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商务课程与岗位对接研究
电子商务课程与岗位对接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文章就此分析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电子商务技术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对接平台,实现以企业任务为驱动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从而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课程 岗位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务模式,其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岗位的实践性较强。相关人才只有通过岗位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具备岗位技能。因此,学校在实施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时,需要调研提取企业的电子商务岗位需求,整合校内课程,围绕企业岗位设置实践课程,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课岗对接人才。
1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当下,有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编制的电子商务人才报告中显示:中国目前对于电子商务的人才处于短缺阶段,有百分之六十的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迫切需求,其中对于电子商务运营人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大的。此外,中国有超过300家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有数十万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但是,由于电商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出现,使得高校培养的学生同企业实际需求出现脱轨现象,从而导致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
电子商务行业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较快,这就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同其存在较大矛盾。如在电子商务的知识结构中,理论体系尚且不够完善,现存的知识技能全部来自于实践总结,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电子商务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出现,如团购模式的发展、社会化电商、移动电商的尝试;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很大的问题:第一,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第二,缺乏贴近实践知识结构的师资,只能通过传统教育体制传授电商知识,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2构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模式
2.1加强校企合作 共建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
校企需要开展深度合作,并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中,加强对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同岗位职业素养的有效对接。首先,开展“嵌入式”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部分课程中来,通常情况下,其在不打乱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下进行,这是一种校企共建的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独立课的教学过程中,而独立课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立一门课程,该课程则主要由合作的企业来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则是由企业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种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即电子商务实训平台模型的建立(如图1所示)。这种方式对于电子商务学生来讲,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明显。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嵌入教学,培训出一批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直接可以就业,完成企业人才需求链和供应链的对接。
2.2启动电子商务行业从业认证项目培训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和发展,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岗位化,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制度化势在必行。《全国电子商务人才从业能力教育项目》是由商务部培训中心于2012年6月21日正式推出的针对全社会电子商务从业者的行业人员从业认证项目。此项证书是国内的第一个,同时也是商务部门唯一一个电子商务行业从业教育类证书,因此,高校需要以此为指导,积极做好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2.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与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该基地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直接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总之,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电子商务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需要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联系,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课岗对接,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学校、企业、毕业生的三赢。
参考文?I
[1] 金静梅.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岗对接、分阶段、螺旋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6(24):1-4.[2] 马洪娟,支援.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与岗位需求对接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4(07):144-145.[3] 应森林.电子商务技术与职业岗位对接实训模式及策略的应用研究[J].电子商务,2013(05):83-84.
第二篇:电子商务专业《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网上支付与结算》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知识更新快、实用性强、实验难度大,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要求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是需要且迫切的。本文针对该课程目前的现状,提出了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注重过程考核三方面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网上支付与结算 教学改革 电子商务
当前,各种网上支付工具和网络银行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上支付与结算及其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网上支付与结算》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密切结合等特点,因而高等院校加强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是培养合格适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主要涵盖了传统电子支付系统的组成,网上支付的产生、发展及业务流程和分类,网上支付工具的使用,网上支付涉及的相关安全技术与协议等,同时还包括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电子商务安全手段、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良好的网上支付与结算的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既掌握资金结算的技术专业知识,又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电子商务的技术问题,成为特色鲜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二、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中外电子商务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发展,对《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扩展性和创新性的需求。
(一)教学理念落后
《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内容更新快,网络支付结算的手段和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理论建立和成熟的速度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速度。然而传统教学理念重视理论灌输式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又恰恰是目前最主要的培养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使得该课程往往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容易引起教师的授课困扰。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有力地推动。特别是在实践操作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都纷纷网络化,而网上支付与结算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必然成为传统行业网络化运作的重要支撑。《网上支付与结算》这门课程的内容更新变化快,实际发展早已远远超过传统理论教学,从而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滞后于实际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考核,现阶段仍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即便增加了上机操作的实验考核,仅通过期末提交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仍然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难以衡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提高《网上结算与支付》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同时注重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接触到目前最新的相关技术、手段。
(一)创新教学理念,注重素质教育
遵循学生能力培养和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合理组织安排本课程教学内容,使主要教学内容均安排有对应实践课程,并根据本课程的最新发展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小班化、分组式教学,实践实验课程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由教师进行分组指导。提倡“学生为主动方”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环节,力求把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和提高素质三者紧密结合,在授课中引进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动态,介绍重点文章,开展讨论。
(二)创新教学形式,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探索校企联合教学,并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形成自主、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灌输,而是师生互动,组建合作交流的学习小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使学生和老师共同在学习、合作、交流、探讨等诸方面获得收获。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综合分析软件、校内实验室平台、各金融机构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等进行网络实验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网络金融发展状况及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变化等。
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为广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就业实训平台和相应的创业指导服务。
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创设教育情景,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创新考试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
注重本课程的过程考核,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深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督促学生把对该课程的学习放在平常,而不是到考试再临时抱佛脚,考完就把知识全都忘记。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网络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分管理办法中,可以对参加竞赛等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励,或者实施课程免修,这样既能起到全面考核学生的作用,又能有力地带动教学改革,真正落实以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通过此类活动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复习、考试变为主动学习,达到“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
四、结论
网上支付与结算的能力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在教学改革中,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抓住课程重要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刘吉成.我国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与结算探讨[J].中国市场,2005,36:56-57.[2]刘吉成,王兆明.企业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3]刘吉成,刘谊,李涛.华北电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6,S4:341-342.[4]王海霞,孙波,任昌树.高职院校《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4,08:86-87.[5]卢益清.《网上支付与结算》教学改革探索[J].家教世界,2013,20:251.[6]杨红霞,李赖志.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72-273.[7]林月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混合式学习管理研究[D].广州大学,2013.作者简介:刘吉成(1963-),男,汉族,宁夏中卫人,任职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李冰(1991-),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就读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
第三篇:浅谈航空服务专业语文学科如何实现课程与专业岗位的对接
浅谈航空服务专业语文学科如何实现课程与专业岗位的对接 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专业,本专业培养有灵活的协调和应变能力,能熟练掌握民航服务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民航企业发展需要,能从事国内外民航服务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航空人才。它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力方面。包括沟通,应变等。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鉴于本专业对学生气质的重视,我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创新。
首先,培养主动学习与人文素养熏陶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主搜集材料
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和复习课文的环节中完成。在学习必修五的《滕王阁序》,我布置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做成果展示。因为这一课主要是借景来反映人生境界的内容,所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前让学生按座次自然分为八个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滕王阁的资料,并在新授课上派代表进行展示。在课堂上,学生分别展示了本组的材料搜集成果。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精美图片;有的是从书籍上摘抄的段落;更有的学生到图书馆去查到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资料。每一个人都动手参与,每一组都有成果。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培养起他们热爱钻研的兴趣。在处理本单元其他课文时,均采取了以上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古汉语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还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搜集材料的练习。例如,在学习记人散文内容时,每学完一篇课文,我经常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并进行摘抄,写成读书笔记。《留学巴黎》的作者是现代作曲家冼星海,作者以他自身的辛酸屈辱的留学经历,说明了人生的苦难往往孕育着成功这个道理。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看看哪些名人,伟人虽然历经艰难困苦,但热爱生活并通过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找来了很多例子:海伦·凯勒,爱迪生,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人物的资料,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还能够联系实际,表达一种热爱生活,努力拼搏,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感受。
可以说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针对课文进行的材料搜集,恰恰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再提高,使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观的取向。
2.教师推荐与学生探索结合法
《项链》与现在的学生盲目追求息息相关,又向现代学生传达了要有一种诚信、勇敢、勇于面对现实的品质。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我为学生推荐了现在较受欢迎的《意林》、《特别关注》等杂志。每天抽出十分钟,请学生朗读其中的一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文章精美隽永的语言风格。并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文章的感受。这一活动持续了一周的时间,结束时,很多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我便布置自己去阅读进行自主式探索。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
要的启示意义。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我为学生介绍了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写的《极限人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自己遭受苦难时的心境,使他们树立对待苦难的正确态度,锤炼坚强的意志,勇于面对人生路上的风云变幻。
另外,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赏析《女友》杂志撰写的专栏散文《责任就是爱》,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结合实际谈谈在现阶段,作为一个中学生,怎样做才是对自己负责。通过以上背景资料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一系列作品中传达出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要以此为借鉴,观照自己的心路历程,从小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可见,教师推荐与学生探索结合法特别适用于含义较深的课文教学,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
3.总结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将以上两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每一篇课文的教授中。学生的阅读量大了,自主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想问题的深度也拓展了。每一个孩子都愿意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在今后的教改实验中,我将一如既往地采用“自由收集材料法”和“教师推荐与学生探索结合法”,并继续探寻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将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因素贯彻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塑造优美、高尚的人格,使他们将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
其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一)准确理解他人说话意图,并形成正确反馈,达到有效沟通;
(二)恰当地表达自己意见、观点、看法或主张;
(三)在双方表达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实现交际目的;
(四)营造良好氛围,沟通感情。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语言是一种直接、快捷、准确、富于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强调交际双方在瞬间找到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口语交际能力要求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了解中心思想,就不理解的问题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同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设计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打破了章节结构,以职业工作活动为线索,以职场情境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出仿真的学习情境。例如我们设计出“口才展示”、“创作体验”、“模拟机舱活动”、等职场活动,在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模拟服务员、乘客、安保、等角色进行系列情境活动,在仿真的环境中提高了听说能力、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
(二)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专业需求及未来职业需要,把今后在职业中涉及到相关知识及技能,转变为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学习任务。例如,我们设计任务一:新生入学,请大家参加班委会、学生会的竞聘工作,竞聘学生干部;任务二:求职竞聘面试;
这些方法在我的课程当中,成功得到实践。今后还需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路径研究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路径研究
摘 要: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而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背景下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一种职业精神。就目前中职学校在培育人才方面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比如在专业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政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适当地整合资源,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然后分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以及中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 岗位对接 可行性 不足 策略 中职
一、阐述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他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认真严谨、敬业等方面的内容。工匠精神更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并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岗位有效对接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需求型人才。
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R到逃?是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应该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行业的特征和专业的特征相融合掌握本行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根本途径之一,工匠精神的培养靠实践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将学生置身于现实情景当中。
三、中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1.专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够
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育中没有深入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没有成为学校育人的主要目标,以致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实现与岗位的有效对接。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新,大部分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完全融合是阻碍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实现有效对接的主要因素。
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缺乏连贯性而且所教的知识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不够,这也是导致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的主要策略
1.深入调查企业岗位需求
要想实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的有效对接,学校首先要对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的认识。同时学校根据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导致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因此学校应该及时对岗位需求进行调查,并将不同的需求进行分类,然后针对这些需求优化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采用一体化仿真教学模式
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学可以采用一体化仿真教学模式,这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积极推进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它主要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备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而且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小班化教学,一体化仿真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岗位目标、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课程标准以及具体操作过程等。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提高一体化仿真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走出去、请进来”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岗位相融合的重要方式
“走出去、请进来”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岗位相融合的重要手段,所谓“走出去”是指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工厂或车间参观的机会,“请进来”是指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帮助学生剖析工匠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且学校还可以请优秀的毕业生到校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增强说服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
4.专业教学是实现对接的有效路径
专业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岗位实习等内容,只有建立科学的专业教学体系,才能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条件。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渗透工匠精神,教学设置应该以学生的今后的岗位需求相符,同时教师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要方向,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过程中落实工匠精神。另外,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与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细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提供实践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高职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解决当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难以对接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深入调查企业岗位需求、采用一体化仿真教学模式、增强专业教学针对性等途径来达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岗位有效对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舒锦蓉.构建“工匠精神”观照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2):35.[2]舒锦蓉.“工匠精神”观照下以职业岗位为向导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7(7):49-50.[3]舒锦蓉.“工匠精神”观照下以职业岗位为向导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7(7):49-50.[4]贾金莉,曹晶.用工匠精神干出色的活――记中国航发首席技能专家、黎明公司班组长高永进[J].现代班组,2017(9):40-41.[5]陈红宾.如何把工匠精神融入实习教学中[J].职业,2017(9).[6]陈荣华,杨蓓.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微”学徒制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8).[7]曾玲.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育途径探索[J].今日财富,2017(3):127-128.作者简介
蒋艳梅(1980.08-),女,瑶族,湖南道县,香港理工大学服装及纺织(服装营销策划),文学硕士,中专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
叶梅(1989.10-),女,汉族,湖南道县,本科,中专助讲,研究方向:服装结构制图。
第五篇:电子商务课程实践
国内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市场需求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本文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3%。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
作为以Internet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其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又是商务平台工具的重要体现。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已达到了71%。
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商务贸易额为30亿美元,2000年为900亿美元,到2001年达到1200亿美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000亿元。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交易规模已由2000年的771.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75亿元,年增长速度45%以上。
据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
二、国内高校电子商务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要求高,但其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很短,这使得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可谓处于“年轻”状态。所以关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教学内容应如何确立,实验方法应如何改进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至。
由于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管理、法律、技术、物流等各个方面,所以各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定位就未明确,无法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正因为该学科的交叉性,而被部分学校理解为简单的“学科拼凑”。以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出现,“找技术类工作不如IT类专业,找商务类工作又不如管理类专业”。尽管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大学生平均就业率水平。
其次,教学教材良莠不齐,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由国外引进,因此现在高校书籍来源一是国外原版引进或中文翻译,二是国内学者自己编著,第一类教材可读性不强,甚至有部分学校为求与国际接轨,强制引进原版外文教材,而不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以至于学到最后,弄的学生云里雾里。第二类教材也大部分是由国内学者参照第一类教材编写而成,一些概念和理论过于陈旧,笔者曾经历过,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过程中学校用的教材竟然还是90年代初出版,像这样一门富有时代特征的学科,很多过时的概念和技术在现如今很难与实际要求相适应。另外国内大部分教材也都局限于概念的介绍,至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否适用,交易细节等则很少有见涉及。
另外,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建设的一大瓶颈之一。现在教授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中大部分是从事其它专业的教师,如IT类、管理、经济类等。笔者曾亲见一位老教授在给学生讲授“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竟全程使用课本附送的幻灯片,一门操作要求如此高的课程,竟被生生演化成理论教学,而衡量该门课程是否达标的标准,也就是一门名词解释的考试。
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又恰恰是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培养形式,教师努力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这也是影响学生最终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
据2004年,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CCIEBS CHINA)对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15是,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0%,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
电子商务按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定义为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通晓商贸理论与实务,能通过电子方式来进行商贸活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按层次又可分为操作层、实施层、决策层。据上海市电子商务发展与人才需求调查:目前的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域,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最集中的领域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与服务信息(77.54%)、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沟通(72.03%)、订立电子合同的比例很低,只有16.53%。而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知识与技能主要按需求的优先排名有:第一位信息资源管理、第二位企业战略管理、第三位客户关系管理、第四位项目策划、第五位资本运营管理、第六位市场营销、第七位网络营销、第八位项目管理、第九位电子支付、第十位标准化管理。结合图表调查情况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整合的发展方向,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纯的技术方向转向复合、实践型。
四、相关问题应对措施
首先,应明确专业方向,各高校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方向分为商务或技术类,并分清方向的重点教学方向,在开设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制定的电子商务专业10门核心课程: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和电子商务经济法的基础上再突出本学校的优势和其它学校之间的差异。
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发展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增加实际操作锻炼能力,引进师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不要只是停留在教师资格水平上,应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应用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体,培养适合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突出本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突出性。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人数的增多,电子商务这一便捷的、全新的活动方式,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熊励.上海市电子商务人才调查报告[R].互联网,2006,6.[3]刘宏.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之拙见[J].计算机教育,2007,7.[4]刘滔,徐静.中外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