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申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度课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度课题的通知
院属各单位:
接全国高职高专校联会通知,现将全国高职高专联席会议2014年招标课题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指南
1.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
2.高职院校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途径与机制创新研究
3.章程建设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研究
4.细化办学机制改革措施深化集团化办学的研究
5.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6.产学研合作提升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能力的研究
7.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研究
8.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9.职业院校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研究
二、申报要求
1.课题围绕上述招标课题进行申报,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题进行深化或细化,但超出课题范围者不予受理;
2.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
3.课题以实证研究为主,重视调查与定量分析,倡导跨学科组合,鼓励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4.课题立项向有前期研究基础的团队倾斜。
三、成果要求及完成时间
课题最终成果需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著作为主要形式,具体形式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与申请人在课题立项合同中签订。
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课题申报人最迟应在2015年5月完成研究并结题。结题除了研究成果外,还须提交5000字左右的决策建议稿或成果要报,与项目成果一起进行结题评审。
四、申报材料及受理时间
1.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课题申请表》与《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均见附件)。其中《课题申请表》一式3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6份,一律使用A4纸打印,报送科技处(院图书馆四楼),同时请将电子文档发送科技处邮箱hbxnkj2018@126.com。
2.受理时间
申报受理时间从即日起至2014年3月28日止,逾期恕不受理。
联系人:陈娟电话:8217052
附件:1.《课题申报表》
2.《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科技处2014年3月20日
第二篇: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年会讲话稿
同志们:
大家好!金秋10月,全国高职战线千名代表相聚在美丽的江城——xx,以“行动•创新•跨越”为主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对本次大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代表致以诚挚问候!向长期以来关注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去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战线围绕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系统谋划和推动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央领导发展职业教育理念和要求逐步转化实践
去年6月23日,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支持重点、各级党委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总书记的批示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定位、目标、制度的理论基础。国务院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和马凯副总理的讲话,具体落实细化明确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各项任务、具体举措。今年6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31省份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执法检查,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思想、定位、功能、作用在国家法律层次固定下来奠定了基础。张德江委员长提出了六个方面24项问题,就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法规制度的问题导向,对于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法、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制度顶层设计已具雏型。
在国家制度上,《国务院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设立了职业教育周。在内涵培养上,《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在产教融合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组建了新一届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了高职、中职专业目录。在学校管理上,《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在终身学习上,《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老年教育规划》。等等。
(三)地方贯彻落实亮点频出。
一是各地陆续召开会议、印发文件,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截至目前,26个省(区、市)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或规划。二是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了12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组建试验区联盟,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根据地方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落实举措。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陕西等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四川等开展五年一贯制、中高职“2+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在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方面,北京、山东、湖南、河南等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青海等支持校企共建共享生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链。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吉林、上海、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重庆、甘肃等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定办法,吸引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改革教师编制和职称评定制度。在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方面,22个省制定了中职生均拨款标准,25个省制定了高职生均拨款标准。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近90%学生,15个省份、5个单列市实现全免费。四是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建成信息管理平台,分省建立台账,逐项实施全国职教会任务,推动会议精神落地生根。
(四)行业企业参与不断深化。
(五)高职发展站在新的起点。
从2010年贯彻落实纲要开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2011年提出体系建设“三步走”思路、2012年启动顶层设计、2013年系统制定政策和规划、2014年召开全国职教会,进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阶段。五年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蓝图已经绘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逐步成型,技术技能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基本确立。
存在问题:一是定位不清、盲目追求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升级不对接。二是培养模式陈旧,不符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三是课程体系僵化,不符合体现时代产业特点的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术、技能结构。四是教材相对滞后,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制度技能符合的时代要求(如智能制造、大数据挖掘、物联网、云计算)。五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跟不上科学技术变革创新的时代步伐,距现代职业教育高职使命还有较大差距。六是实训基础、实训设备技术水平落后,不能使学生受教育者技术技能适应产业升级、工艺身体、制造过程升级。
二、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应对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为保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和行动,力求优化产业结构,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二)互联网+的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从生产手段上看,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生产模式上看,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将成为制造模式的新趋势;从生产组织上看,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方式。以美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为代表,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发展智能制造,谋求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继续占据领先优势。“互联网+”的特质是跨界融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必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互联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应运而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互联网+”融入社会服务,推动优质服务低成本广覆盖,也为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可能。“互联网+”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新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用人需求。“互联网+”效益的实现,既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生产工具出现革命性变化;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动适应“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需求,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各个专业,培养符合“互联网+”产业链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四)精准扶贫战略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让6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减贫成就。但是,中国还有7千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依然是我们的重大挑战。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消除贫困人口,推动世界减贫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职业教育在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近3年约有850万家庭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职业教育实际上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教育扶贫工程,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职业教育要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五)“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
(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人才结构的要求。
三、凝心聚力,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合理规划培养结构、加快完善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能力。
(一)要更加强调服务国家战略。
一是适应需求,各地要对接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支撑。二是服务当地,要支持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深入推进地市级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东中西部合作机制,为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发展作贡献。三是重在创新,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四是面向世界,要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在境外开展职业教育。五是办出特色,各地要支持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二)要更加强调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落实考试招生改革,各地要规范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坚持培养模式改革,我部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加以推广。三是推进学习成果转化,要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四是探索办学模式改革,各地要鼓励企业和公办高职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探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三)要更加强调聚焦内涵建设。
(四)要更加强调校企深度合作。
(五)要更加强调完善治理结构。
一是完善院校章程,要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完成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健全以章程为统领规范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体系。二是完善决策机制,要推动高职院校设立有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探索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根据条件设立校级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三是推进分类管理,要编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鼓励专科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四是强化质量监控,要发挥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主体作用,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分类推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六)要更加强调扩大对外开放。
同志们!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重使命,当前正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的发展阶段。为了指导地方和高职院校更好落实《决定》和《规划》,我们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是高职战线面向“十三五”改革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各地务必高度重视、主动承担、扎实推进。让我们共同努力,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众志成城,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武汉市十二五课题申报通知
市教育局批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
“十二五”课题申报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已经市教育局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
一、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三、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四、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教科所(室、中心),市属高校科研(教务)处,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经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2年3月5日起组织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根据《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职在岗,小学、幼儿园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他需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是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重大课题申报者必须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且承担过市级及以上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实质性工作。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在研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凡已在国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不再参加本市“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申报,但各单位须将申报材料及立项证明交本区教育科研机构审核后报市规划办备案。
(三)重点及专项课题的申请人须承担并完成过市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或多次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报
(一)2012 年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第一次申报,立项规模和数目为200项左右,共分五类: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其中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2
请的资助额度(具体标准另行通知)。申报重大课题和其他规划课题互不交叉,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
(二)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重大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其他规划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反映武汉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性课题,在涉及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新城区的课题申请人。
(三)从本起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市规划办只受理区教科规划办、市属高等学校、局属中小学(幼儿园)有关单位上报的信息,个人及其他单位上报的信息为无效信息。下载、申报系统为“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网址:htt://jyky.whjy.net)。系统开放时间: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6月5日。登录用户名为各区各单位中文全称,统一初始密码为98765(登陆后请及时修改密码以确保信息安全)。
(四)凡申报课题的市规划办专家组成员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由所在单位填写经费保障意见。
(五)课题申报单位、各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市属高等学校和直属中小学(幼儿园)要加强对本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努力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大发展。
联系人:张惠诚 电话:85689523 李 燕 电话:85326800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12月)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武汉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广大师生和基层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宗旨,围绕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中心工作、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履行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科学研究及规划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机制,全市科研课题层级和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规划管理工作获得长足进步,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题数量稳步增长,立项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三批课题立项,确定了410项规划课题,较“十五”增长近20%。增设了专项课题类别。课题立项第一次实现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校、社区学院、高校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全覆盖。承担了2项全国规划课题研究,较“十五”增长了100%。获得了2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省教科“十一五”规划的105项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我市有33项,占31.3%;省教科“十一五”规划701项基础教育一般课题,我市有192项,占27.4%。都远高于其他地市。同“十五”相比,我市获得的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增长了约200%,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翻了两番。
2.创新了管理机制,增强了服务意识,效能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办首创“服务型教育科研”管理,形成了“全员、全程、全因素”的“三全管理”工作模式,确定目标,跟踪服务,持续改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基层教科规划办的七大基本职能:科研规划、4
课题管理、学术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项目研究和科研情报检索。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教改、课改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市教科规划办实施了“八大行动”:创新立项,开放开题,改革中期检查,改革经费资助,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结题鉴定,创新科研培训模式和创建了“同类课题互动研讨交流平台”。我市教育科研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基层学校、各区科研部门的普遍称赞,同时得到中央教科所、省教科所等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也得到重庆、沈阳、成都、广州等市同行的高度认同。
3.成果丰硕实效显著,科研发挥了先导作用,影响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创新办学理念,建设现代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指导问题学生,运用教育新理论和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名师名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
教育热点、重难点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得以解决。“武汉市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成果被市政府、市教育局采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转变了学校教育观念,加强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成了学校自觉行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素养;“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课外活动多了,教学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困生”研究、问题学生的研究,促进了办学软环境的改善,学生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大为改善,学业水平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对教育创新力、服务力、学习力的提升充分彰显。在课题研究中大批干部、教师得到培养和发展,多名教科室主任走上校长岗位,很多课题成员成为了名、特教师。
“十一五”期间,通过课题研究,我市科研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在《教育研究》等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了10篇,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5所学校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10家单位的研究成果被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台专题播报,30多所学校的课题成果被湖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部课题成果(专著)被华中师大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等免费出版。一
项课题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三项课题成果被评为省技术进步三等奖,200多篇论文、研究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一等奖,400多篇获省一等奖。(以上统计仅限于已结题的部分课题成果。)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区、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分管领导不明确,科研工作缺专职人员和经费保障。二是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参与面不大。对教改课改中存在的某些实际问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手段研究解决。三是科研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课题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缺少过程资料,缺乏理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研究结论可靠性不强。四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加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急待培育。
二、“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面临的形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已成为造福人民和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以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社会功能,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武汉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市”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建设“幸福武汉”系列工程,给武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武汉城乡教育面临新挑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教育体制变革等难题,教改、课改深入推进面临传统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的束缚,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武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期盼“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各类教育大发展之后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复杂化(学龄前儿童小幅攀升、小学学龄人口先小升后大增、初中生先快速减少后趋缓、高中段及高教适龄人口快速递减、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带来了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流动性增强)等,给全市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武汉教育打造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品牌、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依托、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各类教育从突出重点学段重点学6
校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从同质化办学向“特色+特长”发展转变,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数量走向突出内涵优质发展,职业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紧贴市场、对接产业”而开放教育。
这一切,均要求教育科研作出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回应。“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科学要继续坚持“三个服务”理念,以城市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重难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重点,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各项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助推器。
三、“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的全局,结合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原则,基础研究重在创新,决策研究基于实证,实践研究突出应用,为武汉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主要任务
引领和团结全市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
1.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政策研究。围绕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专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2.大力推动群众性科研工作。引导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改课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管理、教育决策、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
4.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将教师科研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互动研讨与
交流合作等科研活动,深化“做中学”的科研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培植和壮大科研队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使更多的科研骨干成为名校长、名教师。
5.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常态结合。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科研规范、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6.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分级管理,健全指导和督促检查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教育科研的辐射、引领和先导作用,总结推广我市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经验和成果。
7.推动武汉教育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武汉教育科研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问题,注重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类别、数量。
8.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研究的重大项目。做好教育部、全国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课题的申报指导工作。
(三)具体指标 1.“十二五”时期,我市课题拟分五大类:重大、专项、重点、一般和“个人课题”,前四项分别为10、30、150、200项。
2.“十二五”时期,我市承担的教育部及全国规划办的项目达到5-10项,承担省级重点课题超过120项,省级一般规划课题超过200项。
3.在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以上,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篇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0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和全国优秀出版社免费出版的著作3-5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不少于20部。
4.积极打造科研品牌学校,力争3—5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教育,分级培训科研骨干2000人;转化成果100项,促进学校特色彰显。
四、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的确立,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坚持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教育宏观研究、8
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衔接。具体领域和方向如下。
(一)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城市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新时期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教育服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规律,“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理论建构等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支柱。通过对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科学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结合教育现代化在教育观念、内容、队伍、装备和管理诸方面的研讨,明确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探索集约化、专业化教育组团发展与管理,推进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主要有:区域教育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集约化组团发展等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教育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基,包括教师队伍、干部队伍、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服务工作者,突出提高校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探索教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和专业发展。主要有: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与培养激励机制,干部、教师轮校问题,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和科教研人员专业发展,教育家培养及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等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最薄弱,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做大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和“全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使公办园比例占总数60%以上”等重大举措,武汉学前教育格局将会大突破,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并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有: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布局、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配臵,幼儿教师准入、聘用及保障机制,幼儿教育之教与学的方式、内容、保教质量评估等研究。
(五)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武汉义务教育已跨过了基本均衡阶段,正全力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在由数量规模扩张走向深化内涵,实现优质和特色发展。主要有: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结构布局调整,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课程与教学,学习方式变革,素质与能力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等研究。
(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武汉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输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武汉职教须按照“就业优先”原则,紧贴市场、对接产业、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主要有:职教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品牌专业培育,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园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创建,社区教育等研究。
(七)高等教育研究
市属高校着力于自主能力提高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在汉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利多赢,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增强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需借力高校学术与科研优势解决难题,打通瓶颈,顺利完成经济社会转型。主要有:市属高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校联合办学、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创建,部市教育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等研究。
(八)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研究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科研要重视学生的体魄、心理、审美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三预”,运动及艺术潜能开发、学生视力保护等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研究
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和着力创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城域网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云服务体系的数字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现状、对策,信息化与教学、教研及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小学生出国留学问题,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跨境教育服务贸易问题等研究。
(十)其他研究
涵盖美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家庭教育,“两困生”、问题儿童、超常儿童成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等研究。
五、措施与保障
“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保持总量,提高品质,突出重点,创优品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效益,积极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繁荣、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促进课题层次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的组织领导。各学校、各区、市教育行政管理及科研部门要切实解决好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大投入,落实指导。支持和奖励有重大突破的科研课题,表彰先进,推广典型,使全市教育科学在“十二五”取得更大成绩。
(二)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研制“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科研培训、资源共享、互动研讨、文献查阅、咨询服务和科研情报分析及报送数据报表,积极推行课题网上立项、检查和鉴定,努力降低过程成本,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区、校教育科研分工协作机制,增强科研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落实“三全”管理,完善服务型教育科研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重点课题研究情况年报制”、“课题指导专家联系制度”、“课题类别转化制度”,修
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立项结题标准等文件,促进教育科研的学术性、规范化。建立考评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将考评结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区规划办和学校教科室要按职能分工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考评办法。
进一步完善课题资助制度,继续坚持课题所需经费“分级投入、按比例划配”原则,建立健全区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给予大额度资助,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实行“以奖代资”。
(三)合理设臵课题类别,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科研实效
调整规划课题结构,增加类别。增设重大课题,突出区域内全局性、战略性教育问题的研究;创设“教师个人课题”,满足广大教师的科研需求。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合作研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系列课题研究的联合攻关机制。
重大课题指涉及区域教育发展全局、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以市教育局及市教科院职能部门、区教育局、市属高校和在汉高校有一定研究实力的教育科研部门为申报主体。重点和专项课题是指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校长、名师、骨干教师、教科研人员为申报主体,其中专项课题有名校长专项、名师专项和青年专项(40岁以下)。重点和专项课题由市教科规划办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区规划办协助;一般规划课题采取委托管理;教师个人课题以区、校管理为主;重大课题以招标为主,重点、专项和一般课题采取匿名评审方式,教师个人课题采取成果认定方式。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仍然实行“五年规划,三次评审”(比例为5:3:2)。继续向薄弱地区和偏远学校倾斜,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倾斜,积极扶持新校、新人。
(四)加强科研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基层学校干部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研讨,针对科研过程、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进行培训,切实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课题选题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突出行动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得到锻炼。
要继续加强课题中期指导、管理和服务,使中期检查指导成为课题质量和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继续开展同类课题横向互动研讨,支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研讨团队培育,打破壁垒,避免低水平重复,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五)强化成果应用,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课题组及所在单位要当好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成为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报道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支持优秀成果的发表、出版。
1.逐步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市、区教育局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比、表彰,积极支持教育科研创新,推动教育科研的普及工作。
2.逐步设立“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基金”,市、区规划办要积极推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摘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交流活动,发布研究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报告或学术研讨,积极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3.实施“科研品牌建设战略”,评选一批科研积极性高、基础厚实、研究能力强、成果成效显著的学校,建立“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选取典型学校给予专项资助和系列指导,通过长期培育,打造出在全省、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科研品牌学校。同时,继续支持既有科研品牌的深化发展、特色发展研究。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三: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2011~2015年)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科研切实助推教育科学发展。
一、重大课题(10项)
1.武汉市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标准及实现途径研究 2.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及推进对策研究 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有效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体系等研究 5.“武汉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成长机制研究 6.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7.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 8.武汉市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研究 9.武汉市职业教育园区的管理体制研究 10.武汉市市属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二、一般课题(181项)
(一)教育理论研究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现代化城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4.城市教育公平性、均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理论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6.基础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7.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8.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9.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0.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研究 12.武汉市初中“后标准化”发展研究 13.武汉市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研究
14.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研究 15.武汉市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 16.城市教育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7.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18.武汉市十二年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9.国家中心城市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 20.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1.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22.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23.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高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4.新时期教师编制管理与效能提升研究 25.义务教育教师及干部轮校实践研究
26.国家中心城市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管理机制研究 27.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协同发展和教研、科研协作机制研究 27.新时期教师岗位管理、聘任制度改革研究 2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30.促进不同年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教育家型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示范效应研究 32.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提升与办学实践创新研究 33.校长职级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3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35.新时期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
36.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与执教能力评价研究 37.职业教育文化复合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38.名师、名校长成长研究 39.教师身心健康维护研究
4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保健教师培训培养研究 41.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42.外籍教师与本市教师的教学交流互动研究 43.教研、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44.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45.0-3岁幼儿教育研究 46.托幼一体化教育研究 47.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48.幼儿游戏活动和课程建设研究 49.学前教育中教与学方式方法研究 50.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51.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2.城乡幼儿园协作机制研究 53.农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研究 54.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有效配臵研究 55.幼儿园建设布局与发展研究
56.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57.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职业准入标准、资格认证、聘任及保障机制研究 58.家庭、社区、幼儿园互动合作共育研究
第四篇:课题申报指引的通知
附件1:
课题申请指南
一、课题名称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
1、主要研究内容
以“十五”前期攻关成果为基础,针对不同稻区水稻机械化的薄弱环节,进行关键技术装备的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开发杂交水稻高速插秧机及配套育苗技术装备、杂交水稻精少量直播机等2种新型装备,进行北方稻区、南方稻麦区和双季稻区高速种植机械的适应性试验,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装备配套研究和示范,形成5种技术体系。
2、主要指标
(1)杂交水稻高速插秧机及配套育苗技术装备 ①杂交水稻高速插秧机:
穴苗数:1~4 株/穴,占总穴数的85%以上; 栽插密度:18~30 万穴/hm2; 作业前进速度:0.4~1.2m/s; 行数:6行; 行距:30 cm。②配套育苗技术装备:
适应550 g/m2播量毯状秧苗精量播种; 空格率:≤7%; 均匀度:≥80%。(2)杂交水稻精少量直播机
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4.8%; 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2.2%; 种子破碎率:≤0.4%; 单行稳定性:≥70%。
(3)通过高速种植机械的适应性试验,选择出适合3种稻区种植制度和经济水平的机型,形成不同稻区适合于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5套。建成5个示范区,示范面积30 hm2;示范区省工50%,节本10%,增产5%(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杂交水稻的精量育秧播种机2代样机共2台,通用高速插秧机2代样机共2台;水稻精少量直播机2代样机共2台;每种机型的作业面积25 hm2,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选择3~5个点,将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进行优化组合和集成示范。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24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5配套经费。
(二)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示范
1、主要研究内容
以“十五”前期攻关研发的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为基础,进行整机技术优化和割台、摘穗装置、青贮装置的模块化设计,并在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地区进行籽粒收获和穗茎兼收技术集成示范;研发悬挂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开展不同摘穗装置和青贮切碎装置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研究。
2、主要指标 作业效率:自走式0.4~0.6hm2/h,悬挂式0.2~0.4hm2/h;
总损失率:≤5%; 果穗清洁率:≥95%; 青饲料含杂率:≤3%;
茎秆切碎长度:≤3 cm(饲料);≤10 cm(还田); 茎秆粉碎合格率:≥90%;
制造样机:自走式3台,悬挂式6台。
提出两个类型区、两种收获方式的收获技术规范4种,示范面积50 hm2。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2代样机共3台,悬挂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2代样机共6台,每台样机的作业面积50 hm2;实现小批量生产。完成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割台、摘穗装置、青贮装置的模块化设计。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16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5配套经费。
(三)一年两熟区少耕除草与小麦免耕播种机具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以“十五”前期攻关成果为基础,完善1种小麦免耕播种机,新研制4种保护性耕作机具,示范成熟的技术与机具。4种新机具包括:① 动力驱动圆盘式小麦玉米两用免耕播种机;② 秸秆捡拾粉碎小麦免耕播种机;③ 滚切式除草机,主要用于小麦收获后,夏玉米播种前,进行机械除草;④ 免耕播种松土联合作业机。
2、主要指标
① 动力驱动圆盘式小麦免耕播种机
适应条件:一年两熟区玉米收获后免耕播种小麦; 秸秆覆盖通过性能:≥10 t/hm2(玉米); 圆盘转速:≤500 r/min; 行数:12行; 动土量:≤30%。
② 秸秆捡拾粉碎小麦免耕播种机
将玉米秸秆或其他秸秆捡拾粉碎后,抛洒到播种机的后面,一次完成秸秆粉碎、开沟、施肥、播种、覆盖和镇压多项功能。
秸秆粉碎长度:≤100 mm; 生产率:0.4~0.5 hm2/h。③ 滚切式除草机
主要用于小麦收获后,夏玉米播种前,进行机械除草。杂草灭除率:≥95%; 工作幅宽:≥2.5 m; 作业效率:≥2 hm2/h。④ 免耕播种松土联合作业机
行数:4行(4行浅松除草铲或2行深松); 松土深度:深松30 cm;浅松5~10 cm; 小麦秸秆通过性能:≥4.5 t/hm2。⑤ 完善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
机器作业故障率降低50%以上;适应的玉米行距由60~65 cm增大到55~70 cm。
⑥ 技术示范
进一步完善“十五”前期部分示范区建设,增加1~3个示范点,开展成熟的技术与配套机具示范。总示范面积250 hm2。示范区两季作物累计增产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节约灌溉用水50~1500m3/ hm2。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2种适用于一年两熟区的小麦免耕播种机2代样机共4台,免耕播种松土联合作业机2代样机共2台,滚切式除草机2代样机共2台。完善小麦对行免耕播种机,实现小批量生产。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16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四)大中型种子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制与集成
1、主要研究内容
以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大田粮食作物种子为主要加工对象,研制一套包括风筛清选机、重力式清选机、组配式窝眼筒清选机、分级机、快速组配式包衣机、包衣后烘干机和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大型种子加工成套设备。
2、主要指标
设备加工能力:≥5 t/h;
加工净度:原种净度不小于94%时,提高到等内,等内种子提
高一级;
配套动力:≤130 kW; 破碎率:≤0.5%; 单机获选率均:≥98.5%;
分级合格率:≥90%; 包衣合格率:≥98%; 包衣后烘干降水率:≥1%/h。
3、考核指标
提供1套适应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大田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加工的系统装备;样机作业考核时间超过100 h(或加工种子1000 t);单机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同类型进口设备水平。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22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五)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1、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马铃薯种植和收获关键技术,开发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具和牵引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促进形成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2、主要指标
① 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具 行数:2行;
行距:70~90 cm(可调); 株距:15~40 cm(可调); 播种深度:5~15 cm(可调); 重播漏播率:≤3%; 生产率:0.4~0.6 hm2/h。②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
行数:2行;
适合行距:72~90 cm; 挖掘深度:≥25 cm; 收获效率:0.2~0.5 hm2/h; 收净率:≥97%。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1套,其中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具2代样机共2台,作业面积30 hm2,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样机1台,作业面积20 hm2。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13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六)油菜生产机械化成套装备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油菜生产中的播种、收获和产地烘干等关键环节,研发油菜施肥直播机,实现浅耕灭茬、开沟、播种、施肥等多道工序的联合作业;研发多功能油菜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油菜收割、脱粒和秸秆还田作业,并可兼收稻、麦等不同作物;研发油菜籽烘干设备,局部调整后也能烘干水稻和小麦。
2、主要指标 ① 油菜施肥直播机 行数:6行;
播种量:5.25~7.5 kg/hm2; 播种深度:1.5~2.0 cm; 种肥分施距离:≥4 cm; 生产率:≥0.33 hm2/h。
② 多功能油菜联合收获机 割幅:≥150 cm; 生产率:≥0.2 hm2/h; 总损失率:≤6%; 破碎率:≤0.5%; 含杂率:≤5%; 可靠性:≥92%;
能够在平均深度为25 cm深泥脚田内顺利作业。③ 油菜籽烘干设备 处理能力:5~10 t/h; 降水幅度:≥5%。
在现有品牌粮食干燥机基础上,通过对某些部件的调整实现干燥工艺的变化,达到一机多用的目标。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油菜直播机2代样机共2台,作业面积30 hm2,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多功能油菜联合收获机2代样机共2台,兼收稻、麦等不同作物,作业面积50 hm2;油菜籽烘干设备1套,局部调整后能用于水稻和小麦烘干,样机作业考核时间在100 h以上。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19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七)甘蔗收获技术体系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1、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甘蔗机械化收获技术体系,开发悬挂式甘蔗整秆收获机械装备,进行组装集成,形成甘蔗机械化收获成套装备。
2、主要指标
① 悬挂式甘蔗整秆收割机 生产效率:≥0.2 hm2/h;
蔗根破头率(入土切割):≤18%; 损失率:≤7%; 适应行距:1.2 m。
② 甘蔗收获机械化系统的集成试验研究
通过将甘蔗收割机、甘蔗剥叶机、运输系统等要素进行组装集成,对甘蔗收获机械化技术体系与装备进行实验验证,为甘蔗收获机械化提供整套较为成熟的技术装备。
试验面积不少于20 hm2;每吨甘蔗收获成本比人工收获降低10~15元。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悬挂式甘蔗整秆联合收割机2代样机共2~3台,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现对倒伏甘蔗的扶起、切梢、切割和输送集堆等功能;通过组装集成形成甘蔗机械化收获成套装备;作业面积大于20 hm2。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9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八)牧草生产与加工机械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的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以“十五”前期攻关成果为基础,开展牧草种子加工工艺试验研究和加工工艺过程计算机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解决牧草种子加工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控制问题,显著提高牧草种子加工的技术含量和种子质量;研发自走式苜蓿种子收获机,进行豆科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成套 9 技术集成示范;研发苜蓿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技术和机具,研究智能化控制的小型牧草快速干燥成套设备和大截面压块成套设备。组装集成豆科牧草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
2、主要指标
① 牧草种子加工智能化控制成套装备 生产率:0.25 t/h(苜蓿); 除芒率:≥95%; 破碎率:≤1%;
净度:羊草≥70%,披碱草≥90%,苜蓿≥90%; 发芽率:羊草≥45%,披碱草≥85%,苜蓿≥85%。
成套装备包括配套加工工艺动态数据库(涵盖5种主要牧草种子)和加工人机交互软件。
② 牧草免耕精量播种机 工作幅宽:320cm; 播种行数:16行;平均行距:20 cm; 播种深度:1~8 cm;
施肥深度:种子侧下3~6 cm; 牧草播量:7~90 kg/hm2;
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 5%(豆科); 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 3%(豆科); 施肥量:75~375 kg/hm2; 作业速度:5~9 km/h; 生产率:0.8~1.0 hm2/h。
③ 自走式苜蓿种子收获机 幅宽:270 cm;
适应草高度:50~150 cm; 行距范围:35~100 cm; 损失率:≤6%; 生产能力:0.8 hm2/h; 含杂率:≤30%。
④ 智能化控制的小型快速干燥成套设备 生产率:≥0.65 t/h; 蛋白质损失率:≤10%; ⑤ 小型大截面压块成套设备 生产率:≥1.0 t/h; 草块密度:0.4~0.7 t/m3。
⑥ 提出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技术规范;建立牧草种子(苜蓿)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面积50~100 hm2。
3、考核指标
研制开发出牧草种子加工智能化控制成套装备1套,包括配套加工工艺动态数据库和加工人机交互软件,样机作业考核时间超过100 h;牧草免耕精量播种机2代样机共2台,作业面积100 hm2,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自走式苜蓿种子收获机2代样机共2台,作业面积100 hm2,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智能化控制的小型牧草快速干燥成套设备1套,试验加工量大于500 t;小型大截面牧草压块成套设备1套,试验加工量大于500 t。建立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示范面积达到50~100 hm2。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30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九)人工林自动整枝技术及设备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适应人工林培育机械化的需要,研究自动整枝技术,研发遥控型人工林立木自动整枝机。
2、主要指标
整机重量:≤35 kg;
林内无线电遥控有效距离:≥50 m; 最小整枝速度:1.5 m/min;
适应树干直径:23~10 cm(自动适应); 最大树枝切割直径:5 cm; 制造成本:≤5000元/台。
3、考核指标
提供遥控型人工林立木自动整枝机3代样机共3台,试验作业量在2000株以上,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9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十)自走式苗木换床技术及设备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适应人工林培育机械化的需要,研究自走式苗木换床技术,研发自走横格式苗木换床机。
2、主要指标
作业速度:0.15~0.35 km/h; 移植密度:160~200株/m2; 移植深度:10~15 cm; 生产率:≥30000株/h。
3、考核指标
提供新型自走横格式苗木换床机样机2代共2台,作业面积大于2 hm2。
经费投入:国家攻关拨款90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1:1配套经费。
二、课题实施年限
课题实施年限为2004年至2006年。
三、课题提交成果形式及要求
(一)成果形式
1、研究开发的样机(至少经过两轮以上的改进完善)
2、有关的技术体系方案及工艺规范
3、研究报告和试验报告
4、有关的专利证书或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5、产品标准草案等
(二)要求提供的样机数量
各课题要按照研究内容的要求,按期提供1台(套)成熟的样机或设备,经过部级以上法定检测机构的检测,并为小批量生产和成果转化做好准备。
四、项目组织管理
项目组织部门建立项目办公室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进行管理。
1、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后,按照科技部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签订课题任务书,正式启动。课题牵头单位可根据攻关任务分工情况,与合作单位签订二级合同,并报项目管理办公室备案。
2、国家拨款的课题经费,采取分期分批下拨方式。课题承担单位要按照任务书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否则项目组织部门有权调整下一的经费。
3、项目采取滚动管理办法。项目组织部门将定期组织项目专家组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估,对未按任务书要求,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的课题,经科技部同意后,有权中止其所承担的课题,并可另择单位来完成。
五、课题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
1、课题申请单位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资企业)、事业单位,须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好的研究条件。每个单位最多可以牵头申报2个课题。
2、鼓励联合申请,尤其是鼓励企业牵头与科研单位联合申请,产、学、研结合。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 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原则上联合申请单位不超过4个。
3、本项目国家拨款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依托单位的攻关研究。根据不同课题,要求申请单位及示范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提供相应的自筹资金或配套资金。
4、课题负责人应是正在第一线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年龄不超过55周岁。同一申请人不能作为两个课题负责人。
5、申请的课题要有先进、创新的研究思路,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明确、可考核的研究目标。
6、超出指南范围的课题申请不予受理。
(二)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练,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件的规范要求: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
3、申请文件构成:(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3)申请书
4、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联系人及注明“不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
5、申请文件一式15份,正本1份,副本14份,每份申请书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6、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欲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7、寄达申请文件的截至日期:2004年5月9日 寄达地址: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 北京市农展馆南里11号,邮编:100026
8、联系人和电话: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
李安宁、路亚洲
电话:010-641928*** 传真:(010)64192863
9、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面提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寄达时间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项目组织部门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六、课题评审 项目组织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课题申请材料进行评审。
(一)形式审查。
项目管理办公室会同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申请文件进行形式审查。在形式审查中发现有下列问题之一者,申请视为无效:
申请文件未加盖申请单位公章或法人未签字、盖章; 申请文件印刷不清、字迹模糊;
申请文件与本指南规定的研究内容要求不符; 申请文件没有满足本指南规定的其他条件。无效申请不参加评审。
(二)专家评审。
评审专家委员会依据申请文件、申请报告,提出书面初评报告,向项目组织部门推荐候选课题的承担单位。
必要时,项目组织部门根据初评报告,组织评审专家委员会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现场考察和评议,初步确定承担单位。
科技部审批课题承担单位并正式公布。
第五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体会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体会
尊敬的李校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经管学院专职教师吴儒练,今天非常荣幸,也很高兴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此发言,谈谈去年我们在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想。
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简介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三个单列学科(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项目之一,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每年1月份下发申报通知,3月份提交纸质申请书。课题分为国家重大、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和教育部青年项目6个级别。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正高职称,其他类别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不具备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青年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年龄均不超过35周岁。
二、课题申报体会和感想
在学校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处领导、同事的大力协助下,2016年我们申报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获批立项。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申报此类课题,能够获得立项,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下面我跟各位领导、老师们分享下课题选题、申报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我们在申请课题时,主要做的文字工作其实重点就两条:一是如何选择课题题目;二是如何填写课题论证。
第一点是如何选择题目。要成功申报一个课题,首要的问题就是确定一个好的题目。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课题题目需要具有“三性”,即新颖性、价值性和规范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也不例外。本课题名称也基本达到了这三点要求。
那么,我们是如何想到这个题目的呢?以往很多选题来自于课题指南,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除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外,都没有设课题指南,由申请人自拟课题名称申报。选择这个课题的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原因,也是任何课题选题的两个基本遵循。
一是本课题紧密结合国家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本项目是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背景下进行的,与国家教育政策契合度高,属于当前教育领域热点问题。
二是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课题选题要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研究积累,这个课题正是在2015年我们立项的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基础上的深化和延展,同时我们还发表了有关校企合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面的论文,使得项目研究更具有可行性。
第二点是如何填写课题论证,也就是填表过程,这是一项细活,很难用几句话来说明如何进行课题论证,但也有共通之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主要包括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预期成果等5个部分。我们大约用了3周的时间完成。
首先,研究现状评述,这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部分,需要我们去查全资料,但又不能堆砌文献,而要运用提纲挈领的语言来简明扼要的高度概括,既要分析、评论资料的观点,还要指出现有资料的研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本课题中,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国内许多学者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仍停留定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层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态度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化实证研究却很少。这就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留下了空间。
其次,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这是申报书最核心的部分,或研究对象、或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要富有创新。本课题研究对象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而不是所有地区企业,体现出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研究内容没有停留在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等表浅层面,而是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与动机,研究内容更深入;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实证研究的方法,与以往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又优势区别,因此,课题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一定创新。
最后,千万别忽视申报书的格式问题,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的选择、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等,课题申报书的排版要整齐美观,这不仅便于评审专家审读,更体现了申请者的科研态度。申请书初稿完成之后,还需要经过三五遍的认真研读,斟酌语句、推敲文字,才能提交上报。
以上是我对全国教科规划课题申报的一点粗浅看法,如有不当,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树立信心,贯以恒心、笃行细心”,积极思考,勤学专研,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教研课题的突破。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