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
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更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的社会服务更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能为社会需求面直接接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重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企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工作,他们已经开始实施长、短时间的不同策略,在短期内,他们注重选择素质优秀的员工进厂,在对一般民工、经短期专业培训民工与合格的专业职校毕业生三者之间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后者,在对后者的选择中,也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挑选。
也基于此,企业更注重与职校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就业洽谈会、设立学生奖学金、学校楼宇冠名等方式灌输学生企业文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体现为单向的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相对显得单薄。如何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现有效交融。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也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将是我们致力的目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针对职校中单向的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情况,通过具体调查,分析目前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载体、具体进行的活动及产生的效果,以期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交融与对接的结合点,为培养学生“企业人”服务。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2.企业文化: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3.有效对接:是指各个单位在管理、指挥、后勤、通讯等部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完全一样。当由一个单位指挥其他单位时,如同指挥自己的单位。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研究现状:
职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总体文化积淀不是很深,但由于其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理论专家把目光聚焦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并把研究重点着力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多认为:中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突出“职业”的特色。这里的措施包括把中国的、世界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介绍、展示给学生;学校橱窗展示突显企业特色;开展学生下企业实践活动;优秀毕业生巡讲;楼宇冠名等等。从文化表层上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衔接。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创新:
本课题组意识到,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看到两种文化相互衔接过程中的表层化趋向,对于这种趋向缺乏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本课题组的研究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在功能、环境、条件、建设方向等的不同之处,在校园文化中有效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评价方法与措施,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即增强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最终的目的仍是实施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工之间的平衡过渡,达成真正“无缝对接”的目的。
四、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现代企业管理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政策法规依据和强大推动力,从而既保证了选题的正确,又保证了研究方向的正确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可靠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学校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而作为职业学校要把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目标,把企业文化提早渗透到学校文化中,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的共赢。
我们旨在根据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继续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同时,要借鉴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尝试把企业管理中的“7S”(整顿、整理、清洁、检查、素养、安全、节约)规则、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方法、“ABC”策略等融入学校文化、特别是班级管理中,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交融对接,打破以往的只注重形式不融入实际的现象。
2.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
本课题理论研究拟从四个方面展开:
其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其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分析;
其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模式、方法研究;
其四、基于校企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研究。
实践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者均为职中一线教师,本着“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我们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无论是从对象还是实施者都有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诉求。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职高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当前国情、校情、学情组织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管理、方法、评价等方面加以多元构建。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11.9——2011.10)
主要填写申报表,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2)
1.组织教师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分析、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2.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做好各项调查访谈记录;
3.用校园网络,设置企业文化进校园教育板块,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形成老师、家长、学生、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4.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进展,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完成阶段小结;
5.课题组成员在开学初期、中期分别完成本学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中期进行充实和完善,形成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框架和提纲;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3——2013.6)
1.汇集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形成论文集;
2.汇总相关校本教材;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企业文化进校园实例;
3.校本教材;
4.教师论文集。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的配备结构合理,既有教育教学的资深教师,也有在教学第一线,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课题组部分成员,曾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余几位成员也参与了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
2.学校作为一所发展态势良好的中职校,已在企业文化进校园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教学楼、道路皆于本市骨干企业名称冠名,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课题总历时两年整,每学期二十个教学周,每周一个小时集中研究,时间有保障。
4.学校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此课题的研究,确保研究经费及时到位,使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将投放足额的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5.本单位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具有较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2011年,学校成功创建为高级技工学校,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课题组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第二篇: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中职教育其是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初中级的技能人才。这种定位要求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更要贴近社会,贴近企业。企业从而要求中职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2+1”培养方式的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知识和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目前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意识不够,自我封闭,缺乏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所以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时代特征的现实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怎样适应中职就业的要求,传统封闭型的校园文化向开放型的校园文化推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现实的反思
校园文化所代表的是一所学校认同并遵循的共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水准体现了一个学校活力和竞争力。各个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温室文化”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首先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内容,把校园文化建设完全依赖学生科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第二课堂。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次是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近几年中职学校不断扩张,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但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离中职培养目标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第三是中职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校园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只能“慢慢来”,招生就业才是学校发展的后劲。
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企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由此而生的校园文化可以形容为“温室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接触的知识、信息显得单一,狭隘,刻板,枯燥,在走向社会时常常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二、两种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1、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在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办法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也是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不同的东西,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中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2、是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中职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对于目前这样中职生源素质的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更犹为重要,传统的校园文化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
2、是中职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需要。
中职学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中职学校区别于其它大学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吸收优秀地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点的、百花齐放的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安徽理工学校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的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地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和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同时组织学生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交融和对接。既为学生解决了生产实习、工作安排的后顾之忧,使学生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2、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接口。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中职校园文化要体现职教特色,就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认同为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生子女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
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第三篇:朱嫣红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朱嫣红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与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与对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本文对中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就两种文化的对接途径进行了探讨交流。
【关键词】:中职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与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与对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一)培养中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刚上岗,不适应企业企业管理环境或者被企业淘汰,并不一定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与素质,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
教会学生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在中职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往往差别很大,学生没有办法通过中职学校的管理行为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也是与企业组织生产活动不同的东西,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非常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观念,很难适应企业文化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与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1)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求
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外,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现在很多学生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不能适合用人单位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高职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而是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对于当今的高职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更尤为重要,传统的校园文化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
(2)打造特色中职学校的需要
中职学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中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中学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点的、百花齐放的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坚持“走出来、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以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为例,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假期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的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及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同时组织学生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既为学生解决了生产实习、工作安排的后顾之忧,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2)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接口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中职校园文化要体现职教特色,主要使师生员工把“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认同为中职学校的群体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独生子女多,阅历见识浅,更缺少同甘共苦共患难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少长远思考和先人后己的精神。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
观、有品味,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精神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培训练活动,提升中职院学校的职业氛围,把中职院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报到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章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总之,由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吸收、渗透更多的企业文化,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第四篇: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
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与企业对接。中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只有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化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让学生在校时就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守纪、勤奋、诚信、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25-03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学校教育目标定位就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初中级技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让他们今后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即“下得去,用得上,留得着”。
但从实际看来,不少中职学生还不习惯于这种要求,在“2+1”培养方式的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文化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文化氛围,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不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下不去,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用不上,不适应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留不住。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导致毕业与就业的磨合期变长。为了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并能在企业中立足,势必要求学校在短暂的在校教育中引领学生认识企业。这种引领,就迫使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此外,中职学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要求得生存并不断发展,实践表明,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它是一所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其办学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上,但最终还是通过校园文化体现出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和对接,才能形成自己特点的、百花齐放的中职特色校园文化。
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建立起的新型中职校园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别于纯粹的企业文化,也有别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它同时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特征;更加有助于中职学生对各种职业活动方式、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意义的理解,推动企业职业岗位培训与学校专业素质塑造之间的互动。同时也有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执行。企业文化的引入是新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通过吸纳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来激活校园文化建设,找到两种文化的最佳对接点。
一、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精神文化,发挥其引领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建立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在体现国家核心价值观、汲取企业文化精华、反映学校育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文化在很多中职学校是与办学定位相吻合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积聚活力共享互进的精神成果。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根在经济社会,魂在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而现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在于很多学校的精神文化没有彰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对接和有机交融的内涵。很少见到能与学校培养定位相吻合的精神文化的概括,很少见到能体现于优秀企业文化相对接的理念性精神文化表述。这就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因此,精神文化重在强化树立校企文化的对接意识,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角度,从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自己良好传统和专业特点,认真研究和确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校本精神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奋斗目标,从而昭示办学思想,彰显办学特色。然后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服、校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等多种途径的宣传和推介,去张扬校本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其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物质文化,发挥其基础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施设备、宣传设施和附设的雕塑、题字、风景点等人文景观及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等。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在精神文化的引领下,通过物质文化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通过文化设施来体现优秀企业文化,通过氛围营造来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如在中心广场建立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介绍,在校园小道建立优秀企业家语录,在校园显著位置建立省市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与选手风采等,这样就很好体现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直接强化优秀企业文化的渗透。学校通过引进企业,与企业联合办班,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让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就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入岗位角色。
三、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制度文化,发挥其保证作用
校园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公共规范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等,这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需要从制度层面去科学发展、规范化发展,需要强化制度文化来保障,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建设。中职学校不少学生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因素的制约,往往缺乏长远考虑和先人后己的精神,缺乏责任感,缺少和人沟通共事的能力。而企业则要求员工具有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遵章守纪,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是中职学校的职责所在。于是学校需要将企业管理的元素灌注到日常的管理之中,通过各种管理制度的实施,来体现企业的制度化管理理念,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适合企业需要的一系列素质。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顺德一些中职学校将校园制度与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参照企业制度制订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学习企业《员工手册》,让学生将名企业的员工手册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对照学习,让学生明白“今天学校对你的要求,就是明天企业对你的要求”。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参照“企业式班级管理模式”实施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把企业的制度、措施、办法等尝试迁移到班级管理上,大胆尝试将“班级操行分表”改为“学生工资表”,将学生的各项表现量化成“工资”用分数体现出来,日日结、周周算、月月评,将扣除或奖励贴上墙激励学生,对学生的激励会更接近企业管理。
四、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行为文化,发挥其实践作用
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重点是落实在学生的实践上,关键是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目的是落实在学生的素质养成上。因此,中职学校要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中自觉地建立和实施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行为文化,用精神文化去引领学生的行为,用物质文化去熏陶学生的行为,用制度文化去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及早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定的基础。
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构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结合。一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讲解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的意识。三是进行“订单”培养,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师生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按照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实行企业化运作,教学形式三点一线(教室、车间、企业),培训实现五合一,即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效益合一。
课程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可通过必修课、学科渗透以及各项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提高企业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在就业教育理念下,学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教材。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1)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2)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3)举办“企业杯”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4)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一个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往往从他们接触的学生个体行为上予以判断,一个学生就是学校行为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之,中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必须坚持体现职业学校教育特色、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沟通乃至融合的理念对其内涵进行建设,即以校企精神文化对接为重点,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抓手,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为基础,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为亮点,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为平台,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接与共融,努力创建职教特色鲜明的职业校园文化。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第五篇: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模版]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的构建
杨桂华
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吸收、借鉴更多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确立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性
校企文化对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正确理解在职教改革中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企文化对接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院校就是准职业人培养基地。职教改革要求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校企的有效对接,而校企对接的核心就是校企的文化对接、融合。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如果校园文化不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泾渭分明,其结果,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符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一线劳动者就是空谈。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我们校企文化对接指明了方向。作为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应区别于普通的中学、大学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要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接,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要围绕职业做足文章,这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校企文化对接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
职教改革已从规模效益向内涵发展,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与此相应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礼仪、职业心理、职业法纪、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是能够适应职业工作一般要求的基本素质。其重要特征在于跨专业、行业和跨地域的一般普适性,在于不仅针对专业要求,而且更突出作为职业人的一般素质,是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希望进入企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010年北京商校在北京市教科院职成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能力调查研讨会。专项调研使我们了解到 许多毕业生上岗后,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淡漠,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中其是否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如责任心、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因此,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的培养和训练。
(三)校企文化对接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在与毕业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毕业生普遍反映刚进入企业时感到环境十分陌生,甚至无所适从。这种陌生感不仅是因为对岗位技能的不熟悉或缺乏工作经验,更主要是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即对企业文化不适应,因为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存在很大差别,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诸多的不同,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毕业生入职时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以致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减少入职时对企业的陌生感、距离感,增强企业归属感,自信阳光地面对新的环境,顺利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同时,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能使中职生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提高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可以说,校企文化对接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的门槛问题,解决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文化门槛的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途径方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就是要实现五个对接,即校企精神文化对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
(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探索多种对接方式
1、校企共同制定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学校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企业专家与校方一起,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大类对应的职业群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同时邀请 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标准。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如我校会计专业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共建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形成“分阶段递进、教学做一体” 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师生完全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营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锤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学生上岗的零磨合。
如我校物流专业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校企企共同制定评价学业标准,共同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设置技能大赛证书、职业素养奖章、职业素养证书及企业冠名奖学金制度。
3、开办“校中店、店中校”。为突出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企业的教育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开办“校中店、店中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为加强对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与专业岗位情境的零距离。我校不仅先后与十几家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学校实训楼开设“校中店”,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结合;学习借鉴台湾“格子铺”的经营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加强了学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现场保证,提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
还有“校内认知实习”是我校商贸系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贸系全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系利用校内伊尚美源实习超市作为营销专业的实习场所,通过学生在收银、理货、结算等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引入了企业化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如晨会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全部按企业标准执行,强化了职业意识,促进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4、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老师们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开展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到校,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从业纪律等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与培训。如:我校邀请北辰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邀 请北京市商业服务业明星到校给学生作报告。请社会上职业指导师为学生做就业前的培训;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中职生成材之路访谈”,以优秀校友的创业、成才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立志成才,服务社会。加强学生岗前专题教育,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进入企业实习。
(二)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改革创新
1、专业课教学改革。
逐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上。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点,融入到每门课和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中加强专业特色的训练与指导,教学方法多使用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做、学合一”。
如我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创新,各系部在“学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等,结合学校专业性质、市场需求等现状,整合专业课程,建立适合中职生发展需要的职教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实训课程为主体,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提出:“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理念,要求学生以一个现代职业人的标准、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课程体系明确将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纪律,培养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有机结合。
2、德育课、体育课、基础课教学改革。
第一,有效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德育课改的精神,开足开全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德育课程,重视德育课功能化的研究,使德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与学生成才结合,与形成岗位能力结合,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第二,开设学生职业综合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综合素养训练是北京商校全体学生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基本规范的强化、校园礼仪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企业文化的介绍、对职业和岗位工作特征的认识、入职心态、协作与应变能力的培训等,引导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做人、做职业人、做优秀职业人的顺利过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包括《综 合职业素养训练》、《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和《综合就业指导》三门全校性必修校本课程。
第三,创建以晨训为载体的训练模式。在主体课程之外,开发建设晨训读本——《晨读时光》,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训练,融“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意识启蒙、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自信心提升、语言表达、站姿训练”于一体,体现文学欣赏性、思想性,渗透美育的《晨读时光》,目的使学生读出理想、信念、目标,读出人生的精彩。
第四,探索体育课的育人功能,把职业行为养成训练融入其中,将体育与就业、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美、体育与人生有机结合,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太极拳,使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使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树立学生自信的舞台。
第五,强化文化课为专业素质培养服务,开展文化基础课教学功能化的探索和实践。针对中职学生发展需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到:整合文化基础课,突出实用性;融合专业知识,突出服务性。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三)对接优秀的制度、管理文化,使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1、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整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将制度汇编成册并贯彻落实;以训练指导“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注重日常强化训练,特别是强化对学生的规则、规范、规章教育;;充分依托专业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培养,引进企业员工评价机制对接职业人培养;密切联系家庭、社区、企业共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坚持学生“值周”制度,培养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商校强调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七化”原则,即个性化教育、人性化服务、亲情化氛围、企业化标准、军事化训练、学习化组织、现代化模式。
如对学生社团实行“准职业化管理”方式,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2、推进“8S”管理。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推进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8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服务(service)”,编制《“8S”管理手册》,使管理企业化、标准化。
3、班级管理企业化。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
以我校国际酒店班为例。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作息时间、岗位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奖罚分明。学生在遵守校企双制度、完成双任务、达到双目标的同时,实现着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四)对接文化活动,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活动体系
1、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商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园农副产品大集”;举办“企业杯”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开展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活动,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学生所学专长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中增长才干,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新立体活动体系。建设“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如主题教育:每月一个主题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月、志愿者服务月、文明礼仪月、文体活动月、专业技能月、“真情告别、温情离校”月、诚信月等全校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常年举办以“突出职业技能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为宗旨的校园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新年联欢活动、“校园之星”卡拉OK大赛、“唱响国歌”歌咏比赛、激情广场、邀请残疾人艺术团等校园文娱活动;每年开展的运动会、排球联赛,男子篮球联赛,风筝文化节、火炬传递接力赛、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校园体育活动。
特色活动:教育部举办的“文明风采”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文明风采”活动,激发了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练技能的热情,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寻找自身差距,制定可行措施,树立了“千里之行始于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青春飞扬——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评比活动。评选活动由老师制定类别和标准,由 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团委审核、颁奖;“商校吉尼斯”竞技则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拓展个性的舞台。
十八岁成人教育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我校把每年的十月定为“成人节”,10月18日定为成人日。成人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成人宣誓、佩带成人纪念章、亲手制作十八岁成人标志、过集体生日、过成人门、聆听父母期望、班主任祝愿、前辈祝愿等,通过十八岁成人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成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今后肩上将要承担的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对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使学生珍惜青春,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综合素质达标活动。是我校一项极具校本特色、集德育、职业指导、专业教育、行为养成等多种内容于一体的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学校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要求,结合学生离校实习、推荐工作、人才招聘等工作,坚持“不达标不出门,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由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统筹,各系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就业准备、身体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礼仪礼貌、中英文口语表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并予以考核,达标后负责推荐实习、就业,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为企业负责。
礼训活动。开发建设学生礼训教材——《学生礼仪训练指导手册》,通过课堂训练、课外活动训练、专题训练和服务指导,使礼仪训练日常化,行为训练标准化,不断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在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接企业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职业化的环境氛围建设。在环境育人方面,我们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古训,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不断通过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让学生产生震撼,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强化对专业的热爱。
学校的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
学校着力营造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职业化的环境氛围。校园内醒目的劳模墙、职业化的宣传标语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使人倍感浓浓的教育氛围。教学楼、实训楼的通道墙上,既有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学生干部介绍,更有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标语、职业群介绍、职业规范介绍等,警句名言鲜明突出,随时随处直击学生视野,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对学生的职业人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如铁的纪律,金的人格。
2、营造职业化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是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和基层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团队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是养成他们精神气质的地方。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实现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班级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建设,提炼班训,建设班规,展示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职业化的班级文化氛围。
3、营造温馨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在学生公寓中开展“美在我身边”寝室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公寓是我家,我会更爱她”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使学生宿舍变得整洁、文明、温馨。
4、优化实习、实训环节,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学校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训文化,创设“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及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
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学生的行为举止,工作规范,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现场文明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严格要求,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三、校企文化对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文化精神的挖掘和提炼
在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摒弃对企业文化简单模仿的方式,只注重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而忽视对学校精神的凝练与提升。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企业精神加以充分的认识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提炼出学校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企的深度合作为基础的,特别是校企课程文化的有效对接,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方案,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考核都要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文化对接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步,才可能实现校 园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接。
(三)要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教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的实践者,是校企文化结合的纽带,因此强化对教师的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加教师的企业背景和企业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安排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对应企业的事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有目标地培养训练学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总之,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需要职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为提升学生走向社会、立足岗位的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企业培养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职教人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雷久相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于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