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对接
方芬
古人有过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倡导以读促写的学习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大重头戏。对于阅读教学,教师煞费苦心,学生埋头题海。三年中,要求学生阅读的课内外文章少说也有几百篇,作文教学虽不能与之等量齐观,但大小作文一个学期也不下十余篇。从数量上看,足够我们欣慰,但一到提笔,学生还是一片茫然,作文水平止步不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阅读不少仍写作难为的现象?是古人的训言并非至理,还是我们的教学走入了误区?
纵观课改中应运而生的各套教科书,写作知识的直接传授均被淡化,如人教版教科书,我们已无法找到任何过去常有的“作文指导短文”的影子,而是将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整合,成为“综合性学习专题”,其基本观点是“关于写作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悟出来,不靠别人灌输”、“只有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适当知识点拨,才是有用的”。这种先练后导的编排思想,正顺应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但仅以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基点,展开写作实践,能否充分完全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是否还需要一些同样有效的方法来补充呢?教师们有的正从茫然的被动中摸索教学指导的门道,有的深感找不到每堂写作教学具体方向的惆怅,也有的苦思怎样步步夯实以形成三年写作教学整体的序列化。于是,写作教学实践呈现出了困惑深思下的异彩纷呈。
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把目光更多的聚焦到了平时的课文教学。
美国作家德尔文–G –舒伯特在Readingis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学体裁的示范本。”
实际上,从教科书编选的角度说,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与恰当有效的写作手法正是其选择的重要取向。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感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课文已经为学生获取写作知识提供了很好的通道,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课文中取得这些知识。而事实上,在通常的课文阅读中,我们总会把精讲细品文本内容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甚至有时候以为阅读课上完了,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只有在学生面对阅读题海时才会被想起。而对于每单元后的作文练习,很多时候都采用教师讲一下、学生练一下、教师批一下的模式,造成写作能力往往实 114
效甚微。我们的教学还需要努力寻找课文阅读和作文的对接,让学生在作文时,自觉地回忆并运用课文的那些方法。
比如,每学完一篇课文后,写写读后感、评论,就是最直接的读写对接,既可牢记课文内容,为写作准备素材,又可对平时阅读忽略的东西作进一步思考,提高阅读思维,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在完成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阅读教学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写作练习,先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名人传》,每周随阅读的进程写相应篇章的故事梗概不少于300字,连续一月后,写一篇“生活、名人、我”为话题的散文或议论文,这样一来,学生为了把文章写好,就不能满足课堂上老师介绍及课外阅读的点滴知识,再继续找寻其他相关的文章,才能满足作文的要求。通过这番实践,既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适时拓展名著阅读,又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解除了写作“无米之炊”的苦恼。
我们常说“文无定法”却“有章可循”,每篇课文都是需要构思、立意、选材、谋篇的结果,都具有题目、结构、中心、材料、语言,写作文就是这些能力的综合训练。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反复审视咀嚼这些行文的优美片断,从易到难,逐步推进。那些美妙的写作技巧往往灵活散见于课文,而且不少课文还具有相似之处,有的是选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场景,如果我们将这些归类,让学生用心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写人,《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都能通过对人物穿着、外貌、表情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虽然前者描写了个体,后者描写了群像,但都能从外相写出内心并做到声情并茂。这种值得借鉴的课文就是最现成的作文范例,可充分利用它们来为写作奠基铺路。在教学中,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也写一段文字描写身边人,从描写的生动和特征的鲜明两方面,与课文比较,上课时通过抽查,了解学生情况,再通过课文的教学加以引导、借鉴。很多学生人物描写概念化、普遍缺乏特征。一比较,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秩序井然(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以形传神的高超技巧就显得不同凡响,《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更是体现了文学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揣摩怎样在同一个场景中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同样写人,《阿长与〈山海经〉》、《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物先抑后扬的行文思维,造成人物深刻的印象,也很容易被学生模仿、运用。
又如记事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插叙手法,时而眼前事,时而回忆往事,使文章波澜起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连续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少年生活有趣的活动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品味并自己创作一段某个活动的过程;《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事寓理的特点,使文章的立意不再浮于表面。
再如写景状物类文章,《春》、《济南的冬天》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的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才因此抹上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借鉴到写作上,就应该在学生已经体会了描写景物可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入找寻学生理解:写景的文章从形式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质更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有内心真切感受才能成文。而怎样让内心的情感更深远?《紫藤罗瀑布》托物言志的立意无疑是一个典范。
当然,面对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需要挖掘的还有很多,小至片言只语的使用,有时甚至可以在通过不同课文的交相对比,发现行文妙处,如句式的运用,《安塞腰鼓》在大量短句中,营造激越气氛;《邓稼先》长短不一和整齐句式兼有,作者在句式处理上的用意何在?学生作文时,是否有意识的追求句式的变化?这就有必要提示学生:语言、句式的运用应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一切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有意识的挖掘课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并争取合理的把写作方法的讲授融入到阅读教学中。
发表于《中学语文报》
第二篇:如何寻找写作素材
学习方法研究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作文一直是同学们头疼的问题。在大部分同学的意识里,“作文就是作出来的”,可是同学们平时看书少,生活经历也少,作出来的东西毕竟有限,于是,写作文就变成了抄作文,拼字数了。其实,要写好作文,更需要留心观察生活,因为生活会提供更多的材料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感受给我们,只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就会发现写作其实是一桩乐事。
那么,如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叶圣陶先生谈写作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真实的路走去,再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老的观点,正是说明了要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必须要走进生活,掌握生活中丰富的材料,加以积累,再经过艺术加工,便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材料呢?这就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了。
1、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有些同学觉得写日记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总是马虎应付,或者是心血来潮,但是坚持的时间不长。其实,写日记是帮助同学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很好方法。因为在每天记日记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把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或有趣的,难忘的事情都记下来了,而这些事情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一场小**》,这篇文章的素材就是来源于她的日记。因此,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生活素材。
2、善于挖掘生活素材
作文既然是生活的写照,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写作的素材,只要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掘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发现我们的写作素材其实俯拾即是。例如,在写《生活教会了我》这篇文章时,有位学生记叙了父亲早逝的经历,让她开始领略到生活的苦涩,也让她学会了感激„„由于这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写出来更是情真意切,很感人。可见,作文是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挖掘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通过学习名篇,学会提炼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出生活中感人的片段,对于生活阅历较少的同学们来说,还有赖于在学习名篇中,认真感悟课文,品味精妙的词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会用简洁、独特的语言提炼写作素材。因此,在诵读名家名篇时,就要重视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从就事写事,就人写人跨越到发掘出材料的意义,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我们在学习《背影》时就应该去思考:同是一个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笔下能够如此感人肺腑,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成就了这篇佳作。作者就是善于抓住了父亲的这个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含蓄而携永,情真意切。由此可见,提炼素材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过程。
第三篇:寻找春天写作教案 2
教学目标: “寻找春天”作文教案
1、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春天的景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写下来。
2、写时要表达真情实感,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写错别字。
3、按要求完成习作,题目自拟。
4、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说诗句,请你们猜猜这些诗句分别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的?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你还能说出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比一比,看谁说的多,说的好。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二 说春天同学们,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礼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大好的春色呢?
1、找春天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从哪里找到了春天?(田野里,院子里,桃园里,校园里,小河边)(教师板书:植物 动物天气人物)
她是什么样子?(小草发芽、冰雪融化、桃花盛开、风筝高飞、燕子归来、百花盛开......)
春姑娘来了,小溪里的冰融化了,丁冬、丁冬地流淌着,春姑娘穿过田野,田野上的草变得一片嫩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树上,嫩绿嫩绿的小叶子悄悄地探出头来,小鸟也从自己的窝里探出头来,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2、说春词是呀!春天是一位神奇的画家,给我们带来多彩奇妙的世界。孩子们,你带来了哪些春天的词娃娃?鼓励孩子们大胆展示。(老师看到一个个词娃娃在你的脑海中欢腾雀跃,等着你展示)想春景这么多春天的词语,你们喜欢吗?读出你喜欢的词语,描绘脑中美丽的画面。幻灯展示:
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满面春风大地回春绿草如荫
春光明媚春色满园莺歌燕舞花红柳绿鸟语花香
枯木逢春雨后春笋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繁花似锦
燕子归来春雨绵绵蜂飞蝶舞花枝招展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阳春三月万紫千红春江水暖桃红李白
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同学们已经用眼睛去看,用耳朵
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过这美好的春天了。今天这节课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描写,再次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三、写春天──引导习作,抒发真情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小眼睛发现了那么多春天的变化,这都是你们认真观察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的发现。
1.指导“仔细观察”
同学们,要想写好春天的作文,我们就要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好,我们要认
真观察春天里的景物,如春风,春雨以及花草树木和春天里的小动物。怎么观察,我们可以用
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还可以用手去触摸,2.指导“写生动具体”
我们要抓住景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来展开描写,要想写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就要把句子写的生动具体。我们要用到一些修辞方法。(学生举例)
有三位同学分别写了三句话,我们来作个比较看谁写得最形象最具体?
甲:桃花开了。
乙:桃花盛开了。
丙:桃花盛开了,浮在半空,犹如一片粉色的云霞。
师引导小结:由于丙同学仔细观察,既写出了花开得多,又写出了桃花的颜色,还打了
比喻写出了桃花浮在半空的样子,这样的句子才显得形象生动呢。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多学习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老师这还有一句描写春天的句子,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他写的好不好?
春天来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3.指导“精选材料”
(1)师: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并且能够把句子写得生动具体,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
“精选材料”,)由于春天值得一写的景物太多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精选材料
那么,你准备挑选哪几样景物来写呢?你认为什么事物能代表春天?为什么?(抓住事物的外形、色彩、情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具体形象的表达出来)
4.指导“写出感受 ”
同学们,漫步在春天里,你有什么独特感受?我们文章的最后还要抒发一下自己的内心
感受,发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这样就能更好的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板书:写出感受
习作导入:师:同学们描绘的春天这么美,那想不想把你心中的春天写下来?
写春天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要具体写出景物的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或者感受到的,要一一表达出来。
第二:按照一种顺序。可以按地点变化来写,可以围绕中心句写,可以抓住秋天
某个特点来写,也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第三: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详细一些,其余的可以略写,注意详略得当。
写的时候要展开想象,可以用上比喻句、拟人句,别忘了用上咱们平时积累的词
句。开始习作: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画或图片、春天的词语开始进行
春天的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延伸:
师:孩子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把生活中所见、所闻写出来,抒发真情实感,你就会在习作中找到无穷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
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自己改一改,互相交流,互相
学习,好吗?
关于春天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4、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6、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春天 漫长的冬天终于离去,冬爷爷把寒冷的包袱背回家了。而这时,美丽的、温柔的春姑娘却悄悄地来到了世了。
春天来到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上。春姑娘像一只小蜜蜂。每天给它一些温暖,给它送来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娇羞的花儿,忍不住笑了。开得十分艳丽。
春天来到了正要吐丝的柳树上。春姑娘像一个温柔的妈妈。她陪着小柳树一
起聊天,并且给小柳树充足的阳光、空气、水份,为它梳妆打扮,柳树变得更加
婀娜多姿了,让其它的小树都另眼相看。
春天来到了冰冻的河流上。一轮红日每天给河流温暖,帮助河流把覆盖着的冰块融化掉。慢慢的,河水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流得畅快,奏着“河水奏鸣曲”,叮咚叮咚响,仿佛在像春姑娘表示感谢。
春天来到了我家未出生的蚕卵上,黑色小粟子似的蚕卵在春姑娘温暖的怀抱
里,小蚕们终于破壳而出。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青翠、鲜嫩的桑叶,可爱极了。
啊!春天来到了世上。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让我们尽情享受这如诗如画般的春天。
春天,一个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季节。正是新一年的开始,上一年的结尾,承上启下。
冬天的精灵带着寒冷的空气,满天的蓝色飞走,春天就寻着冬天的足迹,带着满城的新绿飞
来。在这个值得讴歌赞扬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拉开帷幕,在每个人身边上演,或平凡,或伟大,或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都发生在美丽的春天。
第四篇:就业与招聘对接
山西日报/2010 年/9 月/10 日/
第五篇:写作要善于寻找焦点
寻找焦点
寻找焦点法是文章的创新法。为了使文章深刻、新颖、独到,克服年年老一套、篇篇一个样的弊病,必须寻找焦点。焦点是统帅全篇的观点、方法、角度、线索,是当前大众关注的热点,工作中的难点,典型事例中的闪光点,促人惊醒的污点。也就是说,能引起人们注意,使人感到新、奇、深的关键点。焦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寻找焦点并正确完美的聚焦,是训练的核心。
有焦点或聚焦成功的文章特点主要表现在:抓住改革开放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从一个侧面选取最佳的表现角度,选取鲜为人知的事例,避免了纯技术性,突出了 思想性(使人人都能看懂)。无焦点或焦点不集中文章的问题主要有:报经验大而全,报效益列数字,讲成绩算总帐,讲变化从头写:一句话,没有明确思路,缺乏深度。
〖BT3〗
一、上纲上线
写材料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提炼出最能体现出时代特色的“纲线”。纲线一是指党和国家、军队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制度准则,科学理论,指导思想,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美德精神;二是指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理论色彩和深刻启示的经 验教训。(一)独观大略、积极敏锐地“挂靠”,是上纲上线的基础。写材料的关键 是用事实说话,但是让事实“说”什么,告诉读者什么,是很有些讲究的。例如:《解放军报》1996年2月8日第1版的《为开放边关扫雷〓为敞开国门清障》表现的是“英雄扫雷队”的英勇事迹,表现官兵们排雷清障、赴汤蹈火的忘我牺牲精神等。这些事实也可以用来简要报一报扫雷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信息和他们两年扫雷所取得的成果等。然而这则消息,作者着眼高,开掘深,用事实告诉读者:扫雷为“开放边关”,清障为“敞开国门”。展示的是中国军人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改革开放提供安全保证,为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和 青春的大主题。这就是军事应用文作者应有的“挂靠”意识。
(二)“层层递进”是上纲上线的主 要方法。例如,广西边防某团10连拼搏奋进,艰苦创业,连续4年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党支部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对于这样一个先进典型,怎样总结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文章作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发现成绩的取得是由于党支部全面建设好,落实基层建设纲要扎扎实实。再进一步推导,发现他们在加强团结上特别出色,尤其是尊干爱兵、官兵团结,独树一帜。由此,以“尊干爱兵出战斗力”为焦点结构文章,不仅写得流畅生动,也恰切符合军委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及时配合了部队正在开展的四个教育活动,还很好地体现了我军的光荣传统。材料上报后,受到各方面好评,并被广州军区迅速转发部队,成为部队尊干爱兵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要“上”到最能体现本质、最闪光的纲线。在具体写作中,“纲线”不会是一条,纵横交织,难以确定是常见现象。“上”到什么样的纲线?同是纲线,意义不同,作用不同,影响也不同。因此,需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认真鉴别提炼,反复衡量,找到最能体现本质,最闪光的指导性观点。以我军医院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为例,不论是写成简报、调查报告还是消息、通讯等文体,都有一个上升到什么高度的问题。一般可有这样几种选择挂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立足岗位爱国奉献的精神;坚持一切为兵服务的精神等等。在 众多的文章中我们发现,解放军总医院以其专家云集、成果超众而多以报效祖国、无私奉献为焦点;北京军区总医院则因孙茂芳和救治扬 小霞的先进群体轰动京城,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而沈阳军区210医院军医巩月江倾注爱心资助贫困学生,16年照顾一特困户,视病人为亲人的事迹,被作者提炼到“像白求恩那样做人”的高度来宣传。可以看到,泛泛地挂靠不会引起照亮材料、光耀人心的作用,只有选择最合适的光源聚焦,才会产生明艳照人的效果。再如《解放军报》1996年9月12日第1版《新时期连队建设的旗帜》就把江泽民对军队建设要求的“五句话”作为全文的最闪光的纲线,牢牢抓住不放。请看其小标题 的列举:〖HTK〗
(1)让“五句话”总要求在官兵心中扎根
(2)不流血流汗,半句话也落实不了
(3)实现“五句话”总要求,干部是决定因素
(4)光荣传统是个宝,全面建设离不了
(5)用“五句话”把育人和建连结合起来〖HT〗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全面过硬的好连队来说,只有这个最高的总要求,才是最能体现他们工作实际,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红线。
李国安事迹宣传也是如此。李国安的事迹典型生动,感人至深,他有献身祖国、心系人民、心系党的 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他有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他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他有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那如何提炼其具有时代精神的本质呢?作者把焦点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这是我军的宗旨,也是李国安事迹感人至深之处。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例,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形象:他参加革命为了人民,手中有权服务人民,一生一世造福人民。
(四)上纲上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认识到,单纯拔高往往会适得其反,掩盖错误也会自食其果。求实,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联系,不人云亦云,不简单挂靠。以某单位一起战士伤害干部的案件为例,作者在调 查研究时发现,事件发生的根源不 单是战士的原因,更有干部管理能力差,方法简单粗暴的原因,因此,撰写了《从×××案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带兵能力》的简报,受到上级机关的高度重视,也为基层部队的管理敲响了警钟。〖BT3〗
二、求新求变
求新求变是使焦点完美聚焦的重要途径。要学会关注焦点问题。焦点问题就是一段时间内新情况、新问题的突出反映,往往就是我们舆论导向工作的重点。
(一)求新,是指在当前形势下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敏锐果断地抓住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热点难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也就是说,要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去写 作。善于从具体实事中发掘社会发展给某一领域带来的划时代变革。比如同样反映大西北边防开展农副业生产的稿子,一类写某团建起农副业生产基地,某哨卡建起塑料大棚等,局限在具体单位、具体事件中,另一类则是透过开展工作看到了边防官兵膳食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鲜肉菜逐步取代罐头食品。这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至于开 展农副业生产的意义、价值、成效(不仅仅是收获了多少公斤肉菜)自然蕴含其中了。因此,要做到: 1纵向分析比较找突破。如训练内容的改革,以新大纲颁发为标志,已告一段落,不能再回头去写如何改革训练内容,也不能写另起炉灶自搞一套,应以严格按新大纲施训为起点,报道各部队抓按新大纲施 训的带头人、抓新增加科目的落实、抓重点难点科目的攻关等。因为新大纲是三年训练改革成果的科学总结,严格按新大纲施训是普及深化改革成果的重要内容-***********。还可把新的训练任务作为一个纵向来分析比较,分清在普及深化训练改革成果中,哪些题材已经报道过,哪些题材有新闻价值。如战法研究,要不要把战法成果等到近似实战的演习中去检验,这虽然属于深化战法研究中的文体,但这个问题已基本解决,不存在“要不要”检验的文体,但对检验中暴露的问题采取什么态度和措施,使战法成果进一步完善,却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2横向分析比较找特点。新颁发的训练大纲包含了陆海空三军,每 个军兵种的训练内容虽然有所区别,但大同小异,时间上又几乎同步展开,写出的稿件容易犯“似曾相识”的毛病。因此,要在横向上找特点,做到题材相同角度不同,时间相同深度不同。如各部队几乎在相 同的时间组织规模不等的新大纲集训,但集训的做法不同,重点也不完全一样,有的部队把学习新大纲和观摩先训分队示范教学相结合,有的部队以示教新大纲增加的科目为主,还有的部队则以培训新大纲的“四会”教练员为主,从貌似相同的题材中找出其特点,或者从若干个特点中找出最显著的特点,这样才能在相同的起点上写出角度不同深度不同的稿件。
3做到出新出变,还可以从体裁上着手。一是运用好“消息”这个 “轻武器”,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二是运用好深度报道这个“重武器”,探索解决普及及深化训练改革成果中的矛盾、困难和热点问题;三是要运用好典型报道,宣扬在普及深化训练改革成果中涌现的具 有现代化指挥员形象的先进典型,奏响典型宣传的主旋律。
4季节性新闻报道及上报材料要求新。每当“八一”、“十一”、元旦、春节前后,是军地新闻发稿的旺季,常常有这种情况,当一项大的工作展开时,编辑得不到凑手的稿子,只得在“矮子里面拔将军”。而一旦报纸上刊登了有关报道,稿子就会象雪片般飞来。有些稿件质量不错,但时过境迁,不得不忍痛割爱。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紧贴中央、军委和总部有关方针、政策、指示、任务的形势,紧贴部队和地方实际工作的形势。具体到写军地新闻,就是每当党和国家做这方面的部署时,就要尽快将本单位、本地区贯彻执行的情况通过报道反映出来;每当总政、民政部发出做好双拥工作通知时,就要根据有关要求及时采写反映近期军民关系的新鲜话题;每当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征兵命令时,就要根据每次征兵的不同特点,及时采写征兵过程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每当一年一度的军官转业、士兵退伍时,就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及时采写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安置工作的稿件,报道一些有创造性的做法经验等。
应注意的是,紧跟形势要与“追风”严格区分开来。那种脱离工作实 际,游离中心任务,追随某一地区性的社会思潮等等追风现象,不仅不能出新,还会使自己劳而无功,疲于应付。同时,应该注意的是,那些有关党和国家军队的基本路线精神,是永远的形势,永远的焦点,是常写常新的。在人们容易忽略的情况下,返朴归真,必会出奇出新。如一篇写新形势下某师师长先进事迹的材料,大书特书主人公的口头禅:“咱是为党带兵的人”,让人感 到焦点选择准确,不落俗套。(二)求变,即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找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那些最近变化了的东西。这关键在于视角的独特和变化。如对空军飞行部队指挥员的报道,以前多从他们的思想品质、政治素质、爱岗敬业等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展开,即使有军 事业务内容,也多为一笔带过;而现在则侧重展现他们先进的作战观念、精湛的专业技能、高超的指挥艺术,展现他们在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征途上大智大勇攀登科技高峰成果斐然的风采,让世人从他们身上看到新一代中国军人不俗的智商、心理和科技文化水准。对国防后勤保障的报道,一般也多为如何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可敬精神,而有一组稿件,从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官兵们的科学方法、非凡技能和我军先进特种装备角度,报道军事科研试验特种保障领域的改革成果以及在改革中表现出来的当代军人风貌。
如北空导弹某师排长孙耀佳奋不顾身与歹徒浴血搏斗的事迹,许多新闻媒介陆续做了报道。在这种情 况下,作者避开对英雄做单纯的事迹性介绍,而是借助这个典型事件,对见义勇为这种社会现象做了一番有深度的思考,回答了当前人们关注的几个社会话题。如“为什么军人见义勇为的特别多?”直接赞美了军人。“不同经历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从一个侧面回答了某些人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并进而分析“人们为什么不敢做出头鸟?”“什么对恶人恶事不敢群起而攻之?”等等问题,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鼓舞作用。
另一种求变是改变角度去思考。比如,为基层办实事,解决难题,是领导机关年年强调要做好的,这方面的实事,又大多体现在洗澡、用电、生活等基层官兵的衣食住行上。这其中的“难”为什么年年相 似?一条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抓住事物的规律,眼睛只盯着办了多少件实事、解决了多少个老大难问题,只能年复一年地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甚至还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过紧日子的报道,有来稿反映,某领导严把批条子关节省了多少钱,殊不知,事后批的这些条子很多都是“亡羊补牢”的事,在既成现实的发票上紧来紧去,能省下几个钱?如果顺着这件事的内在规律,写成“某领导变事后批条子为事前批方案”,那效果和指导性就大不一样。还有一些类似某单位少开一次会节省多少万、某单位取消一次庆典活动节约多少钱等来稿,也是忽视了内在的合理的因素。本来不该搞的庆典、会议,不开了,不搞了,怎能算是节约呢?求变还要着眼未 来。不能局限在“现在我们能够做什么”,而要着眼“未来需要我们怎样 做”去思考。如后勤系统许多同志有“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想,往往出现在现有条件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忽略了未来需要后勤做什么的问题。如写一家医院怎么勒紧腰带为兵服务,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官兵长远需求的东西。而某家医院的最大特点是把借助市场发展的综合实力转化成保障“战场”的能力,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事训练伤防治体系,攻克了世界上久攻不克的训练伤难题,使官兵训练伤发生率下降了40%。这样就展示了他们在过紧日子中为兵服务的大作为。因此,如何由“市场”向“战场”转化,就成了共性问题。还有多年在后勤叫得很 响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思想固 然可贵,但一分钱掰的越碎效益越小。我们要变“一分钱买多种用途的货”,效益就大不一样了。围绕后者写稿,就会有“无形”带动“有形”的飞跃。
〖BT3〗
三、抓住一点古人
有诗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它提醒我们,不可贪大求全,多焦点即是无焦点,要牢牢抓住关节点,毫不动摇,决不放松。(一)聚光聚神,浓笔重彩,把“这一点”写得酣畅淋漓,透彻精辟。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凿一口深井”。主题分散,面面俱到的东西,自然不新不好,很难受到人们的喜爱。求新与求深是分不开的。深入开掘在某 种意义上就是新。如军地结合部的材料写作,是指军队和地方都密切相关的重要事情报道。主要有:双拥共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抢险救灾、征兵、转业退伍军人、国防教育、优抚、军烈属、军地两用人才等。它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突发性、紧迫性上。如时常遇到的军民团结一心,鱼水情深的动人事迹;紧急关头子弟兵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英勇壮举等等。这些事情必须快报,一事一报。不要拉开一副做大文章的架势,慢吞吞地去搞,也不要只在总结、归纳一个方面的工作时,才将其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列在其中(常常发现材料堆里有新闻)。我们应该养成抓新闻的意识,快写、快发、一事一报。(二)分层刻划,融铸一体,把焦点透过不同侧面的照射凸现出来。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内在的规律和先后顺序,要细致深入地探究问题,抓住事物本身固有的层次进行刻划,在焦点下组织材料,通过材料表现焦点,使二种达到完美统一。再如李国安的报道过程中,在全面 突出中心的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地树立形象,采取了连续报道的形式:通过高层领导、部队官兵、人民群众对李国安的评价,使李国安的宣传不断得到深化和升华。(三)概括归纳,突出一点,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对于涉及广泛,内容重要的大报告、大总结等,会出现几条线索并存,几个问题都比较重要的现象。这就需要把想说的许多意思加以概括归纳,把最重要最 关键的一点突出出来,统领全篇,常见的或以问题统领,或以某指导 思想统领,或以某种精神统领,使文章焦点明确集中,材料主次分明,达到画龙点睛式的传神效果。〖BT2〗〖ML〗第三节〓掌握技巧 公文写作是创造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产物。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才能得心应手。这其中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专章涉及到的思想创新技巧、主题提炼技巧、文章修改技巧外,还应该包括阅读技巧、训练技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