐复杂,该项工作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完成既定思想政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