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整个地方经济必然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这在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地方来说,要想减少冲击和震荡,尽快把发展搞上去,必须趋利避害,与时俱进,全面创造性地抓好财源建设。
一、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强大财政经济,尽快构筑起以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格局,就必须从根本抓起,努力突破经济总量不足的刚性制约,下大力气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群体。根据绥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结构状况,现阶段,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对财政经济有较大支撑和拉动作用的“三型产业”上。一是以食品、医药、化工为重点的“主导型产业”。近年来,我市确立了多行业并进、多渠道发展工业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牵动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培育了一批独具特点、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可以说,这“三大工业”是左右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满足社会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朝阳产业,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应进一步强化推进力度,把已经显现优势的产业做强、放大。食品工业应瞄准区域目标市场和本地化市场,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差异和档次不同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医药工业我市应主要以庆安、肇东、安达等制药企业为龙头,积极上新药、扩特药,开发生物制药和中药淬取制品,并抓紧完成GMp标准验收;化学工业主要以肇东树二油田、稀土催化剂,安达龙新、利达集团,绥棱二塑、棱化公司等为骨干,尽快扩大规模,实现化工行业的外延扩张。二是以畜牧业、林草业和绿色物产业为重点的“基础型产业”。这既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提高基础财源、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对畜牧业应该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契机,迅速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大力发展市场销路好,回报价值大的迪卡猪、德克肉羊等特色养殖业,大上畜牧加工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林草业要通过实施“粮林兼作”和“林草兼作”,扩大植树造林和草原改良面积,从中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绿色物产业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绥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地条件,努力扩大绿色作物种植面积,推进绿色食品向养殖、加工业延伸,向全方位拓展,使绿色物产业真正成为全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强项产业和中轴产业。三是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从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出发,通过大力加强道路、通讯、电力、供热、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商服、餐饮、教育、文化、卫生、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培育和发掘新兴财源。“十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应在xx%以上。其中,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的创税能力应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高xx%以上,这样才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财政增长不同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尤为突出的问题,根原在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所以,要抓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源建设,必须在注重开发新兴财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内涵挖潜,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表明,要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必须侧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原则,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我市的肇东、安达、庆安等县(市)之所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牵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文章,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变“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财政穷”的状况。二是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市工业应着重抓好保鲜奶、三精制药、铝塑复合管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改造、扩建和新上工作。同时,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主攻大豆、玉米精深加工及石油化工、医药等重点项目和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农业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完善乡抓示范点、县抓科技园区、市抓科技示范带的推广机制,切实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围。尤其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农牧产品急需提高品质的需要,加大优质高效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名优特新品种养殖等多项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力度。三是对现有企业要抓好“三改一加强”,搞技改、上项目时要重点考虑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回报率。要把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尤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民营化、股份化、多元化方向,国有经济能够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力争全部退出。同时,要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通道,使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要进一步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分配制度,健全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财源拓展与开发的时序,表现为现实财源、后续财源和潜在财源三种形态,只有把三种形态财源更替衔接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不断。有的地方之所以财政始终摆脱不了窘困境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财源结构单一,固守已经萎缩甚至即将枯死的阵地不放,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大力
第二篇:对县乡财源建设的思考
对县乡财源建设的思考
财政0802谢志东
随着1994年分税制的推行,我国县乡财政走过了坎坷的16年,即将迎来的是更不平凡的县乡财政改革,分税制的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比较全面的体现财政体制的基本要素,为建立科学、规范、公正、透明和相对稳定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省级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的财力不足已成我国财政制度设计上的“短板”。然而十二五规划下强调的民生改革,为地方政府的财力给了重重的一拳,因为本不富裕的县乡财政将进一步扩大对民生的投入。本来就没有做大的蛋糕又如何能切好
呢?因此对县乡财政财源的思考显得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九四年的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更加明确了中央与地方间事权。然而纵看国五级财政,明显发现事权的不断向放宽而财权不断向上聚集,导致地方财力不足,债务增多。16年来的分税制,县乡两级财政不仅缺少稳定的税源,而且缺少乡一级政府应有的财权,财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当收不抵支时,迫使县乡自寻财路,收入重心逐步外移。主要表现为:第一、由税收收入向非税收收入转移。县乡两级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分税制体制实施前的10%猛增为50%,形成了费大于税的收入格局。第二、内收入向制度外收入转移。当税费收入仍不能满足地方满足需要时,搭车现象日趋普遍,甚至出现了集资、收费平均摊派,部分税收按户包干。第三、由无偿收入向债务收入转移。当非税收入、制度外收入仍不能满足时,地方政府就会跑项目、争资金。以地方土地为资金来源而获得暂时的“温饱”。
加之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推行,虽然农民负担得到减轻,但农村政府收不抵支的问题逐步暴露,县乡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地方财源微乎其微。于是对对方财力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分税制改革后的十几年间为什么县乡财力建设问题一直遗留,究其原因,主要从下几个方面浅析:
一、税收结构不合理。
1.从税种划分上看,共享税比重过大,分税制改革以来,基层政府的地方税体系不仅没有发展而还在萎缩,共享税由开始的三个上升到十五个,共享比例也在上升。
2.从税收体系上看,地方税设置不齐全。由于筵席税等税种的停征,真正属入地方的只有房产税和契税,营业税中中央企业的由国税征收,残缺不全的地方税,严重影响县乡的财源建设。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
1.职责笼统、宽泛,事权划分不清,政府职能定位不准,政府间支出的责任心不强,缺少法制化基础。
2.财税分设是造成财政管理体制与税收管理体制不协调和地方税征收成本过高,于是基层政府往往花钱“买税”,借钱垫付等。
从上述原因得知地方财源建设,从现象上看税源、收支、财力及债务问题,实质上是财政改革和经济转型中体制转型滞后造成县乡财政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一系列原因中,有历史遗留问题,有经济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体制原因,为探讨县乡财源建设,从以下几点说明:
一、在公共财政的思路下,明晰县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实现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
匹配,政府间事权划分必须相对明确,职责范围必须相对稳定。
是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和层次,划分中心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支出责任。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提供公共物品,提供公共物品的政府层级应该与该
1公共物品的性质相吻合,即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应该由中心政府提供,地区性的公共物品应该由地方政府提供。根据这一理论,逐步改变县乡政府过多地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例如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应该由国家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也不单纯是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效益外溢性,应该主要由中心政府和省级政府来承担。明确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从维护基层政权稳定这一大前提出发,行政治理、司法治理、公安治理这三大块事权原则上应大部分划归县级政府,小部分划归乡镇政府。此外,对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密切的具有县域性影响的事权如计划生育、义务教育、卫生、基础科学、文化、抚恤救济等主要应划归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主要负协办责任。对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等事权,原则上应按受益范围确定治理对象,其中跨乡镇项目事权主要划归县市治理,乡镇范围内项目事权主要划归乡镇治理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是贯彻国家政策意图、平衡地方财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一项重
要措施。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还是延续分税制改革之初的制度设计,是中心试图增加均等化努力的第一步尝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色彩。针对目前的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状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第一、提高中心转移支付资金水平。目前纵向和横向财政失衡矛盾都十分突出,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在地方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均衡作用被明显淡化,因此需要提高中心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量规模。第二、增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力度,完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第三、建立规范的专项拨款制度。合理调整现行的中心专项拨款,引导地方政府增加对农业、教育、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的关键领域的投入,尤其是生态环境、基础教育等具有较强的外部性领域的投入,从而简化和归并目前过多的专项拨款种类。同时为了做到各类专项拨款的公平、公正,防止其过快增长和过多过滥,要改革现行专项补助办法,对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益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分配项目资金,并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降低欠发达地区的配套资金比例。
三、强化预算管理。
第一、合理核定收入基数。县乡财政收入基数的确定成为县乡财政矛盾产生的焦点,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收入基数,才能避免县乡财政苦乐不均和财力差距拉大。第二、严格控制支出基数。由于全国旗县市区财政多数为吃饭财政和困难财政,所以要加强财政支出治理,科学核定支出基数。改革预算编制,推行零基预算,改变“基数加增长”式的预算编制,取消历年沿袭的支出基数,以零为基点,对支出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减少专项支出范围,将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建设及事业发展经费三大支出确定为经常性支出范围,规范经常性支出。严格遵循“建设”支出和“吃饭”支出相分离的原则,二者使用方向要有严格的界限,严禁相互挪用。改变先吃饭后建设的传统做法,推行吃饭与建设并重。
四、“省直管县”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是指: 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由于目
2前的市管县往往导致市县在财力上的争夺。出现“市压县、市刮县、市吃县”等现象。
五、不断深化“乡财县管”改革
“乡财县管”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脱乡镇财政困境、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清理账户、清理票据、清理债务和清理财政供给人员,对乡镇实施“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使市县两级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延伸到乡镇,在“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一些违规操作缺乏监督制约措施、清理账户未完全到位、改革的基础工作急需加强等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财县管”改革初衷的实现。针对存在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对违规操作的监督、制约措施,逐步规范操作程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建立查处私设账户的监督网络,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手段,在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同时,建立严厉的惩戒机制,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三是要夯实“乡财县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动化办公水平,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及时妥善地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第三篇:关于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财源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整个地方经济必然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这在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的地方来说,要想减少冲击和震荡,尽快把发展搞上去,必须趋利避害,与时俱进,全面创造性地抓好财源建设。
一、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强大财政经济,尽快构筑起以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格局,就必须从根本抓起,努力突破经济总量不足的刚性制约,下大力气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群体。根据绥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结构状况,现阶段,应把发展重点放在对财政经济有较大支撑和拉动作用的“三型产业”上。一是以食品、医药、化工为重点的“主导型产业”。近年来,我市确立了多行业并进、多渠道发展工业的框架体系,形成了知名度较高、牵动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群体,培育了一批独具特点、享誉省内外的名优产品。可以说,这“三大工业”是左右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满足社会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朝阳产业,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所以,应进一步强化推进力度,把已经显现优势的产业做强、放大。食品工业应瞄准区域目标市场和本地化市场,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差异和档次不同的新品种,不断扩大市场覆盖面;医药工业我市应主要以庆安、肇东、安达等制药企业为龙头,积极上新药、扩特药,开发生物制药和中药淬取制品,并抓紧完成gmp标准验收;化学工业主要以肇东树二油田、稀土催化剂,安达龙新、利达集团,绥棱二塑、棱化公司等为骨干,尽快扩大规模,实现化工行业的外延扩张。二是以畜牧业、林草业和绿色物产业为重点的“基础型产业”。这既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提高基础财源、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有效途径。对畜牧业应该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契机,迅速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大力发展市场销路好,回报价值大的迪卡猪、德克肉羊等特色养殖业,大上畜牧加工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林草业要通过实施“粮林兼作”和“林草兼作”,扩大植树造林和草原改良面积,从中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绿色物产业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绥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地条件,努力扩大绿色作物种植面积,推进绿色食品向养殖、加工业延伸,向全方位拓展,使绿色物产业真正成为全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强项产业和中轴产业。三是以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从完善城市功能和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出发,通过大力加强道路、通讯、电力、供热、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商服、餐饮、教育、文化、卫生、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培育和发掘新兴财源。“十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应在**%以上。其中,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流通业的创税能力应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提高**%以上,这样才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目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财政增长不同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尤为突出的问题,根原在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所以,要抓好经济发展,特别是财源建设,必须在注重开发新兴财源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内涵挖潜,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表明,要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必须侧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的原则,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我市的肇东、安达、庆安等县(市)之所以经济后发优势明显,财政收入增幅较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牵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下功夫做大做强工业文章,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变“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财政穷”的状况。二是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我市工业应着重抓好保鲜奶、三精制药、铝塑复合管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改造、扩建和新上工作。同时,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主攻大豆、玉米精深加工及石油化工、医药等重点项目和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农业应进一步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完善乡抓示范点、县抓科技园区、市抓科技示范带的推广机制,切实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围。尤其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农牧产品急需提高品质的需要,加大优质高效农副产品、绿色食品、名优特新品种养殖等多项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力度。三是对现有企业要抓好“三改一加强”,搞技改、上项目时要重点考虑对财政的贡献率和回报率。要把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尤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民营化、股份化、多元化方向,国有经济能够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力争全部退出。同时,要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通道,使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要进一步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分配制度,健全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财源拓展与开发的时序,表现为现实财源、后续财源和潜在财源三种形态,只有把三种形态财源更替衔接好,才能保证财源滚滚不断。有的地方之所以财政始终摆脱不了窘困境地,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财源结构单一,固守已经萎缩甚至即将枯死的阵地不放,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大力开发潜在的新兴财源上,结果市场一波动,财源就出现断层。培植后续财源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搞拔苗助长。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瞄准市场,大力开发新项目,变潜在资源优势为现实的财政优势。搞好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树立以大思路、大眼界、大气魄、大动作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一以贯之,近某远虑,居安思危。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争上那些创税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预期寿命长的项目,保证上马一个,见效一个。二要面向社会、面向多种经济成分,广泛挖掘潜在的、外在的一些新的经济生长点。除了要发展好旅游业、信息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以外,应把城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花大力气做好城市经营的文章。作为我们绥化市来说,就是应该抓住撤地设市后扩充城市规模的有利时机,把城市建设市场搞活、搞大,提高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创税、创收能力。与此同时,要采取集中招商与分散招商结合,依托资源优势与区位、人文等优势招商结合,网络招商与外出招商结合等一切有效形式和方法,大搞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大招商、招大商,真正走出一条借助和依靠外部资金缓解自身财力不足的捷径之路。三要把发展非国有经济作为培植后继财源的首选模式,在强力推动、加快发展上实现突破。要打造政策“洼地”,构筑发展“高地”。除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禁止的外,无论什么产业,什么行业,不厌其小,不厌其杂,什么能发展就发展什么。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加工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有重点地扶植歇业户重新开张,巩固一批;鼓励下岗职工和城乡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私营,开发一批;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意识强的个体私营业户,扶持壮大提升一批。以此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小商品大市场,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或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或一县(市)一品的块状经济规模,形成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配套的大流通、大生产格局,牵动市域经济特别是财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四、财源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增收与管理并重。光增收不节支“漏斗”大了不行,光节支不增收“卡死”了不行。必须既开源又节流,妥善处理好理财与生财、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真正达到调控合理、管理科学、服务有效。一是深化财政的支出管理。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抓财源建设就是抓收入,真正意义上的财源建设,不仅仅是只管抓收入,同时也是一个如何抓管理支出的问题。严格管好各项支出,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就等于相应增加收入。所以,必须坚持从紧度日的原则,严格控制一切非生产性开支,做到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必须花的钱也要力争最大限度地少花。二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县(市区)和乡镇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建立起基础管理扎实,征管分离,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税收征管制度,该收的要全部收上来,不能跑冒滴漏,切实做到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要切实把预算外的各项收入纳入财源建设范围,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使预算外收入成为财源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要深化服务层次。在财源建设上,作为财政等部门既要重视资金扶持,还要讲求政策引导。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引资政策、贴息政策和信息服务等手段,积极支持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企业或项目大力发展。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增强财政政策指导,并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财源建设情况汇报
财源建设情况汇报
**江南工业园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部署和市委王可书记推出的“三个三”工作要求,全力推进“一园两城三中心”建设,区委、区政府集中全区力量建设园区,发展园区,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园区整体承载力和经济推动力,各项经济指标连年提速增长,为提前实现区委提出的“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的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3年上半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68615万元,同比增19%;增加值完成77898万元,同比增21%;税收完成7800万元,同比增43%;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9000万元,同比增91%;基础设施完成11000万元,同比增40%;固定投资完成40000万元,同比增74%。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企业发展带动财税增收得到充分体现。
(一)充分认识到项目建设是财源建设的基础。重点抓好“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项目和羽绒城、皮革城的建设是全区的共识。实行区四家班子联席会议制度以来,每个处级领导都挂点有项目,并且不分一线二线,个个奋战在一线,在领导的带动下,“不抓项目**一点作为都没有”“抓征地拆迁就是抓项目建设”的发展意识在全区上下逐步树立,重组和推动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2)抓好园区绩效考评指标任务工作,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2013年园区绩效考评指标任务,抓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加快促成一批项目开工竣工。重点抓好土地储备。截止今年6月底,累计完成土地储备3808亩,已供企业使用2880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今年已开工及近期计划开工的项目有10个:树泰木业二期、杨翔屠宰深加工、业成板式家具、飞业建材、新蓝天机械、矩业机械、炭黑、嘉**杰电子、浙商标房、鸿昌羽绒等项目;近期计划竣工的项目有4个:嘉**杰电子项目、亨利来羽绒二期、**木业项目、树泰木业二期等项目。另有11个项目正在抓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10月份前开工。
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亿元税收企业又引进了华晨公司年深加工30万吨糖蜜生产酵母项目,该项目检查投产后税收可达1.17亿元,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标准厂房方面,目前广东嘉**杰电子有限公司已签协议租用龙军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新加坡**(香港)电子项目已签协议购用19栋标房6.8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6亿元,投产后税收超过1亿元。
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平台。江南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程的98%,正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10月份交付使用。“两城”路网、管网建设以“BT”形式投入3.5亿元,皮革城二期5.5公里道路预计今年12月全部建成,竣工后“两城”路网基本建成。公租房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500万元,占总投资80%以上,有649套公租房可以在11月底竣工使用。对影响园区建设的高压线路进行搬迁和改造,计划10月底完成。杜冲江改造已竣工。园区办公大楼和商业步行街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10月份竣工。融资平台建设则由江南投资公司作为经济实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方面支持,向农发行融资2.8亿元已得到批复,今年11月底可安排8000万元放贷额度;并且正在与建行洽谈合作创办中小企业“助贷池”。这不但解决了园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困难,也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土地管理,对闲置土地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由区政府和园区盘活重新安排使用。其中,把原顺景标房项目120亩用地盘活给**木业项目,该项目投产后年产高标准板材40万平方米,预计年产值10亿元,年税收35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6月份投资;协调各方,破解难题,通过司法途径把原天骄公司标准厂房300亩闲置土地依法收回,用于其他项目建设;重新收回桂江木业200亩用地,重新进行招拍挂,确保闲置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苏湾木业加工集中区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105亩,总投资2.5亿元,分两期工程实施。第一期项目用地700亩,到今年年底,34家企业可全部投产,建设配套使用厂房面积将达到25万多平方米,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超2亿元。2012年园区内企业板材加工产量预计将达到8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达12亿多元,纳税4800万元。
二、全面推进“皮革城、羽绒城、标准厂房”建设,为园区经济和财税可持续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环保皮革城项目规划用地约5800亩,总投资48亿元,分两期投资,建设期限为5-8年,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年缴税收超5亿元。目前已完成土地预征3176亩。目前已入园皮革及配套项目共10个,已开工建设的项目6个。分别为:江南污水处理厂项目、港龙源亿皮革制品项目、港龙太平洋家具项目、港龙麦氏皮具加工项目、港龙明珠皮革项目、裕成皮具加工项目。亿元税收项目计划总投资为80703万元,2013计划投资为34723万元,1-5月累计完成投资8302万元,完成任务的24%。五个生产性项目基础建设已出正负零零。其**南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程的98%,目前设备采购已结束,正进入安装阶段,预计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二)羽绒工业城一期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3270亩,总投资38亿元,分五年开发建设,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达100亿元,税收达3亿元。目前完成土地预征2300亩,乔飞羽绒、金弘羽绒、亨利来等几个知名羽绒制品企业已落户。今年羽绒城新开工项目8个,计划投资15.65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49.65亿元,税收达1.25亿元。
(三)计划五年内建设好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完成了2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龙军标房已全部交付使用,目前已有嘉**杰电子项目入驻。昌桂源标准厂房也以标房招商带动产业聚集,带动配套的物流、信息流、现金流,是财税增长的新一极。
第五篇:对乡镇财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乡镇财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06-09-14 17:33 文章来源:北湖区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调研
二、对策建议
1、非均衡发展。后续财源培植不能“齐步走”,要结合乡镇的实际实行非均衡发展,力争建成“二区一带”区域经济格局。“二区一带”,即松烟经济区、白泥经济片、大乌江经济带。松烟经济区包括松烟镇、关兴镇(除狮山村外)、敖溪镇(除柏林村外)和龙家镇(除坪桃村外)。在该区建成全县优质油菜、优质米、茶叶、畜禽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白泥经济区包括白泥、小腮和龙溪镇和凉风村。该区要充分发挥县城和龙溪镇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城镇经济和工业经济。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建立果蔬生产基地、苦丁茶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城郊畜牧水产基地。大乌江旅游经济带包括构皮滩镇、花山乡、大乌江镇(除凉风村外)以及柏林村、坪桃村、狮山村。该经济带要以旅游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为重点,逐步建成旅游经济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试验区、农副产品生产区和能源基地,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
2、调优结构。一是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骨干财源。立足本地资源,发展农产品转化加工和资源延伸加工,实现由资源型经济向资源和转化型经济同步发展。按照抓龙头、带全局的思路,对重点骨干企业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使工业财源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加快市场化进程,培育新兴财源。整合劳动力市场、物流市场、信息市场,配套完善乡镇集贸市场,着力发展社会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便民连锁经营、超市经营、总经销、总代理,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辐射能力,活跃地方经济。三是做好旅游规划,发展特色财源。做好花山朝阳洞奇观、乌江风景名胜、红军长征遗址、构皮滩电站“高峡平湖”等旅游准备工作,着重以红军强渡乌江和乌江峡谷及构皮滩库区生态旅游资源为切入点,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红一绿”两张旅游品牌,使旅游服务业成为地方财源增长的新亮点。
3、多元投入。一是向上争资投入。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短平快财源。重点抓好构皮滩水电站和湄黄线余庆段二级公路建设的配套服务工作,开辟增收渠道。二是金融投入。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除了用于烟叶生产、畜牧产业外,还要向中药材、茶业、果蔬等产业投入。三是对外引资投入。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多等优势,集中力量建成“板块财源”。
4、夯实龙头。一是优先重点项目。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用好用活财政引导资金,建设效益型、生态型、现代型龙头企业。县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把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农科教三结合、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企业。二是优先设施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减灾抗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优先结构调整。投入财政资金,引导结构调整,致力发展高效、特色龙头企业。
5、打造名牌。一是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按照行业管理和产品标准化的要求,规范地方品牌管理工作。二是突出特色。对特色产品既要统一品牌,更要打造名牌,杜绝多而杂、杂而乱,力求少而精、精而大,树立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的意识,强化名牌意识,千方百计把名牌做大做强。同时要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加大查处力度,维护名牌形象。
6、标本兼治。一要减负放活乡镇。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二要节流盘活乡镇。坚持量入而出、以收定支,在建设上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降低行政成本。三要开源激活乡镇。要拓宽增收渠道,加强财源建设,把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上来,不断壮大乡镇财政规模,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7、创新机制。一要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探索实行“部门包干”责任制,对主管部门实行包干管理,收支挂钩,权责利结合,充分调动各乡镇、部门建设财源、组织收入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二要创新财源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要创新资金扶持机制。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由政府组织中介机构在评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给予担保,提供信贷支持,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