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应用中较难能把握分寸。该文试图从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分析入手,通过解析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广度,对如何准确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应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在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广泛运用,许多业务的处理不再做清晰明确的规定或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留给企业更大的业务处理空间。在财务上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已成为必然。但从目前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看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企业尚未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应该加以广泛的利用,甚至未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则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利用谨慎性原则任意调节盈亏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或掩盖经营亏损的目的。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仅就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略抒拙见。一
1.谨慎性原则并没有跳出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狭隘观念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在新会计准则在对谨慎性的定性上仅着眼于避免企业价值的虚增,缺乏对“度”的把握。一味地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必然会导致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误解,进而导致谨慎性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间的矛盾。
1.1谨慎性与相关性质量要求的矛盾。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必须满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只确认了部分或有事项,使会计信息的反映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显然,这种反映上的缺陷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2谨慎性与可靠性质量要求的矛盾。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就明显地违背了可靠性要求。且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易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也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联系QQ:1286503325电话:***王编辑
1.3谨慎性与可理解性质量要求的矛盾。基于谨慎性原则与上述诸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将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因此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也极有可能被违背。
2.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思考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特殊性和应用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财政部门、理论界和企业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特殊性,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较难掌握应用的深度,人为操纵的空间较
大,涉及的核算也较复杂,应用的结果会对企业收支起到调节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利润的多寡及会计
信息的真实性。作为财政部门,应及时进行监控,防止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滥提各种准备金,任意调节利润。达到调节所得税的目的。财政部门应该从宏观上规定企业提取各种准备金和运用各种方法的比例或度,使之既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又不过分限制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自主性,以免影响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性,使谨慎性原则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从长远看,采用谨慎性原则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国家和地方都将是极其有利的。
2.2企业应充分应用但不滥用
企业需着力于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增强财务风险意识,使其拥有较强的风险敏感度和职业判断力,能对风险适时地做出反应。故企业应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去学习新会计准则并达到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的效果。其次管理层应有意识地引导财务人员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充分利用制度给予企业的自主性,以合理的会计政策和适当的会计方法,使得谨慎性原则真正起到抵御风险的作用。最后,要对谨慎性原则持正确的态度。谨慎性原则应用良好与否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如任意夸大未来的损失,虽可少交所得税,但会使盈利偏低,致使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同时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因此,企业应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但要掌握好“度”,防止任意扩大范围和随意提取秘密准备金。
2.3充分发挥社会评估机构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重心在于确定预计损失,而这个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不单是财务人员能够完成的。一方面,损失评估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如短期及长期投资中股票及债券的市价预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或有负债的估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等.片面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掌握某一方面,容易导致财务人员自估损失或利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达到调节盈亏目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等中介机构承担一些评估损失的工作,且更为客观、更专业、更准确,同时可以达到公正评估、消除人为操纵的缺陷,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中的作用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2.4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中仅较详细的规定对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方法的具体会计处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无法解决实际中许多具体问题。如各种减值、跌价准备的计提,关键在于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从而计算出应计提的减值、跌价准备.但由于不同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同导致准备金的计算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人为操控的空间,使其谨慎性的应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应注重会计理论专题的研究,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符合实质。
3.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居于指导思想的地位。首先将分析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
3.1会计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对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重新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从而使金融资产不再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而是单列项目反映。正是出于防范不确定风险的需要、规避重大的潜在损失,新会计准则从金融工具的定义入手,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是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客观要求,也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必然结果。
3.2会计计量方面:会计计量包括两方面,即计量属性和计量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且得到广泛运用,而《资产减值准则》为如何进行资产计价提供了规范、务实的指导。在会计环境复杂多变、行业和社会监管普遍缺失、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被当作“利润调节器”
是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等的相继建立并完善,世界性竞争要求企业和个人不断修炼“专业、诚信”的美德,“品牌第一、顾客至上”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二选择,由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会成本逐渐增
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保障。
3.3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适用于除小企业外的所有企业的统一会计准则,克服了按行业制定行业会计制度、造成各行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的缺陷;其内容详尽,与国际会计惯例实质性趋同,稳定性较强,能够克服我国会计制度多变的缺陷。总之,作为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贯彻和运用主体的会计人员,如何充分运用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性权力,特别是如何把握好谨慎性原则在应用时的分寸,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估计和判断。参考文献:
[1]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2007
[2]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2008
[3]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2007
[4]李留木: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2006
第二篇: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
乌鲁木齐辦證件http:///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本文详尽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涵义,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第三篇: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摘 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 000 000元,已提折旧250 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 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 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 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 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 000(1 000 000-250 000=75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累计折旧 250 000
贷:固定资产1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 000(750 000-700 000=50 000)元。
借: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 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 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 000元之间的差额250 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950 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 250 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
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2] 杜伟堂,陈支农.权责发生制原则与谨慎性原则[EB/OL].中华会计网校,2006-02.[3] 财务管理如何运用谨慎性原则[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2007-08.[4] 贾纬璇.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J].会计研究,2007,(10).[5] 卢军.浅谈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财政监督,2008,
第四篇:会计核算下谨慎性的运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局限性 职业判断力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在资产方面:该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共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
(2)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3)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4)投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价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
2、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1)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速动比率的延伸,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2)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扣除无形资产价值后的比率,它是产权比率的延伸,能更谨慎地反映企业清算时债务资本受到保障的程度。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作为分母的利息费用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同时从谨慎性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的数据,作为标准,以保证企业最低的偿债能力。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1、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
前计入损益,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
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2、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如四项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及提取的其他三项准备金均应调整应税所得额,这就导致企业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不能不使谨慎性
原则的运用受到局限。
3、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难以使谨慎性原
则得到适当落实。
三、正确适度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1、应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1)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2)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
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3、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
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高金平: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顾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河北财会,2005,(2)。
[3] 顾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财税天地,2003,01。
[4] 李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 2006(5)。
第五篇: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邱元海
一、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1.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的应用
(1)收入的确认
收入准则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定规定了以下五个条件: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④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⑤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以上五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确认收入,即不能随意确认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无形资产的确认
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其中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计价原则的修正。根据历史性计价原则,虽然可能会存在记账简单和验证性等优点,但是随着通货膨胀会计的出现和金融交易等业务的出现,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所以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本上包括了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非现金类资产,不仅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等,还把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而且,明确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冲回,避免了企业用此准则调节利润。
(4)加速折旧
企业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明确了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防止高估资产低估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因此允许一些行业、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5)或有事项的处理
《或有事项》准则规定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预计可能发生的负债而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或有资产。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预计负债,而对于或有收益,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2.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
从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某些上市公司基于保盈利、保配股资格的需要,无视企业现状,滥用谨慎性原则,甚至将各种“准备”的计提与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减值准备的计提为上市公司美化资产和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利润和资产净值,以达到募集资金的条件或免予被摘牌。
第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程度不均衡。如制度未对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及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在处理相同或相似情况时由于采用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企业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另外,除了上市公司外,大部分小型企业是忽略谨慎性原则的。
第三,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三、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企业是否采用谨慎性原则,管理部门无法作出硬性规定,而只能作出定性要求,因为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如何制订恰当的会计政策和进行合适的会计估计,影响的因素很多,不是国家政策所能面面俱到的,只能靠企业自己把握、外部会计师监督。而且,一旦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定,就不能随意变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规范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必须承认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正如前文所述,它在评价会计信息质量时仍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2.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3.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判断;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4.要加强监督,强化约束机制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的存在,内部人都有动机进行会计利润调节。为了减少这种倾向,有必要引进外部监督机制。另外,谨慎性原则的不当运用除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等客观原因外,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用谨慎性原则人为调节利润,谋求自身利益。因此,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部牵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弱不当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5.加强相关的法规,明确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后果
这一点已经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所反映。《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