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
(2010-05-22 20:56:56)
转载
标签:高职教育
文化
杂谈 分类: 我的论文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应当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关 键 词:高职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6CZC006)
对于当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都已不是新鲜话题。然而,要建设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很有成效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并不那么容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究竟如何对接?在此基础上,如何通过高职校企文化对接进而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这些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属于亟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
1、是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才20年,大面积兴起还不到10年,尽管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学院主要精力仍处在抓硬件条件建设时期,由于大量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有精力学习、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工作摆不到日程,没有系统规划,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差距。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盲目“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二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三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刚刚破题,建设刚刚起步,可谓任重而道远。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
2、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社会多样化,使得高职学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核心竞争力理论视野之下,高职学院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构成高职学院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学院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从教育部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五年一轮评估工作来看,合格学校主要看条件建设,良好学校主要看制度或机制建设,优秀学校主要看文化建设,可见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地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3、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以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特色和优势。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只有与企业文化加强对接,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学校才具有吸引社会、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也有激励和对接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在选择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又对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和促进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要求的一致性,又使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成为可能。[4]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对于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要求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要使企业文化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
高职院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2]同时,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
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过程中,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校企双方,企业是主导力量,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
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教)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有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应邀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他们同时带去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渗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带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品质的提高。
3、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非常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与对接。
一是使学院的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融合和体现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二是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三是树立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的理念,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四是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五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
4、以制度文化为抓手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和学生管理模式上,也非常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比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军政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其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有所改观;通过组织劳动值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学术讲座、专业论坛、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系列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爱岗敬业品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正,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有的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中,创造性地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独特文化。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准超越警戒线,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5、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高职院校的物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有自己的模式,不能等同与一般的高等院校,而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8]
高职院校与市场联系紧密,建设高职特色的物质文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在校门口建起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及创造的名言牌,在校园甬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
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7、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企事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校外某企、事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
高职院校应坚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援助转变为双向
介入,通过双向介入式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8、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会举办自己的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但平日里类似科普知识讲座、专业技能比武、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则相对较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好地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
一是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由学院提供活动场地,企业提供活动经费,双方共同排演文艺节目。企业还借此机会召开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企业劳模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了与会的学生。这种双赢的活动模式,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上了朋友,大大拉近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二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开展野外拓展训练,播放一些诸如描写海尔公司发展的影片《首席执行官》、反映企业成长历史的电视剧《大染坊》等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片,在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文艺演出中融入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三是举办“企业杯”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由企业冠名并提供比赛经费,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设计作品则由企业优先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设计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有的设计作品已经投入生产,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四是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院每年聘请几位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8-17.
[2] 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4(9).[3] 余祖光,李术蕊.职业院校文化发展的新动向[J] .职业与教育,2005(12).
[4] 颜莉芝,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
(4).[5] 雷久相.[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6] 杨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接口与路径的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原载于《职教论坛》2010年第12期)
第二篇: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模版]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的构建
杨桂华
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在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过程中,吸收、借鉴更多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确立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性
校企文化对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正确理解在职教改革中校企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校企文化对接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院校就是准职业人培养基地。职教改革要求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校企的有效对接,而校企对接的核心就是校企的文化对接、融合。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企业文化实现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如果校园文化不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泾渭分明,其结果,我们培养的人才就不符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一线劳动者就是空谈。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我们校企文化对接指明了方向。作为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应区别于普通的中学、大学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定位、专业特色、管理特点等方面,要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接,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要围绕职业做足文章,这无疑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校企文化对接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
职教改革已从规模效益向内涵发展,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发展之路。与此相应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高就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礼仪、职业心理、职业法纪、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等,是能够适应职业工作一般要求的基本素质。其重要特征在于跨专业、行业和跨地域的一般普适性,在于不仅针对专业要求,而且更突出作为职业人的一般素质,是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企业希望进入企业的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010年北京商校在北京市教科院职成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能力调查研讨会。专项调研使我们了解到 许多毕业生上岗后,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淡漠,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中其是否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如责任心、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因此,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的培养和训练。
(三)校企文化对接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在与毕业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毕业生普遍反映刚进入企业时感到环境十分陌生,甚至无所适从。这种陌生感不仅是因为对岗位技能的不熟悉或缺乏工作经验,更主要是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即对企业文化不适应,因为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存在很大差别,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诸多的不同,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毕业生入职时的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以致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减少入职时对企业的陌生感、距离感,增强企业归属感,自信阳光地面对新的环境,顺利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同时,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能使中职生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提高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可以说,校企文化对接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的门槛问题,解决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文化门槛的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校企文化对接的途径方法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就是要实现五个对接,即校企精神文化对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校企物质文化对接、校企课程文化对接、校企文化活动对接。
(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探索多种对接方式
1、校企共同制定方案。校企共同制定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学校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企业专家与校方一起,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大类对应的职业群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同时邀请 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考核标准。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
如我校会计专业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共建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形成“分阶段递进、教学做一体” 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模式,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使师生完全置身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营造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锤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学生上岗的零磨合。
如我校物流专业采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校企企共同制定评价学业标准,共同建立学生职业能力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设置技能大赛证书、职业素养奖章、职业素养证书及企业冠名奖学金制度。
3、开办“校中店、店中校”。为突出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企业的教育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开办“校中店、店中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为加强对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与专业岗位情境的零距离。我校不仅先后与十几家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在学校实训楼开设“校中店”,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结合;学习借鉴台湾“格子铺”的经营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加强了学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现场保证,提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
还有“校内认知实习”是我校商贸系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贸系全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系利用校内伊尚美源实习超市作为营销专业的实习场所,通过学生在收银、理货、结算等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引入了企业化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方式,如晨会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交接班制度、工作纪律等方面全部按企业标准执行,强化了职业意识,促进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4、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老师们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开展能工巧匠进校园活动,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到校,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从业纪律等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与培训。如:我校邀请北辰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邀 请北京市商业服务业明星到校给学生作报告。请社会上职业指导师为学生做就业前的培训;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中职生成材之路访谈”,以优秀校友的创业、成才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立志成才,服务社会。加强学生岗前专题教育,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进入企业实习。
(二)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的改革创新
1、专业课教学改革。
逐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及“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上。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点,融入到每门课和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实践中加强专业特色的训练与指导,教学方法多使用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做、学合一”。
如我校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创新,各系部在“学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等,结合学校专业性质、市场需求等现状,整合专业课程,建立适合中职生发展需要的职教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实训课程为主体,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以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提出:“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理念,要求学生以一个现代职业人的标准、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课程体系明确将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纪律,培养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有机结合。
2、德育课、体育课、基础课教学改革。
第一,有效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德育课改的精神,开足开全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德育课程,重视德育课功能化的研究,使德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与学生成才结合,与形成岗位能力结合,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第二,开设学生职业综合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综合素养训练是北京商校全体学生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基本规范的强化、校园礼仪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健康审美能力的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企业文化的介绍、对职业和岗位工作特征的认识、入职心态、协作与应变能力的培训等,引导学生以准职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实现做人、做职业人、做优秀职业人的顺利过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包括《综 合职业素养训练》、《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和《综合就业指导》三门全校性必修校本课程。
第三,创建以晨训为载体的训练模式。在主体课程之外,开发建设晨训读本——《晨读时光》,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训练,融“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意识启蒙、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培养、自信心提升、语言表达、站姿训练”于一体,体现文学欣赏性、思想性,渗透美育的《晨读时光》,目的使学生读出理想、信念、目标,读出人生的精彩。
第四,探索体育课的育人功能,把职业行为养成训练融入其中,将体育与就业、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美、体育与人生有机结合,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太极拳,使其接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使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树立学生自信的舞台。
第五,强化文化课为专业素质培养服务,开展文化基础课教学功能化的探索和实践。针对中职学生发展需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做到:整合文化基础课,突出实用性;融合专业知识,突出服务性。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三)对接优秀的制度、管理文化,使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1、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整套的职业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将制度汇编成册并贯彻落实;以训练指导“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注重日常强化训练,特别是强化对学生的规则、规范、规章教育;;充分依托专业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培养,引进企业员工评价机制对接职业人培养;密切联系家庭、社区、企业共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坚持学生“值周”制度,培养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商校强调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七化”原则,即个性化教育、人性化服务、亲情化氛围、企业化标准、军事化训练、学习化组织、现代化模式。
如对学生社团实行“准职业化管理”方式,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2、推进“8S”管理。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推进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8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服务(service)”,编制《“8S”管理手册》,使管理企业化、标准化。
3、班级管理企业化。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
以我校国际酒店班为例。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行职业化的管理。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作息时间、岗位要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奖罚分明。学生在遵守校企双制度、完成双任务、达到双目标的同时,实现着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四)对接文化活动,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养训练活动体系
1、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如商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园农副产品大集”;举办“企业杯”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开展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活动,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学生所学专长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中增长才干,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新立体活动体系。建设“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如主题教育:每月一个主题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月、志愿者服务月、文明礼仪月、文体活动月、专业技能月、“真情告别、温情离校”月、诚信月等全校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常年举办以“突出职业技能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为宗旨的校园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新年联欢活动、“校园之星”卡拉OK大赛、“唱响国歌”歌咏比赛、激情广场、邀请残疾人艺术团等校园文娱活动;每年开展的运动会、排球联赛,男子篮球联赛,风筝文化节、火炬传递接力赛、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校园体育活动。
特色活动:教育部举办的“文明风采”活动。通过组织参与“文明风采”活动,激发了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练技能的热情,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寻找自身差距,制定可行措施,树立了“千里之行始于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青春飞扬——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评比活动。评选活动由老师制定类别和标准,由 学生自荐——班主任推荐——团委审核、颁奖;“商校吉尼斯”竞技则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拓展个性的舞台。
十八岁成人教育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我校把每年的十月定为“成人节”,10月18日定为成人日。成人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内容有成人宣誓、佩带成人纪念章、亲手制作十八岁成人标志、过集体生日、过成人门、聆听父母期望、班主任祝愿、前辈祝愿等,通过十八岁成人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成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今后肩上将要承担的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对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使学生珍惜青春,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综合素质达标活动。是我校一项极具校本特色、集德育、职业指导、专业教育、行为养成等多种内容于一体的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学校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要求,结合学生离校实习、推荐工作、人才招聘等工作,坚持“不达标不出门,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由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统筹,各系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就业准备、身体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礼仪礼貌、中英文口语表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并予以考核,达标后负责推荐实习、就业,真正做到为学生负责、为企业负责。
礼训活动。开发建设学生礼训教材——《学生礼仪训练指导手册》,通过课堂训练、课外活动训练、专题训练和服务指导,使礼仪训练日常化,行为训练标准化,不断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在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接企业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职业化的环境氛围建设。在环境育人方面,我们深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古训,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不断通过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让学生产生震撼,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强化对专业的热爱。
学校的校风校训、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路牌等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突出“职”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
学校着力营造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职业化的环境氛围。校园内醒目的劳模墙、职业化的宣传标语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使人倍感浓浓的教育氛围。教学楼、实训楼的通道墙上,既有学生作品展示、优秀学生干部介绍,更有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标语、职业群介绍、职业规范介绍等,警句名言鲜明突出,随时随处直击学生视野,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对学生的职业人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如铁的纪律,金的人格。
2、营造职业化的班级文化氛围。班级是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和基层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能力、团队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是养成他们精神气质的地方。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实现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班级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室文化建设,提炼班训,建设班规,展示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职业化的班级文化氛围。
3、营造温馨和谐的公寓文化氛围。在学生公寓中开展“美在我身边”寝室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公寓是我家,我会更爱她”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使学生宿舍变得整洁、文明、温馨。
4、优化实习、实训环节,实现岗位情境零距离。学校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训文化,创设“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及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
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学生的行为举止,工作规范,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现场文明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严格要求,养成习惯,形成规范。
三、校企文化对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重文化精神的挖掘和提炼
在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摒弃对企业文化简单模仿的方式,只注重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的建设,而忽视对学校精神的凝练与提升。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企业精神加以充分的认识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提炼出学校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南,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企的深度合作为基础的,特别是校企课程文化的有效对接,要求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方案,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考核都要对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文化对接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步,才可能实现校 园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接。
(三)要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教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的实践者,是校企文化结合的纽带,因此强化对教师的企业文化的培训,增加教师的企业背景和企业经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安排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引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对应企业的事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有目标地培养训练学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总之,校企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需要职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为提升学生走向社会、立足岗位的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企业培养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职教人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雷久相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于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
第三篇: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
房国晨
(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255)
[摘 要]石油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实现石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石油高职院校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全面、深度融合,要贯通过程,兼顾层面,全员参与。
[关键词]石油高职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融通
Discussion on the Combination and Fus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of Petroleum
Fang Guochen(Daqing Vocational College, Hei longjing Daqing 163255)Abstract: It has far-reach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etroleum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with petroleum enterprise culture can realize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and buil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all positions and depth fusion of petroleum vocational college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we should go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all levels and full participation.Key words: petroleum vocational college;campus culture;enterprise culture;combination and fusion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石油高职院校依托石油行业企业办学,必须紧扣石油企业人才规格进行系统培养。实现石油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通,打造富有石油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助于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直接为石油行业企业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要实现石油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与深度融通,必须立足于“三全”,即全程、全面和全员。
一、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石油企业文化,实现全程对接与融通 构建融入石油企业文化、覆盖全学程的人才培养系统,形成支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内核的石油企业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石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引领作用。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教学环节为依托,融入石油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对接与融通。通过开设《石油企业文化》课程等形式,有意识地将石油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等,渗透到教学内容和就业与创业的指导中,将石油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石油企业文化。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五项要求”和“岗位责任制”等富有石油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引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仿石油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手段,引入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按照石油企业团队管理方法加强班级管理,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举办活动,按照物业管理方式进行宿舍管理等等,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性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石油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企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五进五共”,即企业设备进学校,共建基地;企业人员进学校,共组团队;企业标准进学校,共建课程;企业管理进学校,共管教学;企业文化进学校,共育人才,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二、在校园文化各层面融入石油企业文化,实现全面对接与融通
以精神层面的融合为核心,以制度层面的融合为保障,以物质层面的融合为基础,以在活动层面的融合为延伸将石油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全面对接。通过成立石油企业文化研究会、开设“企业文化”专栏等举措,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促进师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校园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吸纳石油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把石油企业所崇尚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石油校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对接。全面引入石油企业内控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变办学观念,实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学校的经营管理制度、用人机制、财务管理、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制度等,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与竞争实力,从而实现石油校企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对接。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培训与技能鉴定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注重校园职业人文氛围的营造,建设铁人长廓,以石油企业员工工作服为校服等,形成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从而实现石油校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对接。突显其“职业技术”特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等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学习石油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开展石油企业文化展示,邀请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到学校座谈交流等活动,搭建石油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互动
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活动文化与企业活动文化的有效融通,从而实现校企文化在活动层面的对接。
三、在队伍建设中融入石油企业文化,实现全员对接与融通
在石油高职院校和企业中,师生和员工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同样也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主体,校企文化融合必须调动所有人的力量,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建设拥有石油院校和企业特质的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和员工队伍。打造一支“四双”(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师结构和双向任职)结构的教学团队。学校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石油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素质”的同时切身感受石油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定期到优秀石油企业开展“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邀请石油企业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走进校园,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石油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老师;邀请在石油企业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以座谈会、主题讲座等形式,向在校学生分享就业的感受,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职业信心。
文化是组织的黏合剂,文化因素对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政治力、经济力相对应,文化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力,它有着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石油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辐射作
用,从而使石油高职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使石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使石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王雪,《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02期
[2] 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房国晨(1965——),男,黑龙江省讷河市人,大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文写作,高职教育
第四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途径探讨
——武汉市交通学校肖树伟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就两种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及其对接途径进行探讨,旨在寻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战略,对推动中职学校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发挥社会主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职教事业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实际,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笔者就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途径作些探讨。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
1、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在校园里面,彼此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利益矛盾相对少一些,竞争味道比较淡一些,校园文化总体上是含蓄和内敛的。这与企业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竞争和客户导向,因而显得比较显性和外化。
2、校园文化更类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学校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资历、资格、人际关系,个人追求高学历和高理论水平。在企业里面,往往更关注业绩,业绩是一个人收入、晋升的重要依据,弱化学历、职称,强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非程序文化。学校讲求计划性,程序化决策,按部就班,管理相对比较宽松,有弹性。企业虽然也有计划性,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因而更强调速度、灵活和随机应变,决策常常是非程序化的,而且管理严格,相对比较钢性。这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个本质不同。
4、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在企业里,人与人之间总是构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责任关系,企业里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责任是非常清晰具体的,因而责任感特别重要,更强调团队精神和群体协作。而在学校里教学或做研究,更多的是靠使命感,学校和教师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新型文化的使命,因此更强调个人奋斗和个性化。
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1、是学生实现就业“稳”的客观需要。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毕业生没上岗几天,因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而被企业淘汰。这并不一定是学生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应企业管理环境和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欠缺,无法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必要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并能在社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育人的手段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手段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如学校的教育是“诲人不倦”,企业奉行的是“没有下例”,因而学生不可能通过学校的管理行为去领会到企业管理;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哪怕是情景式教学也难以真实感受到的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实际场景。如企业员工的纪律性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的养成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角色,从而达不到就业“稳”的目标。这就客观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积极研究、探索两种文化的对接途径,积极吸收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2、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需要。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是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的心理健康素质外,更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而这种素养仅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必须通过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就能逐渐感受和了解到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职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求两种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提升和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使“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途径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优秀的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架起企业与校园之间的沟通纽带,促进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拓展学生思想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社会调查、企业专家讲座、优秀企业员工见面会等形式,直观而感性地给学生以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其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2、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在打造“双师型”队伍的同时,让这些教师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也肩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使者”的任务,把自身体验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企业的需求同步;请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可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从生产一线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
4、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应有计划地加强引导,让学生尽早地融入企业,带着问题、目的去感受企业文化,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为今后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5、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从军训开始,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采用视频资料,从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工作环境等加强教育和教化。尤其是“定向班”、“委培班”等用人企业相对明确的,其教室的环境布置都张贴一些企业形象的宣传画、规章制度摘录等,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向学生灌输“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的意识,从班级管理,也可视专业情况,将班委改为“车间主任”、“项目经理”、“班组长”等职务(称谓),培育学生职业人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只是结合中职教育实践的一些拙见。要办好中职教育,能否因此真正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促进学生好就业、就好业,需到再经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作者:姜汉荣2008年第五期《交通职业教育》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途径》作者:王斌《读览天下》2011年8月下
《浅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作者:安祥、李光辉《科技资讯》2008年第27期
二○一二年七月
联系电话:***
第五篇: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论
企
业
文
化
与
校
园
文
化的对
接
张雷雷
111564049
2011级市场营销
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进入21世纪,企业文化成为经营者口中的热门词汇,尤其是在一些成功的跨国企业和百年企业影响下,企业文化成为商界视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尚方宝剑。不仅大型企业甚至中小企业都普遍重视、纷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其已成为企业经营主业之外的另一文化产品。那么,如果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引入高校又会为我国高校发展带来什么呢?
加之我国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 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很大一段距离。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我们还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调整一个好心态去融入社会中。所以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另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争得先机,校企合作是时下企业和高校寻求发展的主流。企业文化进校园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把时下盛行的企业文化引入高校建设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就显得迫在眉睫了,那么究竟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呢?
一、学校教职工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1.教师的企业文化培训工作
第一,我校要求5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内不少于三个月。实习后必须上交心得体会,要特别强调在今后的教学任务中如何将工作的实践经验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当中。
第二,要求教师在企业实习期间获企业批准后录制相关企业短片,应用于教学当中,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
2.企业对学校、学生的了解
第一,企业定期到我校了解在校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教师授课内容,或学校定期分批组织各教研组到企业调研,以座谈的方式与企业管理人员相互沟通交流。企业帮助修改或撰写学生评价体系和教学改革方案。
第二,邀请企业优秀员工、相关负责人或就职于企业的优秀毕业生到校讲课、举办座谈会或交流会。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
3.学校的教学安排
第一,学生毕业实习单位定点。各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都有定向的实习单位。学校要对学生做跟踪调查并听取企业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方法,优化原有教育模式。
第二,借用企业实验基地,允许一部分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组织学生到基地上实操课,增加我校的教学场地。
二 学生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校方必须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学校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入手,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转变,老师所要做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渡过成长历程中每个阶段的转变。包括以下几点:
1.农村学生向城市人的转变过渡
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离开农村来到大城市学习和生活,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主动承担学生的过渡任务,包括生活和学习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以举办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城市人的生活,本市的居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平时的在校生活应该注意哪些言行举止,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2.普通学生向“职业学生”的过渡
如何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从普通升学模式转为就业模式,需要各学科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渗透职业的概念和理念,以及企业文化的内涵等。让学生在心理上慢慢地过渡和转变。这就需要各专业课的老师都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资质,学校可以以各种形式做出规定和要求。
3.“职业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过渡
有了前两次的过渡,学生们会较快适应向企业员工的过渡。但在这个时期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特别是在毕业实训期间,要突出强调工作环境的适应和职业习惯的运用。
三 教学中如何融入企业文化
1.树立行业榜样,了解行业历史和发展进程
每位专业教师必须了解该行业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以及该行业较有影响的带头人。让学生从了解该行业,熟悉行业到热爱行业的转变需要教师以楷模的形象引导学生。
2.教案改革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形成自身独特的体系,德育应渗透于每一个学科之中
3.实习、实训教育也要渗透企业文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学期的不同时段,可分短期和长期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的任何形式都无法完成的。普通高校的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可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4.形成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中
专业课老师应针对行业标准的评价体系来规范学生,在日常授课中就应让学生养成职业习惯,例如,公关礼仪课老师在上实操课时,就应按照商业社交礼仪的规定解释,并示范给学生们观看和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要求。使之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加以
应用,内化成自身的习惯。
四 建立企业相关评价体系
学校应该本着国家教育方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结合新时代发展较好的行业、企业的标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在校老师也要以企业的标准教育和指导学生,让学生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总之,现在的高校要做好企业文化进入校园的工作,实现企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对接,让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领域,教师也应该从日常教学当中渗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适应社会职场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