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牟县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对中牟县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
析
姓名:冯鹏亮学号:2010123006班级:10药剂
一、调查的背景与主题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建设的总指挥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发展的状况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市场自由发展与国家指挥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各个省与自治区等都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几位党的领导人正确领导下,我的家乡中牟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经济水平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大幅度增长。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提高了广大人民种地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各种农业税的取消,也确确实实是人民的劳动热情、建设自己祖国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年来,针对广大人民看病难的情况,我党又提出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人民的幸福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的调查,来印证我党提出的各项政策的正确性,同时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当上真正的主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广大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二、调查地点及对象
中牟县及其所属的个别镇、乡,对象是生活在城镇里的中产阶级、农民工以及农村中的孤寡老人、普通农民、小康家庭。
三、调查方式
本调查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者通过网上聊天对所调查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以及了解其目前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绩的看法,自己生活的满意度,自己对祖国的建设有哪些更好的建议等,最终得出本次调查的结果。
四、调查过程
从2月1号到2月10号,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查。第一天主要是在家自行准备所要调查的内容,将要调查的对象等本次调查的时间安排。第二天到第七天,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对自己所在的武张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第八天和第九天则是通过网络手段或者同学朋友的帮助,对城市以及较远的调查对象的查访和统计。最后一天则是对查访
和统计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
五、总体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大多数人对改革开放以后的各项国家政策都比较满意,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都比较高,只有少数稍微贫穷一点的家庭,还是有点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此外,农村尤其对国家的免税即种粮补贴等各项三农优惠政策十分满意。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改革的逐渐深入,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人们对当前的生活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当前存在的问题
城市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过快,生产方式过于粗放,经济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国富民穷的现象在城市中表现的尤其突出。随着国家经济市场的自由化,导致生产资料在部门之间的流动不合理,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垄断,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
农村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赌博风的抬头。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迷信活动的屡禁不止。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5%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跟风。农村里的跟风现象尤其严重,比如说某个家庭今年种大蒜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而来年则本村近50%的家庭选择种植大蒜,不考虑是否会导致供大于求。农村里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家庭仍然采用比较原始的耕种方式,不能够形成规模化经营。
2、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现状,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同时要加大对城市发展的政策引导。
(2)针对目前农村的发展情况,首先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其次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农民种田的科学性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田的机械化水平。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对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的调查与分析
对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不断深 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在我的家乡,社会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沈阳市各大区生活状况历史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
时间: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7日。
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方式:在沈阳市各区政府的支持下,我对沈阳市各区的工厂、学校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走访,并记录下所调查的结果。
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三方面对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市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社会事业逐渐步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1、经济方面
沈阳市工业经济增长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4.4%,比前30年高0.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在此期间,工业经济完成了一个明显的增长周期。增长率由1981年的-1.5%上升到1985年的15.8%,最终回落到1990年的-1.0%。最大特点是平缓上升,平缓回落,仅有较小波动。这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7%,增长相对缓慢。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全面放开。整个九十年代,是工业生产要素大流动、大重组的时代,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工业经济增长波动相对频繁。大体有3个波峰,分别为16.8%、16.3%和22.6%;3个波谷,分别为8.8%、5.0%和6.0%。这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7%。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2003年以来,亚洲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国企改革攻坚基本完成。2003年国家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决策。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在2002年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决策,并于2003年起逐年推行“项目年”、“环境年”、“工业年”、“开放年”和“创新年”等一系列举措,沈阳市工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3年,工业增长率达到28.5%,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之后4年增长更是高达45%左右,即使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增速也在40%以上。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42.0%。总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1)工业经济实现全面大发展。工业生产总量持续壮大;工业对社会的贡献不断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新老产品不断更替;工业开放进程逐步加快;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2)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济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重化工业特征进一步深化,行业更加齐全且明显升级;工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县(市)定位逐步明晰。
2、政治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政治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政治体制 也有了很好的改善,法律系统也有了更全面,更健全的改革,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文化方面
(1)教育事业成就喜人。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文化事业成果丰硕。解放前,沈阳市文化事业十分落后,群众文化生活相当匮乏。全市公共图书馆仅3所,专业演出团体只有4个,电影院、剧场只有23处。城市里仅有的文化资源多为外国人和达官贵人所享用,农村几乎是一片文化沙漠。解放后文化事业获得了新生和空前的繁荣。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事业建设。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市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始终坚持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路线方针,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3)卫生事业欣欣向荣。卫生是民生之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解放前,沈阳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百姓的需求差距悬殊。缺医少药,而且费用昂贵,老百姓一旦有病,只有“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死亡”,人口死亡率高达3‰。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百姓身体健康,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投资兴建医疗机构,充实医疗设施,增加医疗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实行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实践调查的体会
通过调查,我感觉到改革开放让沈阳重新又活了一次,让全中国人民知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力,沈阳的这一切的变化充分的证明了国家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而对于我而言,作为沈阳的一名公民来说,可以在这样一个城市生活工作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实践调查,参与生产生活,锻炼了实际观察的细致性和思考问题的系统性,严密性,辩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新一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体会到精神上的又一次成长。
第三篇:对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通化市国家税务局
老干部工作是我们党的整个干部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离退休老干部生活状况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根据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老干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近期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对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离退休老干部的生活状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现状
通化市国家税务局系统现有离退休干部206人,其中离休干部37人,退休干部169人;离退休干部的平均年龄为71岁,年龄超过80周岁者有12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5.8%,年龄在70至79周岁之间者有129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62.6%,70周岁以下者65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31.6%;离退休干部中享受处级待遇的有28人,享受科级待遇的有128人,享受科级以下待遇的50人;离退休干部居住和生活在本地的有195人,异地安置、返回祖籍或投奔子女去外地的11人;在离退休干部中,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的5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2.4%,长年有病在身的125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60.7%,身体健康的76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36.9%。
1、家庭成员组成情况:离退休干部中,有40%的离退休干部夫妻二人单独生活,互敬互爱,共度晚年;有60%的离退休干部与子女、子孙生活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
2、个人收入情况:离退休干部个人收入每月平均在1300元左右,最高者的个人收入达到了1800元,最低者的个人月收入也在1000元以上。
3、家庭收入情况:从调查到的情况看,离退休干部虽然个人收入在当地来说比较高,但家庭的平均收入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1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只有夫妻两人,且双方都离退休,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最高者达到1500元;有3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只有夫妻两人,但只有一个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有3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由夫妻两人、子女夫妇和孙子孙女组成,子女也有稳定的家庭收入,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有3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成员由夫妻两人、子女夫妇和孙子孙女组成,但子女下岗没有稳定的家庭收入,只靠离退休干部供养,他们的家庭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家庭收入最低的老干部的月人均收入是171元。
4、家庭居住情况:从居住环境看,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离
退休干部90%以上居住的是暖气楼,另外不到10%的离退休干部居住的是平房;居住在乡镇的离退休干部90%以上居住的是平房,只有个别的居住暖气楼。从家庭居住面积看,离退休干部家庭住房面积平均在70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积最大的是120平方米,最小的是40平方米。从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看,40%的离退休干部只有夫妻两人,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宽阔,60%的离退休干部夫妇与子女、子孙居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
5、离退休干部的身体状况:从调查到的情况看,离退休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是很好。有5人患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后遗症,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顾;有125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癌症、糖尿病、小脑萎缩、冠心病、高血压、股骨头坏死、脑血管疾病以及肝炎等慢性疾病,需要长年打针、吃药;只有76人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健康地安渡晚年,这部分人占离退休干部总数的36.9%。
6、医疗费的花销情况及来源: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医疗费的花销是老干部日常支出的重要部分。初步统计,离退休人员的年医疗费花销平均在4000元左右,对于患心脑血管后遗症、癌症、糖尿病以及慢性病等一些重症的病人,他们的年医疗费花销平均在8000元左右,最高者突破了万元大关。
离退休干部的医疗费用来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离休老干部,他们享受全额报销待遇,个人不负担医疗费用;另一种是退休干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医疗费采取医疗保险的方式
解决,住院花销采取按比例报销的方法,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分别负担,门诊花销采取个人支付的方式解决。
二、离退休老干部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活负担过重。通过调查了解到,离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老伴没有收入的家庭和子女下岗的家庭表现的更为突出。而有60%左右的离退休干部家庭收入来源于离退休干部一人的离退休费收入,这些收入不仅供养着老伴,还要供养着子女、子孙等家庭成员,无形中加重了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负担。
2、生活质量不高。从此次老干部填写的调查表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国税系统离退休老干部的个人收入月平均额均在1000元以上,老干部的平均生活水平在500元左右,但这500元能够真正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花销却不高,多数用于维护身体健康方面的花销。
3、医疗费用负担过重。这一点在退休干部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按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通过参加医疗保险,退休干部每年划入个人账户的医疗费用平均在400至500元左右,而多数退休干部患的是慢性疾病,每个月都需要吃药,用这500多元钱买药用不上一个季度就花光了,有的一个月就花光了,只能用工资来负担医疗费了。
4、养老方式单一。通过调查了解到,随着离退休干部年龄的增高,他们生活的自理能力下降,需要他人照料的要求也就加
强。而目前离退休干部的养老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生活能自理,且与子女一起生活的离退休干部来讲,他们快乐的生活。这种方式对于生活不能自理,且没有子女,只有老伴两人相依为命的离退休干部来讲,存在着生活困难。
三、离退休干部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离退休干部的离退费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离退休干部与子女一起生活,子女下岗无固定的工资收入,由于家庭成员较多,除离退休老干部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家庭成员均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离退休干部的离退费。
2、离退休干部的身体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离退休干部年龄逐年增大,身体健康状况每年愈下,部分离退休干部常年有病,需要经常的打针、吃药,离退休干部用于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医疗花销逐年增大,负担过重。
3、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国家虽然出台了比较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并没有完全执行,这就造成现在虽然已经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与之相配套的公务员医疗保险补助制度还没有实行。而退休老干部的医疗费用花销在医疗保险报销后余下金额只能是个人负担,单位没有相关制度为其补助。由于医疗保险中心对各种药品使有的限制及医疗机构药价过高,离退休老干部为了少花钱只能到非医疗保险中心所指
定的医疗部门去买药看病,而这样的医疗花销医疗保险中心是不予以报销的,老干部只能自己全部负担。因此退休老干部很少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带来的真正实惠。
4、社会养老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来说,离退休干部主要采取家庭养老方式,缺少社会养老方式,尤其是只有夫妻两人无子女的老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迫切需要社会的救助。
四、寻求解决离退休干部生活问题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管理理念。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和国家的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一切为老干部着想,要想着一切老干部的理念出发,完善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配备老干部管理专用车辆,保障老干部使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老干部活动场所,建立老干部生活保障机制,使老干部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知足感和快乐感。
2、呼与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离退休干部最大的思想包袱就是怕有病,因此宁可吃的差些、穿的差一些也挤出一部分钱用于治病,由此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急需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适当增加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筹积比例,建立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机制,通过改革,让离退休干部特别是退休干部在医疗保障方面真正得到实惠。
3、建立困难帮扶机制。适当解决困难人员帮扶是做好离退休生活稳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针对离退休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方筹积资金,建立起离退休干部困难帮扶机制,在离退休干部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离退休老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4、呼与建立社会养老机制。目前在一些只有夫妻没有子女的离退家庭里,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的下降,他们十分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此,建立社会养老机制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老干部管理部门应探索的问题,更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干部管理部门,积极向社会呼与,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真正让老干部们体会到“老有所养”的真谛。
二OO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对我县村级经济发展相关考核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对我县村级经济发展相关考核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调研小组
根据统一安排,第一小组调查全县排名前50名扎下镇的4个村、贤官镇的5个村、桑墟镇的1个村、高墟镇1个村、万匹乡1个村,全县排名后20名的西圩乡的7个村,全县进位幅度前20名的扎下镇的1个村,全县退位幅度前20名的西圩乡2个村、扎下镇1个村、湖东镇1个村、万匹乡2个村。调研主要采取座谈、实地考察、查看原始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中,我们针对8项指标逐项进行调查与分析,重点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实业公司运行、“双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三项内容进行逐一调查与统计,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本次考核基本能反应出村级经济发展的态势与水平,但从准确定位的角度看,由于多方原因,尚存在偏差的情况。
一、考核排名存在问题
1.年初和半年考核数据不准直接影响上半年增幅,从而影响排名成绩。年初考核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项,有些村在申报时,由于把关不严,有的村将各项收入都计入申报,造成收入虚高,例如西圩乡邱庄村,年初申报14.3万元,帐目上只有5.68万元卖村部收入;西圩另外6个后50名的村情况类似。
而有些村上报年初数据时有所保留,造成半年考核村集体收入暴发性增长,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分值,贤官镇贤官村与官宜村都有这样的情况。而扎下镇的仲大庄村与分水居委会则将暂收本村村民土地租金记入本村收入,从而使半年考核本村收入虚高。
2.统计标准松紧不一,使得有些项目得分有失公平。对于“双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一项,按标准应是固定资产投资2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一万元以上的二、三产项目,我们调查中发现扎下镇的周沟、分水两村书记都是个人入股的形式进行投资全部考核为“双强”型村干部,而同样情况,西圩乡的三才村支部书记就不是“双强”型村干部。
3.个别考核项目获得确认过于容易,从而失去实质价值。“新增个体工商户”一项20分,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是临时突击办理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高墟镇高墟居委会为办60本工商营业执照花了1800元。
4.辖区内税收一项乡镇财政所填报随意性大,不能反应真实情况。桑墟老庄年初报税收150.2万元,今年上半年考核税收106.32万元。老庄大小企业48户,去年仅孙东康一户就纳税67万元,今年上半年纳税33万元。老庄与孙东康同等规模企业老庄有20户。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数字的差距。
二、对考核内容的调整建议
1.突出考核重点,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及分值。既然考核村级经济发展,那么就应侧重考核村集体经济收入项和村实业公司运行和经营情况,以及村辖区内私营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我们建议加大村集体经济考核分值,占考核总分不低于40%。收入总量与收入增幅各占一半分值进行考核。
新增私营企业项与辖区内税收收入虽然也是重点考核内容,但二者基本一致的,因为税收规模与私营企业的数目与规模是成正比的,建议分值作适当调整,取消对个体工商户考核的内容。
由于侧重村集体经济收入的考核,我们建议跟进考核村集体为民办实事情况和再投资情况,以促进资金良性循环。
2.统一考核口径,明确考核内容,排除考核中易出现的人为偏差。建议将第一项“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项单列,并细分为经营纯收入、资产性收入、一次性收入、专项工作纯收入、其它收入项,并给予详细说明,统一考核口径;对“双强”型村干部建设项,建议降低得分门槛,按项目大小和投资方式细分等级确定加分分值。比如从事养殖投资5万元的可列入考核,入股到其它企业达10万元的列入考核加分范围。
3.利用信息化工具对税收进行考核。要求税务部门将全县所有纳税户落实到具体乡镇和具体村,不属于村级的企业则落实到乡镇,这样,在考核时对税务数据进行简单筛选就可以得出想要的数据,这样就能基本保证税收数据的准确性。
三、发展村级经济的经验
1.充分挖掘、盘活村集体可用资源,变资源为资产,增加村集体资产性收入。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依靠村集体自有资产产生的,例如这次排名前24的贤官镇赵集村,是原来三村合并的村,是贤官镇工业区的座下村,新村部建成后,有三座老村部出租分别获得2万元、1.5万元、0.6万的租金;村内自有土地梨园租金1.5万元;村内自有土地租给企业,20年租金一次收取60万元。这次排名第一的贤官镇的贤官村,将村内河道改造成鱼塘进行出
租,15年租金一次到位21万。还有废沟废塘通过治理改造形成集体农田出租,沟、渠、路、道两侧植树或拍卖树塘收入都是许多村形成集体收入的主要方式。
2.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二、三产业。贤官镇是我县的经济大镇,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村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其座下村贤官村利用大沙河以西废地和废塘进行整治开发康居示范村,一期建成11000平方米,全部销售完成,形成村集体经济收入330万元。贤官镇的沙河寺村,06年将原有的村部一次卖掉收入110万元,将所得资金入股本地大企业同芯木业,三年入股分红271万元。像这样村集体资入股企业的获取收益的村在贤官镇不在少数。桑墟老庄惠民实业有限公司紧紧围绕本地木材加工业,从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上做文章,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赚取服务费,上半年仅实业公司已经获得10万元利润。
3.将实业公司与村经营性创收项目挂钩,推动村实业公司运转。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村实业公司都是有名无实,没有实际运转。但在贤官镇调研时,我们发现贤官镇的贤官村、蒋园村都将年初已经开始康居示范村开发项目列在实业公司的名下,通过首期开发获得的利润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样实业公司发展就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贤官村业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康居示范村开发的基础上,又投资到农庄风味城和露天游泳馆的建设上,形势令人鼓舞,使我们看到了实业公司发展一个好的典型。
第五篇: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创新思维,全面推进林区经济发展
——对自治县林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按照“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下效益功夫,求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力争至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2.8以上。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重点是加快拥有近9万人口的林
区经济发展步伐。为此,笔者就当前如何立足林区现状防止“林农返贫”,加快林农增收、推进小康建设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
一、江华林区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区乡镇包括码市镇、大锡乡、贝江乡、未竹口乡、水口镇、湘江乡、务江乡、花江乡、两岔河乡9个乡镇,幅员1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3。共有137个村委会791个村民组,人口近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其中劳动力人口4.8万人,约有2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经商。9个乡镇的GDP、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县比重小,近4个乡镇工业发展几乎空白,其中的两岔河乡属于省级重点扶贫乡镇。由于这些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二、制约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公共基础设施滞后。客观分析,江华林区乡镇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较为分散,林农大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小于300人的村落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常住人口“空壳村”,如此小规模的村落既不利于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又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二是困难的县财政制约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年来投入的大量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滞后,村民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目前,电话、公路未达到的村仍然较多,交通条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项生活用品人均拥有量也远落后于农区。
(二)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林区乡镇群众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林区的人口均为受教育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队。另外,林区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和高素质林农为了改善生活质量,纷纷移居县城或发达地区,留守林区的农民充当起林区经济建设主力军角色,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严重偏少。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比重由5:3:2调整到4:3:3,再放到林区,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更不合理,主要原因是二、三产业经济不发达。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虽然在林区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企业引进不多,林区经济与农区经济反差十分明显,生活水平与农区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趋势。
三、加快江华林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殊途同归,要把林区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江华新的增长点,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思维,要制定林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区位、优惠政策和林区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互促共进,共同繁荣,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要强化林区干部激励机制,营造一个“人人抓经济”的良好氛围。现在,林区乡镇大多数干部或忙于辖区内的社会事务管理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或忙于向有关部门跑项目、跑扶贫资金,很少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今后,林区干部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工作方法,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整理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注重社会事务管理同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少坐办公室,多到农户调研,切实发挥致富领头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林区领导干部工作激励机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轻、有经济头脑的领导干部到林区工作,并对林区乡镇一把手经济建设政绩实行重点考核。
(二)依托林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一是在有一定工业基础的码市镇,出台涉及税收、土地征用、用电等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发展林区环保型工业企业和林产品加工产业,积极鼓励广东省中小型、环保型、农林产品加工型企业到林区创业,为林区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岗位。二是开发林区旅游资源,加快林区旅游业发展。结合水电开发形成的冯河水面,打流域风情招牌,整合开发林区旅游资源,打造码市—贝江—水口—花江—务江沿河民族风情旅游带、码市宜春湖度假村等生态旅游名牌,扩大景区辐射功能,延缓游客停留时间。三是进一步加快相关服务行业(如饮食、住宿、导游等)和林区特色农产品商贸业发展。通过引导,让更多农民转移到较高收入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行业中去。
(三)大力鼓励劳务输出,进一步推动林区人口向城镇集聚。随着“水电开发兴江华”战略的全面实施,小水电开发将带动大批企业的兴起,就业岗位将日益增多。政府要想方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