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通企业调研报告说明
流通企业调研报告说明
一、什么是调研报告?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
二、如何写好调研报告?
第一,必须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这是调研报告的生命。丰富确凿的材料一方面来自于实地考察,一方面来自于书报、杂志和互联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得间接资料似乎比较容易,难得的是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地到实践中认真调查,掌握大量的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好调研报告的前提,必须下大功夫。
第二,对于获得的大量的直接和间接资料,要做艰苦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调研报告切忌面面俱到。在第一手材料中,筛选出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其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写调研报告时应特别注意的。
第三,用词力求准确,文风朴实。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很好的典范。写调研报告,应该用概念成熟的专业用语,非专业用语应力求准确易懂。通俗应该是提倡的。特别是被调查对象反映事物的典型语言,应在调研报告中选用。目前,盲目追求用词新颖,把简单的事物用复杂的词语来表达,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云山雾罩、玄而又玄,实际上是学风浮躁的表现,有时甚至有“没有真功夫”之嫌。第四,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调研报告要做到观点鲜明,立论有据。论据和观点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论据不单是列举事例,讲故事,逻辑关系是指论据和观点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逻辑关系,无论多少事例也很难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结构上的创新只是形式问题,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报告的形式上。调研报告的结构可以不拘一格。
第五,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好的调研报告,是由调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调研人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清复杂事物的真实面目。恩格斯说过:如果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科学都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调研人员一定要具备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当然这源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希望这次作业对大家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最后,关键一点,调研报告要有目的性!
三、调研报告的格式:
第一页:封面——标题页
1.标题(不要超过20字)
2.调研人:姓名;学号
3.日期
第二页:目录页
1.章节标题和副标题,附页码
2.附录目录(比如调查问卷等)
第三页:摘要(200字以内);关键词:三到五个
第四页:正文(以下格式仅供参考)
1.目标的简要陈述
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
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
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
第二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XX市工商局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一、XX市工商局抓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主要做法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我局十分注重《食品安全法》的教育宣传,以提高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广大市民的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出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我局先后采取日常巡查时上门指导、组织食品经营户培训学习、设立街头宣传点接受咨询、发放张贴食品安全宣传资料、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送法进校园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Y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5场次,开展现场咨询1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累计约1700 人接受培训和咨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五、六月份,在AAA中心小学、BBB小学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给学生上形象生动,形式活泼的食品安全课。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达到了宣传法律的效果,又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2、严把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
我局严格执行《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安徽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实施意见》的规定,对内严格程序,对外严格标准,把好食品市场的准入关口。在此基础上,以网格化监管为依托,进行地毯式摸底排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的违法行为。同时强力推行“票证通”系统,进一步完善进销货台帐、食品查验和备案制度。为规范票证通的使用,我们印制了票证通封面,无偿地发放给经营户;为规范散装食品的销售,我们依据《食品安全法》的五项要求,印制了统一规范的《散装食品标签》,发放到各商
场、超市和食品经营户。今年以来我局共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566份;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9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9份;下达限期办照通知书15份;收缴种类问题食品55.1公斤;查处食品安全案件51起。有效地规范了食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3、强化食品质量监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为确保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我局加大了食品抽检频率和范围。做到每月有抽检计划、有送检内容、有检测结果;每周各所有快速检测方案、有总结、有汇报。抽检的范围也从一般食品扩大到米、面、油、糖、干果、酒类、乳制品、水产品、调味品、果、保健品、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节日性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等。为提高抽检效率,我局先后与XX市技术监督局、AA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BB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CC生物药业研究开发中心、DD市省农业标准化技术中心、EE市质检所、FF测试等七家监督检验机构建立起“信息直通道”,对重大紧急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上半年我局共完成十大类八十二个批次的食品抽检和利用快速检测设备进行了六十九组食品的快速检测,投入各类检测资金近二十万元。
4、利用专项整治,推进日常监管
上半年来,除正常的日常巡查和监管以外,我局还开展了“地沟油”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节日市场整治等五次专项执法行动,以“地毯式清查、轮番式轰炸”等形式,对辖区食品经营行为进行一遍一遍的梳理,力争将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化解在未然之时、各类食品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利用专项整治时人力、物力、财力相对集中之机,较好地解决了监管人员少、监管片区大等问题,有效地消除了日常监管的死角。象农村偏远地区、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市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二、XX市流动摊贩现状及整治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摊贩的监管,根据上级要求,我局牵头组织召开了由卫生部门、食药监部门、质检部门、城管执法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并逐项落实各项任务,一是将法规、政策宣传向经营户解释到位。我局将印制的《致广大食品流动摊点业主一封信》发放到每一位食品流动摊贩,宣传食品安全法规和市政府开展集中整治的重要意义,让食品流动摊贩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促使经营户服从管理、自觉整改;二是做到摸底调查到位。借宣传之机,一一走访了全市的经营预包装、散装食品、小吃、早点和卤菜等食品流动摊贩,对照《XX市流动摊点整治登记表》的要求,逐项登记填写到位,并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在摸底调查过程中还重点登记了摊点业主及雇工的健康证明情况,督促其完善食品经营户自律制度,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义务,要求他们不得占道经营,要对照“基本要求”逐步加以规范。
截止目前,共摸底登记食品流动摊点204户;其中早市流动摊点155户,夜市流动摊点经营户29户,长市20户。从业人员273人;其中下岗人员13人,无业人员260人。从业人员执有健康证18份。期间我局共发放《致广大食品流动摊点业主一封信》880余份。
通过本阶段的摸底调查,我们感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现场食品加工时产生的污水和废弃物存在随意倾倒的现象,无有效的排污设施,对环境污染较重。
2、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未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的不到从业人员的7%;基本没有按规定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和口罩。
3、防尘、防蝇、防虫设施简陋,大多数经营者未按规定将生熟食品分开,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难以达到无毒、无味、清洁的标准。
4、占道经营现象比较严重,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5、基本没有建立进货台账,进货索证索票制度没有落实,原料来源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6、从业人员成份主要是无业人员和下岗工人,经营食品流动摊点是其主要生活来源。严格按标准规范,难以达到;全部取缔,易引发社会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局建议:
1、政府规划流动摊点经营区域,并完善该经营区域内的给、排水系统,做到清水使用和污水排放。
2、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牵头对流动摊点的设备、物品摆放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划。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牵头指导、帮扶经营户达到《食品流动饮食摊贩基本要求》;对符合《食品流动饮食摊贩基本要求》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核发《临时占道经营许可证》,经营户凭健康证明和《临时占道经营许可证》向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
3、对不符合《食品流动饮食摊贩基本要求》且仍占道经营的,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三、XX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及思考
我局在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基础上,对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摸排梳理,感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摊贩的监管上,缺乏积极的手段和有效的措施。一边是食品安全的责任问题,一边是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如何去把握,怎样合理合法地解决,地方政府应明确立场,牵头负责。不能仅仅是发个文件,指定由哪个部门负责,然后是追究责任,就算是解决问题了。这既不是科学的方法,也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2、食品抽检经费严重不足。流通环节的食品抽检,没有标准经费的依据,地方政府给多少是多少。而上级业务部门却要求加大抽检频率,拓宽抽检品种。二者之间矛盾突出(2009年、2010年市财政拨款均为五万元)。
3、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员编制不够。各县工商局食品科的人员只有1至2人,应付各类报表和信息数据已是力不从心,更别说具体监管和指导了。
4、食品安全工作存在文山会海现象。各类阶段性、临时性、突发性的数据、报表、汇报、总结等资料的上报严重制约了基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造成基层思路紊乱,疲于应付。
第三篇:食品流通批发企业监管工作调研
食品流通批发企业监管工作调研
我局为把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针对辖区实际情况,从抓好食品批发经营企业监管入手,通过对流通领域食品批发企业实行建档管理,做到“一户一档”,管住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源头,采取科学的监管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一、具体做法
(一)引导食品流通批发企业自律,强化食品批发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行政指导。帮助食品批发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我局实际在批发企业中推行工商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积极指导食品经营户建立“两帐一卡一店”制度,督促食品批发经营户建立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与辖区食品批发经营者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防止不合格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2、加强法制教育。强化食品批发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我局紧密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学习《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学习和贯彻执行的氛围。一是各工商所以召开恳谈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辖区食品经营者学习,让所有食品经营业主知晓《食品安全法》,明白自己在食品经营中应尽责任和义务以及违法经营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与沃尔玛、绿源超市等配送企业联办“《食品安全法》宣传专栏”,增强经营者承担、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同时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促进消费者对食品经营的社会监督。根据市局《转发省工商局关于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法>普法知识竞赛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组织本辖区食品经营户、食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和知识竞赛,达到了食品经营业主知法、守法,提高食品经营业主的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法律意识,增强企业负责人、工作人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食品批发企业产品质量把关水平。我局邀请五粮液等名优企业工作人员到食品批发企业指导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组织食品批发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如何提高产品的进货把关、仓储保管、调运等业务知识。为帮助食品批发企业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组织企业质检人员进行食品检测培训,请专业检测人员对食品批发企业质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食品的自我检测的水平。
(二)强化食品流通批发企业监管,管住大宗食品质量。
1、落实监管责任,消除食品批发企业监管盲点。层层落实监管责任,确保每个食品企业在每个时期都有工商执法人员适时监管,同时防止重复监管的发生。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制度,在内部采取了区局与基层所、所与管段干部签订了责任书;同时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赋予经营者的义务,管段干部还与食品经营者签订了责任书,从而更加明确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加强重点食品质量监测,适时把好重点食品质量关。根据省局、市局食品监测计划安排,针对辖区实际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食品批发企业和重点食品进行监测,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和每次的监测行动方案,把好各个时节、时期重点食品的质量关。如在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检查,与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保障结合起来,做到超前防范,落实责任,突出重点。一是在节日市场监管、检查中超前防范,层层落实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节日市场突发问题。二是落实领导责任制、机关部门指导监督责任制和各工商所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局领导带队,局、所联动,区局领导深入市场、超市、商场和经营企业,靠前指挥、带队检查督促。三是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检查,如在中秋节分管局长亲自带队对我市月饼批发企业琦园、麦加乐、多点儿进行检查,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安乐祥和的节日。
3、加强风险预警,防范重大流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为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为在发生食品安全等突发事故时能快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我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根据全国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并安排各工商所对相关企业和商品进行排查。如在地沟油专项执法行动中,对全区范围内经销粮油及从事餐饮服务的经营户开展了“关于整治查处地沟油的专项执法行动”,区局认真制订了巡查计划,添加了待查企业和个体作为检查对象,展开了“拉网式”检查。对个别农贸市场内现产现买的加工菜籽油的小作坊认真进行了检查,检查中未发现有销售“地沟油”的情况。
二、工作成效
(一)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督管风险,促进和谐消费。通过以上监管措施,今年以来全区示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通过问卷调查人民群众对辖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满意率明显提高达到了99.5%,实现了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
(二)降低了食品安全监管成本,提升了监管水平。通过以上监管措施,能做到每次监管有的放矢,防止监管走过场,监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下降,监管效率明显提高。
(三)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升工商执法形象。通过食品安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工商监管人员的执法水平有明显提高,充分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工商执法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规范了食品经营行业,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与食品消费安全。
第四篇:武乡县工商局“两个流通”调研报告
探索建立农村“两个流通”监管体系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武乡县工商局
遵照省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农村市场‘两个流通渠道’监察院管,保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内容,我局于近期对全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农村市场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凡指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首先面对‘两个流通’的问题:一是在农资流通中,农业生产资料流向农村,为生产提供保障;二是在农产品流通中,农产品从农村流出,使农民得到应有的回报。确保农资和农产品‘两个流通’的规范、通畅,是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但是在传统流通体系下,由于农村小商店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工商部门要实现对他们的有效监管,难度很大。为此,建立现代流通网络,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夯实食品安全基础,成为工商部门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
一、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区东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县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最短距离10公里,全县总
面积1610平方公里,辖9个乡、5个镇、1个农业开发区,374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万多,占全县总人口的8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3年来,全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以农产品、种子、牲畜为重点发展各类经纪人76户,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户,注册资金696万元,并且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专业和综合市场逐步涌现,全县15个乡镇各类市场,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广大农民的购物环境得到改善,消费质量得到提高。但由于基础差等因素的制约,总的来说是数量少,质量差。具体体现:一是规模不大档次不高。76%的市场辐射半径不足2公里,逢场赶集交易时间不足2小时,未能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大部分农村市场连简易的棚架都没有,也正因为如此,农村市场分散、偏僻,也就成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二是专业市场建设滞后。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如‚晋武马铃薯‛、‚红星杨绿壳蛋‛、‚杏满园饮品‛等深加工的土特产应运而生,但与之相匹配的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未能跟上,只有几个规模较小的土特产店。三是农村集市自然形成的马路市场隐患较多。每逢集日、摊担占道经营,堵塞交通,潜在着安全隐患,车辆及行人怨声载道。四是资金短缺制约发展。县委、政府在农村市场建设问题上,积极鼓励多方筹资,并执行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客观现实是,民间资金基本聚
集在县城,农村较少。
二、农村商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较低。我县第三产业近几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存在领域不够宽、水平不够高,发展不够平衡、带动性不够强等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相比,有较大差距。二是农村第三产业占全市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小。这在总体上制约着农村商品流通,同时也说明农村第三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
(二)农村商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功能不全,结构分布不平衡,制约着农村商品流通有效运转。一是能反映地方优势农产品和拉动、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高效益方向发展的区域性市场较少。二是除少数几个农产品专业市场有一定批量的批发交易外,其余大多数市场为一卖一买的零售交易。市场整体影响力辐射力不强。三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差,服务功能不健全,影响了农村商品交易和农产品的对外流通。
(三)农村商业网点不足,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人员少,与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既制约了农村商品流通又影响了农民消费。
三、抓好农村商品流通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商品准入制度抓好商品‚入口‛。通过规范农村商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抓好经营主体‚入口‛。一是严把农资、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从严坚持先证后照,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农资、食品的违法行为。二是完善农资、食品准入制度。严格实行农资、食品准入制度,统一执行‚进货验收备查制度‛、‚不合格商品、食品下柜制度‛和‚消费投诉处理制度‛,力求在源头上把好商品、食品质量关。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消费的放心店配送模式,探索超市延伸、加盟连锁、传统店改造等多种全新模式,全力为放心店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二)要通过大力发展培育农村经纪人入手,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好农产品‚出口‛,从流通引导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政策扶持,降低农村经纪人的‚准入‛条件。通过放宽农村经纪人登记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以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免登记注册和管理费用,上门服务等,在‚放活‛上下功夫,提供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放宽农村经纪人的市场准入条件。二是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对农村经纪人进行法律法规、经纪技能、经济合同、市场营销和管理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依法营销能力;通过在经纪人中推行《农产品包销合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建立《经纪人公约》、《经纪人职责》等制度,对农民经纪人
实行挂牌上岗等方式,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依托农业部门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组织,配合有关部门开通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经纪人建立起便捷、全面的信息通道;通过在农村工商所建立经纪人户口和跟踪服务制度,对经纪人在注册登记、合同签订、商标注册、法规咨询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强监管,规范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建立农村经纪人档案,对农村经纪人实行信用管理;适时开展警示教育,约束和规范经纪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纪人违法违章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骗买骗卖、欺诈客户、违法经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重点打击无照经营的‚地下‛农村经纪活动、合同欺诈、坑农害农的行为。四是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经纪人组成各类经纪组织行业流通组织和实体,建立相应的协作关系,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专业市场+经纪人+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经纪协会+经纪人+农户‛纵向、横向的经纪等协作关系,通过城乡挂钩、市场挂钩、龙头企业挂钩等形式,提供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引领广大农民闯市场,成为农副产品市场流通的主体。五是开展‚四个一‛ 活动,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即:每个工商所建立一套完整的经纪人档案,开展一次经纪人合同培训,联系帮扶一个农村经纪组织,促进一类组织发展,促使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培育发展六类农村经纪人:一是为当地优势农副产品衔
接需求市场的农产品经纪人;二是在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牵线搭桥,促成订单农业生产,不断改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农村经纪人;三是推广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农业科技经纪人;四是依托大型农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农民群众提供运输、仓储和营销中介服务的一般经纪人; 五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劳动力经纪人;六是为农村发展招商引资的经纪人。通过狠抓落实,达到培育一批经纪人,带动一批农户、创出一批品牌,搞活一方经济的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继续加大对违法经营假冒伪劣有害商品的处罚力度,维护好农村市场的经营秩序。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经营假劣农资和过期变质的假劣食品抓起。健全完善规范监管方式,科学安排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一定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防止不法商贩借‚送货下乡‛、‚厂价直销‛等名义将假劣商品向农村市场倾销,确保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权益。要通过加强基层监管执法机构建设,全面落实商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将商品质量安全监管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人,确保农村商品市场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二OO八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五篇:蔬菜瓜果流通情况调研报告
一、果蔬供应和价格情况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二、蔬菜、瓜果流通环节收费情况
根据调查,市果蔬的流通通常要经过4-5个环节,其发生的费用,由批发和零售两部分组成。批发环节费用主要包括田头到市场的运输费、摊位费、人工费及批发利润等;零售环节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摊位费、销售损耗、人工费及零售利润等。
(一)摊位费。从调查数据看,市摊位费占蔬菜最终售价的比重不高,对蔬菜最终售价的影响相对有限。其中:
1、零售市场摊位费对零售价格影响不大。如官塘菜市蔬菜摊位费为350元/月,每摊日均销售青菜50公斤,平均到每公斤青菜约0.24元,占最终售价的10%左右;飞凤菜市蔬菜摊位费为130-450元/月,每摊日均销售青菜150公斤,平均到每公斤青菜约0.03-0.1元,占最终零售价格的4%左右;淡村菜市水果摊位费为1000元/月,每摊日均销售水果50公斤,平均到每公斤苹果为0.66元,占最终零售价的7%左右。
工资(六)零售利润并不高。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蔬菜零售商的利润基本维持在每公斤0.4-0.6元,按每日销售100公斤蔬菜测算,日销售利润为50元,月收入约为1500元,基本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
三、流通环节费用对价格影响的分析
(一)流通环节费用对蔬菜最终售价的影响较大。从田头到餐桌,批发和零售环节层层加价对果蔬最终售价的影响程度较大,从调查的四个品种来看,基本上均超过市场收购价,在最终零售价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特别是苹果,由于非正常损耗较大,使得流通费用占最终零售价的72%。
(二)零售环节费用占蔬菜最终售价的比重高于批发环节。调查结果显示,芥菜、大白菜、苹果流通环节分别占蔬菜最终售价的其中,零售环节分别占73%、50%、75.3%,批发环节分别占27%、50%,24.7%,零售环节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批发环节。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蔬菜瓜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必须经历多个环节。油价上调、劳动力上涨等因素使流通费用提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产地菜价下跌向终端市场传导的幅度。
四、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环节过多。蔬菜经销环节多,每经过一个环节,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增加相应的费用,层层加价,导致菜价偏高。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蔬菜瓜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要经过“种植户-产地商贩-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多个环节,而每一道流通环节均要加价0.2-0.4元/500克左右,因此很容易出现零售价格高、地头收购价格低如大白菜产地0.4元,零售市场却卖到了1.5元的局面。
“中国的流通环节成本在农产品方面体现得比较高,是国外的2~3倍。”
(二)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网点较少,有一定规模的仅有3家,销量不大,辐射不广、规模偏小;销售网点偏少,市场竞争力薄弱。销售网点偏少,竞争不充分,批零差率偏高。我市的便民菜店仅6家。
(三)实现农超对接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蔬菜基地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很难满足超市大量的需求和多品种的需要;二是农户无法提供相关资质认证和增值税发票;三是农户不具备农超对接相关知识。各大超市正在积极探索做农超对接模式,但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四)生产的盲目性让菜农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菜农种植什么,种植多少,完全根据蔬菜市场价格的变化和以往的种植经验。但由于蔬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现在某种蔬菜的价格高,不一定收获蔬菜时保持高价位。价格跌了,菜农就会赔本。由于我市基本上没有形成大规模、集约化的蔬菜生产种植基地,菜农基本上是以户为单位种植蔬菜,规模小,品种单一,且同一区域种植蔬菜的品种趋同,加上市场信息的不畅通,菜农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小,菜价稍有波动,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五、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同时,应迅速采取措施,缓解个别地区蔬菜市场供求矛盾,帮助解决蔬菜“卖难”和“菜贵伤民”问题,以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一)进一步创新流通模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减少流通费用。一是在主要农贸市场开辟产地蔬菜直销区,采取对市场菜农直销区实行免收摊位费的办法,鼓励蔬菜协会以及菜农进城入市直销蔬菜,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经营费用,平抑市场菜价。二是建设公益性的批发、零售市场。政府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建设。三是抓好鲜菜供应的主渠道建设,在市内选择几家大型超市或生鲜市场,让这些市场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以低廉价格、销售鲜菜,吸引消费者购买,促使农贸市场价格回落。四是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提高种植“组织化程度”。如“农民-经纪人-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由于我市菜生产缺乏合作社之类的指导单位,大量分散经营,蔬菜种植面积无法统计,销路上也无法与一些大商场、超市对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无法适应大流通的要求,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并以“社场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抱团进场既可以将中间被菜贩盘剥的环节剥离,提高自身盈利的空间,又能让利于民。目前,在我市四塘、五塘一带,自发形成了“农民-经纪人-超市”的农超对接模式,农民经纪人跟利客隆超市签订了蔬菜购销合同,直接下蔬菜种植订单。农产品生产中的价格风险就转移到了超市身上。五是有计划地建设社区便民服务蔬菜副食品直销点,由一级批发商直接配送,设立“早市”或“夜市”经营蔬菜。由政府出面组织货源,在有条件的(可以提供蔬菜交易场所)社区、物业小区设置蔬菜直销摊位,每天早或晚规定时间,组织社区失业人员和低保人员安排摊位,参与蔬菜经商活动。从各项收费上给最大优惠。这样既解决一部分失业人员和低保人员的就业问题,又使广大市民能够买到价廉物美的蔬菜。
(二)建立透明的农副产品价格信息机制。不同农贸市场之间鲜菜价格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在主要媒体、公众较密集的地点公示鲜菜价格的批发价、不同市场的零售价,增强价格信息的透明度,促使经营者合理定价,同时,也使消费者掌握价格的主动权,主动与经营者讨价还价。
(三)尽快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的基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支持主要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补贴降低菜农种植运输成本、对困难群体动态价格补贴等方面,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不出现大幅度波动。
(四)加强农贸市场和超市收费的监管。一是清理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二是制定规范市场租赁设施费的相关政策,降低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对政府投资建设的、产权国有及国有流通企业所属的农贸市场的摊位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对其他没有例入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农贸市场摊位费实行备案管理,并公布其摊位费收费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全市所有收费公路(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新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要按规定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确保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高效畅通。
(六)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预防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及时将国内外农产品产销的形势及价格变化等情况传递给广大生产者、经营者,通过信息引导服务,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学的预测市场,准确调整种养殖结构,避免因信息滞后出现盲目扩大生产,造成农产品价格下跌、销售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