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资助课题
课题名称
(综合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成员:
课题起止时间: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 自然界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 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 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 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 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 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15、观察法 无结构访谈法 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战争与革命 对抗与对话 和平与发展;
2、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技术之间;
3、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社会革命学术建设;
4、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
6、全面 真实必然;
7、性质原理和批判标准等演变发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索绪尔所指;
9、乔姆斯基语言能力;
10、《马氏文通》 马建忠。
三、选择题:
1、A
2、C
3、B
4、D
5、C
6、C
7、B
8、B
9、C
10、C
四、简答题:
1、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参考观点:
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
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二、填空题:
1、行为 格式塔 精神分析巴浦洛夫;
2、认识情绪;
3、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4、资本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5、经济自由国家干预;
6、迪尔凯姆实证主义 韦伯理解;
7、历史法学 部门法学法理学制定解释;
8、科学的自身发展;
9、整体综合化全面社会化;
10、数学计算机。
三、选择题:
1、C
2、A
3、D
4、A
5、B
6、B
7、A
8、A
9、C
10、D
四、简答题:
1、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2、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
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参考观点:
(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2)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4)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5)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第三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人文社会
科学基础(A)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答:它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答: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答: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接受美学
答: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
A.管理学B.经济学C.法学D.政治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A.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A.理论B.实践C.社会环境D.人的素质
4.“计算机十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A.美国B.韩国C.泰国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直觉领悟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
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B.申农C.贝塔朗菲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C)
A.科学哲学B.哲学解释学C.分析哲学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A.科林伍德B.克罗齐C.鲁滨逊D.布罗代尔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A.-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B.-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种行为主义心理学D.-种生理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D.自我实现
1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D)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4.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C.“萨缪尔森革命”D.“瑞典学派革命”
15.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
A.孔德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
16.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
A、欧文B、圣西门C、赫尔姆霍兹D、卢梭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A)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19.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B)
A.乌中斯基B.杜威C.皮亚杰D.布鲁纳
2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A)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2)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4)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本题目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答案不求一致,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共计20分)
1、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
第四篇: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规划
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研究基地建设回顾
自2002年启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以来,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已发展到了36个,基本覆盖了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与领域。研究基地建设汇聚了一批学术精英、培育了一批学术骨干,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已成为产出丰硕成果的学术平台。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545篇,被SSCI、A&HCI和CSSCI收录发表论文779;出版学术专著304部;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已成为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形成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成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大批课题负责人正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基地中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学术骨干,若干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基地中锤炼造就。全省基地有科研人员共539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322名、兼职研究人员217名,具有教授职称的占62.7%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9.5%以上。
(三)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已成为党政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的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有的转化为国家政策法规,有的成为政府决策参考,切实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先后向中央、省部级和地市级党政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300余份,其中有159份直接被采纳,被省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占20.8%,有12份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基地先后承担实际工作部门应用研究课题200多项,有50多名学术骨干成为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咨询服务。不少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全省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在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四)科研体制进一步创新,已成为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点。基地建设将个体、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团队的、综合的力量,推动了高校科研组织形式从分散走向整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固定走向流动,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传统 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转变,引领了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新形式。研究基地建设展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价值,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尽管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地研究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标志性成果不多,创新能力不强,高、精、尖人才偏少,服务社会意识偏弱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地位还不够,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以及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更加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我省高校基地建设应牢牢抓住这个重要发展机遇期,以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科学谋划“十二五”基地发展大计,使基地成为探索我省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实验区”,为建设适合江西省情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全过程。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总体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江西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根据突出重点,分类管理,整体推进,实施高水平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简称“123”计划),即在“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总量控制在60个以内,按照三个层次来规划和建设。
具体目标是:第一层次是重点培育10个左右的高水平创新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整体水平力争在全国同类学科和研究中处于先进和领先水平,部分基地冲击和进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二个层次是积极建设20个左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级高水平特色基地;第三个层次是继续建设好30个左右的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通过现有基地建设的提高和吸收新增基地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实现“123”计划。
通过实施建设计划,整个基地布局能够覆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具体来讲,各基地要产出一批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品牌、研究优势、研究个性的优秀科研成 果,形成一批符合自身研究方向的,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和代表性成果;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数据中心和文献资料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社会调查、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加快高水平学术网站建设,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力争在国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上有新的进展和提高,重点和一般项目立项数增幅明显,全省基地招标课题导向作用显著,课题经费增长明显。
三、主要任务
(一)凝炼学科方向。根据研究基地的总体目标和自身特点,着眼于基地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始终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的指引作用,紧密围绕基地的学科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对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长远战略性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开展研究。
(二)强化内涵建设。围绕激发科研活力,创新运行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监督指导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组织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健全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纽带、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建立研究人员流动和固定相结合的体制模式。建立跨学科、院系、学校、地区、部门的开放型科研组织形式,营造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氛围,形成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机制、基地内外合作、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体系。
(三)增强研究实力。练好内功,依托基地科研力量,增进学术研究创新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抓住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要史料整理和历史文化研究问题、以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学术研讨。课题选定和研究要注重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性、理论性,突出学术特色、提升学术优势、拓展研究领域、打造学术品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有影响的学术高地,增强学术话语权。创建科研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成果形式。
(四)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管理,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培育学术梯队,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按照梯队结构和学科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人才,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平台。要从基地建设的整体目标考察和引进新人,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
(五)建设创新团队。把握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带队伍”的规律,通过课题研究汇聚、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学术科研创新团队。从凸显“区域、水平、应用、跨学科”特色等方面,建设一批引领作用显著、团队效应突出、攻关能力较强的优势学科创新团队。
(六)推行科学的评价导向。确立以成果质量和创新程度为标准的评价导向,以服务国家和江西发展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核心尺度,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评价人才的做法。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评价标准,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七)注重社会服务。采取措施,促进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产学研用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管理责职。省教育厅主管部门负责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负责本规划实施细则制定,组织重点研究基地申报、专家评审和检查评估,指导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并提供经费支持;高校要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的领导,建立对基地主任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确保措施到位、管理到位、防止出现“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基地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制定本校重点研究基地具体建设计划和实施细则,对基地进行跟踪管理。
(二)加大资助力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以高校投入为主,每年投入不少于10万元,列入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将结合我省实际,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按三个层次的类别对基地分别投入,高校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研究基地要建立经费账目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积极探索与社会各方开展合作的途径,拓宽建设经费和研究经费的筹措渠道,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转化,实现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机制。
(三)实施分类管理。按基地的建设水平,划分基地类别,建立基地分类评估标准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严格新增基地审批程序,严把新增基地入口关。大力支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大对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
(四)实行以评促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基地中期检查制度,加强对基地的全程管理。评估不达标的重点研究基地将进入预备期或给予警告、暂停拨款、限期整改等处理;再次评估不达标的,取消重点研究基地资格。
第五篇:江苏省教育厅200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定稿]
江苏省教育厅200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课题指南
重点课题:
1、马克思主义当代创新路径研究
2、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研究
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研究
4、高等教育对江苏现代化的影响
5、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
6、“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
7、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8、科学发展观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
9、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10、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江苏制造业发展研究
11、苏北苏南经济差距的状况、根源及缩小差距的实证研究
12、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模式研究
13、江苏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
14、关于建设江苏教育强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16、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一般课题:
1、江苏地方立法的理论问题研究
2、人力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3、土地征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4、新类型犯罪的性质及标准研究
5、江苏科技发展的法律对策研究
6、公益诉讼研究
7、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协调
8、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9、当代国际法发展中的新问题研究
10、《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问题研究
11、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12、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监控研究
13、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
14、江苏省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
15、江苏对外开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6、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与经济法的功能研究
17、中产阶层的法社会学研究
18、公司治理中的公平与效率
19、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实务与创新研究
20、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
21、沿江开发战略与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2、利用外资研发产业与江苏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
23、长三角经济区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24、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形成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25、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系统研究
26、江苏企业诚信形象的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27、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指南
28、江苏专利活动分析与专利战略研究
29、江苏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与管理研究
30、经济全球化与会计规范机制创新
31、加强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及其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现代化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33、管理者的职业化研究
34、城市化进程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5、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研究
36、转型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研究
37、网络文化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8、大学城建设中的理念、政策与机制研究
39、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
40、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研究
41、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途径研究
4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
43、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4、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引进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45、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46、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整合与互动研究
47、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研究
48、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49、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50、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研究
51、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研究
52、土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苏南苏北比较研究
53、农村公共卫生体制建设与相关政策研究
54、农村财政体制研究
55、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研究
56、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问题研究
57、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58、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59、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研究
60、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61、江苏省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分析
62、科学发展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63、全球化背景下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组织研究
64、东亚经济合作关系的变化对江苏经济的影响
65、建立适应“两个率先”的江苏产业结构
66、地区竞争战略研究
67、江苏绿色GDP核算研究
68、农民收入研究
69、科学发展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7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71、维护高等校学校校园稳定运行机制和预警机制研究
72、长三角地带乡镇市民社会兴起的理论研究
7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研究
7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安全指标体系研究
75、我国现阶段村落社会治安研究
76、江苏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研究
77、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78、江苏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79、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
80、流动人口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
81、社会安全感的调查评价研究
82、西方人眼中华人形象的百年变迁
83、中国中产阶级的跟踪研究
84、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研究
85、中国生命伦理学学科建构与研究方法
8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87、中国哲学中和谐稳定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88、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
89、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
90、诚信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91、网络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研究
92、社会转型期的制度伦理建设与反腐败研究
93、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94、先进文化与社会理想信念关系研究
95、“两课”教学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研究
9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研究
97、“两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9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现状、发展态势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99、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100、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
101、党内民主程序与监督机制研究
102、人本民先政治观研究
103、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研究
104、当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研究
105、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研究
106、国际安全与全球治理研究
107、社会转型期公民参与形态与规律研究
108、提升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研究
109、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关系研究
110、当代中国移民问题研究
111、中国与北美国家关系研究
112、中国与欧盟关系研究
113、苏北史前文化研究
114、中国与俄罗斯独联体关系研究
115、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研究
116、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商业史研究
117、江苏近代社团研究
118、江苏近代城乡关系研究
119、江苏近代人文精神研究
120、西方大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121、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研究
122、昆曲杂剧研究
123、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
124、九十年代城市与文学研究
125、吴文化研究
126、扬州学派研究
127、泰州学派研究
128、汉语语言学和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
129、江苏籍语言文字学家著作整理学研究
130、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研究
131、教学语言学研究
132、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可教性研究
133、翻译思维学
134、古代科技文献语言文字研究
135、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
136、从当代艺术哲学角度重组造型研究
137、国家新美术课程的实施与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138、从时尚看中国审美观念之变化
139、当代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研究
140、江苏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41、江苏现代书法研究
142、江苏特色音乐种类发展前景研究
143、中国交响音乐史
144、中国流行音乐史
145、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发展影响研究 146、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研究 147、西方当代艺术现状研究 148、现代书法理论研究
149、当代美术批评研究
150、雕塑学与城市现代化研究 151、视觉文化与传达方式研究 152、外国当代数码媒体艺术研究 153、设计历史与思潮研究 154、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
155、传统工艺保护与现代转换研究 156、当代设计教育理论研究 157、当代音乐教育文化学 158、中国雕塑研究